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沒有價值的頁面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沒有價值的頁面是由英語維基百科Wikipedia:Vanity guidelines翻譯而來的。在它成為中文維基百科的正式方針或指引前,需要經過充分的討論,也應進行適當的修訂。請將您的意見在下面表達,並請遵循討論頁的通用規則:

  1. 最新的意見置於頁面最底。
  2. 請記住用「--~~~~」簽名。
  3. 文明用語,尊重自己與他人,恪守維基禮儀。

--mingwangx (talk) 16:28 2006年8月20日 (UTC)

不具知名度、重要性不足

[編輯]

其實,許多時候被指「不具知名度」、「重要性不足」而送交刪除的條目,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條目送交的時候告訴不了讀者為什麼百科全書值得永世記載這項資料。一個比較知名的歌星好歹也能由各地的用戶協助擴充;但一些小圈子活動人物、某某小規模社團組織、個別媒體炒作事件、或是跟中文世界完全不相關的主題,感受過或是受其影響的人也許覺得有百科性,但是寫出來的文章卻不能以第三者的角度、告訴其他人為什麼這個主題有百科全書永世收錄的價值,而這更難以讓其他維基人擴充。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因此某條目若因「不具知名度」、「重要性不足」而送交刪除,參與創作的人就更應該藉此機會廣納諫言,到底主題有什麼不百科、可以怎麼擴充,也應該着手進行擴充,說服其他人這個主題的重要性,而不是眼光淺窄/上鋼上線的說:人家英文版也有很多低素質的條目,或是你這樣做對我不公平、針對我、妨礙維基發展什麼的。-- tonync (talk) 17:28 2006年8月20日 (UTC)

用這兩個理由來提出刪除的條目非常浮濫,而且有的時候根本是條目前提都沒掌握就提,無理取鬧的反對刪除情形創作條目者應該要思考自己的盲點,但在提出者方面,如果附上比較具體的判斷標準來認定重要性,那在刪除投票各說各話甚至筆戰的情形可以大量減少。--Blauncher 16:23 2006年8月21日 (UTC)
很多時,無論提請刪除者還是寫作的人都各有問題:
  1. 寫作的人很多時是新手,沒注意或不知道維基一些特定格式,也沒表達好想寫的東西
  2. 另外有些寫作的人無視這些東西,想到就寫,也不打算整理好內容
  3. 有些提請刪除者連最起碼的工夫,在搜尋引擎找一找也嫌麻煩
  4. 另外有極少部份乃是惡意針對某些人寫的東西來提請刪除
  5. 也有些因為身處一種文化,無法理解另一種文化而將相關內容視為不重要
  6. 對於一些專門內容,中文維基缺乏專業人士提供意見,大部份都是業餘人士或不懂內容的人來投票
就目前看到爭論最多的條目,大致上是 (1) 和新聞媒體有關 (2) 政治相關條目 (3) 和興趣/嗜好有關,可以從這三類先想想。 AbelCheung 19:28 2006年9月27日 (UTC)

提議增加利益衝突方針

[編輯]
移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2007年02月18日11:30留言

AirBa (talk)提議增加利益衝突方針。中文百科雖有幾個相關的方針,似乎沒有以利益衝突為主的方針。以下是翻譯英文百科的en:Wikipedia:Conflict of interest的第一段與"Declaring an interest"。

如果維基百科上出現利益衝突,就不符百科的中立精神。利益衝突範圍包括為自己或其他個人作宣傳,或是為某種理念、某組織作宣傳。如果某公司的員工代表公司或產品,並且壓制負面消息與競爭對手的批評,也算利益衝突範圍。

為維持維基百科的中立觀點,維基百科強烈建議編者迴避與自身有明顯利益衝突的題目,或是可以合理推論出有衝突的題目。百科特別關切組織性利益衝突。違背此建議很可能使自己與自己所代表的組織蒙羞。

維基百科是人人可編的百科全書,但如有利益衝突,就應小心。編者應該建議迴避以下事項:

  1. 編者本人,編者所屬組織或所屬組織的競爭者之相關條目,以及這些組織的產品或計畫之相關條目。
  2. 編者所屬組織或所屬組織的競爭者之相關條目之刪除討論。

編者必需遵守以下事項:

  1. 自傳與中立性的相關方針。
  2. 外部連結的相關方針。

==可能有利益衝突的編者== ===宣告利益===

某些編者已揭露自己與某課題的利益關係。有很多宣告方式,例如在自己的使用者頁面上顯示自己的往來關係,或是在編輯討論中提出。

宣告利益之優點:

  • 宣告利益將提供別人質疑您是否善意的機會。
  • 大部分的編者會感謝您的誠實。
  • 您可以藉這個機會請別人來替您補充資料。

宣告利益之弱點:

  • 您的宣告可能被用來反對您的觀點。
  • 您在可疑題目的編輯會受到注意。
  • 宣告利益不會帶給您支持某說法的權利,反而可能有人以此為理由阻止您編輯某題目。

[未翻譯]In the case of commercial editing (editing on behalf of a company):

  1. a disclosure enables you to ask openly for help in getting material posted and edited, but
  2. once your position is known, you will have to adhere stringently to neutral edits of affected articles, or no edits at all. Note that if you only correct bias against your company and its interests, and not bias in its favour, your editing will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 regular Wikipedian, who would be expected to do both.

相關條目:

關於利益宣告部份我是參考誠實是好生意還有大家紛紛加入「維基戰場」文章。我也認為不該完全排斥專業業或是受僱人員的資料。 AirBa (talk) 01:52 2007年2月4日 (UTC)

  • (!)意見 -- 維基不少文章是由當事人 (如某組織的成員、某公司的員工、某一產品的熱愛者, 如蘋果電腦) 協助參與編寫, 他們一方面有利益衝突, 但同時卻又真的熟悉該文章內容。維基上已有「中立」的方針, 以避免內容過於傾側, 似乎毋須再立新方針。我擔心是, 方針太多, 而且「中立」方針有重疊, 這會引起詮譯問題, 建議把此項動議, 當成「建議性指示」, 加入 Wikipedia:中立的觀點。--Yau 08:47 2007年2月4日 (UTC)
  • (-)反對,翻譯自英語維基百科的頁面不能直接成為中文方針,需要經過中文維基討論,如果形成共識,則成為方針,如果未形成共識,則成為「未通過的提議」。英語方針不自動成為中文方針。所以我建議感興趣的人先把它翻譯完成,並根據中文維基的環境進行修飾,然後使用{{proposed}}模板呼籲大家討論,看是否可以成為中文維基正式的方針。-下一次登錄 22:03 2007年2月4日 (UTC)
  • (=)中立,此與中立方針似乎重疊,更何況就算是某組織的成員、某公司的員工、某一產品的熱愛者等等,也不見得都會寫全都正面的內容。抓緊中立及有可靠來源這兩大原則應該就夠了。--Ellery 08:17 2007年2月5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2007年02月18日11:30留言

標為歷史

[編輯]
  • 這篇是翻譯自英文維基,十幾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是英文維基的指引。但那時候還沒有WP:關注度指引,分屬知名度指引跟重要度指引;這個「沒有價值的頁面」指引是那兩個指引衍生的。但後來那兩個指引廢除了,本業也跟著被移除指引身分,並重新定向到WP:利益衝突。而中文維基這,翻譯後一直都沒成功升格為指引,英文維基那廢除後,中文維基也沒有做對應措施;而且不知道哪出錯,現在英文的對應頁面竟然是「全篇為胡言亂語」的論述....不管怎樣,本頁內容過時,因此標為歷史頁面。--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2月29日 (一) 03:2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