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六國春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六國春秋》是記載五胡十六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北魏官員崔鴻撰寫。「五胡十六國」因此書得名。

創作

[編輯]

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鴻私下撰寫《十六國春秋》,當時北魏遷都洛陽,書籍「率多分散」,他只好「求之公私,驅馳數歲」,又「約損煩文,補其不足」[1]。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國春秋》初稿完成,但仍缺「蜀錄」。崔鴻又訪求常璩所撰《蜀書》十餘年,終在正光三年(522年)得之[2]

魏宣武帝元恪曾詔其送呈,崔鴻以書未修迄而推辭。《魏書》說崔鴻不上書的原因是「其書有與國初相涉,言多失體」[1]。王朝海認為書中記載了拓跋家早期的醜事與殘暴,再加上北魏崔浩國史案的影響,導致崔鴻不敢將書公開[3]。直到孝莊帝永安元年(528年),其子崔子元將《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卷繕寫一本,奏獻朝廷,藏於史館。

特點

[編輯]

崔鴻將各國國書改名為「錄」,各國帝紀改名曰「傳」,記錄各國史事時,係以各自之年號。各國國主之事跡,則按正史本紀之體例[4][2]

陳長琦等認為崔鴻全力搜集史料,記載如實,又有序例、表、贊,體例完備,而且突破傳統,擺脫了「貴中華而賤夷狄」的觀念[2]。王朝海則認為崔鴻以東晉年號為本[5][6],還是以傳統夷夏觀視晉為正統[3]

趙翼稱唐修《晉書·載記》「尤簡而不陋,詳而不蕪,視《十六國春秋》不可同日語也」[7]。趙儷生、陳長琦皆認為《晉書》本抄自《十六國春秋》,並不認可趙翼之言[8][2]

缺點

[編輯]

《十六國春秋》最大缺點是記時有誤、人物混淆,「多有違謬」,如「天興二年,姚興改號鴻始,而鴻以為改在元年;明元永興二年,慕容超禽於廣固,鴻又以為在元年;太常二年,姚泓敗於長安,而鴻亦以為滅在元年。如此之失,多不考正。」[9]

刻本流傳

[編輯]

《十六國春秋》今有四種版本[10]

屠氏蘭暉堂本《十六國春秋》,100卷

[編輯]

刊於萬曆三十七年(公元1610年),題「北魏崔鴻撰」,並署「就李屠喬孫、項琳之同訂[註 1]」,「陳繼儒姚士粦趙昌期、沈士龍、屠中孚、卜萬祺、曹仲麟、項鼎鉉、沈汝霖、屠懋和同校。」卷末皆有校訂卷者的姓氏,除以上人員之外,還有趙琦美、項奕顯、包鶴齡、陳泰交、李貞開、項德弘、沈德先、沈士皋、郁之驥、崔逢泰、蔣時夔、高松聲、郁嘉慶、殷仲春、項德明、李衷純、項德棻、崔吉胤等人校書。朱國祚賀燦然甘士價史樹德、項琳之、屠中孚、屠喬孫分別作序[12][11]。清《四庫全書》安徽巡撫采進本、汪日桂校本皆無蘭暉堂本序目,王薇猜測是因序中有議論異族入中原之言,為不觸文字獄而刪[12]

屠喬孫序中言:「至於今殘缺淪亡,學士罕得睹其全,余竊痛之。頃以讀禮余間,共中表項軍博採賾探,詮次補葺,爰徑日月,漸克成編。雖當年載筆之舊不無闕遺乎,而差不沫古人用心之勒已。」又言:「崔氏百卷外,又別作序例一卷、年志一卷。卷已無可得而觀。」[11]

姚際恆[13]全祖望[14]錢大昕[15]王鳴盛[16]湯球[17]紀昀[18]皆認為《十六國春秋》亡於北宋或之前。 姚際恆、全祖望、錢大昕、王鳴盛、袁枚[19]周中孚[20]等從而判斷明代屠本是完全偽造的。黃本驥[21]、楊復吉[22]、黃雲眉[23]浦起龍[24]、紀昀等[25]雖認為其是偽書,但也認可屠氏等搜集之功[26][27]

吳騫[28]莫友芝[29]王昶 [30][31]皆認為其非偽書。

現代學者考證《十六國春秋》實流傳至明清[12][2][32][31]

北宋《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資治通鑑》、王羲仲《通鑑問疑》皆用《十六國春秋》文,是其尚存於北宋。南宋尤袤《遂初堂書目》載有《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南宋孔傳[33]、明楊升庵[34]似皆言讀過《十六國春秋》。

焦竑《國史經籍志》、沈士龍藏書[35][36]、祁承㸁《澹生堂藏書目》皆載有《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徐𤊹《紅雨樓書目》有《十六國春秋》43卷,書目且刊在屠本之前。趙琦美《脈望館書目》有《十六國春秋》一冊。

清毛晉有《十六國春秋》二十本,二套[37]。孫慶增有《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缺四十六卷[38]。康熙時宋犖曾在京西慈仁寺購得《十六國春秋》殘本,並作詩以為紀念[39]

王薇、湯勤福從而認為蘭暉堂本是屠氏等人據明代殘本匯訂而成,非偽造[12][32]。但其缺點是強為百卷,不區分舊文與補文,也不標明出處,導致真假難辨[12][2]。 夏定域、趙儷生也認為屠本非偽書[40][8]。梶山智史認為產生偽書說的原因之一,是論者未看過完整的屠本序。如有代表性的錢大昕所言「無序例、年表」,其實在序中已明言之[11]

陳長群、邱久榮等認為屠本是偽書,也是不理想的輯本。其以《晉書》作為藍本,然後添入了群書中的佚文[2][26]。邱久榮更是認為《晉書》本非崔鴻舊文,屠氏等取材有誤。

明抄本《十六國春秋略》,不分卷

[編輯]

馮舒所校。魏俊傑認為該本抄自《太平御覽偏霸部》,二書中有相同的錯誤,且多有誤抄[10]

《十六國春秋》,16卷

[編輯]

何鏜漢魏叢書》中所存。十六國各為一錄,記各國主五十八人,與《晉書》大同小異[41]

全祖望[42]、錢大昕[43]、王鳴盛[44]皆認為其是偽書。紀昀等存疑[45]

湯球認為何本是隋時《十六國春秋》百卷的約本,即《隋書經籍志》中的《十六國春秋纂錄》11卷,也就是《崇文總目》中的《十六國春秋略》、通鑑考異中的《十六國春秋鈔》[2]

邱久榮猜測北齊陽休之抄寫了兩份《十六國春秋》帝王傳,一份收入《文殿御覽偏霸部》,一份單行成為《十六國春秋纂錄》11卷。何本16卷,與《纂錄》卷數不符,卻與《太平御覽偏霸部》中十六國帝王被分為16部分所合,因而懷疑何本抄自《太平御覽》[26]

《十六國春秋輯補》,101卷

[編輯]

湯球以何本、《晉書》載記、張軌傳、李玄盛傳為基礎,加入《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資治通鑑考異》、《開元占經》、《廣韻》等書所引的《十六國春秋》文,又加入《魏書》、《宋書》、《通典》、《資治通鑑》相關段落,並補《年表》一卷[26]

陳長琦等認為其所輯信而有徵,考證細密,只是小有錯誤[2]

邱久榮則對《輯補》評價不高,認為一是《晉書》、《通典》、《資治通鑑》等雖曾取於《十六國春秋》,但非崔鴻舊文。《宋書》更是在《十六國春秋》之前。湯球不應用這些書補文。二是湯球將不同材料中字句相異的記載糅合成一條,讓後人無法使用。總之,湯球批評屠本「第務為夸多,凡關十六國者,一概收入,豈惟無徵不信,亦似太乏翦裁」,自己卻有同樣的問題[26]

內容

[編輯]
國名 卷數 人物
前趙 10 劉淵(1卷),劉和(1卷),劉聰上、中、下(3卷)
後趙 12 石勒上、中、下(3卷),石弘(1卷)
前燕 10 慕容廆慕容皝上、下(2卷)
前秦 10 苻洪苻健苻生苻堅上、中、下(3卷),苻丕
後燕 10 慕容垂上、中、下(3卷)、慕容寶(1卷),慕容盛(1卷)
後秦 10 姚弋仲(1卷)、姚襄(1卷)、姚萇(1卷),姚興上、中、下(3卷)
南燕 3 慕容德(1卷),慕容超(1卷),慕容鍾等20人(1卷)
4 赫連勃勃(1卷),赫連昌(1卷),赫連定(1卷),胡義周等8人(1卷)
前涼 6 張軌(1卷),張寔張茂(1卷),張駿(1卷)
5 李特(1卷),李流李雄(1卷),李班李期李壽李勢(1卷)
後涼 4 呂光(1卷),呂紹(1卷),呂纂(1卷)
西秦 6 乞伏國仁乞伏乾歸(1卷)
南涼 3 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1卷),禿髮傉檀(1卷),禿髮文支等11人(1卷)
西涼 3 李暠(1卷),李歆(1卷),李恂等8人(1卷)
北涼 4 沮渠蒙遜(1卷),沮渠茂虔沮渠牧犍(1卷)
北燕 3 馮跋(1卷),馮弘(1卷),馮素弗等14人(1卷)

註:據明輯本

國名 卷數 人物
前趙錄(10卷) 卷001 劉淵
卷002 劉淵(江都王延年長樂王洋上郡王儁李景年),子
卷003 劉聰聰後呼延氏卜珝郭默劉聰小劉後劉殷劉翌張寔劉聰大劉後
卷004 劉聰(段凱
卷005 劉聰,子王延陳元達
卷006 劉曜郭汜遊子遠
卷007 劉曜(曜後羊氏
卷008 劉曜(陳安劉胤臺產獻烈皇后劉氏
卷009 王彌張嵩),王廣崔遊范隆董景道
卷010 王育韋忠劉敏元杜育喬智明梁緯辛氏陝婦人冷道相里覽
後趙錄(12卷) 卷011 石勒張彌
卷012 石勒
卷013 石勒(邴輔孟卓
卷014 石勒(張躍張進
卷015 石勒(徐光),石弘石勒劉皇后趙明),張賓
卷016 石虎張季解飛石虎鄭皇后石虎杜皇后桃豹
卷017 石虎
卷018 石虎
卷019 石虎,子張才
卷020 石閔王謨
卷021 支雄張謐張樓魏豹申錄續咸韋謏裴憲傅暢石樸盧諶崔悅),劉群
卷022 楊軻辛謐佛圖澄麻襦單道開素和明
前燕錄(8卷) 卷023 慕容廆劉讚),裴嶷高瞻
卷024 慕容皝
卷025 慕容皝,慕容翰陽裕
卷026 慕容儁高商張悕
卷027 慕容儁,韓恆李產(子),侯青庫傉官泥
卷028 慕容暐慕容恪陽騖
卷029 慕容暐,皇甫真
卷030 吐谷渾吐延葉延辟奚),成公都王歡公孫鳳公孫永黃泓氾昭
前秦錄(11卷) 卷031 苻洪苻健苻雄
卷032 苻生王墮
卷033 苻堅
卷034 苻堅
卷035 苻堅
卷036 苻堅
卷037 苻堅
卷038 苻堅(王墮苻融苻朗
卷039 苻丕索泮
卷040 苻登徐嵩
卷041 堅夫人張氏張忠石垣孟欽僧涉趙整王嘉韋逞母宋氏竇滔妻蘇氏
後燕錄(7卷) 卷042 慕容垂
卷043 慕容垂
卷044 慕容垂
卷045 慕容寶
卷046 慕容盛
卷047 慕容熙慕容雲
卷048 慕容鳳垂段後趙秋封衡王高末那樓雷慕容白曜
後秦錄(9卷) 卷049 姚弋仲姚襄
卷050 姚萇
卷051 姚興
卷052 姚興
卷053 姚興
卷054 姚興(尹緯
卷055 姚泓
卷056 姚泓
卷057 斂憲鳩摩羅什
南燕錄(6卷) 卷058 慕容德
卷059 慕容德
卷060 慕容德
卷061 慕容超
卷062 慕容超
卷063 慕容鍾封孚王鸞泠平段豐妻慕容氏
錄(3卷) 卷064 赫連勃勃
卷065 赫連勃勃
卷066 赫連昌赫連定
前涼錄(9卷) 卷067 張軌
卷068 張寔張茂
卷069 張駿
卷070 張駿
卷071 張重華子靈曜
卷072 張祚張玄靖
卷073 張天錫
卷074 郭荷宋纖氾騰辛綝弟理),張世度索襲索紞
卷075 張斌李弇祈嘉
錄(5卷) 卷076 李特
卷077 李流李雄
卷078 李班李期
卷079 李壽李勢
卷080 李庠龔壯譙秀許延妻杜氏
後涼錄(4卷) 卷081 呂光
卷082 呂光
卷083 呂纂呂隆
卷084 呂憲妻苻氏郭黁
西秦錄(4卷) 卷085 乞伏國仁
卷086 乞伏乾歸
卷087 乞伏熾磐乞伏暮末
卷088 辛進丑門於弟武都氐),吐谷渾視連視羆烏紇堤樹洛干
南涼錄(3卷) 卷089 禿髮烏孤禿髮利鹿孤
卷090 禿髮傉檀
卷091 禿髮傉檀,曇霍
西涼錄(3卷) 卷092 李暠
卷093 李暠(劉昞
卷094 李歆(弟,子重耳,弟,翻子),暠後尹氏
北涼錄(3卷) 卷095 沮渠蒙遜
卷096 沮渠蒙遜
卷097 沮渠茂虔(弟無諱安周,從弟唐兒天周,兄子萬年),張譚
北燕錄(3卷) 卷098 馮跋
卷099 馮跋
卷100 馮弘馮素弗

註:據清輯本

備註

[編輯]
  1. ^ 「就李」,即嘉興縣,春秋時名。明分嘉興縣西北置秀水縣,就李則又可指秀水縣。見[11]

注釋

[編輯]
  1. ^ 1.0 1.1 魏書》卷67《崔光傳附崔鴻傳》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陳長琦; 周群. 《十六国春秋》散佚考略. 學術研究. 2005, (7): 95–100. 
  3. ^ 3.0 3.1 王朝海. 《十六国春秋》之正统观研究. 寧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 34 (3): 98–101. 
  4. ^ 劉知幾史通》卷12《古今正史》:(崔鴻)考核眾家,辨其異同,除煩補闕,錯綜綱紀,易其國書曰錄,主紀曰傳,都謂之《十六國春秋》,……由是偽史宣布,大行於時。
  5. ^ s:史通/卷七:且觀鴻書之紀綱,皆以晉為主,亦猶班《書》之載吳、項,必系漢年;陳《志》之述孫、劉,皆宗魏世。
  6. ^ 史通·表歷:其間諸僞,十有六家,不附正朔,自相君長。崔鴻著表,頗有甄明
  7. ^ 《廿二史札記》卷10《晉書》二
  8. ^ 8.0 8.1 趙儷生. 《十六国春秋》《晋书· 载记》对读记. 史學史研究. 1986: 7–12. 
  9. ^ 《北史·列傳第三十二》
  10. ^ 10.0 10.1 魏俊傑. 明抄本《十六国春秋略》考辨.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3, (3): 41–44. 
  11. ^ 11.0 11.1 11.2 11.3 梶山智史. 屠本《十六国春秋》考:编纂状况及意图.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 社會·經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2010.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王薇. 《十六国春秋》考略.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3, (3): 44–47. 
  13. ^ 《古今偽書考》:舊稱溫公所考十六國春秋,猶非鴻全書,則散亡久矣。明屠喬孫、項琳之雖云為之訂補,然即出此二人手也。
  14. ^ s:鮚埼亭集 (四部叢刊本)/外編卷第四十三:司馬溫公《通鑑》薈萃諸書,其記南北朝事,除晉宋諸正史外,以崔氏《十六國春秋》、蕭氏三十國春秋為多。但晁說之述溫公語,謂當日所見疑非原本,而鄱陽馬氏《通考經籍考》中不列是書,則在宋時已鮮傳者,乃有明中葉以來居然有雕本百卷行世。一二好學者以其久沒不見視為拱璧。若以愚觀之,則直近人撮拾成書,駕托崔氏,並非宋時所有也……溫公《通鑑考異》引鴻《年表》,則當是時《年表》必尚未失,而今本並無有。又(崔鴻)《本傳》稱,鴻書皆有贊序評論,在《通鑑》亦多引之,今本但取《通鑑》所引附註傳尾,尚得謂非贗本邪……若在崔氏,今本有同一事而三四見者,況其列傳大都寥寥數行,不載生卒,不敘職官,東塗西抹,痕跡宛然,是不辨而自見者,古今無此史例也。
  15. ^ 《十駕齋養新錄》卷13:其一明萬曆中嘉興屠喬孫、項琳之所刊,前有朱國祚序,凡百卷,蓋鈔撮晉書載記,參以它書,附合成之,其實亦贗本。考《宋史》藝文志、《崇文總目》、晁陳馬三家書目,不載崔鴻《十六國春秋》,則鴻書失傳已久。龔穎《運歷圖》載前涼張實以下皆改元,晁氏謂:「不知所據,或雲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於世,莫得而考焉。」是宋人已無見此書者。明人好作僞書,自具眼者觀之,不直一哂耳。又考《北史崔鴻傳》,鴻旣為《春秋》百篇,別作序例一卷、年表一卷,今本無序例、年表。又鴻子子元,奏稱:「亡考刊著趙、燕、秦、夏、西涼、乞伏、西蜀等遺載,為之贊序、褒貶評論。」今本有敘事而無贊論,此其罅漏之顯然者。
  16. ^ 《十七史商榷》卷52:此書《隋志》一百卷,《唐志》一百二十卷,至《宋志》則無之,蓋當五代及宋初而亡,故晁說之稱司馬溫公所考十六國春秋已非鴻全書。文獻通考、經籍考亦不載。明攜李屠喬孫遷之刻,賀燦然為序者,亦為一百卷,乃喬孫與其友人姚士粦輩取晉書載記、北史、冊府元龜等書偽為之,非原本。
  17. ^ 《十六國春秋輯補》:惜其不傳也久矣。故隋唐以後,皆不著錄。明屠喬蓀本自是偽撰。
  18. ^ s: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66:《隋志》、《唐志》皆著錄,宋初李昉等作《太平御覽》猶引之。《崇文總目》始佚其名,晁、陳諸家書目亦皆不載,是亡於北宋也。
  19. ^ s:隨園隨筆/卷03:《十六國春秋》名為一百卷,而事跡寥寥,皆《晉書》載記之唾餘,斷非崔鴻之舊本。按《北史•崔彙合傳》極言所書十六國慕容改號、姚興被擒之誤,又稱李雄《蜀書》未得,則此書之傳至今者,其偽無疑。
  20. ^ 《鄭堂讀書記》卷二六:實則明嘉興屠喬孫項琳之僞本也......蓋其才力只能鳩合衆書以成書,而不能獨抒已見,自鑄偉詞故耳。
  21. ^ 《三長物齋文略》:尋摭十有六國八十餘年善惡興廢之跡,亦由屠項搜輯之功,與他偽書異也。
  22. ^ 《夢闌瑣筆》
  23. ^ 《古今偽書考補正》
  24. ^ s:史通通釋 (四庫全書本)/卷12:屠果博聞,欲起斯廢,毋假初名,毋襲原數,謹循纂體,顯號補亡,各於正史載記之餘,人見書其人,事見書其事,而條疏其下曰:某人見某書,某事見某書,豈不卓爾大雅,功髙津逮哉!乃計不出此,而匿所自來,掩非己有,舉一切真書,胥變而為贋書。
  25. ^ s: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66:喬孫等正巧附斯義以售其欺,所摘者未中其疾……然其文皆聯綴古書,非由杜撰。考十六國之事者,固宜以是編為總匯焉。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邱久榮. 《十六国春秋》之亡佚及其辑本.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 (6): 23–28. 
  27. ^ 劉國石. 清代以来屠本《十六国春秋》研究综述. 中國史研究動態. 2008, (8): 10–15. 
  28. ^ 《拜經樓藏書記》卷2:喬孫等《十六國春秋序》自謂輯錄陳編,原未作偽欺人。
  29. ^ 《郘亭知見書目》卷5:屠、項刻此書在萬曆中,而毛氏家藏已有抄本。即使偽托,亦前人所為,決非二君自刻自作也。
  30. ^ 《湖海詩傳》
  31. ^ 31.0 31.1 王薇. 兰晖堂本《 十六国春秋》的性质及其影响.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2): 74–83. 
  32. ^ 32.0 32.1 湯勤福. 关于屠本《十六国春秋》真伪的若干问题. 求是學刊. 2010, 37 (1): 125–130. 
  33. ^ 《東家雜記》:事載十六國春秋
  34. ^ 《升庵集》卷六十八:《容齋隨筆》謂寒食禁火不由介推,其言似矣。近觀《十六國春秋》,石勒下令,寒食不許禁火
  35. ^ 梅鼎祚《鹿裘石室集》:繡水沈汝納孝廉識之否?其家有《十六國春秋》百二十卷。
  36. ^ 姚士粦《尚白齋秘笈序》:沈汝納有《十六國春秋》百二十卷,倘能刻布,亦同好一大快也。
  37. ^ 《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毛扆:此乃崔鴻真本。
  38. ^ 《上善堂宋元精抄舊書目》
  39. ^ 《藤陰雜記》卷7《西城上》
  40. ^ 《四庫全書提要補正》
  41. ^ s: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66:舊本亦題魏崔鴻撰,載何鏜《漢魏叢書》中。其出在屠喬孫本之前,而亦莫詳其所自。十六國各為一錄,惟列僣偽之主五十八人。其諸臣皆不為立傳,全為載記之體,其非一百二卷之舊,已不待言。證以《晉書·載記》,大致互相出入。
  42. ^ s:鮚埼亭集 (四部叢刊本)/外編卷第四十三:所有坊閒《漢魏叢書》再取今本芟之,百不存一,則即系崔氏舊本,經此刊除,已不足觀,況其為偽書乎!
  43. ^ 《十駕齋養新錄》卷13:其一見於何鏜等所刊《漢魏叢書》,僅十六卷,寥寥數簡,殆出後人依託。
  44. ^ 《十七史商榷》卷52:或雲杭本《漢魏叢書》所收《十六國春秋》短錄,故是鴻之舊。是說也,予猶疑之。
  45. ^ s: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66:然考《崇文總目》有《十六國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馬光《通鑒考異》所引諸書,亦有《十六國春秋抄》之名。則或屬後人節錄鴻書,亦未可定也。屠氏所刻百卷之本,既為依託,此本亦疑以傳疑,未能遽廢,姑並存之,以備參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