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吳爾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澎湖鴻儒、西瀛鴻儒
吳爾聰
睿智
啟東
出生1872年
 大清福建省臺灣府澎湖廳鼎灣澳港底社(今湖西鄉成功村)
逝世1956年11月25日(1956歲—11—25)(83—84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湖西鄉成功村
國籍 大清(1872年-1895年)
 大日本帝國(1895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5年-1956年)
語言臺語日語
職業教師、政治人物
組織學校教育、澎湖廳協議會、澎湖孔廟
知名作品《吳爾聰文稿集》
政黨無黨籍
配偶吳洪涼
兒女吳看(長子)
吳夢奇(次子)
吳人驥(養子)
(另有一養女)
漢語名稱
繁體字 吳爾聰
簡化字 吴尔聪
漢語拼音 Wú Ěrcōng
台語羅馬字 Ngôo Niā-tshong

吳爾聰臺灣話Ngôo Niā-tshong,1872年—1956年11月25日),字睿智,號啟東,臺灣澎湖廳鼎灣澳港底社(湖西鄉成功村)鄉紳,學校教師暨漢學私塾講師,日治時期澎湖廳協議會協議員、中華民國臺灣省澎湖縣參議會唯一一屆議長。[1][2]

生平

[編輯]

清領時期

[編輯]

吳爾聰生於清領時期同治十一年(1872年),開澎第九代,世居鼎灣澳港底社(今湖西鄉成功村),受業於秀才吳銘鏘和陳梅峰,其中陳梅峰為吳爾聰姊夫,鼎灣澳沙港社人、光緒壬午科(即光緒八年,1882年)秀才,有「湖西才子」之譽。[3]吳爾聰亦曾進入文石書院,拜入「金門文人」林豪門下,並因表現優異,獲得山長嘉獎的一千文獎學金。[1]:148-154

光緒十九年(1893年),22歲的吳爾聰與18歲的洪涼結為連理,並於港底社開辦私塾。光緒廿一年(1895年),赴台灣本島的鳳山縣林仔邊海口厝設私塾。1895年在〈馬關條約〉,台灣逢清、日易幟之後[4],吳爾聰亦在明治年間東港的「杏園堂」任教。[1]:149-153

日治時期

[編輯]
文石書院所藏的〈聖廟重修落成記〉,吳爾聰所撰述昭和6年(1931)間的重修始末,原碑落款年代「昭和六年(1931年)」,後被竄改為「民國十六年(1927年)」。

明治33年(1900年),吳爾聰始應日本當局之聘,於媽宮公學校(今馬公國小)執教鞭,為增加自身對新學制之素養,遂報名「書房教師講習會」,研習日語、算術等科目,業成,澎湖廳給予吳爾聰月薪十圓日幣的待遇。[1]

大正元年(1912年),西瀛吟社創辦人暨首任社長蔡汝璧(1843年-1912年)辭世。蔡汝璧原名蔡玉成,清領末期澎湖知名紳商,曾出任文石書院董事,並協纂金門文人林豪編撰《澎湖廳志》,日治時期之後多署名蔡汝璧,吳爾聰與其相交甚篤,便在蔡汝璧身後撰寫輓聯與祭文,而後蔡氏後人亦延請吳爾聰代擬位在鐵線尾蔡氏宗祠廟柱上的楹聯。[1]

大正八年(1919年),吳爾聰前往離島,任教於網垵公學校(今望安國小),大正十年(1921年)奉派至湖西公學校鼎灣分校(今沙港國小),大正15年(1926年)55歲退休,結束26年的教職生涯。[5]

吳爾聰回顧其教學生涯,曾撰〈三十年回顧〉一文,細數他偕同日籍校長齋藤典治[6]草創媽宮公學校的過程:媽宮公學校開辦於明治33年(1900年)元月8日,教員僅有三、四人,以澎湖天后宮後殿充當校舍,學生不滿百人。最初教授之時,並無官定教科書,吳爾聰僅能簡單教授國語(日語)或算數一小時,其餘以傳統私塾方式教授學識,然大部分的學子安於舊慣,就學率偏低,校長時常與吳爾聰拜訪學生家庭,學習風氣才漸有轉變。[1]:154-155

大正15年(1926年),吳爾聰有感漢學凋零,開辦「啟東書房」,教導四書五經等漢文科目,並接任西瀛吟社第4任社長,至昭和11年(1936年)被迫改制為「私立港底國語講習所」,昭和12年(1937年)則因中日戰爭爆發,開辦11年的啟東書房被迫關閉。任教啟東書房期間,吳爾聰幼年曾就讀的文石書院在日治時期被改制為「澎湖孔子廟」[7],原澎湖孔子廟管理員郭健秋(即郭鶚騰,「末代舉人」郭鶚翔之弟)於昭和六年(1931年)間病故,吳爾聰接替管理員一職,擔任無領取分毫的孔廟義工將近三十年。[1][5]

昭和18年(1943年)十月間,時逢二戰末期,美國軍機三度空襲馬公(澎湖空襲),吳爾聰未如大部分百姓走避鄉間,仍留守澎湖孔子廟,僅於附近防空壕內避難,避險之餘,還將防空壕取了「偷生窖」、「安樂窩」等雅號,也不忘創作詩文暢舒己懷:[1][8]

空襲結束之後,吳爾聰經行殘破的東甲北極殿,忍不住熱淚盈眶,又寫首詩表示悲痛:

澎湖廳協議員

[編輯]

日治時期澎湖廳在昭和12年(1937年)才正式成立廳級協議會,第一屆十名澎湖廳協議會的會員中,日本籍佔七位,台灣籍僅有三名,其中便包括吳爾聰以教員身分入列,剩餘兩名分別是戴耀閭白沙人,醫師)和呂哲(白沙人,醫師)。[2]:2-4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民國34年(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9]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2月頒佈「台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在民國35年(1946年)三月舉辦澎湖縣參議員選舉,參議會澎湖縣議會成立之前的過渡組織,故參議會僅有一屆,任期四年,遴選出十名參議員中,推選吳爾聰為議長、郭石頭為副議長[2]:5,時年75歲的吳爾聰也成為全臺灣省最高齡的參議會會長。[1]:170

民國36年(1947年)間,台灣本島於該年2月28日爆發「二二八事件[9][10],澎湖島民也因3月2日的「紀淑事件」不滿,原本籌備響應起事,但時任參議長吳爾聰以「澎湖不產稻米,一旦起事封港,居民將無米飯可食」等理由[1]:171-172,偕同紀雙抱(紀淑之父)、許整景陳伯寮等鄉紳勸戒里人勿要輕舉妄動,澎湖才未捲入二二八事件的流血事端。[11][12]

民國45年(1956年)11月25日,吳爾聰以85歲高齡辭世,時官派澎湖縣長李玉林特贈一篇墓誌銘,不僅推崇吳爾聰學識淵博,甚至給予「西瀛鴻儒」之高度讚譽。[1]

軼事

[編輯]
  • 昭和八年(1933年)10月4日,時逢舊曆中秋,「臺灣文化協會」發起人林獻堂來澎湖旅遊,吳爾聰與友人鮑迪三、高子騰做地陪,伴林獻堂泛舟賞月。[1]
  • 林豪於清末光緒年間編撰的《澎湖廳志》幾經戰火,原稿毀損嚴重,吳爾聰不忍地方先賢、節女等事蹟斷絕後世,乃號召恩師陳梅峰、顏其碩高恭等人集資重印《澎湖廳志》,特撰寫〈募印澎湖廳志啓〉一文,或斥資於臺灣日日新報刊登廣告,尋求各方贊助費用,歷時五年奔走遂成,乃委託「藍木印刷廠」藍賜福承印,於昭和13年(1938年)重新刊行。[5][1]:163
  • 吳爾聰門生李黃海民國初年時曾遊歷北京,和當時北洋政府的政要徐世昌梁啟超相識,透過這層關係,李黃海獲得徐世昌與梁啟超的對聯,刻印於吳爾聰家鄉的公廟-「港底天軍殿」之中。[1]值得注意的是,梁啟超於天軍殿楹聯中的落款,乃署名「梁啔超」,其中「啔」字並非標準印刷體通行的「啟」或「啓」二字。
  • 民國39年(1950年)6月30日,吳爾聰蒙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召見,在三子吳人驥的陪同下赴往台北總統府,與蔣介石會晤一刻鐘,並獲得蔣介石惠賜戎裝禮服照一幅。[8][1]:173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高, 啟進. 《西瀛人物志》.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9. ISBN 9570242264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陳, 文豪. 《澎湖縣議會會史》. 澎湖縣: 臺灣省澎湖縣議會. 2003 (中文(臺灣)). 
  3. ^ 楊, 麗祝. 〈陳梅峰〉.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中文(臺灣)). 
  4. ^ 許, 毓良. 〈馬關條約〉.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楊, 麗祝. 〈吳爾聰〉.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中文(臺灣)). 
  6. ^ 顏, 尚文. 〈馬公國小〉.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中文(臺灣)). 
  7. ^ 蔡, 佩娥. 〈文石書院〉.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12-03 (中文(臺灣)). 
  8. ^ 8.0 8.1 鄭, 紹裘. 《懷古述舊話澎湖》. 澎湖縣: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1997: 208–209. ISBN 9570088117 (中文(臺灣)). 
  9. ^ 9.0 9.1 賴, 澤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時報.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臺灣)). 
  10. ^ 陳, 翠蓮. 〈二二八事件〉. 臺灣大百科全書. 200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中文(臺灣)). 
  11. ^ 許, 玉河. 〈西瀛勝境牌樓〉. Penghu.Info|澎湖知識服務平台.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9) (中文(臺灣)). 
  12. ^ 何, 欣潔. 〈全台唯一「二二八海水浴場」,你不知道的澎湖故事〉.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