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意志历史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德国历史 |
---|
历史系列条目 |
從1680年代到1789年,德意志地區由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德許多小邦國組成。與此同時,各邦國發展了一種古典文化,在啟蒙運動中得到了最大的體現。此時德意志地區誕生了許多世界級的文學藝術領袖,如哲學家萊布尼茨和康德,文學家歌德和席勒,以及音樂家巴赫和貝多芬。
政治
[编辑]從1640年起,勃蘭登堡-普魯士在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領導下開始崛起。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普魯士獲得了東波美拉尼亞。從1713年到1740年,“士兵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軍事化的國家。此時的普魯士擁有約300萬農村人口(而奧地利為900萬)。
1700年的德國人口為1600萬,到1750年略有增加到1700萬,到1800年增長更快,達到2400萬。戰爭仍在繼續,但對平民人口的破壞力已不再那麼嚴重。沒有發生飢荒和大流行病,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導致了更高的出生率和更低的死亡率[1]。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瑪麗亞·特蕾莎為獲得王位繼承權的認可而戰。但在西里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中,她不得不將95%的西里西亞割讓給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1763年奧地利、普魯士和薩克森簽訂胡貝圖斯堡和約後,普魯士正式成為歐洲大國。這開始了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爭奪德國領導權的競爭(這也被稱為德意志二元)。
從1763年起,為了反對貴族和公民的抵抗,普魯士和奧地利建立了“開明專制”,根據這種統治,統治者按照哲學家的最佳戒律進行統治。為了發展經濟進行了法律改革,包括廢除酷刑和改善猶太人的地位。農民的解放慢慢開始,各國開始實行義務教育。
1772-1795年,普魯士和奧地利參加了對波蘭的瓜分。普魯士佔領了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西部領土,這些領土圍繞著普魯士現有的領土,而奧地利則將加利西亞的領土進一步向南。這種佔領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波蘭對日耳曼化的抵抗。
文化
[编辑]1750年之前,德國上層階級經常向法國(或之前的意大利)尋求知識、文化和建築方面的經驗,此時法語是上流社會的語言。到18世紀中葉,啟蒙運動在音樂、哲學、科學和文學方面改變了德國的高雅文化。克里斯蒂安·沃爾夫(1679-1754)是向德國讀者闡述啟蒙運動的先驅作家,他使德語成為了一種哲學語言[2]。
約翰·戈特弗里德·赫爾德(1744-1803)作為原始浪漫主義狂暴運動的領導者,在哲學和詩歌領域開闢了新天地。魏瑪古典主義是一場基於魏瑪的文化和文學運動,旨在通過綜合浪漫主義、古典主義和啟蒙思想來建立一種新的人文主義。從1772年到1805年,這場運動涉及赫爾德以及博學者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1749-1832)和詩人兼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赫爾德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身份,這體現在其語言和文化中。這使德國語言和文化的推廣合法化,並有助於塑造德國民族主義的發展。席勒的戲劇表達了他那一代人的躁動精神,描繪了主人公對抗社會壓力和命運力量的鬥爭[3]。
由上流社會贊助的德國音樂在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約瑟夫·海頓(1732–1809)、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1756–1791)和路德維希·範·貝多芬的帶領下成長起來[4]。
在遙遠的柯尼斯堡,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1724-1804)試圖調和理性主義和宗教信仰、個人自由和政治權威。康德的著作包含了基本的張力,這些張力將繼續影響德國思想——實際上是整個歐洲哲學——直到20世紀[5]。德國啟蒙運動贏得了親王、貴族和中產階級的支持,並永久地重塑了文化[6]。
參考資料
[编辑]- ^ Sheehan, James J. German History: 1770–1866. 1989: 75, 207-291, 291-323, 324-371, 802-820.
- ^ Gagliardo, John G. Germany under the Old Regime, 1600–1790. 1991: 217–34, 375–95.
- ^ Richter, Simon J. (编), The Literature of Weimar Classicism, 2005
- ^ Owens, Samantha; Reul, Barbara M.; Stockigt, Janice B. (编). Music at German Courts, 1715–1760: Changing Artistic Priorities. 2011.
- ^ Kuehn, Manfred. Kant: A Biography. 2001.
- ^ Van Dulmen, Richard; Williams, Anthony (编). The Society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Rise of the Middle Class and Enlightenment Culture in Germany.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