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外观
南朝前期的九卿制度沿袭晋制。太常位居九卿之首,掌管礼仪,第三品,秩中二千石。太常寺置丞、五官、功曹、主簿等僚佐。属官有博士(太学博士)、国子祭酒、国子博士、国子助教、总明观祭酒、太庙令、明堂令、太祝令、太史令、廪牺令、太乐令、陵令、乘黄令。[1][2]
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改置十二卿,改太常为太常卿,位居春卿之首,位视金紫光禄大夫[3],官班十四。南朝陈基本沿袭梁制,太常卿为第三品,秩中二千石[4]。
下表列出南朝可考的太常、太常卿。
太常
[编辑]序次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任时间 | 除拜宋王 | |
东晋宋国 | ||||||
1 | 龙阳县五等子 | 王敬弘[5] | 418年—420年 | 刘裕 | ||
赠 | 建陵县子 | 王智[6] | 赠 | |||
序次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任时间 | 除拜皇帝 | |
宋 | ||||||
1 | 龙阳县五等子 | 郑鲜之[7] | 420年—421年 | 宋武帝 | ||
2 | 臧焘[8] | 421年—422年 | ||||
3 | 褚秀之[9] | 422年—424年 | ||||
赠 | 傅迪[10] | 421年赠 | ||||
赠 | 孔琳之[11] | 423年赠 | 宋少帝 | |||
赠 | 王惠[12] | 426年赠 | 宋文帝 | |||
4 | 周淳[13] | |||||
5 | 恭子 | 张茂度[14] | 430年 | |||
6 | 营浦县开国侯 | 元公 | 刘遵考[15] | 431年—432年 | ||
赠 | 谢弘微[12] | 433年赠 | ||||
赠 | 王准之[16] | 433年赠 | ||||
7 | 傅隆[8] | ?—438年 | ||||
赠 | 刘损[17] | |||||
8 | 阮万龄[18] | |||||
9 | 丘渊之[19] | |||||
10 | 宪子 | 颜延之[20] | ?—453年 | |||
赠 | 忠宪公 | 袁淑[21] | 453年赠 | 刘劭 | ||
11 | 义阳郡王 | 刘昶[22] | 453年 | 宋孝武帝 | ||
12 | 宁陵县五等侯 | 王僧达[23] | 456年 | |||
赠 | 鄱阳郡王 | 哀王 | 刘休业[22] | 456年赠 | ||
13 | 庾彦达[24] | |||||
14兼 | 曲江县开国侯 | 庄公 | 王玄谟[25][26] | ?—461年 | ||
未拜 | 巴陵郡王 | 哀王 | 刘休若[22] | 461年除 | ||
15 | 王昙生[18] | |||||
16 | 王僧朗[25] | 463年—? | ||||
17兼 | 义阳郡王 | 刘昶[22] | 463年—464年 | |||
未拜 | 建安郡王 | 刘休仁[22] | 464年除 | |||
未拜 | 永嘉郡王 | 刘子仁[27] | 465年除 | 宋明帝 | ||
18兼 | 寻阳郡王 | 刘子房[27] | 466年 | |||
赠 | 王悦[28] | 469年赠 | ||||
19兼 | 王琨[29] | |||||
未拜 | 建平郡王 | 刘景素[25][22] | 472年除 | 宋后废帝 | ||
20 | 简子 | 张绪[30] | ||||
何悠之[5] | 不详 | |||||
赠 | 建陵县五等子 | 王智[6] | ||||
齐 | ||||||
1 | 王奂[31] | 480年 | 齐高帝 | |||
2 | 张绪[30] | 482年 | ||||
3 | 王宽[32] | 483年 | 齐武帝 | |||
赠 | 贞子 | 褚炫[29] | 赠 | |||
4兼 | 张绪[30] | 483年—485年 | ||||
5 | 武陵郡王 | 昭王 | 萧晔[33] | |||
6 | 萧惠基[34] | 487年—488年 | ||||
7 | 王玄邈[32] | 490年 | ||||
8 | 武陵郡王 | 昭王 | 萧晔[33] | |||
赠 | 懿子 | 王慈[34] | 491年赠 | |||
9 | 张瑰[35] | 492年—493年 | ||||
10 | 桂阳郡王 | 萧铄[33] | 493年—494年 | |||
赠 | 敬子 | 江敩[36] | 495年赠 | 齐明帝 | ||
11 | 桂阳郡王 | 萧昭粲[37] | 497年—498年 | |||
12 | 靖子 | 王缋[31] | ?—499年 | |||
赠 | 简子 | 何昌宇[36] | 497年赠 | |||
赠 | 敬子 | 刘悛[38] | 498年赠 | 齐东昏侯 | ||
13 | 竟陵郡王 | 萧昭胄[39] | 499年 | |||
14 | 江陵县开国侯 | 萧畅[40] | ||||
赠 | 穆子 | 褚蓁[41] | 499年赠 | |||
未拜 | 何胤[42][43] | 500年除 | ||||
赠 | 贞子 | 王思远[36] | 500年赠 | |||
赠 | 蔡约[34] | 500年赠 | ||||
赠 | 陆慧晓[34] | 500年赠 | ||||
赠 | 江祀[44] | 501年赠 | 齐和帝 | |||
赠 | 沈昭略[45] | 501年赠 | ||||
15 | 湘东郡王 | 萧宝晊[46] | 502年 | |||
梁 | ||||||
1 | 穆子 | 张充[47] | 502年 | 梁武帝 | ||
2 | 安子 | 王志[47] | 504年—507年 |
太常卿
[编辑]序次 | 爵位 | 谥 | 姓名 | 在任时间 | 除拜皇帝 | |
梁 | ||||||
赠 | 敬子 | 任昉[48] | 508年赠 | 梁武帝 | ||
1 | 炀子 | 王亮[49] | 509年—510年 | |||
2 | 南昌县开国侯 | 安侯 | 王骞[50] | 510年—512年 | ||
3 | 胡子 | 王份[47] | ||||
4 | 贞子 | 傅昭[51] | 515年—518年 | |||
5 | 质子 | 陆杲[51] | ?—521年 | |||
6守 | 陆倕[52] | ?—526年 | ||||
7 | 临川嗣王 | 萧正义[53] | ||||
8 | 桂阳嗣王 | 敦王 | 萧象[40] | |||
9 | 刘之遴[54] | |||||
10兼 | 江总[55] | 549年 | ||||
11守 | 成子 | 王通[56] | ?—554年 | 梁元帝 | ||
12兼 | 丰城县侯 | 萧泰[57] | ||||
13 | 简子 | 周弘正[58] | 556年—557年 | 梁敬帝 | ||
陈 | ||||||
1兼 | 周弘让[58] | 560年—? | 陈文帝 | |||
2 | 元子 | 张种[59] | ?—568年 | |||
3兼 | 袁宪[58] | 569年—570年 | 陈宣帝 | |||
4 | 周确[58] | 570年—? | ||||
5 | 莫口亭侯 | 恭子 | 王固[59] | |||
赠 | 新丰县开国侯 | 敬侯 | 蔡景历[60] | 573年赠 | ||
6 | 周弘直[58] | ?—575年 | ||||
7 | 靖德子 | 袁敬[56] | ||||
8 | 孔奂[59] | 579年—582年 | ||||
9 | 江总[55] | 582年 | ||||
10 | 谢俨[59] | 陈后主 | ||||
赠 | 周确[58] | 587年赠 | ||||
西梁 | ||||||
赠 | 敬 | 岑善方[61] | 568年赠 | 梁明帝 | ||
赠 | 敬康 | 傅准[61] | 568年赠 | |||
1 | 简 | 蔡大业[61] | ?—568年 | |||
2 | 沉重[62] |
参见
[编辑]- 太常
- 西汉奉常、太常列表 - 东汉太常列表 - 三国奉常、太常列表 - 晋朝太常列表 - 南朝太常、太常卿列表 - 北朝太常卿、大宗伯列表
- 南朝相国、丞相列表
- 南朝太宰、太傅、太保列表
- 南朝太尉、司徒、司空列表
- 南北朝大司马、大将军列表
- 南朝宗正卿列表
- 南朝大司农、司农卿列表
- 南朝太府卿列表
- 南朝少府、少府卿列表
- 南朝太仆卿列表
- 南朝卫尉、卫尉卿列表
- 南朝廷尉、廷尉卿列表
- 南朝将作大匠、大匠卿列表
- 南朝光禄勋、光禄卿列表
- 南朝鸿胪卿列表
- 南朝都水使者、太舟卿列表
- 南朝太后三卿列表
参考文献
[编辑]- ^ 《宋书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 ^ 《南齐书 卷十六 志第八》
- ^ 汪士铎《南北史补志未刊稿·职官志第二》:“一曰太常寺卿……宋齐皆有之,旧用列曹尚书,好迁选曹尚书领护。梁视金紫光禄大夫;陈因之。”
- ^ 《隋书 卷二十六 志第二十一》
- ^ 5.0 5.1 《宋书 卷六十六 列传第二十六》
- ^ 6.0 6.1 《宋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 ^ 《宋书 卷六十四 列传第二十四》
- ^ 8.0 8.1 《宋书 卷五十五 列传第十五》
- ^ 《宋书 卷五十二 列传第十二》
- ^ 《宋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三》
- ^ 《宋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十六》
- ^ 12.0 12.1 《宋书 卷五十八 列传第十八》
- ^ 《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 ^ 《宋书 卷五十三 列传第十三》
- ^ 《宋书 卷五十一 列传第十一》
- ^ 《宋书 卷六十 列传第二十》
- ^ 《宋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五》
- ^ 18.0 18.1 《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五十三》
- ^ 《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 《宋书 卷七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 ^ 《宋书 卷七十 列传第三十》
-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宋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 ^ 《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 ^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 ^ 25.0 25.1 25.2 《宋书 卷六 本纪第六》
- ^ 《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三十六》
- ^ 27.0 27.1 《宋书 卷八十 列传第四十》
- ^ 《宋书 卷九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 ^ 29.0 29.1 《南齐书 卷三十二 列传第十三》
- ^ 30.0 30.1 30.2 《南齐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十四》
- ^ 31.0 31.1 《南齐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一》
- ^ 32.0 32.1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 ^ 33.0 33.1 33.2 《南齐书 卷三十五 列传第十六》
- ^ 34.0 34.1 34.2 34.3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 ^ 《南齐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五》
- ^ 36.0 36.1 36.2 《南齐书 卷四十三 列传第二十四》
- ^ 《南齐书 卷五十 列传第三十一》
- ^ 《南齐书 卷三十七 列传第十八》
- ^ 《南齐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二十一》
- ^ 40.0 40.1 《梁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十七》
- ^ 《南齐书 卷二十三 列传第四》
- ^ 《南齐书 卷五十四 列传第三十五》
- ^ 《梁书 卷十五 列传第九》
- ^ 《南齐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二十三》
- ^ 《南齐书 卷四十四 列传第二十五》
- ^ 《南齐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二十六》
- ^ 47.0 47.1 47.2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梁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 ^ 《梁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 ^ 《梁书 卷七 列传第一》
- ^ 51.0 51.1 《梁书 卷二十六 列传第二十》
- ^ 《梁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 ^ 《南史 卷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一》
- ^ 《梁书 卷四十 列传第三十四》
- ^ 55.0 55.1 《陈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二十一》
- ^ 56.0 56.1 《陈书 卷十七 列传第十一》
- ^ 《周书 卷四十二 列传第三十四》
- ^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陈书 卷二十四 列传第十八》
- ^ 59.0 59.1 59.2 59.3 《陈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 ^ 《陈书 卷十六 列传第十》
- ^ 61.0 61.1 61.2 《周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
- ^ 《周书 卷四十五 列传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