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冀察熱遼軍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冀察熱遼是1945年10月下旬-1948年11月,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察哈爾省熱河省遼寧省一帶設置的兵團級建制區劃,分別設立中共中央冀察熱遼分局冀察熱遼行政委員會冀察熱遼軍區(為二級軍區)。

歷史

[編輯]

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下屬的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參謀長彭壽山。轄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軍分區,26個團。設中共冀熱遼區委、冀熱遼行署。

1945年9月,晉察冀軍區組建了8個野戰縱隊。其中主要在冀熱遼、熱河作戰的:

  • 晉冀魯豫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得志,政委蘇振華。轄第1旅、第2旅、第3旅。
  • 冀東縱隊: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楚離,1946年4月番號撤銷。第12旅、第13旅、第14旅調歸冀東軍區建制。
    • 第12旅:1945年11月以第15軍分區第17、50團和第18軍分區第56團組成。旅長劉永源/任昌輝(15分區司令員),政委林茂源,參謀長李子鈞。轄第17團、第50團、第56團。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6月,第14旅併入第12旅。原14旅1團調歸該旅為第28團。旅長袁淵,政委徐光華。1946年7月,第12旅改稱獨立第10旅。轄28、29、34團。1947年9月升為第9縱隊第25師,獨立11旅34團和獨立第10旅30團對調。
    • 第13旅:1945年11月以第17軍分區第2、14、60團組成,旅長蕭全夫,政委李振聲,副政委向仲華,參謀長趙甫臣。轄第2團、第14團、第60團。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7月,第13旅改稱獨立第11旅。
    • 第14旅:1945年11月以第16軍分區第1、61團和第18軍分區第57團組成。旅長何能彬,政委徐光華,副旅長袁淵,副政委黃志勇,參謀長袁淵(兼)/李鳳閣,政治部主任黃志勇(兼)。轄第1團、第61團、第57團。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7月,第14旅併入第12旅,撤銷第14旅番號。
  • 熱遼(黃永勝)縱隊:1945年9月成立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三前線司令部(成立後稱錦熱軍區),負責營口(不含)至葉柏壽(今遼寧建平)之線的部隊。司令員兼政委李運昌;副司令員黃永勝、文年生、沙克;副政委雷經天;參謀長辛世修。冀熱遼出關後發展的新部隊(含冀熱遼16軍分區第18團老部隊);黃永勝從延安率領挺進東北的陝甘寧晉綏軍教導第2旅第1團;文年生率領的陝甘寧晉綏軍警備第1旅改編的八路軍南下第3支隊;呂正操部沙克率領的冀中軍區第31團;延安炮校部分幹部。錦熱軍區下轄:第22旅、第27旅、第30旅、炮兵混成旅。1945年10月由冀熱遼部隊陝甘寧晉綏部隊合編。1946年1月起,上述部隊由熱遼縱隊指揮。司令員黃永勝,政委朱滌新,副司令員文年生,參謀長沙克,政治部主任黃惠良,副參謀長朱軍王亢。1946年4月番號撤銷,第22旅第65團(朱德警衛團)、第67團(新團)和第30旅(紅九軍團/警一團)、第27旅第70團(紅一團)合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旅(後改稱熱遼軍區獨立第16旅);1946年9月,第27旅第31團(冀中)、第71團(冀熱遼特務團)和第22旅第64團合編為熱遼軍區獨立第17旅。
    • 第22旅:12月底由冀熱遼22旅8000人與文年生警1旅機關和第2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即朱德警衛團)於1945年11月20日合編,下轄第64團、第65團、第67團。旅長歐致富,政委陳志彬,副旅長周家美,副政委吳宗鵬,參謀長趙黎平。前身1943年7月以冀東第12團2連、高恆游擊隊及縣大隊為基礎組建的冀東軍分區第8區隊。1945年1月擴建為冀東16分區第18團。原22旅為冀東18團在錦州擴建為第64、65、66、67、68、69計6個團,9月底組建第22旅,10月底分為第22旅、第30旅。由陝甘寧邊區警備第1旅旅部大部及警備第1團組成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三游擊支隊」(八路軍南下第三支隊),司令員文年生(原警備一旅旅長兼關中軍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張啟龍,參謀長賀慶積。1939年12月陝甘寧邊區綏德警備司令部改編為警備第1旅旅部。1942年底精兵簡政,警備第1旅與關中軍分區合併。
      • 64團(副班長以上為老骨幹),團長陳克榮(1946年1月6日犧牲),政委唐子培(1959年空軍上校),副團長張智魁(中國交通部打撈局首任局長)、副政委胡導環,2500人。1946年5月在北票與遼寧省第一保安司令部第一團(保安一團,1945年11月在阜新組建)合編稱熱河軍區熱遼(21)軍分區警備三團,原保安一團編為該團二營。1946年9月警三團(欠一營)改編為獨立17旅第50團。
      • 65團(副排長以上為老骨幹),1945年7月,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即朱德警衛團的5個連編成八路軍南下支隊獨立第三游擊支隊第二團/警備第二團。2500人。赴東北後駐綏中、錦西、興城、葫蘆島一線。1946年4月組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旅時,以22旅65團為基礎保留番號,補入69團一部,組成獨立旅第65團,團長鄒昌茂、政委謝家祥、副團長董占林、參謀長王向春/韓風、政治處主任蘭亦農,副主任張壽元
      • 67團(副營長以上為老同志),團長張曉冰、政委宋一民,2000人。駐防北票、朝陽一帶。
    • 第27旅:由冀熱遼軍區特務1團、冀中沙克第31團,黃永勝教導第2旅第1團1945年12月10日在朝陽組建,旅長丁盛、政委韋祖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勃,參謀長陳運春。轉戰於熱東、遼西地區,同返回建昌農村的熱東軍分區一道開闢和鞏固熱東、遼西根據地,威脅遼西戰略走廊。1946年4月併入熱東軍分區。1947年5月熱東軍分區率所屬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團在建昌組建獨立第18旅,旅長丁盛、政治委員韋祖珍;遼西支隊改編為52團,團長孔瑞雲。1947年8月1日,在凌源獨立十八旅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稱第二十四師。
      • 第70團:教導第2旅第1團(紅一團)。1946年4月組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旅時,以27旅70團(欠第2營4連、5連)為基礎,將黃永勝縱隊特務團(李運昌帶的冀東老部隊特務團)第1、2、3連編入70團,團長吳瑞山、政委王星、副團長霍成忠、參謀長魏槐之;70團第二營的第四、第五連組建熱東分區獨立三團沿革為18旅54團、八縱24旅72團。
      • 第71團:冀熱遼軍區特務營在瀋陽發展的兩個特務團之特務一團。1945年日本投降後,八路軍被俘幹部、「特殊工人」南品高光鑒在瀋陽被釋放出獄。在瀋陽日本輔導學校舊址成立了「被俘軍人收容所」,號召瀋陽市的八路軍被俘人員前去報到。不到10天的時間,就組織了近2000人的隊伍。本溪、撫順等地的八路軍被俘人員也聞訊趕來。南品、高光鑒等決定擴大黨支部,增補本溪來的劉嘉、韓凱為黨支部委員,南品負責軍事工作,高光鑒負責政治工作,新增補的兩個委員負責擴軍工作。在黨支部的領導下,這支隊伍很快擴大到近5000人,協助蘇軍維護瀋陽市區社會治安。冀熱遼特務團副團長兼警衛營長賈子華帶一個騎兵排在9月上旬進入瀋陽城區,高光鑒、南品的隊伍與、晉察冀一分區二十五團的幹部架子合編為特務一團,團長南品(1945.9至1945.10)/ 賈子華(1945.10至1945.11)/田長江(1945.11至1946.12)/陳雲春(1946.12至1947.11),政委高光鑒/夏新民,副團長兼參謀長韋統泰。1945年11月改稱25旅71團。在朝陽縣六家子、建昌縣玲瓏塔一帶。1946年4月第1、2、3連編入第70團隸屬於冀熱遼軍區直屬旅。1946年4月,第71團其餘部分與熱東獨立營改為獨立支隊(熱東軍分區獨立團),1946年12月稱熱東分區獨立2團。1947年5月18旅53團。1947年8月1日為八縱24旅71團。沿革為步兵162師485團。
      • 第31團:冀中八分區部隊。團長劉江亭(1955年大校)、政委呂炳安(1961年少將)、副團長黃清(後任南寧地委監委副書記)。在興城梨樹溝門和建昌縣藥王廟一帶活動。1946年4月,三十—團與七十團二營合併為遼西支隊,歸屬十八軍分區。支隊長孔瑞雲、政委劉南生,原三十一團團長劉江亭、政治委員呂炳安分別任副支隊長、副政治委員,支隊參謀長韓懷智。1946年12月,遼西支隊改稱熱東(十八)軍分區獨立一團,全團1700餘人。團長孔瑞雲,政治委員呂炳安。1947年5月,改稱獨立18旅第52團,團長孔瑞雲,政委呂炳安。1947年8月為八縱24師70團。
    • 第30旅:由冀東16軍分區第30旅的3個團及旅直機關7000人和文年生警1旅第2團合編。下轄第66團、第68團、第69團。旅長張德發,政委謝鏜忠,副旅長張甦,參謀長徐乃斌,政治部主任曹德連。1946年4月第70團(缺2營4連、5連),調入第30旅。以30旅旅部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旅旅部。旅長張德發,政委謝鏜忠,副旅長幸世修,參謀長張乃斌,政治部主任曹德連。1946年5月中旬的古山戰鬥後,該旅於1946年7月20日改稱獨立第16旅並轉隸熱遼軍區
      • 66團:(警備第一團),前身為紅九軍團。抗戰初期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359旅718團,後改編為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8團。1943年1月改編為警備第1旅第1團。解放戰爭時期沿革為冀熱遼第30旅66團,團長邱會墟(原警一旅一團參謀長)。政委任榮(1955年少將)。熱遼軍區獨16旅47團、東北民主聯軍八縱23師68團、第45軍134師401團。團長趙文隆、政委張冠軍,參謀長張榮森(原警一旅一團連長),1800人。駐北鎮、盤山、台安、新民、遼中一線。1946年4月改編為冀熱遼軍區指數獨立旅時,以30旅66團為基礎保留番號,補入68團。團長江禮洪、政委任榮、副團長張俊嵐、參謀長韓風
      • 68團(團幹部和司政機關幹部為老同志),團長陳霖(賴邦)、政委李濟宗/張峻嵐(1948年10月14日解放錦州犧牲),副團長閆忠,副政委劉生春(警一旅幹部股長),參謀長韓風1800人。駐防阜新。1946年4月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旅時,編入第66團。
      • 69團,團長陳旺/宋映(1955年大校),政委徐明(1961年少將),2500人,駐防錦州。1946年4月改編為冀熱遼軍區指數獨立旅時,編入第65團。
    • 炮兵混成旅:由延安炮校幹部及冀東16分區獨立工兵營等為基礎組建,下轄炮兵第1團(團長楊雲齋 政委謝瑛)、炮兵第2團(團長朱家鼎,政委文擊(1955年大校)),步兵團。旅長王衍,政委李志明 參謀長任憲東。1946年春炮兵團併入晉察冀軍區炮兵團。
  • 冀察(劉道生)縱隊:1945年10月由由冀察軍區第一、第十二、第十三軍分區部隊各一部組成。縱隊政委劉道生。1946年3至4月,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了第一次整編,劉道生縱隊與郭天民總隊合併為冀察縱隊。
    • 第8旅:以平北12軍分區之第10、40團和龍崇赤支隊為基礎,擴編為第22、23、24團組成。旅長詹大南,政委劉國梁。1946年5至6月,晉察冀軍區部隊第二次整編,冀察縱隊第8旅番號撤銷,第22、24團和第6旅第18團調歸冀察軍區為獨立第5旅,第23團調歸冀察縱隊第6旅改稱第18團。
    • 第10旅:主力團組成野戰縱隊後,冀察各軍分區又組建獨立團,其中第一軍分區增編第28團、第十三軍分區增編第27團,被合編為第10旅。旅長馬輝,政委嚴慶堤。轄第20團、第27團、第28團。1946年3至4月,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了第一次整編,該旅撤銷。
  • 冀晉縱隊(趙爾陸縱隊、熱河縱隊):1946年10月初開赴熱河。司令員趙爾陸,副司令員韓偉楊梅生,參謀長張開荊,政治部主任張平凱。1946年4月冀晉(趙爾陸)縱隊撤編。
    • 第1旅(1):旅長李湘、旅政委曾美、副政委張明河 參謀長周宏,政治部主任袁佩爵。由冀晉軍區3分區為主,第2分區一部分,包括4團、2團(紅軍團)、42團等部隊組建,轄第4團(二分區4團、五台支隊、崞岱支隊合編,團長謝正榮,政委張星燦)、第2團(三分區2團、完縣支隊合編,團長馬衛華,政委裘永芳)、第7團(三分區42團、雲彪支隊合編,團長劉北佛,政委高通古,1946年6月調給第3旅)。1946年1月的古北口保衛戰之後。1946年6月該旅(欠第7團)在張家口與晉察冀軍區教導師合併,改稱「晉察冀軍區教導旅」,直屬張家口衛戍司令部管轄。旅長李湘,代政委張明河,副旅長賀禮寶,參謀長周宏,政治部主任袁佩爵,轄第1團(原1旅4團欠2個連,與教導師1團欠團部與3個連合編,團長謝正榮,政委張星燦)、第2團(原1旅2團欠3個連,與教導師2團欠團部與3個連合編,團長馬衛華,政委王海庭)、第3團(教導師1團、2團的兩個團部與部分連隊,原1旅5個連隊合編。團長陳振明,政委王海庭)。1946年11月編入晉察冀第四縱隊為11旅,後改稱64軍191師。
    • 第1旅(2):劉其人率領渤海軍區新編師於1946年1月下旬進抵熱河後改稱熱河第1旅,參加了平泉戰鬥,1946年2月開赴哈西楊國夫的山東七師會合。
    • 第2旅:趙爾陸縱隊北上時由二分區第19團、第43團組成。冀熱遼西路十四軍分區部隊第十三團、十六團一部和北進一支隊2000人,由第十四軍分區司令員舒行、政委李子光、副政委黃文率領,8月中旬向熱河省承德進軍。在興隆縣擴建為第二十四旅,主要是接收了偽滿西南邊防司令黃方剛1945年8月21日在興隆縣率偽滿軍3個團,15個討伐隊共8000人槍起義。黃方剛的主力24團、12團、11團和8團與第十四分區主力13團、北進一支隊合編後,先稱為4旅,再改稱24旅。1945年12月該旅編為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旅長黃方剛,政治委員覃國翰,副旅長黃鵠顯,參謀長陳雲中。轄第4團(冀東13團)、第5團(北進一支隊)、第6團(晉察冀二分區第19團)。1946年4月該旅與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合編成冀熱遼軍區獨立第2旅,旅長周仁傑,政治委員覃國翰,原第2旅第4、第5團番號不變,原第2旅第6團調回冀晉軍區後編入獨立獨1旅為1團最終為第196師586團,冀中第71團改稱第6團,冀中第62團拆散補入第4、第6團。1946年6月改稱冀熱遼軍區獨13旅。1946年9月獨立第14旅併入熱河獨13旅,旅長黃鵠顯,政治委員陳仁麒,以獨13旅第37團第1、第2營、第38團和第14旅第42團合編組成第37團;獨14旅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獨13旅第37團第3營和第39團合編組成第39團。後編入東北8縱隊為22師,後改稱45軍133師。
    • 第3旅:冀熱遼中路十五分區司令員趙文進、地分委書記宋誠率領冀熱遼十五分區11團(由冀東13團1、2、8連及地方游擊隊組建)在朝陽北票擴建成第25旅,3,000餘人,旅長趙文進,政委周志國,轄101團(11團擴編)、102團(11團擴編,卜占亞任團長兼政委)和103團(遷青平支隊改編第51團),駐朝陽、凌源、北票一帶。102團奉命收繳凌源以南,葉柏壽以西,建昌以北地區原喀喇沁左旗所屬的軍警槍支彈藥,於8月底進駐建昌縣城開展工作,經過1個多月的時間,即收編和招收新兵1000多人,使部隊總人數達到1800多人,組建擴大了3個營,配備了較好的武器裝備(每個班配有輕機槍)。後改為趙爾陸縱隊第三旅。旅長趙文進,政委陳仁麒,參謀長趙蘭舟,政治部主任肖靖。轄第7、第8團(卜占亞任團長兼政委)、第9團。1946年4月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3旅。1946年6月再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14旅.1946年9月獨立第14旅併入熱河獨13旅,第42團編入第37團;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相當於恢復了冀東老11團建制)。
  • 冀中(黃壽發)縱隊。副司令員黃壽發(冀中軍區副參謀長兼),副政委帥榮(冀中十分區政委兼),參謀長劉秉彥(冀中10分區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冠三(來自延安,曾任冀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46年4月冀中(楊成武)縱隊和冀中(黃壽發)縱隊整編為冀中縱隊,轄第11旅、第12旅、第13旅。
    • 第一旅 旅長周仁傑(來自延安),政委漆遠渥(延安幹部),政治部主任翁祥初(原教導一旅供給部政治委員),副參謀長楊力(晉察冀團參謀長)。轄第62團(八分區)、第71團(六分區)、第73團(九分區)。1946年6月,在晉察冀軍區大整編中,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和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合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2旅。
      • 第62團:1945年8月由八分區大城縣的青大支隊為基礎組成,團長宋之源,政委韓仰山,副團長路松起,參謀長陳杰。1945年11月,該團進入熱河,編入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團長為曹志學,政委韓仰山,參謀長宋芝淵。1946年4月第62團撤消番號,分別補入獨立第2旅第4、第6團。
      • 第71團:團長白雲峰(1946年初在凌源指揮作戰被俘)、政委蕭澤西、副團長白斌、參謀長丁龍潛、政治處主任武甦生,副參謀長鎮文卿。每連僅留一挺機槍,每班一條步槍,每人6枚手榴彈北上。到達承德後僅從從熱河修械所得到300餘支步槍,僅裝備了一、二、三、四連。1946年6月冀中71團編入冀熱遼軍區獨2旅為第6團,1946年6月改為冀熱遼軍區獨13旅39團,沿革為東北8縱隊為22師66團,後改稱45軍133師399團。
      • 第73團:1946年3月,第73團併入冀中縱隊第13旅第37團,1946年6月,第37團改稱冀中縱隊第8旅第23團。1947年1月,第23團改編為第3縱隊第6旅第17團。1949年改為第188師第563團。
    • 第二旅 旅長肖新槐(來自延安,原晉察冀十分區參謀長、三分區參謀長) 政委張如三(10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參謀長甘若彬。1946年3至4月,晉察冀軍區部隊進行了第一次整編,改旅各團編入冀中縱隊第12、13旅。
      • 第76團(十分區):1946年3月,第76團併入冀中縱隊第13旅第39團。
      • 第8團(七分區81團?)
      • 獨立二總隊 (獻縣偽軍反正)

1945年9月中旬,熱河行政公署在承德成立,李子光楊雨民分別擔任行政公署正副主任,開始做接收熱河省政權工作。9月20日,晉察冀中央局決定,成立冀熱遼區黨委熱河分委熱河軍區。分委書記胡錫奎兼軍區政治委員,軍區司令段蘇權,分委副書記王國權李子光,分委宣傳部長王逸群兼軍區政治部主任。10月14日,熱河省民主政府成立,主席李子光、副主席楊雨民葉田[1]任熱河省政府委員、省公安廳長。建立熱西(十六地委)、熱南(十七地委)、熱東(十八地委)、熱中(十九地委)等6個地委、專署、軍分區。

1945年10月22日,中央電示:冀熱遼(含冀東)歸東北局領導,派程子華到冀熱遼指導一切;山東渤海劉其人師星夜兼程開古北口,殲滅由北平進攻承德敵軍。

1945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熱遼分局,由程子華肖克黃火青高自立李運昌趙毅敏胡錫奎歐陽欽吳德組成,程子華任分局書記兼軍區第一政委,肖克任司令員,懂俄語的趙毅敏任分局組織部長。始受晉察冀中央局領導,不久歸東北局領導。1945年11月1日,熱河省人民代表會議在承德舉行, 選舉李運昌為省主席,李子光楊雨民為副主席。未及1個月,中共中央考慮到冀熱遼區域的財政及幹部均由晉察冀解放區解決,而東北局又集中組織內線作戰,無暇兼顧,於1945年11月9日電令冀熱遼分局仍歸晉察冀中央局領導。冀熱遼中央分局以程子華為書記,委員程子華、黃火青肖克羅瑞卿李運昌胡錫奎趙毅敏詹才芳歐陽欽(時名楊清)、高自立吳德李楚離、雲澤(即烏蘭夫)。肖克為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為副司令員。程子華為第一政治委員,羅瑞卿為第二政治委員。張明遠趙爾陸也曾擔任分局委員。冀熱遼分局領導熱河省委(11月10日熱河分委改名為熱河省委)和冀熱遼區黨委。為避免中央分局、區黨委兩級黨組織名稱的混淆,1945年12月9日,中央電令將冀熱遼區黨委改稱冀東區黨委。

1945年10月31日,李運昌致電中央軍委告急:「前接軍委電,令我回冀東組建野戰軍。因又接彭真電,令我留錦州主持交涉車輛,運輸幹部,整編部隊,指揮作戰,故一時未能抽身回冀東。現在美蔣軍已在秦皇島登陸萬餘,昨與我山海關一部衝突,有向東北前進之勢。……刻已請詹才芳先着手組建野戰軍,配合山海關作戰。此役關係重大,須全力打退、消滅頑軍。」11月1日毛澤東給李運昌並告東北局書記彭真的電示:「……堅決殲滅北進之敵,不要回冀東。詹才芳編成之野戰軍及在山海關、錦州地區之一切軍隊及地方工作統歸你指揮……(二)楊國夫師據詹電已到山海關,山東劉其人師前令其去古北口,現令其改開山海關、錦州(請要詹才芳速通知)。黃克誠三萬五千現到冀中,十日可到玉田,請令詹才芳催其速進。」

1945年11月,晉察冀軍區組建了「晉察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蕭克(兼),政治委員羅瑞卿(兼),參謀長彭壽生。1945年11月成立冀熱遼軍區下屬的冀東軍區,任命詹才芳為軍區司令員,軍區部隊統稱為「詹才芳縱隊」,屬晉察冀第二野戰軍序列,奉命率領冀東軍區部隊阻擊國軍挺進東北。

1945年11月13日,熱河省各界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熱河省政府。中共熱河省委、熱河省政府、熱河軍區分別在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冀熱遼分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後設冀熱遼辦事處)、冀熱遼軍區領導下開展工作。

194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又發出了「熱河極為重要,所去幹部留熱河工作」的電報指示,先後將張明遠率領的延安去東北的1000多名幹部,冀魯豫八路軍楊得志蘇振華縱隊、山東渤海區劉其人新編師等部隊留在熱河。

1945年12月15日,晉察冀第二野戰軍指揮機構與冀熱遼軍區合併為冀熱遼軍區,司令員肖克,政委程子華,副司令員李運昌陳奇涵。各野戰縱隊由冀熱遼軍區指揮。

1946年1月上旬,為了在全國「停戰令」前搶占承德,國軍十餘萬人從東西南三路進攻承德,中共稱為「承德保衛戰」:

  • 西線古北口方向。第十一戰區孫連仲指揮第92軍兩個師和第16軍一個師及三個保安團,沿平古路東進。1月9日至14日,第16軍第22師攻擊古北口外圍陣地。守衛古北口的冀東軍區第11旅第16、第53團頑強抗擊。12日,趙爾陸熱河縱隊第1、第2旅星夜兼程先後趕到古北口投入戰鬥,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500多人,冀熱遼部隊近千人傷亡。
  • 南線喜峰口方向,第94軍第5師和第43師兩個團及偽軍一部,從唐山分兩路於1月11日晨,向豐潤、遵化、羅文峪、豆各莊方向進攻,冀東縱隊第13旅兩個團和遵化、豐潤、灤西縣支隊頑強的阻擊,阻敵於豐潤縣城、柴草塢、羅文口以南一線,經四晝夜殲敵700餘人。
  • 東線朝陽平泉方向是承德保衛戰的主攻方面,國軍第13軍國軍第52軍195師於12月28日陷義縣,30日陷阜新,國軍第52軍25師同日陷盤山營口,解除了進攻熱河的後顧之憂,然後聚集重兵,於1946年1月4日突然向熱東進攻,使東線戰場呈現出極為險惡的局面。冀熱遼軍區命令楊(德志)蘇(振華)縱隊和冀東軍區第十二旅、第十四旅和第十三旅的十四團,日夜兼程向平泉前進,肖克、李運昌也到平泉會合指揮。1月12日夜,國民黨軍隊進犯平泉以東三十家子。13日,又占平泉東40里之楊樹嶺。然後分三路向平泉進犯:
    • 第13軍4師,沿錦承鐵路向平泉進犯,在平泉東5公里處遭王兆湘旅頑強阻擊,經10多小時激戰,連續打退敵人6次衝鋒,斃傷俘敵300餘人,完成了阻擊任務,受到指揮部表揚。
    • 第52軍2師,從平泉南側迂迴奔襲小寺溝,妄圖從西面包圍平泉縣城。肖克指揮冀東軍區第十二旅前衛十七團及後續部隊,在道虎溝川與敵展開激戰,終將敵擊潰。冀東第十四旅也在小寺溝東面和北面阻擊了另一路敵軍的前進。是役殲敵1100餘人,俘敵30多人,阻敵不能向平泉前進。
    • 第52軍195師,尾隨二師、四師之後跟進。當王兆相旅在影碑山、冀東第十二、第十三旅在道虎溝川與敵激戰之際,從影碑山與道虎溝川之間僅5公里的空隙,走山路,敵於13日下午4時侵占平泉車站及南山各制高點。但懼怕城中有埋伏,不敢進街。當時,平泉實為一座空城,當一九五師查明情況,向平泉街前進時,恰好楊蘇縱隊主力趕來,雙方在平泉街展開激戰。至13日24時停戰令生效後,楊蘇縱隊主動撤出平泉街,平泉失守。

2月11日,國民黨第九十四軍主力第五師又以開入東北「接收」為名,不斷違約北犯,竟不顧軍調部中共方面談判代表的一再警告,進攻至平泉之餑欏樹川,遭到熱河第三旅的猛烈阻擊,團長王占一、政委周文乃遭敵炮擊犧牲。與此同時,國民黨第十三軍五十四師於2月10日侵占平泉北部黃土梁子,造成多路進攻承德之勢。軍調部承德執行小組返承的第二天(2月21日)國軍即兵分4路,以平泉為中心,用4個師的兵力展開對承德的進攻。冀熱遼軍民展開了英勇頑強的第二次保衛承德戰鬥。

  • 第一路黃土梁子方向。自國民黨第十三軍五十四師占領黃土梁子後,就不斷向我楊蘇縱隊發動進攻。2月11日,承德執行小組到黃土梁子調處,衝突暫時停止。2月21日,敵軍突然向平泉二道河子發動進攻,經雙方反覆爭奪,迫敵退回原防地。2月26日,敵軍再次發動猛攻,在柳溪川、七家岱川推進20餘里,楊蘇縱隊發動反擊,奪回已失陣地。楊蘇縱隊兩次反擊作戰,殲敵一部後,戰場呈膠着狀態。
  • 第二路二道河子方向。2月21日,駐平泉之國民黨第五十二軍一九五師,沿承平公路向承德方向猛進,在西二道河子、紅山嘴一帶遭楊蘇縱隊頑強阻擊。數日激戰,敵曾深入到鳳凰嶺一帶,雙方多次展開拉鋸戰,後被我軍擊退。
  • 第三路小寺溝方向。2月21日,駐平泉之國民黨第十三軍四師,向小寺溝方向發動攻擊,冀熱遼部隊詹才芳部第十四旅進行節節抗擊。2月27日至3月1日,敵四師為解五師之圍,再次向小寺溝發動進攻,許多陣地經過反覆爭奪,終於擊潰了敵人的瘋狂進犯,鞏固了小寺溝防禦陣地,有力地配合了餑欏樹川的戰鬥。此役共殲敵1500餘人,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第四路餑欏樹方向。這是此次大戰的主戰場。國民黨第九十四軍五師經半個多月的不斷進攻,侵入餑欏樹川30華里,占領15個村莊。並妄圖侵占黨壩,然後與其它三路會攻承德。冀熱遼軍區決心圍殲這股孤立之敵,並在黨壩設前線指揮部,由詹才芳統一指揮。調熱河第二旅、第三旅,冀東第十二旅,熱遼第二十七旅於2月26日午夜前完成對敵五師的包圍。27日總攻開始,迅速攻占馬杖子、王杖子不足3里的地域內。「前指」繼續發動總攻,準備全殲該敵時,承德執行小組驅車奔赴前線,命令停火,解了五師之圍,致使該師殘部暫逃被我全殲的命運。餑欏樹戰役共殲敵1300餘人,俘百餘人,繳獲槍炮一部。雖然由於《黨壩協定》的干擾,沒能達到全殲敵五師的預期目的,但「餑欏樹戰役使熱河軍事形勢發生變化的關鍵,即由過去的被動開始走上主動。」

餑欏樹戰役後,終止了國民黨軍隊向承德的進攻,熱河戰場雙方暫時處於對峙狀態。這次戰役歷時50天,它不僅挽救了東線失利的被動局面,阻止了國民黨10多萬人的猖狂進攻,而且取得了古北口、喜峰口、影碑山、道虎溝、小寺溝、餑欏樹6次戰鬥的重大勝利,共殲敵6800餘人。

1946年3月5日,中共冀熱遼分局開會討論東蒙問題。3月7日向中央提出解決熱河蒙民問題的8條辦法,並要求雲澤昭烏達盟卓索圖盟解決和子章同熱北部隊的衝突問題。中共中央任命烏蘭夫作為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代表,與東蒙協商解決內蒙古民族自治問題。東蒙古自治政府同意雙方派出代表商談內蒙古的統一和自治的問題。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派出以烏蘭夫為首,劉春、克力更、包彥、烏力吉那仁等人參加的7人代表團。東蒙古自治政府派出以博彥滿都為首,哈豐阿、特木爾巴根、包玉昆、白雲航等人參加的7人代表團。1946年3月底兩個代表團在承德共同協商解決內蒙古地區東、西部自治運動的統一和蒙古民族團結的問題。4月3日與會代表一致通過《內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議主要決定》,確定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撤銷東蒙古自治。這就是在內蒙古歷史上有着重要意義的四三會議。成立了以烏蘭夫為常務主席的內蒙古自治運動領導小組。蒙古自治運動領導小組與冀熱遼分局、熱河省委及熱北地委協商解決了熱北專署與昭烏達省(原東蒙自治政府組建)的行政問題。1946年4月7日,熱北地委與昭烏達省代表在林西談判達成協議,昭烏達省接受共產黨領導,同時解決了和子章與熱北的關係問題。

1946年4月,在「和平民主新階段」,晉察冀軍區實施了精簡整編復員工作。冀東縱隊撤銷,所轄部隊歸屬冀東軍區;黃永勝的熱遼縱隊撤銷,機關與直屬隊編入冀熱遼軍區機關,黃永勝任冀熱遼北線指揮所負責人並指揮獨立第1旅在赤峰作戰。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與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合併為獨立第2旅,冀晉(趙爾陸)縱隊第3旅改為獨立第3旅。

1946年5月中旬,為配合四平街保衛戰,冀熱遼獨立旅在赤峰東南郊圍殲了國軍13軍54師162團二千餘人,即古山戰鬥。

1946年6月13日,冀熱遼中央分局將熱河省一分為二,在赤峰成立熱遼區黨委、行署和軍區,轄熱中、熱遼兩個專區及由熱北專區改建的昭烏達盟,由胡錫奎任書記兼政委,楊雨民任行署主任,黃永勝任司令員;熱河省以承德市為中心,下轄熱西、熱南兩個專區和承德市,由黃火青任書記兼政委。

1946年7月,獨立第1旅改稱獨立第16旅轉隸熱遼軍區,獨立第2、第3旅改稱獨立第13、第14旅隸屬熱河軍區。

由於熱河主力部隊西調參加保衛張家口,1946年8月26日在鄭洞國指揮下的第十三軍大舉進攻熱河並於8月29日順利占領承德市。組建承德工委,負責城市鬥爭,指派熱河省政府奔赴熱南的興隆縣,組織領導熱南山區游擊戰爭,並為適應鬥爭需要組建熱南地委、專署、軍分區。熱河省政府機關撤往熱南興隆;9月13日分局和省委、省軍區進駐赤峰。10月4日國軍第九十三軍占領赤峰。10月8日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軍區、熱河省政府等黨政軍機關和學校、醫院、工廠等單位全部撤離赤峰,遷往林西。1946年10月11日晉察冀部隊撤出張家口。在這一個多月時間裡,國軍第十三軍該占豐寧隆化圍場多倫沽源;並從延慶縣派出2個師北上占赤城;古北口方面的國軍占領了灤平,又向豐寧的風山進發。張家口-熱河戰役遂告結束。在一九四六年十月根據情報,國民黨十三軍已占領了熱河省會承德,下屬的一個團部占領了。西面張家口已被傅作義的部隊占領。部分騎兵向張北進發,

1946年9月30日,冀熱遼分局向中共中央及晉察冀中央局提議,撤銷熱河省委、熱遼區委,保留熱河省委名義,對冀東用分局名義領導,對熱河各地委用分局及省委名義領導;撤銷熱河、熱遼兩軍區。10月4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冀熱遼分局的意見。此後,熱河省委只保留名義,原熱河境內的7個地(盟)委直接受冀熱遼分局領導。這7個地(盟)委是:熱西、熱南、熱東、熱中、熱遼地委、昭烏達盟委、烏丹警備區工委(第22地委)。1946年10月17日熱遼行署合併於熱河省政府,熱河省政府自即日起在林西開始辦公,領導全熱河各級政府工作。10月23日,中央決定針對察哈爾省被分割為察北、察南,設立冀熱察區黨委,受冀熱遼分局領導。至此,冀熱遼分局下轄冀東區、冀熱察區、熱河省(實際由冀熱遼分局、行署、軍區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政委王國權多倫作了緊急部署,派遣游擊隊返回敵占區堅持鬥爭。

1946年10月8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熱河省政府等領導機關戰略轉移來林西縣。中共林西縣委遷至一區(繁榮鄉)蘭家大院,縣政府遷至(繁榮鄉)范家大院。

1946年10月,冀察熱遼剿匪工作委員會和司令部成立,張蘇任司令員,王逸倫任工委書記兼政委,調動5個騎兵團和1個步兵團,並在各軍分區和縣支隊配合下,進行大規模剿匪。主要包括:

  • 第二次解放經棚,剿滅張桐軒匪幫。1945年11月5日,赤峰縣支隊騎兵連長張桐軒,殺害縣支隊長張英信、政委王好來,挾持2個連隊叛變投敵。張匪曾數次殺死我區負責人,尤其是殘忍殺害了經棚土城子區秦榮政委,氣焰極其囂張。1945年12月在國民黨支持下勢力日漸強大的張匪,竟然占領經棚,成立偽政府,公開與人民為敵。1946年1月4日,熱北軍分區卜雲龍副司令員率1個步兵團,在縣支隊支援下,包圍了經棚張匪。張桐軒匪抵擋不住,倉皇岀逃,經棚重新又回到人民手中。
  • 平定紅槍會暴亂。1946年,經棚紅槍會會員發展至170人,他們在陳喜珠、曹志星、王才等指揮下聚眾暴亂,先是攻打新井區公所,然後占領熱水塘區公所,殺死我熱北地委組織部長喬風山等6名工作團八路軍,阻斷林西與經棚間聯絡道道。6月3日,熱北軍分區政治部主任邱仁華、林西縣支隊長崔同喜率3個連300人平暴。凌晨8時,上了法的紅槍會匪徒口念咒語,不顧一切往前衝鋒。軍分區戰士們沉着應戰,打死10多名亡命之徒,余者四散而逃,紅槍會首王山、劉會明當場抓獲,紅槍會暴亂遂平息。
  • 天山保衛戰。1946年12月15日,天山保衛戰展開。達里扎布和額勒登格率近2000叛匪分二路進攻天山,一路在東南正面主攻,一路在西南助攻策應。我冀察熱遼步兵46團、騎兵32團、軍區警衛團加強營、天大支隊、35團一連嚴陣以待,在阿民布和、劉昌坐鎮指揮下,打敗了來犯之敵,殲敵1000多人,取得了天山保衛戰的徹底勝利。
  • 追殲白金輝叛匪。1946年9月5日,昭烏達盟軍分區副司令員卜雲尤率1個團1000餘人在百岔地區追剿白金輝匪。10月,軍分區騎兵3團和蒙騎4師36團、經棚縣支隊配合剿匪,打死敵人40多人,迫白金輝匪流竄赤峰。其後,熱中22軍分區騎兵2團、朱德騎兵師一部都參與了追剿白匪戰鬥。經棚三區區長潘書聲等6人被白匪殺害後,我昭烏達軍分區政治部劉昌主任,率1個團及經棚縣支隊包圍白金輝、於秀成匪,迫敵南逃。白金輝、於秀成匪與國民黨13軍諜報隊合併一處,匪眾達1000多人,他們在赤西縣柴胡欄子,製造了冀東代表團蘇林燕等22名幹部戰士犧牲的駭人聽聞柴胡欄子慘案。1949年1月,白匪追隨國民黨13軍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白擔任解放軍某團團副,不久病死。
  • 圍剿布里亞特匪幫。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議,大舉進攻解放區,一時風雲突變。這時,盤居在錫盟南及克什克騰達里湖西北部好特廟的布里亞特部額仁欽道爾吉本性暴露,接受國民黨熱察蒙邊第一旅長委任,充當反共先鋒。該部匪眾360人,僅迫擊炮就有7門,長短槍人手各一把,可謂兵強馬壯。他們暴虐成性,殺害幹部戰士,劫掠糧草,騷擾百姓。1947年4月曾襲擊我騎兵31團,在阿民布和指揮下,騎兵33團從林東強行軍趕到克什克騰旗救援,此役一共殲敵70多人,擊潰敵人。5月,騎兵天大支隊、昭烏達軍分區獨立團、經棚縣支隊、蒙騎4師所屬32團、34團、36團共2000多人,集結在克什克騰旗達王廟,以何能彬為司令員、邱仁華為政委追剿布匪。由於首戰小勝喪失警惕,蒙騎4師及天大支隊遭敵夜晚偷襲,遭受重大損失。剿匪指揮部馬上調整戰略,騎兵32團在達王廟陣地用82炮首先摧毀布匪重機槍,然後軍分區獨立團和天大支隊協同包抄過來,搶占沙丘制高點,向敵發起猛攻。敵人不支,紛紛南逃。此役徹底擊潰了布匪鬥志。其後該匪流竄多倫,大部被我殲滅,匪首額仁欽道爾吉隨德王逃亡至烏蘭巴托。

為了打擊傅系的囂張氣焰,穩定後方,鼓舞冀熱察區軍民鬥爭信心,1946年11月9日獨立第5旅對駐趙川堡的傅系「王牌團」第三十五軍第101師第303團,伏擊、誘敵、打援,全殲團部及兩個營、團屬騎兵連和炮兵連等共800餘人,第101師副師長王迂民和龍關縣縣長賈子健陣亡,第303團團長常效偉、副團長宋樹楹和政治主任馬風章被俘,繳獲了迫擊炮、戰馬、電台等一大批軍用物資。1946年11月25日,察北分區騎兵第二團配合獨五旅第十五團二營及機炮連、寶源縣大隊,發動了平定堡戰鬥,殲滅「察北收編司令」楊永興(楊錫壺)部,除楊本人在多倫漏網外,其手下的十幾個頭目、及四百餘兵均被殲滅,連同城內的騎兵二縱隊,共被殲滅1000餘人,繳獲輕機槍10挺,步槍700餘支,戰馬三百餘匹,對堅持地方工作,扭轉察北形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獨立第13旅在赤峰保衛戰後在興隆休整,奉命執行開闢熱西根據地的任務,11月經黑峪關新城子古北口向東寧地區挺進,在虎什哈突破敵阻擊,11月底進入赤城西南鄧家柵子。12月7日,39團奉命由鄧家柵子出發,連續行軍50餘里,8日晚抵達崇禮(西灣子)。1946年12月9日發動對崇禮突襲。守軍為保安副司令兼騎兵師師長石玉山率領慣匪出身的騎兵1200餘及當地300餘名老土匪編為縣保安大隊。獨13旅主攻,獨5旅在崇禮以西阻擊張家口援敵;察北分區騎兵3團在崇禮西部堵擊追殲可能潰逃之敵;崇禮縣大隊及各區游擊隊和民兵於崇禮東北,防禦張北、寶昌援敵。察北騎兵第一、二團四個連位於草場溝以西占領陣地負責阻擊張北來援之敵;赤城、龍關縣大隊破擊平綏鐵路牽制敵人。38團主攻失利,為了很快結束戰鬥,獨立13旅旅長黃鵠顯決定改派39團主攻。崇禮戰鬥全殲守軍。晉察冀軍區賀電:「冀熱察部隊一月以來打幾個殲滅戰,對堅持敵後創造了範例。」1946年12月19日,國軍第十三軍第89師與第三十五軍第101師對察東地區大掃蕩。冀熱察軍區在軍事上「暫以游擊戰為主,分出主力一部去開闢地區,在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中,集中兵力殲敵一部,拔掉可以拔掉的敵據點。」

1946年11月20日下午,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冀熱遼軍區在國際和平醫院禮堂(林西縣大營子天主教堂)召開大會,追悼在愛國自衛戰爭中殉難的烈士。程子華、趙毅敏、黃永勝、楊雨民等黨政領導出席大會,並向烈士致哀。

1947年2月2日20時,獨立第13旅37團攻打高麗營。39團負責警戒打援,第一營位於高麗營以東閆家店占領陣地準備打擊順義出援之敵;團指揮所帶第二營位於高麗營以西大東流村占領陣地,準備打擊小湯山沙河昌平來援之敵;第三營在大東流村西北三華里準備配合第二營包剿來援之敵。守軍為第一〇三軍2個連、三個壯丁隊(還鄉團)300餘人。至3日13時戰鬥結束。只有小湯山出援一個連試探被打退。殲敵206人,跑掉100餘人,攻克了高麗營。隨後,獨立13旅對平古線統軍莊至石匣段全面破擊,攻打密雲縣東智鎮,在懷柔縣大石峪總結慶功會。

1947年3月30日,冀熱察軍區獨立第5旅上調冀熱遼軍區。

1947年3月3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由晉察冀中央局劃出歸東北局領導。1947年4月1日,中共冀熱遼中央分局改為中共冀察熱遼分局,冀熱遼軍區改為冀察熱遼軍區。冀察熱遼軍區機關兼熱河軍區機關。冀察熱遼分局轄熱河省委(由分局兼)、冀東區黨委、冀熱察區黨委和13個地委、1個盟委、82個縣委和29個旗委,總人口1600萬,土地8000萬畝。冀察熱遼分局委員程子華、黃火青、肖克、羅瑞卿、李運昌、胡錫奎、趙毅敏、詹才芳、歐陽欽(時名楊清)、高自立、吳德、李楚離、雲澤(即烏蘭夫)。黃克誠、劉道生在1948年4月起被增補為分局委員,其中黃克誠接替程子華任分局書記。還設立冀察熱遼行政委員會。

1947年4月2日~5月14日,中共冀察熱遼分局第一次黨代會在林西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分局直屬機關代表團(馬載谷雲亭李樂光等23人)、軍區代表團(陳奇涵黃永勝等33人)、熱河省政府代表團(李子光楊雨民羅成德等28人)、冀東代表團(蘇林燕李中權等13人)、冀熱察代表團(劉道生牛樹才等17人)、熱東代表團(王國權韋祖珍等13人)、熱中代表團(王孝慈黃志勇等21人)、熱遼代表團(陳文標謝鏜忠等28人)、熱北代表團(權星垣謝志群等25人)、22地委代表團(邱會作等15人),共計10個代表團218人,代表全區23萬黨員與1 600萬人口(其中解放區280萬)。大會主席團13人:程子華、黃火青、李運昌、楊清、高自立、趙毅衡、李中權、陳奇涵、黃永勝、段蘇權、李子光、馬載、蘇林燕。會議歷時42天。會上程子華作《關於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李運昌作《關於軍事問題的報告》,趙毅敏作《關於土地問題的報告》,高自立作《關於財經問題的報告》。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年來形勢的檢討與今後工作方針任務的決議》。會議歷時42天,於5月14日閉幕。 4月15日,冀察熱遼正式由晉察冀調歸東北大區。會議之後,遵照中央及東北局要求,冀察熱遼野戰軍與地方黨政軍工作分開。野戰軍由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程子華,參謀長黃志勇,政治部主任劉道生率領南下東進,隨着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勝利,冀察熱遼地區也轉入解放戰爭全面反攻。此時,冀察熱遼戰場國軍23個團分散在31座城鎮和1000多公里的鐵路線上,主力第十三軍2個主力師前去支援東北,導致熱河兵力空虛。解放區擁有興隆青龍建昌烏丹新惠經棚林西林東大板天山魯北等11座縣城,主力部隊發展到10多萬人,解放區人口1000萬。

1947年3月為牽制傅作義西調,配合陝北作戰,獨立第13旅奉命攻打平定堡平定堡守軍為傅作義部步、騎各一個營,共600餘人。獨13旅決心在內蒙騎兵旅的配合下,採取遠距離奔襲全殲該敵,以39團主攻,由西南向東北發展進攻,殲滅天主教堂守敵;38團為二梯隊,首先殲西圍子排哨,然後占領西圍子和平定堡東山。37團第一營為旅預備隊,37團主力位於西南十五華里處警戒獨石口方向,負責打援。3月11日獨13旅從懷柔縣大石峪出發,8天行軍700餘里,4月8日凌晨2時抵達城外定位置,3時開始攻城。18時攻下天主堂。20時戰鬥結束。共殲敵458名,漏網突圍100餘人,繳戰馬100餘匹,步槍180支,輕機槍6挺,衝鋒鎗2支,擲彈筒2具,電台2部,電話單機8部,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但39團傷亡大。

1947年5月1日,駐守凌源的東北保安第三支隊司令韓梅村率部起義,拉開了反攻作戰的序幕。1947年5月攻占了圍場縣,恢復了熱西分區。6月6日收復赤峰。1947年6月17日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熱河省黨政軍機關從林西遷回赤峰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冀察熱遼部隊轉戰熱西、熱中、熱東地區,重創敵有生力量,收復了赤峰圍場豐寧寧城建平凌源等六縣市,控制了錦承鐵路中段400餘里,使熱中、熱東、熱西解放區連成一片。

1947年5月16日參加冀察熱遼分局第一次黨代會的冀東代表團從林西出發啟程返回,發生了著名的「柴胡欄子事件」。冀東區黨代表團13人:代表團主任蘇林燕(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副主任李中權(區委常委、冀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成員有王克如(冀東行署財政廳長)、朱喬生(冀東軍區政治部秘書科長)、陳東(十二地委民運部長)、胡里光(十二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田潤芝(十三專署副專員)、張樹先(十三地委宣傳部長)、李守善(十四地委民運部長)、艾平(十四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平民(十五軍分區副政委)、冀光(十五地委宣傳部長)、張兆仁(十七專署專員),警衛班9人,通訊員和隨行工作人員等,共72人。另外,冀東軍區派出一支30餘人的步兵警衛排,護送代表團赴林西。朱喬生帶警衛排大部押運冀熱遼軍區撥給的彈藥提前返回冀東,該排只留下1名副排長和5名戰士。5月18日下午,代表團到達烏丹,22分區參謀長夏新明向分區騎兵三團政治處副主任穆根力交待了護送任務。5月19日,代表團從烏丹出發,走了幾十里後住下。5月20日,在橋頭指揮對赤峰警戒的二十二分區司令員吳烈安排代表團行進路線,並命令由指導員王慶虎帶騎兵三團五連直接護送,穆根力負責護送總任務。黃昏時刻,到達赤西縣境內的柴胡欄子村。

東北夏季攻勢後,1947年8月冀察熱遼獨立第13、第16、第18旅組建東野八縱,司令員黃永勝(後為段蘇權),政委劉道生/邱會作,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邱會作,副政治委員王逸群,參謀長黃鵠顯。同時冀東軍區的獨立第10、第11、第9旅組建東野九縱,司令員詹才芳,政委李中權。冀察熱遼軍區陸續組建了獨立第一、二、三、六、八師和騎兵第一師,蒙漢聯軍第四師,總兵力達20多萬人,與之作戰的國民黨軍為第十三第四十九第九十三軍及地方保安部隊十餘萬人。

東北秋季攻勢中,冀察熱遼部隊在熱河東部50天六戰六捷,除錦州、綏中等孤立地點外全部獲得解放。

1947年11月,冀察熱遼分局決定轄境內的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的各旗政權和縣政權組成聯合旗縣政府,結束旗縣分治

1948年1月,國民黨成立冀熱遼邊區司令部范漢傑任司令官兼熱河省主席(民政廳廳長於國禎代主席),總兵力增加到十五萬人。

1948年2月,以冀熱察軍區機關為主、熱遼軍分區機關為輔成立東野十一縱機關。賀晉年任司令員,陳仁麒任政治委員,周仁傑任副司令員,楊春輔任政治部主任。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第2、第3師改編為十一縱的第31、第32、第33師。冀察熱遼分局還組織了50個二線兵團。此時,野戰部隊與縣支隊己達30多萬人。而在熱河戰場的中央軍第十三、四十九、九十三軍及雜碑部隊不足10萬人,且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打折扣。被迫收縮在以承德市區為中心的由平泉、承德、隆化、灤平通往北平的公路沿線上,處於解放區包圍之中。

1948年5月8日,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發出《關於熱河戰役政治工作的指示》,指出解放軍必勝的條件已經成熟。1948年5月11日,冀察熱遼軍區司令員程子華率冀察熱遼軍區前指和第十一縱隊,從朝陽地區出發,直指承德,首先打敗自平泉逃向承德的第十三軍第4師及所屬第10、11兩個團,收復三溝和六溝等據點,全面控制承德公路16處。1948年5月13日,第十一縱隊第31師指揮第93團向承德以北六十里的象鼻子山發起進攻,打響解放承德外圍第一戰,殲滅第十三軍第4師的1個工兵營。1948年5月24日,進攻隆化縣城戰鬥打響,至5月26日凌晨3時,歷經21小時戰鬥,守軍除團長湯池帶殘部逃走,共計1600餘人被殲,隆化解放。 龍華解放後,駐守承德的第十三軍立即收縮外圍守軍:

  • 5月26日平泉守軍第十三軍第89師第267團兩個營棄城西逃,被地方部隊在承德縣上板城下板城之間截擊,死傷406名。平泉縣城及承德縣的上板城、下板城兩鎮解放。
  • 5月27日新灤平(即鞍匠屯)的第十三軍第89師第266團一部棄城東逃,在張百灣、三間房之間被地方部隊截擊死傷529名,新灤平解放。
  • 5月28日下午16時解放軍向豐寧(東)縣城鳳山發起進攻,守軍為第十三軍暫編第一師、縣保安隊和地主武裝等3000餘人。當晚21時攻克鳳山,突圍殘部在東北川、元寶山一帶被冀察熱遼騎兵師截擊殲其一部,殘敵在隆化縣太平莊的老千頂被解放軍包圍殲其大部,暫編第1師師長孟德軻和3名團長被俘,參謀長陣亡,警察局長楊志鵬、地主武裝頭子楊連斗和葛占鰲被俘。
  • 5月29日解放軍收復距承德市區僅10多公里的雙塔山、三岔口,逼近承德。
  • 5月29日豐寧守軍熱河保安縱隊2000多人也棄城南逃,在豐寧、懷柔之間被冀熱察部隊全殲。
  • 冀東部隊擊斃平泉慣匪張其昌,殲682人,收復青龍

至此,解放軍共解放6座縣城,殲敵7000多人,承德市區外圍據點都已掃清。

1948年9月遼瀋戰役打響後,華北第三兵團發動察綏戰役;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在華北第二兵團指揮下,9月28日奔襲強攻趙川堡,獨立27團(分區獨立二團,原平北獨立團)及赤城縣支隊進至雙印堡(雙印子村)一線,阻擊來自宣化方向援軍。殲滅守軍及赤城、龍關二縣流亡黨政警共計1000餘人,俘虜察東保安副司令於鴻儒和赤城縣長楊炳彩,赤城、龍關兩縣全境解放。

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熱河省省長孫渡、承德縣縣長陶士君和第十三軍離承德赴北平。11月12日15時至13日拂曉,解放軍先頭部隊、承德公保大隊(南山部隊)和承德工委幹部陸續進入承德市區。11月15日,灤平解放。至此熱河全境解放。11月16日,中共中央致電程子華、黃克誠及冀察熱遼人民解放軍:祝賀收復承德,解放熱河省全境的大勝利。11月19日、21日,承德市政府和中共承德市委在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批准下相繼成立。1948年11月20日,中央批准撤銷冀察熱遼分局、東北行政委員會冀察熱遼辦事處、冀察熱遼軍區,另組建熱河、遼西兩省黨、政、軍組織,直屬東北局管轄;原冀察熱遼行政區所屬之熱河地區,歸熱河省建制,冀東及冀察遼熱兩區所轄察哈爾、河北部分即劃歸華北人民政府。12月13日,冀察熱遼分局、東北行政委員會冀察熱遼辦事處、冀察熱遼軍區正式撤銷。1948年12月,以第20軍分區機關組成熱河軍區機關,李運昌任司令員兼政委。1948年12月25日,以第18軍分區為基礎,成立錦州軍區。

1949年1月15日,冀熱察北嶽兩區合併為察哈爾省,相應的區黨委、行署、軍區合併為省委、省政府、察哈爾軍區,駐張家口楊耕田牛樹才為正副書記,張蘇李濟寰為省政府政府主席,司令員王平,政委楊耕田(兼),副司令員詹大南肖思明,副政委牛樹才(兼)、蘇啟勝。原冀熱察行政區的熱河部分縣份劃歸熱河省平古路以東劃給冀東,其餘歸屬察哈爾省。察哈爾省轄雁北(北嶽第一)、平西(北嶽第三,進駐良鄉)、建屏(北嶽第四)、易水(北嶽第五)、察南(北嶽第六)、察北、冀察(察東,遷駐南口,1949年4月19日撤銷併入通縣、察南兩專區)等7個專區與張家口、宣化、大同等3個省轄市共54個縣12 400個行政村,人口7 531 000。

1949年2月,東北軍區決定,以熱河軍區所屬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步兵第168師,歸熱河軍區建制。鍾輝琨任師長,邱仁華任政委。1950年1月,熱河軍區撤銷,以熱河軍區機關和部分幹部為基礎,組建炮兵第4師;以熱河軍區直屬機關留下的部分幹部為基礎,組成熱河省軍事部,直屬東北軍區和熱河省委領導。

冀察熱遼分局組織結構

[編輯]
  • 分局書記:程子華(1946年10月至1948年4月)、黃克誠(從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崗位上,於1948年4月12日調任。兼冀察熱遼軍區政治委員,同時兼任東北野戰軍第2兵團政治委員,在後方負責戰勤支前工作)
  • 分局委員:程子華、黃火青、肖克、羅瑞卿、李運昌、胡錫奎、趙毅敏、詹才芳、歐陽欽(時名楊清)、高自立、吳德、李楚離、雲澤(即烏蘭夫)。黃克誠、劉道生在1948年4月起被增補為分局委員。
  • 分局副書記:黃火青
  • 秘書長:歐陽欽(楊青)、馬洪
  • 組織部長趙毅敏
  • 宣傳部長
  • 聯絡部部長:歐陽欽(兼)
  • 財經委員會主任:高自立(兼)
  • 社會部部長 副部長王范
  • 承德工委: 1946年8月國民黨軍隊攻占承德市後,冀熱遼區及熱河省黨、政、軍機關撤出承德市。與此同時,承德市黨、政、軍機構撤銷,另組建黨政合一的中共承德工作委員會。承德工委始由熱西地委代管,1947年4月,改由中共冀東區委代管。1948年4月,又改由中共熱中地委代管。同年11月,承德工委撤銷。
  • 熱東(18)地委:1945年10月9日建立了中共熱東工委,周治國任工委書記。1946年11月,中共熱河省委組建了中共熱東地委、專署和軍分區。由段德彰任書記,徐以新周治國任副書記。當時僅轄朝陽凌源建昌3個縣,人口120萬。中共熱河省委於1946年4月對熱東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王國權任地委書記兼政委,段德彰任副書記。撤銷中共遼西地委的所屬部分縣劃歸熱東地委領導。熱東管轄朝陽建昌凌源、建東、凌建(1946年10月在凌源、建昌、建平三縣交界設立)、綏中興城錦西、錦義、喀左等10個縣(旗)。熱東黨政機關主要活動在建昌縣要路溝一帶。1947年7月1日設立葉柏壽縣,不久分局決定,凌建縣併入葉柏壽縣以解決幹部不足問題。
  • 熱中(19)地委:1945年9月中共熱中地委、熱河省第一督察專員公署、熱中軍分區在赤峰成立。受熱河省委、省政府、熱河軍區領導。地委書記黃文/黃志勇/王孝慈/強曉初,專員楊雨民(兼)/王新華/強曉初,副書記宋誠,副專員李望淮,分區司令員趙復興、副司令員何廷一。新開闢建平縣吉政興為縣委副書記,劉佐斌任縣長,配備了二十多名老根據地薊(薊縣)遵(化)興(隆)聯合縣的幹部。1946年6月,改受新成立的熱遼區黨委領導。1946年9月赤峰失守,地委在寧城八里罕、喀喇沁旗小牛群鎮公爺府鎮等游擊區。1946年10月改由冀熱遼分局直接領導。
  • 熱北(20)地委:駐林西。1945年9月熱北行政專員公署(第五專員公署)在林西成立。1945年11月7日中共熱北地委、熱北軍分區(20軍分區)在林西建立。地委書記兼政委王逸倫,副書記權星垣\李望淮,組織部長肖佐漢,宣傳部長張煥然/王紀明,秘書長石汝麟,民運部長趙承瑞,專員張盤新。轄林西縣、經棚縣、克什克騰旗6個旗縣,大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50萬左右。民族問題突出,政治環境複雜,能開展工作的地方,只有林西縣和經棚縣(後改克什克騰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北五旗縣及開魯和扎魯特革命工作的中心,是連接華北和東北戰略要地。10月下旬,延安幹部陸棣經棚縣長,陳耳東任縣委書記,經棚縣政府和克什克騰旗政府分治,義理通阿任旗長。1946年3月17日,東蒙自治政府宣布昭烏達省政府在林東成立,薩嘎拉扎布為省長,那蘇圖為秘書長,和子章東蒙自治軍騎兵4師師長。承德四三會議後。1946年4月15日,內蒙古昭烏達省、和子章與熱北地委達成《林西協議》,設立熱北專署林東辦事處。根根四三會議精神,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昭烏達盟分會與卓索圖盟分會則由聯合會雲澤主席直接領導。雲澤主席派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執委會常委烏力吉那仁負責昭烏達盟籌建工作,冀熱遼中央分局派熱河省公安廳徐子干協助開展工作。1946年5月1日,自治運動聯合昭烏達盟分會在林東成立,委員包括:烏力吉那仁、徐子干、那蘇圖、義達嗄蘇榮、薩嗄拉扎布、和子章、卻吉敖斯爾、阿民布和、斯布吉德。至6月份,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阿魯科爾沁旗、克什克騰旗、扎魯特旗支會都已建立。扎拉嗄呼為巴林左翼旗主任,額爾和巴圖為巴林右翼旗主任,包英昌為克什克騰旗主任,道不欽巴拉珠爾為阿魯科爾沁旗主任,賽音巴雅爾為扎魯特旗主任。兩級聯合會建立後,充分發揮了半政權半軍事和統一戰線組織性質作用,在昭烏達盟政權建設,隊伍改造,蒙漢團結,剿匪與支前等發揮了重要作用。5月1日,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昭烏達盟分會在林東成立,烏力吉那仁任主任,那蘇圖任副主任。1946年5月18日,中共熱北地委、專署、軍分區機關從林西遷入林東。1946年6月5日,根據黨中央要求和四三會議精神,熱北專署與籌建的昭烏達省同時撤銷,成立昭烏達盟臨時行政委員會薩嘎拉扎布為主席,吳廣文任副主席(兼黨組書記),委員12人,蒙漢各半。昭烏達盟實行蒙漢分治。各旗政府設「漢民科」管理漢民,轄林西縣、經棚縣、開魯縣、林東行政委員會、克什克騰旗、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阿魯科爾沁旗、扎魯特旗。熱東地委兼中共昭烏達盟委,對外叫昭烏達盟民運部,王逸倫兼任盟委書記,權星垣任副書記。熱北20軍分區易名為昭烏達盟軍分區。1946年6月3日,受昭烏達盟委(熱北地委)委派,昭烏達盟委公安科長惠北海率宋玉剛(崗)、邢北群、陳光等20多人組成的工作隊,代表黨和八路軍,第一次進駐查布杆廟;6月10日,中共阿魯科爾沁旗委秘密成立,惠北海任書記,宋玉剛任組織部長,邢北群任宣傳部長;同時惠北海還兼任阿魯科爾沁旗政府漢民自治科長,率先從農區半農半牧區開展工作,與旗政府協商遷旗政府至查布杆廟街,旗政府正式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阿旗旗委還率先建立查不杆廟區委、烏蘭哈達區委、天山口區委。各旗委書記一般公開身份擔任漢民科長,如巴林右旗科長為雷代夫,阿魯科爾沁旗科長為惠北海,扎魯特旗科長為秦純一。至1946年6月底,林東臨時縣委、林東行政委員會、阿旗旗委、旗政府(改組後)、漢民自治科相繼成立,標誌着昭烏達盟盟旗(縣)兩級政權組織機構相繼建立。1946年9月,昭烏達盟委、軍分區先後兩次對蒙騎四師整頓,大量工作都是通過自治運動聯合分會完成的。如青年科長斯布吉德、組織科長義達嘎蘇榮、宣傳科長卻吉敖斯爾及道布欽巴拉珠爾,都是各騎兵團團長或政委,最終使這支蒙漢武裝真正成為一支黨領導下的部隊。由革命老區派來的大隊以上幹部是:冀東6人,如張煥然卜汝英等;冀中38人,如王建民、王旭等;冀西13人,如喬國士、杜貴德等;山西6人,如石汝麟白雲飛等;延安31人,如蘇雷陸棣李望淮惠北海李唐基邢北群張盤新宋玉岡喬鳳山等;從部隊來14人,如師軍卜雲龍喻楚傑邱仁華鍾輝劉昌廖殿明崔同喜張紹卿李天增張華廷等;從赤峰來的3人,如王逸倫等。東蒙古自治政府派來10人,如薩嗄拉扎布蒙和舞樂極義達嗄蘇榮業喜扎拉僧阿昆布和道布欽巴拉珠爾等人。內蒙古自治聯合會派來烏力吉那仁徐子干2人。地方人士,如和子章那蘇圖蘇達那木道布哈斯道爾吉義禮通阿等。政權建設雖處於半隱秘半公開狀態,但發展很快。到1946年底,經棚縣己建立黨委10個,黨支部36個;克什克騰旗建立黨支部80個;林西建黨支部106個;巴林左翼旗建立黨支部136個;巴林右翼旗建立黨支部58個;阿魯科爾沁旗建立黨支部85個。1947年6月,冀察熱遼中央分局、熱河省委從林西遷至赤峰,中共昭烏達盟委也進入了公開發展階段。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烏蘭浩特成立,5月4日昭烏達臨時行政委員會改為昭烏達盟政府,義達嗄蘇榮成為昭盟首任盟長,副盟長為吳廣文。1947年11月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提岀"取消蒙漢分治,撤銷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及所屬昭烏達、卓索圖盟分會」。據此,林東行政委員會與巴林左翼旗政府合併,稱巴林左翼旗政府;經棚縣同克什克騰旗政府合併,稱克什克騰旗政府;所有漢民科撤銷,改為中共黨的工作部門。1948年7月,昭烏達盟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和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為內容的建黨整黨運動。這項運動前後一年時間,共清除不合格黨員224名,占總數14%左右。1948年底,昭烏達盟已有基層支部515個,黨員6124名。1949年5月1日,昭烏達盟及各旗縣政府一律改成人民政府。5月5日昭烏達盟改變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和熱河省政府雙重管理現狀,熱河省重划行政區域,將西拉沐倫河以北的林西縣和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旗、阿魯科爾沁旗、克什克騰旗4旗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中共昭烏達地委亦改稱中共昭烏達盟委。到1949年9月中共昭烏達地委改稱中共昭烏達盟委員會,中共昭烏達盟地委歷任書記為王逸倫、權星垣、石汝麟(代),副書記為李望淮、權星垣、孫文采、石汝麟。秘書長為石汝麟、孫耳東、王學仁。組織部長為肖佐漢、恵北海、劉寶華、石汝麟。宣傳部長為王紀明、石汝麟、李子富。民運部長為趙承瑞。社會部長孫文采、徐子干。昭烏達盟盟長為義達嗄蘇榮、陳耳東,副盟長吳廣文、鯀嗄丹儒布。1955年12月熱河省撒銷建制,西拉沐倫河以南的翁牛特旗、敖漢旗、喀喇沁旗3旗和赤峰縣、寧城縣2縣劃歸內蒙古昭烏達盟管理。1956年1月,昭烏達盟黨政機關由林東遷往赤峰縣。
  • 熱遼(21)地委:1946年2月,根據中共熱河省委決定,在敖漢旗小河沿(小哈拉道口)成立了中共熱遼地委(二十一地委)、專署和軍分區。陳文彪任書記兼政委/馬載(1947.7-),李東冶任地委副書記。司令員歐陽家詳。地委城市工作委員會書記(城工部長)魏奇。當時轄錦義、北阜新、北票3縣。1946年9月,又陸續增加了建平、新惠、新東、朝北等縣和敖漢旗吐默特中旗。地委機關設在貝子府,轄區兩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125.5萬人。機關報《翻身報》。1946年7月10月在敖漢旗敖吉榆樹林子村成立熱遼地委黨校,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魏奇兼任校長,原遼西軍政幹校副校長潘純任副校長,周敬堯任政治部主任,一年內培訓了區、鄉級幹部與積極分子7期共300人,每期50天左右。1946年7月20日熱遼行政公署成立,熱河省政府副主席楊雨民兼任主任,熱遼地委秘書長王逸倫,1946年10月17日併入熱河省。由於實行蒙漢合治,熱河省將熱遼地委所屬5縣均改為縣旗聯合政府。即:新惠縣、敖漢旗聯合政府,建平縣、喀左旗聯合政府,朝陽縣、吐右旗聯合政府,北票縣、吐中旗聯合政府,北阜義縣、土左旗聯合政府(新東縣已撤銷)。1947年11月29日地委遷入北票縣台吉營子。1948年12月熱遼地委撤銷,地委黨校遷承德市併入熱河省委黨校。
  • 烏丹(22)地委、專署、軍分區:1946年12月12日在烏丹成立,書記兼政委邱會作/宋誠(1947.8-),副書記宋誠(兼城工部長)、危拱之(兼組織部長),宣傳部部長王紀明,民運部部長田志周。分區司令員吳烈,政委邱會作,副司會員何廷一,參謀長夏新明,政治部主任吳彪,副主住劉克。專員劉錫三/劉正文(47.春-),副專員段鍾南、張立文。二十二專署隸屬於熱河省政府管轄。轄烏丹赤峰赤東)、赤西圍北四縣和翁敖聯合旗,總面積1.8萬平方公里(指解放區),總人口50多萬,其中解放區人口36萬。1947年11月10日撤銷烏丹警備區,屬地併入熱中十九專區。
  • 錫察巴烏工作委員會:包括錫林浩特盟、察哈爾盟、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1947年2月在貝子廟成立。奎璧任書記。 實際上一直主要由中共晉察冀中央局領導。
  • 昭烏達盟地委:1946年《四三協議》後,東蒙古各盟開始接受中共領導。1946年5月,中共熱北地委遷到林東,兼昭烏達盟地委,書記王逸倫/權星垣。轄巴林右翼旗委、巴林左翼旗委、阿魯科爾沁旗委、扎魯特旗委、開魯縣委、林東縣委等。
  • 冀東區委:機關設在遷西縣境內諸莊村。區委書記李運昌/詹才芳/吳德、副書記李楚離,組織部長蘇林燕,社會部長李一夫。冀東行署主任張明遠
    • 十五地委:副書記王平民 宣傳部長冀光
    • 熱南(17)地委:1946年8月建,駐地寬城。轄青龍縣、寬城縣、興隆縣。
  • 熱河省委、熱河省政府:1945年9月中旬,熱河行政公署在承德成立,李子光楊雨民任正副主任,做接收熱河省政權工作。9月20日,晉察冀中央局決定,成立冀熱遼區黨委熱河分委和熱河軍區,由胡錫奎兼分委書記和軍區政委,段蘇權為分委委員、軍區司令員,李子光王國權為分委委員、副書記。轄熱中、熱東、熱北、熱西、熱南5個地委、專署、軍分區和承德市委、市政府,市委書記由王國權兼任,市長鄭旭,副市長史立德。1945年10月14日,熱河省政府在承德宣告成立,李子光為主席,楊雨民為副主席。王煥如任熱河省政府財政廳廳長。遠近民任熱河省財政廳供給處處長。熱河成為共產黨、八路軍完全控制的省份。1945年10月22日蘇軍開始撤出承德。1945年11月1日,熱河省人民代表會議在承德舉行, 選舉李運昌為省主席,李子光為第一副主席、楊雨民為副主席。1945年11月10日,熱河分委改為熱河省委,書記胡錫奎,副書記譚余保,熱河省軍區司令員段蘇權。1946年10月4日,中央批准撤銷熱河省委,由冀熱遼分局直接領導各地委、盟委。
  • 冀熱察區委:1946年10月11日張家口失守後,晉察冀所轄的冀察區被分割為南北兩部分。1946年11月把平綏路北的察北、察東、平北分區與原來熱河省的熱西分區組建為冀熱察區委、冀熱察行署、冀熱察軍區。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劉道生,司令員段蘇權,副書記牛樹才,宣傳部長孫敬文,城工部長王子玉。行署主任楊春甫,行署副主任張孟旭,民政廳長權哲民尚子錦趙鵬飛為實業廳正、副廳長,財政廳長賈廷三。駐地懷柔縣沙峪村。《冀熱察導報》社長錢丹輝兼新華社冀熱察分社。
    • 平北地委
    • 察北地委:地委委員和愚(兼工會主席)。副專員蘇景一(兼秘書長)。
    • 察東地委
    • 熱西地委
  • 分局、行政辦事處直屬單位:
    • 冀察熱遼聯合大學:熱河省魯迅文學藝術學院1947年3月在林西開學,校長趙毅敏,教育長安波。1947年8月與熱河建國學院合併,稱"冀察熱遼聯合大學",下設魯迅文學藝術部。 大學教育長兼行政學院院長徐懋庸

冀察熱遼軍區組織結構

[編輯]

冀察熱遼軍區:

  • 司令員:肖克 程子華
  • 政委:程子華 羅瑞卿 黃克誠
  • 副司令員:李運昌陳奇涵 黃永勝
  • 副政委:黃火青
  • 參謀長:黃志勇
  • 政治部主任:黃火青(兼)
  • 副參謀長:
  • 政治部副主任:
    • 宣傳部長:劉克
      • 冀東第十四軍分區(一說第十三軍分區)宣傳隊,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軍進入熱河省承德市,改編為熱河軍區勝利劇社,社長韓大偉。為了充實勝利劇社,冀熱遼中央分局宣傳部長趙毅敏請求延安過路幹部中的一些文化或文藝界名人留了下來,著名的有延安魯藝的幹部安波駱文林農達尼莎萊呂西凡海默及從晉察冀軍區來的李劫夫等十多人。1945年12月,勝利劇社再次改組,安波任社長,駱文、李劫夫為副社長,喬振民為協理員,韓大偉為副協理員,孫式禮為秘書,下設戲劇部、音樂部、創作部、演出部、總務科等,全社共有五十餘人。1946年下半年,勝利劇社分為兩隊隨軍。由呂西凡率領的二隊經由隆化、圍場等地於1946年11月份到達軍區駐地林西,與從承德撤出來的一個學生文工團合併,建立了冀熱遼軍區文工二團。1947年3月份,由安波率領的勝利劇社一隊也突破了敵人的封鎖線,到達林西,成為冀熱遼軍區文工一團。不久,這兩個分團合併,統稱為冀熱遼軍區文工團,團長安波,政委喬振民,副團長駱文,全團共有七十餘人,設在葛祖培大院(後實驗小學東院),與林西縣北街第一完全小學(後林西縣實驗小學)相鄰。從承德向林西轉移途中,安波、程雲、莎萊、海默等人根據當時的形勢,集體創作了大型歌劇《兵》。到達林西後,《兵》在戲園子(後來的汽車站)首次公演,駐當地的很多黨政軍負責人都前去觀看並給予了很高評價。1947年,呂西凡在擔任冀熱遼文工團副團長時編導大型話劇《苦盡甜來》,在解放區產生很大影響,被冀熱遼軍區立功委員會授予甲等功一次。1947年6月6日,收復赤峰,冀察熱遼軍區文工團隨軍進駐赤峰。1947年7月,經安波提議,冀察熱遼中央分局宣傳部批准,冀察熱遼文工團改為魯迅文藝學院,以培養大批文藝工作者,由趙毅敏兼任院長,安波任秘書長,駱文任教務長兼文學系主任。後來該學院又與行政學院、自治學院合併為冀察熱遼聯合大學,「魯藝」成為「聯大」的一個分院。錦州解放後「魯藝」隨軍進入錦州,根據東北局的指示,分成八個文工團,其中一個團由安波率領到達瀋陽,建立文聯文工團,即後來的遼寧人藝;一個團由駱文、程雲率領南下天津,後到武漢,即後來的武漢歌舞劇院;一個團由嚴肅率領,建熱東文工團;一個團為承德文工團;一個團為東北野戰軍第八縱隊文工團,即後來的戰友文工團;一個團為東北野戰軍第十一縱隊文工團;一個團留在錦州,一個團為東北野戰軍某縱隊文工團。。
    • 民運部長王逸群
  • 後勤部長:
  • 後勤部政委:羅成德/謝滋群
  • 直屬單位:
    • 熱河軍區警衛團團長周鳳林,政委任思忠
    • 獨立第一旅:1946年4月黃永勝的熱遼縱隊撤銷,在赤峰的大部整編為冀熱遼軍區直屬獨立旅。以30旅旅部為獨立旅旅部。旅長張德發,政委謝鏜忠,副旅長幸世修,參謀長張乃斌,政治部主任曹德連。1946年5月中旬的古山戰鬥後,該旅於1946年7月20日改稱獨立第16旅並轉隸熱遼軍區
    • 獨立第13旅:原由趙爾陸冀晉縱隊第2旅和黃壽發冀中縱隊第1旅合編,第4團(冀東13團)、第5團(冀熱遼西路十四軍分區北進一支隊)、第6團(冀中第71團)。獨立第2旅改編為獨立第13旅。1946年8月承德撤退後,1946年9月熱河第13、第14旅合編為獨13旅。旅長黃鵠顯,政治委員陳仁麒,參謀長楊力,以獨13旅第37團第1、第2營、第38團和第14旅第42團合編組成第37團;獨14旅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獨13旅第37團第3營和第39團合編組成第39團。1946年10月4日熱河軍區撤銷後,該旅由冀熱遼軍區直轄。後編入東北8縱隊為22師,師長吳烈,政委陳仁麒,副政委劉漢鮑啟祥,參謀長李榮順,主任鮑啟祥(兼),鍾池(後),副主任肖澤西。後改稱45軍133師。
      • 第6團:1945年8月13日在原趙縣抗日縣政府所在地大東平村組建冀中六分去第71團。團長白雲峰,政委肖澤西,參謀長丁龍潛,政治處主任趙占奎。第一營為三十一地區隊第一、二大隊改編;第二營為四十四地區隊第三、四(趙縣賢門樓偽九中隊起義部隊)、六大隊(趙縣工人大隊)改編;第三營的第七連為趙縣支隊第一、二中隊合編而成;第八連為趙縣支隊第三、四中隊合編而成;第九連為束冀縣大隊合編而成。趙縣支隊部改為第三營營部。七十一團直屬警衛連由四十四地區隊警衛排和趙縣戰鬥力最強、人數最多的三個區小隊合編而成。七十一團直屬偵察通訊連由三十一、四十四地區隊的偵察排、通信排合編。至9月7日連克攻下束鹿藁城趙縣3座縣城。深縣、辛集、晉縣、寧晉、無極之敵望風而逃,從而解放了除欒城縣城以外的全部冀中六分區地區。在安國休整,補入冀中新兵團另一個新兵營1800人,全團實力達3011人。奉命每連僅保留一挺機槍,每班一條步槍,每人6枚手榴彈,北上進至古北口,到達承德後從熱河軍區修械所得到300餘支步槍,僅裝備了第一、二、三、四連。11月改編為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第1團。1947年8月1日改編為八縱22旅66團,團長白斌、政委焦紅光、參謀長蔚章、主任陳蘊德、副參謀長王長久,副主任林萬福。1948年11月27日在閭陽驛改編為133師399團,團長白斌、政委劉彬、副團長錢仁甫、參謀長郭福田、主任陳蘊德、副參謀長唐元享。
    • 獨立第16旅:冀熱遼軍區獨立旅於1946年7月20日改隸屬熱遼軍區並改稱獨立第16旅。原第70、第66、第65團依次改稱第46、第47、第48團。部隊裝備大為改善。黃志勇接任政委。旅長張德發,副旅長幸世修,參謀長張乃斌,政治部主任曹德連。1946年8月底擴編出獨立第17旅。1946年10月4日熱遼軍區撤銷後該旅由冀熱遼軍區直轄。1947年8月1日升級為東野八縱23師。1948年11月改編為解放軍第134師。
      • 第46團:前身為「紅一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第1團。1945年11月21日隨教2旅赴東北途中編入晉察冀軍區第二野戰軍熱遼縱隊為第27旅第70團,1946年4月調入熱遼縱隊第30旅仍為第70團,1946年5月隨所在旅改編為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旅第70團,8月改稱冀熱遼軍區獨立第16旅第46團。1946年8月底該團調入新組建的獨立17旅為第49團。原黃永勝縱隊22旅67團沿革的冀察熱遼軍區警衛團於1946年10月底改稱新的46團。後沿革為八縱23師67團、四野45軍134師400團。隨46軍抗美援朝。1953年作為架子團改編為55軍炮兵團。
      • 第47團:(警備第一團),前身為紅九軍團。抗戰初期改編為八路軍一二零師359旅718團,後改編為陝甘寧留守兵團警備第8團。1943年1月改編為警備第1旅第1團。解放戰爭時期沿革為冀熱遼第30旅66團、熱遼軍區獨16旅47團、東北民主聯軍八縱23師68團、第45軍134師401團。
      • 第48團:前身為1945年7月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即朱德警衛團的5個連編成南下支隊獨立第三游擊支隊第二團。熱遼縱隊第22旅第65團、冀察熱遼軍區獨立旅65團、獨立48旅48團。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第23師第69團、第四野戰軍第45軍第134師第402團。
    • 獨立第17旅(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1946年8月底從獨立第16旅擴編出獨立第17旅。隸屬於熱遼軍區。旅長何能彬,政委謝鏜忠,政治部主任李質。1946年10月4日熱遼軍區撤銷後該旅由冀熱遼軍區直轄。1947年7月該旅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1948年2月升級為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為第31師。
      • 第49團:獨16旅46團調入獨17旅改稱第49團。為「紅一團」。1947年7月中旬改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第1團,組建第11縱隊時改番號為第31師91團。
      • 第50團:前身1943年7月以冀東第12團2連、高恆游擊隊及縣大隊為基礎組建的冀東軍分區第8區隊。1945年1月擴建為冀東16分區第18團。1945年9月編入新組建的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2旅為第64團,1945年12月隨22旅編入晉察冀第二野戰軍熱遼縱隊仍為第22旅第64團。1946年5月在北票與遼寧省第一保安司令部第一團(保安一團,1945年11月在阜新組建)合編稱熱河軍區熱遼(21)軍分區警備三團,原保安一團編為該團二營。1946年9月警三團(欠一營)改編為獨立17旅第50團,1947年7月中旬改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第2團,組建第11縱隊時改番號為第31師92團。
      • 第51團:前身是1945年9月由朝陽縣民間武裝編成的朝陽縣獨立團,1945年11月升為熱東軍分區獨立團。1946年7月調歸熱南軍分區,為熱南軍分區獨立團。1947年5月編入獨立第17旅為第51團,1947年7月中旬改稱東北民主聯軍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1師第3團,1948年3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為第31師第93團。
    • 獨立第18旅:1945年11月由冀熱遼特務1團、冀中沙克第31團,黃永勝教導第2旅第1團合編為熱遼(黃永勝)縱隊第27旅。1946年4月併入熱東軍分區。1947年5月熱東軍分區組建獨立第18旅,遼西支隊改編為52團,團長孔瑞雲。1947年8月1日組建東野八縱為第24師。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3師:1947年7月下令組建,10月正式編成。師部由第22軍分區(烏丹分區)機關與第21軍分區(熱遼分區)機關一部組成。參謀長夏新民。1948年2月升級為東野11縱33師。
      • 第7團:1946年9月,熱遼分區原警備三團調歸十七旅為第50團,留下一營改為熱遼軍分區獨立營;1947年2月,調新東二中隊、新惠支隊三連、北票支隊三中隊、分區機炮連編入該營,改稱為熱遼軍分區獨立團(習慣稱警三團);1947年10月,該團編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三師七團。
      • 第8團:1947年10月22分區獨立團(警備4團)編入新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3師為第8團,1948年3月隨所在師編入新組建的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為第33師第98團,1948年11月本師第99團併入該團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第144師第431團。
      • 第9團:1946年2月,在小哈拉道口由北票支隊與錦義支隊部分編成熱遼分區二團;5月,改為朝北獨立團;8月,改為朝北支隊;1947年7月,與建平縣支隊合併,改稱為熱遼分區地區隊;同年10月,編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三師九團。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4師:1947年11月25日在遵化縣南崗村組建。以第17(熱南)軍分區機關組建師部機關。師長李道之(原第十二軍分區司令員),政委王曉聲(原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55年大校),參謀長莫異明,政治部主任侯全智(55年大校),供給部長余成章,政委羅江,衛生部長趙澤晉。隸屬冀東軍區領導。直屬部隊有:警衛連、偵通連、騎兵連、迫擊炮連。部隊有第10團、第11團、第12團。全師共有7317人。在冀熱遼軍區前方指揮所(司令員程子華、政治委員黃志勇)統一指揮下參加東北冬季攻勢與遼瀋戰役。1947年12月10日至1948年1月16日,以小部隊,向石門朱各莊北戴河蔡各莊等車站發動攻擊,掩護師主力切斷北寧路灤東段(灤河以東至秦皇島)連續進行的灤東破交戰;12月17日,駐天津之敵92軍增援東北,其先頭部隊168團於19日進抵盛鐵營,切斷其退路,困於趙莊和王莊一帶,經6小時激戰,全部被殲。灤東破交戰共斃傷敵245人,俘敵307人,破壞鐵路80餘里,剪斷電線近兩萬公斤,炸毀橋梁4座,使灤東至山海關鐵路癱瘓40多天,有力的配合了東北冬季攻勢。並使冀東地區的玉田沙流河等地之敵棄城而逃,恢復和擴大了解放區。戰後,在豐潤縣進行新式整軍運動,以訴苦和三查為主要內容的階級教育。1948年3月,華北野戰軍向察南、綏東發動攻勢,獨四師配合鉗制第13軍向西增援:3月21日,獨四師配合第14軍分區襲擊密雲外圍據點河南寨之敵,以第10團第3營7、9兩個連進駐營村,當晚密雲之第63師1個營乘黑夜將營村包圍,在第1營的支援下,歷時10小時,戰鬥結束,斃傷敵90餘人,俘敵52人。3月底,獨四師攻打通(縣)唐(山)公路上的重要據點夏墊。該鎮駐有河北省保安13團及地主武裝約1000餘人。4月2日開始總攻。10團1營1連在火力掩護下首先突破西門,2、3、6連尾隨跟進。在攻西北角碉堡時,2連兩次爆破不成,戰士邵洪生擔負第三次爆破,炸開碉堡,壯烈犧牲。夏墊攻堅戰歷經5小時,斃傷敵110名,俘敵700餘名。4月5日,第13軍第4師向夏墊反撲,獨四師命駐回回塢10團從敵之側翼出擊,又殲敵500餘人。在配合華北野戰軍作戰中,獨四師共斃傷敵700餘人,俘敵750人,完成了鉗制敵13軍向西增援的任務。1948年4月7日,獨四師在薊縣馬伸橋,利用戰鬥間隙,進行政治整訓,開展群眾性的練兵運動。5月初,獨四師奉命,出平谷經峪口、華山,直插灤平縣。該縣駐有敵保安1個團。5月11日,第11團將外圍之敵驅逐城內,次日獲悉古北口之敵增援一個師,撤回曹路口。後了解敵人並未增援,再返回灤平時,敵已向承德逃竄。11團2營跟蹤追擊,解放了灤平。繳獲戰防炮1門,子彈12萬發。6月初,配合華北第3縱隊攻打古北口,在石匣阻擊密雲之敵。任務完成後,奉命向熱河挺進。6月中旬進抵承德外圍。與冀察熱遼獨立第6、第8師共同執行圍困承德的任務。承德守敵13軍為了解除困境,派1個團向黃土梁子進犯。我11團2營被敵人包圍,在12團掩護,安全撤至興隆縣鷹手營子一帶集結休整。圍困承德,從5月11日至8月20日,歷時3個多月,共斃傷敵100餘名,俘敵114名,部隊所到之處,看到群眾生活非常困難,以樹皮、草根度日,群眾無法供應部隊。冀東老區人民為支援子弟兵,翻山越嶺,越過長城,長途運糧供應部隊;冀東組織擔架隊隨部隊作戰,奮不顧身的搶救傷員。部隊在缺糧的情況下,吃稀飯節省糧食,救濟苦難中的群眾。1948年9月開始遼瀋戰役,獨四師奉命攻取綏中,切斷東北與關內的聯繫。綏中駐有第86軍暫60師第2團、交警部隊一個大隊及地主武裝,約2800餘人。火車站西北角羊乃山,構築有永久性工事,是控制火車站及縣城的制高點,守敵約300餘人。獨四師於9月20日抵達綏中外圍,與獨立第6、第8師和炮兵第2團,對綏中形成包圍。9月24日,獨立第6師首先攻占羊乃山,全殲守敵,控制了制高點。9月25日,第12團又占領了南大營,掃清了綏中東北面鐵路線碉堡之敵。9月27日發動主攻,敵退至南關第二道防線。第10團3營從側翼猛攻,全殲水塔之敵一個加強排。在12團的配合下,繼續向南關攻擊,殲滅交警80餘人,其殘敵逃入城內。9月28日7時,開始總攻。第10團1連在火力掩護下,僅用15分鐘,由城南角、魁星樓突入。但4班梯子組在城下接連受到敵人炮火殺傷,攻城部隊受阻。5班戰士劉樹才率領尖刀小組奮不顧身,冒着敵人的交叉火力,登上綏中城,搶占魁星樓,掩護後續部隊順利登城。戰後劉樹才被評為解放綏中的登城英雄,由於他在其他戰鬥中也有卓著功勳,一九五〇年被評為全師的戰鬥英雄,出席了全國第一屆戰鬥英雄代表大會。綏中攻堅戰歷時5天,共斃傷敵815名,俘敵1946名。隨後,獨四師奉命包圍前所,駐敵26師第3團,9月30日晚,敵團部率1、2營逃往山海關,敵3營也準備次日棄點西逃。獨四師於9月29日從綏中出發,繞過綏稜公路,經兩晝夜急行軍,於10月1日拂曉進抵前所外圍。由我10團、11團對前所形成包圍。敵先後向我10團2、3營作試探性的進攻,企圖以小部隊牽制我主力,以掩護敵主力向山海關逃竄,但遭我10團2營分割切斷,並殲敵一部。其餘殘敵一股被11團全殲於大石橋,另一股被我10團1營全殲於前所。戰鬥僅兩小時,全殲前所守敵一個營。10月9日,東北野戰軍向錦州發動攻勢,華北之敵11個師登陸葫蘆島進至錦西,企圖向東增援錦州。獨四師奉命從前所開赴楊家屯、老和尚台一線,配合東北第4縱隊阻擊增援之敵。10月14日第10團3營營長賈祥率部隊進入楊家屯,擔任阻擊任務。15日,敵198師594團、593團兩個營與整編62師兩個營進至楊家屯,與我師對峙。敵為保障其主力之安全,10月16日拂曉,集中炮火向第10團9連陣地襲擊,並以1個步兵連,連續向我衝鋒3次,均被我3排擊退。敵又集中各種火炮20餘門,並在飛機的掩護下,以一個營的兵力向第7連陣地猛烈攻擊。楊家屯、老和尚台一線阻擊戰16日結束。斃傷敵約80餘人。該部完成了阻擊任務。獨四師在遼瀋戰役中連續作戰,共斃傷敵915名,俘敵1996名。11月初,獨四師奉命進關,經冷口、興城、平安城三河進至夏墊和燕郊之間,警戒北平之敵。12月12日在南口改編為第158師,師長李道之,政委王曉聲,副師長徐其海。轄472團、473團、474團。在天津外圍赤鹼灘歸建45軍。12月14日配合第45軍在北寧路、津塘路兩側,準備截擊天津東逃之敵。12月16日奉命西移武清縣楊村一帶,準備殲滅北平東逃之敵或阻擊天津西進接援北平之敵。12月18日,158師又受命包圍天津。部隊即刻開進天津北郊宜興埠進行攻擊準備。1949年1月5日,158師奉命配合135師攻占天津外圍據點范家堡。1月11日,474團包圍四十四號橋,攻克碉堡一座。1月14日向天津守敵發動進攻,45軍的任務是突破民權門。158師的任務是,在軍總攻時占領張興莊。以474團進行佯攻,牽制敵151師,策應第45軍主力突破民權門。158師主力為軍總預備隊。1月15日,135師突破民權門後,我師主力即迅速跟進,向縱深發展。472團在北洋大學及皮革廠與友鄰部隊殲滅敵人1個營。473團在東、西於莊俘國軍第151師一部,繳獲鐵甲車1輛。攻克天津我師共俘敵1252名。部隊入城後,警衛4個工廠,1個醫院,3個學校,嚴格遵守了城市紀律,使警衛目標萬無一失,受到軍政治部表揚(為後來擔任廣州市區警備任務奠定了信譽)。473團1連,除被師團黨委評為模範連外,並獲得45軍政治部授予「軍政兩勝」獎旗一面。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158師補入解放戰士1119名,45軍撥給158師1個七五山炮連、1個警衛連、1個通訊連、兩個騎兵排,共320人。在此基礎上,158師組成炮兵營和警衛營。各團以原特務連為基礎,組成偵通連、特務連和迫擊炮連。營則以炮排為基礎,擴編為機炮連。1949年4月隨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45軍南下,參加衡寶戰役等,158師戰果不大,受了批評,472團1營受軍首長通令嘉獎。戰後158師進駐湖南邵陽,脫離軍的建制,歸第12兵團直接指揮,執行剿匪任務。1949年11月28日至12月8日,連續10天對邵陽隆回新化武岡四縣境內國民黨殘軍和貫匪發起「會剿」,肅清四縣境內敵匪。1950年1月,158師移師廣西宜山,兼宜山軍分區。1950年4月,移防廣州,158師接替第132師執行廣州城市警備任務,轉隸廣東軍區。1950年9月,158師兼廣州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由廣東軍區副司令員黃永勝兼,參謀長由158師師長李道之兼)。1950年10月第158師改編為公安第10師,參謀長李玉恆/余成章,改歸中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領導。1952年1月,與廣東省邊防局合併,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第10師兼廣東省邊防局,局長李道之,第一政治委員朱民親,第二政治委員鮑啟祥,擔負海邊防守備任務。1955年7月,改稱公安軍邊防第10師。1956年3月改編為守備第3師,改歸廣東省軍區建制領導。1956年4月,改稱機炮第3師。1956年8月改稱守備第10旅。1957年5月,合併於佛山軍分區,部隊改編為分區領導的守備第8、9、10團。1959年4月,佛山軍分區分編組建守備第10師,隸廣東軍區,轄守備第37、38、39團及第1、2、3、5海上巡邏隊。1959年12月,守備第39團和守備第37團的大、小橫琴島守備連及4個海巡隊,全部撥歸萬虎要塞區建制領導。師部改編為海軍第七研究院
      • 第10團:冀東15軍分區警備2團(參謀長李玉恆)升編。團長李玉恆。
      • 第11團:1945年組建八路軍冀東14軍分區的三(河)通(縣)順(義)聯合支隊第四連。1945年9月由通三順游擊支隊升編為第54團。團長賴金華,政委王光遠。1945年11月隸屬新編成的冀東軍區。參與安平事件。1946年7月改稱冀東第十四軍分區警備二團。團長史安、王勇曾(後),政委王純。1950年10月公安第29團駐前山街道|前山]]。是1952年中葡關閘事件的直接參與者。1952年9月公安第十師二十九團二營六連進駐橫琴島,擔任對澳門的邊防任務。1960年4月,改編成萬山要塞區第四守備區三營八連。1961年10月調駐小橫琴島。1964年4月27日被國防部授予「南海前哨鋼八連」榮譽稱號。
      • 第12團:冀東12軍分區第61團一個營與遵化縣翻身營編成。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194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玉田縣老君屯,以冀東軍區第15軍分區機關一部、15分區警備第1團(47年9月重建的警備第二團,11月改稱警備第一團)、冀東獨立團(原熱南獨立營,後編為熱南分區警備第二團、熱南分區獨立團)、警備第5團(47年9月由玉田、遵化縣大隊編成)為基礎,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及轄下的第13、14、15團。師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該師後沿革為:原15團(欠二、三連)於1948年7月中旬調冀東軍區拆散建制補入主力部隊,冀東軍區獨立第七團調入該師為新的第15團。1948年8月該師改為華北軍區第2兵團獨立第1旅;1948年11月為華北第8縱隊第23旅;1949年1月為第65軍第194師。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1947年5月1日,韓梅村凌源縣城率東北保安第3支隊起義。起義部隊編為熱河民主救國軍獨立第一旅,韓梅村任旅長。1948年3月21日在寧城八里罕甸子村馬架子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6師,熱北軍分區組建了師機關、師直屬隊、熱北獨立團、林西經棚新兵團,熱中軍分區寧城獨立團編為1個團,原東北保安三支隊司令韓梅村起義部隊編為一個營。共計298名幹部,6058名戰士。師長韓梅村,政委鍾輝。副師長周志飛;副參謀長張榮森;政治部主任鄒日清。成立後,立即從赤峰寧城南下,前往承德地區駐紮整訓不到七個多月的時間,打了六仗。1948廿4月上旬在平泉縣楊樹嶺剿匪殲敵400餘人。1948年4月中旬在平泉縣城東北的趕瀑河子(今臥龍鎮東南)突擊中央軍第十三軍第89師第267團第二營立足不穩之敵,第十六團殲敵兩個連及營部400餘人,繳獲迫擊炮一門,輕重機槍及軍需物品若干,第十七團負責打援但平泉守軍未敢出援。1948年4月底5月初,在黃土梁子抗擊第十三軍第4師出擊,硬頂硬拼,與敵展開了白刃戰,敵我雙方傷亡都很大。1948年5月下旬,由於東野十一縱強攻隆化縣城,董存瑞壯烈犧牲,殲滅守軍第十三軍第89師第265團兩個營、一個工兵連和炮兵一部共1900人,駐守平權縣城的第89師第267團匆忙撤逃回承德。獨立六師奉命到下板城截擊西撤第267團,師指帶第16、18團,經三溝急行軍直插下板城;17團從頭溝東出發,從承德東經過直取下板城。16團到達下板城時,敵軍大部己潰逃,只有400餘人返鄉團和土匪被殲滅,獲槍支200餘,大卡車兩輛,中吉普一輛,16團無一傷亡;17團接近下板城時,戰鬥己結束。1948年6月中旬,承德守軍為提振士氣,第十三軍第4師傾巢出動進攻東郊的二溝、三溝,被第17團在房身溝、岔溝鞏洞山山頂阻擊,機槍排支部書記郭富率先衝到山頂掃射壓制敵軍。1948年7月中旬,第十三軍派遣獨立團進至承德東北的應杖子(今三溝鎮以西)一帶搶糧,遭遇正在剿匪的獨立6師,第16團自北向南,第17團自南向北突襲在應杖子宿營的敵獨立團,俘虜四、五百人,其中很多是學生成為解放戰士。遼瀋戰役前夕,1948年8月28日,三團一營留在承德周圍監視第十三軍,師主力用一周時間急行軍東進北寧線,過建昌縣楊家杖子、五家子(今屬元台子鄉),直奔錦西縣西郊的砬子山。9月12日前夕,獨立六師在今葫蘆島市龍崗區南郊乾柴嶺---西郊砬子山---團山子一線布防:第16團在破壞了草橋溝一帶鐵路後,在東砬子山待命;第17團在團山子和砬子山之間阻擊錦西援敵;第18團的兩個營隨師指揮部進至砬子山及後面小英河口、四方台策應。錦西敵第五十四軍奉命向南增援興城。9月12日上午,錦西、興城第五十四軍各出1個團向心攻擊,被獨立六師擊潰攻勢,斃俘280人,繳獲炮5門,機槍10挺,獨立師傷亡140人。林彪要求獨立六師要再接再厲,拖住敵人,掩護主力渡過大凌河,實現合圍錦州、斬斷敵人東西合圍的戰略目標。9月13日,第五十四軍在重炮、飛機掩護下,進攻從早八點一直持續到黃昏,16團傷亡600人,16團政委劉雲輝親赴一線指揮而負傷。師指警衛排、炊事班、擔架班、通訊班全都補充一線。9月14日早8時,第五十四軍興城一個師、錦西二個師全部出動,在四發重轟炸機、大炮及葫蘆島海上艦炮火力支援下,向獨立六師陣地發起猛烈攻勢,戰鬥持續13小時至黃昏,砬子山陣地易手六七次,第16團陣地被興城敵一個主力猛攻到黃昏時全團傷亡600人,第17團抗擊錦西兩個主力師陣地數易其手,但最終未丟一寸陣地,三營長負重傷,副教導員卜雲虎犧牲,全團官兵傷亡70O餘人。獨六師奉命撤至興城縣距離沙後所60里的地方休整,立即開始補充兵員,並總結砬子山阻擊戰。此戰全師8000人,有近2000人傷亡,殲敵近兩千人。一周後全師隨大部隊占領沙後所、前所。接着攻打綏中,守軍為暫六十師第二團(副師長兼團長師臨先)以及綏中保安大隊等雜牌武裝計2800人防守。綏中戰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外圍戰鬥,由先期到達的冀察熱遼獨立四師完成;第二階段為西郊羊奶山戰鬥,主要由獨立六師第16團和冀察熱遼軍區炮旅9月27日拂曉發動強擊,殲守軍一個加強營;三是兵臨城下,解放綏中城,主要由軍區炮旅及獨立四師、六師、八師協作9月28日拂曉發動進攻,以四師十團、十二團分別進入城東南和城南東側擔任主攻;以六師17團在西關碉堡群及南門,18團一部封鎖包圍住韓家灣子綏中保安中隊;以八師城東北主攻;以熱東軍分區兩個獨立團在前衛、前所打援。全殲綏中守敵2800餘人,繳獲槍支2000餘支,輕重機槍數十挺,迫擊炮十餘門。塔山阻擊戰打響後,四縱正面防禦,十一縱側應,獨立4、獨立6師在葫蘆島西南牽制敵人,是謂月亮山戰鬥。1948年11月底,在冀東玉田縣,獨六師被改編為第四野戰軍48軍161師,並增編一個補充團,一個炮兵營,一個警衛營,一個通訊連,共一萬一千餘人。此時,韓梅村任師長,鍾輝任政委,周志飛任副師長,張榮森任副參謀長,南下江西時副師長兼參謀長夏新民。1949年6月初,江西軍區成立,第48軍161師劃歸江西軍區領導,脫離了第48軍建制。7月9日,江西軍區決定:161師師直三分之一幹部及第483團組成撫州軍分區。1949年8月20日,本來預備成立贛州軍分區的161師師直三分之二幹部及第481、482團與原贛東北軍區之浮梁、鄱陽軍分區(兩分區均已撤消)留下人員共計7700餘人組建樂平軍分區,10月,樂平軍分區改稱浮梁軍分區。1952年5月,該軍分區第482團番號撤消(1950年6月,該團有兩個營補入江西軍區警衛團)。1952年9月,浮梁軍分區和上饒軍分區合併,稱鷹潭軍分區,12月又改稱上饒軍分區並延續至今。
      • 師部由19軍分區機關於熱河民主救國軍獨立第一旅旅部一部分組建。司令部:作戰科長李克華,偵察科長鍾毅,通信科長李書通,軍務科長王欽宗,管理科長崔升科;政治部:組織科長高北年,宣傳科長黃一濤,保衛科長彭鶴鳴,民運科長姚勇,總務科長常及學,職工科長王志敏;供給部:部長范同功,政委丁山;衛生部:部長傅培章,醫院院長王新阿
      • 第16團由19分區警備一團(即熱中分區獨立團)改編。前身是由原30旅69團5個步兵連,在1946年5月組建的熱中軍分區步兵團、獨立團、19分區警1團。團長張福龍,政委劉雲輝,副團長安慶勝,副政委呂明清,參謀長路志,政治部主任賈國卿;
      • 第17團由20分區警備二團(即熱北軍分區獨立團)改編。前身以原30旅68團1營為基礎,在1946年初組建的熱北軍分區步兵團、後改為20分區警備2團。團長崔同喜,政委趙凡夫,副團長楊邦干,副政委王慶華,參謀長李天增,政治處主任李鐵軍;六連班長郭富(郭俊卿),林西縣人,著名的當代花木蘭。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2000新兵主要補充第17團。
      • 第18團由20分區林西獨立團(林西經棚支隊)、熱北的新兵團(在經棚徵兵組成了一個營;在林西縣徵兵組成團直屬隊和二個營)及韓梅村起義部隊(熱河民主救國第1旅600人相當於1個營)改編。前身是1945年9月成立的熱北分區經棚支隊。組建初期只34人槍,到編進獨六師時已發展到8個步兵連3千餘人。1947年底,20分區林西支隊9個連南下補入中央警衛團。留下的三個連於48年1月跟經棚支隊合編為林西獨立團。 團長(林西支隊長)張少卿,政委張彥興(經棚縣長),副團長趙玉山,參謀長張錦秀,政治處副主任張紹德。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1948年2月由冀熱察軍區部隊組建。平北軍分區直屬隊組建七師師部;熱西、察東、平北軍分區的三個獨立團分別組建成19團、20團、21團。師長陳宗坤,副師長兼參謀長楊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曾凡有。第二十團有赤城縣8個連的地方武裝編入。1948年4月23日獨立七師攻克多倫縣城。華北野戰軍楊羅耿兵團,為配合東北野戰軍南出遼瀋,決定越過平綏路,出平北、冀東地區作戰,把傅作義集團軍拖在華北。冀熱察軍區為保障楊羅耿兵團越過平綏線,軍區機關和獨立第七師揮戈南下逼近平綏線,並決定由獨立七師奪取延慶城,以積極的軍事行動掩護楊羅耿兵團越過平綏線。5月18日獨立7師攻克延慶縣城,以20團(團長周德禮)擔任主攻任務,21團擔任助攻,19團為預備隊並擔任外圍的警戒任務,激戰一夜一天,殲察哈爾省保安2縱隊6大隊600餘人、偽縣保警團、自衛隊、偽縣政府、偽鄉鎮土頑2000餘人,繳獲六〇迫擊炮3門、馬炮2門、輕重機槍17挺、長短槍880餘支、擲彈筒3個、手榴彈2185枚、各種子彈40541發、糧食25餘萬公斤,解放軍犧牲55人。1948年12月8日完成平津戰役懷來土木堡阻擊戰。12月13日,由懷來縣附近的黑龍廟出發,從經石景山、豐臺、廊坊、楊村,沿平津公路,急行軍穿越了約500里的戰線至天津北歸建九縱(46軍),獨立七師改編為第46軍159師。1949年1月9日,159師奉命進入戰鬥位置,476團歸136師指揮,擔任天津西南之阻擊任務;475、477兩團在葛沽、新城一帶展開,修築工事,並與138師準備攻擊大沽。14日午夜,475團奉命於大沽接敵。15日凌晨,部隊進至大沽,此時,大沽之敵除留少數部隊掩護外,大部敵人已經登艦逃竄。隨即,我軍殲滅敵餘部,占領大沽。天津戰役後,159師轉至河北霸縣一帶休整兩月有餘。 4月11日,第四十六軍奉命作為第十二兵團的先遣部隊南下。第159師即從霸縣煎茶鋪出發,經過近2個月的連續行軍,於6月1日達到湖北孝感縣肖家巷一帶休整一月有餘。7月中旬開始分多路渡江。159師率師直及476團、477團於7月下䀏抵達湖南平江。475團作為46軍的右側警戒,在副師長兼參謀長楊力的率領下,從漢陽沿長江北往南開進於7月17日在嘉魚縣境內渡過長江,爾後經蒲圻臨湘(和平解放),7月20日和平解放岳陽。1949年8月中下旬,159師師部帶475、476團組建了湖南軍區長沙軍分區,師部兼軍分區機關,駐湘潭,轄臨湘縣、岳陽縣、湘陰縣、長沙縣等4個縣,同時將475、476團分別改稱為長沙軍分區獨立1團、獨立2團。長沙軍分區司令員陳宗坤。獨立1團團長鄭酉年、政委王衍鐸。1949年9月,長沙軍分區機關分出一部和159師的477團組建了益陽軍分區。獨立1團2營的4連改為湘陰縣大隊,3營的7連改為岳陽縣大隊,3營的9連改為臨湘縣大隊;獨立2團2營的5連與機槍連組成平江縣大隊。並抽調大批幹部作為縣、區武裝建設骨幹。
      • 19團:由四海縣地方部隊組建。團長黃澤九(福建寧化淮土鎮磜下村人,1921年10月生,毛澤東警衛員,1948年4月23日解放多倫縣城戰鬥犧牲)/喬雨生,政委王衛德,團參謀長鄭酉年。熱西軍分區獨立第一團改編為第19團。
      • 20團:一營由赤城縣大隊改編,二營由龍崇宣支隊改編,三營由赤城各區武裝組成,團長柴義(柴疙瘩)/周德禮、政委邱阜、參謀長趙斌、政治部主任李靜。
      • 21團團長周新林 政委王衍鐸。1947年6月,懷柔縣大隊抽調兩個連組成平北獨立營,營長曾哲,教導員周新林;後擴大為平北獨立團,參謀長周新林。1952年2月159師477團(益陽軍分區獨立三團)2100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林業工程部隊第二師第六團種植橡膠。
    • 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8師:1948年2月由第十八軍分區升級組建。師長朱軍,政委陳志彬。副師長陳炎清。下轄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團,分別由第十八軍分區獨立一、二團及獨立第一支隊改編而成。1948年11月第11縱隊33師與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8師合併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144師。其第432團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8師第22、第24團合編。
    • 冀察熱遼軍區炮兵旅 旅長王珩。1948年5月,以第20軍分區騎兵團和冀東、灤縣地方部隊為基礎組建。1948年11月初,撤銷熱河炮兵旅。
      • 第2團,冀東軍區炮兵營在1948年5月與東野9縱炮兵合編。以後為東野炮兵縱隊第6團、炮兵第2指揮所第6團、炮兵2師6團、四野炮兵2師30團。
    • 朱德騎兵師:1946年10月30日朱德60歲壽辰從熱中(烏丹)、熱西(隆化)、熱北(林西)3個軍分區各抽調一個騎兵團,每團4個連,七八百人,依次編為3個騎兵團:騎兵一團來自熱中,團長邱會墟,政治委員穆榕瑞,政治處主任沐易,特派員薛竹林;騎兵二團為1946年6月特務團改編的冀熱遼軍區騎兵團,團長黃道充,政治委員趙克勛,副團長兼參謀長胡祥,政治處主任楊國范,特派員展英;騎兵三團來自熱北,團長黃振斌,政治委員劉生春,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王炳之。這時沒有旅部,各團由22分區(烏丹警備區)指揮。1947年9月,3個團在赤西縣大廟一帶集結,改稱朱德騎兵師,配備了師領導並調出22分區改由冀察熱遼軍區直接指揮,師長何能彬(原獨17旅旅長),政委謝滋群(熱北分區副政委)/林茂源(冀東12旅政委),副師長卜雲龍(兼師參謀長),政治部主任劉克。9月底,進抵凌源城郊。10月15日進入朝陽縣境內。10月19日九縱第26師進攻朝陽縣城,騎兵1團擔任總預備隊,騎兵2、3團在錦州至朝陽、義縣至朝陽2條道路阻援。10月23日,朝陽縣城解放後,奉命開進義縣。遼西指揮所主任孫渡派遣侯鏡如第九十二軍率21師、配屬的第九十四軍43師43師從義縣出大凌河谷赴北票解圍,10月30日進入東野八縱、九縱的包圍圈,10月31日發起全面進攻,騎兵師進至義縣以西的交通線堵塞敵軍退路。11月2日晨敵軍向義縣突圍,騎兵師2000鐵騎在距離義縣只有9千米的李家溝截擊戰,俘敵2000餘人,獲車輛40餘輛,其中僅野炮、榴彈炮牽引車即有20餘輛,重炮10餘門。11月3日夜騎兵師奉命出擊包圍義縣縣城,截擊守敵暫編第174師於大川部出城逃往錦州;4日上午10時許在余積屯被追殲。1948年4月2日從林西多倫縣。4月23日配合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解放多倫縣城。8月28日突襲並解放了豐潤縣城。1949年4月改編為解放軍騎兵第5師,南下到河南省剿匪。1950年卜雲龍繼任師長,政委劉生春黃道充任參謀長,政治部主任趙克勛。1951年3月在吉林省梨樹縣改編為步兵第166師,師長卜雲龍,政委劉生春,副師長黃道充。1952年6月撤消番號,改編為遼寧公安總隊
    • 卓索圖盟縱隊(簡稱卓盟縱隊)1946年9月8日,根據冀熱遼軍區命令,在赤峰翁牛特旗白音汗(今烏丹鎮白音漢嘎查)組建卓盟縱隊。白雲航劉春提出要一人兼三職: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卓索圖盟分會主任、卓索圖盟盟長、卓索圖盟縱隊司令員。劉春和熱河省委書記胡錫奎商量後,不同意白雲航的要求:「你不能身兼數職。你現在是自治運動聯合會的盟分會主任,將來建立盟政府,你可以擔任盟長,或者擔任縱隊司令員,兩者中選一個。」白雲航選司令員。孔飛任副司令員(後接任司令員),白雲航的親信楊古札木蘇為參謀長,田戶任副參謀長,金起銑任政治部主任,烏蘭任副主任。下轄由卓索圖盟分會保安隊改編的第一支隊,支隊長鮑琦,政治處主任席達。一支隊是以內蒙古自治學院一期畢業生為骨幹組織起來的,絕大部分是招募的新兵,僅在喀喇沁右旗就有600多人參加卓索圖盟分會保安隊,一開始就有黨的組織,軍隊素質好,多次參加反擊國民黨軍隊進攻和圍剿土匪的戰鬥,到1947年底已經發展到1200多人。四支隊是翁敖聯合旗支隊,兵力3個連三四百人。由敖漢旗支隊改編的六支隊,支隊長李海濤,政委由烏蘭兼任。六支隊是敖漢旗開明紳士李華亭組織的地方武裝,以原新惠支隊蒙民大隊為基礎組建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十二支隊下轄三個騎兵連,1946年10月被中共改編為卓盟第六支隊,兵力共四五百人。還有原在阜(新)、義(縣)、北(票)地區活動的十一、十三兩個支隊和喀喇泌左、中旗兩個旗支隊。各支隊大多是單獨作戰,需要時相互協同作戰。只有一支隊和卓盟縱隊司令部在一起活動。還有為保證部隊供應而建立的被服廠、生產馬具的皮件廠,還有馬車運輸大隊。冀熱遼分局1946年12月14日發布的《分局關於熱河蒙民工作的指示》第四部分「建立內蒙民族的人民武裝問題」:「要實行內蒙人民高度自治,必須要建立內蒙人民自己的軍隊,各地黨委,應加強內蒙人民武裝的領導與解決他們的困難問題。使內蒙軍隊建立各種制度,加強政治軍事教育,鞏固部隊提高戰鬥力。現在昭盟已成立內蒙人民自衛軍第四師,卓盟已成立內蒙人民自衛軍卓盟縱隊,這些部隊需要改造,對於不稱職的與有害內蒙人民利益的分子,給予教育改造,在萬不得已時實行淘汰,但對這些退伍人員,應給予工作上生活上的出路。應該培養與尊敬革命軍人,要吸收革命青年與農牧民革命群眾參加軍隊,灌輸新血液,使之成為一支堅強的內蒙人民解放軍。但在改造中必須注意團結一切能與我合作的官兵,不使對我懷疑而造成隔閡。改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加強反美反蔣民族教育與群眾紀律的教育。為了團結蒙民軍官,對他們一般不清算,與不分散其土地與牲畜。旗支隊必須加強,員額不足者加以補充,並經常進行政治教育與軍事訓練;自治會縣區支會主任分別擔任政委與指導員,負直接管理軍隊的責任。這些地方武裝,在昭盟受蒙漢聯合司令部指揮,在卓盟受各分區司令部及卓盟縱隊司令部聯合指揮。蒙民的民兵自衛隊,應普遍組織,把蒙民的男女老少分別組織在自衛隊的各種形式之內,並從中挑選可靠之青壯年,組織民兵與游擊小組。必須很好運用與發揚內蒙民族固有的軍事組織的傳統習慣,如驛站傳訊等;但因牧民居住不集中及農蒙與漢人雜居,故組織形式應依照當地蒙民意見創新的,切不可把適用於漢人的或適用於農業區的機械地搬用於蒙人或游牧區。」1947年初,白雲航被調走參加內蒙古政府成立大會,孔飛任司令員。1948年4月初,卓盟縱隊由烏丹五分地到達義合公,參加解放多倫的外圍堵截作戰任務。4月25日,對部隊進行了一次整編,取消了一支隊部,編為5個中隊,直接由縱隊指揮。原來的第十七師部分人員編入卓盟縱隊,蒙古族混編到各中隊,漢族編為三中隊,縱隊轄教導隊。一支隊隊長鮑琦改任縱隊副參謀長,雲青任組織科長,席達任副科長,張健任宣傳科長兼教導隊副教導員,供給處由那遜巴雅爾與阿拉坦倫負責。1948年5月中旬,卓盟縱隊由赤西到達烏丹縣梧花後向翁敖聯合旗東部沙漠地區朝克圖追擊韓桑傑匪部。1948年10月23日,與蒙騎四師合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師長孔飛,副師長阿民布和,政委烏力吉那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昌,副師長兼參謀長葛瑞汝,副參謀長包英昌。下轄2個團:蒙騎四師第31、第33團合編為第31團;卓盟縱隊一支隊編為第33團;卓盟縱隊六支隊轉隸屬第21軍分區。1949年6月1日,在突泉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3師。
    • 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1948年10月23日由蒙騎四師與卓盟縱隊在林東合編。由冀察熱遼軍區領導指揮。師長孔飛,副師長阿民布和,政委烏力吉那仁,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劉昌,副師長兼參謀長慕汝瑞,副參謀長包英昌。下轄2個團、8個連。原蒙騎四師31團與33團合編為31團,4個連562人;原卓盟一支隊整編為33團,4個連隊562人,團長陶克陶,政委席達,副團長兼參謀長賽音,政治處主任張健。卓盟六支隊歸屬冀察熱遼軍區第21軍分區。1949年6月1日,蒙騎10師在突泉與昭盟軍事部所屬32團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3師。師長孔飛,政委劉昌,參謀長包英昌,政治部主任白雲,政治部副主任高萬寶扎布,供給部主任蓋力賓嘎,衛生部部長包正。轄3個團:原10師31團改為第7團,原10師33團改為第8團,原昭盟軍事部32團仍稱第32團。1950年10月,蒙騎三師撤編,師直機關一部和所屬第8團組建呼倫貝爾盟軍分區;第32團劃歸呼納盟公安大隊;原7團劃歸興安盟軍分區;從師直和各團抽一批幹部組建了上述各盟旗縣武裝部。
    • 第18軍分區(熱東軍分區):1945年9月在朝陽設立。熱東工委書記周治國,熱東辦事處主任張兆仁。1945年11月熱東地委書記段德彰,專員農康,司令員劉興隆,駐地建昌。下屬縣始有朝陽、凌源、建昌3個縣,另與遼西專區交叉管理北票、阜新、綏中、興城、錦西、錦縣、義縣7個縣。1945年12月,正式劃入北票、阜新兩縣。1946年2月,該二縣又劃出。4月,綏中、興城、錦西、錦縣、義縣5個縣劃入,另增轄平泉縣,設立朝(陽)錦(西)義(縣)聯合縣。1946年4月丁盛的27旅在刀爾登併入分區。31團壓縮為四個連,與70團二營(第4、第5連,前身為冀東老部隊特務營第1、第2連)合編為遼西支隊;71團壓縮為五個連,與原熱東軍分區獨立營合編為軍分區獨立團,團長田長江,副團長韋統泰。1946年5月按序排列為晉察冀邊區第十八專區。王國權任書記,仇友文仼專員,丁盛任司令員。5月增設建(昌)東縣。7月,錦縣、義縣合併組成錦(縣)義(縣)聯合縣。8月,平泉縣劃出。10月,增設凌(源)建(建昌、建平)聯合縣。1946年10月4日熱遼軍區撤銷後該軍分區由冀熱遼軍區直轄。1947年5月,設立喀喇沁左旗。6月,撤銷朝陽縣,改設朝(陽)南縣。7月,增設葉柏壽縣和錦州市。8月,撤銷朝錦義聯合縣,另設朝陽中心縣;同月,撤銷凌建聯合縣。1947年8月,軍分區機關大部人員和部隊在凌源改編成東北民主聯軍第八縱隊二十四師,分區獨立團改編為第72團,團長韋統泰。1948年2月,軍分區機關部分人員、獨立一、二團及獨立第一支隊改編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八師。1948年4月,朝南縣改稱羊山縣。7月,錦義聯合縣建制撤銷,恢復錦縣、義縣原建制。10月,撤銷錦州市。11月,義縣劃出。1948年11月,該師與十一縱三十三師合編為第48軍第144師,獨立8師第22、24團合編為第432團。至1948年12月撤銷前下轄羊山、凌源、建昌、葉柏壽、綏中、興城、錦西、錦縣8個縣和喀喇沁左旗。司令員劉興隆/1946.4丁盛/1947.8朱軍/1948.5周家美,政委段德彰/1946.4王國權,副司令員吳烈/1946.4周家美,副政委樊學文/1946.4韋祖珍/陳志彬/王功貴(1948年3月起,兼政治部主任),參謀長陳運春/田長江/王力行,政治部主任武振剛/李勃/呂炳安/李耀之
      • 蒙古騎兵第六團,人數約1000人,原為敖漢旗支隊,以敖漢旗和原翁牛特左旗蒙古族組建,1947年擴編為團,團長李海濤,政委趙居謙。1950年改編為東北軍區炮兵第一團,年底入朝鮮作戰,番號改為志願軍炮兵二一O團,是我軍第一代喀秋莎炮兵團之一。
    • 第19軍分區(熱中軍分區):1945年9月中共熱中地委、熱河省第一督察專員公署、熱中軍分區在赤峰成立。熱中專區始轄赤峰市、平泉、建平、建(平)西、新惠縣5個縣和翁牛特左旗。1946年3月,增設新(惠)東縣。4月,增設寧城縣。5月,新惠、新東兩縣劃出。1946年5月,按序排列為晉察冀邊區第十九專區。1946年7月至10月,劃歸熱遼區管轄。9月,增設建(平)中縣、烏丹縣。同月,建平縣劃出。10月,撤銷赤峰市。1946年10月4日熱遼軍區撤銷後該軍分區由冀熱遼軍區直轄。12月,增設建(平)赤(峰)縣、增轄承(德)北、隆(化)東縣。同月,赤峰、赤(峰)西、烏丹3個縣劃出。1947年2月,增轄平(泉)北縣。6月,平北縣改為平(泉)凌縣。同月,重設赤峰市。11月,撤銷建中縣;同月,承北、隆東縣合併組成承(德北)隆(化東)聯合縣,又設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旗縣。同月,撤銷赤峰市,劃入赤峰、赤西、烏丹縣和翁(牛特左)敖(漢)聯合旗。1948年5月,撤銷平凌縣,重設平泉縣;同月,撤銷承隆聯合縣。10月,重設赤峰市;11月,撤銷赤西縣。至1948年12月,熱中專區下轄赤峰市和赤峰、平泉、寧城、烏丹縣及喀喇沁右旗·建西縣聯合旗縣、翁敖聯合旗。地委書記兼政委黃文/黃志勇/王孝慈/強曉初,副書記宋誠,專員楊雨民/王新華,司令員趙復興/黃文/歐致富/劉興隆、副司令員何廷一/周哲明/陳雲中,副政委林忠照,參謀長何廷一(兼)/周哲明(兼),政治部主任李滿盈/龍標貴。政治部副主任郝福鴻。中共赤峰縣委書記陳光,縣長李繼昌,縣民主建國聯合會主任王芷,縣民主婦女聯合會主任李謹勵,縣農民協會主任周彪。
      • 獨立第2團:1947年11月,寧城縣支隊改編
    • 第20軍分區(熱北軍分區):1945年11月7日,在林西成立。司令員喻楚傑/何能彬/鍾輝/羅雲,地委書記兼政委王逸倫/權星垣,專員張盤新/薩嘎拉扎布,副司令員卜雲龍/羅雲,副政委謝滋群/孫文采,參謀長師軍,政治部主任邱仁華,副參謀長張榮森,政治部副主任劉昌。轄警備二團(熱北獨立團)、林西支隊、天大支隊。1946年5月,按序排列為晉察冀邊區第二十專區。1946年6月,撤銷專區建制,另在林東建立昭烏達盟。下轄林東、林西、開魯縣和巴林右、阿魯科爾沁、扎魯特旗;昭烏達盟轄屬縣、旗始與熱北專區同。1947年春,開魯縣、扎魯特旗劃出;9月,撤銷經棚縣,另設克什克騰旗。12月,林東縣改為巴林左旗。1947年12月分區機關、熱北獨立團、林西支隊組建獨立第六師。獨立第44團調歸軍區。至1948年12月,昭烏達盟下轄林西縣和克什克騰、巴林左、巴林右、阿魯科爾沁旗。1948年以後,昭烏達軍分區所屬部隊向主力部隊、野戰部隊大批量輸送幹部戰士。僅向韓梅村任師長、鍾輝任政委的冀察熱遼獨立6師就輸送戰士6058人,輸送幹部298人,包括邱仁華、張榮森、周志堅、崔同喜、張彥興、張紹卿、李天增等一批共和國將軍,也有郭俊卿徐漢林等全國著名戰鬥英雄。1948年8月20日昭烏達軍分區獨立戰鬥力極強的44團劃歸主力部隊時,共有戰士1266人,幹部103人。1949年5月,以昭烏達軍分區為基礎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8師,師長鍾輝琨,政治委員邱仁華。該師建制歸東北軍區,由熱河軍區領導,1950年1月歸遼西軍區,1950年7月,168師502團調東北軍區警衛師,師直和503團、504團機關(504團1948年整建制補充給38軍)調歸軍委空軍。同年12月,分別組成空7師師部及所屬第18團(後改稱第21團)和空8師第20團(後改稱第22團),168師另有3個建制營改為東北邊防部隊。昭烏達軍分區蒙騎4師參加了多倫外圍戰等大小戰鬥38次,殲敵508人。在昭烏達這塊土地上,蒙騎4師的蒙和舞樂極、業喜扎拉僧、道布欽巴拉珠爾、寶音烏力吉、斯欽朝格圖等69名蒙古族幹部血灑北疆。解放戰爭時期,昭烏達盟是熱河穩定的後方,1947年1月一一6月昭烏達盟北五旗縣就有9000人入伍。1946年12月一一1948年12月,昭烏達盟三年參軍總人數多達22853人。僅阿魯科爾沁旗1947年6月一一1948年12月,就有3626人參軍。林西縣解放戰爭時期參軍入伍8000人。林西八千子弟入伍,占全縣總人口8.89%。
      • 林西支隊:1946年1至2月間,林西縣公安隊(1945年11月中旬林西縣地方治安臨時維持會的公安隊被接管後,白雲飛為隊長,杜德旺為教導員,主要成員是青年學生、偽滿警察和退役偽國兵)與熱北第十支隊(崔同喜任支隊長,城南的大地主王瑞軒即王慶任副支隊長,老八路李忠誠任政治委員,共200多人)合編組建了林西縣支隊,政委由縣委書記兼任,副政委張華廷,支隊長崔同喜,副支隊長張紹卿。下設騎兵中隊,隊長白雲飛,教導員杜德貴,80餘騎,步槍60餘支。步兵一連100餘人,機槍1挺,步槍50餘支;步兵三連50餘人,步槍20餘支;步兵四連40餘人,步槍10餘支。林西縣支隊對外又稱「城防司令部」,設在北街車福磨坊里(後機關校一帶),後遷到「火車劉大院」。1947年9月間林西縣支隊擴大到12個連,1300多人。1947年秋調走9個連共1100多人補充中央警衛團,只保留了3個連。後來又擴編了1個連,仍是4個連的建制。1948年根據二十軍分區關於擴軍的指示,林西縣支隊又擴大為12個連,新編的8個連單獨成立了1個新兵團,與原來縣支隊的4個連是兩套人馬一套機構的關係,縣支隊長張紹卿、政委周福生兼任新兵團團長和政委。1948年8月林西縣支隊新兵團開赴前線,除原來的8個連外還帶走了縣支隊的騎兵連(改為步兵,馬匹和重武器留給了林西縣支隊),縣支隊長張紹卿隨團調離。縣支隊剩下3個連,後又擴編了1個連。童玉林接任縣支隊長,政委依然是周福生。1949年1月,林西縣支隊又擴大到了7個連和1個團。歷任支隊長崔同喜、張紹卿、童玉林,政委王紀明、郇肇基、陳耳東。1949年2月,第168師在熱河組建,以林西縣支隊為基礎,又在附近旗縣招收了部分新兵,共2500人,組成了第168師第504團,周福生任團政委,童玉林任團長,參謀長林春深,政治部主任魏超。
      • 經棚支隊:創立於1945年11月,1948年8個連3800人,後成為冀察熱遼獨立6師3團(18團)主要部分,歷任支隊長楊興和、王慶、巴嗄亞,政委楊藩、陳耳東、郎充、尹冠蘭。
      • 林東支隊:創辦於1946年2月,最多時500多人,歷任隊長薛占才,政委劉寶華。
      • 天山支隊(天大支隊):創建於1946年6月,一部分送入獨立6師,一部分編入盟公安大隊,一部分進入東野8縱、11縱,一部分進入內蒙古騎兵3師。隊長李炳培,政委惠北海、石汝麟、陸棣。
      • 蒙漢聯軍:1946年10月28日熱北軍分區與昭烏達盟蒙族武裝聯合組建。司令員喻楚傑,副司令員和子章/拿欽,政治委員權星垣,副政治委員烏力吉那仁,政治部主任蒙和舞樂極,政治部副主任劉昌,參謀長阿民布和,副參謀長卜雲龍。下轄蒙騎第四師。
      • 步兵第46團
      • 內蒙古人民自衛軍第4師(蒙騎四師):昭烏達盟的蒙古族武裝,1946年1月由東蒙古自治政府組建。1945年10月至1946年2月多次與熱北軍分區部隊發生武裝衝突。師長和子章/1947年9月起阿民布和,政委烏力吉那仁,參謀長仁欽寧布/阿民布和和子章四弟)/1947年9月起郎布仁欽,政治部主任蒙和舞樂極(1947年3月由副主任劉昌繼任),供給部部長圖門思。轄6個團3000餘人。第32團(巴林左旗):團長恩和圖布新/博拉哈/包英昌、政委斯布吉德道爾吉/張華廷。第33團(巴林左旗):團長恩和圖布新,後編入32團。第34團團長仲乃/確吉敖斯爾,政委額爾恆巴圖/斯布吉德道爾吉。第35團團長額勒登格,政委道布欽巴拉珠爾(阿旗自治運動聯合會主任),政治處主任寶音烏力吉。第36團(克什克騰旗)團長包英昌,政委查干楚侖。第37團(扎魯特旗)團長洪富升格/布仁巴雅爾,政委賽音巴雅爾。四三會議後,熱北軍分區部隊進駐林東。西拉木倫河畔成了戰爭一線。為此,蒙騎四師整編為兩個支隊:第二支隊轄阿旗35團與扎旗37團,司令額勒登格,政委義達嘎蘇榮,參謀長業喜札拉僧。1946年11月30日,第35團團長額勒登格率領該團大部分人馬500餘人投靠駐開魯的國軍李守信,並殺害了35團政委、參謀長、二支隊參謀長。巴林右旗34團韓桑傑170人、扎旗37團洪付升格200人,克旗36團部分人馬相繼投國軍。蒙旗四師4000餘人的四分之一叛變。1947年1月1日發生「天山保衛戰」。1947年2月,在昭烏達盟組建了蒙漢聯軍,對蒙騎四師做了初步整編。1947年9月,全師排除叛變的與洗刷掉的,所剩790人,縮編為2個團:原34團與36團一部編為31團,團長確吉敖斯爾,政委斯布吉德道爾吉;原32團與35團餘部(額勒登格叛變後該團剩一個連另一個排)編為33團,團長包英昌,政委張華廷,37團已劃歸遼西軍區的哲里木盟軍分區。1948年4月初,進軍多倫,配合兄弟部隊參加解放多倫的戰鬥。4月23日多倫解放後,蒙騎四師奉命堵擊消滅由多倫外逃之敵。在參謀長阿民布和、政治部主任劉昌的指揮下,第31團與師部開進克旗西北的大王廟,切斷土匪向錫盟逃路,23團進到克旗西南的大小克頭,堵擊向圍場逃。4月29日,33團與獨立支隊向上燒鍋一帶進軍剿匪。1948年7月23日奉冀察熱遼軍區的命令,配合第二十軍分區獨立團,在羅雲指揮下再赴多倫、圍場一帶圍剿由張北來的國民黨一個騎兵團。騎兵第四師抽出2個騎兵連、1個機槍連「臨時團」,8月1日從白塔出發,赴圍場、多倫、正藍旗一帶搜索殘匪。9月11日,在克旗葫蘆諾爾遇敵,斃敵46人,俘敵參謀1人,繳獲槍48支,受冀察熱遼軍區通令嘉獎。1948年10月23日,蒙騎四師編為內蒙古人民解放軍騎兵第10師第31團,共4個連562人,團長唐巴圖平安,政委張華廷。1949年6月1日,在突泉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軍區騎兵第3師第7團。1950年10月,蒙騎3師編散,第7團劃歸興安盟軍分區編入各旗縣武裝部。
    • 第21軍分區(熱遼軍分區):1945年9月成立遼西分區,1946年1月劃入熱河省,下轄綏中、興城、錦西、錦縣、義縣、北票等縣。1946年2月撤銷建制,所轄綏中、興城、錦西、錦縣、義縣於4月劃入熱中專區,北票縣改由熱遼專區管轄。1946年2月根據中共熱河省委決定,由延安警一旅和晉察冀部分幹部為基礎,在敖漢旗小河沿成立了中共熱遼地委與軍分區。5月按序排列為晉察冀邊區第二十一專區。7月至10月劃歸熱遼區轄屬。10月4日歸熱河省管轄,軍分區由冀熱遼軍區直轄。始轄朝陽(北)、北票縣,1946年5月,劃入新惠、新(惠)東兩縣;1946年10月,劃入建平縣。1947年3月,增設北(票)阜(新)義(縣)聯合縣。1947年12月駐地北票。1948年3月,新東縣併入新惠縣;1948年3月17日夜,守軍第九十三軍暫編第二十師主力逃離海州,阜新縣政府、阜新煤礦公司的頭頭及礦警、地主還鄉團也尾隨其後,隊伍幾華里長。二十一軍分區獨立一、二團,蒙漢獨立四十七團,蒙民騎兵六團,在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徐乃斌指揮下,進入清河門地區截擊,斃敵153名,俘虜202名,繳獲大批槍支彈藥、汽車、大車、騾馬,抓獲逃亡地主數百人。3月19日天剛亮,二十一地委任命的阜新市市長、原北票阜新義縣土默特中旗土默特左旗聯合政府縣長周鳴岐,就帶着十幾名幹部隨同部隊進駐海州。遼吉五地委的幹部和遼吉五軍分區二十五團也在3月19日進駐海州。3月25日,按照東北局指示,阜新市由遼吉五地委接收,冀察熱遼二十一地委的幹部、部隊交接後撤離海州。11月,劃入義縣。至1948年12月,熱遼專區撤銷下轄朝陽、北票、義縣3個縣和北阜義聯合縣。轄新惠縣、敖漢旗、建平縣、新東縣、朝北縣、北票縣、錦州市、義縣、葉柏壽縣、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旗、土默特右翼旗、土默特中翼旗。以軍分區為基礎在承德組建了熱河省軍區機關。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陳文彪/李東浩/馬載(1947.7-),專員李傑庸,司令員歐陽家祥,第二司令員周仁傑,副司令員陳炎清/徐乃斌,副政委陳志彬/孫文彩/謝鏜忠,參謀長汪建國/張曉冰/徐乃斌,政治部主任黃明政
      • 熱遼分區警備三團(獨立第三團/獨立團):團長王建國,1946年9月調歸獨立第十七旅為第50團,留下一營改為熱遼軍分區獨立營。1947年2月,調新東二中隊、新惠支隊三連、北票支隊三中隊、分區機炮連編入該營,改稱為熱遼軍分區獨立團(習慣稱警三團)。1947年10月該團編入冀察熱遼軍區獨立三師七團
      • 獨立47團,原稱北(票)阜(新)義(縣)蒙漢地區隊,組建於1947年11月,人數2,500人,團長韓亭/龍光(龍文先,1947年任職)。該團成員有原土默特中旗(今遼寧省北票市)卓索圖盟縱隊十一支隊,人數240人;敖漢旗十二支隊,約100人;喀東旗(今遼寧省建平縣)十四支隊一個連,人數100人;瑞應寺(位阜新蒙古自治縣俗稱格根蘇莫)喇嘛自衛隊,人數約450人;北阜義支隊,挺進支隊為漢族部隊。1949年4月,該團編入66軍第168師,番號改為502團。
      • 翁牛特左旗支隊,編二個步兵連、一個騎兵連,支隊長何什格。騎兵連,110人,均系蒙古族出身。有一個步兵連半數,60人為蒙古族。1948年初,編入168師為炮兵營。
      • 喀喇沁左翼旗支隊,人數700人,除1947年抽調100人補充主力,支隊長由蘇赫、戴占奎擔任。1948年2月,同老部隊一個營合編為步兵三十三團,為東北野戰軍八縱隊序列。
    • 第22軍分區(烏丹警備區):1946年12月12日在烏丹成立,書記兼政委邱會作/宋誠(1947.8-),專員(辦事主仼)劉正文/[[劉錫三_(1907年)}劉錫三]],分區司令員張蘇/吳烈,副司會員何廷一,參謀長夏新民,政治部主任吳彪,副主住劉克。設立時,按序排列為晉察冀邊區第二十二專區。轄烏丹、赤東、赤西縣。1947年1月,從熱西專區劃入圍北縣。4月,設翁(牛特左)敖(漢)聯合旗。轄朱德騎兵旅、警備四團。警四團團長王中軍,政治委員王揮,副團長兼參謀長李樹庚,政治處主任汪紀石,供給處處長蔣軍,共1200多人。還有赤峰(赤東)、赤西、烏丹縣,翁敖聯合旗支隊和卓縱一支隊、六支隊共6個支隊,33支區小隊,共3000多人。1947年9月朱德騎兵旅改建為朱德騎兵師後劃出。赤峰解放後,烏丹成為後方,1947年11月10日撤銷烏丹警備區,屬地併入熱中十九分區。圍北縣撤銷建制,所轄區域回歸圍場;翁敖聯合旗劃入熱中專區。
  • 冀東軍區:1945年12月9日,冀熱遼區黨委改稱冀東區黨委,下轄5個地委/專署,26個縣。1945年11月冀東軍區機關以冀熱遼軍區機關一部組建。司令員陳伯鈞詹才芳,政委張明遠李楚離,副司令員詹才芳畢占雲,參謀長彭壽生/王智濤,政治部主任李中權。轄第14、第15、第16、第17、第18軍分區和第11旅。各軍分區部隊編為第12、第13、第14旅,組成冀東(詹才芳)縱隊,歸晉察冀軍區第2野戰軍建制。1946年4月晉察冀精簡整編大復員中,第15、第18軍分區合併為第15軍分區,第16、第17軍分區依次改稱第12、第13軍分區,第14軍分區和第11旅番號不變;撤銷冀東(詹才芳)縱隊番號,所屬第12、第13、第14旅編入冀東軍區。1946年6月,第14旅併入第12旅,撤銷第14旅番號。1946年7月,將第12、第13、第11旅依次改稱為獨立第10、第11、第12旅,所屬各團統一了番號。1946年11月,熱河軍區新成立的第17(熱南)軍分區劃歸冀東軍區建制,撤銷冀東軍區獨立第12旅番號。1947年8月1日,組建冀東軍區獨立第9旅。1947年8月,以冀東軍區機關一部、獨立第10、第11、第9旅,組建東野九縱。1947年11月,以第17軍分區機關和第17軍分區一部及第15軍分區警備第2團、第14軍分區警備第2團、第12軍分區第59團為基礎,組建冀察熱遼獨立第4師,撤銷第17軍分區番號。1948年1月22日,以冀東軍區第15軍分區機關一部及警備第1、第5團為基礎,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1948年11月8日,中共冀東區黨委、冀東行政公署、冀東軍區聯合發布《關於建立冀東區戰勤委員會的決定》,冀東區戰委會由區委副書記李楚離、行政公署主任張明遠、區委民運部長劉慎之、軍區副司令員覃國翰、軍區後勤司令部副司令員劉亦如、區農會主任韓東征等6人組成,李楚離為主任,張明遠為副主任。與此同時,冀東軍區後勤司令部、人民武裝動員部、供應部和交通運輸局均劃歸戰委會管轄。
    • 獨立第10旅:冀東第12旅於1946年7月改稱第10旅。旅長袁淵/曾雍雅,政委徐光華,副政委艾平,參謀長李。轄28、29、34團。1947年9月升為第9縱隊第25師,獨立11旅34團和獨立第10旅30團對調。
    • 獨立第11旅(1):冀東軍區第11旅於1945年11月第14軍分區部隊組建,旅長曾雍雅,政委:方治平。1946年3月撤消
    • 獨立第11旅(2):1946年7月第13旅改稱獨11旅,旅長肖全夫,政委李振聲。1947年9月升為第9縱隊第25師。
    • 獨立第12旅(1):1945年11月以第15軍分區第17、50團和第18軍分區第56團組成。旅長劉永源,政委林茂源。轄第17團,第50團,第56團。隸屬冀東(詹才芳)縱隊。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6月,第14旅併入第12旅。原14旅1團調歸該旅為第28團。旅長袁淵,政委徐光華。1946年7月,第12旅改稱獨立第10旅。
    • 獨立第12旅(2):1946年7月,冀東第14旅旅部和第14軍分區暨原獨立11旅的第16、第53團編成。旅長曾雍雅,轄第34團(第16團改稱),第35團(53團改稱),第36團。1946年11月第12旅撤銷,第34團劃歸冀東軍區獨立第11旅仍為第34團,第35團調歸14分區改稱警備第1團。
    • 第13旅:1945年11月以第17軍分區第2、14、60團組成,旅長蕭全夫,政委李振聲,副政委向仲華。轄第2團,第14團,第60團。隸屬冀東(詹才芳)縱隊。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7月,第13旅改稱獨立第11旅。
    • 第14旅:1945年11月以第16軍分區第1、61團和第18軍分區第57團組成。旅長何能彬,政委徐光華,副旅長袁淵,副政委黃志勇,參謀長袁淵(兼),政治部主任黃志勇(兼)。轄第1團,第61團,第57團。隸屬冀東(詹才芳)縱隊。1946年4月轉隸冀東軍區。1946年7月,第14旅併入第12旅,撤銷第14旅番號。
    • 第12軍分區:1946年4月由16軍分區改稱。位於灤河以東。 司令員李道之,政委劉亦如。三專署轄遷安盧龍撫寧昌黎臨榆建昌
    • 第13軍分區:1946年4月由17軍分區改稱。位於冀東的路南。司令員李雪瑞,政委王世煜。四專署轄豐灤、樂亭、灤盧、灤昌
      • 警備第3團/獨立第9團:1947年12月由灤南、樂亭縣大隊編成13分區警備第3團。1948年4月,改稱獨立第9團。1948年年底,調給唐山警備司令部,改稱警備第2團。1949年5月,該團與14分區獨立第13團合編,組成華北軍區獨立210師630團。不久,該團隨師調給67軍,改稱201師603團。
    • 第14軍分區:位於冀東的西部。司令員:曾雍雅/袁淵,政委方治平。轄有平三薊、三通香、薊縣(辦)、承興密、三通順;
      • 警備第1團:1946年11月撤銷獨立12旅,36團重回14軍分區改稱。1947年8月,調入新成立的冀東軍區獨立第9旅,番號不變。1947年9月,成立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時,警備第1團改稱第9縱隊27師80團,1948年11月改為46軍138師413團。
      • 警備第2團:冀東14分區54團於1945年9月由通三順游擊支隊編成。1946年7月改稱14分區警備2團。1947年11月,編入冀熱察遼軍區獨立第4師為第11團。1948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8師473團,歸45軍建制。1950年10月,改編為公安第10師29團。
    • 第15軍分區:1945年1月,鑑於根據地擴大需要,在薊縣孟家樓村以冀東第11團機關部分幹部為基礎和察冀軍區調來的部分幹部,組建冀熱遼軍區第15軍分區。下轄第11、第17團及三個區隊、五個縣支隊。轄區位於冀東中部地區的青龍、遷安、平泉、興隆等縣。駐遵化縣。轄遷灤豐、薊遵興、遵化、興隆、遷青平。司令員趙文進/曹致富/潘峰/任昌輝,政治委員楊文翰/劉慎之/谷雲亭,副政委王平民(1947年5月21日柴火欄子事件犧牲),政治部主任王功貴,政治部副主任胡里光。1946年4月第18分區併入。194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玉田縣老君屯,以冀東軍區第15軍分區機關一部、15分區警備第1團(47年9月重建的警備第二團,11月改稱警備第一團)、冀東獨立團(原熱南獨立營,後編為熱南分區警備第二團、熱南分區獨立團)、警備第5團(47年9月由玉田、遵化縣大隊編成)為基礎,組建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5師及轄下的第13、14、15團。師長趙文進、政委袁耐冬。該師後沿革為:原15團(欠二、三連)於1948年7月中旬調冀東軍區拆散建制補入主力部隊,冀東軍區獨立第七團調入該師為新的第15團;1948年8月改為華北軍區第2兵團獨立第1旅;1948年11月為華北第8縱隊第23旅;1949年1月為第65軍第194師。
      • 警備第1團:原18軍分區59團和58團、分區特務營合編,團長楊思祿,政委侯全智.1947年8月,該團編入軍區獨立第9旅27團。
    • 第16軍分區:位於冀東的東部。李道之任司令員,劉亦如任政治委員;1946年4月改稱第12分區。
    • 第17軍分區:位於冀東的路南。李雪瑞任司令員,王世煜任政治委員;1946年4月改稱第13分區。
    • 第17軍分區(熱南軍分區):1946年6月熱河軍區成立第17(熱南)軍分區,駐地寬城。始轄承德、平泉、青龍、青(龍)西、興隆5個縣。1946年8月20日熱南專署組建辦公。司令員吳烈,政委劉君達/馬力,專員張兆北。在青龍、寬城、興隆一帶與國軍作戰。熱南軍分區、地委和專署機關轉移到寬城峪耳崖,後來又轉移到興隆縣東部的五指山地區(今五指山林場)。1946年12月20日轉隸冀東。1946年12月,承德縣分設為承(德)南縣、承(德)北縣,承北縣劃出。轄承(德)南、平(泉)南、青龍、青(龍)西、興隆5個縣。司令員趙文進,政治委員劉俊達。1947年2月,平泉縣分設為平泉(南)縣和平(泉)北縣,平北縣劃出。1947年7月,青西縣與平泉(南)縣合併組成青(龍西)平(泉南)縣。1947年11月25日軍分區機關改編為冀察熱遼獨立第4師,熱南地委、專署、分區撤銷,所轄各縣分別劃歸冀東區第十二、十五專區管轄。十五軍分區警備一團、十四軍分區警備二團、十二軍分區六十一團一個營與遵化縣翻身營,在河北省遵化縣南岡村依次編為十團、十一團、十二團。師長李道之,政委王曉生,參謀長莫異明,政治部主任侯全智 供給部長余成章 衛生部長趙澤普。1948年12月該師編入第45軍為第158師。
    • 第18軍分區:位於冀東的西南部。田心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6年4月併入了第15分區。五專署轄有遵玉豐、香武寶(辦)、武通(辦)、豐玉寧、玉遵、玉薊。
      • 56團是1945年9月由豐玉遵支隊改編。後編在46軍內。
  • 冀熱察軍區:1946年10月11日張家口失陷後,冀察軍區平綏鐵路分割為南北兩部分。1946年11月在平綏路北成立冀熱察區黨委、行署、軍區,熱西分區也轉隸冀熱察。軍區司令員曾思玉/段蘇權/詹大南(代),政委段蘇權/劉道生,副司令員詹大南,參謀長舒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蘇啟勝,政治部副主任楊健新、供給部部長普奉之、供給部政委沈開榮、副部長李振宇。行署主任楊春圃、副主任張孟旭,駐地赤城縣桃陽村。由於國民黨察東保安司令部就設在龍關龍關縣城赤城縣城鵰鶚各駐一個團,原來的平北分區以海陀山為界分為彼此並不相鄰的兩塊,被迫組建(新)平北、察東兩個分區,赤城縣被迫分立為赤北縣、赤南縣。由於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平北地區主要城鎮相繼失守,冀熱察區黨委、行政公署、軍區在赤城成立。隨之,察東、熱西、察北地區及延慶、尚義、康保、商都、化德、崇禮、寶源、豐寧等縣的領導機關也先後撤往黑河川和赤城,連同境內原有的龍崇宣、龍宣懷、赤南、赤北四縣,在赤城縣和黑河川境內的有一個區、三個分區和十二個縣的黨政軍領導機關。劉道生說:「我們的根據地實際上只有幾條大山溝,處於無後方作戰」「……最後收縮在平北、熱西地區的幾條山溝里,形勢十分危急」「路北的形勢確實十分嚴峻,除了在熱西的黑河川還有幾個村子外,其餘全被敵人占領了,並不斷向察省壓縮」「財經非常困難,小平川產糧區全部尚失」。段蘇權對旅、團幹部說:「我們大不了再打他一次『抗日戰爭』,勝利最終還是屬於我們的。」冀熱察黨政機機關駐白草鎮桃陽。1946年12月,曾思玉調冀晉縱隊,段蘇權改任司令員,劉道生兼任政委。 1947年2月,冀熱遼軍區改為冀察熱遼軍區,冀熱察軍區隸屬於冀察熱遼軍區。1947年4月1日,冀察熱遼軍區劃歸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夏,獨立第五旅擴編為獨立第二師。察北分區的騎兵一、二、三團合編為察北騎兵師,各分區均組建了獨立團,各縣整頓、重編了縣支隊。1949年1月15日改為察哈爾軍區
    • 獨立第5旅(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2師):前身是1945年9月底組建的冀察(劉道生)縱隊第8旅,以平北分區直屬隊組建旅部,轄第22團(第10團改稱)、第23團(第40團一部改編)、第24團(新6團改稱,團長劉義榮,政委王志廉)、第29團(新7團改稱),旅長詹大南,政委劉國梁/李光輝、副旅長黎光、副政委劉祿長、參謀長吳迪、政治部主任王啟剛。1946年3月晉察冀軍區進行精簡整編,以第7旅第20團(1945年9月底也是由第40團一部改編)併入第8旅第23團,原轄的第29團編入第22團、第24團。1946年4月,8旅旅部及第22、第24團改編為冀察軍區獨立第5旅。1946年10月由冀察軍區調入改稱冀熱察軍區獨立第5旅,下轄第13團(團長李榮順/劉義榮,政委黃澤九/劉力生、政治處主任王憲武)和第15團(團長吳迪,政委王志廉/肖澤泉,參謀長周德禮,政治處主任劉炳真、一營長陳有才),依次由原8旅的第22、24團改稱。旅長詹大南,政委李光輝,參謀長周志飛;原8旅23團(前身為第40團)調歸晉察冀軍區第2縱隊第4旅,後為著名的大功團——193師579團。1947年7月,獨立第5旅改稱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2師,下轄第4、6團。1947年10月下旬從第4、6團及師直警衛營各抽出1個步兵連為骨幹,補入平北分區地方武裝及補充團新兵一部,編成了第5團。第6團為董存瑞所在部隊。1948年2月升級為東野十一縱第32師。1948年4月7日,段蘇權、詹大南率五旅十三團、十五團包圍獨石口,全殲國民黨十一旅第二十二團馬占山部和騎兵十四縱隊張天聰部共兩個團,斃敵上校團長胡慶瓞以下127人,傷145人,俘虜1500餘人,以兩個團的兵力全殲敵人的兩個團戰例。
    • 獨立第13旅:1946年8月承德撤退後,熱河第13、第14旅合編成立。旅長黃鵠顯,政委陳仁麒,參謀長楊力/李榮順。轄第38團、第39團。1947年8月1日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8縱隊為第22師。
    • 冀熱察軍區警衛團:團長黃,政委林真,副團長鎮文卿。
    • 第16軍分區(熱西軍分區):1945年10月26日晉察冀平北24團解放大閣鎮。1945年11月在隆化正式成立熱西分區。1946年5月改稱晉察冀邊區第十六專區。地委書記黃文/謝明,專員鄭旭,司令員舒行。熱西專區始轄承德、豐寧(東)、東灤平、西灤平、隆化、圍場6個縣。1946年4月,東、西灤平縣合併為灤平縣。1946年6月,察哈爾省將所轄(西)豐寧縣、灤平縣還給熱河省熱西地區。東、西豐寧合併為一縣,歸熱西分區領導,周太任縣委書記,副書記是王子明,縣長是陳道明,原(東)豐寧縣縣長郭小川調任熱西專署民政科長。當時,豐寧縣範圍很大,黑河川白草茨營子、東卯、花盆、千家店,壩上小廠大灘都歸豐寧,人口二十多萬,全縣劃十五個區。6月承德縣劃出。1946年9月(農曆八月十五),黑河川發生了李殿仕叛亂事件,這時熱西武裝力量很弱,基本沒有能戰鬥的部隊(縣區隊伍多叛逃、投降,熱西獨立團已劃入野戰軍帶走),察東地委副書記趙振中帶領察東所屬武裝部隊平定叛亂,歷時一個月,基本打垮了李殿仕的隊伍;到年關,李匪全線崩潰、逃出黑河川。1946年9月,國民黨軍隊大舉向熱河省解放區進攻。熱西地委、專署、軍分區領導機關先撤到隆化以西的郭家屯,討論確定了「視情況背靠黑河川,逐步轉移」的計劃。1946年10月轉隸冀熱察軍區。1946年10月初在國民黨軍隊的進逼下,熱西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地委以及熱西獨立團先後遭受重大挫折後,熱西地委、專署、軍分區領導機關先撤到隆化以西的郭家屯,討論確定了「視情況背靠黑河川,逐步轉移」的計劃。熱西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向多倫方向退卻。1946年11月,由壩上經棚林西轉移到黑河川,熱西黨政軍領導機關和所屬部隊到達黑河川,進駐西萬口村。熱河省圍場、隆化、灤平、承德市的幹部也先後來到黑河川。1946年12月,隆化縣分設為隆化(西)、隆(化)東縣,隆東縣劃出。1946年12月16日,在黑河川白草鎮成立了熱西獨立團。1946年12月中旬,熱西地委在黑河川的西萬口村,召開了地委擴大會議。熱西地委及獨立團都沒有執行「視情況背靠黑河川,逐步轉移」的方針,而是向壩上撤退,造成大量人員掉隊、走散、凍傷甚至終身殘疾,受到了上級以及段蘇權的批評。1946年底,專署移駐東萬口村。1947年1月,為了便於深入豐寧廣大鄉村開展游擊戰爭,豐寧縣再一分為二,劃成豐寧縣(鳳山)、大閣縣(大閣),大閣縣以王子明為縣委書記、陳道明為縣長;豐寧縣以周太為縣委書記、郭小川為縣長。周太、郭小川、丁振江等率領幹部戰士,重新打回豐寧地區,開展游擊鬥爭。1947年1月,圍場縣分設為圍場、圍(場)北縣,圍北縣劃出。1947年4月初,熱西地區領導班子做了重新調整,地委書記韓純德、專員周剛/李守貞,軍分區司令員鍾輝/鍾輝琨,政委韓純德/謝明,副司令員周志飛、副政委王平水、參謀長李盛財、政治部副主任梁春祥,駐(西)豐寧縣黑河川(東萬口鄉)西萬口村。熱西地委撤退到壩上林西經棚一帶時,黑河川根據地以及熱西地區曾出現了權力真空,察東地委臨時成立了熱西工委,趙振中為工委書記,熱西地委從壩上返回後自動取消。轄熱西獨立團。當時三大困難是:災荒沒飯吃、土匪多、鼠疫流行。1947年4月,灤平縣再次分設為東灤平縣和西灤平縣。1947年5月,冀熱察軍區發動熱西戰役,首戰上黃旗,隨後獨立十三旅攻克號稱「熱河第一堅強之據點」的圍場。由於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的勝利,熱西地區的形勢大為改觀。1947年11月東、西灤平縣第二次合併;圍北縣撤銷,圍場縣恢復原建制。1948年3月,豐寧、灤平縣合併組成豐灤聯合縣。1948年5月,撤銷聯合縣建制,恢復豐寧、灤平縣原建制。1948年11月,豐寧、大閣縣又合併為豐寧縣。至1948年12月20日撤銷前,熱西專區設有豐寧、灤平、隆化、圍場4個縣。
    • 察東軍分區:1946年10月,察東地委領導機關從懷來縣城撤出,入駐赤城縣後城鎮河西村、上堡、長伸地、南卜子、姚家灣等村。地委書記馬天水、副書記趙振中、專員葛啟和軍分區司令員鍾輝琨,副政委閻子慶、參謀長潘峰、政治部主任朱利。轄赤城、龍關、延慶、懷來、崇禮和龍崇宣聯合縣、龍宣懷聯合縣、(西)豐寧縣(1946年9月歸還熱西)。1948年2月察東部隊升級組建了獨立第7師,二團一營由赤城縣大隊改編,二營由龍崇宣支隊改編,三營由赤城各區武裝組成,團長柴義(柴疙瘩);一團由四海縣地方部隊組建。同時,察東與平北軍分區合併為冀察軍分區。
      • 察東獨立團:政委閆子慶
    • 察北軍分區:轄張北縣、尚義縣、康保縣、商都縣、化德縣、崇禮縣、寶源縣(今太僕寺旗與沽源縣)。司令員陳宗坤、政委梁振中,副司令員柴書林、副政委蘇克勤、參謀長胡德禮/李盛才;駐赤城縣北部的馬營村。察北地委所屬各縣也先後撤到黑河川。沽源、寶昌、尚義、多倫等縣委也駐在茨營子區。1947年夏,察北分區的騎兵第1、第2、第3團合編為察北騎兵師。團長分別為吳廣義李盛才/喬雨生。1947年7月下旬,在陶林縣紅格爾圖東山與鶚友三騎兵師一大股相遇,激戰4個多小時,殲敵500多人,繳獲戰馬300多匹、各種槍支400餘支,鶚友三元氣大傷。被稱為「紅格爾圖遭遇戰」。1947年11月14日,察北地區領導機關由鎮安堡、打鹿村移駐今白草鎮羅家營村,駐月余。1948年初,寶源縣縣委書記郎寶信、縣長姚彤華等,在白草鎮羅家營村參加了察北地委召開的「整風」「三查」會議。1949年5月,分區機關大部及所轄3個騎兵團整編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3師。師長胡德里,政委梁正中,參謀長李盛才。
    • 平北軍分區:駐地懷柔縣沙峪(今渤海鎮沙峪村)。1946年底,經區黨委決定,將豐寧縣東卯區的花盆、千家店及三道河區後店以下,劃歸新建立的四海縣(今屬延慶縣)。平北軍分區司令員曾威、政委葛琛、副司令員唐家禮、副政委李晉吾。1948年2月,平北軍分區機關及熱西、察東、平北三個軍分區的獨立團,組成冀熱察遼獨立第七師,同時察東與平北軍分區合併為冀察軍分區。
    • 冀察軍分區:1948年2月察東與平北兩個軍分區的機關與主力升級為獨立第7師,轄域合併為冀察軍分區。有2個獨立團,3000多人發展到1948年底的10000多人
  • 熱遼軍區:1946年6月13日冀熱遼軍區決定撤銷北路指揮部,改為熱遼軍區,轄熱東、熱中、熱遼軍分區;獨立旅改為十六旅,並成立十七旅。司令員黃永勝,政委文年生,參謀長朱軍。1946年10月4日撤銷熱遼軍區,各軍分區、縱隊直屬於冀熱遼軍區。
  • 熱河軍區:1945年9月20日成立冀熱遼區黨委熱河分委和熱河軍區,胡錫奎兼分委書記和軍區政委,段蘇權為分委委員、軍區司令員。司令員韓偉/段蘇權,政委黃火青,副司令員楊梅生,參謀長舒行,政治部主任蘇啟勝,政治部副主任楊建新。轄熱中、熱東、熱北、熱西、熱南軍分區。1946年4月編入了獨立第2、第3旅。1946年6月獨立第2、第3旅改稱第13、第14旅。1946年9月,獨立第13、第14旅合併為獨立第13旅。1946年10月4日熱河軍區撤銷,由冀熱遼軍區直接指揮各軍分區與獨立旅。1949年1月重新組建熱河軍區。1949年4月在熱河軍區組建解放軍第168師,軍區獨立第47團(阜新蒙漢地區隊,「喇嘛營」為第二營)編為第502團;熱北軍分區調入1908名幹部戰士。1950年7月,第168師502團調歸警衛師建制,168師師直和503團、504團調歸空軍組建空7師師部及所屬第18團和空8師第20團;168師另有3個建制營改為東北邊防部隊;1952年10月原步兵168師屬炮兵團、獨立戰防炮營和團屬炮兵營合編組成反坦克炮兵第412團和413團。
    • 獨立第2旅/獨立第13旅:1946年4月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與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合併為獨立第2旅。旅長周仁傑,政治委員覃國翰,原第2旅第4、第5團番號不變,原第2旅第6團調回冀晉軍區後編入獨立獨1旅為1團最終為第196師586團,冀中第71團改稱第6團,冀中第62團拆散補入第4、第6團。1946年6月改稱獨立第13旅。1946年9月獨立第14旅併入。旅長黃鵠顯,政治委員陳仁麒,以獨13旅第37團第1、第2營、第38團和第14旅第42團合編組成第37團;獨14旅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獨13旅第37團第3營和第39團合編組成第39團。1946年10月4日熱河軍區撤銷後,該旅隸屬冀熱察軍區。後編入東北8縱隊為22師,後改稱45軍133師。
    • 獨立第3旅/獨立第14旅:1946年4月冀晉(趙爾陸)縱隊第3旅改為獨立第3旅。1946年6月改稱獨立第14旅。1946年9月併入獨立第13旅,第42團編入第37團;第40團、第41團合併為第38團(相當於恢復了冀東老11團建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葉田(1912年2月9日-1959年2月21日),原名宋起興,曾用名牧林、李忱、高夷,生於遷西縣三屯營鎮寶湖村一個木匠世家。1936年11月27日,宋起興經高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以任三屯營警察第四分隊警士為掩護,傳送秘密文件,掩護地下工作者,積極開展黨的工作。1938年2、3月間創建了「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十一支隊」。7月上旬番號改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十二總隊」,宋起興任政治委員。成為抗聯二路軍的主力部隊之一。1938年10月,抗聯西撤受挫,十二總隊只剩百餘人回到娘娘莊,改番號為「游擊第一總隊」,宋起興任政治主任兼代理政委。以景忠山南麓一帶為根據地,活動在遷、遵、豐三縣交界的山地。1939年9月,游擊第一總隊改編為獨立營,宋起興任教導員,不久編入三十團,奉命去平西受訓。宋起興被分配到晉察冀分局黨校學習四個月,後被分配到平西區黨委機關做保衛工作並被任命為指導員。1941年1月,宋起興回到冀東後,化名葉田,任冀東區黨分委機關巡視員。1941年6月,遵照區黨分委指示,於盤山建立冀東地區第一個正式公安機構——冀東十三專署保安處,並擔任處長。歷任冀熱邊公安局西部公安督察員兼薊遵興聯合縣公安科長,冀熱邊行署第一專署公安科長,第一地委社會部副部長,十四地委社會部部長等職。抗戰勝利後歷任熱河省政府委員、省公安廳長,1949年東北軍區保安旅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2月東北公安幹部學校校長。1954年秋任中央政法幹部學校辦公室主任兼研究班主任。公安部追認葉田為革命烈士。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解放軍出版社 2007-03-01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