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顧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顧蒓
大清通政司副使
籍貫江蘇吳縣
族裔漢族
字號字南雅
出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
江蘇吳縣
逝世道光十二年(1832年)
京師
出身
  • 嘉慶七年壬戌科進士出身

顧蒓(1765年—1832年),字南雅江蘇吳縣人。清朝文學家,政治人物。

生平

[编辑]

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編修。嘉慶十七年(1812年),大考一等,擢侍讀。同年,出督雲南學政。途中經過河南,見吏多貪墨,奸民充斥,於是向仁宗密疏,指出若不儘早根治,恐釀巨患。然而未引起朝廷重視,次年果然發生滑縣民變。在雲南,選士以品行為重,禮遇賢能。任滿,充任日講官。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遷侍講學士宣宗初即位,顧蒓上疏,請停捐例。又疏陳“崇君德、正人心、飭官方”三事,得到宣宗嘉許。不久,左都御史松筠出為熱河都統,顧蒓上疏稱松筠人品正直,建議留在皇帝身邊。宣宗不滿,降顧莼爲編修,九年不曾調職。

嘉慶年間,顧蒓在翰苑擔任史官時,主撰和珅傳記。和珅曾幾次因事被高宗詰問斥責,顧蒓秉筆直書。然而送交預覽之前,傳稿被他人篡改,該部份被刪掉。仁宗看後,嚴厲詰問。大臣於是上呈顧蒓原稿,仁宗深切肯定,竄改者被撤職。後來,宣宗閱讀《仁宗實錄》時,看到此事,對顧蒓的直筆贊許不已,想起其此前爲松筠之事上疏,必然不是因為徇私,特擢其爲右中允。不及一年,顧蒓恢復侍講學士原職。道光十一年(1831年)任通政司副使。道光十二年(1832年)卒。《清史稿》有传。[1]

著述

[编辑]

顧蒓工詩文,以蘇軾爲宗,音格高雅,駢文師從唐、宋名家,又善書畫。其身居翰林院三十餘年,文名动天下。晚年,聲名更盛,被譽為“文壇耆宿”。所著有《南雅詩文鈔》行世。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清史稿·卷377》,出自趙爾巽清史稿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清史稿·卷三七七》:顧蒓,字南雅,江蘇吳縣人。嘉慶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十七年,大考一等,擢侍讀。督雲南學政,道經河南,見吏多貪墨,奸民充斥,密疏陳謂不早根治,恐釀巨患。仁宗問樞臣,樞臣微其事,不以為意,明年遂有滑縣之亂。在雲南,課士嚴而有恩,以正心術端行誼為首,次治經史、辨文體。按試所至,聞賢士必禮遇之,士風丕振。任滿,充日講官。二十五年,遷侍講學士。值宣宗初政,疏請停捐例。再疏陳崇君德、正人心、飭官方三事。上召對,嘉納其言。故事,大臣子弟不得充軍機章京,時值考選,許一體與試。蒓謂貴介不宜與聞樞要,請收回成命。事尋止。
    左都御史松筠出為熱河都統,蒓上疏,謂松筠正人,宜留置左右,失上意,降編修,九歲不調。先是嘉慶中蒓在史館,撰和珅傳,及進御,經他人竄改,和珅曾數因事被高宗詰責,並未載入傳。仁宗怒其失實,嚴詔詰問。大臣以蒓原稿進,仁宗深是之,而奪竄改者官。宣宗一日閱實錄至此事,嘉蒓直筆,因言前保留松筠,必非阿私,特擢蒓右中允。未一歲,復侍講學士原職。時回疆張格爾亂甫定,蒓疏:「請於喀什噶爾沿邊增重兵,以控制安集延,杜回人窺伺;又其地密邇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皆有水草可耕牧,宜募民屯田,為戰守備。更請慎選大臣,無分滿、漢,務得讀書知大體有方略者任之,而以廉靜明信能拊循民、回者為之佐,庶可永永無事。」
    道光十一年,遷通政司副使。湖南北、江南、江西、浙江大水,蒓疏言:「饑民與鹽梟糾合易生事,鹽梟不盡去,終為巨患。緩治之則養禍深,急治之則召禍速,欲禁其妄行,必先謀其生路。現兩淮鹽場漂沒,三江、兩湖勢必仰給蘆、粵之鹽,宜聽民往販,隨時納課,收課後,不問所之,俟鹽產盛,丁力紓,即令課歸丁,不限疆域。」事下所司,格未行。
    蒓性嚴正,尚氣節,晚益負時望,從游者眾,類能砥勵自立,滇士尤歸之,其秀異者至京師多就問業焉。十三年,卒。
  •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 繆荃孫纂錄,程恩澤《通政司副使顧公墓志銘》,《續碑傳集》1冊16卷,778-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