討論:地震波
外觀
地震波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 ||||||||||||||||||||||||||||
地震波曾獲提名典範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列表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 ||||||||||||||||||||||||||||
|
地震波屬於維基百科自然科學主題地球科學類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優良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以下用戶曾撰寫此條目或熟悉其所涉主題,或可解答內容查證與參考來源方面的問題:
|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地震波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 向 http://www.moeacgs.gov.tw/ 中加入存檔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205053427/http://www.moeacgs.gov.tw/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8月11日 (五) 21:44 (UTC)
尚缺的內容
[編輯]- 地震波與深度間的地球物理關係
- 地震波探勘的應用
180.217.135.88(留言) 2019年1月19日 (六) 06:05 (UTC)
新條目推薦討論
- 地震發生時,會以什麼方式傳遞岩石破裂的能量,而這種方式也是造成人類感覺「搖晃」的來源?
- 說明:依照手邊的一些書和網絡查證的資料重寫了幾乎整篇條目。很高興能為中文維基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貢獻。—Pw K.(對話) 2019年1月14日 (一) 02:46 (UTC)
- (+)支持:符合標準,但是也請(※)注意地區差異:至少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少接觸到P波/S波,據我所知的義務教育階段,P波/S波在大陸教材里常會被用縱波/橫波泛指,最好還是寫明兩種波的屬性;另外,我生活在歷史上無大地震的江浙,民眾並不常知P波/S波,我可以問這是地震多發地區人民經常聽到的事情嘛。--Unravel17(留言) 2019年1月14日 (一) 07:04 (UTC)
- 支持上面的意見。中國有大量人口長期居住在地震稀少的地區,相當缺乏地震常識。我就比較缺乏。 --122.211.109.58(留言) 2019年1月14日 (一) 07:40 (UTC)
- (▲)同上,港澳同;恕我愚鈍。我還是建議全文用中文;或者至少一開頭提及中文一次,然後用括號標記P波/S波,之後再用就沒問題。Sænmōsà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10:41 (UTC)
- 編者疏忽,已針對此點修正。我在編寫時架構是依據台灣地區現行的國、高中課本為主,內容上再額外泛出到一些新知識和大學課程,俾解答一些台灣課本沒有解釋清楚的概念和新聞中常看到的名詞。關於地域中心的問題還真是我沒想過的。對了,為了參考用途,不知道網絡上哪裏可以找到大陸或港澳/馬新地區的中學教材資料?希望高人提點。 —Pw K.(對話) 2019年1月15日 (二) 16:37 (UTC)
- 電子課本網可查大陸地區各出版社的教材,但網站本身有侵權嫌疑,教材更新勘誤等無保障,資料僅供參考。--Unravel17(留言) 2019年1月16日 (三) 15:36 (UTC)
- (+)支持:符合DYK標準。--JimGrassroot(留言) 2019年1月15日 (二) 11:47 (UTC)
- (+)支持:符合標準。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月18日 (五) 03:57 (UTC)
- (+)支持:內容豐富,符合標準--2015leon(論·獻) 2019年1月18日 (五) 09:01 (UTC)
- (+)支持,符合標準,感謝貢獻。天篷大元帥 (會客)---(請求編寫條目 ) 2019年1月19日 (六) 04:40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地震波(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地質物理學,提名人:—Pw K.(對話) 2019年1月28日 (一) 03:23 (UTC)
- 投票期:2019年1月28日 (一) 03:23 (UTC) 至 2019年2月4日 (一) 03:23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9年3月6日 (三) 03:24 (UTC)起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提名人票。此條目參考文獻充足且皆達學術水準,內容完善,在此提交優良條目評選。本條目除了引文採新聞式書寫,其他內文都以台灣及中國大陸地區的中學課本為難度基礎,向上涵蓋一些有趣的內容。歡迎各位提出寶貴而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Pw K.(對話) 2019年1月28日 (一) 03:2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詳實,動圖安排妥當,圖與文字相輔相成。--2015leon(論·獻) 2019年1月28日 (一) 09:52 (UTC)
- (!)意見:覺得前言不夠精簡扼要,一些細節可以放到後面描述。--老陳(留言) 2019年1月29日 (二) 00:39 (UTC)
- (:)回應:感謝意見,已做修正。—Pw K.(對話) 2019年1月29日 (二) 15:43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老陳(留言) 2019年2月2日 (六) 06:06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月31日 (四) 12:12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B dash(留言) 2019年1月31日 (四) 13:40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非常翔實,符合標準,感謝貢獻﹗--蟲蟲飛♡♡→♡℃※留言 2019年1月31日 (四) 15:10 (UTC)
- 符合優良條目標準:符合標準。By(留言) 2019年2月1日 (五) 02:17 (UTC)
- 「他的命名源自提出者英國劍橋大學的地震學教授Robert Stoneley (1894–1976)。」,有無「Robert Stoneley」全名? 年份可以省略吧?--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 2019年2月3日 (日) 03:27 (UTC)
- (:)回應:已先暫時用中文名稱({{lang-en}})的方式修正。這位仁兄目前還沒有個人維基條目,也只能這樣了。感謝提醒。—Pw K. [我‧論] 2019年2月4日 (一) 04:30 (UTC)
- 支持票7票,通過。Cmsth11126a02(留言) 2019年2月4日 (一) 06:04 (UTC)
地震專題條目評級審查
[編輯]地震波(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 評審期:2019年1月16日 (三) 16:07 (UTC) 至 2019年1月21日 (一) 16:07 (UTC)
符合乙級條目標準。最近幾日學測將近較忙,就先評個乙級,改日再加強內容。—Pw K.(對話) 2019年1月16日 (三) 16:07 (UTC)
- (+)支持:符合標準,結構合理,內容充分,感謝貢獻。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月19日 (六) 12:04 (UTC)
典範條目評選
[編輯]地震波(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地質物理學,提名人:—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2月15日 (五) 07:02 (UTC)
- 投票期:2019年2月15日 (五) 07:02 (UTC) 至 2019年3月1日 (五) 07:02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9年3月31日 (日) 07:03 (UTC)起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資料來源豐富,引用文獻具學術性,竊認為符合FA標準。僅部分段落來自翻譯,大多數內容均為主編撰寫。——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2月15日 (五) 07:02 (UTC)
- 不合要求--🍫巧克力~✿ 2019年2月15日 (五) 12:46 (UTC) 善意提醒,根據提名規則,應至少在3月6日 (三) 03:24 (UTC)之後提名才算有效,故
- 提名人於2月15日 (五) 22:41 (UTC+8) 撤銷提名。--🍫巧克力~✿ 2019年2月15日 (五) 15:24 (UTC)
典範條目評選(第二次)
[編輯]地震波(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地質和地球物理學—地質物理學,提名人:—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4月5日 (五) 10:17 (UTC)
- 投票期:2019年4月5日 (五) 10:17 (UTC) 至 2019年4月19日 (五) 10:17 (UTC)
下次可提名時間:2019年5月19日 (日) 10:18 (UTC)起
請記得為當選條目撰寫簡介頁面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竊以為符合典範條目標准。——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4月5日 (五) 10:17 (UTC)
- 小問題,延伸裏的「中國地區」用法似有不妥。—— Eric Liu(留言.留名.學生會.CUCC) 2019年4月6日 (六) 13:41 (UTC)
- 已完成—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4月7日 (日) 10:04 (UTC)
- 「延伸閱讀」這個部分不太符合維基的一般格式,一般內鏈放在一起作為「參見」段落,然後所有外聯在條目底部作為「外部連結」段落。--Kuailong™ 2019年4月11日 (四) 00:56 (UTC)
- 我覺得大部分都可以刪掉,畢竟這個條目是地震波而不是地震。--E8×E8(507) 2019年4月12日 (五) 03:45 (UTC)
- 已完成:已代替主編完成。210.70.27.88(留言) 2019年4月12日 (五) 07:37 (UTC)
- 既然評選FA的話,建議把圖片翻譯成中文或者至少用腳註加上翻譯。--E8×E8(507) 2019年4月12日 (五) 03:45 (UTC)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滿足特色條目標準,各項資訊已然完備無缺。--安可(留言) 2019年4月12日 (五) 14:45 (UTC)
- @高柏瑋:下次請順便把Wikidate的定義描述也補上喔。--安可(留言) 2019年4月12日 (五) 14:45 (UTC)
- (!)意見:請註明地震波#預測地震第一行的來源--USSIS(留言) 2019年4月12日 (五) 21:59 (UTC)
- (:)回應:不通俄文,找不到原文獻QQ。所以轉引用書上的話是不行的嗎。—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4月17日 (三) 09:16 (UTC)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非常翔實,感謝貢獻﹗--蟲蟲飛♡♡→♡℃※留言 2019年4月14日 (日) 02:44 (UTC)
- (!)意見:「地震波的產生一般肇因於岩石破裂」這句描述不夠精準,大型地震波的產生很多時候是由於地球板塊碰撞,岩石破裂能造成多大的地震波?--老陳(留言) 2019年4月14日 (日) 06:03 (UTC)
- (:)回應:這句話沒錯。依照彈性回跳學說([1]),地震的產生源自於岩石受力之後的破裂。板塊運動只是力的來源的一種。「地震波的產生一般肇因於岩石破裂」這句話中的「一般」是用來區分極少數不能由彈性回跳理論解釋的地震種類,例如隕石撞地球、原子彈爆炸之類的的。—Pw K. 〔𐓶:高柏瑋〕 2019年4月17日 (三) 09:16 (UTC)
- (:)回應:根據您提供的文件,「The elastic rebound theory is an explanation for how energy is spread during earthquakes. As rocks on opposite sides of a fault are subjected to force and shift, they accumulate energy and slowly deform until their internal strength is exceeded. At that time, a sudden movement occurs along the fault, releasing the accumulated energy, and the rocks snap back to their original undeformed shape. ... he concluded that the earthquake must have been the result of the elastic rebound of previously stored elastic strain energy in the rocks on either sideof the fault.」這內容並沒有提到「岩石破裂」造成地震波,它只提到當岩石回復到先前未變形的形狀時會釋出累積能量。--老陳(留言) 2019年4月19日 (五) 06:48 (UTC)
- 我覺得可以先送PR再來評典範條目。--S Wang👉中文—烏爾都語協作計劃❤ 2019年4月15日 (一) 08:58 (UTC)
- (=)中立(▲)同上--USSIS(留言) 2019年4月17日 (三) 19:47 (UTC)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缺少學術史的內容--如沐西風(留言) 2019年4月17日 (三) 21:00 (UTC)
- 3支持,1反對:結果為落選。--十年樹「王」🎵New Start→👏特色內容評選🍺 2019年4月19日 (五) 10:34 (UTC)
同行評審
[編輯]地震波(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 評審期:2020年12月16日 (三) 11:49 (UTC) 至 2021年1月15日 (五) 11:49 (UTC)
下次可評審時間:2021年1月22日 (五) 11:50 (UTC)起
地震波條目在去年四月通過優良條目,然而申請典範條目時落選。除了〈科學研究史〉一段尚為補上外,想藉各位之手協助檢查本文有無敘述不通順或敘述有誤的地方,並提供可以改良的建議。—roughly the same 2020年12月16日 (三) 11:49 (UTC)
- 以一個對地震波完全不了解的讀者的視角評審:
- "卻因常與生活空間重疊"-> 「常對人類生活環境造成破壞」
- 「實體波」連結重定向到了「地震波」本身
- 為什麼前文說「地震波屬於實體波、能夠對質點造成實際震動」,後文又將地震波分為「實體波、面波和尾波「?
- 「實體波是能在物體(此處尤指地球)傳遞的波」,是想說實體波是能在物體內部傳播的波嗎?
- 「部分對於命名相當講究的台灣地區大學教科書」,「相當講究」是否為主觀判斷?
- 「P波被稱為主要是因為P波的傳播來自於在傳播方向上施加壓強」,有內容被誤刪了
- 使用全形括號
- 「其實氣體也可以藉此傳播,例如聲波」,是說地震波還能以聲波的形式在大氣中傳播嗎?
- 「而一般建築水平耐震能力較弱(因為垂直聳立)」 ->一般建築因高聳而導致抗震能力較弱
- 字詞轉換,中國大陸一般叫「抗震」而非「耐震」
- 「造成地面搖晃增加」,增加可表示「更頻繁」,建議改為「加劇」
- 「場址效應會造成地震在地表較軟區(通常是人口密集區)的所造成的傷害擴大」,一個句子兩個「造成」
- 不要使用
<br>
分段,「Tertiary」不應該加粗 - 「聲發波道低速帶」希望能舉例說明是啥東西。「沿岸的地震測站」,是說只會在海岸附近檢測到嗎?
- 也邀請您評審樓上的「放射性碳定年法」。173.75.41.7(留言) 2020年12月19日 (六) 23:5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