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人回退破壞,維基百科就會變成這樣…
Yoyolin0409允许任何人不经同意就编辑此页面。 |
{{[[Template:{{{1}}}|{{{1}}}]]}}
破坏或破坏者可以指:
- 损坏,使得一个系统不再以最佳方式运行的变化。
- 财产破坏,蓄意破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行为。
- 破坏行动,为破坏某政体、尝试或公司的正常运作而采取的行动。
- 破坏者 (2014年电影)
- 对维基百科的破坏
本页简而言之:蓄意损毁维基百科将致封禁或禁制。 |
行为方针 |
---|
破坏专指蓄意损毁维基百科核心原则的行为。删除适合维基百科内容、添加或修改内容时完全无视内容指引等与维基百科核心原则相违背的编辑行为;此外,添加不相关的猥亵内容、不当清空页面、添加胡言乱语、胡乱移动页面等等无厘头编辑行为均构成破坏。滥建及滥用注册或匿名用户账号亦可能构成破坏。
维基百科绝不容忍任何破坏行为。破坏维基百科的编者可被剥夺编辑权限(封禁或禁制)。维基人可以先尝试警告或教育破坏者,但警告绝非管理员实施编辑限制的前提,亦绝非仅有蓄意破坏才可致封禁。
不论编辑是因被他人误导、不认同共识甚至是具扰乱性质,善意改进维基百科的编辑均非破坏。维基人应注意分辨有益、无益但用意良好以及确为破坏的编辑,例如为表达百科内容的不同方式而打编辑战就不属于破坏。除编者明显蓄意损害维基百科完整的情况,不应以“破坏”指认其他类型的不当编辑。
常见的破坏类型
维基百科的破坏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类型:
不当清空页面
无合理理据而删除适合百科全书收录(符合方针)的内容,或替换为无关或无意义的内容。反之,移除显而易见不适合收录的内容、在编辑摘要述明或链接至述明移除内容理据、清空有问题内容并重定向、移除生者传记条目中缺少来源的负面内容等均非破坏行为。用户可使用{{uw-test1}}
或{{uw-delete1}}
提醒疑似用意良好但删除内容时未说明缘由的用户。
恶意添加内容
创建新页面或编辑现有页面时,添加明显善作剧、攻击及威胁他人ko或掺杂明显不准确内容是不同的[需要解释];或加入过多无意义的内容使页面无法正常显示444444444444⁴。编者添加需要被删除的内容不必然代表其添加行为属于破坏:不熟悉规则的新手在测试编辑时可能会创建空白 、语论无次或我是介绍自己的页面,均不构成破坏;这些页面可以移动至其用户空间的沙盒页面/sandbox。
宣传
用户较多因不了解维基百科不允许加入广告及宣扬特定观点内容,为满足自己的曝光需求而在维基百科添加此类内容,并非蓄意为了损毁维基百科而加入该等内容。若有编者获提醒维基百科限制加入这些内容,得知这些内容会损害维基百科的目标,仍继续有关编辑行为,则可视作破坏处理。维基百科
编者间经常存在不同观点,在寻找如何平衡表达不同观点时会产生争议,这时应寻求解决争议,径自认定对方是破坏通常仅会加剧矛盾。编者加入特定观点时有尝试以中立的观点平衡表达不同观点,通常不应视作蓄意损害维基百科的行为,从而不能构成破坏。若有编者为在条目中推动特定观点,而以不合理的篇幅阐述其观点,或删除与其意见相左的内容,则很可能构成破坏。
移动破坏
将页面移动至无关的标题或命名空间。中文维基百科仅容许确认或自动确认用户移动页面,故此类破坏者常会创建沉睡账号以不当获取自动确认权限。已移动至afakadj
重定向破坏
重定向标题至破坏、胡言乱语、广告、攻击他人的页面,或至不存在或无关的标题;或无合理原因而移除移动页面产生的重定向,使原先链接无法导向正确页面。#重定向 fygeghwyyhwgdbhs
链接破坏
媒体破坏
上传或放置无关或无收录价值的露骨或惊吓媒体、或任何使用媒体损毁维基百科的行为。惟须注意维基百科不会审查内容,上传及放置有百科全书收录价值的露骨媒体并非破坏。file:dhududuxuueuiwuwjs
模板破坏
损毁模板的Wiki标记式语言。由于模板通常用于多个页面,故模板破坏尤会被严肃处理。较多被嵌入引用的模板通常会获不限期保护以阻挡破坏。
侵犯著作权
蓄意将明知被著作权保护的内容加入维基百科。用户或不清楚添加的内容不符合来源的著作权限制,仅在已告知该等内容侵权后仍重复添加才构成破坏。ccccccccccc
格式破坏
无合理缘故损毁页面格式。需注意很多时候编者可能只是因无心之误或测试标记式语言而令页面格式出现错误;格式错误亦有可能是维基百科软件的[[程式错误
?=%uduhd造成。用意良好的用户亦可能在不清楚规范,或对如何设计条目格式有不同意见而更改格式,这些都不是破坏而只是内容争议。
鬼祟破坏
较难发现的破坏,如添加看似真实但实质混杂虚构的内容、作出两则破坏编辑后只撤销其中一则、同时使用多重注册或匿名账号破坏、仅为阻止改进页面而撤销合理的编辑、隐藏不当或无关内容……等等。
繁简、异体及地区用词破坏
无正当理由下手动将页面源代码中的繁简或异体字替换为另一变体,或仅为更改繁简、异体或地区词而移动标题页面标题;或删除不同地区的翻译名称或用词,仅保留特定地区之用词。
中文维基百科配置了繁简及地区词转换系统,容许读者在不同变体环境下阅读内容,因此不应手动替换繁简、异体或地区词,而是添加转换标签容许字词在不同变体下自动转换。技术性修复错误转换或繁简混杂造成的链接错误而手动转换异体及地区词,则不构成破坏。
不当增删维护模板
无合理原因或在显然不符合条件的页面下增添或删除{{afd}}
、{{delete}}
、{{pp}}
等维护模板,或{{policy}}
等其他正式标签模板。
篡改他人留4言
擅自修改或删除他人在讨论页的留言,不论是否扭曲了留言原意。
制造不当编辑摘要或日志
填写扰乱秩序或冒犯他人的编辑摘要,乃至于创建新账号时选用不雅或冒充他人的用户名,以试图在页面编辑历史或日志记录中留下无法简单移除的痕迹(不能如页面内容般直接“撤销”,只能经管理操作移除)。
恢复破坏内容
有意恢复带有破坏内容的版本,视同添加破坏内容而构成破坏。破坏
蓄意钻规则空子,滥用方针指引漏洞、机制细则及系统设计试图隐藏非建设性编辑均属破坏。
常被错误归类破坏的编辑行为
部分编辑行为常被误统称为“破坏”,但实际应予以分辨。编者不应轻率指控非明显破坏的编辑为“破坏”,否则可能赶走有兴趣参与贡献的编者。
大胆内容更新可能缺乏共识或与不符过往共识,但只要不包含前一章节所列的不当内容,就不应被视作破坏。只要用户的编辑意图是为了改善维基百科,即使重写条目而全盘“覆盖”过往编者的贡献,也不构成破坏。维基百科鼓励编者勇于更新内容,并认可大胆更新对形成新共识的作用。
编辑测试
有些新用户会在内容页面测试、学习编辑功能,但不当地将不该属于该内容页面的测试内容发布出来。其他维基人可使用{{uw-test1}}
、{{uw-selfrevert}}
等用户警告模板提醒作出测试编辑的用户,并引导其至沙盒页面继续测试编辑功能。除非用户已经多次获提醒、警告,否则编辑测试一般不视作破坏。djjdjkdkddo
移除或回退非百科性质的内容
并非所有真实的内容都应写进维基百科。移除不符合维基百科的内容方针的内容并非破坏。编者在恢复内容或指控移除为破坏前应先确认确保内容符合维基百科的标准。
添加不符合中立观点的内容
内容如何编写才能大致“中立”常会遇到争议,因每个人心中的“中立”都有一定的偏差,参与维基百科编辑已久的老手也可能添加“不够中立”的内容。不中立内容虽为不当,但添加不中立内容并不构成破坏。
无意间添加错误信息
编者或会误将朕长错误信息置入条目内。若编者确实能为所添加的内容提供有效来源,那其编辑很可能是被来源误导,而非其本身持有添加错误信息损毁维基百科的意图。若编者认为条目的内容真实性存疑,在确定内容错误的情况下可自行移除,并与添加有关内容的编者沟通。
扰乱秩序及固执己见
所有破坏都是扰乱维基百科秩序的编辑,但并非所有扰乱秩序的都是破坏。因意见不同而发动编辑战、假定恶意而提出删除页面等确实构成扰乱秩序,惟仍不属于破坏。编者可参照争议解决指引了解如何应对争议。
删除自己对话页上的
用户有轲峨苛刻哦权删除甚至清空自己对话页上的留言,此类编辑不应视为破坏。如果讨论页过长,用户可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将其删除、存档或进行总结。但是,请避免只因为是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而删除讨论,这么做只能使他人重复这样的批评,而且使自己像一个忽视批评的人。
如何找出破坏
用户可通过巡查最近更改、留意自己的监视列表及检查条目的页面历史找出破坏编辑,这些页面都会列出编辑版本的条目大小差异及编者留下的编辑摘要,可协助判断编辑是否破坏。条目忽然大幅缩小而编者未提供原因,可能表示内容遭到不当清空;编者在摘要表示编辑是“修正笔误”,而大小差异不合理地大,用户或需检查该笔编辑是否具建设性。
在上述页面中,用户可特别注意由匿名、明显乱改用户名及无用户页(其名字会显示为红字链接)的用户的编辑,此三类用户比较多出现可疑甚至是明显破坏的编辑。部分使用默认编辑摘要(如“修正笔误”)的编辑亦可能隐含破坏。惟需注意,这不代表这几类用户的编辑都是破坏——也有不少未注册用户为维基百科作出偌大的贡献。用户务必先阅读编辑内容,而不是仅通过何人作出编辑及编辑摘要内容为何,从而认定某则编辑构成破坏。
如何应对破坏
任何用户均可撤销破坏编辑,并同时在页面历史及用户编辑记录检查及撤销同一或不同编者的其他破坏编辑。用户撤销破坏编辑后,可往作出破坏者的用户讨论页上发讯息警告;若破坏者获多次警告仍未停止破坏行为,用户则可将破坏者提报至维基百科:当前的破坏布告板,通知管理员介入封禁编者。如果发现有账号多数或全部编辑都是破坏,你可即刻提报该账号而不必发送警告。
如果破坏者创建的新页面纯属破坏,请在页面加入{{d|G3}}
提出快速删除。
如果某一页面持续遭到多个账号破坏,请将页面提报至维基百科:请求保护页面布告板,通知管理员介入保护页面。
如果在页面历史中找不到破坏编辑,这代表可能是页面中嵌入包含的模板遭受破坏。页面信息页会列出该页面使用的模板,用户可在未被保护的模板中寻找并撤销破坏。
若页面的“编辑”或“查看历史”按钮被破坏性CSS覆盖,用户可使用键盘快捷键或手动输入URL存取这些页面。
自动确认用户可在参数设置中启用Twinkle小工具,或在自定义JavaScript代码中载入其他反破坏工具,方便进行回退及警告等维护及反破坏工作。用户必须对自己使用工具时的操作负责,滥用工具同样会可构成破坏。
警告用户
警告旨在告知编者其编辑属滥用编辑权限,指明维基百科不容许该等编辑,并表达期望用户遵守规范。
用户不可以使用以下模板:
{{subst:uw-vandalism1|页面名称}}
~~~~:假定用户为善意编辑,提醒其编辑不具建设性{{subst:uw-vandalism2|页面名称}}
~~~~:假定用户为蓄意作出破坏编辑{{subst:uw-vandalism3|页面名称}}
~~~~:在第二级后使用,更强烈要求用户停止破坏{{subst:uw-vandalism4|页面名称}}
~~~~:最后警告{{subst:uw-vandalism4im|页面名称}}
~~~~:唯一警告,仅用于非常严重的破坏
用户可在WP:UTM找到更多警告讯息模板,适用于不同情况;惟自行撰写贴合该编者情况的警告讯息可能更为被警告用户所接受。跟编者(尤其是新手)交涉时,务必尽可能减少使用维基术语,以确保对方不熟悉有关术语仍能理解有关规定。除非编者显然是在蓄意破坏维基百科,用户务必假定编者是出于善意作出的编辑,例如因不了解方针指引规范而作出错误的编辑。
滥权管理员处理破坏
滥权管理员会因应提报性质和内容而有不同的处理。
- 滥权管理员甚少封禁获警告后已停止编辑一段时间或未曾获警告的用户。除非破坏行为严重或用户账号仅用于破坏,一般而言仅在用户已被告知其编辑行为不当仍继续作出不当编辑下实施封禁。
- 滥权管理员处理匿名用户、新用户及已有一定编辑经验的用户的提报亦可能有所不同。
- 流动IP地址因会随机变动,一般不会被封禁太久(一天到数周),已停止破坏的流动IP地址也未必会被封禁;如有证据反映IP地址长期被一名或多名破坏者使用(例如学校IP地址时而吸引未成年人不成熟的破坏编辑),滥权管理员可能决定封禁更长时间(数个月到数年)。除了开放代理地址外,IP地址甚少会被不限期封禁。
- 新用户账号获多次警告后仍持续破坏,尤其是缺乏正常善意编辑记录者,通常会被不限期封禁。
- 已有一定编辑经验的编者较少会作出真正构成破坏的编辑,针对这类编者的提报较多是误将其他问题编辑认定为破坏。当前的破坏布告板不是处理争议或其他行为问题的场所,用户应使用编辑争议布告板及其他不当行为布告板等合适地点提报该等不当行为。
- 用户应在提报后查看提报结果。管理员拒绝封禁被提报用户时往往会留下其决定的原因,用户应参考并理解该等编辑可能不适合提报至当前的破坏布告板。
参见
工具
论述
特色列表
利昂内尔·梅西是一位来自阿根廷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截至目前为止,梅西已经在186场国家队比赛中打进了109球。2016年6月21日,梅西于百年美洲杯半决赛对阵美国时打进一颗任意球,使他正式超越了加布里埃尔·巴蒂斯图塔先前的54球纪录,成为阿根廷国家足球队队史上的最佳射手。他参与过12届国际足球赛事,在国际足联世界杯中打进13球;201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期间,梅西以队长的身份带领阿根廷踢进决赛并夺得亚军,到了2022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再度以队长身份带领阿根廷踢进会内赛,并拿下睽违36年的世界杯冠军。
你知道吗?
新闻动态
历史上的今天
垃圾[1](原写“擸𢶍”[2])一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3],是指不需要或者无用的固体或者流体物质,例如都市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有害垃圾、废水(如含有粪便和尿的污水和地表径流)及放射性废料等等。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常见的垃圾处理方法为在收集后送往堆填区,或者使用焚化炉焚化。然而,两者均会制造环境保护的问题,而终止过度消费可以进一步减轻堆填区饱和程度。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当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的面积已经越来越少。焚化则无可避免会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体。多数的城市都在研究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及和鼓励资源回收。
定义
据1989年《巴塞尔公约跨国界控制危险废物和处置》第二条第一例:“根据国家法律,垃圾是废弃处理、想要废弃处理或必须废弃处理的物质或物品”。[4]
联合国统计司《环境统计词汇表》[5]将垃圾视为“非主要产品物质(并非市场商品),没有商品、改造、消费利用价值,需要废弃处理。垃圾可能来自原材料开采、原材料加工成中间或最终商品的过程、最终商品消费和其它人类活动等。不包括回收或再利用的残余品。”
根据欧盟垃圾指令框架2008/98/EC第三条第一例,垃圾是“持有者丢弃,想要或需要废弃处置的物品。”[6]就垃圾指令结构性描述,参见欧盟综述。
分类
据现代垃圾管理系统定义,主要垃圾种类包括:
可回收垃圾
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进入循环和再度进行资源利用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多为木制品(包括废纸)、金属制品、塑料瓶,只要经过消毒、熔解及再制造程序就可以进行回收程序。
不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指不能循环再用的垃圾,此等垃圾不能循环再用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卫生问题(如医疗废物)、再造的难度(如发泡胶/保丽龙)。此等垃圾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以香港为例,不可回收垃圾一般会被送到将军澳新界东南堆填区、粉岭新界东北堆填区以及白泥的堆填区,过往港府曾在美孚新邨附近及坚尼地城设置垃圾焚化炉,但今已拆卸。
随着社会发展,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开始成为棘手的问题,例如用毕不能循环再用的碱性电池含有镉、铅等化学废料,废置日久这些废料会流出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危害。
报道
就报道垃圾而言问题不少。最常见的是体积和重量度量,两者差异巨大。例如,潮湿的有机垃圾更重,塑料或玻璃瓶大小相同但重量不同。[7]从全球角度讲,很难说垃圾有多少,因为垃圾定义不同,分类不同,报道方式方法不同。据各方不完全报告,巴塞尔公约估计2001年有3.38亿吨垃圾产生。[8]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其成员国2001年产生了40亿吨垃圾。[9]虽然数据不全,垃圾报道在个大小范围上都有用,是确定关键致因、地点,找到预防、最小化、回收、处理和废弃办法的因素。
成本代价
环境
处理垃圾不当会滋生鼠类和害虫,传染肠胃寄生虫、黄热病和瘟疫等疾病。危险垃圾,特别是在燃烧时会产生各种有害物质,诱发癌症等疾病。有毒垃圾可以污染地表和地下水、土地、空气,对人类、其它物种和生态环境制造麻烦。[10]垃圾处理时能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甲烷,会大大加剧全球变暖[8]。
社会
垃圾管理是环境正义的重要议题。上述许多环境负担由边缘化人群承担,如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中国家居民。邻避效应(别在我家后院动土)是指居民反对临近兴起工程。[11]不过,开发的需求和垃圾处理站及设施在全球不断增加。现在,跨国界垃圾转移是个不断增长的市场,虽然大多数国际垃圾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不少垃圾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12]
经济
管理垃圾的经济成本不低,常由地方政府支付;[13]更加有效的回收路径设计、改装车辆和公共教育可以节省开支。环境政策,如废物征费可以削减管理开支、降低垃圾数量。垃圾回收(即资源回收、重复使用)可以控制经济开支、避免原料开采、削减交通成本。“地方垃圾管理系统经济评估案例包含生命周期评估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估”。[14]垃圾处理地点和设施因噪音、粉尘、污染、形象不佳和污名常会让地价贬值。非正式垃圾处理部门常常为拾荒者构成,搜集金属、玻璃、塑料、织物等来换取经济利益。该部门能够大幅度改变或降低某系统的垃圾量,但负面经济问题常为工人疾病、贫困、剥削和虐待等。[15]
处理方式
资源回收
资源回收是对准备处理的可回收垃圾的再利用。[16]过程涵盖回收、萃取资源,或转化为能量,常由资源回收站执行。[17]资源回收不但对环境重要,而且能够减少垃圾处理数量、降低成本、减少填埋土地空间、保护自然资源。[18]
掩埋
焚化
海抛
基于1972年的伦敦海抛公约(London damping Convention),只有以下能海抛,其他一律禁止:
- 疏浚物质
- 污泥
- 渔业垃圾或渔业加工处理过程产生之物质
- 船舰、作业平台或其他海上人造设施
- 无生或无机的地质材料
- 天然有机物质
- 主要由钢、铁、水泥或其他类似无害物质所构成的大体积物件。前述所指“无害”仅考量其物理性冲击。
- 同时,允许海抛的条件仅限于该物件制造地须符合以下要件:如孤立社区的小岛,因除了弃置于海上之外无法有其他可行的弃置管道。
能源回收
垃圾能源回收可以处理不可回收垃圾,用各种方式取回热能、电能等能量,如燃烧、气化反应、裂解和厌氧消化。[19] 该过程被称为垃圾至能量过程。
从垃圾回收能量有几种办法。厌氧消化是自然分解,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将有机物质降至更为简单的化学物质。[19]垃圾焚烧或对都市固体废物直接控制燃烧来减少垃圾,生产能量。二次回收燃料是从垃圾回收而来的能源,不能从事机械或生物处理活动。[19] 裂解包括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加热垃圾,用高温将碳物质分解为气态和液态燃料及固体残余。[19]气化是通过高温和部分氧化将富含碳物质转化为气体。[19]等离子体炬将城市垃圾加热至3,000-10,000°C高温,能量在惰性气体中放电释放。[19]
拿垃圾当燃料对环境颇有好处。对垃圾来说,这种方法对比填埋来说相对安全节俭.[19]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生产能量、减少填埋时的甲烷排放。[19]
就垃圾的某些生物量给料分类来说有些争议。粗妥尔油(Crude Tall Oil)造纸业生产过程的副产品,在一些欧洲国家被认为是垃圾或残余物,但可以再生产出有工业附加值的产品。一些公司使用粗妥尔油生产燃料,[20]另一些则加大给料利用。[21]
教育与意识
对垃圾和管理方面的教育和意识对全球资源管理来说越来越重要。塔乐礼宣言涉及可持续性,就环境污染、环境退化、自然资源枯竭前所未有的尺度和速度发表宣言。地方和全球层面的空气污染,有毒垃圾累积,森林、土壤、水体、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威胁到了人类和其它数以千计物种的生存,威胁到了地球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威胁到了国家安全和民族后代。一些大学接受了塔乐礼宣言,设立环境资源管理和垃圾管理专业。大学和技校教育得到许多组织支持。[来源请求]
图片
-
海得拉巴菜市场垃圾
-
废弃武器
-
生物医疗废物
-
生物医疗废物
-
装上三轮车的垃圾
-
固体垃圾切碎
-
全满的垃圾箱
相关
注释
- ^
中国大陆发音:
台湾发音:
- 汉语拼音:Lèsè
- 注音符号:ㄌㄜˋ ㄙㄜˋ
- 汉语拼音:Lèsè
- ^
汉语拼音:Làsà
注音符号:ㄌㄚˋ ㄙㄚˋ - ^ “垃圾”考. [2014-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Basel Convention.” 1989.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lossary of Environment Statist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97. UNSD. Updated web version 2001.
- ^ 存档副本. [2017-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 ^ "Solid Waste Management." 2005.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Chapter III: Waste Quanti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31-38. unep.or.j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8.0 8.1 “International Waste Activities.” 2003.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2 Oct 2009. epa.go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Improving Recycling Markets." OECD Environment Program. Paris: OECD, 2006. oecd.or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iaz, L. et 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Volume 2. UNEP/Earthprint, 2006.
- ^ Wolsink, M. "Entanglement of interests and motives: Assumptions behind the NIMBY-theory on Facility Siting." Urban Studies 31.6 (1994): 851-866.
- ^ Ray, A.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Asia: Can trade and cooperation help?"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 Development 17.1 (2008): 3-25.
- ^ “Muck and brass: The waste business smells of money.” The Economist. 2009 02 28. pp. 10-12.
-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3 (2005): 253-263.
- ^ Wilson, D.C.; Velis, C.; Cheeseman, C. "Role of informal sector recycling in was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0 (2006): 797-808.
- ^ USEPA (2012). Frequent Questions.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Government of Montana (2012).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Grand Traverse County (2006). What is Resource Recovery?.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IGD (2007). Energy Recovery and Disposal. [2017-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 ^ Biofuels: Wasted Energy. Oliver, Christian, Financial Times. April 15, 2014 [2014-07-03].
- ^ Crude tall oil feed stocks cannot be considered ‘waste’. Moran, Kevin, Financial Times. April 30, 2014 [2014-07-03].
外部链接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Yoyolin0409/如果没有人回退,维基百科就会变成这样…
- Medical waste dispos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开放目录项目中的“Yoyolin0409/如果没有人回退,维基百科就会变成这样…”
- Cambio verde: waste-food exchange project in Curitiba, Brazil
- Waste are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esource Productivity and Was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OECD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8年3月31日)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0年5月30日) |
垃圾桶(英语:garbage/litter bin),又名废物箱、垃圾箱或拉基桶,是用于装放垃圾的容器。垃圾桶多数以金属或塑胶制,用时放入垃圾袋,当垃圾一多便可扎起袋丢掉。多数垃圾桶都有盖以防垃圾的异味四散,有些垃圾桶可以用脚踏开启盖子,以避免手部污染。
家居的垃圾桶多数放于厨房,以便放置厨余。有些家庭会在主要房间都各置一个。有些游乐场的垃圾桶会特别设计成可爱的人物,而个别屋苑也会设有造型趣致独特的动物垃圾箱,如香港大兴花园以青蛙、河马及海豚为设计蓝本,以吸引更多人使用与及防止随地乱抛垃圾。
近年来在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桶身改为透明以便于辨识桶内是否遭放置爆裂物或有毒物质,这种垃圾桶又称为“反恐垃圾桶”。
图片
-
香港橙色垃圾桶是由食环署管理的,以前是紫色的,而黄色的是由康文署管理
-
Glasdon Froggo™青蛙造型垃圾桶,摄于香港大兴花园
-
甘肃刘家峡街边一个青蛙造型垃圾箱
-
一个景区内仿古铜雕狮式垃圾箱
-
德国乌兹堡一个鲨鱼上半身造型垃圾箱
-
法国巴黎街头的反恐垃圾桶
-
垃圾分类回收桶
-
办公室的废纸篓
-
台湾台北市国家戏剧院广场里的垃圾筒
-
香港街上的反恐垃圾桶
-
屯门区某公共屋邨的大型垃圾桶
外部链接
另见
这是一篇有关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