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為中華民國政府成立的作戰單位,歷史上曾六次組建,[1]早期曾有多個軍閥部隊同時使用該番號之情況,至民國二十年代後成為附隨南京國民政府的軍閥部隊所用。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

[編輯]
建國豫軍體系(1926/9-1929)

1924年,河南「討逆豫軍樊鍾秀部奉孫中山之命弛援廣州東征,擊敗陳炯明叛軍後,所部被編為建國豫軍。1926年9月,建國豫軍任應歧旅參加北伐,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2]

1927年4月,武漢政府北伐,該軍隸屬第3縱隊。1928年2月25日,該軍各師番號改為:

1929年初,編譴會議後,該軍被縮編為第49師,駐德州,任應歧任師長,所屬部隊統一整編為第145旅、第146旅、第147旅。1929年6月16日發布討馮命令,第49師屬於第一總預備隊總指揮韓復榘指揮。10月劃歸總預備隊總指揮陳調元指揮。[3]

1930年2月10日,第49師任應岐部由海州開皖北穎毫。1930年3月17日任應岐部途徑睢寧靈璧一帶時兩個旅被中央軍顧祝同等部繳械,該師番號撤銷。任應歧率師部和1個旅突出包圍,向河南轉移。1930年3月自六安阜陽拉到許昌樊鍾秀,編為新編第25師,師長戴民權,1萬餘人。駐汝南

1930年4月12日蔣介石委任樊鍾秀為豫陝邊防司令,歸第3軍團何成濬指揮。樊拒絕接受。1930年4月17日樊派員與閻錫山接洽合作事。1930年4月25日閻錫山委任樊鍾秀為中華民國軍第8方面軍總司令,副總司令鄧寶珊、參謀長郜子舉、參議徐文秀。1930年5月6日,樊鍾秀在許昌通電就任中華民國軍第8方面軍總司令職。1930年5月8日,任應岐在許昌就任中華民國軍第8方面軍前敵總指揮兼第15路總指揮。

  • 第3軍軍長任應岐 10000餘人
  • 師長趙子俊
  • 第1師師長安發亭(安榮昌
  • 獨立師師長焦文典
  • 警衛旅旅長樊鍾育(轄姜維先團、關會通團)
  • 獨立團團長劉紹武(1000多人)
  • 幹部學校教育長姚亮( 1000多人)

蔣介石命令第5軍團何成浚所屬王金鈺徐源泉第48師、上官雲相第47師等3個師攻臨潁。雙方在臨潁激戰20多天。5月26日,徐源泉第48師之張振江旅打退樊鍾秀、任應岐由固廂寨五里河臨潁增援,攻入城內,守軍孫世貴、王泰(第8方面軍第一軍)在激烈巷戰後趁夜退出。樊軍被俘3000餘人,被繳槍2000餘支,機槍17挺,迫炮20餘門。樊軍退守許昌。6月4日樊鍾秀在許昌被蔣的空軍飛機炸死。6月9日馮玉祥委任鄧寶珊繼任第8方面軍總司令,任應岐副之。

  • 護黨救國軍第15軍軍長任應岐
  • 步兵第1旅旅長安榮昌
  • 步兵第2旅旅長戴民權

1930年10月8日,在新鄭鄧寶珊任應岐部被完全繳械。樊鍾秀部改編為新編第五軍,軍長郜子舉,1931年縮編為暫編第20師,師長郜子舉。後改第166師,師長郜子舉,轄2旅4團,旅長宋濤申茂生。1938年2月12日,郜子舉任第九十一軍軍長。中原大戰後,任應岐閒居天津,參加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1934年11月以「共黨嫌疑」被逮捕,11月24日與吉鴻昌同時被槍殺於北平。戴民權部改編為新編第25師:

  • 新編第25師 師長戴民權:
  • 第73旅旅長李玉山
  • 第74旅旅長戴竭誠
  • 第75旅旅長王俊卿
  • 補充旅旅長夏紹唐

1930年8月24日新編第25師部一團在湖北花園被紅軍繳械。1930年8月29日在湖北廣水紅軍殲滅新編第25師一部。193l年4月,新編第25師改稱第45師。駐河南息縣、汝南、固始、潢川等縣。

  • 第45師 師長戴民權
  • 第133旅旅長譚青雲
  • 第135旅旅長王俊卿
貴州軍閥體系(1926/7-1927/1)

1925年秋,黔軍總司令袁祖銘應四川軍閥鄧錫侯劉湘的邀請,率部進入四川,擊敗楊森部。1926年春,吳佩孚支持下楊森回川,聯合四川軍閥將袁祖銘逼出四川。1926年7月,袁祖銘任北伐軍左翼軍總指揮兼軍長,黔軍總司令部直屬部隊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由黔東向湘西進發。1927年1月30日,袁祖銘與十二軍高層遭到唐生智周斕設局誘殺,隨後貴州軍閥系統的十二軍與所屬部隊遭到解編,部隊打散歸入唐生智指揮的部隊運用。

湖南軍閥體系(1928)

1927年,唐生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擴編為第八、第三十五第三十六軍。1927年10月20日,唐生智第4集團軍把第八、第三十五軍各一部編成第十八軍:

民國十七年(1928)3月16日,唐生智考慮到其擴編的番號中,十八軍與新桂系陶鈞部隊番號重複,因此將十八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仍由葉琪擔任。部隊名稱以原十八軍調整,下轄:

投入北伐戰爭後,十二軍在7月28日開入河北省,與直魯聯軍交戰,9月時十二軍占領唐山。在同年年底東北易幟,部隊調整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52師,葉琪續任該師師長,原軍級番號撤銷。

河南軍閥體系(1929/5-1929/12)

1927年春,鎮嵩軍萬選才部隊投靠馮玉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八方面軍第一軍任軍長兼師長。而後第八方面軍第一師被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八軍,萬選才任軍長,轄國民革命軍第72、第73師和補充旅,隸屬馮玉祥的第2集團軍。
民國十八年(1929)5月蔣馮戰爭前,萬選才決定與馮玉祥決裂,投靠閻錫山。國民政府將二十八軍更名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下轄部隊未變。在同年12月下轄的2個師與補充旅被縮編為國民革命軍第65師,十二軍編制仍在,駐河北廊坊、楊柳青一帶。民國十九年(1930)3月,萬選才在河南省起兵反叛蔣中正,隨後遭到擊敗,十二軍與65師的編制同時遭到撤銷。

西北軍體系(1930/5-1930/11)

民國十八年(1929)5月蔣馮戰爭前,國民軍韓復榘因積怨與馮玉祥決裂,遭到蔣中正收買投靠南京國民政府。蔣中正給予韓復榘國民革命軍第三路軍的職位,韓復榘藉此擴張其控制軍力。
民國十九年(1930)3月,韓復榘以國民革命軍第22師為基礎擴編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桐萱、參謀長賀粹之,但下屬部隊僅有22師(師長谷良民)。5月,十二軍編入國民政府討逆軍第1軍團,投入中原大戰津浦鐵路戰線,因戰功不利,在同年11月十二軍遭到裁撤,22師則回歸第三路軍指揮。

中原大戰後

[編輯]

民國二十年初(1931),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從第三路軍下轄的國民革命軍第六軍之國民革命軍第20師,和國民革命軍第十四軍下轄的國民革命軍第81師合編出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該軍仍隸屬第三路軍,屬於投蔣的前國民軍韓復榘系統之部隊。

  • 軍長孫桐萱
  • 民國革命軍第第20師(甲種師),孫桐萱兼任師長。轄三旅六團。
  • 第81師(丙種師),展書堂任師長。轄二旅四團。

1937年8月十二軍參加了津浦路北段沿線作戰。第81師奉命駐守德州,第20師駐防禹城徒駭河一線抵抗。11月14日,第20師也從濟陽撤退。當時在津浦鐵路上的第十二軍20師第60旅旅長孫學法在裝甲車上設臨時指揮所,被敵人平射炮穿鋼彈擊中,第60旅曹參謀長和參謀姜懷珍陣亡。隨後第三集團軍部隊拆毀黃河鐵橋撤到黃河南防守,韓復榘任命孫桐萱為戒嚴司令,曹福林的29師(甲種師)全部,在津浦線濟南至德州右;孫桐萱的20師(甲種師)一部及谷良民的第22師(乙種師)全部,在津浦線濟南至德州左;此外20師的另一部、受重創後撤的展書堂的81師(丙種師)全部部署在西南地區;韓設指揮部在千佛山。12月22日夜,日軍1000多人強渡黃河進攻濟南市區;第56軍軍長谷良民第22師(谷自兼)首先潰退,韓指揮的第三集團軍未進行有力抵抗,幾萬人面對幾千渡河日軍全線撤退。留下孫桐萱師在濟南斷後。27日,孫桐萱師全部撤出濟南退往曹縣

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在開封召開軍事會議,韓復榘帶孫桐萱參加會議,韓復榘被扣押。第二天凌晨蔣任命于學忠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為副總司令兼第十二軍軍長,曹福林為前敵總指揮兼第五十五軍軍長。1938年1月24日,韓復榘在漢口被軍法槍決。

為分化韓復榘系部隊,1938年徐州會戰中,李宗仁將該部分開使用:第五十五軍曹福林(轄29、74師)調滕縣北襲擊敵後路,後劃歸劉汝明建制;代理第三集團軍總司令孫桐萱指揮第十二軍守曹縣金鄉及黃河防線;吳化文的新四師(原屬第五十六軍)襲擊濟南,策應徐州。第十二軍第22師曾一度收復濟寧,有利的支援了台兒莊大捷。1938年5月,台兒莊、徐州吃緊,薛岳出任第一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孫桐萱擔任副司令。薛岳指揮蘭封會戰,孫派第20師副師長張測民指揮一部前往支援。1938年6月韓復榘第五十六軍(軍長谷良民)撤銷,第22師(時同然)轉隸該軍。

徐州淪陷後,第3集團軍(僅轄第十二軍的3個師)奉命經蘭封太康敵後移防河南許昌薛岳指揮的蘭封會戰中,頭條嘉獎便是該軍:「第3集團軍孫桐萱視軍令如山,動作確實。尤以該部20師協同友軍進占加河灘奪取蘭封口路不惜重大犧牲完成任務」。武漢會戰時奉調南下,扼守武勝關,阻日軍南進。1938年6月7日,孫桐萱升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仍兼軍長,劉書香任副軍長。第20師師長周遵時;第81師師長展書堂。1938年7月26日日軍占據九江後,向南潯鐵路和瑞(昌)武(寧)公路前進。該軍在瑞昌以東守備。8月8日日軍台灣旅團(波田支隊)以一部於瑞昌東北之港口登陸,被擊退;至10日又有400餘人在該處登陸,占領望夫山、平頂山。孫桐萱命令展書堂(81師)和時同然(22師)率部隊反攻,第3集團軍展開攻擊,奪回望夫山、平頂山,把敵人逼入港口。波田支隊再舉增援,並以艦炮掩護攻擊,又將兩山攻占。8月15日,敵另一部利用艦炮掩護,在徐家灣江岸登陸,經兩周之苦戰,該軍仍堅持在原陣線。到8月下旬,這方面之敵大舉增援,於24日攻陷瑞昌。8月29日,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陽新失守。

武漢失守後,經過在江西整訓的該軍1938年10月北上中原,協同第4集團軍(孫蔚如陝軍)防守鄭州地區,第十二軍負責鄭州城及右翼黃河新道的防務,防區在鄭州東側,北起花園口、向南經中牟尉氏縣扶溝西華商水縣周家口沿黃河彎曲300多里,第三集團軍總部在鄭州市內的隴海花園。1939年夏創立了桐萱中學籌備處和校董會,孫任董事長,1940年夏首次招生,直到1944年夏河南全境失守才停辦。

1939年孫桐萱兼任豫皖邊區游擊總指揮,何柱國任副總指揮,定期輪流派出一個團的兵力到河東的尉氏杞縣太康等地游擊。1939年冬季攻勢參加反攻開封戰役,第3集團軍司令孫桐萱指揮有方,被授予三等雲麾勳章,時任第81師師長賀粹之在冬季攻勢中指揮部隊一度攻入開封城與日軍展開巷戰而被晉授三等寶鼎勳章

1941年9月底,日軍為了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以第36師團第110師團第35師團等5萬餘人進攻鄭州。該軍以第22師(張測民)守河防,其第一線守黃河新道從鄭州東北自京水,東南至尉氏圃田,師部駐祭城鄉金慶,第二線駐賈魯河之西的棗園、磨李、小孟莊、南李莊等村;第20師駐鄭州城北東南郊至新鄭一帶。第81師在後方新鄭整訓。10月1日夜,日軍1個步兵混成旅團由開封方向進犯鄭州,從琵琶陳渡新黃河。10月4日第20師向京水鎮方向、第22師向鄭庵附近轉移,第81師接防賈魯新堤一線。孫桐萱主張暫時放棄鄭州,撤至鄭州以西密縣與滎陽以東之崑山山麓,得到第一戰區衛立煌長官的批准,10月5日下午第3集團軍棄鄭州南撤到密縣東曲梁鎮,20師撤出鄭州到西十八里河附近,第22師撤至鄭州南郊十八里河以東以南地區,第81師轉移進到鄭州西南黃崗寺。湯恩伯嫡系第十三軍在孫部背後設防,阻止其繼續後撤;同時湯命所部截留第3集團軍的供給物資,扣押去洛陽的第3集團軍人員。10月31日至11月1日夜間,日軍撤退,第3集團軍全線反擊,第20師60團當夜收復鄭州。經一個月的鏖戰,第3集團軍上報斃傷日軍6000餘;擊傷日軍第35歩兵団長鯉登行一日語鯉登行一少將。該軍傷亡營長董萬選等3人、連長以下軍官27人、士兵1200餘人;日軍傷亡約2000人左右,俘30餘人。

1941年底,衛立煌被撤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職務,改蔣鼎文為司令長官。新黃河防線當面偽開封省長劉郁芬西北軍老人,孫良誠孫殿英龐炳勛相繼投敵,再加上早就當漢奸的張嵐峰,豫東淪陷區的偽軍大都是西北軍系。1942年1月,第3集團軍後調豫西陝州湯恩伯接任豫皖邊區游擊總指揮。1942年12月2日賀粹之繼任軍長。針對西北軍大批將領投敵的現實,蔣以「通敵有據」(指勾結日寇)的罪名,密令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蔣鼎文扣押孫桐萱。1943年1月18日,蔣鼎文在洛陽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以宴客為由將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孫桐萱扣押。幾天後由專列武裝押解到寶雞,再由專機押往重慶。關押至1943年底,允許孫在重慶活動,委任為中將軍事參議的虛職。孫桐萱被扣押後,第3集團軍撤編,第十二軍被湯恩伯收編,營以上軍官大部撤換:

1943年初夏,該軍第20師轉隸嫡系暫編第九軍,第31集團軍直轄暫編第55師(李守正任師長)轉隸該軍。1944年秋,該軍番號被裁減,第22、第81師轉隸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五軍(後縮編為整編第81旅,1949年劉汝明撤往福建時,第81師在師長葛開祥率領下起義,副軍長王振聲和參謀長杜允中也隨同起義);暫編第55師轉隸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

東北軍/中央軍體系

[編輯]

民國三十年(1941)5月,由東北軍構成的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七軍番號取消,所屬之國民革民軍第111師、112師編入魯蘇戰區直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4月,111師、112師與國民革命軍暫編第55師合組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九軍,軍長為國民革民軍第112師師長霍守義兼任,隸屬上層由蘇魯戰區移編給第一戰區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湯恩伯系),隨後暫55師被移交給國民革命軍第八十五軍。 民國三十三年(1944)10月,暫九軍改用甫撤裁的第十二軍番號。下轄仍為東北軍系統的111師(師長孫煥彩)、112師(軍長霍守義兼任師長)

民國三十四年(1945)3月,十二軍投入豫西鄂北會戰。抗戰勝利後,十二軍從河南省移防山東省濟南一代,轉隸由國民革命軍第20集團軍指揮(司令官夏楚中),國民革命軍新編第36師(師長劉桂堂)編入十二軍運用。十二軍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起投入第二次國共內戰,參與同年6月的膠濟路保衛戰膠濟路反擊戰,同年7月5日,新編第36師在濟陽被全殲,師長曹振鐸隻身逃出。民國三十六年(1947)萊蕪戰役後,第十二軍駐守周村、張店一帶,和第九十六軍駐守濰坊、益都一帶,企圖保持膠濟鐵路的暢通。1947年4月,因國軍編遣決議,十二軍被降編為國民革命軍整編第12師:

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把其基本部隊整編第32師與整編第12師對調防區。1948年1月下旬整12師奉命迅速集結濟南,以列車輸送到兗州一帶,接替整編32師的防務,即歸第十綏靖區司令官李玉堂的指揮序列。第十綏靖區司令官李玉堂的司令部駐兗州西城內,其直屬部隊及憲兵1個營分駐城內,配備了第十二軍1個團擔任城防。第十二軍軍部及111旅(欠1個團)駐兗州城以東的曲阜,112旅(欠2個團)駐泗水,1個團駐新泰,1個團駐蒙陰,以軍部騎兵連駐南驛。1948年3、4月間,膠濟鐵路沿線的整編32師及整編第九十六軍及地方保安團約八、九萬人,先後被山東兵團殲滅。第十綏靖區獲得情報:山東兵團由濰縣以南地區向西活動,有攻取濟南、兗州企圖。第十綏靖區為鞏固兗州城防起見,決心縮短防線,命令第十二軍主力集中兗州,以一部駐守濟寧,以小部置曲阜為前哨陣地。第十二軍的兵力部署:

  • 軍部及直屬隊、第111旅全部及第112旅之334團駐兗州城內,軍部補充團駐東關及車站附近。
  • 軍獨立旅(尚未請准私自編組,旅長劉宗顏)及各縣地方團隊駐守兗州以東的曲阜
  • 第112旅(欠334團)駐守兗州以西的濟寧

1948年6月兗州戰役中,為了救援曲阜的獨立旅,霍守義曾派孫煥彩指揮第111旅的第331團和第332團,後來又增加了第112旅的第334團及軍直屬炮兵,並親自指揮戰鬥。增援曲阜失敗後,霍守義藉此機會把孫煥彩撤了職,以自己的親信劉書維擔任整編第111旅的旅長,這一任命進一步打擊了整編第111旅的士氣。徐州派出了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積極救援。但隨著豫東戰場的歐壽年兵團告急,整編第25師不再救援兗州,轉而開赴豫東戰場。解放軍山東兵團在無援可打的情況下,於7月1日集中第7縱隊、第13縱隊和魯中部隊全力攻打兗州。整編第12師憑藉堅固的防禦工事堅守,山東兵團直到7日才肅清了兗州外圍陣地。7月12日黃昏,山東兵團攻城部隊對兗州發起總攻,主攻部隊從城西突入城內,戰至13日下午兗州國民黨守軍全部被消滅。該師師部及所屬第111旅全部、第112旅1個團被全殲。13日下午,李玉堂率先化妝逃跑,霍守義見李玉堂跑了,也拋棄部隊,向濟寧逃跑,以掌握基本部隊暫編第112旅。但途中看到處都是整編第12師的傷兵,霍守義觸景生情,「兄弟們跟了我這麼多年,今天落得這麼個殘局!即便逃出去,又有何面目見第112旅官兵呢?」於是,霍守義主動找到解放軍投降。師長霍守義、副師長熊仁榮、旅長孫煥彩被俘。[4]

兗州戰役後,濟寧的整編第112旅主力(欠第334團)在旅長於一凡的帶領下撤往徐州。因為整編第112旅的2個團建制完整,劉峙在檢閱該部時認為這支部隊是有一定戰鬥力,決定重建整編第12師。於一凡暫時代理整編師長一職。1948年10月,恢復第12軍番號。湯恩伯看上了這個部隊,派第13軍副軍長舒榮擔任第12軍的軍長,於一凡只能擔任副軍長兼第112師師長。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中該軍第238師及其他地方保安團隊近6000人守安徽靈壁縣城。11月9日,江淮軍區部隊完成了對縣城包圍。11月19日解放軍掃清靈璧縣城外圍戰鬥,先後拿下了縣城西北的鳳凰山、縣城東北的饃饃山兩個制高點,並占領了城東和城南地區,對靈璧縣城形成了合圍之勢。11月22日,黃伯韜兵團被殲滅,23日華東野戰軍第十三縱隊奉命趕來協同江淮軍區攻打靈城,進入靈西地區接替了江淮軍區部隊。[5]總攻發起前,負責攻城總指揮的江淮軍區副司令員饒子健根據地下黨提供的情報將主攻方向定在了防守不太嚴密的西門。以第37師全部和第39師一部擔負主攻任務在西門攻擊。第37師第109團在左,第111團在右,從西門南側並肩突破,第110團為預備隊;第39師第117團在左,第115團在右,從西門北側並肩突破;第38師為預備隊,其第113團在城南附近地區策應攻城並阻止可能逃竄之敵,第116團在城西南一帶擔負阻擊固鎮援敵任務。江淮軍區獨立旅和第34旅,分別擔負北門、東門、南門的攻擊任務。11月24日17時55分炮轟半小時,華野十三縱第37師第109團(「濟南第二團」)一營在炮火掩護下向縣城西門發起主攻,第3連於18時30分打開通路,架好浮橋;第1連通過浮橋時,浮橋突然垮塌,冒著守軍密集炮火,跳入結著薄冰的護城河中,爬雲梯登城,19時攻占突破口兩邊地堡,第109團一營全部投入戰鬥向兩翼發展。第39師在西門北側架橋未成,攻擊受阻。第37師第111團3營9連在城西南角架橋失敗,7連涉水爆破遭守軍火力壓倒。隨即37師命令111團3營從109團突破口進城,沿著城牆向南攻擊,策應3營在西南角登城。21時,109團全部進入巷戰,並繼續向東和東北方向推進。21時30分,第111團第3營登上城牆,也投入了巷戰,並協同第1營向東和東南方向發起進攻,該團第2營和指揮所相繼登城並打退了敵人的反擊,投入了巷戰。22時,第十三縱隊命令115團和117團也由109團的突破口入城,沿著城牆向北進攻,策應後續部隊登城,其中一部向北門發展。第37師第110團也全部投入了戰鬥。25日6時30分,解放軍已經將東西大街的敵人包圍殲滅,並策應江淮軍區第34旅從東門進入城內。直到佯攻部隊從北門攻進縣城並一直打到縣城西南防線守軍那裡時,主攻部隊仍沒有突破西南防線。 [6]軍部及第112師被殲於河南永城東北地區。第112師在陳官莊原計劃響應老師長霍守義的號召舉行起義,但因為有人告密,師長於一凡被扣,只起義成功了師部和第335團,剩下的2個團則一直頑抗到了最後。軍長舒榮逃出,少將副軍長於一凡被俘。師長徐有成帶衛士連從城東南角突圍出城,被第38師第113團包圍,徐有成帶少數人突圍。11月25日8時靈城戰鬥結束,俘4460人。1949年春青年軍第203師為基礎在杭州重建第十二軍,舒榮任軍長,隸屬第9編練司令部,下轄第203、第324、第325師和暫編第1師。上海戰役中該軍第203師被全滅,第324、第325師各被滅大部,軍部率殘部乘船逃往舟山被裁撤。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3.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4. ^ 霍守义:“整编第十二军被歼经过”,《兖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2022-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5). 
  5. ^ 記者 劉向宇:「靈璧解放:助淮海大決戰一臂之力」,來源:商丘網—《商丘日報》,2009年8月20日,第8版。
  6. ^ 晚報特派記者賈若晨 傅青:「解放靈璧:一個錯誤的主攻方向」,來源:商丘新聞網—《京九晚報》,2009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