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佩列斯韋特級戰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佩列斯韋特級戰艦
錨泊中的佩列斯韋特號,攝於1901年
概觀
艦種前無畏艦
擁有國 俄羅斯帝國
 大日本帝國
前型羅斯季斯拉夫號戰艦
次型波將金號戰艦
同型佩列斯韋特號奧斯利雅維亞號勝利號
製造廠1898年~1903年
建造數3
完成數3
損失數2:
佩列斯韋特:1916年觸雷沉沒
奧斯利雅維亞:1905年被擊沉
退役數1:
勝利:1922年退役拆解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設計:1萬2877噸
實際:1萬3534-1萬4639噸
全長132.4米
全寬21.8米
吃水8.0米
燃料滿載:燃煤2090噸
鍋爐燃煤專燒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英語List of boiler types, by manufacturer#Belleville boiler30座
動力直立型三段膨脹式三汽缸複合式蒸汽引擎3座
3軸推進
功率理論:14,500匹馬力(10,800千瓦特)
最高速度理論:18(33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6,200海里(11,482公里)/10節(19公里每小時)
乘員軍官27名,水兵744人
武器裝備45倍徑雙聯裝10英寸(254公釐)炮2座計4門
45倍徑單裝6英寸(152公釐)炮11門
50倍徑75毫米(3英寸)單裝炮20門
38倍徑47毫米(1.9英寸)單裝炮20門
37毫米(1.5英寸)單裝炮8門
15英寸(381公釐)單裝魚雷發射管5具(水線上3具,水線下2具)
水雷45顆
裝甲哈維固態滲碳硬化鋼裝甲
水線帶:4—9英寸(102—229公釐)
甲板: 2—3英寸(51—76公釐)
主炮炮塔:9英寸(229公釐)

佩列斯韋特級戰艦(俄語:Броненосцы типа «Пересвет»),是俄羅斯帝國海軍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建造的一級3艘前無畏艦,設計航速較快,並擁有優秀的續航能力,代價則是火力和防護較薄弱。其中佩列斯韋特號勝利號兩艦在建成後即調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加入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後來改稱第一太平洋艦隊),兩艦參加了旅順口海戰黃海海戰,在旅順會戰中被日本陸軍重炮擊沉;奧斯利雅維亞號則因故未能在日俄戰爭爆發前趕到,不過也在中途加入第二太平洋艦隊前往遠東,參加了對馬海峽海戰並在戰鬥中受重創沉沒。

日軍在攻下旅順要塞後,將佩列斯韋特號和勝利號打撈起來,加以改裝,分別改名為「相模」、「周防」,加入日本海軍。其中相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新售回俄國並恢復原名佩列斯韋特號,然而在半路上即觸雷沉沒;周防(勝利號)則在日本海軍中一直服役,直到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簽訂,方才退役。

設計與概述

[編輯]
佩列斯韋特級右側視圖和甲板視圖,《布拉西海軍年鑑》1902年版

1854-1855年,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蒙受了恥辱性的失敗。俄國海軍元帥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大公認為,光憑俄國無力抗衡英、法兩國的聯手,但俄國依然有必要維持一支足夠實力的海軍力量以保衛本土,以威懾可能的進攻。一旦俄國與英國或者法國之間戰事再起,總體弱勢的俄國唯一有可能的策略就是進行商路破襲戰,因此俄國在尼古拉耶維奇大公主持下建造了一批長航程、高航速的裝甲巡洋艦,如俄羅斯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ossia留里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Rurik (1892)[1]英國皇家海軍針鋒相對地設計了二等戰艦百夫長級英語Centurion-class battleship,用以消滅襲擾的敵方破交巡洋艦。俄國也不甘示弱,設計了一款新型的高速長程戰艦,來支援本國的破交作戰;這款戰艦對航速和續航距離要求比較高,相對的,火力和裝甲就必須作出一定的犧牲了[2]

本級一如俄國當時的軍艦,在建造時即進行了一系列修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原本設計的副炮8門6英寸(152公釐)和5門4.7英寸(119公釐)炮改成11門6英寸炮,同時增加了輕型火炮的數量。

最初本級只計劃建造兩艘,不過後來又追加了一艘,好讓波羅的海船廠在新的戰艦設計方案出來之前有事可做。頗有諷刺意味的是,這額外的第三艘雖然是比二號艦晚動工了3年,但依然比二號艦提前建成下水。[3]

艦型

[編輯]

佩列斯韋特級全長132.4米,寬21.8米,吃水深8.0米。設計排水量1萬2877噸,建造過程中超重500-1700噸不等,實際排水量達到了1萬3534噸到1萬4639噸。本級前兩艦船體包覆有木板和銅皮,用以減少生物附著;三號艦勝利號撤去了這一步,以減輕全艦重量。本級船體有部分區段採用了雙船底設計,船身分成了10個橫向的水密艙,其中一個中央隔艙將前部輪機艙隔離開來。艦上乘員組額定24名軍官和744名水手。[4]

本級設計安裝有30座貝爾維爾式水管鍋爐,全部採用強制通風措施;由3座垂直3段膨脹式複合蒸汽機提供動力,驅動3根推進軸,設計功率1萬4500匹馬力,設計最大航速18(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三艦的實際最大航速都稍稍超過了設計值;海試時達到了18.3—18.5(34—34公里每小時;21—21英里每小時)節的成績。本級載煤量2090噸,可以在10(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經濟航速下實現6,200海里(11,500公里;7,100英里)的續航距離。每艘艦上安裝有4台蒸汽發電機,可以為全艦提供555千瓦的電力。[5]

火力

[編輯]
二號艦奧斯利雅維亞號正在駛離雷維爾,攝於1904年10月

本級艦主炮為4門10英寸(254公釐)火炮,安裝在兩座電力驅動雙聯裝炮塔上,前後各一座。該款火炮在設計時就曾遇到問題,無法使用全裝藥推進劑,只能回頭修改,減少裝藥量。安裝在本級前兩艘的是該款火炮的初始型號,最大仰角35°,而安裝在勝利號上的是改進型號,最大仰角只有25°。該款火炮的設計射速為每發40秒,實際發射速度要慢得多,差不多每發80秒。艦上為每門炮備彈75發[6]。舊型號火炮發射的炮彈重225公斤,初速692米/秒;而勝利號所採用的型號初速達到790米/秒。仰角6°時,射程達到8010米[7]

副武器為11門法國加奈生產的45倍徑6英寸(152公釐)速射炮,其中10門分別安裝在艦體兩側的炮郭中,另有一門安裝在前部船艏樓下方。每門炮備彈220發[6]。發射的炮彈重41.4公斤,初速792.5米,仰角20°時,射程達到1萬1523米[8]

另外艦上還有一批用以防範魚雷艇的小型武器,包括20門加奈1891年型75毫米速射炮,8門安裝在艦體兩側、4門在主甲板、4門在火炮甲板、4門在上層建築角落。每門炮備彈300發[6]。初速862米/秒,彈重4.91公斤;仰角20°時射程7869米[9]。更小一些的火炮包括20門哈奇開斯47毫米炮,沿艦體兩側及上層建築布置,每門炮備彈810發[10],彈重1.5公斤[11];以及8門哈奇開斯37毫米炮,安裝在前艏樓甲板,彈重0.5公斤[12],初速470米/秒[13]

本級的魚雷武器為5具15英寸(381公釐)魚雷發射管,1具位於艦艏,兩具位於舷側水線上、兩具位於舷側水線下。全艦共攜帶12枚魚雷。此外艦上還攜帶有45顆水雷。[12]

本級艦上安裝有柳若爾(Liuzhol)式視距測距儀英語Stadiametric rangefinding,利用敵艦垂直的兩點之間的角度來得出雙方距離;通常測量點選擇水線和主桅橫梁。艦上的炮術軍官在查問其助手得出距離後,計算出所需的仰角和提前量,然後通過蓋斯勒式電磁-機械式火控傳輸系統,將其命令傳達給各門火炮或者炮塔。因故沒有在第一時間前往遠東的奧斯利雅維亞號留在波羅的海艦隊時,和其他在當地艦艇一樣接受了改裝,安裝有佩列佩爾金(Perepelkin)式瞄準鏡,不過艦上的乘員缺乏相應的訓練,不懂如何操作。[14]

裝甲

[編輯]

本級前兩艘主要使用了哈維固態滲碳硬化鋼裝甲作為防護,只有在炮塔和彈藥輸送管道使用了克虜伯表面滲碳裝甲。勝利號艦上的所有垂直裝甲都統一使用了克虜伯裝甲。水線處主裝甲帶在輪機部分厚9英寸(229公釐),延伸到彈藥庫時收窄到7英寸(178公釐)。上部裝甲帶在輪機部分厚5英寸(127公釐),彈藥庫部分厚4英寸(102公釐)。主裝甲帶長約95米,高2.4米;設計時預定要有914毫米左右露出水面。然而本級3艦都不同程度地超重:佩列斯韋特號在平時負載下就只有356毫米還在水面上,滿載時就更為嚴重,整個主裝甲帶已經全部淹沒到水下。奧斯利雅維亞號比佩列斯韋特號超重情況更甚,平時就只有76毫米還能浮出水面。兩艦的主裝甲盒兩端是7英寸(178公釐)厚的水密隔艙,除此之外的艏艉兩端沒有裝甲防護。勝利號有些不同,前後兩端都有4英寸(102公釐)的裝甲板。水線裝甲帶上方是比較短的裝甲板,長57.3米、厚4英寸(102公釐),保護著艦體中部。這一段裝甲的兩側是4英寸(102公釐)厚的水密隔艙。[15]

本級炮塔側面厚9英寸(229公釐),頂蓋厚2.5英寸(64公釐);彈藥輸送管道厚8英寸(203公釐)。6英寸副炮炮郭正面厚5英寸(127公釐),側、後方則是2英寸(51公釐)厚的裝甲板。艏艉兩端的炮郭由5英寸(127公釐)厚的水密隔艙進行保護。75毫米炮的炮位由0.75英寸(19公釐)厚的水密艙分隔開來。佩列斯韋特號有兩座司令塔,側面厚6英寸(152公釐),而後兩艘的前部司令塔側面則加大到9英寸(229公釐)。全部三艘的前後司令塔都有一個厚3英寸(76公釐)的交通管道連接到裝甲甲板。主裝甲盒的頂部在0.75英寸(19公釐)厚的鋼質結構外,還添加了一層1.46英寸(37公釐)厚的裝甲;連接著水線裝甲帶的傾斜部分則厚2.5英寸(64公釐)。在主裝甲盒之上的裝甲甲板,則是一層2.25英寸(57公釐)的鋼板鋪在另一層1英寸(25公釐)的甲板片上。前兩艘的甲板材質是低碳鋼,到勝利號則改用成鎳鉻合金鋼板。[15]

同級艦

[編輯]
佩列斯韋特號,坐沉於旅順港
艦名 建造廠家[16] 起工[16] 下水[16] 服役[16] 造價[17]
佩列斯韋特號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船廠 1895年11月21日 1898年5月19日 1901年 1054萬 盧布
奧斯利雅維亞號 聖彼得堡新海軍部船廠 1895年11月21日 1898年12月8日 1903年 1134萬 盧布
勝利號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船廠 1899年2月21日 1900年5月10日 1902年 1005萬 盧布

簡歷

[編輯]

俄國海軍服役期間

[編輯]
錨泊於橫須賀的周防(原勝利號)1908年10月10日

佩列斯韋特號和勝利號在完工後不久就前往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加入駐紮在那裡的太平洋艦隊主力。兩艦分別於1901年和1903年抵達。佩列斯韋特號抵達後就成為了艦隊副指揮帕維爾·彼得洛維奇·烏赫托姆斯基英語Pavel Petrovich Ukhtomsky的旗艦[18]旅順口海戰中,佩列斯韋特號沒有中彈,而勝利號中彈一發輕傷[19]。不久勝利號觸雷,受傷頗為嚴重,修理了將近兩個月[18]。兩艦都拆除了部分輕型火炮用以協助陸地上的防禦。黃海海戰中,勝利號受了一定的損傷,而佩列斯韋特號受損嚴重,大量進水;兩艦隨後跟隨大隊返回旅順港。日軍在占領了旅順要塞的外圍制高點後就開始用重炮對港內的俄軍艦艇進行炮擊,兩艦都受到大量命中受損嚴重,一同坐沉於港內的淺水區[20]

另一方面二號艦奧斯利雅維亞號的建造過程諸多不順,導致建造進度大幅度落後,變成了本級最後一艘完工的艦艇;在準備前往旅順時又因事故而被迫進行維修,再次拖延數月,等再度啟程時日俄戰爭已經爆發。奧斯利雅維亞號遂回到波羅的海艦隊進行整修;其後加入第二太平洋艦隊,並擔任第二戰艦戰隊旗艦,前往旅順。對馬海峽海戰中,奧斯利雅維亞號遭受了日軍的集中攻擊,水線附近多處受到命中導致大量進水,最終傾覆沉沒[21]。全艦超過一半的官兵在戰鬥中身亡,艦長也未能倖免。

由於本級艦航速較快,有的資料將本級稱為「快速戰艦」。[22]

日本海軍服役期間

[編輯]

日軍占領旅順後,將佩列斯韋特號和勝利號打撈起來[23][24],進行修理、改裝,並分別改名為相模、周防,加入日本海軍行列[25]。一開始日本對這些戰利艦很重視,不過1912年將兩艦都改列為海防艦[26]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周防(原勝利號)作為第二艦隊第二戰隊旗艦參加了青島戰役。相模則在1916年應俄國的要求售回俄國,並恢復原名佩列斯韋特號,只是分類變更為裝甲巡洋艦。佩列斯韋特號在路途中觸雷沉沒[27]

一戰結束後,周防充當訓練艦、雜役船等,並在日本簽署《華盛頓海軍條約》後,列入裁撤的對象[28],1922年進行拆解。

注釋

[編輯]
  1. ^ McLaughlin 1999, pp. 44–45
  2. ^ McLaughlin 2003, p. 108
  3. ^ McLaughlin 2003, pp. 107, 109–110
  4. ^ McLaughlin 2003, pp. 107–10
  5. ^ McLaughlin 2003, pp. 107–08, 114
  6. ^ 6.0 6.1 6.2 McLaughlin 2003, pp. 107, 112
  7. ^ Friedman, pp. 256–57
  8. ^ Friedman, p. 260
  9. ^ Friedman, p. 264
  10. ^ McLaughlin 2003, pp. 112–13
  11. ^ Friedman, p. 118
  12. ^ 12.0 12.1 McLaughlin 2003, p. 113
  13. ^ Friedman, p. 120
  14. ^ Forczyk, pp. 27–28, 57
  15. ^ 15.0 15.1 McLaughlin 2003, pp. 113–14
  16. ^ 16.0 16.1 16.2 16.3 McLaughlin 2003, p. 107
  17. ^ McLaughlin 2003, p. 112
  18. ^ 18.0 18.1 McLaughlin 2003, p. 115
  19. ^ Forczyk, p. 43
  20. ^ McLaughlin 2003, pp. 115, 163–64
  21. ^ Forczyk, pp. 61–62
  22. ^ 開戰背景及海戰始末, p. 200;日俄戰爭前後的俄國海軍, pp. 48-50
  23. ^ #相模引揚及回航pp.5-9『第二節 引揚作業』
  24. ^ #周防引揚回航pp.3-5『第二節 引揚作業』
  25. ^ #達明治38年12月pp.8-9『達第百八十二號 艦艇類別等級別表ノ通定ム 明治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海軍大臣男爵 山本権兵衛(別表)|軍艦|戰艦| |富士、敷島、朝日、三笠、石見、相模、丹後、肥前、周防、』
  26. ^ #達大正1年8月pp.33-34『達第十二號 艦艇類別標準別表ノ通改正ス 大正元年八月二十八日 海軍大臣男爵 齋藤實(別表)|軍艦|海防艦|一等|壹岐、丹後、富士、石見、相模、周防』
  27. ^ Preston, p. 207
  28. ^ #達大正11年4月(1)pp.1-2『達第四十七號|橫須賀鎮守府在籍 軍艦 津輕/軍艦 橋立/軍艦 武藏|呉鎮守府在籍 軍艦 周防/軍艦 千代田/軍艦 大和|佐世保鎮守府在籍 軍艦 沖島/軍艦 見島 右帝國軍艦ヨリ除カル|橫須賀鎮守府在籍 驅逐艦 薄雲/驅逐艦 不知火|呉鎮守府在籍 驅逐艦 朝潮/驅逐艦 白雲/驅逐艦 村雨/驅逐艦 朝霧/驅逐艦 陽炎 右帝國驅逐艦籍ヨリ除カル|呉鎮守府在籍 第六十七號水雷艇/第六十八號水雷艇/第七十號水雷艇/第七十一號水雷艇|佐世保鎮守府在籍 水雷艇 雁/水雷艇 蒼鷹/水雷艇 鴿/水雷艇 燕 右帝國水雷艇籍ヨリ除カル|大正十一年四月一日 海軍大臣 男爵加藤友三郎』

參考文獻

[編輯]
  • 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公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第3編 戦利艦船の収容引揚及ひ回航/第4章 相模(元「ペレスウエート」)の引揚及ひ回航. Ref.C05110196500. 
    • 第3編 戦利艦船の収容引揚及ひ回航/第7章 周防(元「ポベーダ」)の引揚及ひ回航. Ref.C05110196800. 
    • 明治38年 達 完/8月. Ref.C12070053200. 
    • 明治38年 達 完/12月. Ref.C12070053600. 
    • 大正元年 達 完/8月. Ref.C12070064400. 
    • 大正5年 達 完/4月. Ref.C12070070600. 
    • 大正11年 達 完/4月(1). Ref.C12070080200. 
  • 查攸吟. 日俄战争:开战背景及海战始末.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7-10167-8. 
  • 查攸吟. 海战事典006:日俄战争前后的俄国海军.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472-3747-2. 

外部連結

[編輯]
  • [1](英文) 日俄戰爭進程和雙方介紹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