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張三丰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未知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未評級未評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一些參考資料

一、 關於張三丰的生存年代

在明、清兩代的一般史籍、地方志、山志、筆記、神仙傳裡,提及張三丰這個人的書不少,但記載通常很簡略,關於其早年的經歷、事蹟幾乎空白,生卒年亦沒有明確記載。有人說他是宋時(960-1279)人 、有人說是金時(1115-1234)人、有些雲其是元時(1271-1368)人,不過因為《明史》有他的傳,而且在有關張三丰的材料裡,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它們大都記有明太祖和明成祖尋訪張三丰的事情,因此多數人相信張三丰乃明代(1368-1644)人。

關於張三丰,目前發現最早的記載,是成書於明宣德六年(1431),由任自垣所著的《太嶽太和山志》:

(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皇帝遣三山高道使於四方,清理道教,有張玄玄(按:玄玄為張三丰)可請來。

太祖要尋訪張三丰的原因沒有詳細記載,但學者認為不外乎有兩種可能,一是出於對張三丰的景仰或好奇,二是期盼能求得仙藥治病或延年益壽。在其《御製周癲仙人傳》裡說:

(洪武二十五年)(1392)朕患熱症,幾將去世,俄赤腳僧至,言天眼尊者及周顛僊人遣某送藥至。……朕遂服之。當夜病癒,精神日強一日。服過三番,乃聞有菖蒲香,盞底有丹砂沉墜,鮮紅異世有者。……。

在他的《御製赤腳僧詩》云:

……神憐黔首增吾壽,丹餌來臨久疾瘳(ㄔㄡ)。

所謂「丹餌」就是丹藥,及俗稱的仙藥,「丹砂」則是仙藥的一種。葛洪(284-364)《抱朴子‧內篇‧仙藥篇》記:

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

從前述資料不免引人推測,明太祖之所以要尋找被人認為是仙人的張三丰,是不是與其晚年身體不佳,需要服食仙藥有關?只不過太祖似乎始終未能見得張三丰。見傅維鱗《明書》說:

明年(指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遣三山道士請玄玄造朝,了不可見。

王鴻緒(1645-1723)《明史稿》及張廷玉(161672-1755)《明史》對此事之記載約略同上。

而明成祖派人尋訪張三丰之事,史書也多有記載。見《明史‧胡瀠傳》: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按:指成祖)疑之。(永樂)五年(1407)遣瀠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徧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惠文帝安在。

這裡清楚指出,胡瀠的任務有二:一是查探惠帝是否仍活著;二是找尋張三丰的下落。胡瀠自永樂五年(1407)起,走遍天下訪尋張三丰逾十年之久,至永樂十四年無功而返 。成祖很不甘心,又於永樂十五年(1417),再遣寶雞醫官蘇欽等,致香奉書,遍訪名山求之,仍不可得。

明成祖欲覓張三丰的原因,學者推論有:(一)出於景仰之心,成祖與張三丰同奉玄帝、(二)為求仙藥、(三)欲利用道教加強其思想統治。成祖對於尋訪張真人是很有心的,其中以成祖致張三丰的《御致書》最能表現出皇帝的渴見仰幕之情,並且可由此看出張三丰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形象,《御致書》內容如下:

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仹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合自然,神妙莫測,朕……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恭候雲車風架,惠然降臨……。

由太祖與成祖大張旗鼓的派人尋訪張三丰,可見他們是深信張三丰當時是還活在世上的。另外,根據《太嶽太和山志》說張三丰有五個弟子:

(張三丰)洪武初來入武當,……名邱玄清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巖,劉古泉、楊善澄住紫霄,……黃土城卜地立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時來,非在子也。至囑,至囑。」

《太嶽太和山志》又說:

(邱玄清)洪武初來遊武當,見張三仹真仙,舉為五龍宮住持。

此書作者任自垣,其活動時期與邱玄清、盧秋雲等同時,故其所言似乎頗為可信。還有,既然張三丰在洪武初年已入武當山修道和傳授弟子,照常理推論他的年紀應該不會是非常年輕,再根據《玉堂漫筆》、《名山藏》、《明史稿》、《明史》等書的記載,謂張三丰於元時曾學道於鹿邑之清太宮 ,雖未言明是元朝的哪個時期,但不少學者以這些資料來推測張三丰乃元末明初人的可能性。


二、 張三丰的籍貫、名字、別號及形貌

根據《太嶽太和山志》記載:

張全一,字玄玄,號三豐。相傳留候之裔,不知何許人?丰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中作一髻。手執方尺,身披一衲,自無寒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傍若無人。有請益者,終日不答一語,乃至議論三教經書,則絡繹不絕。但凡吐詞發語,專以道德仁義,忠孝為本,並無虛誕禍福、欺誑於人。所以心與神通、神與道一,事事皆有先見之理。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興來穿山真走石,倦時鋪雲臥雪,行無常行,住無常住,人皆異之,咸以為神仙中人也。

根據《明史‧方伎傳》記載: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背大,大耳圓目,鬚髥如戢。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

關於張三丰的外貌,記載大致一致,不外乎「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髥如戢」,不論寒暑都只穿一衲一蓑。不過他是哪裡人的記載,就頗為紛紜,除多數人認為他是遼東懿州人(今遼寧彰武西南)之外,也有人認為他是寶雞人、遼東義州人……等等,《山志》更直接說其「不知何許人」。關於張三丰的名字、字號就更多了,《山志》只記載他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到了《明史》就多出了君寶和張邋遢的稱呼;繼而又有許多音近、形似或義同的名字出現,這些都可能有傳聞、抄錄錯誤,或張冠李戴,將一些形跡貌似或姓名近似的人誤植為張三丰的情形。因此關於他的怪異不羈、來去無蹤行為,甚至死而復活的神奇傳聞也就越來越多。這些下一節會提到。


三、 關於張三丰的傳說故事

張三丰的出名,與明朝皇帝的訪求及其隱逸不出的行徑有密切關係,但由於記錄他的史料,有許多不足的地方,例如:他的童年時代或求道的源起等等,因此賦予了人們許多想像的空間。在民間最有影響力的就是金庸先生在小說中塑造的少林寺出生一說,此外,還有遼東名士說,縣官出身說,雞寶出身說等等,比較離奇的還有他曾與宋元之際的長春真人丘處機論道一說。

在民間傳說中,張三豐能過目不忘,博學多才,能詩書,通音律,三十二歲時棄官出家,遊歷名山、訪道求真,先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太清宮修行,後來拜師於終南山火龍真人,得授丹道祕訣而終悟道。修真悟道之後,張三丰主要活動於陝西、山西、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其個性灑脫不羈,善嬉諧,行蹤無常,或三五日一餐,或兩三月一食;高興時穿山走石,疲倦時鋪雲臥雪,頗具神仙風度。另外,武功驚人,曾單拳擊殺賊百人,為後世名楊四海的武當派創始人。其所創太極拳大異過去武學,將不同於達摩祖師的道家武學發揮到極致,被譽為中國武學的泰山北斗。時人稱之為「隱仙」,一生不慕榮利,遁世清修。

在《明史》中有一段關於張三丰死而復活的故事:

(張三丰)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

聲,啟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複入武當,曆襄、漢,蹤跡益奇幻。 永樂中(西元1407年),成祖……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 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 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英宗賜誥,贈 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另外還有一些傳說故事如下:

  1. 有一個晚上,五六個男生在三豐洞與張三豐閒談。其中一個男生說他老家原在甘肅平涼,可他長這麼大還沒回平涼去過。張三就問想不想回平涼看看?那小夥子說想去,可四百多里路,很遠。張三豐說真想去的話是很簡單的,於是拿出一張蘆席捲成圓筒狀,把耳朵湊近席筒的一頭,聽了一陣說:「哎,今晚平涼有戲,唱的是《五家坡》」。大家一聽,非常奇怪,都說老道和他們開玩笑,張三豐見眾人不信就叫他們自己聽。幾個男生們都把耳朵湊近席筒去聽,確實是在唱戲。張三豐就問大家想去看嗎?大家紛紛表示想去看。張三豐說:「要去也不難,我可帶你們去。但有一條件,你們得聽我的。」大家一致表示同意,急問他何時去?他說:「馬上去」,說完就把席筒調大,叫大家往裡面鑽。當他叫大家從席筒鑽出來,已經是平涼的戲臺子下邊了。大家驚喜地回頭去看,席筒不見了,只見張三豐笑嘻嘻地走了過來,「現在看戲吧,可不要亂走,戲一完咱們就一塊兒回去。」看完戲,他把大家帶到平涼城北的河邊,當時河裏正在發洪水,他叫大家不要害怕,閉上眼睛,喊過一二,就往河裏跳。大家都照他的吩咐辦了,睜眼一看又回到了金台觀。可一點人數,差了一個人。原來那男生看見河中洪水滔滔很害怕,他閉了眼睛,在張三豐喊過一、二的時候,別人都跳了,只有他沒有跳。到他睜睛看時大家都不見了,沒有辦法只得沿途乞討,過了五六天才回到家中。
  2. 傳說張三豐曾在曹國公李景隆家做客數十天,臨別時李景隆不捨,張三豐就留下自己的斗笠蓑衣說:「公家不出千日,當有橫禍絕粒。予感公相待之厚,故留此二物。急難時,可披蓑頂笠繞圓,而呼我也。」兩年後李景隆遭難,全家被幽禁,朝廷斷絕供糧,全府糧食眼看就要吃完了,想起張三豐的交代,便戴著斗笠披著蓑衣,繞圓大呼張三豐之名,不一會府中空地就長滿稻米,不到一個月就成熟了,靠著這些糧食全府才沒餓死,熬到了朝廷開禁供應糧米。有了糧食後來再試,此法就失效了。
  3. 傳說張三豐通醫道,借宿在王景雲家時,景雲妻想買鎮江醋,張三豐聽到後就叫她洗淨醋缸,拿出隨身帶的小葫蘆往裏倒,小葫蘆裏流出來的醋已經裝滿了兩缸還沒流完。一日,他家隔壁一名女子生病快死了,張三豐去看過後說:「是可生也,當與老夫同榻一宵則可,不然不得活。」女方家人同意了,張三豐就登榻用自己的腳板與病女腳板摩擦,病女感覺熱流自足心起,第二天病就好了,三天後痊癒如初。

以上故事聽起來都曲折離奇又不可思議,可以發現大家對於張三丰的形象是詼諧又有神力的,就像頑童一般。


四、 張三丰的思想、武功及教派

(一)思想 張三豐的思想,具有元明時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徵,提倡三教同源。張三豐認為此道統生天地萬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本根、本始和主宰。他在《大道論》中說:

予也不才,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並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儒離此 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

他認為三教雖創始人不同,然同源一道,且目的都是為了「修己利人」,因此其地位是平等的,應和平相處。中並以[需要解釋]丹家的五行比喻儒家的五常:

仁屬木,木中藏火,大抵是化育光明之用,乃曰人。義屬金,金中生水,大抵是裁製流通之用,乃約義。仙家汞鉛及仁義之種子也……意土合而五行全,大道之事備矣。
又謂,性即是理,理,乃「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亦即人性中天賦的、合於天理的東西。外而儒家所談倫常,內而仙家所煉內丹,皆由此理而致。

張三丰的思想以內煉成仙為綱宗,其著述大多為丹訣丹論,而且主張性命雙修,在《三豐全書》<大道歌>裡說:

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後藥材生。

然後要採藥封固,煉化精氣。這裡所謂的藥分為內藥和外藥,內藥指自身中的元氣,外藥指身外虛空中的真一之氣。<大道歌>又言:

內藥養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

透過性命雙修,才能由有為而達無為,以反還先天無極。在他看來,人生生既寶貴又短促,因此修道成仙,超出生死,乃人生之最高價值所在。

最後,在他的《大道論》裡也不忘提醒世人:

修身之要,不拘男女,此金丹大藥雖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只要 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

這裡強調了儒家的忠孝仁愛倫理道德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張三丰對於三教同源的提倡。

(二)武功

張三丰如何創造內家拳技,一般有二說:一是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所記的「張三丰夜夢元帝(真武帝君)授之拳法」。這是指北宋徽宗時的張三丰。二是據南嶽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相傳張三豐在雲遊龜山時無意中看到鵲蛇相鬥,樹上的鵲其目下視,地上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鵲下飛擊長蛇時,蛇乃婉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三豐仔細觀察之後大受啟發,他認為蛇在攻防之時採取的姿態非常形象地演示出內家功夫的真諦: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匣,制敵於擒撲封閉之間,完全遵從了老子所闡述的「柔剛、靜動、曲直」的矛盾辯證關係。

道家哲學的本體是「道」,認為在天、地、人之間有一個永恆的「道」存在。它孕育演化萬物,而又制約萬物。它的存在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它的行為是處柔守雌、無為不爭;它的表現是柔、靜、虛、空、圓、中、正、和等。這些都可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概括表示。

張三豐於是根據道家「道法自然」、「守柔處雌」的理論,把道家的內丹功、養生家的導引術、武術家的拳法加以糅合、編創和演化,集其大成,創造了以內丹為體、技擊為用,養生為首、防身為要,以柔克剛、以靜制動,貴柔尚意的獨特功理功法、運動體系和形式的內家拳。 清初學者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云: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以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張三丰。

《張三丰全集》卷一稱:

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

之後張三丰便被奉為道教武當內家拳的代表人物。後來流傳的八卦掌、太極拳、形意拳等,皆從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內家拳在武術、體育、養生氣功方面價值甚高,張三丰編創或提倡之功不可磨滅。


(三)教派

根據學者研究,當時的張三丰雖然聲名遠播,但事實上他自己並沒有正式開宗立派,故明代的書籍並無關於他創立道教宗派的記載,似乎也沒有其他人為他立派的記錄。最多只有弟子隨其修行學道,據《太嶽太和山志》所述,在武當山上有丘玄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等道士,其中丘玄清(1327-1393)還因張三丰而被明室重用。丘玄清,陝西富平人,初為全真道士,洪武初年由武當時又師事張三丰,由張三丰向朝廷推薦為武當五龍宮住持,有司又以賢才薦為御史,後轉太常卿,封三代,沒於京師,為明代全真道士中少有的官居高位者。

以張三丰為祖師的教派,是到了清道光年間才出現,他們以李西月 為首,自稱為「隱仙派」或「猶龍派」,在樂山縣建立道壇。據說以透過扶乩的方法和張三丰交談唱和,而《張三丰全集》裡的《雲水三集》便是這樣產生的。他們還將張三豐以前幾位有名的人物作為張的前幾代宗師,編寫出老子、麻衣、陳搏、火龍與張三丰的授受關係,再把與張三丰有關的人物作為他的第子與再傳弟子,一代一代的列寫出來,替張三丰推砌出一個道統。

五、 張三丰與全真教的淵源

在《張三丰全集》有一條提及張與全真教有關之事:

(張三丰)幼時,因染目疾,百藥罔效,於是舍送碧樂宮師事張雲菴為徒,從學全真教。

而張三丰與他的信徒皆信奉玄帝真武,這點和全真教是相同的。在北方全真教的重鎮白雲觀裡不但有真武殿還有豐真殿。相傳是因為張三丰曾雲遊至此,於是該觀道士特別為其置殿,至此,張三丰便成為全真教所崇奉的神仙之一了。

另外,依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丰考》一書的論點,在《明太祖實錄》中,也謂丘玄清「於均州武當山宗全真之學」 ,明沈德符(1578-1642)《萬曆野獲編》稱丘玄清為「全真丘元清」 ;《太嶽太和山志》裡說盧秋雲「悟全真之理」 ,明何喬遠《名山藏》說明成祖於永樂三年(1405)遣王宗道求訪三年,「給全真牒」 。從這些材料也許可以證明邱玄清、盧秋雲、王宗道是全真教道士,而他們的老師張三丰是不是就有可能也來自於全真教呢?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西北部,漢江北岸的均縣境內。其名在北魏前已有,在《水經注》<沔水>、《後漢書》<朱穆傳>中都已有「武當山」之名。此山「盤桓萬里,迴旋若地軸天關之象,地勢雄偉,非『玄武』不足以當,因名之曰『武當』。」

武當山應當是從元代起便流行全真道教的,由魯大宥與汪真常傳入,弟子張守清將其發揚光大,於元皇慶年間(1312-1313)賜號「體玄妙應太和真人」,其觀虛夷宮則賜額曰「大天一真慶萬壽宮」,置提點甲乙主持,延佑元年(1314)奉旨乘騎奉香還山致祭 ,自此後全真教在武當山大行其道。

黃兆漢先生以前述這些資料推論,張三丰於明初選擇武當山修道授徒,大有可能是因為武當山是南方的全真教大本營,而他本身可能早已是全真教的道士之故,或是至少也能說,張三丰可能與全真教是極有淵源的。



參考資料:

《明實錄》(中研院史語所校勘本)

張廷玉《明史》

王鴻緒《明史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51年出版版本)。

黃兆漢《明代道士張三丰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7年初版。

劉精誠《中國道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初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卷三),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張三豐全集》,方春陽點校???,杭州,新華書店,西元1990年版。


張三豐/張三丰

[編輯]
複製自Wikipedia:互助客栈档案室/2003年12月

誰可以答我,究竟是"張三豐"還是"張三丰"?首次覺得"簡體字"比"正體字"好,沒這個問題 :p Wshun 06:51 2003年12月7日 (UTC)

我好像見過「张三丰」,沒有見過「張三豐」。:o) --Samuel 09:50 2003年12月7日 (UTC)
是「張三丰」沒錯。繁體版的「倚天屠龍記」也是寫「張三丰」。金庸在他的作品內這樣寫(大致,希望我沒有記錯):「張君寶看見(忘記了某地)三峰挺拔,甚有氣勢,所以改了個名號做『三丰』。」而且,「丰」字作「丰采」解時,不用繁化。 -- 石添小草 09:38 2003年12月14日 (UTC)
複製結束

^o^Stewart~惡龍->講! 01:37 2006年4月4日 (UTC)

民國八年,上海江左書林印的"三丰全書"就做丰字,臺灣早期似乎也沒人寫成張三豐,倒是有文獻作"仹" (古與"丰"字同),例如任自垣太嶽太和山志張三丰傳http://www.ck.tp.edu.tw/~cktjc/data/1435.htm寫做張全弌(同一)號三仹
幾乎所有印刷品都做張三丰如"明代道士張三丰考"ISBN13:9789571516103,只有部分網文誤寫

宋朝末年, 元朝初年, 有一位道士張三豐居住在武當山, 同時也有一位也叫做張三豐的17歲的道士在那哩, 另外也有一位張三峰, 是中醫師, 這三位都與創造太極拳的張三丰無關, 創造太極拳的張三丰, 生於宋寧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8月7日, 卒於元成宗大德9年(公元1305年)9月3日, 是山東即墨人, 今日如果有人去追溯武當道士的太極拳傳承, 就會發現不是源自宋朝的武當山道士張三豐, 雖然檢體與繁體字豐與豐互通, 以前卻是不同的字(典故來源: "我所認識的太極拳", 發行所"中華民國意識科學研究會"台北市敦化北路145巷20號3樓, 或者在四川江油"蔡肇祺圖書館"也能找到這本書)因此武當山的道士應該是"張三豐"...........讀者"江東鳳鳴"寫

請求幫忙整理張三丰

[編輯]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

因為覺得張三丰原本的條目內容只依據電視劇和小說,似乎不太好,既然是歷史人物,那就應該去找找正史裡的記載,於是,我把《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七·方伎》裡頭關於張三丰的部份翻成白話。沒想到!正史裡記載的張三丰也沒真實到哪裡去,也挺扯的。因此,不敢直接把《明史》記載的內容放在條目最前面,而是開了一個明史中的張三丰來擺。可是,這樣一來,這個條目變得亂七八糟的,很不好看。我很不會整理條目(如果整不好我常常都會想乾脆全部刪掉重寫,但是經過上次文言文的衝動之後,不敢再亂來),所以來這裡請大家幫忙幫忙。--mingwangx (talk) 15:49 2006年6月30日 (UTC)

剛好今天上班比較閒。:)
我整理了一下,再順手把一些翻譯翻得更白話些(得罪了,mingwangx),並把小說中的張三丰也擴充了一下。這樣應該好些了。
至於「正史裡記載的張三丰也沒真實到哪裡去,也挺扯的」,呵呵,就以司馬遷治史之嚴謹,《史記》裏有些記載我也覺得滿扯的。信雅達是我們的責任,原典扯不扯可不是維基能掌控的,所以mingwangx也不用太在意了。 --醉洛陽 (寒夜客來) 20:15 2006年6月30日 (UTC)
經LoYang之手,條目看起來整齊美觀多了。*^_^*--mingwangx (talk) 02:18 2006年7月1日 (UTC)
我覺得比起很多人物(像之前寫的克萊斯頓·腓特烈·海尼根彈簧腿傑克),也不至於太扯。既然史書這樣記載,就姑且相信,如果有其他現代研究成果,再補上去即可。--阿儒 | 這裡泡茶 02:42 2006年7月1日 (UTC)
這個張三丰的確不太好寫,因為歷史上至少有2、3位張三丰,而這幾位張三丰到底是不同的人,還是同一個人,還是其中有真有佳,一直存在爭議。因此這個條目使用單純的消歧義很難把幾個人之間的關係說明清楚--百無一用是書生 () 15:26 2006年7月1日 (UTC)
果真人如其名,「丰」者必過三。 — 雁過留聲 2007年6月17日 (日) 17:08 (UTC)[回覆]
我在北京曾聽ㄧ位老外說張三丰現在還活著,還好他沒說曾經親眼見到^_^--Sangye 16:06 2006年7月1日 (UTC)
有人可以補充張的著作嗎?我記得好像有張三丰全集?--Sangye 16:27 2006年7月1日 (UTC)
好像還有一位是張三峯,很容易混在一起--Sangye 16:38 2006年7月1日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張三丰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日 (五) 12:58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張三丰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7月10日 (二) 03:04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