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Wikipedia:不文明的世界真可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是啊,原本我还天真地认为这个百科实质上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烂、那么不优,然而在这两个多月的一连串事情后,我改变想法了。

你维的危机不会就这么局限于单方面而已,无论是影响范围大的折毛事件,还是你因为看不爽、写得太烂等因素而去辱骂一个人。

扭曲到无可救药的背景

[编辑]

2007年的曾经有个参加维基媒体国际会议的学生,在其大学研究报告中,添加了你维的资料,然而你知道他的指导教授怎么认为吗?他觉得

维基百科并无学术可信度。

所以那位学生被给予了极低的分数。[1]想不到吧各位,我记得那时候中维创立似乎也就五年上下,那时候的维基人参与大概比现在还要多吧(大概吧),居然就已经被区区一位指导教授看破真相了。

是啊,看看注册你维的人有多少?再看看真正活跃你维才多少?而条目呢?距今为止已经1,303,119篇条目了。但是很多问题一直到今天都仍然存在著,而且有些问题已经引发了与此相关的重大危机了(比如折毛事件)。

所以啊,那位教授在2007年的那句话,直接放在今天来看也不为过。

维基百科并无学术可信度。

一直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隐患,但是似乎没有人想要改正他

[编辑]

我相信有绝大多数都是靠著兴趣与理想进入这个网站的,然而吧,为什么至今,真正活跃的人数,往往却远少于已注册人数呢?又为什么,他们决定不再返回你维继续编辑呢?

彻底排除折毛事件的话,可以发现,所谓的根本性问题,其实当初维基百科创立之后就发生了,而且有些至今都没有出现好转,甚至变本加厉的状况。

  • 我看到了许多,对于天气ACG动漫游戏电视剧等等相当热爱的维基人:这解释了为何相关条目远远多于其他条目;我还看到了特别热衷于德国军事的维基人,他对整国德国舰队的贡献,远远超过了同时期与德国有关系的所有国家之军事、舰队。此即兴趣偏差!全球维基有30多个──包括中维在内──的欧洲相关历史条目,并且尤其特别关注于近期发生的事情(就你每天在维基百科网站内看到的每日新闻、近期逝世人物、历史上的X月X日等等。):[2]这导致了整个维基百科成为了“被大众热潮牵著鼻子走”的黄牛。反观非洲相关条目,可以说,稀少的可怜。[3]此为系统性偏差,乃第一过也。
  • 史蒂芬·科拜尔曾经称你维为wikiality,即“由共识决定的真理”。在一个实验中,有人在5个维基百科条目加入错误内容,直到该人自行回退该等内容时,都没有其他人注意到那些错误。[4]从中维方面的实例来看,一篇天文条目错了2年多后才被修正。[5]甚至还有历史条目持续错误将近8年。[6]这么严重的问题居然还可以一直被纵容,也难怪折毛可以钻了十几年都没被发现。此为无正式复核事实措施,乃第二过也。
  • 你维某些条目是真的写得特别好,但是就有某些条目写得特差,甚至于成为有写跟没写一样的小作品。此为品质的参差不齐,乃第三过也。(当然我很久以前写的条目也有这个状况,不过现在会视时间慢慢修改)
  • 许多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一些管理员跟仲裁委员会时不时会滥用权力,[7][8][9]致使一些人被恶心而导致决定离开。(比如他的前身)此为权力滥用,乃第四过也。
  • 你维时不时就上演网路论战,进行讨论、评选时会时不时受到不文明性行为的冲击,而又指有特定人士才会出手制止。很久以前,一位名叫“Calton”的编辑者被披露尽管因反复不文明行为而被多次暂时禁止编辑,但后来仍被允许编辑,而不是因为反复行为而被禁止。[10]原来这就是不文明与不礼仪之所以横行在这里的原因啊!难怪之前为什么有个长期使用者被搞到差点自杀了。[11]此为网路暴力在维基百科的延续,乃第五过也。
  • 我在浏览一些争议的时候,时常看到人们吵架时,彻底忽视了他们是在维基百科这个事实,任何建设性讨论成了空有一张纸而已。[12]此为争论水准问题,乃第六过也。

是啊,还没有讲到主题呢,就已经列出这么多个问题,意味著日后,我可以有相当多的时间来好好给你各位理一理这些早就该解决的问题。

没办法,因为我承受的苦,比你们这些“正常人”多的多

[编辑]

我不知道别人对“文明”的定义是怎样,但是我的话,就是讲话举止礼貌、懂得理解他人、不会用恶臭的批评来指点别人、会用理性且友善的沟通方式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是不是争议、以及最重要的“同理心”。如果一个人连一个所谓的同理心都没有的话,那么你就算拥有前四个的特质也于事无补,因为对于我来说,一个没有同理心的人,无论他的功劳再怎么伟大、能力再怎么被人认可、威望再怎么人心爱戴,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个混蛋

我很难去信任一个人,具体为什么我自己也不清楚,但无论如何,让我无法信任别人产生的连锁效应之一,就是我会比较容易误会别人。为了能够应对一些烂人,很遗憾的,我强制把自己训练成一个记仇的个性。因为我发现我无论在现实、在学校,还是在虚拟世界,只要我表现得太过友善、太过仁慈,我就会成为被霸凌、被边缘的对象,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变成恶人。而这也是我以后一定会实施的事情!以后任何再次冒犯了我、辱骂了我的事情,我不会给你任何机会,我会直接举报。因为我发觉,人类实在太过于被动了,以至于只有惩罚才可以牵制住那些恶人的罪行,但是往往的,网路不是社会,网站能够采取的措施十分有限,成效也相当不彰。我先前之所以加入破坏工作小组,实质上就是为了在精神上吓阻那些可能会冒犯我的人,要他们安分一点,并告物他们:我并不好欺负。

所谓的文明与同理心,在我来看,真的是这个愈发浑沌的消费主义金钱至上主义世界中,逐渐散去的事情,他让人们失去了相互尊重,更容易去服从高层的安排,更容易对这个世界产生绝望而变得怠惰。而在这里,我遗憾地,应该有不少。

我一点也不会试图不尊重维基社群的任何规定,无论是因为我的急性子所导致,还是无意间的触犯。但是现在,我强烈认为,你维不少人已经把个人感受与评断凌驾于你维的规定之上,并将所谓的文明与礼仪视同草芥,导致我对你维社群产生了强烈的误会!那么究竟又是什么事情让我反映大到特定去写这个东西?且继续看下去。

关于我这几天遇到的辛酸事

[编辑]

“不少人”

[编辑]

其实我对于我自己的翻译水准究竟为何,我自己是心知肚明,并自知可能会有很多经我手下撰写的条目,无法获得他本该拥有的水准,是以我最近开始回过头来,把一些很可惜的条目都重新修饰,并确实,让几个条目得以拥有他本该拥有的水准(例如坦志麦特锡盖特堡战役等等)

然而大概在7月22日的时候,我被QiuLiming1提名申请巡查豁免权,在8月5日,Ericliu1912在回应我的申请时,透漏了这句:

可能不行,不少人指出他条目有翻译问题。

事先声明,我没有事后怪罪的意图,我当时也没有因此感到愤怒,并认为这是正常的。但是那时候我没有想到一件事情:即我的“翻译不良的第一印象”似乎已经在社群内已经人尽皆知的事实。当然啦,鉴于其言论没有任何冒犯之意,而且还句句中肯,所以一直到那次事件(下章会提到)起,我都没有特别注意这个东西,并且开始努力的改善一些有机会进入优良的条目。在评选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一些中肯的“对我来说已经算是表扬的话”,比如在锡盖特堡战役中的第二次优良评选时BlackShadowG对我进行评点时说:

感谢阁下润色此条目,使之比前一次拙劣翻译版本好了不少。但还是有不少翻译腔问题......

是啊,我很少受到表扬,哪怕只是不经意地提起。因为这些评选到最后都基本成功了(除了达赫勒克苏丹国以外),所以我也就逐渐地遗忘了“不少人”这个词实质上的影响。

当头一棒

[编辑]

其实早在更早一些些的时候,我变得更加谦虚到,有时候我会在评选说明说:

如有翻译问题什么的烦请主动告知。

事实证明,这种“对我而言是很谦虚的表达”,会被认为是很倒胃口的,会让人不想投支持票,然而至于为什么,我直到几天前才被CatOnMars告知。这对我而言不算是什么大事,但很遗憾,这位大大在稍早之前,试图挽救一个非常没有礼貌的维基人丢出的违反CIV之言论,并顺便“缓缓”情势。我知道前者的用意是好的,但很可惜的,已经来不及了。

因为那个人已经成功让我觉得心里非常地不舒服了。

看了一半,这么烂的翻译留著自己改吧,不要送到GAC来。

试想吧,换做任何一个人,你看到这种根本没有建设性的评论,还说出这种不是脏话但杀伤力等同于脏话的话,你会高兴吗?我相信是不会的。反而,他成功激怒了我,换作一些脾气更暴躁的人,可能就开始吵起来了。

但是我最后选择默默接受这个事情,因为在这时候,“不少人”这句话立刻浮现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完全没有进入过相关社群内,并只在站内进行讨论,但是我就是觉得“我的不好印象”已经被多数维基人知晓了。这意味著,我将被迫怀疑你维是不是开始基于我的不好印象而对我写出的任何条目进行评断了,以及我任何创建的条目,可能多半就是品质堪忧的拙劣条目了

你可以认为我是在怨天尤人,在不负责任,但很遗憾的,我至今仍然有在对你维进行各种贡献,包括今后我将继续用IP贡献也是一样的。既是如此,这种愚蠢猜想就不攻自破了。然而现下的情势来看,我确实只能这么怀疑了,没有办法。谁让我的怀疑论者的隐性个性被开启了呢。

这就是我给你们的第七条罪行:违反对事不对人原则!

是啊,又来一个新的七宗罪了。

当然这也有可能只是我的片面认为,希望这真的只是我的“痴心妄想”,但这也不重要了。后来我在2022年9月10日的时候,果断地撤销了拥有巡查豁免权的权力,因为就算我还是得到了这个权力,哪也不过是会给人找到口实拌嘴而已。况且,我也对你维的恨意更重了,更无法相信你维管理阶层了,继而失去了继续长期贡献你维的动力了,所以,不要也罢。

凌驾于人类最基本的文明与礼仪之上的条目品质,最后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恶性循环

[编辑]

难道这个世界上,沟通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吗?你们总是说条目品质,才是维基百科最重要的基石。然而:

对一般用者来说,一篇维基百科条目可能埋藏著看不见的混乱及不确定性。他或者从Google找到一篇维基条目,看到它是一部宣称是‘百科全书’的东西的一部份,而这个词蕴含了可靠的意思,但是除了传统百科全书自己以外,一般用者根本不知道传统百科全书是如何达致可靠性的。[13]
— 《大英百科全书》前总编辑罗伯特·麦克亨利英语Robert McHenry
诽谤就是诽谤,如果维基百科这个计划本身没有作出如此伟大的宣称的话,怒气就会少得多。这个无意义活动的问题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本身而创立。公众对于何谓‘百科全书’已经有固定的印象,它是一个可以找到大致上值得信赖的资料的地方,至少比起一堆迷宫似的、神秘的官僚所同意的东西更加可信,并且肯定比起一些即兴涂鸦更值得相信──而维基百科却是一个混合两者的特大鸡尾酒。[14]
— 安德鲁·奥尔洛夫斯基英语Andrew Orlowski,2005年12月《注册》中的某篇文章内容

当你维以“人人均可编辑的百科网站”自居的时候,就可以想像日后的这个局面了,细细品味后,我甚欣慰,但是似乎跟我要表达的有点文不对题了。

“...... 怒气就会少得多。...... 至少比起一堆迷宫似的、神秘的官僚所同意的东西更加可信...... ”其实错了,无论是不是百科网站,文明与礼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人就是觉得,条目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沟通、理论、评断,你要怎么在每个人的评断标准都不一样的情况下,一一的满足品质要求?你又怎么知道在没有礼仪的时候,保持品质会是多么的困难?

我看吧,你各位可能没有太多人是可以真正理解的,并且这还牵涉到人品与嘴巴的问题。而至少那个骂我的人,在嘴巴方面是不行了。

经过这起事件我也严重怀疑,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的遵守文明、礼仪与对事不对人这种事情呢。恐怕只有他们自己就能回答了。依我看,寥寥可数而已。

结语

[编辑]

很简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而真正做起来的人,屈指可数。作为一个本该是表率的百科网站的你维,会发生这档事其实也不意外:如果真的有人是真心要遵守这些规定,其实也不难,甚至于远比改善条目来的简单,但往往却总是有人不遵守。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就这么难吗?

我现在相当后悔离开SCP网站,因为哪怕我在里面也不怎样,但是直到我离开的时候,都还是多人希望我不要离开。我是积累了多大的阴德,才能看到这么多人这么求我,尽管我最后还是决定离开了。现在一想,我不禁感到惋惜,也暗自决定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将重返SCP,继续当个只爱爬虫生物不爱人形生物的老顽固。

至于维基百科,这里又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呢?你写得这么烂就留给自己改,不要放到GAC来吗?显然不是。

总之,我对你维失望透顶,当然也别指望日后我会重新喜欢上你维。祝你维早日倒闭。

另见

[编辑]

来源

[编辑]
  1. ^ 陈征蔚. 維基百科「致命的吸引力」. 联合线上公司. 2007-08-06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30) (中文(台湾)). 
  2. ^ Strohmaier, Markus. KAT50 Society, Culture. Multilingual historical narratives on Wikipedia. GESIS Data Archive. March 6, 2017. doi:10.7802/1411. Wikipedia narratives about national histories (i) are skewed towards more recent events (recency bias) and (ii) are distributed unevenly across the continents with significant focus on the history of European countries (Eurocentric bias). 
  3. ^ Graham, Mark. Mapping the Geographies of Wikipedia Content. Zerogeography.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2, 2016). 
  4. ^ Peter Leppik. Dispatches from the Frozen North. 2004-09-04 [2006-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6-13). 
  5. ^ "本星系团" 修订间的差异 (2012年6月25日~2014年9月14日)
  6. ^ "剑井" 修订间的差异 (2007年5月29日~2015年5月2日)
  7. ^ Former Wikipedians. Wikipedia. Wikipedia.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8. ^ Missing Wikipedians. Wikipedia. Wikipedia.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9. ^ Esperanza alerts. Wikipedia. Wikipedia. [200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13). 
  10. ^ Wikipedia Has a Civility Issue That Creates a Toxic Editing Environment. Legalmorning. 2019-07-15 [2022-02-15] (英语). 
  11. ^ Wikipedia Editor Says Site’s Toxic Community Has Him Contemplating Suicide. www.vice.com. [2022-02-15] (英语). 
  12. ^ Arthur, Charles. Log on and join in, but beware the web cults. 2005-12-15 [2006-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03). 
  13. ^ McHenry, Robert. The Faith-Based Encyclopedia Blinks. TCS Daily. 2005-12-14 [2005-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9). 
  14. ^ Andrew Orlowski. Who's responsible for Wikipedia?. The Register. 2005-12-12 [2007-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