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青海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青海之戰是指唐朝吐蕃青海湖的作戰。

678年的青海之戰,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正月至九月唐朝為阻止吐蕃軍屢次侵擾邊界而在青海(今青海湖)發動的一場戰役。677年,唐高宗李治以吐蕃的軍事威脅,頒發《舉猛士詔》,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勇士,選擇臂力過人、弓馬嫻熟的軍事人才編人新軍,以便進行軍事反攻。678年正月,唐朝派金吾將軍曹懷舜、金吾將軍李知什分別到河南河北等地廣招精兵良將,很快組建了一支精銳之旅。同年,吐蕃局勢初定,大論噶爾·贊聶多布已率軍平定內亂,控制了局勢,贊普器弩悉弄正式為父王發喪。唐朝認為有機可乘,企圖利用吐蕃發喪,人心不穩之機而取勝。高宗批准洮河道總管劉仁軌的奏請,派中書令李敬玄取代他為洮河道行軍大總管、西河鎮撫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書左衛大將軍劉審禮為洮河道行軍司馬,統軍出擊。並派益州長史李孝逸巂州都督拓王奉益調動劍南道等地之兵,配合作戰。唐朝以18萬兵馬逼近吐蕃。吐蕃派論欽陵督兵,嚴陣以待。七月,雙方在龍支(今青海省樂都縣南)交戰。唐軍將領張虔勖率兵,一日連取兩陣。吐蕃軍詐敗,一退數百里。唐軍輕進,劉審禮領前隊人馬深入,屯兵在濠所。噶爾·欽陵出奇兵,猛攻唐軍營帳,劉審禮率軍力敵,寡不敵眾,未能突圍。主帥李敬玄畏戰,按兵不動,以圖自保。九月,劉審禮兵敗被俘。李敬玄聞訊,即率部逃奔至承風嶺(今青海省西寧市四南千盧莊),利用泥溝固守。吐蕃軍占據制高點,李敬玄無計可施,所部坐以待斃。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率五十名敢死士夜襲吐蕃兵營。吐蕃軍沒有料到,頓時大亂,死三百餘人,將軍跋地設匆忙中率軍逃命。李敬玄於是領軍回到鄯州(治西都,今青海省樂都縣),但損兵過半。當時,應猛士詔在軍中的原監察御史婁師德奉命收集散亡兵將,唐軍復振。又奉命前往吐蕃,在赤嶺(今青海日月山)與欽陵會談。婁師德表示唐朝朝廷休戰求和之意。欽陵贊同,雙方暫停兵戈,邊境稍寧。唐高宗以黑齒常之之功,任命他為河源軍副使。李敬玄開始畏戰,後又消極防守,被動挨打,幸有黑齒常之背水一戰,夜襲敵軍,於是化險為夷,吐蕃軍以優勢兵力圖圍唐軍於死地,但疏於防備,未能大獲全勝。[1]

727年的青海之戰,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年)正月,唐朝涼州都督王君㚟率軍擊吐蕃軍的作戰。726年冬,吐蕃大將悉諾邏恭祿率軍進攻甘州(治今甘肅省張掖市),焚掠財物後退軍。王君㚟避其鋒芒,率軍尾隨。當時忽然下起大雪,吐蕃軍凍死很多,經過積石軍(今青海省貴德縣)西回。王君㚟則早已派人抄近道入敵境,清除道旁野草。悉悉諾邏恭祿率軍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縣西切吉曠原),打算休整兵馬時,野草已無,馬死過半。727年正月二十八日,王君㚟會合秦州都督張景順所部,追擊吐蕃軍至青海之西。唐軍踏冰前進,探知吐蕃軍主力已過大非川,輜重後隊在青海之畔,於是縱兵殺敵,大獲全勝,繳獲輜重羊馬以萬計。王君㚟因功升為左羽林大將軍[2]

748年的青海之戰,唐玄宗天寶七載(748年)十二月,唐朝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青海(今青海湖)擊敗吐蕃軍進攻的作戰。748年,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上任後,打算有所建樹,再立邊功,於是派所部在青海吐蕃軍近前修築神威城。十二月,吐蕃徵調兵馬,冒着嚴寒踏冰攻城。唐軍不適應高原氣候,抵敵不住,神威城失守,哥舒翰不願放棄神威城,數調集人馬,擊敗吐蕃軍,奪回神威城,並在湖心的中龍駒島再建應龍城,吐蕃軍從此不敢侵犯[3]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 唐紀十八
  2.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十三 唐紀二十九
  3.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十六 唐紀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