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妈祖阁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妈祖阁
妈阁庙及妈阁庙前地
位置澳门风顺堂区
坐标22°11′10″N 113°31′52.10″E / 22.18611°N 113.5311389°E / 22.18611; 113.5311389
建成时间约1553-1557年前
网站http://www.wh.mo/cn/site/detail/1
类型文化遗产
标准文化遗产(ii) (iii) (iv) (vi)
评定时间2005年
隶属澳门历史城区
参考编码1110
特别行政区 澳门
地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官方名称妈阁庙
官方名称妈阁紫烟
评定时间1992年
指定者澳门八景评议会

妈祖阁(葡萄牙语:Templo de A-Má),俗称妈阁庙粤语拼音:ma5 gok3 miu6,“妈”变调为“马”[注 1],葡萄牙语:Pagode da Barra) ,旧称娘妈庙海觉寺天妃庙[2],是位于澳门半岛西南方妈阁山山腰上的一座主要奉祀海神妈祖的庙宇,约创建于1553年1557年前,为澳门标志性建筑物之一,与莲峰庙普济禅院是澳门三大古刹,也是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庙宇[注 2]

妈祖阁在建筑上具闽南特色,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亦是原建筑物保存得最长久的澳门文化遗产,见证了澳门数百年来的变迁。1992年,妈祖阁被当选为“澳门八景”之一,并获得“妈阁紫烟”这一雅号[4]。2005年,妈祖阁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2]

创庙传说

[编辑]
拍摄于约1900年的洋船石

妈祖阁创庙传说的版本多种多样,当中包括书籍、口述历史碑文记载,而各种不同的记载基本上都有妈祖保佑船民、福建商人和海上贸易等元素[5]

据妈阁庙内的碑文记载:相传明朝年间有福建商人乘船去澳门,天后娘娘(妈祖)化身为老妪登船随行,一夜之间疾驶千里,平安抵达后老妪即失踪,福建人便在老妪失踪之处塑像立庙奉祀,即现时的妈阁庙[1]

澳门同知印光任、张汝霖合撰的成书于1751年的专著《澳门记略》记载[6]

在明朝万历年间,有来澳门经商的福建富商大船途中被飓风吹袭,几乎沉没,突然人们看到有一名神女站在山边,她使出法力,令船只安然抵达澳门,后来人们在娘妈角(现妈祖阁一带)立庙祭祀她。又在庙前石上刻下“利涉大川”四个大字[5]

据1867年4月29日第17号《澳门宪报》记载:一艘要从福建出海的船在即将出发之际,有一名女子要求上船,但因当时船上已装满货物和乘客而被拒绝,经女子流泪哀求下终获登船,并被安排坐在船头的一个角落。船只驶离港口后不久便遭到风暴,众人大惊,船长在无奈之下决定返航。这个时候从船头传来一串温柔、银铃般的声音吩咐船长不要慌张,沉着驾驶,风浪马上便平息,后来船在驶过一个海岬并找到了避风处,驶过去靠岸抛锚。后来人们发现女子不见了,乘客们到岸上去找,结果发现了一尊女神塑像,乘客认为是天妃显灵,故为该神像立庙,即现时的妈阁庙[7]

历史

[编辑]
19世纪的妈祖阁画作,由英国画家汤玛斯·艾龙姆英语Thomas Allom所绘
法国业余摄影师于勒·埃及尔于1844年拍摄的妈祖阁,是澳门及中国最早的一批照片之一
妈祖阁,1860年至1880年间拍摄

妈阁庙的建庙年份至今未有定论,在史学界中亦是具争论性的话题,现时大部分学者认定在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前(即1553年至1557年前),在妈阁庙现址已有供奉妈祖的庙宇存在。其中澳门历史学家吴志良金国平指出,早期的葡萄牙文文献、著作基于澳门葡萄牙人古老的传说,均称葡萄牙人在1553至1557年抵达澳门时已发现了妈祖庙,并将之定为妈阁庙建庙年份的下限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他的著作《中国札记》中,提到该处有一座妈祖庙殿[8];从1751年完稿《澳门记略》的附图上可见,当时整座庙宇已有一定规模;1828年(清道光八年),妈阁庙重修,庙内建筑大为完善。于1874年(同治十三年)及1875年(光绪元年),妈阁庙两度遭受台风破坏而受损,经两年重修扩建后,奠定今天的模样[8][9]

创建者考据

[编辑]

中国历史学者徐晓望推断,妈阁庙的创建者是福建漳洲走私商人海贼严启盛,其主要根据为文献《香山县乡土志》中的记载:“天顺二年(1458)七月,海贼严启盛来犯。先是,启盛坐死,囚漳州府;越狱聚徒,下海为盗,敌杀官军;至广东招引蕃舶,驾至邑沙尾外洋(则今澳门)。”他亦推断严启盛在澳门建立走私据点并“招引蕃舶”,是明朝年间澳门作为海上贸易港口发展的起点。中国历史学家石奕龙则据《粤大记》对相关说法作出补充,指出严启盛在1452年(景泰三年)便在澳门建立据点从事走私贸易,直到1458年(天顺二年)被朝廷击败,在此六年间以严启盛为首的走私集团很可能在澳门建立了第一座妈祖庙,因为以福建闽人的民间习俗,当地村民每天早晚都要到村庙烧三柱,以保佑家人平安,以严启盛为首的走私集团在澳门建立贸易的据点后,亦会自然地在当地修建庙宇以遵从自身习俗,又由于福建人多崇拜海神妈祖,故他们所建的庙宇所供奉的神灵很自然地便会首选妈祖[10][11]

西方画作及照片记载

[编辑]

十九世纪前往澳门的西方画家,如法国钱纳利和博尔杰(André Auguste Borget)等,留下了广被传颂的妈阁庙画像;1844年8月13日,法国使团一行抵达澳门,海关官员于勒·埃及尔用携带的达盖尔摄影机拍下了一批澳门最早的照片(也是保存下来的中国最早的照片)[12][13][14]

火灾

[编辑]

1988年2月8日凌晨1时半,妈祖阁内的正觉禅林发生严重大火,整个正觉禅林殿几乎被烧塌,殿内不少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被烧毁,包括一个具有约200多年历史的铜钟被火烧熔,20多个牌匾、布幔、香案、关帝韦陀菩萨的神像、神龛、精工雕琢的闽式货船模型、逾百年历史的大鼓等文物皆毁于一旦,后来由政府按原貌重修,1989年重建工程完竣[15]。2016年2月11日,已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正觉禅林再次发生严重火灾,造成严重破坏[16][17]

建筑及景物描述

[编辑]
妈祖阁山门

妈祖阁与一般以中轴对称的传统庙宇格局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依山临海错落而建,融合在自然环境中。整座庙宇主要由牌楼和四座古殿组成,分别为正殿(又称石殿)、弘仁殿、观音阁和正觉禅林[18]

妈祖阁的正面山门是一座以花岗石建成的牌楼,牌楼前有石狮子镇门,门楣刻有“妈祖阁”三字,两边分列石镌对联“德周化宇,泽润生民”,意指“妈祖恩德遍及整个宇宙,恩泽滋润所有老百姓”,牌楼上顶铺琉璃瓦脊并以鳌鱼拱托宝珠做为装饰。山门后有另一座由花岗石建成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在“南国波恬”四字的左右两侧以篆书题写破体“珠光”和“宝气”,其中“光”宇以异体字“炗”代替,“炗”底部有一个“火”字以强调火光的意味,寓意祈愿庙内香火更为鼎盛[18][19]

四座古庙

[编辑]

正殿

[编辑]
石殿

正殿又称石殿或“神山第一殿”,建于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于1629年(明崇祯二年)及1828年(清道光八年)两度重修,殿内祀奉天后,妈祖旁有侍女及魔将,该建筑物的位置与正门建筑、牌坊并排并位于同一轴线上。正殿主要由花岗石和砖头建成,当中柱、梁、部分墙身以至屋顶均由花岗石修筑,屋顶上铺有琉璃瓦顶,朝拜区的屋顶为歇山卷棚顶式,而神龛区的琉璃屋顶则是重檐庑殿式[18]

弘仁殿

[编辑]
弘仁殿

弘仁殿位于石殿后的小径上的半山处,是一座由几面石壁以及山上天然岩石作后墙构成的小型殿室,也是四座古庙中面积最小的建筑物,外建有一座小亭与之相连,屋顶的结构为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装饰。弘仁殿内同样是祀奉天后,亦有侍女及魔将伴随左右,而殿门两侧的对联写有“圣德流光莆田福曜,神山挺秀镜海恩波”。弘仁殿相传建于1488年(弘治元年),现时殿门及殿内石龛则为1828年(道光八年)重修建成[18]

观音阁

[编辑]

观音阁创建于1751年前,最早是一座石亭,于1828年重修,主要建筑枪柄为砖石,为一座硬山式建筑,阁内供奉观世音菩萨[9][18]

正觉禅林

[编辑]
正觉禅林

正觉禅林建于1751年前,于1828年重修(清道光八年),亦是供奉天后。正觉禅林在规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与其他殿相比而言较为讲究,建筑由供奉天后的正殿及侧殿组成,侧殿由砖石筑成的民房式,屋顶为硬山式;正殿是属于四架梁结构建筑,布置上是院落式,中间有两侧的侧廊为卷棚式屋顶的天井英语Impluvium,主建筑被二列各三枝柱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两边侧墙顶部有防火作用的具有闽南特色的山墙。正觉禅林分别于1988年2月8日和2016年2月11日发生严重火灾,造成严重破坏[16][17]

摩崖石刻

[编辑]
内上最大的石刻字“太乙”,刻于海觉石上,1828年李增阶所题写
张玉堂的拳书“名岩”
妈阁庙中最古老的石刻诗〈水碧沙明远映鲜〉的重刻版本,其字迹已模糊不清
黄恩彤潘仕成的题字(1844年)
其他作品

妈阁庙内的山间约有24幅摩崖石刻,大部分是清代文人或官员游山时所题。历史学者汪欣欣和邓景滨认为,妈阁庙内的摩崖石刻以早期的诗歌形态和诗歌面貌反映了澳门的南国风光和丰富的人文生活,是研究澳门清中后期历史变迁、文人交游最珍贵的历史资料[20]

妈阁庙中最古老的石刻诗是题刻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被称为“妈阁摩崖第一诗”的〈水碧沙明远映鲜〉,该诗原来位于海觉石上的最古题字石刻“海觉”二字下面,在1800年(嘉庆五年) 于妈阁庙的一个修筑围墙的工程中被围墙石块所堵,同年被重刻在另处,后来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重刻版本的字迹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识;此外,该诗在历来的传抄过程中也出现严重讹误,导致出现了八处异文。后来据汪欣欣和邓景滨考证,“妈阁摩崖第一诗”的作者被确认为是林国垣,而最接近该诗原貌的版本如下[20]

“水碧沙明远映鲜,莲花仙岛涌清涟。岸穷海角应无地,路转林深别有天。一任飞潜空际色,半分夷夏杂人烟。遥心已托南溟外,独坐松阴觉妙禅。”

林国垣于1738年在妈阁庙内的石壁上题写了第一首诗作后,文人雅士继踵而至并相继在妈阁庙内留下石刻诗,为妈阁庙增添了不少文人气息,亦形成了澳门历史上独特的妈阁石刻诗文化。相继在妈阁庙内留下诗词作品的人士包括广州知府张道源清朝军官、书法家张玉堂广东布政使黄恩彤以及名士潘仕成等人[19]

1787年,张道源到澳门处理民蕃纠纷,在逗留期间于妈祖阁写下一首五律诗:“迳转莲花岛,天然石构亭。当轩浮积水,护楫(音接)有仙灵。海觉终宵碧,榕垂万古青。鲸波常砥定,风雨任冥冥。”在诗的最后表达出“任凭风浪再大,也无畏无惧”的心情[19]

清朝道光年间,张玉堂在庙内以手指头题书,写下一首和诗:“鱼龙朝阙处,胜地着声灵。玉树逼岩翠,莲峯浮海青。苔侵三径石,竹绕半山亭。更上层峦望,烟波入杳冥。”以赞美妈祖阁的风景[21]

1844年7月3日,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后,其随同参赞黄恩彤潘仕成翌日到妈阁庙题壁,分别留下诗作:“欹石如伏虎,奔涛有怒龙。偶携一尊酒,来听数声钟”(署名潘仕成)以及“苍山峨峨,碧海回波。仗我佛力,除一切魔”(署名黄恩彤)。外界对前者的解读有多种看法,一说认为该诗表达出作者在签署不平等条约后忿忿不平、只能借酒浇愁的心情,而另一说认为作者将耻辱忘清光,把诗写得如此闲适[22];另一首诗的“魔”字代表心魔和外敌,表达出作者祈愿佛力消灭外敌的心声[19]

三大奇石

[编辑]

据《澳门记略》记载,妈阁庙内有三块奇石:洋船石、海觉石及虾蟆石。这些奇石是历代文人雅士咏吟的对象,现除虾蟆石外,洋船石和海觉石尚存完好[23][24]

洋船石

[编辑]
洋船石

洋船石是一块从平地突起的岩石,高三、四尺,位于妈阁庙入门右方,石上刻有俗称“大眼鸡”的古代中国古代海船,尾桅上的幡旗刻有“利涉大川”四字,正是《澳门记略》所记载的那面石刻图画,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24]

海觉石

[编辑]

海觉石上刻有妈阁庙中最古老、林国垣于1738年所题的石刻字“海觉”两个大字,以及刻有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李谦堂所题两个在妈阁庙中最大的字——“太乙”[19]

虾蟆石

[编辑]

据《澳门纪略》记载,虾蟆石“其形圆,其色清润,每风雨当夕,海潮初上,则阁阁有声”。该石位于妈阁庙前海边,中间有空洞,洞中空气受天气影响变化,当风雨来临或潮汐转变时,被潮水冲击的虾蟆石都会产生像蟾蜍鸣叫的响声,据说昔日的渔民会以该石作为出海南针,若听到虾蟆石出现鸣声便不敢出海作业,以避风险。1868年,虾蟆石在澳葡政府的填海工程下消失[24]

景观危机

[编辑]
天后诞神功戏戏棚

2006年6月,澳门立法会议员高天赐揭发澳门特区政府已秘密地与葡萄牙驻港澳总领事馆等达成共识,同意在妈祖阁对面兴建新的葡文学校教学大楼。高天赐批评相关行为是只着重私人利益而置文物古迹及附近环境的景观于不顾,是继5月的蓝屋仔事件后再次引起澳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另据传媒消息,妈阁庙对开海面还将继续向珠海湾仔方向填海,作为未来海底隧道或桥梁落脚点,另外还会在该处兴建一幢五星级大酒店[12]

6月14日,立法议员区锦新在议程前发言中指出,澳葡政府年代的葡萄牙人在兴建澳门海事博物馆时也懂得尊重中国传统,把博物馆建在妈阁庙对出左侧,以避免阻挡妈祖阁与大海之间的景观,然而特区政府却对传统漫不经心,企图把葡文学校教学大楼建在妈阁庙正前方[25]

葡文学校家长会主席Jose Oliveira Paulo指出拆迁计划违反了师生的意愿,而且葡文学校的建筑具有历史及中西美学融合的意义[26]。澳门时事评论员黄东则批评澳门政府一面大力宣传保护世遗,一面却“自打嘴巴,树立第一个反面教材”(澳门文化局透过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的申遗报告,以及向内外推广“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宣品,都强调妈祖阁“守护内港的入口”,如拆迁计划成事,等于妈祖阁的入海口完全被堵塞[27][12]

同年,葡文学校的搬迁计划被取消,妈祖阁的景观危机暂时得以解除[28]

纸币取材

[编辑]

妈阁庙正门被澳门的发钞银行多次用作澳门币纸币正面的图案,包括[29]

  • 澳门大西洋银行
    • 1945年(壹圆、伍圆、拾圆、贰拾伍圆、伍拾圆;壹佰圆、伍佰圆)
    • 1990年与1999年(伍佰圆)
    • 1981年大西洋银行发行的伍圆纸币为妈阁庙侧门正面照。
  • 澳门中国银行
    • 1999年与2003年(贰拾圆)
    • 2008年(拾圆)
    • 2024年(伍佰圆)

交通

[编辑]

公共巴士

[编辑]
M3 妈阁交通枢纽(Centro Modal de Transportes da Barra)
路线:1256B10111818B21A61
M198 西湾湖景大马路/妈阁码头(Avenida Panorâmica do Lago Sai Van / Ponte-cais da Barra)
路线:123A56B910111818B21A265560616571SMT4N3
M203 妈阁庙站(Templo Á Ma)
路线:1256B101116S1821A2628B5560616571SMT4N3
M277 西湾湖景大马路/妈阁交通枢纽(Av. Panorâmica do Lago Sao Van / Centro Modal de Transportes da Barra)
路线:16S2628B55606571SN3

轻轨

[编辑]

参见

[编辑]

诠释

[编辑]
  1. ^ 根据《潮汕字典》所注,“妈”的闽语可读作“目啊切(上声)”,即读如“马”;根据《潮汕新字典》,“妈”可读为“妈”和“蚂”(即“马”音)。因澳门妈祖庙首先由福建人奉立,故当时的本地人随建庙者的读音将“妈”读如“马”。至今澳门人多按照传统习惯将“妈阁”读如“马阁”[1]
  2. ^ 澳门三大古刹分别为妈祖阁(妈阁庙)、莲峰庙普济禅院(观音堂)[3]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黄坤尧; 邓景滨等. 《鏡海鈎沉》. 澳门近代文学学会. 1997年: 68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2. ^ 2.0 2.1 严银英. 谭志广, 陈鹏之 , 编. 《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遺產歷程》. 澳门文遗研创协会. 2013年11月: 18-19. ISBN 9993771767. 
  3. ^ 蔡珮玲. 澳門古剎新影.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17-03-22 [2019-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4). 
  4. ^ 澳門八景. 澳门旅游通胜. 2006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04). 
  5. ^ 5.0 5.1 谭达先. 澳門媽祖傳說藝術初探. 《文化杂志》. 2003年, (49): 171–177. 
  6. ^ 林其泉; 高志峰. 從澳門媽閣廟看媽祖信仰傳播以及媽祖習俗. 《澳门研究》. 2011年, (63): 36–40.  [永久失效链接]
  7. ^ 1867年4月29日第17號《澳門憲報》. [2021年6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5日). 
  8. ^ 8.0 8.1 金国平; 吴志良. 澳門媽閣廟早於明萬曆年. 《鏡海飄渺》. 澳门成人教育学会. 2001年 [2019-10-26]. ISBN 99937-35-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9. ^ 9.0 9.1 媽閣廟. 澳门文化局. [2019-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6). 
  10. ^ 徐晓望; 徐晓望. 嚴啟盛與澳門史事考--兼論澳門媽閣廟的創建 (PDF). 《文化杂志》. 2006年, (58): 195-200 [2019-10-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31). 
  11. ^ 石奕龙. 關於澳門媽祖信仰形成問題的辨識 (PDF). 《文化杂志》. 2003年, (49): 179-182 [2019-10-3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10-31). 
  12. ^ 12.0 12.1 12.2 黄东.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齊來關注媽閣廟危機. 讯报. 2006-06-17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8). 
  13. ^ 于勒‧埃及爾:將攝影術傳入中國第一人. 广州日报. 2008-10-29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1). 
  14. ^ 澳法博物館合辦攝影術展,世界首部相機澳門最早銀版相珍貴現身. 澳门博物馆网站. 2009-05-21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4). 
  15. ^ 媽閣古廟天后殿大火.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16. ^ 16.0 16.1 媽閣廟重修 你急佢唔急. 新闻报. 2016-10-26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1). 
  17. ^ 17.0 17.1 毀燈飾燒文物急報聯合國 媽閣廟正殿28年後昨再失火. 力报. 2016-02-11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邓思平. 《澳門世界遺產》. 香港: 三联书店. 2012-11-01: 11-23. ISBN 9789620430312.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郭美琪. 媽閣廟的文學遺產. 《澳门杂志》. 2017-07-11, (118) [2019-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20. ^ 20.0 20.1 汪欣欣; 邓景滨. 媽閣摩崖第一詩考釋. 文化杂志. 2016年, (97): 140-149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3). 
  21. ^ 唐思. 清张玉堂妈阁题刻. 澳門風物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澳门基金会赞助). 1998年04月 [2019-11-04]. ISBN 7-5057-142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2. ^ 章文钦. 澳門與中美《望廈條約》. 《澳門歷史文化》. 中华书局. 1999年11月 [2019-11-04]. ISBN 97871010240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23. ^ 媽閣蝦蟆石已消失.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4. ^ 24.0 24.1 24.2 媽閣三奇石僅存二.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25. ^ 14/6/06立法議員區錦新議程前發言. 新澳门学社.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0. 
  26. ^ 何伟杰. 《澳門:賭城以外的文化內涵》. 香港城市大学. 2011-07-01: 80–81. 
  27. ^ 葡文學校選址破壞媽閣廟景觀有違申遺精神. 新华澳报. 2006-06-14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5). 
  28. ^ 谭志广. 《澳門文化遺產保護--公民參與的策略》. 香港城市大学. 2018年07月: 18–19. ISBN 9789629373467. 
  29. ^ 喻家声. 認識澳門紙幣(上) (PDF). 《印刷科技》. 2009年9月, (25): 1-20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22). 

外部链接

[编辑]
澳门历史城区
建筑
妈阁庙 | 港务局大楼 | 郑家大屋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 岗顶剧院 | 何东图书馆大楼 | 圣奥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楼 | 三街会馆(关帝庙) | 仁慈堂大楼仁慈堂博物馆)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 | 玫瑰圣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庙 | 旧城墙遗址 | 大炮台 |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 基督教坟场(包括马礼逊小教堂) |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保育危机
前地
妈阁庙前地 | 亚婆井前地 | 岗顶前地 | 议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贾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总部事务局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四校 | 澳门邮政局大楼 | 圣物宝库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 澳门博物馆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