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大學
24°56′10.8″N 118°34′28.18″E / 24.936333°N 118.5744944°E
華僑大學 | |||
---|---|---|---|
Huaqiao University | |||
校訓 | 會通中外 並育德才 | ||
創辦時間 | 1960年 | ||
學校標識碼 | 4135010385 | ||
學校類型 | 中央部屬高校 綜合性大學 | ||
黨委書記 | 徐西鵬 | ||
校長 | 吳劍平 | ||
副校長 | 王秀勇、王麗霞、林宏宇、許志勇、萬安倫(掛職)、王建華(掛職) | ||
教師人數 | 1222 | ||
職工人數 | 2221(教職工) | ||
學生人數 | 超過30,000 | ||
校址 | 中國福建省 泉州校區(本部):泉州市豐澤區城華北路269號 廈門校區:廈門市集美區集美大道668號 廈門 | ||
總面積 | 91萬平方米(泉州校區) 127.9萬平方米(廈門校區) | ||
暱稱 | 華大、HQU | ||
隸屬 | 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 | ||
郵區編號 | 362021(泉州校區) 361021(廈門校區) | ||
網站 | www | ||
|
華僑大學,簡稱華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的一所全日制本科公辦部屬普通高等學校,在泉州(註冊地)和廈門兩地辦學。華僑大學成立於1960年,學校直屬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領導[1],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學和首批獲得中國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重點大學。華僑大學設有董事會,實行校長負責制。
歷史
[編輯]從籌建到停辦
[編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大量華僑從居住國返回中國大陸,至1957年,回國求學的華僑青年達到了四萬餘人[2]。六十年代前後,華僑數目最多的東南亞,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排斥華僑事件,華僑回國人數達到峰值[3],僅1960年一年,歸國僑生就達到了二萬餘人。
1959年,為了解決大量僑生深造的問題,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起草了關於創辦華僑大學的報告,由廖承志親自簽署,呈送國務院研究批准。
1960年4月12日,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召開三屆一次全體委員會議和全國僑聯在京常委十四次會議,就《創辦華僑大學方案(草案)》進行討論,最終在北京、廣州、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城市中確定在泉州創辦華僑大學,時任福州市委書記處書記謝白秋主持華僑大學籌備工作。5月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確定現校址,晉江地委成立華僑大學籌備處。9月,華僑大學借用福州師範學院辦學招收的84名中文系學生,和借用集美補習學校辦學招收的196名預科生報道註冊。10月正式上課。
1961年8月17日,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教育部聯合向國務院正式呈報《創辦華僑大學方案》。11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准華僑大學辦學,由此學校確定1960年11月1日為華僑大學校慶日。另外增設了數學系和化工系,在集美補習學校招生辦學。
1962年,教學樓建成,學校正式搬入正在建設的泉州本部。增設了政治、物理、醫療、藝術和熱帶亞熱帶作物5個系7個專業。中文、數學和政治三個系在校本部辦學;化學系、物理系和熱帶亞熱帶作物系,在原泉州師院校舍辦學;由已停辦的原廈門醫學院部分幹部和教師組成的醫療系,在醫學院原址辦學;北京華僑補習學校歌舞班成立為華僑大學藝術系,在北京辦學。
1963年4月,陳嘉庚紀念堂奠基,增設了化工、土木和外語3個系6個專業。韋愨被任命為華僑大學代理校長。化學系、物理系、熱帶亞熱帶作物系搬入泉州本部。
1964年暑期,醫學系回到泉州校部。
1965年8月,熱帶作物系分兩批遷往海南島興隆華僑農場辦學。9月11日,政治系三、四年級學生和老師120多人搬去建寧,在建寧分校試行半工半讀。
1966年4月,政治系一、二級和中文系一、二、三以及土建系一年級師生遷往建寧。5月,代理校長韋愨根據中央《二月提綱》精神,向全校師生作學術報告,部分師生有意見,貼出大字報,華僑大學的「文化大革命」就此開始。建寧分校除了少數留守人員,全體師生自動撤回泉州校部參加運動,在雲霄、晉江、惠安參加「四清」運動的師生亦返校參加運動,而遠在海南的熱帶作物系師生亦有部分返回。學校此時開始停課鬧文革。伍治之、蔡楚吟、謝白秋、韋愨、林汝楠等校領導被游斗、批判。6月,福建省委下派工作團進校,未能控制局面。
1968年,6714部隊的軍宣隊和泉州運輸總站的工宣隊進駐學校。12月26日,學校各派實現大聯合。
1969年2月10日,華僑大學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軍代表、6714部隊副師長段波任革委會主任,委員由23人組成(後增至26人),設常委11人。此時已經無法正常教學。11月,福建省革委會在「關於下放幹部、教育革命問題」的會議上,做出了撤銷華僑大學的決定。同年,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被撤銷,僑務工作歸屬外交部。
1970年1月17日,福建省革委會正式發出「關於撤銷華僑大學的通知」,華僑大學被迫撤銷停辦。在建的陳嘉庚紀念堂停工,泉州本部和建寧分校的設備、圖書、師資、校舍等被分散到其他高校、地方政府。華僑大學停辦後由福建醫科大學接管。華僑大學留守處成立,華僑大學宣傳部原副部長盧守德擔任留守處負責人,直至學校復辦。
從復辦到現在
[編輯]1978年,4月17日,國務院在轉批《關於恢復暨南大學和華僑大學有關問題的請示》文件中,批准在原址上復辦華僑大學。5月,福建革委會作出「福建醫科大學遷福州,校址歸還華僑大學」的決定。7月4日,華僑大學籌備領導小組搬回泉州華僑大學原校址。9月,首批三個專業學生按時開學,其中土木建築系暫借福州大學上課。10月23日,舉行復辦掛牌儀式。籌備設立華僑大學董事會。
1979年,1月,華僑大學董事會籌備會召開。
1980年,1月8日,華僑大學董事會成立。5月,因為文革停建的陳嘉庚紀念堂復工;22日,教育部黨組正式通知,中央批准廖承志兼任華僑大學校長。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校長逝世;20日,華僑大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扶植大學」。[4]10月陳嘉庚紀念堂完工,葉飛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1984年,華僑大學進修學院改為華僑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1985年,4月華僑大學校醫院正式成立。創辦了法律系。
1987年,受福建省教委委託,協助創辦仰恩學院。
1988年,6月,華僑大學仰恩學院正式成立,莊善裕出任仰恩學院院長。8月,陳覺萬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1989年,7月,華僑大學仰恩學院獨立建制,脫離華僑大學,成為仰恩學院。
1990年,11月,僑總圖書館投入使用。
1993年,8月,莊善裕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1997年,2月,國務院僑辦將集美僑校成建制併入華僑大學,成立華僑大學(集美)華文教育中心。
1998年,7月8日,成立了以化學與生物工程系、應用化學系、材料物理化學研究所為基礎的化工學院。
1999年,華僑大學(集美)華文教育中心升格,成為華僑大學集美華文學院。12月,吳承業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2000年,工商管理系、旅遊系、管理信息系、國際經濟系合併成立經濟管理學院。外語系和大學英語部合併成立外國語學院。4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二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5月,電氣系、電子系、電腦系合併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7月14日,先修部併入華文學院。7月27日民辦福建音樂學院掛靠華僑大學,更名為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9月8日,化工學院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2001年,華僑大學新校區建設的方案遭到泉州市政府否決。5月13日,數學系恢復。5月26日,成立了以機電係為基礎的機電及自動化學院。6月11日,成立了人文社會科學系。12月11日,中國文化系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學系。
2002年,6月19日,華僑大學(集美)華文學院更名為華文學院。時任廈門市市委書記鄭立中訪問華僑大學,並邀請華僑大學在廈門建立分校。
2003年,9月8日,成立了以法律係為基礎的法學院。10月22日,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五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10月28日,成立了華僑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廈門分院。
2004年,廈門校區動工。[5]10月,經濟管理學院拆分為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旅遊學院,成立了以人文社會科學係為基礎的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成立了以土木工程係為基礎的土木工程學院,成立了以建築係為基礎的建築學院,成立了以中國語言文學係為基礎的文學院。
2005年,8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七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
2006年,6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八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8月,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管委會和指揮部工作人員搬遷至廈門校區上班。10月9日,材料、機電、土木、建築四個學院的1200名2005級學到廈門校區報到開學。10月16日,福建著名建築師鄭劍藝[失效連結]設計的廈門校區正式啟用。11月,成立了以藝術係為基礎的美術學院。
2007年,6月,成立了以數學係為基礎的數學科學學院。7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九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成立了音樂舞蹈學院。
2008年,4月3日,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十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6月16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從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中拆分獨立;化工學院從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中拆分獨立;成立了以體育部為基礎的體育學院。7月8日,華僑大學與掛靠的華僑大學福建音樂學院解除掛靠關係。12月,丘進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2009年,民辦武漢理工大學廈門學院掛靠華僑大學,成為華僑大學廈門工學院。9月,人文與公共管理學院拆分為公共管理學院和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商學院更名為經濟與金融學院。
2010年,7月,國僑辦與泉州市人民政府簽署第四輪共建華僑大學協議。9月,成立了工學院。11月,華僑大學舉辦50周年校慶。福建著名建築師鄭劍藝[失效連結]主持設計的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西大門竣工。[6]
2011年,1月,國僑辦與廈門市人民政府簽署共建華僑大學協議。2月,國僑辦與福建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華僑大學協議。6月,華僑大學男籃獲得第十三屆CUBA聯賽男子總冠軍。9月,賈益民出任華僑大學校長。
2012年,4月28日,成立了生物醫學學院。
2013年,6月26日,泉州華光職業學院董事會日前研究決定,將學校所有資產全部無償捐贈給華僑大學。
2016年國僑辦與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簽署共建協議。四方承諾從2016年到2020年這5年間,投入超過15億支持華僑大學發展。其中福建省投入4億,國僑辦配比投入8億。泉州市投入1億,國僑辦配比投入2億。廈門市投入0.75億,國僑辦配比投入1.5億。
歷任領導
[編輯]歷任校長
[編輯]姓名 | 開始擔任日期 | 最後擔任日期 | 備註 | |
1 | 廖承志 | 1960/10 | 1983/06/10 | 生於日本東京大久保,廖仲愷之子,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2 | 韋愨 | 1964/04 | 1970/01 | 副校長,代校長 ,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
3 | 葉飛 | 1983/10 | 1988/08 | 生於菲律賓,開國上將,校長,名譽校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
4 | 陳覺萬 | 1988/08 | 1993/08 | 教育管理學家 |
5 | 莊善裕 | 1993/08 | 1999/12 | 法學專家 、律師 |
6 | 吳承業 | 1999/12 | 2008/12/10 | 數量經濟學家 |
7 | 丘進 | 2008/12/10 | 2011/09/22 | 曾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
8 | 賈益民 | 2011/09/22 | 2017/07 | 曾任暨南大學副校長 |
9 | 徐西鵬 | 2017/08 | 2020/07 | 擔任校長,兼任脆性材料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和製造工程研究院院長,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屆人大代表,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 |
10 | 吳劍平 | 2020/07 | 現任校長 |
歷任黨委書記
[編輯]姓名 | 開始擔任日期 | 最後擔任日期 | 備註 | |
1 | 林一心 | 1963/01 | 1970/01 | |
2 | 蔡黎 | 1980/05 | 1982/03 | |
3 | 汪大銘 | 1982/03 | 1984/04 | |
4 | 雷霆 | 1984/09 | 1986/07 | 此時職位名稱為「黨組書記」[7] |
5 | 施玉山 | 1989/06 | 1996/10 | |
6 | 吳承業 | 1996/10 | 1999/12 | |
7 | 李紅 | 1999/12 | 2003/12 | |
8 | 吳承業 | 2003/12 | 2008/04 | |
9 | 李冀閩 | 2008/04 | 2013/06 | |
10 | 關一凡 | 2013/06 | 2020/07 | |
11 | 徐西鵬 | 2020/07 |
歷屆董事會董事長
[編輯]華僑大學董事會籌辦於1978年華僑大學復辦之際,1980年1月成立。
屆次 | 姓名 | 開始擔任日期 | 最後擔任日期 | 備註 |
1 | 莊希泉 | 1980/01 | 1986/07 | 時任全國僑聯主席 |
2 | 胡平 | 1986/07 | 1988/10 | 時任福建省長 |
2 | 黃長溪 | 1988/10 | 1992/10 | 時任全國僑聯副主席 |
3 | 賈慶林 | 1992/10 | 1997/10 | 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
4 | 陳明義 | 1997/10 | 2002/12 | 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
5 | 宋德福 | 2002/12 | 2010/12 | 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
6 | 何厚鏵 | 2010/12 | 榮譽主席,時任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 |
7 | 王剛 (全國政協前副主席) | 2014/11 | 2017/10 | 第十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
8 | 蔡達峰 | 2019/12 | 現任董事長,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及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 |
學校校區
[編輯]泉州校區
[編輯]泉州校區佔地面積91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0萬平方米;
宿舍分為梅園、紫荊園、蓮園、刺桐園,用四種花命名分別代表了台灣、香港、澳門和泉州。
廈門校區
[編輯]廈門校區佔地面積127.9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
宿舍區分為鳳凰苑、刺桐苑和紫荊苑。2016年將紫荊苑拆分改名為蓮苑和梅苑。宿舍分為兩人間以及四人間,2018年招生人數在政策上的寬鬆,擴招了很多新生,所以很多學生都是6人間。
華文學院
[編輯]華僑大學華文學院位於廈門集美學村,校園佔地6萬平方米。
華文學院前身為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陳嘉庚受國務院委託於1953年在廈門集美主持創立的,主要的招生對象為華僑學生、華裔青年以及其他國籍來華學習漢語文化知識的學生。後於1997年,被成建制併入華僑大學。
華文學院目前是華僑大學對外漢語教學的單位,也是中國教育部首批公佈的有資格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單位之一。華文學院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僑辦首批批准的華文教育基地之一,也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學校之一,是國家在福建省最早設立的漢語水平考試考點。
廈門工程技術學院
[編輯]華僑大學廈門工程技術學院,又稱廈門技師學院,地處廈門翔安文教區,由廈門市政府投資建設,校職工303人,是一所全日制綜合性公辦職業院校。
2011年招收5個大專專業。
學院校訓為:「誠精勤毅」。
校園環境
[編輯]泉州校區
[編輯]- 校門、出口:
- 正大門、北門
- 學生街出口、新南區出口
- 禮堂、活動中心、廣場:
- 紀念物:
- 承露泉(2000年,慶祝校慶40周年修建),男籃雕像(紀念CUBA多次奪冠),校名石刻(2010年,慶祝校慶50周年修建)
- 行政辦公樓
- 圖書館:
- 僑總圖書館、捷中資訊大樓、大眾圖書樓
- 運動場館:
- 東體育場、西體育場、新西區體育場
- 陳影鶴游泳館、露天游泳池
- 北門健身房、體操館
- 籃球館、1號籃球場、3號籃球場、4號籃球場、7號籃球場、新西區籃球場
- 2號足球場
- 文學院網球場、新西區網球場
- 4號排球場、北區排球場、新西區排球場
- 院系辦公樓、教學樓、自習室:
- 數學樓、文科樓、外語樓、文種樓、陳守仁經管大樓、洪祖杭大樓、體育學院樓、機械學院樓、美術學院樓、計算機學院樓、信息學院樓…
- 永亮錦雲樓、菲華樓、敬萱堂
- 文學院梯形教室、數學院梯形教室、第一自修室(僑總圖書館內)、第二自修室
- 學生宿舍:
- 梅園
- 紫荊園:31-38號樓
- 蓮園
- 刺桐園
- 湖、花園花廊
- 秋中湖
- 春華園、桑梓園
- 紫藤廊
- 食堂餐廳、招待所:
- 第一餐廳(清真食堂)、第二餐廳、第三餐廳、東苑食堂、南苑食堂、西苑食堂、北苑食堂(已關閉)、可濃餐廳
- 專家招待所
- 道路:
- 華園大道、群英路、嘉庚路、承志路、刺桐路、春暉路、華園東路、華園西路、華園南路、華園北路
- 其他機構:
- 華僑大學水廠、華大印刷廠、華大附中、豐澤第八中心小學
廈門校區
[編輯]- 行政辦公樓:
- 圖書館:
- 鄭年錦圖書館
- 實驗教學區:
- 綜合教學長廊(A~G區)、泛華科技大樓、機電信息實驗大樓、建築學科實驗大樓、土木學科實驗大樓、李碧蔥音樂舞蹈學院大樓
- 活動中心:
- 紀念館:
- 華僑大學校史館、華僑大學檔案館
- 學生社區:毓秀僑苑
- 鳳凰苑
- 紫荊苑
- 刺桐苑
- 蓮苑
- 梅苑
- 食堂餐廳、招待所:
- 鳳林餐廳,鳳竹餐廳,華豐鳳華餐廳,華豐鳳翔餐廳
- 紫荊餐廳(紫荊1,2,3餐廳)
- 林廣場餐廳
- 華豐華大酒店
科系設置
[編輯]1960年到1965年
[編輯]年份 | 科系總數 | 專業總數 | 科系名 | 專業名 | 備註 |
1960年 | 1 | 1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科系新增) |
其他 | 預科班 | (預科班不計入專業總數,下同) | |||
1961年 | 3 | 3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
數學系 | 數學 | (科系新增) | |||
化學系 | 化學 | (科系新增) | |||
1962年 | 7 | 9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
數學系 | 數學 | ||||
化學系 | 化學 | ||||
政治系 | 政治學 | (科系新增)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科系新增) | |||
藝術系 | 舞蹈 | (科系新增) | |||
聲樂 | |||||
樂器 | |||||
亞熱帶作物系 | 亞熱帶作物栽培 | (科系新增) | |||
1963年 | 9 | 11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
數學系 | 數學 | ||||
化學系 | 化學 | ||||
政治系 | 政治學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藝術系 | 舞蹈 | ||||
聲樂 | |||||
樂器 | |||||
亞熱帶作物系 | 亞熱帶作物栽培 | ||||
醫療系 | 醫療 | (科系新增) | |||
外語系 | 印尼語 | (科系新增) | |||
1964年 | 11 | 15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
數學系 | 數學 | ||||
化學系 | 化學 | ||||
政治系 | 政治教育 | (專業調整)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藝術系 | 舞蹈 | (停止招生) | |||
聲樂 | |||||
樂器 | |||||
熱帶作物系 | 熱帶作物栽培 | (系名更改,專業調整) | |||
醫學系 | 醫學 | (系名更改,專業調整,學制改為六年) | |||
外語系 | 英語 | (專業新增,學制為五年) | |||
日語 | (專業新增,學制為五年) | ||||
印尼語 | (學制為五年) | ||||
土木建築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科系新增) | |||
化工系 | 化學工程 | (科系新增) | |||
1965年 | 9 | 17 | 中文系 | 中國語言文學 | |
數理系 | 數學 | (數學系物理系合併為數理系) | |||
物理學 | |||||
政治系 | 政治教育 | ||||
藝術系 | 舞蹈 | ||||
聲樂 | |||||
樂器 | |||||
熱帶作物系 | 熱帶作物栽培 | ||||
醫學系 | 醫療 | ||||
外語系 | 英語 | ||||
日語 | |||||
印尼語 | |||||
土木建築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水利工程 | (專業新增) |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 | (化學系與化工系合併為化學工程系,專業調整) | |||
無機物化學工程 | |||||
基本有機合成化工程 |
1978年到1983年
[編輯]年份 | 科系總數 | 專業總數 | 科系名 | 專業名 | 備註 |
1978年 | 3 | 1 | 數學系 | 數學 | (科系恢復) |
土木建築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科系恢復) | |||
化學系 | 化學 | (科系恢復) | |||
1979年 | 6 | 6 | 數學系 | 數學 |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化學系 | 化學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科系恢復) |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 | (科系恢復)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科系新增) | |||
1980年 | 6 | 6 | 數學系 | 數學 |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化學系 | 化學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
1981年 | 6 | 7 | 數學系 | 數學 | |
計算機軟件 | (專業新增) |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化學系 | 化學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化學工程系 | 化學工程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
其他 | 預科班 | (預科班不計入專業總數,下同) | |||
1982年 | 7 | 7 | 數學系 | 應用數學 | (專業調整)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化學化工系 | 應用化學 | (化學系與化學工程系合併為化學化工系,專業調整)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
電子工程系 | 電子技術 | (科系新增) |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應用軟件 | (科系新增,由原數學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獨立組成) | |||
其他 | 預科班 | ||||
1983年 | 7 | 11 | 數學系 | 應用數學 | |
土木建築系 | 建築結構 | (系名更改,專業調整) | |||
建築學 | |||||
化學化工系 | 應用化學 | ||||
化學工程 | (專業新增) | ||||
微生物化工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
精密儀器 | (專業新增) | ||||
電子工程系 | 電子技術 |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應用軟件 | ||||
其他 | 預科班 | ||||
日語專修班 | (專修班不計入專業總數) | ||||
應用專修班 | |||||
國畫專修班 |
1984年到1990年
[編輯]年份 | 科系總數 | 專業總數 | 科系名 | 專業名 | 備註 |
1984年 | 12 | 16 | 數學系 | 應用數學 |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科系調整,專業調整) | |||
建築系 | 建築學 | (科系調整,由原土木建築系中建築學獨立組成) | |||
化學化工系 | 應用化學 | ||||
化學工程 | |||||
微生物化工 | |||||
物理系 | 物理學 | ||||
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
精密儀器 | |||||
電子工程系 | 電子技術 |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應用軟件 | ||||
中國文化系 | 漢語言文學 | (科系新增) | |||
外語系 | 英語專修班 | (科系新增) | |||
旅遊系 | 導遊翻譯專修班 | (科系新增) | |||
旅遊經濟管理專修班 | |||||
藝術系 | 中國畫專修班 | (科系新增) | |||
其他 | 預科班 | ||||
1985年 | 14 | 17 | 應用數學系 | 應用數學 | (系名更改) |
土木工程系 | 工業與民用建築 | ||||
建築系 | 建築學 | ||||
應用化學系 | 應用化學 | (科系調整,由原化學化工系應用化學專業獨立組成) | |||
化工與生化工程系 | 化學工程 | (科系調整,由原化學化工系化學工程與微生物化工兩個專業聯合組成) | |||
微生物化工 | |||||
應用物理系 | 應用物理 | (系名更改,專業調整) | |||
精密機械工程系 | 機械製造 | (系名更改) | |||
精密儀器 | |||||
電子工程系 | 電子技術及應用 | (專業調整) | |||
計算機科學系 | 計算機應用軟件 | ||||
中國文化系 | 漢語言文學 | ||||
外語系 | 英語專修班 | ||||
日語專修班 | (專業新增) | ||||
旅遊系 | 旅遊經濟管理專修班 | (專業減少) | |||
藝術系 | 中國畫專修班 | ||||
工商管理系 | 工商管理 | (專業新增) | |||
其他 | 先修部 | (預科班改為先修部) |
現狀
[編輯]華僑大學現有28個學院,80個研究機構,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03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工商管理碩士(MBA)、法律碩士(JM)、公共管理碩士(MPA)、金融碩士(MF)、旅遊管理碩士(MTA)、建築學碩士(M.Arch)、工程管理碩士(MEM)、工程碩士(ME)等8個專業碩士學位點,70個本科專業;1個國家重點學科(數量經濟學),1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機械工程、應用經濟學、土木工程)。學科涉及理、工、經、管、法、文、哲、史、農、教育、藝術11大門類。
29個學院(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分別為:
- 泉州校區
- 國際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經濟與金融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法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體育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文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外國語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數學科學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工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分子藥物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工商管理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旅遊學院(高爾夫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泉州華光職業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美術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泛華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繼續教育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創新創業學院/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廈門校區
- 國際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馬克思主義學院/通識教育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華文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新聞傳播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統計學院/數量經濟研究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機電與自動化工程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土木工程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化工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建築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音樂舞蹈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廈航學院(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學校生源及師資
[編輯]至2011年9月,各類在校生總共超過3萬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近4000人,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港澳台和外國學生4000餘人,是中國大陸境外學生最多的大學之一。
華僑大學教職員工總共2221人,專任教師共1222人,其中的高級職稱人員共526人。在高級職稱人員中,雙聘院士3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名, 「百千萬人才工程」 國家級人選2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8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1個。
傳統
[編輯]校訓
[編輯]「會通中外,並育德才。」前四字強調治學方法,後四字強調辦學方針。[11]
校徽
[編輯]老校徽採用紅白兩色,主體為繁體「華」字變形。
新校徽在2010年9月26日第一次公開使用,[12]校徽採用紅白兩色,主體為繁體「華」字變形為經緯球形,寓意「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面向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辦學方針。[13]
校歌
[編輯]《一方沃土》 喬羽詞 谷建芬曲
一校兩生
[編輯]學校學生分為境內生和境外生,境內生指國籍為中國大陸的學生,而境外生包括外國學生以及香港、澳門以及台灣地區的學生。
1960年到1965年主要招收境外生,也招收一部分國內學生,期間的在校生和境外生數目:
年份 | 在校生總人數 | 境外生總人數 | |
---|---|---|---|
1 | 1960年 | 84人 | 67人 |
2 | 1961年 | 280人 | 266人 |
3 | 1962年 | 1183人 | 863人 |
4 | 1963年 | 1660人 | 1578人 |
5 | 1964年 | 2048人 | 1955人 |
6 | 1965年 | 2395人 | 2289人 |
1966年到1970年沒有招收學生。
體育
[編輯]華僑大學男籃在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中取得了突出的戰績。
在CUBA的歷史上,奪取了第二、第五、第七、第八、第九、第十、[14]第十三屆的總冠軍,以及第四屆的亞軍。
2008年,奪得在菲律賓舉行的亞洲大學生籃球錦標賽冠軍。
姐妹校
[編輯]亞洲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僑辦.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单位. 國僑辦.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7)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新社. 赵阳副主任:华侨大学人才培养突出“侨”. 國僑辦.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6) (中文(中國大陸)).
- ^ 麥尚文. "“中侨委”初创新中国侨务". 國僑辦.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意见》. 1983.
- ^ 華僑大學. 学校简介. 華僑大學官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中文(中國大陸)).
- ^ Taslimson Foundation
- ^ 華僑大學. 历任主要领导. 華僑大學官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華僑大學校史編寫組. 《华侨大学五十年》: 33. 2010 (中文(中國大陸)).
- ^ 華僑大學校史編寫組. 《华侨大学五十年》: 53–54. 2010 (中文(中國大陸)).
- ^ 華僑大學校史編寫組. 《华侨大学五十年》: 92–94. 2010 (中文(中國大陸)).
- ^ 華僑大學. 华侨大学校训及内涵说明. 華僑大學官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中文(中國大陸)).
- ^ 華僑大學. 华侨大学与汇丰置业合建高尔夫学院. 華僑大學新聞網 (中文(中國大陸)).[永久失效連結]
- ^ 華僑大學. 华侨大学校徽设计说明. 華僑大學官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 (中文(中國大陸)).
- ^ CUBA历届冠军榜. CUBA官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6)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