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 talk:㗝呸烏/存檔2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通过其编号我可以大概观察到有一些华小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被关闭,尤其是在雪兰莪州的乌鲁雪兰莪、瓜拉雪兰莪、瓜拉冷岳、乌鲁冷岳、槟城威中、威南和东北县等有空缺的编号,不知您可有方法得知这些曾经存在的编号的学校名? angys 2019年3月9日 (六) 17:31 (UTC)[回复]

  • 如果你要最近十年的,有教总制作的2009年的学校名单。凡是在此后搬迁的学校,其前编号都可参考那份名单:[1],但是如果要更早的恐怕就无能为力了。教总网站上的被关闭学校名单:[2]、迁校名单:[3],这些名单上都没有学校编号,且里边最早的记录大概也只能追溯至1980年代。因为据我所知,教总正是在1981年才开始有详细的全国华小统计;而在此之前那些被关闭、搬迁或合并的华小,以我们之力是难以搜集其资料了,除非有报章偶然提起才能得知(如古来瑞林华小,这就是教总关闭学校名单上没有的)。我相信我们所见到的教总网站的被关闭学校名单,也是参考当年的资料而来。以学校编号这种详细的资料,若教总资料都没有注明,我们要得知应该是不可能了。
  • 不过,如果你想看当年那份原始的1981年全国华小完整名单,我倒是能为你指路,在《教总33年: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庆祝成立33周年纪念特刊》里可找到。(就是这本:[4],九百多页,目前我也正想办法搜集此书)。
  • 另外,有一些学校的编号之所以会空缺,或许只是因为县界变动、学校搬迁、合并等因素所致,未必都是因为被关闭。如原位于瓜拉雪兰莪县的子文华小,因学生来源减少而于2003年迁至梳邦再也,但瓜雪县里没有写上。(当然究竟其前编号是BBC5025还是BBC5026就不得而知了)。但如瓜拉冷岳县的BBC1039、BBC1042,则是有可能在1980年代前就被关闭了,所以连教总都没有相关资料。这我就没有办法了。

㗝呸烏留言2019年3月10日 (日) 18:44 (UTC)[回复]

那这样也没办法了,这个列表也可以算是完成了(只不过县的介绍需要补充),还有主页面迁校的资料那些也需要您的帮忙了,毕竟网络上很多东西不可靠,最近的还可以做,较早(比如森美兰美丽敦华小)就比较难得知了,我已经准备段落。另外华人新村也完成的七七八八了,只不过每个县的描述需要调整。 angys 2019年3月11日 (一) 06:17 (UTC)[回复]

吉兰丹州已关闭的华小列表可在2013年出版的《丹州华教今昔》找到。另外子文华小实际上原本位于乌鲁雪兰莪县,但地址注明位于八丁燕带。Zh9567留言2019年3月31日 (日) 06:45 (UTC)[回复]

  • 多谢告知,从网上报道里可以得知《丹州华教今昔》确实有相当珍贵的资料。只不过这本书怕是相当难找,首印才一千本罢了,扣除分发给研究机构和当地学校的,应该没剩多少本在市面上,说不定要去大型图书馆才有,目前我应该不会特意去找。(不过我发现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条目有引用过此书,或许撰写者Cherjau是该校教师,所以有机会接触过。)
  • 子文华小我并没有找到其迁校前的地址和编号,不知编号BBC5026和45600的邮编阁下是从何得知的呢?或许这份资料有助于编辑华小条目。子文华小之前确实是位于乌鲁雪兰莪县双溪丁宜,不过考虑到其位于隔壁县的八丁燕带不远处,为了方便邮寄,学校将地址从一个偏僻的地方换至临近较大的城镇也是情有可原。㗝呸烏留言2019年3月31日 (日) 08:19 (UTC)[回复]
其实旧学校编号可从网上查询,但太久以前的资料就无法查询。另外不解的是,古来县和东甲县虽然在同一年升级为县,但古来县内学校的旧编号却查不到。Zh9567留言2019年3月31日 (日) 09:31 (UTC)[回复]

山打根国席

[编辑]

那个选民结构的还需要扩充,以及历史。投票区呢因为是东马所以不能搞,只能等之后补选宣布才做了。到时又要创建补选条目。自变天后这一年来我不知道做了多少个补选的条目,真是尴尬。不过我还发现了亚庇国会议席,当然我现在会先处理完黄天发的条目页面,其他的就恳请您多多协助了。另外新山县的后续工作也希望您可以在今年继续。 angys 2019年3月29日 (五) 08:32 (UTC)[回复]

  • 说的也是,接下来又要完善晏斗补选和山打根补选页面,辛苦了。另外,黄天发条目里似乎可以添加去年他(和一众行动党议员)受封拿督争议。亚庇国会议席我会协助完善的。还有,其实东马的政治内容非常不好做,政党联盟变化太乱了,真希望有当地人帮忙完善。㗝呸烏留言2019年3月29日 (五) 08:41 (UTC)[回复]

晏斗补选

[编辑]

刚发现有人更新了莫哈末哈山的条目,那个选举成绩我可以帮你补充。只不过还是希望您可以优先完善选举条目。最近我又生病,如果其他用户可以协作完成那是最好的,当然我之前已经做了无拉港补选,其他补选只需要复制粘贴,改人口,投票站数量,选举改革等。 angys 2019年4月1日 (一) 13:21 (UTC)[回复]

柔佛

[编辑]

另外我注意到有用户从英维翻译内容至柔佛条目,不知您可否纠正和翻译部分译名(如Sungai Perepat)? angys 2019年4月2日 (二) 14:50 (UTC)[回复]

另外忘了说也欢迎您到Portal:马来西亚看看。 其中去年我定下的目标随着最近很多条目被创建而达成了,谢谢您 马来西亚专题目前已有3,195篇条目(不记列表和未评级条目则为3,059),其中典范条目有5篇,优良条目有8篇。目标是将1514篇小作品在2019年内减低至总条目(不记列表和未评级条目)的一半。(即将-15.5小作品改写成初级或更高等级的条目。 angys 2019年4月2日 (二) 14:57 (UTC)[回复]

  • 迟至今日才回复,实在是抱歉。其实呢,我也非常希望有朝一日马来西亚主题的中文条目能够变得十分优秀。但是功劳则万万不敢当,本人贡献甚少,且知识水平不足,撰写长篇幅的优良条目是力有未逮,加之平日事业繁重,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罢了。目前会不定时更新旧有页面。不过若无意外,六月左右我就会比较清闲,到时将能编辑现有的小作品条目,又或者新开一些历史类、文化类和政治类的条目了。㗝呸烏留言2019年4月23日 (二) 18:14 (UTC)[回复]

有匿名创建了新邦令金国会议席,我大幅修改了但是部分细节还需要您来协助。另外还有几个国会议席被创建,但是因为只有2018成绩,以及很多错漏,所以我把这些都移去草稿了,希望以后可以完成。另外以后国会议席就以亚依淡作为蓝本,以方便统一格式,谢谢。 angys 2019年5月22日 (三) 17:08 (UTC)[回复]

这里要说之前提到的jeram batu,北干那那用的是宜兰,或许需要更改之前翻译的而南? angys 2020年6月1日 (一) 09:02 (UTC)[回复]

  • 如果有證據顯示當地人確實是常用「宜蘭峇株」,如招牌、建築物名等,那就應該跟隨。只不過我可以告訴你的是,從音譯用字的角度來看,把jeram翻譯成「宜蘭」,這很可能是近幾十年來不通方言的華語使用者(包括記者)自行翻譯的...當然我確實不知道當地人是不是真的改用了這個名... 㗝呸烏留言2020年6月1日 (一) 10:24 (UTC)[回复]
    • PS:在J. V. Cowgill的<Chinese Place Names in Johore>,Jeram Batu是「字南峇楮」,Jeram Choh是「字南槽」,《潮人拓殖柔佛原始資料彙編》採訪的當地人是用「移南槽」,Jeram Batu則沒有提到它的華文譯名。「而南」是依據《馬來西亞中文地名手冊》的,不過原書Jeram Batu是「而南峇珠」,我用「株」,原書Jeram Choh只作「而南」,我覺得漏了「槽」字。說話據我所知,「宜」字大多用來對譯馬來語ngi,gi的,「蘭」字則是lan,ran,dan。「而」是日母,日母字在老派閩南語大多發j-(白話字寫法,IPA/ʥ/)音的(新派演變成l-),拿來對譯馬來語j-(IPA是/ʤ/)無不妥,問題是「宜」是疑母字啊,老派閩南語唸ng-(白話字寫法,IPA是/ŋ/,新派唸成g-),閩語支方言使用者幾乎不可能拿來翻譯j-音的(不過我不會潮汕話,但考慮到潮汕話就是閩南語潮汕片,音韻體系大致相同,姑且就依閩南語泉漳片來說了)。「蘭」字更不用說,只有現代華語因爲已經不分-n,-m才會混用吧....㗝呸烏留言2020年6月1日 (一) 10:40 (UTC)[回复]
  • 了解,这样看来可能是星洲翻译的,需要纠正吧。 angys 2020年6月2日 (二) 08:10 (UTC)[回复]

国会议席

[编辑]

前锋报里部分关于2004年大选议席的票数与选委会网页的有出入。经过粗略的对比,我发现并非每个议席都有问题,不过有出入的议席数量则不得而知。票数不相同的如霹雳州华都牙也国会议席,冯宝君:28,662(前锋报)对28,847(选委会),黄家泉:20,735(前锋报)对20,814(选委会),多数票:7,927(前锋报)对8,033(选委会)。当时的其他报章和部落客,有不少是使用前锋报那版的数据,如:[5][6][7][8]。我无法确定是何原因造成这两种不同的数据,选委会的票数通常会比前锋报的多,有可能这些是选委会后来重算的票数。既然如此,我将以选委会的数据为主,但会将有出入的数据列出,不作判断。㗝呸烏留言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回复]

另外,芙蓉国席的历史可是非常精彩的。如,1982年李三春到芙蓉挑战行动党主席曾敏兴,当地华人认可他的勇气,投支持票让他获胜。但随后李三春又无故辞职,导致选民不满又投回曾敏兴。1990年曾敏兴爆冷以77张多数票败给马华严慈忠,之后都是马华胜出。2008年,约翰费南迪上阵芙蓉为行动党夺回议席,但2013年大选前他退党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惨败给陆兆福。还有2018年陆兆福对阵张盛闻,这些都能写得非常长,如果要写的话非常消耗精力。希望阁下能帮忙写主体,我再加以扩充,有劳了。㗝呸烏留言2019年5月29日 (三) 15:24 (UTC)[回复]

另外也有劳阁下帮忙修饰务边格底里安顺古来国会议席页面。然后又有匿名用户创建了巴东勿刹波各先那,所以之后又要调整了。不过关于选举来源整理就有劳阁下了。分工合作总比一个人完成来得好。 angys 2019年5月29日 (三) 15:33 (UTC)[回复]

  • 其实是指曾敏兴和李三春那段,因为曾是行动党主席,他的段落可说是涉及了半部行动党的党史。部分还会牵涉到董教总当年的「三结合」政策。而当年李三春中选后又无故辞职,至今仍是政坛的未解之谜。这些要详细写太麻烦了(小声)。㗝呸烏留言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回复]
  • 我很头疼那些乱创建的,要创建可以,但为何不依据其他议席的格式,写好再发布呢?议席的写作模板已大致成熟,而且又不是没有提供出处来源,留一堆摊子给别人收拾,唉。我会尽量整理好的。㗝呸烏留言2019年5月29日 (三) 15:45 (UTC)[回复]

我发现部分曾胜选(但已解散)的小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颜色模板(Template:Party meta/shading/)。如曾在山打根胜选的SCA沙华公会英语Sabah Chinese Association,还有甲洞的PEKEMAS社正党。不知能否添加?(沙华公会的logo如下:[9]㗝呸烏留言2019年5月30日 (四) 11:27 (UTC)[回复]

不过我在编辑国会议席条目还是有些疑问的。在政党支持变化百分点上,比如说上届是行动党竞选,这届是公正党竞选,虽然党不同,但其实应该视为同一阵营。再如独立人士或上届没竞选的政党,那么他的变化百分点其实应该是“不适用”才对。还有的细节如选区编号,应该使用P1呢,还是P001呢?另外,我考虑过中文名称不同的议席,选区重划后应该区分开来。如依城议席应该跟振林山区分,Hang Tuah Jaya跟Bukit Katil区分,但中文名称相同(或只是修正马来语拼写)的就不分开,如Teluk Anson和Teluk Intan都叫安顺,不区分,Jesselton和Kota Kinabalu都叫亚庇,也不区分。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4:24 (UTC)[回复]

  • 由于近日身体情况欠佳,还没来得及继续扩充。另外政党支持变化的建议您问问Jojoyee讨论 | 貢獻),该用户帮英维添加了这些变化。另外选委会选区重划里的编号也是P001对吧,所以应该用PXXX吧。另外议席继承是要看州席的。比如汉都亚再也的华裔选民大幅度被移入马六甲市区,所以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至于马六甲市区若改名叫Bandaraya Melaka也应该需要另设页面,但选委会没有。如果像是依斯干达公主城基本上都处于振林山原区,只不过几个投票站更改,华裔比例还是维持在下跌3%这样的水平。安顺、亚庇、波德申、丹绒马林、乌雪这些就不必分开。只不过白沙罗比较特殊一点,这个我还是建议分开写,因为我不知道以前的白沙罗国席涵盖的地方。 angys 2019年6月1日 (六) 05:20 (UTC)[回复]
    • 因为我看英维是议席名称一换(不包括拼音修正),就直接开新的页面,这样就不必考虑选民变化,州席划分如何如何。个人意见是如果中文维基也如此,就会比较方便编写,编写者不必纠结应不应该区分,页面也能跟英维统一,只需写明该议席的前身就可以了。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5:32 (UTC)[回复]
    • user:Jojoyee的做法似乎跟我相反,独立人士或上届没竞选的政党也计入swing,而就算政党来自同一阵营,只要政党不同,就另算新的swing。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日 (六) 05:38 (UTC)[回复]
  • 中文维基有关钟摆效应的模板文档目前没有翻译出来。英文维基的定义如下:Swing calculated using the formula ((∆%₁− ∆%₂)÷2) (i.e. Change in winner's percentage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 minus change in second place percentage divided by two)。政党或独立人士只要在现届拿第二高票,就可与第一高票比较,作为赛果钟摆分析。如果政党或独立人士在上届没竞选,则视其现届票数为净增值。如果上届和现届政党是同一阵营,可考虑将其现届票数减去上届票数作为净增值。 — Jojoyee留言 | 签到 2019年6月8日 (六) 03:07 (UTC)[回复]

芙蓉国席我已经扩充完毕,还请阁下帮忙修饰。 angys 2019年6月4日 (二) 19:11 (UTC)[回复]

邀請您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

[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第十七次動員令

The 17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七次動員令定於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七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7月6日0時(UTC)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译名用字

[编辑]

翻译地名嘛,这也是一个解释起来很长很麻烦的东西,我本人也不是什么专家,姑且讲一点心得吧。通常来讲,如果一个地方有当地人常用的译名,就要遵守。没有的话,如果地名有常用词就先按照习惯翻译,比如jaya通常会译为“再也”,kuala通常会译为“瓜拉”就是如此,但如果当地称sungai为“宋溪”,kampung称“甘光”就要遵守他们的习惯。吉、丹、登这些马来人占多数的州属呢,他们的地方名很多是没有华文译名的,就要我们自行翻译了,但是我在翻译时也会尽量按照本地华人的习惯用字来翻译,以免变成新华社式的翻译。

众所周知,以前的南洋地名通常都是用方言用字来翻译的。但是有些字因为与今天华语发音相差太远,已经不怎么用了。如“ga”字,在通行福建话的地区,严格来说会用“牙”字(闽南语ga5)的【牙兰(geran),亚罗牙也(Alor Gajah),龙牙(Lingga)】。但因为今天华语“牙”字发音与ga相差太远;二来其实闽南语ga对音字实在太少,只有“牙”“芽”字,严格拿“牙”字翻译效果不好;三来“加”字粤语发音gaa1,拿来翻译成“ga”也无不妥,所以“牙”字已经很少用了,会拿“加”来代替。【昔加末(Segamat),四加亭(Sri Gading)都如此了】

而“加”字(闽南语ka1)呢,老一辈通常拿来翻译“ka”的【加椰(kaya),彭加兰(Pengkalan),峇都加湾(Batu Kawan)】。但也是因为所以今天华语“加”字发音与ka相差太远,现在“ka”字都被翻译成“卡”了【武吉卡迪(Bukit Katil),以前其实是用武吉加迪的...】,而“加”字就拿来翻译成“ja”了【武吉加里尔(Bukit Jalil)】。

“ja”这个字,老一辈通常拿“惹”(闽南语jia2,广东话je5)或“也”(闽南语ia5,广东话jaa5)字来翻译。但是今天华语的“惹”已经读成re3,“也”读成ye3,发音跟ja相差太远,也没什么用了。现在是把“ja”翻译成“加”。所以造成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为何要用“惹”字来翻译“拉惹”(raja),“罗惹”(rojak)。像新山以前有另个名称叫“惹呀坡”,有人认为是jaya,有的认为是johor,其实它就是“jaga”啊....

还有一个是韵尾,现在华语已经没有-p,-t,-k,-m的韵尾,但是闽南语粤语还有保留,所以一些马来语的翻译用字习惯还是要遵守的【tam淡,tan丹;lam南,lan兰,li里、利,lit、lik力,lip立,等等等等。不过其实方言韵尾也不全,不能百分百对应】,不过华人有时不喜欢某些字,也会改动【比如am暗变安(以前的“安邦”叫“暗邦”),na那变纳(以前的“纳吉”叫“那吉”),ah押变阿(以前的“阿都拉”叫“押都拉”“鸭都拉”)】,这些再讲就更啰嗦了。其实,如果只会华语而不会方言的话,就是会造成这种困惑。马来语翻译习惯里的ban万,jang让,jen仁,kang江,mun文,只会华语的话自然是一头雾水。

我个人翻译风格是偏向传统用字的,但在翻译非常用词时,我也会考虑今天的华语发音,以免发音相差太远。gajah算是一个半常用词,通常翻译为“牙也”(闽南语ga5-ia7,广东话ngaa4-jaa5),马六甲“亚罗牙也”(Alor Gajah),霹雳“华都牙也”(Batu Gajah)就是例子。如果按照华语发音的话,gajah岂不是要翻译成“加加”?【这跟jaya翻译成“再也”也是同理,按照方言翻译,可能就会变成类似“也也”的词了,所以才译成“再也”,地名用“再”字的我只懂这一例】。所以gajah用“牙也”其实是不错的选择。我觉得把Gajah Mati翻译成“卡嘉马迪”的,应该是近十年来华语使用者的操作...。另外,ti翻译成“知”也是方言用字(闽南语ti1)【知知丁宜(Titi Tinggi)】,现在也是因为和华语发音相差太远而很少用了,非常用词我会选择用“底”“蒂”等字取代。不过我的音译习惯也还在摸索,不成体系,毕竟我不是语言学出身的...。

当然地名因为有惯性,一旦名字确定下来后就比较难改动了,而人名用字更惨,更会跟随今音而改动。你没看见以前还会用“嘉化峇峇”(Ghafar Baba),现在都变成“巴鲁比安”(Baru Bian)了吗(明明就是马来语“新”baru“峇鲁”啊)。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约定俗成了,我也得妥协,无法。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9日 (日) 10:35 (UTC)[回复]

  • 感谢指教,另欢迎阁下协助修饰大山脚,因为gajah mati是从那里出来的。另外峇鲁比安在2016年砂州选就有使用了,所以很可能是星洲派更改。有时候也不能100%跟随星洲,但是星洲总比其他报纸来的靠谱,新华社就不必说了。 angys 2019年6月9日 (日) 11:58 (UTC)[回复]
    • 另外我查了武吉加迪这词更为常用(使用谷歌搜索),这样是应该更改回去了,taboh naning和实淡宾也是如此(被星X报给替换的)。另外Batu Kawan也各有用加和交的,这我等语范统一后再决定。但是有时候真的怀疑他们像圣诞老人一年只是开一次发布会而已,官网还被改成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angys 2019年6月9日 (日) 12:01 (UTC)[回复]
  • 但是我不是槟城大山脚人,如果当地人的确把gajah mati称作卡嘉马迪,那我们也只好遵从。至于“峇都加湾”也用“峇都交湾”,恭喜你发现了一个早期翻译习惯,那就是有时候前一个音节的韵尾,会被后一个音节的声母影响。用“交”(闽南语kau1),就是被后一个wan影响了。比如Bagan Samak,不写“峇眼沙目”,而是称作“峇眼三目”(闽南语sam1-bak8)也是如此...
  • 语范啊...地名人名翻译手册这种这么重要的东西,到现在我在书店,别说最新版的,旧版的我都找不到。唯一能用的是这个[10],是1999年出版的。另外,[11]这则新闻说最近会出版新的《马来人名译名统一手册》,上一版没记错的话是2005年。而且在这本手册里,有些用字过于怪诞也导致没有媒体遵从,另外书里Baba是用“巴巴”的(pa还是“巴”),不用“峇”的理由是“译名尽量不用生僻字”,你就大概知道编辑者的水准是在哪里了。语范最出名的就是2010年把“Yang di-Pertuan Agong”改成“元首”(最高元首、国家元首都是错的),“Yang di-Pertua Negeri”改成“州长”(州元首是错的)。当年马来西亚要去殖民化,把“Governor”(州长)改成“Yang di-Pertua Negeri”(州元首),为了“按照中国语文的习惯”,语范可以改回来,我也是服气。当年语范某位杨姓副主席,因其标准过于“中国化”(他称为规范化、国际化),规定了许多规范用语如“狮子舞”“榴莲”“豆腐脑儿”等等,本地语文学家纷纷投稿痛骂,至今依然能在网上找到,可谓奇观。(不过当年在他的推广下,现在也有很多词语被视为不规范了,如“脚踏车”“快熟面”“巴刹”,这位杨先生功不可没)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9日 (日) 13:14 (UTC)[回复]
    • gajah mati的就依各案吧,现在比较希望语范先完成马来人名手册。如果你有留意到上面有个大陆简体/台湾正体的按钮,按了就会有大马简体的选项,改了之后才是我们熟悉的首相、马哈迪等。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若使用大陆简体你会看到的是总理,同理,语范需要理清,因为我记得我看过有人提过总理在拉曼时代就有了,当然现在都用首相。另外榴莲这个现在也被同质化了,连大马华人也不用梿字(可能是默认输入法问题),这个是大陆文化普及化带来的影响。当然维基百科还是有WP:名从主人规则,这就是为什么纳吉不是纳吉布等。另外脚车其实是南北差异,可以看这个,因为首都在北方,所以大陆跟北方走,南方人(还有华侨)不必自己被北方/东北文化给同化。至于元首这个用州长其实是非常有争议的,州长的理解是一州之长,然而实际上大权在首长手上,所以不需要推翻用词。峇的嘛这个以前是无法输入的,现在已经可以输入,自然不成问题。希望阁下能够在7月(上面的通告)参加所谓的“动员令”活动,尝试完善/扩充现有马来西亚类条目,当然如果资料多还有机会达成WP:优良条目水平,目前马来西亚本身还有州属的水平也是非常低的,希望有一天可以获得提升。(当然还得先把现有议席补好,现在已经蛮多,估计每个月只需要2篇(以今年来说)就能在2023年完成,基本上马来选区就简略带过) angys 2019年6月9日 (日) 15:14 (UTC)[回复]
    • 另外我发现ketereh又有哥德烈之称。 angys 2019年6月10日 (一) 23:01 (UTC)[回复]
  • 我觉得哥德烈更像是后起的。我在2008年一本书写有当地聖春宫的书上看到是用“格底里”的,一来格底里这译名没硬伤,二来没有发现可靠的更早更好的译名,格底里可以沿用。其实我不觉得“柯kho拉la娜na”这译名就很准确,但如果当地人这么称呼,还是沿用比较好。(其实如果近年来华文媒体翻译的地名更准确,如“各kok拉la那na士-s”,且用了一段时间,我也会选择继续使用,毕竟这不是一个拥有高知名度且固定译名的地方。无奈翻译出一个半斤八两的译名“格keh拉la那na”,又会跟雪兰莪地名相撞,那我干脆使用回旧称更好...)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0日 (一) 23:55 (UTC)[回复]
    • 另外我找了加督是完全查不到的,不知以前是否有用过?吉兰丹其他州席和登嘉楼的州席也需要阁下检查,有时候主流媒体会忽略掉地方名。至于柯拉娜我会考虑之后编写,同时也发现吉兰丹中华独立中学写的非常不错。 angys 2019年6月11日 (二) 07:01 (UTC)[回复]

抱歉,我半途出來的。哥德烈較早的中文名是底芽,以閩南語發音,我是從當地某已滅亡華小的校長和一家已歇業金鋪的後代處得知。Kok Lanas還有一個譯名國拉納斯(南洋,1986年),我相比柯拉娜,嫌棄它發音太長不道地。按吉蘭丹馬來語,lanas的s發音近乎h,有斯字是外地人以標準馬來語發音翻譯;底芽也是如此,當地馬來語發音ke有時會消失。此處華人來得較遲,柯拉娜沒有譯名可用。如果要指出缺點就是和Kelana Jaya的柯拉娜再也太相似。Cherjau留言2019年6月11日 (二) 09:46 (UTC)[回复]

      • 关于Kelana Jaya,这地方在1983年叫sea port新镇[12],我也查不出中文名,所以格拉那/柯拉娜应该只是音译,当然我还看过格拉纳的版本,会变得闻名主要是那条轻快铁线,所以柯拉娜没问题。不过有点好奇Cherjau君所谓的已灭亡华小是Kok Lanas还是Ketereh区的?董总记录的也没提到,据我所知吉兰丹一共有16所关闭华小,只是不知道确切名单。 angys 2019年6月11日 (二) 10:35 (UTC)[回复]
  • 原来如此,多谢阁下指点。我还纳闷为何要将Kok Lanas译成“柯拉娜”,因为有时如果中文名过长,-s音节也会选择不译【如柔佛“北干那那”(Pekan Nanas),“亚逸马尼”(Ayer Manis)】,原来是更符合当地的马来语口音。再请问下吉兰丹马来语里,kok是否也是只发ko音呢?否则华人当会用闽南语里读作“kok”的“各”“咯”“国”(如南洋1986年)等字才对,这么一来其中文名也就不会同kelana撞名。
  • “底芽”这中文名也是首次见闻,非常珍贵(只是好奇丹州马来语的reh发如geh吗)。想请教下当地人现在还有使用“底芽”这一地名吗?如果还用的话,应当纠正才是。还是已选择使用“哥德烈”或“格底里”了?
  • 另外,Kadok这地名,当地华人是如何称呼的呢?这地方华人应该不多,很难找到其中文名。我在2005年《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里见到是用“加督”,是符合标准马来语的发音的。2015年的这则新闻里变成了“卡督”,也还好,这则2017年的新闻再变成了“卡杜”,个人认为用字是不符合传统地名翻译习惯的,但如果当地人称Kadok为Kado倒是相当吻合了。所以想向阁下请教。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1日 (二) 10:43 (UTC)[回复]

首先是A君,那小學在底芽,照記憶應該是南華小學,那邊用的是格地禮,吉蘭丹已滅亡小學的總數多少我現在不清楚。另外華小其實另有一本八十年代的「巨」作,書厚一尺的全國華小的記錄大全,書皮紅色,而且多校有詳載校史。

其次㗝君,Kok一節,唸法比較像是Kek,但後面的k輕音。geh一節,在當地我會唸ke-te-geh,雖然口型是r,但發音為g,應該就是所謂懶音;te-geh的發音是該地華人才用,我外地人不敢裝本地到那個地步,當地人以閩南話對話時是稱底芽的。上述的格地禮也Ok,我也聽過這種說法,我現在猜可能是當地的外地人按標準馬來語翻譯為閩南話。又譬如附近的Melor,你聽當地人講閩南話你就知道為何美羅本來會用勿魯。關於Kadok的發音,我認識一位當地經營了數十年的華裔雜貨批發商,下次如果遇到我問看究竟如何。我印象中他們Kadok的發音,ka接近閩南的咬,dok為重音,而無論督還是杜字都是入聲。底芽因為人口流失,主流媒體記者又駐扎哥打峇魯,年輕記者可能也沒有印象,所以不見報端使用。我剛剛請教前述金鋪店主的女兒,明天之後我再回覆。Cherjau留言2019年6月11日 (二) 13:57 (UTC)[回复]

Ketereh及鄰近地名

[编辑]

諸君,首先更正錯誤,按50年代,不同的兩人其中一名是老人,另一名是當地的年輕文史工作者都提到Ketereh叫做「地牙」,他們主張過去用字如左,但是不能肯定就是這些字。其次,我致電那本記載已消失的吉蘭丹華小的著作的作者,他是說格地禮的用法,是該地南華學校的用法,我們討論後同意,這應該是因為學校的關係,讀書人把俗氣的地名雅正了。實際上,當地其實較長期使用的中文名是格底里,某老商家提到1968年開業時,地名是格底里。我請了該位文史工作者請教當年南華學校還活著的近百歲的老校長附近的中文地名,這個可能要一點時間回覆。另外Kok Lanas,當地人主張Kok的唸法,O音仍然存在。不過我和前述作者討論時,由於這地名是在1980年代後期因吉蘭丹中華獨中復興遷校該地開始需要中文地名,按照當時留下的大量剪報(他曾受命編有匯集這些各報社的剪報的週年紀念冊),都是用柯拉娜,主張還是用回此名較佳。Cherjau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09:44 (UTC)[回复]

  • 感謝賜教。我也詢問了吉蘭丹友人的看法,他也是認同如今Ketereh較常稱作「格底里」。他認爲「底芽」之名當是早期二三四十年代,地名用字還未確定的時代所用。他還見過30年代書籍裡有「吉低黎」的用法,不過這些譯名如今都已棄用。至於Kok Lanas,他也主張使用「柯拉娜」,我見到在90年代的董教總工作報告書和學報上都是如此稱呼,可見當年確實常用「柯拉娜」一名。至於Kadok,當地華人較少,他不記得有任何慣用中文名,不過認爲「加督」可用。「督」閩南語發音tok4,粵語duk1,「杜」閩南語發音too7,粵語dou6,鮮少見過以「杜」來翻譯韻尾-k的馬來語詞彙。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10:52 (UTC)[回复]
  • 另外,2012年王付兵《馬來亞華人的方言羣分佈和職業結構(1800-1911)》 一書裡,引用1992年黃昆福《吉蘭丹和華人》稱Ketereh爲「革地芽」,此文章也有此稱呼,可備一說。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11:10 (UTC)[回复]

您好。我找到了吉兰丹州一些已关闭华小及其位置:[13]另外Cherjau提到的那本红色很厚的书,我好像在我学校图书馆发现了那本书(不懂是不是您说的那本),但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我暂时不会特地去详细查阅。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22 (UTC)[回复]

这里有一些详细资料:[14]看来有些地方因华人人口减少,导致一些地方的华语名逐渐失传,例如霹雳太平Changkat Jering,原称为新路口,后来逐渐变成马来译名章卡遮令。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1:35 (UTC)[回复]

  • 沒想到網上還有如此冷門的資料,閣下能夠找到,令人佩服。閣下應當儘快將其錄入於吉兰丹州华文小学列表已關閉華小名單中。另外,那本紅色書皮鉅著,莫非是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中學特刊提要(附校史)》?㗝呸烏留言2019年6月13日 (四) 12:05 (UTC)[回复]
    • 不过似乎都没正式注册过,另外这些地名该用什么翻译呢?

哇卡巴汝 ( Wakaf Bharu ) 日勞越 ( Jelawat ) 美羅 ( Melor ),又稱勿魯。位居格地禮 ( Ketereh )、 施里星 ( Selising ) 和柏靈加 ( Peringat )之間。 angys 2019年6月13日 (四) 12:20 (UTC)[回复]

对了,就是那本书。另外学校编号似乎是在1970年代时设立的,因为60年代关闭的学校似乎没有"留空位",而且雪兰莪州没有学校属于编号2000至2999,可能是吉隆坡成为直辖区前的学校编号。Zh9567 2019年6月13日 (四) 12:30 (UTC)[回复]

另外@㗝呸烏上面的zh君已经加入停办学校进入吉兰丹州华文学校列表,还请阁下复查。另外最近有多个国会议席被创建,还请阁下进行检查,谢谢。 angys 2019年9月1日 (日) 10:52 (UTC)[回复]

Olak Rempit相关

[编辑]

刚刚在星洲那边看到了奥拉冷碧这个翻译,不知道该地名有没有旧的翻译之类的。 angys 2020年2月17日 (一) 07:55 (UTC)[回复]

  • 查了一圈,找得到最早的是2010年《當今大馬》用過「欧力冷僻」。[15]這種少有華人居住的小甘榜一般沒有中文名的。自行翻譯的話,o可用「烏」,lak用「叻」,lem用「林」「倫」,pit用「畢」「必」。「奥拉冷碧」翻譯起來像是Ola Lengpik。㗝呸烏留言2020年2月17日 (一) 11:19 (UTC)[回复]

邀請您參加第十七次動員令

[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第十七次動員令

The 17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七次動員令定於2019年7月6日至9月8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七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戶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公共建築、行政區劃及各領域中的女性,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學理類自然科學、學理類應用科學、傳統百科全書條目及圖書檔案館、美術館及博物館。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


存档

[编辑]

讨论页存档一:[16]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编辑]

RMaung (WMF) 2019年9月9日 (一) 16:32 (UTC)[回复]

Reminder: Community Insights Survey

[编辑]

RMaung (WMF) 2019年9月20日 (五) 19:57 (UTC)[回复]

请求协助

[编辑]

想请阁下帮忙翻译汉化2019年东南亚运动会系列人名,尤其是马来文名,谢谢。 angys 2019年12月14日 (六) 09:43 (UTC)[回复]

金马利补选

[编辑]

个人认为应该使用搜寻度高的“卡林布章”,虽然有布央谷一例(Bujang),但是如果按“卡林布央”来搜寻只能搜寻到布央谷,也会让人误解成Buyan或Buyang(比如士拉央就是用yang的),所以这次用“章”还是比较贴切的。 angys 2020年1月5日 (日) 12:09 (UTC)[回复]

有道理。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6日 (一) 04:26 (UTC) 另外希望阁下可以帮忙扩充整理金马利补选之条目 angys 2020年1月15日 (三) 09:30 (UTC)[回复]

行政区划相关

[编辑]

另外这里想请求阁下修改您曾经于medium发布的吉打州行政区划,不知可行。因为经过我不断地摸索跟对比,发现马来西亚的Pekan, Bandar和Mukim其实可以和“街道”,镇跟“乡”对应。而乡在台湾也可以看见。至于“街道”或音译“北干/卜干”则是参考大陆进行翻译(比如Pekan Kuala Perlis称为“玻璃市港口街道”,而其形状也多数根据街道来设置)。大多数pekan。而翻译成市感觉还是差太远了(市我给的定义是Bandaraya/Perbandaran)。有鉴于这些乡级行政区已经老旧,所以没什么人注意,维基百科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管道去纠正这个现象。我近期有空会创建马来西亚乡级行政区列表,把全马若有的都列出来,希望到时阁下可以抽空帮忙。不好意思打扰了 angys 2020年1月6日 (一) 11:44 (UTC)[回复]

说说看我的想法:

  • 一、把英文维基的「mukim」改成乡 (东南亚)不妥,这是介绍马来世界的mukim行政区划,其他东南亚国家无,所以英维才直接用mukim。英殖民政府的官方档案也是将mukim以马来文表示。中维应该用回本地固有翻译「巫金」才对,要消歧义可用「巫金(行政区划)」。
  • 二、以对应概念而言,英维里mukim的确是对应parish一词,而不是township。“mukim相等于西方教区(parish)的概念,即每个区都以(回)教堂为中心,主要负责马来人内部宗教和传统的管理事务。”(白伟权《柔佛新山华人社会的变迁与整合:1855-1942》,43页)
  • 三、mukim是今天马来西亚的第三级行政区划,只能说可对应到PRC或ROC的「乡」,不代表可以直接用。且不说「乡」跟mukim的原意不同,以「乡」对应mukim基本上没有人这么用过,本地一直以来都是将mukim翻译成「区」的,已经约定俗成。再如,这位白伟权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曾是国史馆台湾地名普查计划助理,对行政区划概念肯定比我了解,但是在他的著作里也是把mukim翻译成「区」。
  • 四、其实「Mukim」「Bandar」「Pekan」都是同一级的行政区划。早期的马来文里是没有town或city概念的。“City- No word answering to this exists in Malay.”“Town- Crawfurd states that there is no word in Malay for town or city.”(A Descriptive Dictionary of British Malaya, p77, 414)。Bandar最早的意思其实是「港口」(seaport)或「贸易市镇」(trading town),后来才被本地的马来知识分子用来对应town或city的概念,印尼人则是用kota(本义城堡)来对应。英殖民时期的华人都是翻译成「市」,英殖民时期的Town Council华人也是翻译成「市议会」,Town Board翻译成「市政局」。可能一开始bandar的确都是华人集聚的大城镇才会这么翻译,但后来词意逐渐膨胀,一些小城镇也被升格为bandar,所以我们才觉得bandar对应「市」一词感到奇怪。Pekan最早的意思是「市集」(market-place),后来才被用来对应比较小的town,华人翻译成「镇」。同理,把pekan改成「街道」,除了名字能跟PRC或ROC的行政区划对得上,几乎没本地人这么用过,因为「街道」一般是本地人拿来翻译Street的,这种改动在本地社会完全没有共识。
  • 五、以我看来,把bandar翻译成「市」或「镇」还可商量,其余的改动并不妥。mukim用回「区」,比较大的bandar可继续用「市」,规模较小的bandar用「镇」,pekan也继续用「镇」。若pekan真要跟镇规模的bandar区分,要么pekan改用「小镇」,要么bandar改用「城镇」「市镇」。bandaraya则继续用「市」,真要和市规模的bandar区分,可改用「都市」。
  • 1,那个是因为我看到里面有说称为“乡”才这样移动的,巫金是外来词,感觉不符合中文语境,就比如巫金双溪柔佛,这个如果用柔佛河乡会更直观。
  • 2,不知可有来源提到巫金是代表一个清真寺附近管辖的区域的。parish是比较像堂区一样的。而township在内地就是指乡,这样也可以互相挂钩,而且现在多数mukim下都有许多城镇,也不再是只有一个清真寺
  • 3 (本地一直以来都是将mukim翻译成「区」的,已经约定俗成),其实很少人碰到这个东西,所以很难说约定俗成。就比如本地人都约定俗成称straw为水草,也未必正确。奈何语范这东西没有发挥效用。而马来西亚人也不注重这个,放区主要是区可大可小,而且区比较适合用在bahagian(这里就不动东马的),而北马区也不是个mukim啊,如果可以的话得使用一个specific的词来指代。另外不知道可不可以联络上“白伟权”呢,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有一个独特的词来描述,因为mukim或许可以对应区,但区不能对应mukim(区的英文district甚至对应daerah,即县)
  • 4是的,同一个,不过mukim比bandar跟pekan有限。bandar那个我是真不知道,建议得写入维基介绍。市其实应该对应Bandaraya,假设Bandar还翻译成市的话,(比如Bandar Gemas,金马士市),读者会主观认为金马士是个城市,而在内地金马士甚至连县级市(以及县)都不如,金马士镇还是可以接受。pekan其实不太和“街道”有关系,但撇开街道的原本意义,pekan一般上都是沿着路的(就是berjajar类),所以要说是“以路为镇”也是可以,尤其是柔佛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就大山脚市中心(Pekan BM)来说以前也是一条大街,所以或许可以考虑用“街道”来借代,也能使内地居民更好理解(我的意见而已)。
  • 5如果要说我退让一步,我会认为Bandar肯定要翻译成镇,Bandaraya同市,Pekan可以考虑用“埠”(因为音跟北干或卜干接近)我不确定其他国家(如文莱、新加坡、印尼)有没有将mukim翻译成乡的,但我觉得很可能有。如果最终没有个结果的话 或许mukim只能使用“巫金”了。

全世界相信只有中国有最复杂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部分可以和马来西亚的行政区划对接),还有道、州、府等,当然那些根本就不适用,在现在还没有引起关注前,统一一个称呼会比较好。另外mukim也是文莱的二级规划,所以也要选定一个翻译词锡。这些外来语词汇其实并没有一定的规范,所以一般上都是有赖于中方制定。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外国1级用省称呼,而不是音译。

当然如果可以联络到资深报社/社会问人/翻译学家/行政区划专家来提取意见那是最好的,以前的报社可能多多少少动到(虽然我本身是没有这个能力去挖以前的记录)。还是感谢你的回复 angys 2020年1月8日 (三) 15:47 (UTC)[回复]

    • 我讚同「一」的看法,Mukim對應「乡 (东南亚)」是不妥的。雖然其意思比較貼近「教區」,但巫金是目前Mukim翻譯的主要選擇。關於「二」和「三」,問白偉權,他認為巫金是音譯,區是意譯,目前並沒有定論。翻譯為「區」除了在他的著作中反映外,獨中最新版的地理課本,由於他是主編的緣故,新一代的獨中生以後會把Mukim的中文翻譯認可為區。「區」看來說不定以後會取代「巫金」,所以要就「巫金」要就「區」,反而「鄉」應該不太可能會變成Mukim的翻譯。「四」、「五」,Bandar對應海港,後來成為一般城市,Pekan規模在Bandar和kampung之間。馬新地區中文的市和村之間,目前我也只想到鎮。一般上我們不會稱怡保為怡保鎮或瓜丁為瓜丁鎮的,但是北根或龍運就會稱為鎮。吉隆坡稱吉隆坡市現在不太常見,但是對比而言,台北市、紐約市也沒有很失禮。所以據點來看Bandar>Pekan>Kampung,市>鎮>村,轄區來看,Negeri>Daerah>Daerah Kecil>Mukim>Kampung,州>縣>副縣>巫金/區>村。Cherjau留言2020年1月8日 (三) 15:50 (UTC)[回复]

另外Seksyen应该怎么翻译?翻译成“区”就和“巫金”混淆。另外吉兰丹的行政区划级别和半岛其他州不同,即Negeri>Jajahan>Daerah>Mukim,但UPI没有列Daerah。东马方面,沙巴也有巫金,但UPI没有列出,同时也跳过Bahagian。砂拉越在UPI则跳过Daerah,而下分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这些乱七八糟的行政区划又该怎么翻译呢?Zh9567 2020年1月9日 (四) 01:55 (UTC)[回复]

刚刚打了长篇大论,结果提交失败要重新打过,我就只好简略的说一下。

我不是研读法律的,但马来西亚似乎没有一套专门的法律规范行政区划。国家土地法令第11条有阐明,州行政机构可以划分县、副县、区、市、镇。[17]。就是说到第三级行政区划是有明确空间界限的,mukim以下的kampung和taman这些虽然有村长和村委会管理,但似乎没有明确空间界限,所以应当不被视为规范的第四级行政区划。upi里第四第五级的seksyen(地段)和lot(地块)似乎更多只是用来勘测、买卖、发展等用途,而不是行政区划。吉兰丹的jajahan就是其他州的daerah。另外在马来半岛,似乎一个县里有除正县以外的县议会,即可视为副县,但都是在正县之内,副县不被视为另一级行政区划。也就是说马来半岛有三级规范的行政区划。

马来半岛:(州negeri)>(县daerah/jajahan)>(区mukim/市镇bandar/镇pekan)

至于东马更复杂,我也不是很清楚。根据沙巴行政区划条例,沙巴可下划为省和县,的确没有巫金。[18]而根据砂拉越行政区划条例,砂拉越可下划至省、县、副县和其他,但不包括地方政府管辖区。[19]

沙巴:(州negeri/修宪后可能复邦wilayah)>(省division)>(县district)

砂拉越:(州negeri/修宪后可能复邦wilayah)>(省division)>(县district)>(副县sub-district)

upi里沙巴没有省的代码,或许是为了让沙巴县份跟马来半岛的县份接轨,不能视为沙巴没有省份的证据。另外upi里砂拉越虽有省份,但省份下是Land District和Town District,我不确定这就是砂拉越的第三级行政区划,因为跟现有的县、副县行政区划有冲突。既然如此我们应当与现有的为准。[20]

㗝呸烏留言2020年1月9日 (四) 07:11 (UTC) 话说,文莱又有不一样的翻译,各位怎样看待,seksyen肯定是称为区,bandar称为镇,kampung称为村,jajahan也是县 目前可能需要讨论的是 -mukim,该译为(区)、(巫金,不建议)、(乡,少用) -pekan,市、市镇、北干(音译)、街区(暂时想到的) -desa,迪沙(音译)[回复]

至于东马的行政区划,砂拉越直到副县、沙巴到县,下面有副县可是不普及,以后有机会我问问沙巴人。

行政区划对比 2=国 3=内地用特别行政区 4=州(内地用省) 5=省(内地用“地级市”,对应马来西亚的州) 6=县(内地用市辖区(城市的)、县(普通地区)、县级市(就类似马来西亚的亚罗士打这样,这里不详说)) 7=副县 8=mukim, bandar, pekan(内地有街道办事处(城市)、乡(乡区)、镇) 10=seksyen,presint,taman, kpg, desa, rumah pangsa等(内地有社区) 至于10级呢其实就是各taman名而已

有鉴于马来西亚行政区划很乱,只能跟着upi走。而“乡”虽然不普及,但是个人认为比较specific,而“区”则是比较偏向district,比如我们日常会说威省区、怡保区、安邦区、蕉赖区,可大可小,所以也没有一个好的定义。或许,原封不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可以预见到人口普查公布的时候这些县/mukim会引起关注或统计,所以希望可以尽快有定论。(另外网络上有2000跟2010年的数据,也需要添加。我已经制作了适用于3个普查的模板(见{{马来西亚人口/core}},可是还有点问题,之后得去互助论坛问问,不过若各位有方法也可以协助)。另外kampung就直接用村/甘榜(地名,比如甘榜登雅),而不是用乡村。 angys 2020年1月9日 (四) 15:03 (UTC) 另外2000年左右出版的华小“地方研究”课本好像有提到马来西亚行政区划的,不知怎样翻译(5年级线上有,但没查到,似乎是4/6年级那边提到)另外马来西亚行政区划也需要调整,以确保符合标准。 angys 2020年1月9日 (四) 15:10 (UTC)[回复]

  • 行政区划不应跟upi走,upi只负责制定某一地段的唯一代码,而不是制定行政区划。其次,将我国行政区划与其他国家的生搬硬套不妥,要考虑我国实际使用情况才是,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我根据Taburan Penduduk Mengikut Kawasan Pihak Berkuasa Tempatan dan Mukim 2010、有关法律条文,还有观察本地社会的使用情况,个人认为是最符合现状的行政区划图。

㗝呸烏留言) 2020年1月9日 (四) 18:41 (UTC) 好吧,我基本认同,不过mukim可以翻译成“区域”吗?另外那个图片如果可以希望能上传svg版本的,这样方便以后修订。(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些海港希望可以写入马来西亚行政区划页面里) angys 2020年1月10日 (五) 05:47 (UTC)[回复]

    • 同意mukim翻译成「区」就足够,用「区域」太奇怪了,我们一般也只说「某某区」罢了不是?关于行政区划图还需要修正。其实,我不清楚在马来半岛州属和沙巴州「副县」到底是什么样的行政地位,是在县以下区以上呢?还是与县平级?还是不在行政区划里,只是无实权的虚名?以我所知,砂拉越的副县存在感相当强,政府官网里有列出[21]、本州的Ordinance也有提到「副县」,连在全国人口普查里报告都有把砂拉越的副县列出来。[22]。但其他州属包括沙巴州的副县就没有列出,沙巴的Ordinance也没用提到副县。因没有一个完整的副县列表,根据找来的网络资料,目前柔佛州的副县有拉美士、永平、龙引、边佳兰;霹雳州有高乌、玲珑、司南马、和丰、怡保、甘榜牙也、仕林河;森美兰州有金马士;马六甲有双溪南眉;[23]沙巴则是上面网站里的那些。在马来半岛州属,这些副县其实鲜为人知,一般都被默认是隶属于他们的正县下,而不是单独成为一级行政区。所以我对沙巴州的副县行政区地位也是相当困惑的,故目前只把砂拉越的副县列出。我也希望有专业人士可以解答。㗝呸烏留言2020年1月10日 (五) 11:06 (UTC)[回复]
  • 其實或許可以翻閱pengajian am裡面的Kerajaan negeri看看。我國行政區劃和地方政府是脫鉤的,Kerajaan tempatan就別看了。我在想沙巴的副縣會不會有可能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地方政府。Cherjau留言2020年1月10日 (五) 17:17 (UTC)[回复]
  • 了解,那么就保持原本的吧 angys 2020年1月15日 (三) 09:29 (UTC)[回复]
  • 沙巴有巫金,参见ms:Mukim di Sabah及一些地方政府网站([24][25][26][27]等等)。另外也帮忙协助翻译及校对Draft:怡保街道列表中的人名及英殖民政府职位名,谢谢。Zh9567 2020年1月17日 (五) 04:38 (UTC)[回复]
    • 沙巴的mukim确实头痛。首先,我查到的Pengajian am参考书都是说沙巴是没有mukim的,(Buku Nota Minda dan Lembaran Praktis Pengajian Am Penggal 1, Cetakan Pertama 2016, Local Publications, p73):沙巴是Daerah>Kampung,不过有5个residen。(Ace Ahead Teks STPM Pengajian Am Penggal 1 Edisi Ketiga 2016, Oxford Fajar, p233):沙巴也是Daerah>Kampung,不过没有写沙巴有Bahagian。沙巴2014年的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rdinance还是没有写有mukim[28]。这个沙巴的mukim不知是不是近年新增的,所以我就暂时不将沙巴的mukim列为行政区划了,看明年的人口普查报告为否将其列出再做打算。
    • Draft:怡保街道列表我会尽量帮忙校对。另外,如果你方便的话,不妨去图书馆借朱宗贤的《怡保城乡散记》作为参考,书里当有怡保街名由来的介绍。㗝呸烏留言2020年1月18日 (六) 15:41 (UTC)[回复]

居銮相关

[编辑]

居銮市就主要讲述mpkluang里的地区,至于学校嘛或许就写建成区的学校就足够了,像怡保页面就太多学校了。 angys 2020年2月1日 (六) 04:48 (UTC)[回复]

另外,有鉴于英文维基一般上条目水质低下,阁下不妨参考广州市加上州城街道(补充,该地区大概6万人,可说跟马来西亚许多城镇人口差不多,因此其他城镇如汝来和文丁镇是有可能拉长的)的格式进行扩充。 angys 2020年2月2日 (日) 12:43 (UTC)[回复]

2020年度学校列表

[编辑]

教育部终于上传了2020年的学校数据,之前那些城镇的如果阁下有空可以考虑去替换(好像是万挠还是哪里不清楚了),不过还是希望阁下可以协助完成一部分州华文小学列表的人口数据更新。 angys 2020年2月18日 (二) 22:55 (UTC)[回复]

covid19马来西亚

[编辑]

目前很多报道内容需要被写进去,还望阁下可以协助多多补充,谢谢 angys 2020年3月18日 (三) 16:18 (UTC) 过了一个月了,希望阁下可以答复,另也需要请求您帮忙修饰鹅唛巴莪 angys 2020年4月13日 (一) 20:14 (UTC)[回复]

你好我是维基百科读者,希望你可以更新我们的首相的巴莪国会选区文章,感谢你—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2001:E68:443A:B9DE:4D45:AF90:3A22:C1C8對話)於2020年5月25日 (一) 10:09 (UTC)加入。[回复]

北海地名

[编辑]

在网上发现这个 有一点,我怀疑“北海”(闽:Pak-hai)这个地名是出自于“Perai"的,因为很明显”北海“不是"Butterworth"的译音。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人先吧”北海“当成了”北赖”,然后再把“北海”当成了“威省”。不知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知道阁下有没有参考书籍可以证实这个理论?北海这个名称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angys 2020年5月27日 (三) 08:59 (UTC)[回复]

  • 這個我真不知道。我也曾想過「北海」是不是由「perai」而來,不止,許雲樵也是那麼認爲的,他對「北海」這個地名是這麼注釋的:

「北海本爲原名prai的譯音,但華僑俗稱爲新路頭,而以一八四七年開闢的Butterworth爲北海。」——1959年許雲樵譯《馬來亞史略》(原著G. P. Dartford),108頁。

但是,

  1. 1900年Lo Man Yuk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是把Butterworth「北海」標註爲north sea的,看來他不認爲北海是一個音譯詞,不過他也沒有解釋爲何華人稱Butterworth爲北海。
  2. 實際上「北海」無論用福建話pak-hái還是廣東話bak1 hoi2都不能很好地對得上perai的音,特別是「北」的k韻尾和「海」的h韻母。而perai這個音是相當穩定的,早期的地圖都標誌爲pry,prya或prai了,所以也不是prai自己音變導致對不上「北海」。

就我所知道的是,「北海」這個名字是出現得相當早的,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檳榔嶼遊記》都有記載了:「過海一帶英之屬境,統歸嶼轄。共設公堂五:一在北海、一在笨仔牙、一在高淹、一在大山腳、一在武吉淡門」。關於這本《檳榔嶼遊記》,季羡林按:「這是很重要的資料,可惜無法查出寫作的時間。《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王錫祺自序寫於光緒丁丑,即光緒三年(1877年),這一篇文章一定寫於這一年以前,這是毫無疑問的」。可能還有更早「北海」的記錄,只是我無力去搜索了。但是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一開始只有拿到prai河以南的土地,當時檳島華人把需要過海的prai河以北之地叫作北海,再後來變成Butterworth的華文名也不是不可能。當然這是完全沒有任何證據的猜想。

再說現今對應Perai的「北賴」,以前華人都是稱呼爲「新路頭」的。<Chinese Names of Streets in Penang>裡沒有prai的音譯,但有「新路頭」,意思是new landing place,是Jalan Bahru的翻譯。除了當時最常用的「新路頭」,prai也有被翻譯爲「不賴」「勃來」等,我覺得「北賴」這個名反而有可能是受「北海」的影響。早期多見的「新路頭」之名,今天應該只有當地老一輩的人會用罷了,殊為可惜。另外Butterworth也不是沒有音譯的,我看過有「武打越」(閩:bú-tá-oa̍t)和「不打獲」(粵:bat1 daa2 wok6)的,都很有意思,當然都被歷史淘汰了,只有「北海」這個名字流傳至今。

考慮到早期檳城華人社會的地名稱呼都和官方名大相徑庭,這不但是過去記憶的流傳,也是種「政府內的政府」(imperium in imperio)的表現,所以「北海」這個名字就算不是音譯而是有某種涵義也不足爲奇,只是我能力有限,不得其解。「北海」有可能是他自己獨特的意思,也有可能真的是perai牽強的音譯。或許「北海」這個名字的淵源得問問看研究檳城華人史的學者了。㗝呸烏留言2020年5月28日 (四) 06:42 (UTC)[回复]

白沙羅

[编辑]

另外我也发现类似的,“白沙罗”名称似乎和“Damansara”无关联,可能来自“Penchala”(我不是很懂得方言,但我猜测听起来可能比较接近)。我看了白沙罗华小的校史[29],该校于1930年代创立,1950年代从现白乐镇入口迁入新村,至于一开始是否在那里则不详。我看了一些战前的地图,现白沙罗新村一带标记为Penchala[30],在1950年代的八打灵再也地图就有了白沙罗新村[31](很难找可以免费在线查看的战后地图)。就连upi也是将白沙罗新村附近标记为Pekan Sungai Penchala。很奇怪为什么Damansara会往北移到距离白沙罗河远处到吉隆坡附近,而且早期那边没有一条路从Penchala走到旧的Damansara,必须经过吉隆坡。--Zh9567 2020年6月3日 (三) 16:16 (UTC)[回复]

  • 終究還是提到白沙羅了...白沙羅這個太難了,似乎都沒有學者研究過,我到現在也得不到什麼可靠的推斷。真要梳理起來實在是太耗時了,我現在也不得空,暫時先說幾個。Daman sara和Damar sara這兩種寫法很早都有了,不大像是一個官員手誤造成的,其實有可能這兩個都是由Dharmasraya而來,所以才有不同的拼法。「沙羅」應該是sara的對音,只是不知「白」從何而來?白沙羅最早的位置是在Klang River和Damansara River之間的交匯處,結果不知爲何越跑越偏,其變遷史都有得頭疼了。我目前找到最早的「白沙羅」記錄是在1920年《叻報》,只是不知道這個白沙羅到底是在何處?是否真對應Damansara?但最遲在1930年代,華文報章上所寫的白沙羅路,對應到英文報章就確實是Damansara Road了。有趣的是,那時的《南洋商報》報導上有個白沙羅醫院,然而對應英文報章會發現是叫Bungsar Hospital。Damansara在雪隆歷史可是非常重要的,說起來最初連接白沙羅和吉隆坡的路還是葉亞來籌建的,很可惜葉亞來札記已經毀於戰火,只有英譯版和還譯版留存於世,不然就能得知時人是如何稱呼Damansara了。白沙羅這個地名要研究起來真的太複雜,如果哪天得空應該會再詳細寫吧...㗝呸烏留言2020年6月4日 (四) 14:58 (UTC)[回复]

我看清楚了一些战前的地图,确实有一条路从Penchala走到旧的Damansara,有一部分是经过园丘小路。早前我还以为Damansara Road其实是现在的旧巴生路/联邦大道,但实际上并不是。在1908年的地图中,Damansara Road在地图外边有标记From Batu Tiga,地图里那段路现在仍在,没改名。似乎是从白沙罗新村建立开始,白沙罗的定义就往北移到吉隆坡附近。我只找到这1950或60年代的地图,但找不到巴生附近的,不懂为什么那条经过园丘小路好像“消失”了,后来Damansara Road变成从吉隆坡去到双溪毛糯/甲洞附近,现在一部分变成了LDP和SPRINT大道。--Zh9567 2020年6月5日 (五) 05:05 (UTC)[回复]

我从地图整理了一些资料,但我不是主修历史的,以下可能有一些错误,需要您手上一些网上找不到或没有免费看阅的资料来查证。一开始从Damansara走到吉隆坡,需要经过Penchala;可能后来一条经过八打灵的路已建成(现在的旧巴生路),很多人就改用新的路,旧的路不再经常使用,甚至有一段路还被“降级”。过后Jalan Damansara就只剩下那一小段路。1950年代白沙罗新村成立,Damansara就移到那个地区,Jalan Damansara向北延长到瓜雪路。“白沙罗”名称确实和Damansara有关,和Penchala无关,或许早期白沙罗新村一带称为XX碑,因为根据上面那1933年地图附近有Batu Ampat和7th Mile Estate。--Zh9567 2020年6月7日 (日) 12:12 (UTC)[回复]

加影

[编辑]

这个我最近根据星洲的报道补充了加影的地名来由和历史,希望阁下可以看看有没有问题,南洋历史记载的加影这个地名不知道是从几时开始就有的。有趣的是,加影还是华文教育堡垒,星洲的介绍只是带过而已,不知道以前的历史记载有没有提到,希望阁下可以帮忙修饰加影的条目内容。 angys 2020年6月18日 (四) 14:01 (UTC)[回复]

  • 加影的早期歷史記錄非常多,只是華文報章很少去認真蒐羅和整理罷了。就以條目中寫到的Tok Lili來說,這是英國人當年從加影Penghulu收集來的故事,發表在1897年的Selangor Journal上,原文內容不保證真實,不過相當長,跟今天看到的隻言片語不同。而且華文版有些內容的細節不對,怕不是從二手或是三手資料轉譯來時擅改了。比如說1840年代美國人聘請森美蘭的惠州人來開礦的記載,但根據這個1897年收集到的故事,其實是美國人帶黑人隨從來,具體年代不詳,而且這些美國人之後還被Tok Lili帶人放火屠殺,非常悽慘。所以我很好奇美國人聘請惠州人礦工究竟是參考哪個史料的?又比如kajang是指墊子或蓆幕之類的覆蓋物,用mengkuang或nipah的葉子編織,但好像本地華人是把kajang當成是一種棕櫚樹了。不過話說明朝人也是把kajang當成是棕櫚樹的一般稱謂,也就是《瀛涯勝覽》等古籍記載的「茭蔁」。其實南洋史地學者張禮千先生在六七十年前都對「茭蔁」有過非常詳細的考證了,只是都沒有見過有人在介紹Kajang的時候提及茭蔁,真是可惜。還有個有趣的是,研究加影早期歷史會發現附近有個叫Reko(今天加影有段叫「流古路」的遺留)的地方,是當時相當重要的聚落。這麼說來加影仙師爺宮在1898從「爐古」遷廟至加影,這個「爐古」一般認爲是雪森早期重要礦區的蘆骨Lukut,不過從對音來看確實有可能是文史工作者李成金先生認爲的Reko,當然還需要更詳細的考證。扯遠了,再說我見過對加影或者說烏冷比較詳實的研究,有J. M. Gullick的A Short History of Ulu Langat to 1900,還有文平强博士的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Chinese Pioneers in the Ulu Langat District of Selangor, Malaysia,這些內容都寫下去維基百科是要變成維基期刊了。如果要寫成條目就需要整理精煉,老實說我並不擅長。就如我之前所言,只有在我真的得空的時候才會寫了。㗝呸烏留言2020年6月19日 (五) 14:57 (UTC)[回复]

双溪吕里

[编辑]

不过这里想请教下,里面的地名双溪吕里应该是现在的sungai duri,不过吕感觉跟du对不上,还是使用的是其他的方言音译? angys 2020年6月19日 (五) 16:57 (UTC)[回复]

  • 標準的閩南語譯法。因爲馬來語有d/l/r的對立,閩南語沒有,所以常常都用l對譯馬來語的d/l/r(有時包括n)。例子:durian榴槤liû-liân,bandar萬撓bān-lâu,呂lū字同理。㗝呸烏留言2020年6月19日 (五) 17:25 (UTC)[回复]
  • 不过吕是Lyu,像bagan sungai belukang那个还可以接受(双吕江),不过既然以前有使用,那么现在就应该继续使用下去,杜利河听起来就很dulxx.

另外 印尼也有个地方叫sg duri,但是中文名好特别。 angys 2020年6月19日 (五) 20:16 (UTC) 另外的另外,请问Almanak Keputusan Pilihan Raya Umum可以在线上得到吗? angys 2020年6月20日 (六) 05:04 (UTC) 还有旧的国会和州议席编号那里可以找?另外在这里有各议席的投票区地图,应该是最新的(抱歉facebook group链接发布编辑时被block),以及这里1958年的选区地图。--Zh9567 2020年6月22日 (一) 14:44 (UTC)[回复]

基本上除了垦殖区的地名其他的都有很多种版本,尤其是Paloh Hinai,个人认为巴洛希耐这个比较适合(而且维基之前也用了这个),不过有多重版本,阁下认为哪个比较符合南洋译名的标准呢。 angys 2020年7月2日 (四) 09:16 (UTC)[回复]

邀請您參加第十八次動員令

[编辑]
中文維基百科第十八次動員令

The 18th Domestic Campaign of the Chinese Wikipedia

致㗝呸烏閣下:

感謝您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貢獻。第十八次動員令定於2020年7月11日至9月13日期間舉行,目的為提升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品質及數量,現誠邀閣下參與,共襄盛舉。

詳細動員事項請參見第十八次動員令主頁,您也可以從動員令說明書中了解什麼是動員令。參加動員令前,請先參考主頁的報名指引(用户可在即日起報名)。

本次動員令分為大、中、小動員令三類。大動員令是可以在任何主題中貢獻的動員令項目。中動員令的主題包括語言學與文學、自然科學、文化遺產,而小動員令的主題則包括亟需撰寫的條目、學理類、公園綠地及自然保護區、藝術。

希望各位收到本邀請函的維基人能將{{subst:動員令}}轉貼到其他尚未收到本動員令的維基人討論頁上(或參考查詢聯繫),如果您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響應本次動員令、積極建立新條目,也請幫忙散發動員令,因為能否將動員令傳播出去,是歷次動員令成敗之關鍵,大家一起合力才能提升維基的服務、條目品質及數量!非常感謝您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