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45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45年八路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5年夏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同年9月11日,按照全國抗一的戰鬥序列,又稱為第18集團軍,總司令為朱德,副總司令為彭德懷。但對內仍稱八路軍,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八路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八路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5年夏,其下屬已經包括山東軍區晉察冀軍區晉冀魯豫軍區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軍區、八路軍獨立第1游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2游擊支隊、八路軍獨立第3游擊支隊、河南軍區抗日軍政大學等。總兵力為1,028,893人[1]

背景

[編輯]
1944年,八路軍再次光復長城紫荊關

1941年底,由於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進行交戰。1943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第129師與八路軍前方總部合併(保留一二九師番號);中共太行分局合併於北方局,129師政委鄧小平任北方局代理書記(原北方局書記楊尚昆於1941年返回延安,此前由彭德懷代理北方局書記),主持八路軍前方總部工作。1944年起,日軍在中國戰場上逐漸採取守勢,此時八路軍則開始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轉變,並轉入局部反攻中。由於納粹德國投降,八路軍在1945年亦開展了局部攻堅戰,其中包括佔領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等,此外亦有20餘座縣城被攻佔。八路軍此時亦通過擴大影響力,使得各根據地進行合併整合。1945年侵華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後,八路軍與國軍陸續發生軍事衝突。直至內戰全面爆發後,八路軍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部

[編輯]
  • 總指揮: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1943年9月回延安)
  • 軍委參謀長兼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副參謀長王世英、八路軍副參謀長兼前總參謀長滕代遠(1942年8月25日繼任)、前總副參謀長楊立三(1943年10月-)
  • 軍委總政治部主任兼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主任王稼祥、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1944年初回延安)、野戰政治部副主任張際春(1943年9月北方局宣傳部長調任)
  • 朱德警衛團(1945年4月,由總部特務團和警衛營合編而成):團長鍾明峰、政治委員陳志彬、參謀長徐小達、政治處主任鄧家輝

司令部

[編輯]
  • 秘書長
  • 機要科
  • 參謀處
  • 情報處 李先民

抗日軍政大學

[編輯]

山東軍區

[編輯]
1944年6月至9月,參加山東軍區軍事工作會議全體合影,一排右一為羅榮桓

1944年,山東軍區與115師合併。1945年8月11日,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於召開聯席會議,重新部署部隊整編、城市接管、動員參軍、支援前線和維持後方治安等項工作。山東軍區根據集總指示,將各軍區的主力部隊與基幹部隊編成山東解放軍,轄8個野戰師、12個警備旅。至9月初,連同地方武裝共27萬餘人[2]。師長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副政治委員黎玉,政治部主任蕭華

第一師

[編輯]
1945年7月下旬,八路軍山東軍區部隊攻佔山東諸城
  • 第一師:原濱海軍區第一軍分區機關及軍區部隊。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參謀長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劉西元
    • 第一團,原濱海第六團,團長唐青山,政治委員吳岱
    • 第二團,原濱海第十三團,團長江擁輝,政治委員高先貴
    • 第三團,原濱海獨立第三團,原系山東縱隊第二旅第六團,曾稱莒中獨立團、獨立第三團,團長劉善福,政治委員鍾生棟

第二師

[編輯]

第三師

[編輯]

第四師

[編輯]

第五師

[編輯]

第六師

[編輯]
1945年9月11日,八路軍山東部隊光復臨沂,圖為臨沂八路軍炮兵陣地

第七師

[編輯]
  • 第七師:原渤海軍區部隊。師長楊國夫,政治委員周貫五,副師長龍書金,參謀長閻捷三,政治部主任徐斌洲
    • 第十九團,原渤海直屬團,團長鄭大林,政治委員孫正;
    • 第二十團,原渤海第四軍分區直屬第一營、博興獨立營及霑化地方武裝,團長陳乙齋,政治委員李雪炎;
    • 第二十一團,原渤海第二軍分區3個獨立大隊,團長賴金池,政治委員王洪模。

第八師

[編輯]

魯中軍區

[編輯]
1945年8月31日,山東軍區八路軍光復山東新泰縣城

魯南軍區

[編輯]

濱海軍區

[編輯]

膠東軍區

[編輯]
1945年8月,八路軍膠東部隊向膠濟路東段進軍。8月17日光復威海衛,圖為在威海衛的膠東部隊指揮所
1945年8月24日,膠東軍區八路軍光復山東煙臺市

渤海軍區

[編輯]

軍區警備旅

[編輯]
1945年8月28日,魯中部隊在渤海部隊配合下,光復山東工業重鎮周村,圖為八路軍乘車通過周村

軍區獨立旅

[編輯]
1945年,山東軍區渤海部隊光復利津縣城後,舉行祝捷大會
1945年8月20日,八路軍晉綏部隊解放綏遠東部的集寧。圖為集寧民眾與八路軍舉行聯歡大會

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賀龍(後),政治委員林楓李井泉(後),副司令員續範亭周士第,參謀長陳漫遠,政治部主任張平化,後勤部部長陳希雲

呂梁軍區

[編輯]

雁門軍區

[編輯]

綏蒙軍區

[編輯]

晉綏野戰軍

[編輯]

第358旅

[編輯]

獨立第1旅

[編輯]

獨立第2旅

[編輯]

獨立第3旅

[編輯]

獨立第4旅

[編輯]

晉冀魯豫軍區

[編輯]
1945年8月起,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向當地的日偽軍發起反攻,圖為八路軍攻克晉東南的武鄉縣城

194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將129師師部併入八路軍總部,仍保留第129師番號。太行、太岳、冀南軍區直屬八路軍總部領導。1945年8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晉冀魯豫軍區,下轄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張際春,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李達、副司令員滕代遠、政治部主任張際春(兼)、王宏坤,副主任王新亭、副政治委員薄一波

冀魯豫軍區

[編輯]
1945年8月10日,八路軍晉冀魯豫部隊解放封丘

司令部王秉璋、政治委員張璽、副司令員劉致遠、副政治委員趙健民潘復生、參謀長潘焱、政治部主任王幼平、參謀長傅家選

第1軍分區

[編輯]

第1軍分區:司令員周桂生、政治委員申雲甫、副司令員朱子偉、副政治委員彭天琦、參謀長朱子偉(兼)、政治部主任李文甫、副參謀長林耀彬、政治部副主任卿正興

第2軍分區

[編輯]

第2軍分區(原第8軍分區):司令員張剛劍、政治委員郭超、副政治委員范陽春、參謀長楊昆、政治部主任邵子言、副主任惠毅然

第3軍分區(原第11軍分區)

[編輯]

第4軍分區(原第9軍分區)

[編輯]

第5軍分區(原第10軍分區)

[編輯]

第6軍分區(原第12軍分區)

[編輯]

第22軍分區

[編輯]

第22軍分區:司令員何光宇、政治委員萬里、副司令員王根培(後)、副政治委員顧漢臣(後)、政治部主任顧漢臣(兼)、副主任呂鴻(後)

冀南軍區

[編輯]

冀南軍區(1945年6月20日奉令組成冀南指揮部,11月仍改為冀南軍區):司令員杜義德、政治委員李菁玉、副司令員王光華、副政治委員劉志堅馬國瑞、參謀長陳明義、政治部主任劉志堅(兼)、副主任胥光義

獨立第4旅

[編輯]

第7軍分區

[編輯]

第8軍分區

[編輯]

第9軍分區

[編輯]

第10軍分區

[編輯]

第11軍分區

[編輯]

太行軍區

[編輯]

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政治委員李雪峰、副司令員黃新友趙輝樓、副政治委員黃鎮王維綱、參謀長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袁子欽、副主任周光坦

第12軍分區

[編輯]

第13軍分區

[編輯]

第14軍分區

[編輯]

第15軍分區

[編輯]

第16軍分區

[編輯]

第17軍分區

[編輯]

太岳軍區

[編輯]

太岳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政治委員王鶴峰、副司令員孫定國、副政治委員裴孟飛、參謀長鄧仕俊、政治部主任桂紹彬副、參謀長余漫雲

第18軍分區

[編輯]

第19軍分區

[編輯]

第20軍分區

[編輯]

第21軍分區

[編輯]

獨立旅

[編輯]

第1縱隊

[編輯]

第1旅

[編輯]

第2旅

[編輯]

第3旅

[編輯]

第2縱隊

[編輯]

第4旅

[編輯]

第5旅

[編輯]

第6旅

[編輯]

第3縱隊

[編輯]

第7旅

[編輯]

第8旅

[編輯]

第9旅

[編輯]

第4縱隊

[編輯]

第4縱隊,即太岳縱隊:司令員陳賡、政治委員謝富治、副司令員韓鈞、副政治委員楊奇清

第10旅

[編輯]

第11旅

[編輯]

第12旅

[編輯]

第23旅

[編輯]

第6縱隊

[編輯]

第6縱隊:司令員王宏坤、政治委員董君毅、副司令員王近山韋傑、參謀長張廷發、政治部主任鮑先志

第16旅

[編輯]

第17旅

[編輯]

第18旅

[編輯]

晉察冀軍區

[編輯]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副司令員蕭克,副政治委員程子華劉瀾濤,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參謀長耿飈,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

冀察軍區

[編輯]
1945年抗日大反攻時,八路軍冀察軍區部隊佔領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

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政治委員劉道生,參謀長易耀彩,政治部主任王紫峰

第一軍分區

[編輯]

第十一軍分區

[編輯]
1944年5月2日,八路軍冀察軍區第十一軍分區部隊進駐察哈爾赤城縣後城

第十二軍分區

[編輯]

第十三軍分區

[編輯]
1945年5月13日,八路軍冀察軍區部隊攻佔淶源城

第十九軍分區

[編輯]
  • 第十九軍分區,1945年8月25日成立:司令員陳宗坤,政治委員李光輝
    • 騎兵第1團
    • 騎兵第2團
    • 騎兵第3團

冀晉軍區

[編輯]

冀晉軍區:司令員趙爾陸,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參謀長唐子安

第二軍分區

[編輯]

第三軍分區

[編輯]

第四軍分區

[編輯]
1945年3月,在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六團和靈邱民兵的進攻下,八路軍光復日軍佔領的山西靈邱縣城

第五軍分區

[編輯]

冀中軍區

[編輯]
1944年8月冀中八路軍從文安窪登船向山東渤海地區進軍

第六軍分區

[編輯]

第七軍分區

[編輯]

第八軍分區

[編輯]

第九軍分區

[編輯]

第十軍分區

[編輯]

冀熱遼軍區

[編輯]
1945年12月31日,被八路軍冀熱遼軍區部隊和地方武裝圍困多日的守城偽軍棄城南逃,八路軍隨即開進遵化,遵化全境宣告光復

第十四軍分區

[編輯]

第十五軍分區

[編輯]

第十六軍分區

[編輯]
1945年8月23日,八路軍冀熱遼軍區第12、18團等部隊光復山海關,打通了關內八路軍與關外東北民主聯軍的通道

第十七軍分區

[編輯]

第十八軍分區

[編輯]

八路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

[編輯]
1944年11月,毛澤東朱德王震陪同下在延安機場檢閱南下支隊。
1944年11月,毛澤東與八路軍南下支隊團以上幹部合影。前排右二為王震

八路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又稱「南下支隊」。成立於1944年11月,隨後率部南下但接連受到重創。1945年10月,改為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序列,歸中原野戰軍編制。由王震王首道賀炳炎廖漢生王恩茂文建武張成台劉型等8人組成支隊軍政委員會,以王首道為書記。

司令員王震、政委王首道、副司令郭鵬付、政委王恩茂、參謀長朱早觀付、參謀長鄒畢照蘇鰲、政治部主任劉型、副主任李立

八路軍獨立第二游擊支隊

[編輯]

1945年4月.中央命令以新359旅為基本隊伍組成八路軍八路軍游擊第二支隊(南下第二支隊),日本宣佈投降後,正在南下途中的第二支隊奉命去東北。司令員劉轉連,政治委員張啟龍,副司令員廖綱紹,副政治委員晏福生

  • 第一大隊
  • 第二大隊
  • 第三大隊
  • 第五大隊
  • 第九大隊

八路軍獨立第三游擊支隊

[編輯]

八路軍游擊第三支隊,成立於1945年,從延安南下湘粵桂邊區開闢游擊根據地。日本宣佈投降後,正在南下途中的南下第三支隊奉命去東北。司令員文年生,政治委員雷經天,副司令員盧紹武,副政治委員冼恆漢(未去),參謀長歐陽家祥,政治部主任卓雄,副主任謝鏜忠[3]

  • 警備第一旅
  • 八路軍總部警衛團

河南軍區

[編輯]
1944年,河南人民抗日軍第一支隊組建,圖為支隊幹部出發前留影

根據中共中央1944年7月25日決定,太行、太岳、晉綏軍區以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從1944年9月至1945年3月,陸續組建了5個游擊支隊挺進河南西部,1945年成立河南軍區。司令員王樹聲,政治委員戴季英,副政治委員劉子久,參謀長熊伯濤,政治部主任呂振球[4]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編輯]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1942年5月31日決定,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於延安成立,歸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繼而根據中央軍委同年9月15日命令,留守兵團司令部與聯防司令部合併,對外保留留守兵團名義。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高崗、副司令員徐向前王世泰、副政治委員譚政、參謀長閻揆要、副參謀長陳伯鈞、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副主任張仲良

司令部

[編輯]

關中軍分區警備第1旅

[編輯]

隴東軍分區兼第385旅

[編輯]

三邊軍分區兼警備第3旅

[編輯]

教導旅

[編輯]

新編第4旅

[編輯]

新編第359旅(原359旅留守部隊)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 3. ISBN 9787506522908. 
  2. ^ 山东军区的成立.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2). 
  3.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任弼时年谱.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4: 482. ISBN 9787507315967. 
  4.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八路军·表册. 解放軍出版社. 1994: 60. ISBN 9787506522908. 

參見

[編輯]
八路軍編制
1937年秋 1938年冬 1940年冬 1942年秋 1945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