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80度角原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張示意圖表示兩位角色之間的軸以及攝影機可被放置的180°弧(綠色)。當攝影機從綠色弧移動到紅色弧時,角色在屏幕中的位置將會互相調換。

180度角原則[1]是電影製作中的一個基本指導原則,它闡述了屏幕中角色之間(或角色與物體)的空間關係。通過把攝影機放在兩個角色之間的假想軸的一邊,可以保持一個角色總是在另一個角色的右邊。在軸上移動攝影機被稱為跳線或過線,而通過拍攝軸線兩側來打破180度原則被稱為全角度攝影。

180度角原則使觀眾能夠將眼前的事物與相關的主題聯繫起來,這在戰爭場景的敘述中十分重要。

舉例

[編輯]

在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場景中,想像有一條直線連接兩個角色,並延伸到無限遠處。如果攝影機在這條線的一側,即使其中一個角色不在畫面裡,這兩個角色的空間關係依舊保持一致。如果剪輯時切換到角色的另一側,顛倒兩個角色的左右順序,就可能使觀眾迷失方向。

該規則也適用於角色的移動,即由角色的路徑創建的「線」。例如,如果一個角色走向左邊,然後另一個攝影機進行拍攝,那這個角色必須從第一個鏡頭的左邊離開,然後進入下一個鏡頭的右邊。

跳接可以用來表示時間。如果一個角色從左側離開了畫面,並從左側進入了畫面的另一個位置,它就會給人一種長時間流逝的錯覺。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汽車追逐的場景:如果一個鏡頭拍攝了一輛車從右側離開畫面,那下一個鏡頭就應該拍攝它從左側進入畫面。如果車輛從右邊離開並從右邊進入,那就會產生了一種類似前面例子中的迷失感。

反向切

[編輯]

假想的線讓觀眾可以適應場景中的位置和動作方向。如果一個鏡頭按順序接在前一個鏡頭後面,但它的拍攝位於180度線的另一側面,它就被稱為"反向切"。反向切割通過在場景中呈現一個相反的視角,改變動作的視角和原始鏡頭中確立的空間定位來迷惑觀眾。[2]

在一個場景中,場景中的動作或情況可能會導致180度的線的打破。但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由於特定情況而導致的混亂。可以修改動作的方向,或者將攝影機設置在180度線的同一側。[2]

另一種允許越線的方法是,用攝影機從一個側面拍攝到另一個側面,像這樣拍攝若干個鏡頭。 這個鏡頭可以用來引導觀眾從另一個視角觀看場景。 在移動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物從鏡頭後方進入畫面左側,走向一個有大樓的拐角並向右轉,當他們走在接近大樓的拐角處時,可以用在大樓另一側的鏡頭迎著人物行進方向拍攝:人物從左側進入畫面,然後走向鏡頭,然後從左側離開離開畫面。

在180度線的任一邊按順序拍攝時,為了儘量減少拍攝時的"顛簸",可以在180度線上增加一個鏡頭。這讓觀眾能夠按順序更直觀地理解視角的變化。[2]

風格

[編輯]

在專業製作中,應用180度角原則是一種基本的電影剪輯方式,即連續性剪輯。這條規則並不總是被遵守,有時候一個導演會故意破壞行動線來從而給觀眾造成迷失感。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在《聖女貞德的受難》打破過這個規則;史丹利·庫柏力克在《閃靈》中的浴室場景也這樣做過。[3]華卓斯基姐妹傑克·德米丁度·巴拉斯小津安二郎王家衛還有賈克·大地有時也會忽視這個規則,[4]以及拉斯·馮·提爾的《撒旦的情與慾》。[5]在法國新浪潮的開創性電影《斷了氣》中,尚盧·高達在前五分鐘的汽車場景中打破了這條規則,鏡頭在前排和後排座位之間跳來跳去,即興創作了一場「美學反抗」,新浪潮因此被人們所熟知。[6]

一些攝影方式配合180度角原則可以達到激發情感或創造視覺節奏的效果。通過將攝影機移近軸線去拍攝特寫鏡頭,若與長鏡頭搭配則可以強化場景。[7]若攝影機在特寫鏡頭後面以一個長鏡頭逐漸遠離軸線,它可以為場景動作提供休息。[8]

日本動畫電影《盜夢偵探》中,兩位主角曾討論過跨越這條軸線,並且鏡頭也跨越了軸線演示了這種做法導致的迷惑效應。[9]

參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roferes, Nicholas T. Film Directing Fundamentals 2nd. Amsterdam: Focal Press. 2005: 5–7. ISBN 978-0-240-80562-7. 
  2. ^ 2.0 2.1 2.2 Crossing The Line: Reverse Cut. MediaCollege.com. [2013-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3. ^ 180 degree rule - Project 5, Mind the Gap.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9). 
  4. ^ Loading....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9). 
  5. ^ Mother (Nature) Will Eat You: Lars von Trier’s Antichrist. 2009-10-28 [2017-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23). 
  6. ^ T. Jefferson Kline, "The French New Wave" in Elizabeth Ezra (ed.) European Cinem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 Paul Seydor, 「Trims, Clips, and Selects: Notes from the Cutting Room,」 The Perfect Vision no. 26 [September/October 1999], 27.
  8. ^ David, Bordwell. Intensified Continuity: Visual Styl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Film Quarterly. 2002, 55.3: 20. JSTOR 10.1525/fq.2002.55.3.16. doi:10.1525/fq.2002.55.3.16. 
  9. ^ Paprika. Dir. Satoshi Kon. By Satoshi Kon and Seishi Minakami. Perf. Megumi Hayashibara, Tôru Furuya, and Katsunosuke Hori. Sony Pictures Classics, 2006. DVD.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