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橙蓋鵝膏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橙蓋鵝膏菌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傘菌目 Agaricales
科: 鵝膏菌科 Amanitaceae
屬: 鵝膏菌屬 Amanita
種:
橙蓋鵝膏菌 A. caesarea
二名法
Amanita caesarea
(Scop.) Pers., 1801

橙蓋鵝膏菌學名 Amanita caesarea ),又名凱撒磨菇橙蓋傘白橙蓋鵝膏菌,有「凱撒磨菇」之稱,是鵝膏菌科鵝膏屬食用菌,原產於歐洲南部及北非。它的菌蓋呈突出的橙色,菌褶及菌莖呈黃色。

分類及命名

[編輯]

橙蓋鵝膏菌最初是由義大利真菌學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於1772年命名及分類為蘑菇屬中,後來由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編入鵝膏屬中。由於它是羅馬帝國凱撒的喜好,故又被稱為「凱撒磨菇」。當時羅馬稱它為牛肝菌屬,是源自其古希臘文的原名「βωλιτης」。[1]法國波蘭德國的名稱都與凱撒有關,而義大利名則意指其形狀像蛋。[2]

橙蓋鵝膏菌曾被指是A. umbonata,而北美洲亦曾指它與印度淺橙黃鵝膏菌是同一種。橙蓋鵝膏菌與相似的A. arkansanaA. jacksonii有何關係則很不清楚。這些相似菌類的可食性同樣是不清楚的,不過就在吃下A. jacksonii後未有不適的個案發生。

描述

[編輯]
Amanita caesarea
查看產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學模板
查看產生下列表格的真菌學模板
真菌形態特徵
子實層上有菌褶
蕈傘為凸面
子實層自由下垂
外披環狀蕈柄
孢印白色
菌根真菌
美味不建議食用

橙蓋鵝膏菌的橙紅色菌蓋呈半球狀,突出後逐漸扁平。它的表面平滑,邊緣有條紋,直徑可達15厘米,甚至較為罕有的20厘米。菌褶及菌莖呈淡黃色至黃金色,菌莖可以高達8-15厘米及2-3厘米闊。菌環鬆散地垂掛著,頂有條紋,底部平滑。莖座較厚,菌托呈灰白色及杯狀,是外菌幕的殘餘。孢子是白色的。[3]

橙蓋鵝膏菌很易與有毒的毒蠅鵝膏混淆。毒蠅鵝膏的菌蓋呈紅色及有白點,菌褶及菌莖都是白色的。[3]

分佈

[編輯]

橙蓋鵝膏菌主要在初夏至中秋時份,在橡木林中或有時在松柏目中生長。它們分佈在北美洲南歐,尤其是在義大利北部的山區。有指它們可能是由羅馬帝國軍隊從阿爾卑斯山北部引入。[3]

適食性

[編輯]

橙蓋鵝膏菌被高度評價,但一些真菌學家則提醒要小心與其他有毒的鵝膏屬混淆。[4]

參考

[編輯]
  1. ^ Ramsbottom J. Mushrooms & Toadstools. Collins. 1953: p. 6. ISBN 1-870630-09-2. 
  2. ^ Carluccio A. The Complete Mushroom Book. Quadrille. 2003: pp. 23–24. ISBN 1-84400-040-0. 
  3. ^ 3.0 3.1 3.2 Breitenbach J & Kränzlin F. Fungi of Switzerland 4: Agarics, 2nd Part. 1991: p. 146. ISBN 3-85604-240-7. 
  4. ^ http://www.mushroomexpert.com/amanita_jacksonii.html. [2008-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外部連結存在於|title= (幫助)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