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津號戰艦
攝津號戰艦 せっつ | |
---|---|
概觀 | |
艦種 | 戰艦→靶艦 |
擁有國 | 大日本帝国 |
營運者 | 大日本帝國海軍 |
艦級 | 河內級戰艦 |
製造廠 | 吳海軍工廠 |
下訂 | 1907年6月22日 |
動工 | 1909年1月18日 |
下水 | 1911年3月30日 |
服役 | 1912年7月1日 |
結局 | 1947年8月於吳市拆解 |
除籍 | 1945年11月20日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建造時:21,443噸 靶艦時:20,650噸 |
全長 | 533英尺(162.5米) |
全寬 | 84英尺2英寸(25.7米) |
吃水 | 27英尺10英寸(8.5米) |
动力 | 宮原式混燒鍋爐16座 柯帝士·布朗式直結渦輪引擎 2座2軸推進 |
功率 | 25,000匹軸馬力(19,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理論:21節(39公里每小時;24英里每小時) 實際: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改裝:16節(30公里每小時;18英里每小時) |
續航距離 | 以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速度航行时为2,700海里(5,000公里;3,110英里) |
乘員 | 999人~1100人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攝津(せっつ)是大日本帝國海軍河內級战列舰的二號艦,得名自攝津國(今大阪府)。[1]本艦於1914年參與青島戰役,並以艦砲對德軍陣地進行猛烈轟炸,但除此之外並無參與其他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事。此艦於1919年封存,並於1922年依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解除武裝。
兩年後,攝津號戰艦成為靶艦,並參與了1937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但未有太多作為。當太平洋戰爭於1941年爆發時,大日本帝國海軍將攝津號用於欺敵用途,並嘗試掩飾日本航空母艦的真正動向。但本艦並未參戰太久,後即回歸靶艦的角色。1945年7月,美軍航空母艦艦隊攻擊日軍吳鎮守府的海軍基地,並重創了攝津號;該艦隨後沉沒。1946年至1947年間,艦體被打撈上岸,其殘骸亦進行拆解。
背景
[编辑]日俄戰爭後,大日本帝國海軍體認到日本缺乏能夠與西方國家無畏艦抗衡的戰艦,因此於1907年展開了一項名為《1907年戰艦補充計畫》的整備方案,並隨後於1907年6月22日下訂了河內級戰艦作為日本的第一艘無畏艦。[2]然而,河內級戰艦的兩艘主力艦(河內號與攝津號)的生產作業均因經濟蕭條等原故而向後推遲。[3]兩艘戰艦的設計均是以先前的安藝號戰艦為基礎開發而成的,並裝備了制式的12吋艦砲(305毫米);然而由於經費考量,艦砲的長度並不盡相同。[4]
設計與概述
[编辑]與其姐妹艦河內號不同,攝津號採用了飛剪式船體,因此其艦身較河內號長了2.2公尺。本艦全長162.5公尺,最大寬度25.7公尺,正常吃水深度為8.5公尺。正常裝載的情況下,攝津號的排水量可達21,787公噸。其艦上官兵人數依作戰需求不同而有異,可能為999人至1100人不等。該艦採用兩具蒸汽渦輪發動機做為推進動力,兩具發動機分別驅動一隻螺旋槳,總計可輸出25,000匹馬力(19,000千瓦),理論航速可達21節(約每小時39公里)。艦上攜帶的燃油與煤炭可供給該艦以18節(約每小時33公里)的航速行駛約2700海里(約5000公里)。[5]
攝津號的武裝與河內號如出一轍,包括四門裝載於兩個雙聯裝砲塔上的41年式50倍徑12吋艦砲, 艦身前後各兩門;與八門裝載於四個雙聯裝砲塔上的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砲,艦身的左右舷側各四門。本艦的次要武裝為10門41年式45倍徑6英吋艦砲,安裝於艦體左右舷側;與八門41年式40倍徑4.7英吋速射砲。艦上還裝載了12門QF 12磅3英吋40倍徑艦砲,以及另外四門充作禮炮的QF 12磅砲。攝津號戰艦亦配備了5具18英吋(457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身左右各兩具,另一具則位於船尾。[5][3][6][7]
本艦的水線裝甲帶最大厚度可達305毫米。裝甲厚度越往艦身前後兩側延伸越為薄弱,至艦尾附近僅有約5英吋(127毫米)的裝甲保護。[3]砲塔裝甲的平均厚度為152毫米,最大厚度可達279毫米。司令塔亦有254毫米的裝甲防護。[8]
建造與服役生涯
[编辑]攝津號戰艦於1909年4月1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鋪設龍骨,後於1909年1日18日舉行下水儀式,並於1912年7月1日竣工,總造價為11,010,000日圓。[3][2]海軍大佐田中盛秀於1912年12月1日出任本艦艦長,並編入第一分遣艦隊。翌年的多數時候,攝津號均巡航於中國外海或是接受戰備操演。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間爆發時,本艦正停泊於廣島縣吳市軍港。攝津號與其姐妹艦河內號於1914年10月至11月間參與了青島戰役的最後階段,並於外海以艦砲密集轟炸德軍陣地。本艦於1916年12月1日離開第一分遣艦隊,並送往吳市進行升級作業。[9][7]升級作業於1917年12月1日完成,該艦隨後編入第二分遣艦隊,直至1918年7月23日重新歸入第一分遣艦隊為止。[9]自此時起,攝津號戰艦上所有的QF 12磅3英吋40倍徑艦砲均移除,並以QF 12磅3英吋40倍徑防空砲取代,另亦移除了兩具魚雷發射管。[5]1918年10月28日,攝津號戰艦成為大正天皇於海上校閱時所搭乘的旗艦。[9]
攝津號戰艦自1919年11月開始轉入後備艦隊,並於1920年4月1日至1921年8月21日間再次出航。 [9][10]1922年,攝津號在吳市依照《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解除武裝,並於1923年10月1日自海軍戰鬥序列中除名。翌年,本艦轉為靶艦,同時移除鍋爐室與艦體中央的煙囪。其裝甲亦完成了加強,用以吸收203毫米火砲與重30公斤的練習用炸彈的射擊。這些改裝使攝津號的最大速度減至16節(每小時30公里),其滿載排水量亦減少至16,390公噸。[9]1925年2月上旬,攝津號將先前用作靶艦的土佐號戰艦殘骸自吳市拖往豐後水道,土佐號並於2月8日於該處拆解。[11]
1935年10月至1937年間,攝津號轉作無線電控制艦之用,並由矢風號驅逐艦上的無線電操作人員負責指揮。攝津號的甲板、煙囪與艦橋等處的裝甲進行增厚作業,以增加生存能力。1937年8月下旬,攝津號在其艦長左近允尚正的指揮下,將佐世保第4海軍特別陸戰隊的一個大隊(營級部隊)運送至上海,以支援對中國國民革命軍的戰鬥。該部隊於上海外海登上名取號輕巡洋艦,後再由矢風號驅逐艦運往長江。1940年間,攝津號改裝為航空母艦艦載機飛行員訓練用船,後更專門供給轟炸機飛行員進行攻擊珍珠港的作戰前訓練。1940年10月11日,攝津號與受校艦隊在東京灣接受昭和天皇的校閱。[9]
太平洋戰爭初期,攝津號戰艦在松田千秋艦長的指揮下自台灣啟程,航行至菲律賓近海,並於該處模擬第1航空艦隊所屬的六艘航空母艦與瑞鳳號航空母艦、龍驤號航空母艦的無線電活動,用以欺矇美軍日本航空母艦的真正位置與動向。[9]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攝津號大部分時間均停泊於瀨戶內海。1944年3月至6月間,攝津號擔任第522與第762海軍航空兵團的靶艦;艦上當時裝備了許多九六式25毫米高射機炮、深水炸彈與水中聽音器。[9]
1945年7月24日,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空襲吳市,攝津號亦於江田島市附近遭到30架F6F地獄貓戰鬥機攻擊。一枚炸彈擊中該艦,並造成艦上兩名官兵陣亡,另有兩名官兵負傷;另有五枚炸彈幾近命中,並造成位於右舷的引擎室嚴重破裂進水。時任艦長的大藤正直大佐遂決定使戰艦觸礁擱淺,以免沉沒。攝津號所有的25毫米高射機砲遭到移除,戰艦並改為海上軍營使用。四天後,攝津號再次受到美軍航空母艦攻擊,共兩枚炸彈擊中艦體。艦上官兵於翌日棄船,攝津號隨後沉沒。攝津號於1945年11月20日正式自海軍戰鬥序列除名,其殘骸於1946年6月打撈上岸,並拖往吳市,後於1947年8月在該處拆解。[9]
歷任艦長
[编辑]※沒有註腳者為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巻・第10巻的「將官履歷」及《官報》。
艦長
[编辑]- 田中盛秀 大佐:1911年12月1日至1912年12月1日 *兼吳海軍工廠艤裝員(~1912年7月1日)
- 山中柴吉大佐:1912年12月1日至1913年12月1日
- 木村剛大佐:1913年12月1日至1914年12月1日
- 永田泰次郎大佐:1914年12月1日至1915年12月13日
- 川原袈裟太郎大佐:1915年12月13日至1916年12月1日
- 本田親民大佐:1916年12月1日至1917年12月1日
- 犬塚助次郎大佐:1917年12月1日至1918年11月10日
- 内田虎三郎大佐:1918年11月10日至1919年6月10日
- 古川弘大佐:1919年6月10日至11月20日
- 今泉哲太郎大佐:1919年11月20日至1920年6月3日
- 橫尾尚大佐:1920年6月3日至11月20日
- 武光一大佐:1920年11月20日至1921年11月20日
- 小山田繁蔵大佐:1921年11月20日至1922年11月10日
- (兼)松平保男大佐:1922年11月10日至1923年1月20日
- 武富咸一大佐:1923年1月20日至10月1日
特務艦長
[编辑]- 武富咸一大佐:1923年10月1日至11月20日
- 松本匠大佐:1923年11月20日至1924年12月1日
- 右田熊五郎大佐:1924年12月1日至1925年4月20日
- 山本土岐彦大佐:1925年4月20日[12]至1926年12月1日[13]
- 瀬崎仁平大佐:1926年12月1日至1927年9月28日
- (兼)今川真金大佐:不詳至1927年12月1日[14]
- 津田威彦大佐:1927年12月1日[14]至1929年11月30日[15]
- 千谷定衛大佐:1929年11月30日至1930年12月1日
- 伊佐卓彌大佐:1930年12月1日[16]~
- 原田文一大佐:1931年2月1日[17]至1931年4月1日[18]
- 白石邦夫大佐:1931年4月1日[18]至1931年12月1日[19]
- 石井順三大佐:1931年12月1日[19]至1932年12月1日[20]
- 井上幸吉大佐:1932年12月1日[20]至1933年11月15日[21]
- 大橋五郎中佐:1933年11月15日[21]至1934年11月15日[22]
- 小林三良大佐:1934年11月15日[22]~
- 水崎正次郎大佐:1935年4月18日至11月15日
- 楢橋憲基中佐:1935年11月15日[23]至1936年12月1日[24]
- 左近允尚正 大佐:1936年12月1日至1938年7月20日
- 鈴木長藏 大佐:1938年7月20日至1939年11月15日
- (兼)原田覺大佐: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3月10日
- 小暮軍治大佐:1940年3月10日至11月1日
- (兼)伊崎俊二大佐:1940年11月1日至11月28日
- 森徳治大佐:1940年11月28日至1941年9月1日
- 松田千秋大佐:1941年9月1日至1942年2月10日
- 石井敬之大佐:1942年2月10日至5月20日
- 島本久五郎大佐:1942年5月20日至10月1日
- 長井滿大佐:1942年10月1日至1943年2月2日
- 長谷真三郎大佐:1943年2月2日至4月12日
- 佐藤勝也大佐:1943年4月13日至6月25日
- 三浦艦三大佐:1943年6月25日至8月4日
- 相馬信四郎大佐:1943年8月4日至1944年8月10日
- 大藤正直大佐:1944年8月10日[25]至1945年8月15日[26]
註記
[编辑]- ^ Silverstone, p. 336
- ^ 2.0 2.1 Lengerer 2006, p. 74
- ^ 3.0 3.1 3.2 3.3 Gardiner & Gray, p. 239
- ^ Lengerer 2006, p. 73
- ^ 5.0 5.1 5.2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24
- ^ Lengerer 2006, p. 80
- ^ 7.0 7.1 Preston, p. 196
- ^ Lengerer 2006, pp. 76, 81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Hackett & Kingsepp
- ^ Storm Sweeps Japan. Barrier Miner (Broken Hill, NSW). 27 March 1922: 2 [8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 Lengerer 2010, pp. 25–26
- ^ 《官報》第3796号、大正14年4月21日。
- ^ 《官報》第4283号、大正15年12月2日。
- ^ 14.0 14.1 《官報》第279号、昭和2年12月2日。
- ^ 《官報》第878号、昭和4年12月2日。
- ^ 《官報》第1179号、昭和5年12月2日。
- ^ 《官報》第1226号、昭和6年2月2日。
- ^ 18.0 18.1 《官報》第1275号、昭和6年4月2日。
- ^ 19.0 19.1 《官報》第1478号、昭和6年12月2日。
- ^ 20.0 20.1 《官報》第1778号、昭和7年12月2日。
- ^ 21.0 21.1 《官報》第2064号、昭和8年11月16日。
- ^ 22.0 22.1 《官報》第2364号、昭和9年11月16日。
- ^ 《官報》第2663号、昭和10年11月16日。
- ^ 《官報》第2976号、昭和11年12月2日。
- ^ 昭和19年8月14日付 秘海軍辞令公報 甲 第1563号。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 C13072100500 で閲覧可能。
- ^ 昭和20年8月27日付 秘海軍辞令公報 甲 第1897号。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 レファレンスコード C13072107000 で閲覧可能。
參考文獻
[编辑]-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Hackett, Bob & Kingsepp, Sander. IJN Settsu: Tabular Record of Movement. Combinedfleet.com. 2009 [8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Battleships Kawachi and Settsu.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September 2006, (Paper I): 66–84.(subscription required)(contact the editor at lars.ahlberg@halmstad.mail.postnet.se for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 Lengerer, Hans. Ahlberg, Lars , 编. Battleships of the Kaga-Class and the so-called Tosa Experiments.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mperial Japanese Warships. June 2010, (Special Paper I).(subscription required)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 亞洲資料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Ref.C08020127800. 軍艦摂津へ住吉神社模型寄贈の件.
- 帝国陸海軍補助艦艇―総力戦に必要とされた支援艦艇群の全貌〈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37) 学習研究社 ISBN 9784056027808 P22-25 「標的艦 摂津」三木原慧一
- 海軍歴史保存会『日本海軍史』第7巻、第9巻、第10巻、第一法規出版、1995年。
- 《官報》
- 軍艦メカ開発物語―海軍技術かく戦えり ISBN 476980394X
- 《日本海軍史》的第9巻・第10巻の「将官履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