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80度角原则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张示意图表示两位角色之间的轴以及摄像机可被放置的180°弧(绿色)。当摄像机从绿色弧移动到红色弧时,角色在屏幕中的位置将会互相调换。

180度角原则[1]是电影制作中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它阐述了屏幕中角色之间(或角色与物体)的空间关系。通过把摄像机放在两个角色之间的假想轴的一边,可以保持一个角色总是在另一个角色的右边。在轴上移动摄像机被称为跳线或过线,而通过拍摄轴线两侧来打破180度原则被称为全角度摄影。

180度角原则使观众能够将眼前的事物与相关的主题联系起来,这在战争场景的叙述中十分重要。

举例

[编辑]

在两个角色之间的对话场景中,想象有一条直线连接两个角色,并延伸到无限远处。如果摄像机在这条线的一侧,即使其中一个角色不在画面裡,这两个角色的空间关系依旧保持一致。如果剪辑时切换到角色的另一侧,颠倒两个角色的左右顺序,就可能使观众迷失方向。

该规则也适用于角色的移动,即由角色的路径创建的“线”。例如,如果一个角色走向左边,然后另一个摄像机进行拍摄,那这个角色必须从第一个镜头的左边离开,然后进入下一个镜头的右边。

跳接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如果一个角色从左侧离开了画面,并从左侧进入了画面的另一个位置,它就会给人一种长时间流逝的错觉。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汽车追逐的场景:如果一个镜头拍摄了一辆车从右侧离开画面,那下一个镜头就应该拍摄它从左侧进入画面。如果车辆从右边离开并从右边进入,那就会产生了一种类似前面例子中的迷失感。

反向切

[编辑]

假想的线让观众可以适应场景中的位置和动作方向。如果一个镜头按顺序接在前一个镜头后面,但它的拍摄位于180度线的另一侧面,它就被称为"反向切"。反向切割通过在场景中呈现一个相反的视角,改变动作的视角和原始镜头中确立的空间定位来迷惑观众。[2]

在一个场景中,场景中的动作或情况可能会导致180度的线的打破。但有很多方法可以避免由于特定情况而导致的混乱。可以修改动作的方向,或者将摄像机设置在180度线的同一侧。[2]

另一种允许越线的方法是,用摄像机从一个侧面拍摄到另一个侧面,像这样拍摄若干个镜头。 这个镜头可以用来引导观众从另一个视角观看场景。 在移动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物从镜头后方进入画面左侧,走向一个有大楼的拐角并向右转,当他们走在接近大楼的拐角处时,可以用在大楼另一侧的镜头迎着人物行进方向拍摄:人物从左侧进入画面,然后走向镜头,然后从左侧离开离开画面。

在180度线的任一边按顺序拍摄时,为了尽量减少拍摄时的"颠簸",可以在180度线上增加一个镜头。这让观众能够按顺序更直观地理解视角的变化。[2]

风格

[编辑]

在专业制作中,应用180度角原则是一种基本的电影剪辑方式,即连续性剪辑。这条规则并不总是被遵守,有时候一个导演会故意破坏行动线来从而给观众造成迷失感。卡爾·西奧多·德萊葉在《圣女贞德的受难》打破过这个规则;斯坦利·库布里克在《闪灵》中的浴室场景也这样做过。[3]沃卓斯基姐妹雅克·德米丁度·巴拉斯小津安二郎王家卫还有賈克·大地有时也会忽视这个规则,[4]以及拉斯·馮·提爾的《撒旦的情與慾》。[5]在法国新浪潮的开创性电影《断了气》中,尚盧·高達在前五分钟的汽车场景中打破了这条规则,镜头在前排和后排座位之间跳来跳去,即兴创作了一场「美学反抗」,新浪潮因此被人们所熟知。[6]

一些摄影方式配合180度角原则可以达到激发情感或创造视觉节奏的效果。通过将摄像机移近轴线去拍摄特写镜头,若与长镜头搭配则可以强化场景。[7]若摄像机在特写镜头后面以一个长镜头逐渐远离轴线,它可以为场景动作提供休息。[8]

日本动画电影《盜夢偵探》中,两位主角曾讨论过跨越这条轴线,并且镜头也跨越了轴线演示了这种做法导致的迷惑效应。[9]

参看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roferes, Nicholas T. Film Directing Fundamentals 2nd. Amsterdam: Focal Press. 2005: 5–7. ISBN 978-0-240-80562-7. 
  2. ^ 2.0 2.1 2.2 Crossing The Line: Reverse Cut. MediaCollege.com. [2013-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3. ^ 180 degree rule - Project 5, Mind the Gap.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9). 
  4. ^ Loading....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09). 
  5. ^ Mother (Nature) Will Eat You: Lars von Trier’s Antichrist. 2009-10-28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23). 
  6. ^ T. Jefferson Kline, "The French New Wave" in Elizabeth Ezra (ed.) European Cinem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7. ^ Paul Seydor, “Trims, Clips, and Selects: Notes from the Cutting Room,” The Perfect Vision no. 26 [September/October 1999], 27.
  8. ^ David, Bordwell. Intensified Continuity: Visual Style in Contemporary American Film. Film Quarterly. 2002, 55.3: 20. JSTOR 10.1525/fq.2002.55.3.16. doi:10.1525/fq.2002.55.3.16. 
  9. ^ Paprika. Dir. Satoshi Kon. By Satoshi Kon and Seishi Minakami. Perf. Megumi Hayashibara, Tôru Furuya, and Katsunosuke Hori. Sony Pictures Classics, 2006. DVD.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