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黴素
外觀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4年4月1日) |
橘黴素 | |
---|---|
IUPAC名 (3R,4S)-8-Hydroxy-3,4,5-trimethyl-6-oxo-4,6-dihydro-3H-2-benzopyran-7-carboxylic acid | |
識別 | |
CAS號 | 518-75-2 |
PubChem | 54680783 |
ChemSpider | 10222475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CQIUKKVOEOPUDV-IYSWYEEDBV |
KEGG | C16765 |
性質 | |
化學式 | C13H14O5 |
摩爾質量 | 250.25 g·mol−1 |
外觀 | 檸檬黃色晶體 |
熔點 | 175 °C(分解,潮濕時100 °C分解) |
溶解性(水) | 難溶 |
危險性 | |
GHS危險性符號 | |
H-術語 | H301, H311, H331, H351 |
P-術語 | P261, P280, P301+310, P311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橘黴素是一種真菌毒素,化學式為C13H14O5。它是真菌產生的二次代謝產物,會污染長期儲存的食品,並引起不同的毒性作用,如腎毒性、肝毒性和細胞毒性。橘黴素主要存在於儲存的穀物中,但有時也存在於水果和其他植物產品中。
它最初於1930年代經H. Raistrick和A.C. Hetherington發現。[1]
參考文獻
[編輯]- ^ He, Y; Cox, RJ. The molecular steps of citrinin biosynthesis in fungi. Chemical Science. 2016, 7 (3): 2119–2127. PMC 5968754 . PMID 29899939. doi:10.1039/c5sc0402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