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神圣罗马帝国皇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兰克国王查理曼的画像,作画于1512年,藏于德国纽伦堡博物馆。但这幅画其实有时间错误,因为画中的是查理大帝,而第一个带上这顶皇冠的人是查理大帝死后一个半世纪的奥托一世。在查理大帝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带着这个皇冠,因此可得知这幅画是后人杜撰的,不是真实的历史肖像画。

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德语:Die Reichskrone),指的是一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专属皇冠,由八块金丝板拼接而成,镶满了各式珠宝,目前保存在奥地利维也纳霍夫堡皇宫内,被视为奥地利的国宝,也欧洲最重要的几大文物之一。

奥地利和德国的巴伐利亚又可以称为环状冠(德文:Bügelkrone ),大约从10世纪末到神圣罗马帝国解体的1806年的这800年中,环状冠都承担了加冕礼和正式场合中皇帝标准装束。在一个人当选神罗皇帝后,这顶皇冠的所有者就立即更改为最新一任的皇帝。圣罗皇冠从奥托一世建立神圣罗马帝国时就开始使用,在神罗被创立前的加洛林帝国,即查理大帝所统治的年代,圣罗皇冠还未被制造出来。这顶皇冠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圆形,而是八角形,可能参考了拜占庭皇冠的形状,并且融合了德国亚琛帕拉丁礼拜堂的建筑物结构。它的八板子有一个专有名称,叫做“铰链板”,他们围绕在一起,形成拱形轮廓。两条铁条把八个固定在一起。八个盘子全部盘由长长的金细线缠绕而成,而不是实心的黄金,这使得各种珠宝的底座可以插入金线的空隙,便于替换珠宝以及折叠运输。

历史

[编辑]

原版皇冠

[编辑]

这顶由八个金盘组成的皇冠具体制作时间不明,最为可信的说法是在962年奥托一世命人紧急制作的,目的是在帝国加冕礼上用。后来康拉德二世加强了这顶皇冠的象征意义,让它作为神罗皇帝加冕时的必备的皇冠,此后就成为定制[1]。目前历史上第一个具体写出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记录是12世纪,但并不知道文献所说的圣罗皇冠是否就是目前的这顶。

最迟从10世纪开始,神罗皇冠就一直陪伴着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到帝国末期都还在使用,并且保养完好。皇冠是“帝国法器(Reichskleinodien)”中最重要的物品,一个人只要经过加冕仪式,成为这顶皇冠的所有者,那在理论上就是欧洲西部和中部的最高位君主,配享“神圣罗马皇帝”这一荣誉称号;另外还有几个比较小的法器,例如“帝国十字勋章(德语:Reichskreuz)”、“帝国宝剑(德语:Reichsschwert)”、“圣枪(德语:Heilige Lanze)”、“帝国权杖(德语:Reichszepter)”和“十字圣球(德语: Reichsapfel)”,这些物品在加冕礼中由教皇亲自交给新任皇帝,以向众人证明神罗皇帝的身份合法。

圣罗皇冠为奥地利和德国独有的皇冠,同为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继承者的法国国王无法享有此待遇。根据法兰克查理大帝的遗嘱,他头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给与了东法兰克,最后演变成德国;而他拥有的“法兰克”国名该给与了西法兰克,最后演变成法兰西,即现代的法国[2]

德意志帝国的复制品皇冠

[编辑]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终于统一,但因为奥地利帝国并未被算在新生的德国之内,所以拥有神罗皇冠奥皇自然不会把自己的祖传皇冠让给德皇。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德国人新制作了一顶皇冠,其工艺全部更新为最新版本,但在设计上尽量模仿原本的圣罗皇冠,称之为“德意志帝皇冠”。

它参考了众多当时流行的设计,特别加入了霍恩索伦家族纹章,以表示全德国的皇位被霍恩索伦独占。这顶皇冠由四个半拱组成,在正上方支撑一个小球体和十字架,而不是原版的单拱和前十字。这些更改让“德意志皇冠”和“神罗皇冠”被简单的区分出来,同时强调现在的德国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而且是最新一代的继承者,与此同时,给了奥地利帝国足够的面子[3]。由于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直到1918年德意志灭亡时才刚刚完成,制作出真正的王冠,随后就在民间失踪。

因此,德意志帝国皇冠在等级上和圣罗皇冠持平,在德意志帝国存在的那几年中,它用来代表全德国,例如最经常在各种政治漫画和公共建筑上出现,例如1871-1883年的尼德瓦尔德纪念碑,1880年的戈斯拉尔宫,1896年的魏登达默桥

保管地点

[编辑]

神罗皇冠在制作完成后的最初几个世纪里,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保管,没有固定地点,例如林堡修道院哈尔茨堡城堡戈斯拉尔皇宫特里费尔斯城堡阿格诺德皇宫瓦尔德堡城堡克劳特海姆城堡基堡城堡莱茵费尔登城堡慕尼黑旧宫廷

1349年查理四世将圣罗皇冠带到捷克布拉格附近的卡尔施泰因城堡,他想把此地永久的作为皇冠的保管地点。1424年,随着波西米亚的领土上爆发了胡斯战争,捷克不再被视作一个安全之处,于是西吉斯蒙德将它迁移到维谢格拉德,随后又到纽伦堡,在1531年去了亚琛,在1562年又转到法兰克福

1796年,由于奥地利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战争威胁到整个神罗帝国的基本架构,于是圣罗皇冠被带到雷根斯堡圣埃默拉姆修道院以躲避法国人的战争,并在1800年直接运到帝国首都维也纳保管,而神罗皇帝在1806年8月6日,也是在维也纳宣布神圣罗马帝国就此解散。

此后,其它帝国法器们也逐渐运至维也纳,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帝国皇冠和附属法器们都一直留在维也纳。直到1938年3月的德奥合并纳粹德国重新将法器们带回纽伦堡凯瑟琳教堂,以配合纳粹党把纽伦堡宣传为“神话时代的德国藏宝库”的说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皇冠被放置在纽伦堡城堡的地下拱顶Historischer Kunstbunker中。1945年8月,美国军方将其与其他珍宝一起收回[4],并在1946年1月归还给盟军占领的奥地利。从那时起,它就永久保存在维也纳。

19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的诸法器再次在霍夫堡宫展出,作为一种任何人都可以看的历史文物,而不是王权象征,在1983~1987年因为全面整修而暂停展示了几年,之后又持续展出到现在[5]

设计

[编辑]

皇冠与大多数中世纪和现代皇冠不同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冠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形状,而是由八块板子拼接而成,其内部是用以加固的圈。原先皇冠上只有一条从前至后的拱形,11世纪中被现在所看到的带有十字和珠宝的拱所取代。皇冠上总共约镶嵌了144颗包括蓝宝石翡翠紫水晶在内的各种珠宝。原先皇冠还拥有下垂的穗状装饰物,但现在已经丢失[6]。类似的装饰常用于西欧的中世纪以及拜占庭帝国,例如圣物箱祭坛十字架和宝石书籍封面。

皇冠的每个板子都是用高纯度的黄金制成,总共约22克拉,这使得皇冠呈现黄油色,而不是纯金色。皇冠上的宝石非常原始,没有任何切割面,因为在10世纪,欧洲人还没有切割宝石的技术。皇冠上的宝石被简单的抛光,仅仅在形状上呈现出一点椭圆形,然后整个放入金属丝线的空隙中,用细线固定。这么做虽然原始,但也有好处,当光线照进来时,皇冠上的宝石看上去像会“自发光”一样,充满神圣感。

皇冠中较小的四个牌匾,称为“图片盘(Bildplatten)”,画有《圣经》中故事以及“拜占庭的沉没(Senkschmelz)”的珐琅铭文,每个图片中的凸起都被蓝宝石珍珠所环绕。

  • 右前方的图片盘:展示了威严的基督在两个基路伯之间,下面是红色珐琅铭文“由我君王统治”(P[er] ME REGES REGNANT;箴言 8:15)[7]
  • 后右方的图片盘:显示先知以赛亚站着对坐在床上的希西家王说话。以赛亚手里拿着一卷书,上面写着:“看哪,我要给你的寿命加十五年”(列王记下 20:6)。以赛亚和希西家的上方是他们的红色珐琅名字 ( ISAIAS P[ro]PHETA · EZECHIAS REX )。
  • 左前方的图片盘:展示了所罗门王拿着一个卷轴,上面写着“敬畏耶和华,远离邪恶”(箴言 3:7),上面用红色珐琅写着他的名字“所罗门王”(REX SALOMON)。
  • 左后方的图片盘:展示了大卫王拿着一个卷轴,上面写着“著名的国王乐于伸张正义”(诗篇 99:4),在用红色珐琅为他命名的铭文下方(REX DAVID)。

其他四个盘子,或“石盘”(Steinplatten),尺寸各异,仅用宝石和珍珠装饰在凸起的花丝镶嵌中。前后盘子上的十二块宝石可能直接指代犹太大祭司胸牌或hoshen的十二块宝石(出埃及记 39:9-14)和约翰启示录中新耶路撒冷的十二块基石(启示录 21:19-21)。

神圣罗马帝国皇冠的各个面向

在皇冠最前面的中央有一颗三角形的蓝宝石,它不是原装的,而是用来取代了另一颗已经丢失的蛋白石,这块紫宝石被称为Waise,即孤儿之意。孤儿是原本帝国皇冠中最大最耀眼的宝石,可能是酒红色蛋白石,在光照下呈现石榴一样的瑰丽色彩,由于其极度美丽,连中世纪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都在1250年写道:

孤儿是罗马皇帝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因为和它一样的宝石在欧洲其它地方从未见过,所以被称为“孤儿”。它有红酒的颜色,又有白色,就好像雪的耀眼穿透了鲜艳的酒液,最后都沉睡在金色的皇冠之中。这颗宝石闪耀着巨大的光芒,它曾经凭着月光在夜间发光,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找不到它了,它也完成了保护帝国荣誉的职责。

出现在其它地方以及作为纪念品

[编辑]

191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令制作了一份相同的复制品,就是上述的“德意志皇冠”,在亚琛展出,目前仍保存在亚琛市政厅的皇冠大厅(Krönungssaal)中,该厅建于14世纪,建于查理曼大帝宫殿的遗迹上。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也有帝国皇冠的复制品,保存在在普法尔茨选帝侯特里费尔斯要塞;在捷克的Karlštejn城堡中,也有。2008年铸造的100欧元中,神圣罗马帝国皇冠是奥地利欧盟纪念币上的主要图案,这枚硬币的正面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冠,背面则展示了奥托一世皇帝和圣彼得大教堂,因为这个教堂是他加冕的地方。

来源

[编辑]
  1. ^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states that the Imperial Crown was probably made for Otto I in the workshops of Reichenau Abbey.
  2. ^ Peter Hamish Wilson, The Holy Roman Empire, 1495–1806, MacMillan Press 1999, London, p. 2. Erik von Kuehnelt-Leddihn: The Menace of the Herd or Procrustes at Large – p. 164. Robert Edwin Herzstein, Robert Edwin Herzstein: +The Holy Roman Empire in the Middle Ages: universal state or German catastrophe?"Template:Year needed[页码请求]
  3. ^ Dagmar Paulus. From Charlemagne to Hitler: The Imperial Crown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and its Symbolism (PDF). 2017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0-25). 
  4. ^ Rihoko Ueno. Recovering Gold and Regalia: a Monuments Man investigates. Smithsonian. 11 April 2014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5. ^ History of the collection. Kaiserliche Schatzkammer Wien.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8). 
  6. ^ Imperial Crown. [2009-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7. ^ The depiction of the Lord of Host or God the Father as a Holy Roman Emperor becomes commonplace in medieval art (e.g., the Vienna Coronation Gospels), thus, in turn making the emperor himself a living image of God in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 and imperial propaganda.[来源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