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讨论:㗝呸乌/存档2
通过其编号我可以大概观察到有一些华小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被关闭,尤其是在雪兰莪州的乌鲁雪兰莪、瓜拉雪兰莪、瓜拉冷岳、乌鲁冷岳、槟城威中、威南和东北县等有空缺的编号,不知您可有方法得知这些曾经存在的编号的学校名? angys →讨留奖 2019年3月9日 (六) 17:31 (UTC)
- 如果你要最近十年的,有教总制作的2009年的学校名单。凡是在此后搬迁的学校,其前编号都可参考那份名单:[1],但是如果要更早的恐怕就无能为力了。教总网站上的被关闭学校名单:[2]、迁校名单:[3],这些名单上都没有学校编号,且里边最早的记录大概也只能追溯至1980年代。因为据我所知,教总正是在1981年才开始有详细的全国华小统计;而在此之前那些被关闭、搬迁或合并的华小,以我们之力是难以搜集其资料了,除非有报章偶然提起才能得知(如古来瑞林华小,这就是教总关闭学校名单上没有的)。我相信我们所见到的教总网站的被关闭学校名单,也是参考当年的资料而来。以学校编号这种详细的资料,若教总资料都没有注明,我们要得知应该是不可能了。
- 不过,如果你想看当年那份原始的1981年全国华小完整名单,我倒是能为你指路,在《教总33年: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庆祝成立33周年纪念特刊》里可找到。(就是这本:[4],九百多页,目前我也正想办法搜集此书)。
- 另外,有一些学校的编号之所以会空缺,或许只是因为县界变动、学校搬迁、合并等因素所致,未必都是因为被关闭。如原位于瓜拉雪兰莪县的子文华小,因学生来源减少而于2003年迁至梳邦再也,但瓜雪县里没有写上。(当然究竟其前编号是BBC5025还是BBC5026就不得而知了)。但如瓜拉冷岳县的BBC1039、BBC1042,则是有可能在1980年代前就被关闭了,所以连教总都没有相关资料。这我就没有办法了。
㗝呸乌(留言) 2019年3月10日 (日) 18:44 (UTC)
- 那这样也没办法了,这个列表也可以算是完成了(只不过县的介绍需要补充),还有主页面迁校的资料那些也需要您的帮忙了,毕竟网络上很多东西不可靠,最近的还可以做,较早(比如森美兰美丽敦华小)就比较难得知了,我已经准备段落。另外华人新村也完成的七七八八了,只不过每个县的描述需要调整。 angys →讨留奖 2019年3月11日 (一) 06:17 (UTC)
吉兰丹州已关闭的华小列表可在2013年出版的《丹州华教今昔》找到。另外子文华小实际上原本位于乌鲁雪兰莪县,但地址注明位于八丁燕带。Zh9567(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6:45 (UTC)
- 多谢告知,从网上报道里可以得知《丹州华教今昔》确实有相当珍贵的资料。只不过这本书怕是相当难找,首印才一千本罢了,扣除分发给研究机构和当地学校的,应该没剩多少本在市面上,说不定要去大型图书馆才有,目前我应该不会特意去找。(不过我发现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条目有引用过此书,或许撰写者Cherjau是该校教师,所以有机会接触过。)
- 子文华小我并没有找到其迁校前的地址和编号,不知编号BBC5026和45600的邮编阁下是从何得知的呢?或许这份资料有助于编辑华小条目。子文华小之前确实是位于乌鲁雪兰莪县双溪丁宜,不过考虑到其位于隔壁县的八丁燕带不远处,为了方便邮寄,学校将地址从一个偏僻的地方换至临近较大的城镇也是情有可原。㗝呸乌(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8:19 (UTC)
- 其实旧学校编号可从网上查询,但太久以前的资料就无法查询。另外不解的是,古来县和东甲县虽然在同一年升级为县,但古来县内学校的旧编号却查不到。Zh9567(留言) 2019年3月31日 (日) 09:31 (UTC)
- 没办法,这就是网上查询的局限了。实在找不到的话就空着吧。㗝呸乌(留言) 2019年4月1日 (一) 09:53 (UTC)
山打根国席
[编辑]那个选民结构的还需要扩充,以及历史。投票区呢因为是东马所以不能搞,只能等之后补选宣布才做了。到时又要创建补选条目。自变天后这一年来我不知道做了多少个补选的条目,真是尴尬。不过我还发现了亚庇国会议席,当然我现在会先处理完黄天发的条目页面,其他的就恳请您多多协助了。另外新山县的后续工作也希望您可以在今年继续。 angys →讨留奖 2019年3月29日 (五) 08:32 (UTC)
- 说的也是,接下来又要完善晏斗补选和山打根补选页面,辛苦了。另外,黄天发条目里似乎可以添加去年他(和一众行动党议员)受封拿督争议。亚庇国会议席我会协助完善的。还有,其实东马的政治内容非常不好做,政党联盟变化太乱了,真希望有当地人帮忙完善。㗝呸乌(留言) 2019年3月29日 (五) 08:41 (UTC)
晏斗补选
[编辑]刚发现有人更新了莫哈末哈山的条目,那个选举成绩我可以帮你补充。只不过还是希望您可以优先完善选举条目。最近我又生病,如果其他用户可以协作完成那是最好的,当然我之前已经做了无拉港补选,其他补选只需要复制粘贴,改人口,投票站数量,选举改革等。 angys →讨留奖 2019年4月1日 (一) 13:21 (UTC)
柔佛
[编辑]另外我注意到有用户从英维翻译内容至柔佛条目,不知您可否纠正和翻译部分译名(如Sungai Perepat)? angys →讨留奖 2019年4月2日 (二) 14:50 (UTC)
另外忘了说也欢迎您到Portal:马来西亚看看。 其中去年我定下的目标随着最近很多条目被创建而达成了,谢谢您 马来西亚专题目前已有3,195篇条目(不记列表和未评级条目则为3,059),其中典范条目有5篇,优良条目有8篇。目标是将1514篇小作品在2019年内减低至总条目(不记列表和未评级条目)的一半。(即将-15.5小作品改写成初级或更高等级的条目。 angys →讨留奖 2019年4月2日 (二) 14:57 (UTC)
- 迟至今日才回复,实在是抱歉。其实呢,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马来西亚主题的中文条目能够变得十分优秀。但是功劳则万万不敢当,本人贡献甚少,且知识水平不足,撰写长篇幅的优良条目是力有未逮,加之平日事业繁重,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罢了。目前会不定时更新旧有页面。不过若无意外,六月左右我就会比较清闲,到时将能编辑现有的小作品条目,又或者新开一些历史类、文化类和政治类的条目了。㗝呸乌(留言) 2019年4月23日 (二) 18:14 (UTC)
有匿名创建了新邦令金国会议席,我大幅修改了但是部分细节还需要您来协助。另外还有几个国会议席被创建,但是因为只有2018成绩,以及很多错漏,所以我把这些都移去草稿了,希望以后可以完成。另外以后国会议席就以亚依淡作为蓝本,以方便统一格式,谢谢。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2日 (三) 17:08 (UTC)
- 了解。多谢告知。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3日 (四) 14:23 (UTC)
- 不过双溪文律之后变成新邦令金可以提供来源吗?因为我找了找不到。或许得找2003年选区重划报告。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4日 (五) 14:50 (UTC)
- 比较1995年和2004年的大选地图,以及翻阅Almanak一书而来。1995年,P137双溪文律有N25新邦令金和N26文律。2004年,双溪文律国席废除,新邦令金变成国席P151,下划N26吗什和N27拉央拉央。原N26文律被划至P164笨珍国席,变成N53文律。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0 (UTC)
- 感谢解惑(原本以为双溪文律只包括笨珍县),我原本以为是居銮。这样得引用Almanak的书本,免得被以为没有来源。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6 (UTC)
- 之前没写是因为这是间接推理出来的,不过若要加倒也无妨。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4日 (五) 15:47 (UTC)
- 感谢解惑(原本以为双溪文律只包括笨珍县),我原本以为是居銮。这样得引用Almanak的书本,免得被以为没有来源。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4日 (五) 15:26 (UTC)
- 另外这几天我会完善双溪毛糯国会议席,还请阁下多多协助。因为这个选区重划后涵盖三个县,非常的乱,实在需要开条目。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4日 (五) 16:31 (UTC)
- 可以,不过要等多几天,这两三天会比较忙,之后我就有一大段空闲时间能编辑了。另外,你是比较倾向于创建新的选区条目吗?虽然能量产补完,但历史、投票区方面就会空缺。还是认为先编辑重要的国会议席比较好?这样就能尽量完成其选举历史。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5日 (六) 02:26 (UTC)
- 我是想先完成那些被匿名创建的国会议席,还有再添加一些华裔居多的地区,以及州首府。希望可以在2023年(或许)大选前把222个做完,所以从今年5月9日算起到明年5月8日需要有大概60个国席条目。现在已经有大约近20个了,应该是可以做到。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5日 (六) 02:39 (UTC)
- 好的,我会协助完善的。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5日 (六) 02:49 (UTC)
这里要说之前提到的jeram batu,北干那那用的是宜兰,或许需要更改之前翻译的而南?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1日 (一) 09:02 (UTC)
- 如果有证据显示当地人确实是常用“宜兰峇株”,如招牌、建筑物名等,那就应该跟随。只不过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从音译用字的角度来看,把jeram翻译成“宜兰”,这很可能是近几十年来不通方言的华语使用者(包括记者)自行翻译的...当然我确实不知道当地人是不是真的改用了这个名... 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1日 (一) 10:24 (UTC)
- PS:在J. V. Cowgill的<Chinese Place Names in Johore>,Jeram Batu是“字南峇楮”,Jeram Choh是“字南槽”,《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资料汇编》采访的当地人是用“移南槽”,Jeram Batu则没有提到它的华文译名。“而南”是依据《马来西亚中文地名手册》的,不过原书Jeram Batu是“而南峇珠”,我用“株”,原书Jeram Choh只作“而南”,我觉得漏了“槽”字。说话据我所知,“宜”字大多用来对译马来语ngi,gi的,“兰”字则是lan,ran,dan。“而”是日母,日母字在老派闽南语大多发j-(白话字写法,IPA/ʥ/)音的(新派演变成l-),拿来对译马来语j-(IPA是/ʤ/)无不妥,问题是“宜”是疑母字啊,老派闽南语念ng-(白话字写法,IPA是/ŋ/,新派念成g-),闽语支方言使用者几乎不可能拿来翻译j-音的(不过我不会潮汕话,但考虑到潮汕话就是闽南语潮汕片,音韵体系大致相同,姑且就依闽南语泉漳片来说了)。“兰”字更不用说,只有现代华语因为已经不分-n,-m才会混用吧....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1日 (一) 10:40 (UTC)
- 了解,这样看来可能是星洲翻译的,需要纠正吧。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2日 (二) 08:10 (UTC)
国会议席
[编辑]前锋报里部分关于2004年大选议席的票数与选委会网页的有出入。经过粗略的对比,我发现并非每个议席都有问题,不过有出入的议席数量则不得而知。票数不相同的如霹雳州华都牙也国会议席,冯宝君:28,662(前锋报)对28,847(选委会),黄家泉:20,735(前锋报)对20,814(选委会),多数票:7,927(前锋报)对8,033(选委会)。当时的其他报章和部落客,有不少是使用前锋报那版的数据,如:[5],[6],[7],[8]。我无法确定是何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数据,选委会的票数通常会比前锋报的多,有可能这些是选委会后来重算的票数。既然如此,我将以选委会的数据为主,但会将有出入的数据列出,不作判断。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
另外,芙蓉国席的历史可是非常精彩的。如,1982年李三春到芙蓉挑战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当地华人认可他的勇气,投支持票让他获胜。但随后李三春又无故辞职,导致选民不满又投回曾敏兴。1990年曾敏兴爆冷以77张多数票败给马华严慈忠,之后都是马华胜出。2008年,约翰费南迪上阵芙蓉为行动党夺回议席,但2013年大选前他退党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惨败给陆兆福。还有2018年陆兆福对阵张盛闻,这些都能写得非常长,如果要写的话非常消耗精力。希望阁下能帮忙写主体,我再加以扩充,有劳了。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
- 已经写主体了啊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9日 (三) 15:30 (UTC)
另外也有劳阁下帮忙修饰务边、格底里、安顺和古来国会议席页面。然后又有匿名用户创建了巴东勿刹和波各先那,所以之后又要调整了。不过关于选举来源整理就有劳阁下了。分工合作总比一个人完成来得好。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9日 (三) 15:33 (UTC)
- 其实是指曾敏兴和李三春那段,因为曾是行动党主席,他的段落可说是涉及了半部行动党的党史。部分还会牵涉到董教总当年的“三结合”政策。而当年李三春中选后又无故辞职,至今仍是政坛的未解之谜。这些要详细写太麻烦了(小声)。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
- 我很头疼那些乱创建的,要创建可以,但为何不依据其他议席的格式,写好再发布呢?议席的写作模板已大致成熟,而且又不是没有提供出处来源,留一堆摊子给别人收拾,唉。我会尽量整理好的。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
- 都是因为那些好事者从英维直接复制过来,而且行为像是同一人所为。但是没关系我会慢慢完善的,而且现在还有其他编者也参与改善。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29日 (三) 16:00 (UTC)
我发现部分曾胜选(但已解散)的小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颜色模板(Template:Party meta/shading/)。如曾在山打根胜选的SCA沙华公会,还有甲洞的PEKEMAS社正党。不知能否添加?(沙华公会的logo如下:[9])㗝呸乌(留言) 2019年5月30日 (四) 11:27 (UTC)
- 其实不需要添加颜色模板也可以,因为很多时候中维编者都是从英维编者复制而来的,我倒是可以帮您请求英维编者添加这两个政党的颜色。因为颜色也要调好。 angys →讨留奖 2019年5月30日 (四) 12:24 (UTC)
- 其实我只是认为如果全部有颜色,风格统一,会比较好看罢了......当然没有的确无所谓。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4:13 (UTC)
不过我在编辑国会议席条目还是有些疑问的。在政党支持变化百分点上,比如说上届是行动党竞选,这届是公正党竞选,虽然党不同,但其实应该视为同一阵营。再如独立人士或上届没竞选的政党,那么他的变化百分点其实应该是“不适用”才对。还有的细节如选区编号,应该使用P1呢,还是P001呢?另外,我考虑过中文名称不同的议席,选区重划后应该区分开来。如依城议席应该跟振林山区分,Hang Tuah Jaya跟Bukit Katil区分,但中文名称相同(或只是修正马来语拼写)的就不分开,如Teluk Anson和Teluk Intan都叫安顺,不区分,Jesselton和Kota Kinabalu都叫亚庇,也不区分。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4:24 (UTC)
- 由于近日身体情况欠佳,还没来得及继续扩充。另外政党支持变化的建议您问问Jojoyee(讨论 | 贡献),该用户帮英维添加了这些变化。另外选委会选区重划里的编号也是P001对吧,所以应该用PXXX吧。另外议席继承是要看州席的。比如汉都亚再也的华裔选民大幅度被移入马六甲市区,所以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至于马六甲市区若改名叫Bandaraya Melaka也应该需要另设页面,但选委会没有。如果像是依斯干达公主城基本上都处于振林山原区,只不过几个投票站更改,华裔比例还是维持在下跌3%这样的水平。安顺、亚庇、波德申、丹绒马林、乌雪这些就不必分开。只不过白沙罗比较特殊一点,这个我还是建议分开写,因为我不知道以前的白沙罗国席涵盖的地方。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1日 (六) 05:20 (UTC)
- 因为我看英维是议席名称一换(不包括拼音修正),就直接开新的页面,这样就不必考虑选民变化,州席划分如何如何。个人意见是如果中文维基也如此,就会比较方便编写,编写者不必纠结应不应该区分,页面也能跟英维统一,只需写明该议席的前身就可以了。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5:32 (UTC)
- user:Jojoyee的做法似乎跟我相反,独立人士或上届没竞选的政党也计入swing,而就算政党来自同一阵营,只要政党不同,就另算新的swing。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日 (六) 05:38 (UTC)
- 中文维基有关钟摆效应的模板文档目前没有翻译出来。英文维基的定义如下:Swing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₁− ∆%₂)÷2) (i.e. Change in winner's percentage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 minus change in second place percentage divided by two)。政党或独立人士只要在现届拿第二高票,就可与第一高票比较,作为赛果钟摆分析。如果政党或独立人士在上届没竞选,则视其现届票数为净增值。如果上届和现届政党是同一阵营,可考虑将其现届票数减去上届票数作为净增值。 — Jojoyee(留言 | 签到) 2019年6月8日 (六) 03:07 (UTC)
芙蓉国席我已经扩充完毕,还请阁下帮忙修饰。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4日 (二) 19:11 (UTC)
邀请您参加第十七次动员令
[编辑]致㗝呸乌阁下:
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第十七次动员令定于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间举行,目的为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现诚邀阁下参与,共襄盛举。
详细动员事项请参见第十七次动员令主页,您也可以从动员令说明书中了解什么是动员令。参加动员令前,请先参考主页的报名指引(用户可在7月6日0时(UTC)起报名)。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中、小动员令三类。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能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或参考查询联系),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条目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译名用字
[编辑]翻译地名嘛,这也是一个解释起来很长很麻烦的东西,我本人也不是什么专家,姑且讲一点心得吧。通常来讲,如果一个地方有当地人常用的译名,就要遵守。没有的话,如果地名有常用词就先按照习惯翻译,比如jaya通常会译为“再也”,kuala通常会译为“瓜拉”就是如此,但如果当地称sungai为“宋溪”,kampung称“甘光”就要遵守他们的习惯。吉、丹、登这些马来人占多数的州属呢,他们的地方名很多是没有华文译名的,就要我们自行翻译了,但是我在翻译时也会尽量按照本地华人的习惯用字来翻译,以免变成新华社式的翻译。
众所周知,以前的南洋地名通常都是用方言用字来翻译的。但是有些字因为与今天华语发音相差太远,已经不怎么用了。如“ga”字,在通行福建话的地区,严格来说会用“牙”字(闽南语ga5)的【牙兰(geran),亚罗牙也(Alor Gajah),龙牙(Lingga)】。但因为今天华语“牙”字发音与ga相差太远;二来其实闽南语ga对音字实在太少,只有“牙”“芽”字,严格拿“牙”字翻译效果不好;三来“加”字粤语发音gaa1,拿来翻译成“ga”也无不妥,所以“牙”字已经很少用了,会拿“加”来代替。【昔加末(Segamat),四加亭(Sri Gading)都如此了】
而“加”字(闽南语ka1)呢,老一辈通常拿来翻译“ka”的【加椰(kaya),彭加兰(Pengkalan),峇都加湾(Batu Kawan)】。但也是因为所以今天华语“加”字发音与ka相差太远,现在“ka”字都被翻译成“卡”了【武吉卡迪(Bukit Katil),以前其实是用武吉加迪的...】,而“加”字就拿来翻译成“ja”了【武吉加里尔(Bukit Jalil)】。
“ja”这个字,老一辈通常拿“惹”(闽南语jia2,广东话je5)或“也”(闽南语ia5,广东话jaa5)字来翻译。但是今天华语的“惹”已经读成re3,“也”读成ye3,发音跟ja相差太远,也没什么用了。现在是把“ja”翻译成“加”。所以造成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为何要用“惹”字来翻译“拉惹”(raja),“罗惹”(rojak)。像新山以前有另个名称叫“惹呀坡”,有人认为是jaya,有的认为是johor,其实它就是“jaga”啊....
还有一个是韵尾,现在华语已经没有-p,-t,-k,-m的韵尾,但是闽南语粤语还有保留,所以一些马来语的翻译用字习惯还是要遵守的【tam淡,tan丹;lam南,lan兰,li里、利,lit、lik力,lip立,等等等等。不过其实方言韵尾也不全,不能百分百对应】,不过华人有时不喜欢某些字,也会改动【比如am暗变安(以前的“安邦”叫“暗邦”),na那变纳(以前的“纳吉”叫“那吉”),ah押变阿(以前的“阿都拉”叫“押都拉”“鸭都拉”)】,这些再讲就更啰嗦了。其实,如果只会华语而不会方言的话,就是会造成这种困惑。马来语翻译习惯里的ban万,jang让,jen仁,kang江,mun文,只会华语的话自然是一头雾水。
我个人翻译风格是偏向传统用字的,但在翻译非常用词时,我也会考虑今天的华语发音,以免发音相差太远。gajah算是一个半常用词,通常翻译为“牙也”(闽南语ga5-ia7,广东话ngaa4-jaa5),马六甲“亚罗牙也”(Alor Gajah),霹雳“华都牙也”(Batu Gajah)就是例子。如果按照华语发音的话,gajah岂不是要翻译成“加加”?【这跟jaya翻译成“再也”也是同理,按照方言翻译,可能就会变成类似“也也”的词了,所以才译成“再也”,地名用“再”字的我只懂这一例】。所以gajah用“牙也”其实是不错的选择。我觉得把Gajah Mati翻译成“卡嘉马迪”的,应该是近十年来华语使用者的操作...。另外,ti翻译成“知”也是方言用字(闽南语ti1)【知知丁宜(Titi Tinggi)】,现在也是因为和华语发音相差太远而很少用了,非常用词我会选择用“底”“蒂”等字取代。不过我的音译习惯也还在摸索,不成体系,毕竟我不是语言学出身的...。
当然地名因为有惯性,一旦名字确定下来后就比较难改动了,而人名用字更惨,更会跟随今音而改动。你没看见以前还会用“嘉化峇峇”(Ghafar Baba),现在都变成“巴鲁比安”(Baru Bian)了吗(明明就是马来语“新”baru“峇鲁”啊)。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约定俗成了,我也得妥协,无法。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9日 (日) 10:35 (UTC)
- 感谢指教,另欢迎阁下协助修饰大山脚,因为gajah mati是从那里出来的。另外峇鲁比安在2016年砂州选就有使用了,所以很可能是星洲派更改。有时候也不能100%跟随星洲,但是星洲总比其他报纸来的靠谱,新华社就不必说了。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9日 (日) 11:58 (UTC)
- 另外我查了武吉加迪这词更为常用(使用谷歌搜索),这样是应该更改回去了,taboh naning和实淡宾也是如此(被星X报给替换的)。另外Batu Kawan也各有用加和交的,这我等语范统一后再决定。但是有时候真的怀疑他们像圣诞老人一年只是开一次发布会而已,官网还被改成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9日 (日) 12:01 (UTC)
- 但是我不是槟城大山脚人,如果当地人的确把gajah mati称作卡嘉马迪,那我们也只好遵从。至于“峇都加湾”也用“峇都交湾”,恭喜你发现了一个早期翻译习惯,那就是有时候前一个音节的韵尾,会被后一个音节的声母影响。用“交”(闽南语kau1),就是被后一个wan影响了。比如Bagan Samak,不写“峇眼沙目”,而是称作“峇眼三目”(闽南语sam1-bak8)也是如此...
- 语范啊...地名人名翻译手册这种这么重要的东西,到现在我在书店,别说最新版的,旧版的我都找不到。唯一能用的是这个[10],是1999年出版的。另外,[11]这则新闻说最近会出版新的《马来人名译名统一手册》,上一版没记错的话是2005年。而且在这本手册里,有些用字过于怪诞也导致没有媒体遵从,另外书里Baba是用“巴巴”的(pa还是“巴”),不用“峇”的理由是“译名尽量不用生僻字”,你就大概知道编辑者的水准是在哪里了。语范最出名的就是2010年把“Yang di-Pertuan Agong”改成“元首”(最高元首、国家元首都是错的),“Yang di-Pertua Negeri”改成“州长”(州元首是错的)。当年马来西亚要去殖民化,把“Governor”(州长)改成“Yang di-Pertua Negeri”(州元首),为了“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语范可以改回来,我也是服气。当年语范某位杨姓副主席,因其标准过于“中国化”(他称为规范化、国际化),规定了许多规范用语如“狮子舞”“榴莲”“豆腐脑儿”等等,本地语文学家纷纷投稿痛骂,至今依然能在网上找到,可谓奇观。(不过当年在他的推广下,现在也有很多词语被视为不规范了,如“脚踏车”“快熟面”“巴刹”,这位杨先生功不可没)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9日 (日) 13:14 (UTC)
- gajah mati的就依各案吧,现在比较希望语范先完成马来人名手册。如果你有留意到上面有个大陆简体/台湾正体的按钮,按了就会有大马简体的选项,改了之后才是我们熟悉的首相、马哈迪等。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若使用大陆简体你会看到的是总理,同理,语范需要理清,因为我记得我看过有人提过总理在拉曼时代就有了,当然现在都用首相。另外榴莲这个现在也被同质化了,连大马华人也不用梿字(可能是默认输入法问题),这个是大陆文化普及化带来的影响。当然维基百科还是有WP:名从主人规则,这就是为什么纳吉不是纳吉布等。另外脚车其实是南北差异,可以看这个,因为首都在北方,所以大陆跟北方走,南方人(还有华侨)不必自己被北方/东北文化给同化。至于元首这个用州长其实是非常有争议的,州长的理解是一州之长,然而实际上大权在首长手上,所以不需要推翻用词。峇的嘛这个以前是无法输入的,现在已经可以输入,自然不成问题。希望阁下能够在7月(上面的通告)参加所谓的“动员令”活动,尝试完善/扩充现有马来西亚类条目,当然如果资料多还有机会达成WP:优良条目水平,目前马来西亚本身还有州属的水平也是非常低的,希望有一天可以获得提升。(当然还得先把现有议席补好,现在已经蛮多,估计每个月只需要2篇(以今年来说)就能在2023年完成,基本上马来选区就简略带过)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9日 (日) 15:14 (UTC)
- 另外我发现ketereh又有哥德烈之称。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10日 (一) 23:01 (UTC)
- 我觉得哥德烈更像是后起的。我在2008年一本书写有当地圣春宫的书上看到是用“格底里”的,一来格底里这译名没硬伤,二来没有发现可靠的更早更好的译名,格底里可以沿用。其实我不觉得“柯kho拉la娜na”这译名就很准确,但如果当地人这么称呼,还是沿用比较好。(其实如果近年来华文媒体翻译的地名更准确,如“各kok拉la那na士-s”,且用了一段时间,我也会选择继续使用,毕竟这不是一个拥有高知名度且固定译名的地方。无奈翻译出一个半斤八两的译名“格keh拉la那na”,又会跟雪兰莪地名相撞,那我干脆使用回旧称更好...)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0日 (一) 23:55 (UTC)
- 另外我找了加督是完全查不到的,不知以前是否有用过?吉兰丹其他州席和登嘉楼的州席也需要阁下检查,有时候主流媒体会忽略掉地方名。至于柯拉娜我会考虑之后编写,同时也发现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写的非常不错。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11日 (二) 07:01 (UTC)
抱歉,我半途出来的。哥德烈较早的中文名是底芽,以闽南语发音,我是从当地某已灭亡华小的校长和一家已歇业金铺的后代处得知。Kok Lanas还有一个译名国拉纳斯(南洋,1986年),我相比柯拉娜,嫌弃它发音太长不道地。按吉兰丹马来语,lanas的s发音近乎h,有斯字是外地人以标准马来语发音翻译;底芽也是如此,当地马来语发音ke有时会消失。此处华人来得较迟,柯拉娜没有译名可用。如果要指出缺点就是和Kelana Jaya的柯拉娜再也太相似。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09:46 (UTC)
- 原来如此,多谢阁下指点。我还纳闷为何要将Kok Lanas译成“柯拉娜”,因为有时如果中文名过长,-s音节也会选择不译【如柔佛“北干那那”(Pekan Nanas),“亚逸马尼”(Ayer Manis)】,原来是更符合当地的马来语口音。再请问下吉兰丹马来语里,kok是否也是只发ko音呢?否则华人当会用闽南语里读作“kok”的“各”“咯”“国”(如南洋1986年)等字才对,这么一来其中文名也就不会同kelana撞名。
- “底芽”这中文名也是首次见闻,非常珍贵(只是好奇丹州马来语的reh发如geh吗)。想请教下当地人现在还有使用“底芽”这一地名吗?如果还用的话,应当纠正才是。还是已选择使用“哥德烈”或“格底里”了?
- 另外,Kadok这地名,当地华人是如何称呼的呢?这地方华人应该不多,很难找到其中文名。我在2005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里见到是用“加督”,是符合标准马来语的发音的。2015年的这则新闻里变成了“卡督”,也还好,这则2017年的新闻再变成了“卡杜”,个人认为用字是不符合传统地名翻译习惯的,但如果当地人称Kadok为Kado倒是相当吻合了。所以想向阁下请教。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10:43 (UTC)
首先是A君,那小学在底芽,照记忆应该是南华小学,那边用的是格地礼,吉兰丹已灭亡小学的总数多少我现在不清楚。另外华小其实另有一本八十年代的“巨”作,书厚一尺的全国华小的记录大全,书皮红色,而且多校有详载校史。
其次㗝君,Kok一节,念法比较像是Kek,但后面的k轻音。geh一节,在当地我会念ke-te-geh,虽然口型是r,但发音为g,应该就是所谓懒音;te-geh的发音是该地华人才用,我外地人不敢装本地到那个地步,当地人以闽南话对话时是称底芽的。上述的格地礼也Ok,我也听过这种说法,我现在猜可能是当地的外地人按标准马来语翻译为闽南话。又譬如附近的Melor,你听当地人讲闽南话你就知道为何美罗本来会用勿鲁。关于Kadok的发音,我认识一位当地经营了数十年的华裔杂货批发商,下次如果遇到我问看究竟如何。我印象中他们Kadok的发音,ka接近闽南的咬,dok为重音,而无论督还是杜字都是入声。底芽因为人口流失,主流媒体记者又驻扎哥打峇鲁,年轻记者可能也没有印象,所以不见报端使用。我刚刚请教前述金铺店主的女儿,明天之后我再回复。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1日 (二) 13:57 (UTC)
Ketereh及邻近地名
[编辑]诸君,首先更正错误,按50年代,不同的两人其中一名是老人,另一名是当地的年轻文史工作者都提到Ketereh叫做“地牙”,他们主张过去用字如左,但是不能肯定就是这些字。其次,我致电那本记载已消失的吉兰丹华小的著作的作者,他是说格地礼的用法,是该地南华学校的用法,我们讨论后同意,这应该是因为学校的关系,读书人把俗气的地名雅正了。实际上,当地其实较长期使用的中文名是格底里,某老商家提到1968年开业时,地名是格底里。我请了该位文史工作者请教当年南华学校还活著的近百岁的老校长附近的中文地名,这个可能要一点时间回复。另外Kok Lanas,当地人主张Kok的念法,O音仍然存在。不过我和前述作者讨论时,由于这地名是在1980年代后期因吉兰丹中华独中复兴迁校该地开始需要中文地名,按照当时留下的大量剪报(他曾受命编有汇集这些各报社的剪报的周年纪念册),都是用柯拉娜,主张还是用回此名较佳。Cherjau(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09:44 (UTC)
- 感谢赐教。我也询问了吉兰丹友人的看法,他也是认同如今Ketereh较常称作“格底里”。他认为“底芽”之名当是早期二三四十年代,地名用字还未确定的时代所用。他还见过30年代书籍里有“吉低黎”的用法,不过这些译名如今都已弃用。至于Kok Lanas,他也主张使用“柯拉娜”,我见到在90年代的董教总工作报告书和学报上都是如此称呼,可见当年确实常用“柯拉娜”一名。至于Kadok,当地华人较少,他不记得有任何惯用中文名,不过认为“加督”可用。“督”闽南语发音tok4,粤语duk1,“杜”闽南语发音too7,粤语dou6,鲜少见过以“杜”来翻译韵尾-k的马来语词汇。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0:52 (UTC)
- 另外,2012年王付兵《马来亚华人的方言群分布和职业结构(1800-1911)》 一书里,引用1992年黄昆福《吉兰丹和华人》称Ketereh为“革地芽”,此文章也有此称呼,可备一说。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1:10 (UTC)
您好。我找到了吉兰丹州一些已关闭华小及其位置:[13]另外Cherjau提到的那本红色很厚的书,我好像在我学校图书馆发现了那本书(不懂是不是您说的那本),但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暂时不会特地去详细查阅。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22 (UTC)
这里有一些详细资料:[14]看来有些地方因华人人口减少,导致一些地方的华语名逐渐失传,例如霹雳太平Changkat Jering,原称为新路口,后来逐渐变成马来译名章卡遮令。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35 (UTC)
- 没想到网上还有如此冷门的资料,阁下能够找到,令人佩服。阁下应当尽快将其录入于吉兰丹州华文小学列表已关闭华小名单中。另外,那本红色书皮钜著,莫非是 《马来西亚、新加坡华文中学特刊提要(附校史)》?㗝呸乌(留言) 2019年6月13日 (四) 12:05 (UTC)
- 不过似乎都没正式注册过,另外这些地名该用什么翻译呢?
哇卡巴汝 ( Wakaf Bharu ) 日劳越 ( Jelawat ) 美罗 ( Melor ),又称勿鲁。位居格地礼 ( Ketereh )、 施里星 ( Selising ) 和柏灵加 ( Peringat )之间。 angys →讨留奖 2019年6月13日 (四) 12:20 (UTC)
对了,就是那本书。另外学校编号似乎是在1970年代时设立的,因为60年代关闭的学校似乎没有"留空位",而且雪兰莪州没有学校属于编号2000至2999,可能是吉隆坡成为直辖区前的学校编号。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2:30 (UTC)
另外@㗝呸烏:上面的zh君已经加入停办学校进入吉兰丹州华文学校列表,还请阁下复查。另外最近有多个国会议席被创建,还请阁下进行检查,谢谢。 angys →讨留奖 2019年9月1日 (日) 10:52 (UTC)
Olak Rempit相关
[编辑]刚刚在星洲那边看到了奥拉冷碧这个翻译,不知道该地名有没有旧的翻译之类的。 angys →讨留奖 2020年2月17日 (一) 07:55 (UTC)
- 查了一圈,找得到最早的是2010年《当今大马》用过“欧力冷僻”。[15]这种少有华人居住的小甘榜一般没有中文名的。自行翻译的话,o可用“乌”,lak用“叻”,lem用“林”“伦”,pit用“毕”“必”。“奥拉冷碧”翻译起来像是Ola Lengpik。㗝呸乌(留言) 2020年2月17日 (一) 11:19 (UTC)
邀请您参加第十七次动员令
[编辑]致㗝呸乌阁下:
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第十七次动员令定于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间举行,目的为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现诚邀阁下参与,共襄盛举。
详细动员事项请参见第十七次动员令主页,您也可以从动员令说明书中了解什么是动员令。参加动员令前,请先参考主页的报名指引(用户可在即日起报名)。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中、小动员令三类。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中动员令的主题包括公共建筑、行政区划及各领域中的女性,而小动员令的主题则包括学理类自然科学、学理类应用科学、传统百科全书条目及图书档案馆、美术馆及博物馆。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能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或参考查询联系),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条目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
存档
[编辑]讨论页存档一:[16]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编辑]在这次调查中分享您的经验
㗝呸乌/存档2您好:
维基媒体基金会现正进行调查,以了解您在Wikipedia和维基媒体的经历的反馈。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基金会对您于维基站点的工作的支持程度,以及我们未来如何改变或改进东西。 您分享的意见将直接影响维基媒体基金会当前和未来的工作。
请花15至25分钟在本调查中提供反馈。它有多种语言版本。
本调查由第三方主持并由这一份隐私声明管辖(英语)。
了解有关此项目的更多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您不希望收到有关参加此调查的未来消息,请电邮联络我们。
谨祝编安
RMaung (WMF) 2019年9月9日 (一) 16:32 (UTC)
Reminder: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编辑]在这次调查中分享您的经验
㗝呸乌/存档2您好:
几周前,我们邀请您参加社群见解调查。 这是维基媒体基金会对我们全域社群的年度调查。 我们希望了解我们如何在维基上支持您的工作。 We are 10% towards our goal for participation. If you have not already taken the survey, you can help us reach our goal! Your voice matters to us.
请花15至25分钟在本调查中提供反馈。它有多种语言版本。
本调查由第三方主持并由这一份隐私声明管辖(英语)。
了解有关此项目的更多信息。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您不希望收到有关参加此调查的未来消息,请电邮联络我们。
谨祝编安
RMaung (WMF) 2019年9月20日 (五) 19:57 (UTC)
请求协助
[编辑]想请阁下帮忙翻译汉化2019年东南亚运动会系列人名,尤其是马来文名,谢谢。 angys →讨留奖 2019年12月14日 (六) 09:43 (UTC)
金马利补选
[编辑]个人认为应该使用搜寻度高的“卡林布章”,虽然有布央谷一例(Bujang),但是如果按“卡林布央”来搜寻只能搜寻到布央谷,也会让人误解成Buyan或Buyang(比如士拉央就是用yang的),所以这次用“章”还是比较贴切的。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5日 (日) 12:09 (UTC)
有道理。㗝呸乌(留言) 2020年1月6日 (一) 04:26 (UTC) 另外希望阁下可以帮忙扩充整理金马利补选之条目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15日 (三) 09:30 (UTC)
行政区划相关
[编辑]另外这里想请求阁下修改您曾经于medium发布的吉打州行政区划,不知可行。因为经过我不断地摸索跟对比,发现马来西亚的Pekan, Bandar和Mukim其实可以和“街道”,镇跟“乡”对应。而乡在台湾也可以看见。至于“街道”或音译“北干/卜干”则是参考大陆进行翻译(比如Pekan Kuala Perlis称为“玻璃市港口街道”,而其形状也多数根据街道来设置)。大多数pekan。而翻译成市感觉还是差太远了(市我给的定义是Bandaraya/Perbandaran)。有鉴于这些乡级行政区已经老旧,所以没什么人注意,维基百科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管道去纠正这个现象。我近期有空会创建马来西亚乡级行政区列表,把全马若有的都列出来,希望到时阁下可以抽空帮忙。不好意思打扰了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6日 (一) 11:44 (UTC)
说说看我的想法:
- 一、把英文维基的“mukim”改成乡 (东南亚)不妥,这是介绍马来世界的mukim行政区划,其他东南亚国家无,所以英维才直接用mukim。英殖民政府的官方档案也是将mukim以马来文表示。中维应该用回本地固有翻译“巫金”才对,要消歧义可用“巫金(行政区划)”。
- 二、以对应概念而言,英维里mukim的确是对应parish一词,而不是township。“mukim相等于西方教区(parish)的概念,即每个区都以(回)教堂为中心,主要负责马来人内部宗教和传统的管理事务。”(白伟权《柔佛新山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1855-1942》,43页)
- 三、mukim是今天马来西亚的第三级行政区划,只能说可对应到PRC或ROC的“乡”,不代表可以直接用。且不说“乡”跟mukim的原意不同,以“乡”对应mukim基本上没有人这么用过,本地一直以来都是将mukim翻译成“区”的,已经约定俗成。再如,这位白伟权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曾是国史馆台湾地名普查计划助理,对行政区划概念肯定比我了解,但是在他的著作里也是把mukim翻译成“区”。
- 四、其实“Mukim”“Bandar”“Pekan”都是同一级的行政区划。早期的马来文里是没有town或city概念的。“City- No word answering to this exists in Malay.”“Town- Crawfurd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word in Malay for town or city.”(A Descriptive Dictionary of British Malaya, p77, 414)。Bandar最早的意思其实是“港口”(seaport)或“贸易市镇”(trading town),后来才被本地的马来知识分子用来对应town或city的概念,印尼人则是用kota(本义城堡)来对应。英殖民时期的华人都是翻译成“市”,英殖民时期的Town Council华人也是翻译成“市议会”,Town Board翻译成“市政局”。可能一开始bandar的确都是华人集聚的大城镇才会这么翻译,但后来词意逐渐膨胀,一些小城镇也被升格为bandar,所以我们才觉得bandar对应“市”一词感到奇怪。Pekan最早的意思是“市集”(market-place),后来才被用来对应比较小的town,华人翻译成“镇”。同理,把pekan改成“街道”,除了名字能跟PRC或ROC的行政区划对得上,几乎没本地人这么用过,因为“街道”一般是本地人拿来翻译Street的,这种改动在本地社会完全没有共识。
- 五、以我看来,把bandar翻译成“市”或“镇”还可商量,其余的改动并不妥。mukim用回“区”,比较大的bandar可继续用“市”,规模较小的bandar用“镇”,pekan也继续用“镇”。若pekan真要跟镇规模的bandar区分,要么pekan改用“小镇”,要么bandar改用“城镇”“市镇”。bandaraya则继续用“市”,真要和市规模的bandar区分,可改用“都市”。
- 1,那个是因为我看到里面有说称为“乡”才这样移动的,巫金是外来词,感觉不符合中文语境,就比如巫金双溪柔佛,这个如果用柔佛河乡会更直观。
- 2,不知可有来源提到巫金是代表一个清真寺附近管辖的区域的。parish是比较像堂区一样的。而township在内地就是指乡,这样也可以互相挂钩,而且现在多数mukim下都有许多城镇,也不再是只有一个清真寺
- 3 (本地一直以来都是将mukim翻译成“区”的,已经约定俗成),其实很少人碰到这个东西,所以很难说约定俗成。就比如本地人都约定俗成称straw为水草,也未必正确。奈何语范这东西没有发挥效用。而马来西亚人也不注重这个,放区主要是区可大可小,而且区比较适合用在bahagian(这里就不动东马的),而北马区也不是个mukim啊,如果可以的话得使用一个specific的词来指代。另外不知道可不可以联络上“白伟权”呢,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有一个独特的词来描述,因为mukim或许可以对应区,但区不能对应mukim(区的英文district甚至对应daerah,即县)
- 4是的,同一个,不过mukim比bandar跟pekan有限。bandar那个我是真不知道,建议得写入维基介绍。市其实应该对应Bandaraya,假设Bandar还翻译成市的话,(比如Bandar Gemas,金马士市),读者会主观认为金马士是个城市,而在内地金马士甚至连县级市(以及县)都不如,金马士镇还是可以接受。pekan其实不太和“街道”有关系,但撇开街道的原本意义,pekan一般上都是沿着路的(就是berjajar类),所以要说是“以路为镇”也是可以,尤其是柔佛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就大山脚市中心(Pekan BM)来说以前也是一条大街,所以或许可以考虑用“街道”来借代,也能使内地居民更好理解(我的意见而已)。
- 5如果要说我退让一步,我会认为Bandar肯定要翻译成镇,Bandaraya同市,Pekan可以考虑用“埠”(因为音跟北干或卜干接近)我不确定其他国家(如文莱、新加坡、印尼)有没有将mukim翻译成乡的,但我觉得很可能有。如果最终没有个结果的话 或许mukim只能使用“巫金”了。
全世界相信只有中国有最复杂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部分可以和马来西亚的行政区划对接),还有道、州、府等,当然那些根本就不适用,在现在还没有引起关注前,统一一个称呼会比较好。另外mukim也是文莱的二级规划,所以也要选定一个翻译词锡。这些外来语词汇其实并没有一定的规范,所以一般上都是有赖于中方制定。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外国1级用省称呼,而不是音译。
当然如果可以联络到资深报社/社会问人/翻译学家/行政区划专家来提取意见那是最好的,以前的报社可能多多少少动到(虽然我本身是没有这个能力去挖以前的记录)。还是感谢你的回复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8日 (三) 15:47 (UTC)
- 我赞同“一”的看法,Mukim对应“乡 (东南亚)”是不妥的。虽然其意思比较贴近“教区”,但巫金是目前Mukim翻译的主要选择。关于“二”和“三”,问白伟权,他认为巫金是音译,区是意译,目前并没有定论。翻译为“区”除了在他的著作中反映外,独中最新版的地理课本,由于他是主编的缘故,新一代的独中生以后会把Mukim的中文翻译认可为区。“区”看来说不定以后会取代“巫金”,所以要就“巫金”要就“区”,反而“乡”应该不太可能会变成Mukim的翻译。“四”、“五”,Bandar对应海港,后来成为一般城市,Pekan规模在Bandar和kampung之间。马新地区中文的市和村之间,目前我也只想到镇。一般上我们不会称怡保为怡保镇或瓜丁为瓜丁镇的,但是北根或龙运就会称为镇。吉隆坡称吉隆坡市现在不太常见,但是对比而言,台北市、纽约市也没有很失礼。所以据点来看Bandar>Pekan>Kampung,市>镇>村,辖区来看,Negeri>Daerah>Daerah Kecil>Mukim>Kampung,州>县>副县>巫金/区>村。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8日 (三) 15:50 (UTC)
另外Seksyen应该怎么翻译?翻译成“区”就和“巫金”混淆。另外吉兰丹的行政区划级别和半岛其他州不同,即Negeri>Jajahan>Daerah>Mukim,但UPI没有列Daerah。东马方面,沙巴也有巫金,但UPI没有列出,同时也跳过Bahagian。砂拉越在UPI则跳过Daerah,而下分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这些乱七八糟的行政区划又该怎么翻译呢?Zh9567 2020年1月9日 (四) 01:55 (UTC)
刚刚打了长篇大论,结果提交失败要重新打过,我就只好简略的说一下。
我不是研读法律的,但马来西亚似乎没有一套专门的法律规范行政区划。国家土地法令第11条有阐明,州行政机构可以划分县、副县、区、市、镇。[17]。就是说到第三级行政区划是有明确空间界限的,mukim以下的kampung和taman这些虽然有村长和村委会管理,但似乎没有明确空间界限,所以应当不被视为规范的第四级行政区划。upi里第四第五级的seksyen(地段)和lot(地块)似乎更多只是用来勘测、买卖、发展等用途,而不是行政区划。吉兰丹的jajahan就是其他州的daerah。另外在马来半岛,似乎一个县里有除正县以外的县议会,即可视为副县,但都是在正县之内,副县不被视为另一级行政区划。也就是说马来半岛有三级规范的行政区划。
马来半岛:(州negeri)>(县daerah/jajahan)>(区mukim/市镇bandar/镇pekan)
至于东马更复杂,我也不是很清楚。根据沙巴行政区划条例,沙巴可下划为省和县,的确没有巫金。[18]而根据砂拉越行政区划条例,砂拉越可下划至省、县、副县和其他,但不包括地方政府管辖区。[19]
沙巴:(州negeri/修宪后可能复邦wilayah)>(省division)>(县district)
砂拉越:(州negeri/修宪后可能复邦wilayah)>(省division)>(县district)>(副县sub-district)
upi里沙巴没有省的代码,或许是为了让沙巴县份跟马来半岛的县份接轨,不能视为沙巴没有省份的证据。另外upi里砂拉越虽有省份,但省份下是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我不确定这就是砂拉越的第三级行政区划,因为跟现有的县、副县行政区划有冲突。既然如此我们应当与现有的为准。[20]
㗝呸乌(留言) 2020年1月9日 (四) 07:11 (UTC) 话说,文莱又有不一样的翻译,各位怎样看待,seksyen肯定是称为区,bandar称为镇,kampung称为村,jajahan也是县 目前可能需要讨论的是 -mukim,该译为(区)、(巫金,不建议)、(乡,少用) -pekan,市、市镇、北干(音译)、街区(暂时想到的) -desa,迪沙(音译)
至于东马的行政区划,砂拉越直到副县、沙巴到县,下面有副县可是不普及,以后有机会我问问沙巴人。
行政区划对比 2=国 3=内地用特别行政区 4=州(内地用省) 5=省(内地用“地级市”,对应马来西亚的州) 6=县(内地用市辖区(城市的)、县(普通地区)、县级市(就类似马来西亚的亚罗士打这样,这里不详说)) 7=副县 8=mukim, bandar, pekan(内地有街道办事处(城市)、乡(乡区)、镇) 10=seksyen,presint,taman, kpg, desa, rumah pangsa等(内地有社区) 至于10级呢其实就是各taman名而已
有鉴于马来西亚行政区划很乱,只能跟着upi走。而“乡”虽然不普及,但是个人认为比较specific,而“区”则是比较偏向district,比如我们日常会说威省区、怡保区、安邦区、蕉赖区,可大可小,所以也没有一个好的定义。或许,原封不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可以预见到人口普查公布的时候这些县/mukim会引起关注或统计,所以希望可以尽快有定论。(另外网络上有2000跟2010年的数据,也需要添加。我已经制作了适用于3个普查的模板(见{{马来西亚人口/core}},可是还有点问题,之后得去互助论坛问问,不过若各位有方法也可以协助)。另外kampung就直接用村/甘榜(地名,比如甘榜登雅),而不是用乡村。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9日 (四) 15:03 (UTC) 另外2000年左右出版的华小“地方研究”课本好像有提到马来西亚行政区划的,不知怎样翻译(5年级线上有,但没查到,似乎是4/6年级那边提到)另外马来西亚行政区划也需要调整,以确保符合标准。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9日 (四) 15:10 (UTC)
- 行政区划不应跟upi走,upi只负责制定某一地段的唯一代码,而不是制定行政区划。其次,将我国行政区划与其他国家的生搬硬套不妥,要考虑我国实际使用情况才是,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我根据Taburan Penduduk Mengikut Kawasan Pihak Berkuasa Tempatan dan Mukim 2010、有关法律条文,还有观察本地社会的使用情况,个人认为是最符合现状的行政区划图。
㗝呸乌(留言) 2020年1月9日 (四) 18:41 (UTC) 好吧,我基本认同,不过mukim可以翻译成“区域”吗?另外那个图片如果可以希望能上传svg版本的,这样方便以后修订。(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海港希望可以写入马来西亚行政区划页面里)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10日 (五) 05:47 (UTC)
- Mukim应该还是翻译区或巫金,用区域脱离现实。District在西马的历史文件中,就是指我国的Daerah,这是县,没有人会要把DO,District Officer再改译或理解成区域长官的了,历史长河中选择了在半岛把District限定为县,没有道理要推翻它的。图中东马的部分,我觉得还要详考,沙巴有副县的,Daerah Kecil Tungku、Daerah Kecil Membakut等。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09:39 (UTC)
- 同意mukim翻译成“区”就足够,用“区域”太奇怪了,我们一般也只说“某某区”罢了不是?关于行政区划图还需要修正。其实,我不清楚在马来半岛州属和沙巴州“副县”到底是什么样的行政地位,是在县以下区以上呢?还是与县平级?还是不在行政区划里,只是无实权的虚名?以我所知,砂拉越的副县存在感相当强,政府官网里有列出[21]、本州的Ordinance也有提到“副县”,连在全国人口普查里报告都有把砂拉越的副县列出来。[22]。但其他州属包括沙巴州的副县就没有列出,沙巴的Ordinance也没用提到副县。因没有一个完整的副县列表,根据找来的网络资料,目前柔佛州的副县有拉美士、永平、龙引、边佳兰;霹雳州有高乌、玲珑、司南马、和丰、怡保、甘榜牙也、仕林河;森美兰州有金马士;马六甲有双溪南眉;[23]沙巴则是上面网站里的那些。在马来半岛州属,这些副县其实鲜为人知,一般都被默认是隶属于他们的正县下,而不是单独成为一级行政区。所以我对沙巴州的副县行政区地位也是相当困惑的,故目前只把砂拉越的副县列出。我也希望有专业人士可以解答。㗝呸乌(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11:06 (UTC)
- 其实或许可以翻阅pengajian am里面的Kerajaan negeri看看。我国行政区划和地方政府是脱钩的,Kerajaan tempatan就别看了。我在想沙巴的副县会不会有可能不是行政区划,而是地方政府。Cherjau(留言) 2020年1月10日 (五) 17:17 (UTC)
- 了解,那么就保持原本的吧 angys →讨留奖 2020年1月15日 (三) 09:29 (UTC)
- 沙巴有巫金,参见ms:Mukim di Sabah及一些地方政府网站([24][25][26][27]等等)。另外也帮忙协助翻译及校对Draft:怡保街道列表中的人名及英殖民政府职位名,谢谢。Zh9567 2020年1月17日 (五) 04:38 (UTC)
- 沙巴的mukim确实头痛。首先,我查到的Pengajian am参考书都是说沙巴是没有mukim的,(Buku Nota Minda dan Lembaran Praktis Pengajian Am Penggal 1, Cetakan Pertama 2016, Local Publications, p73):沙巴是Daerah>Kampung,不过有5个residen。(Ace Ahead Teks STPM Pengajian Am Penggal 1 Edisi Ketiga 2016, Oxford Fajar, p233):沙巴也是Daerah>Kampung,不过没有写沙巴有Bahagian。沙巴2014年的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rdinance还是没有写有mukim[28]。这个沙巴的mukim不知是不是近年新增的,所以我就暂时不将沙巴的mukim列为行政区划了,看明年的人口普查报告为否将其列出再做打算。
- Draft:怡保街道列表我会尽量帮忙校对。另外,如果你方便的话,不妨去图书馆借朱宗贤的《怡保城乡散记》作为参考,书里当有怡保街名由来的介绍。㗝呸乌(留言) 2020年1月18日 (六) 15:41 (UTC)
居銮相关
[编辑]居銮市就主要讲述mpkluang里的地区,至于学校嘛或许就写建成区的学校就足够了,像怡保页面就太多学校了。 angys →讨留奖 2020年2月1日 (六) 04:48 (UTC)
- 另外,有鉴于英文维基一般上条目水质低下,阁下不妨参考广州市加上州城街道(补充,该地区大概6万人,可说跟马来西亚许多城镇人口差不多,因此其他城镇如汝来和文丁镇是有可能拉长的)的格式进行扩充。 angys →讨留奖 2020年2月2日 (日) 12:43 (UTC)
2020年度学校列表
[编辑]教育部终于上传了2020年的学校数据,之前那些城镇的如果阁下有空可以考虑去替换(好像是万挠还是哪里不清楚了),不过还是希望阁下可以协助完成一部分州华文小学列表的人口数据更新。 angys →讨留奖 2020年2月18日 (二) 22:55 (UTC)
covid19马来西亚
[编辑]目前很多报道内容需要被写进去,还望阁下可以协助多多补充,谢谢 angys →讨留奖 2020年3月18日 (三) 16:18 (UTC) 过了一个月了,希望阁下可以答复,另也需要请求您帮忙修饰鹅唛和巴莪 angys →讨留奖 2020年4月13日 (一) 20:14 (UTC)
你好我是维基百科读者,希望你可以更新我们的首相的巴莪国会选区文章,感谢你—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2001:E68:443A:B9DE:4D45:AF90:3A22:C1C8(对话)于2020年5月25日 (一) 10:09 (UTC)加入。
北海地名
[编辑]在网上发现这个 有一点,我怀疑“北海”(闽:Pak-hai)这个地名是出自于“Perai"的,因为很明显”北海“不是"Butterworth"的译音。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人先吧”北海“当成了”北赖”,然后再把“北海”当成了“威省”。不知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知道阁下有没有参考书籍可以证实这个理论?北海这个名称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angys →讨留奖 2020年5月27日 (三) 08:59 (UTC)
- 这个我真不知道。我也曾想过“北海”是不是由“perai”而来,不止,许云樵也是那么认为的,他对“北海”这个地名是这么注释的:
“北海本为原名prai的译音,但华侨俗称为新路头,而以一八四七年开辟的Butterworth为北海。”——1959年许云樵译《马来亚史略》(原著G. P. Dartford),108页。
但是,
- 1900年Lo Man Yuk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是把Butterworth“北海”标注为north sea的,看来他不认为北海是一个音译词,不过他也没有解释为何华人称Butterworth为北海。
- 实际上“北海”无论用福建话pak-hái还是广东话bak1 hoi2都不能很好地对得上perai的音,特别是“北”的k韵尾和“海”的h韵母。而perai这个音是相当稳定的,早期的地图都标志为pry,prya或prai了,所以也不是prai自己音变导致对不上“北海”。
就我所知道的是,“北海”这个名字是出现得相当早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槟榔屿游记》都有记载了:“过海一带英之属境,统归屿辖。共设公堂五:一在北海、一在笨仔牙、一在高淹、一在大山脚、一在武吉淡门”。关于这本《槟榔屿游记》,季羡林按:“这是很重要的资料,可惜无法查出写作的时间。《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王锡祺自序写于光绪丁丑,即光绪三年(1877年),这一篇文章一定写于这一年以前,这是毫无疑问的”。可能还有更早“北海”的记录,只是我无力去搜索了。但是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得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开始只有拿到prai河以南的土地,当时槟岛华人把需要过海的prai河以北之地叫作北海,再后来变成Butterworth的华文名也不是不可能。当然这是完全没有任何证据的猜想。
再说现今对应Perai的“北赖”,以前华人都是称呼为“新路头”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里没有prai的音译,但有“新路头”,意思是new landing place,是Jalan Bahru的翻译。除了当时最常用的“新路头”,prai也有被翻译为“不赖”“勃来”等,我觉得“北赖”这个名反而有可能是受“北海”的影响。早期多见的“新路头”之名,今天应该只有当地老一辈的人会用罢了,殊为可惜。另外Butterworth也不是没有音译的,我看过有“武打越”(闽:bú-tá-oa̍t)和“不打获”(粤:bat1 daa2 wok6)的,都很有意思,当然都被历史淘汰了,只有“北海”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考虑到早期槟城华人社会的地名称呼都和官方名大相径庭,这不但是过去记忆的流传,也是种“政府内的政府”(imperium in imperio)的表现,所以“北海”这个名字就算不是音译而是有某种涵义也不足为奇,只是我能力有限,不得其解。“北海”有可能是他自己独特的意思,也有可能真的是perai牵强的音译。或许“北海”这个名字的渊源得问问看研究槟城华人史的学者了。㗝呸乌(留言) 2020年5月28日 (四) 06:42 (UTC)
- 另我已经补充了北海的名称,希望你可以添加来源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2日 (二) 08:36 (UTC)
- 关于“北海”的得名,将个人毫无依据的推测写进条目已经违反了“维基百科不是存放原创研究或原创观念的场所”的方针,私以为在还没找到更多证据之前,直接说“地名来源不详”更合适。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3日 (三) 09:05 (UTC)
白沙罗
[编辑]另外我也发现类似的,“白沙罗”名称似乎和“Damansara”无关联,可能来自“Penchala”(我不是很懂得方言,但我猜测听起来可能比较接近)。我看了白沙罗华小的校史[29],该校于1930年代创立,1950年代从现白乐镇入口迁入新村,至于一开始是否在那里则不详。我看了一些战前的地图,现白沙罗新村一带标记为Penchala[30],在1950年代的八打灵再也地图就有了白沙罗新村[31](很难找可以免费在线查看的战后地图)。就连upi也是将白沙罗新村附近标记为Pekan Sungai Penchala。很奇怪为什么Damansara会往北移到距离白沙罗河远处到吉隆坡附近,而且早期那边没有一条路从Penchala走到旧的Damansara,必须经过吉隆坡。--Zh9567 2020年6月3日 (三) 16:16 (UTC)
- 终究还是提到白沙罗了...白沙罗这个太难了,似乎都没有学者研究过,我到现在也得不到什么可靠的推断。真要梳理起来实在是太耗时了,我现在也不得空,暂时先说几个。Daman sara和Damar sara这两种写法很早都有了,不大像是一个官员手误造成的,其实有可能这两个都是由Dharmasraya而来,所以才有不同的拼法。“沙罗”应该是sara的对音,只是不知“白”从何而来?白沙罗最早的位置是在Klang River和Damansara River之间的交汇处,结果不知为何越跑越偏,其变迁史都有得头疼了。我目前找到最早的“白沙罗”记录是在1920年《叻报》,只是不知道这个白沙罗到底是在何处?是否真对应Damansara?但最迟在1930年代,华文报章上所写的白沙罗路,对应到英文报章就确实是Damansara Road了。有趣的是,那时的《南洋商报》报导上有个白沙罗医院,然而对应英文报章会发现是叫Bungsar Hospital。Damansara在雪隆历史可是非常重要的,说起来最初连接白沙罗和吉隆坡的路还是叶亚来筹建的,很可惜叶亚来札记已经毁于战火,只有英译版和还译版留存于世,不然就能得知时人是如何称呼Damansara了。白沙罗这个地名要研究起来真的太复杂,如果哪天得空应该会再详细写吧...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4日 (四) 14:58 (UTC)
我看清楚了一些战前的地图,确实有一条路从Penchala走到旧的Damansara,有一部分是经过园丘小路。早前我还以为Damansara Road其实是现在的旧巴生路/联邦大道,但实际上并不是。在1908年的地图中,Damansara Road在地图外边有标记From Batu Tiga,地图里那段路现在仍在,没改名。似乎是从白沙罗新村建立开始,白沙罗的定义就往北移到吉隆坡附近。我只找到这1950或60年代的地图,但找不到巴生附近的,不懂为什么那条经过园丘小路好像“消失”了,后来Damansara Road变成从吉隆坡去到双溪毛糯/甲洞附近,现在一部分变成了LDP和SPRINT大道。--Zh9567 2020年6月5日 (五) 05:05 (UTC)
我从地图整理了一些资料,但我不是主修历史的,以下可能有一些错误,需要您手上一些网上找不到或没有免费看阅的资料来查证。一开始从Damansara走到吉隆坡,需要经过Penchala;可能后来一条经过八打灵的路已建成(现在的旧巴生路),很多人就改用新的路,旧的路不再经常使用,甚至有一段路还被“降级”。过后Jalan Damansara就只剩下那一小段路。1950年代白沙罗新村成立,Damansara就移到那个地区,Jalan Damansara向北延长到瓜雪路。“白沙罗”名称确实和Damansara有关,和Penchala无关,或许早期白沙罗新村一带称为XX碑,因为根据上面那1933年地图附近有Batu Ampat和7th Mile Estate。--Zh9567 2020年6月7日 (日) 12:12 (UTC)
加影
[编辑]这个我最近根据星洲的报道补充了加影的地名来由和历史,希望阁下可以看看有没有问题,南洋历史记载的加影这个地名不知道是从几时开始就有的。有趣的是,加影还是华文教育堡垒,星洲的介绍只是带过而已,不知道以前的历史记载有没有提到,希望阁下可以帮忙修饰加影的条目内容。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18日 (四) 14:01 (UTC)
- 加影的早期历史记录非常多,只是华文报章很少去认真搜罗和整理罢了。就以条目中写到的Tok Lili来说,这是英国人当年从加影Penghulu收集来的故事,发表在1897年的Selangor Journal上,原文内容不保证真实,不过相当长,跟今天看到的只言片语不同。而且华文版有些内容的细节不对,怕不是从二手或是三手资料转译来时擅改了。比如说1840年代美国人聘请森美兰的惠州人来开矿的记载,但根据这个1897年收集到的故事,其实是美国人带黑人随从来,具体年代不详,而且这些美国人之后还被Tok Lili带人放火屠杀,非常凄惨。所以我很好奇美国人聘请惠州人矿工究竟是参考哪个史料的?又比如kajang是指垫子或席幕之类的覆盖物,用mengkuang或nipah的叶子编织,但好像本地华人是把kajang当成是一种棕榈树了。不过话说明朝人也是把kajang当成是棕榈树的一般称谓,也就是《瀛涯胜览》等古籍记载的“茭蔁”。其实南洋史地学者张礼千先生在六七十年前都对“茭蔁”有过非常详细的考证了,只是都没有见过有人在介绍Kajang的时候提及茭蔁,真是可惜。还有个有趣的是,研究加影早期历史会发现附近有个叫Reko(今天加影有段叫“流古路”的遗留)的地方,是当时相当重要的聚落。这么说来加影仙师爷宫在1898从“炉古”迁庙至加影,这个“炉古”一般认为是雪森早期重要矿区的芦骨Lukut,不过从对音来看确实有可能是文史工作者李成金先生认为的Reko,当然还需要更详细的考证。扯远了,再说我见过对加影或者说乌冷比较详实的研究,有J. M. Gullick的A Short History of Ulu Langat to 1900,还有文平强博士的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Chinese Pioneers in the Ulu Langat District of Selangor, Malaysia,这些内容都写下去维基百科是要变成维基期刊了。如果要写成条目就需要整理精炼,老实说我并不擅长。就如我之前所言,只有在我真的得空的时候才会写了。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19日 (五) 14:57 (UTC)
双溪吕里
[编辑]不过这里想请教下,里面的地名双溪吕里应该是现在的sungai duri,不过吕感觉跟du对不上,还是使用的是其他的方言音译?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19日 (五) 16:57 (UTC)
- 标准的闽南语译法。因为马来语有d/l/r的对立,闽南语没有,所以常常都用l对译马来语的d/l/r(有时包括n)。例子:durian榴梿liû-liân,bandar万挠bān-lâu,吕lū字同理。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19日 (五) 17:25 (UTC)
- 不过吕是Lyu,像bagan sungai belukang那个还可以接受(双吕江),不过既然以前有使用,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使用下去,杜利河听起来就很dulxx.
另外 印尼也有个地方叫sg duri,但是中文名好特别。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19日 (五) 20:16 (UTC) 另外的另外,请问Almanak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可以在线上得到吗?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20日 (六) 05:04 (UTC) 还有旧的国会和州议席编号那里可以找?另外在这里有各议席的投票区地图,应该是最新的(抱歉facebook group链接发布编辑时被block),以及这里1958年的选区地图。--Zh9567 2020年6月22日 (一) 14:44 (UTC)
- 感谢提供选区地图,另外Almanak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有议席编号,上网能找到pdf版。㗝呸乌(留言) 2020年6月23日 (二) 07:28 (UTC)
- 上网找不到啊,只有去图书馆才有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23日 (二) 11:31 (UTC)
- 如果有link的话希望可以提供 angys →讨留奖 2020年7月2日 (四) 09:16 (UTC)
- 上网找不到啊,只有去图书馆才有 angys →讨留奖 2020年6月23日 (二) 11:31 (UTC)
基本上除了垦殖区的地名其他的都有很多种版本,尤其是Paloh Hinai,个人认为巴洛希耐这个比较适合(而且维基之前也用了这个),不过有多重版本,阁下认为哪个比较符合南洋译名的标准呢。 angys →讨留奖 2020年7月2日 (四) 09:16 (UTC)
邀请您参加第十八次动员令
[编辑]致㗝呸乌阁下:
感谢您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第十八次动员令定于2020年7月11日至9月13日期间举行,目的为提升中文维基百科的条目品质及数量,现诚邀阁下参与,共襄盛举。
详细动员事项请参见第十八次动员令主页,您也可以从动员令说明书中了解什么是动员令。参加动员令前,请先参考主页的报名指引(用户可在即日起报名)。
本次动员令分为大、中、小动员令三类。大动员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题中贡献的动员令项目。中动员令的主题包括语言学与文学、自然科学、文化遗产,而小动员令的主题则包括亟需撰写的条目、学理类、公园绿地及自然保护区、艺术。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请函的维基人能将{{subst:动员令}}转贴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动员令的维基人讨论页上(或参考查询联系),如果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响应本次动员令、积极建立新条目,也请帮忙散发动员令,因为能否将动员令传播出去,是历次动员令成败之关键,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维基的服务、条目品质及数量!非常感谢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