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磁學 裏,電流密度 (current density )是電荷流動的密度,即每單位截面面積電流量 。電流密度是一種向量 ,一般以符號
J
{\displaystyle \mathbf {J} }
表示。採用國際單位制 ,電流密度的單位是安培 /米2 (ampere/meter2 ,A/m2 )。
电流密度 J 可以简单地定义为通过单位面积 A (国际单位:m 2 )的电流 I (国际单位:A )。它的量值由极限 给出:[ 1]
J
=
lim
A
→
0
I
(
A
)
A
{\displaystyle J=\lim \limits _{A\rightarrow 0}{\frac {I(A)}{A}}}
当电流密度作为向量 J 时,在曲面 S 上进行曲面积分 后,再对持续时间 t 1 到 t 2 积分,得到 (t 2 − t 1 ) 这段时间流过该面的电荷总量:
q
=
∫
t
1
t
2
∬
S
J
⋅
n
^
d
A
d
t
{\displaystyle q=\int _{t_{1}}^{t_{2}}\iint _{S}\mathbf {J} \cdot \mathbf {\hat {n}} {\rm {d}}A{\rm {d}}t}
计算通量所用到的面积 可实可虚,可平可曲,可为截面也可为表面。例如,对于通过导体 的载流子来说,这里遇到的面积是导体的截面。
對於電力系統 和電子系統 的設計而言,電流密度是很重要的。電路的性能與電流量緊密相關,而電流密度又是由導體的物體尺寸決定。例如,隨著積體電路 的尺寸越變越小,雖然較小的元件需要的電流也較小,為了要達到晶片 內含的元件數量密度增高的目標,電流密度會趨向於增高。更詳盡細節,請參閱摩爾定律 。
在高頻頻域,由於趨膚效應 ,傳導區域會更加侷限於表面附近,因而促使電流密度增高。
電流密度過高會產生不理想後果。大多數電導體的電阻 是有限的正值,會以熱能 的形式消散功率 。為了要避免電導體因過熱而被熔化或發生燃燒,並且防止絕緣材料遭到損壞,電流密度必須維持在過高值以下。假若電流密度過高,材料與材料之間的互連部分會開始移動,這現象稱為電遷移 (electromigration )。在超導體 里,過高的電流密度會產生很強的磁場 ,這會使得超導體自發地喪失超導性質。
對於電流密度所做的分析和觀察,可以用來探測固體內在的物理性質,包括金屬、半導體、絕緣體等等。在這科學領域,材料學家已經研究發展出一套非常詳盡的理論形式論,來解釋很多機要的實驗觀察[ 2] 。
安培力定律 描述電流密度與磁場之間的關係。電流密度是安培力定律的一個重要參數,
大自然有很多種載有電荷的粒子 ,稱為「帶電粒子」,例如,導電體 內可移動的電子 、電解液 內的離子 、電漿 內的電子和離子、強子 內的夸克 [ 3] 。這些帶電粒子的移動,形成了電流。電荷流動的分佈可以由電流密度來描述:
J
(
r
,
t
)
=
q
n
(
r
,
t
)
v
d
(
r
,
t
)
=
ρ
(
r
,
t
)
v
d
(
r
,
t
)
{\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r} ,t)=qn(\mathbf {r} ,t)\;\mathbf {v} _{d}(\mathbf {r} ,t)=\rho (\mathbf {r} ,t)\;\mathbf {v} _{d}(\mathbf {r} ,t)}
;
其中,
J
(
r
,
t
)
{\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r} ,t)}
是在位置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在時間
t
{\displaystyle t}
的電流密度向量,
q
{\displaystyle q}
是帶電粒子的電荷量,
n
(
r
,
t
)
{\displaystyle n(\mathbf {r} ,t)}
是帶電粒子密度 ,是單位體積的帶電粒子數量,
ρ
(
r
,
t
)
{\displaystyle \rho (\mathbf {r} ,t)}
是電荷密度 ,
v
d
(
r
,
t
)
{\displaystyle \mathbf {v} _{d}(\mathbf {r} ,t)}
是帶電粒子的平均漂移速度 。
電流密度時常可以近似為與電場成正比,以方程式表達為
J
=
σ
E
{\displaystyle \mathbf {J} =\sigma \mathbf {E} }
;
其中,
E
{\displaystyle \mathbf {E} }
是电场 ,
J
{\displaystyle \mathbf {J} }
是电流密度,
σ
{\displaystyle \sigma }
是电导率 ,是電阻率 的倒數 。
採用更基礎性的方法來計算電流密度。這方法建立於方程式
J
(
r
,
t
)
=
∫
−
∞
t
d
t
′
∫
d
3
r
′
σ
(
r
−
r
′
,
t
−
t
′
)
E
(
r
′
,
t
′
)
{\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r} ,t)=\int _{-\infty }^{t}\mathrm {d} t'\int \mathrm {d} ^{3}r'\;\sigma (\mathbf {r} -\mathbf {r} ',t-t')\;\mathbf {E} (\mathbf {r} ',\ t')}
;
其中,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和
t
′
{\displaystyle t'}
分別是位置積分變數和時間積分變數。
這方式顯示出電導率
σ
{\displaystyle \sigma }
在時間方面的滯後響應,和在空間方面的非局域響應屬性。原則上,通過微觀量子分析,才能推導出來電導率函數。例如,對於足夠弱小的電場,可以從描述物質的電導性質的線性響應函數 (linear response function )推導[ 4] 。經過一番沉思,可以了解,這電導率和其伴隨的電流密度反映出,在時間方面和在空間方面,電荷傳輸於介質的基本機制。
假設每當
Δ
t
<
0
{\displaystyle \Delta t<0}
時,
ε
r
(
Δ
t
)
=
0
{\displaystyle \varepsilon _{r}(\Delta t)=0}
,則這積分的上限可以延伸至無窮大:
J
(
r
,
t
)
=
∫
−
∞
∞
d
t
′
∫
d
3
r
′
σ
(
r
−
r
′
,
t
−
t
′
)
E
(
r
′
,
t
′
)
{\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r} ,t)=\int _{-\infty }^{\infty }\mathrm {d} t'\int \mathrm {d} ^{3}r'\;\sigma (\mathbf {r} -\mathbf {r} ',t-t')\;\mathbf {E} (\mathbf {r} ',\ t')}
。
做一個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傅立葉變換 ,根據摺積定理 ,可以得到
J
(
k
,
ω
)
=
σ
(
k
,
ω
)
E
(
k
,
ω
)
{\displaystyle \mathbf {J} (\mathbf {k} ,\omega )=\sigma (\mathbf {k} ,\omega )\;\mathbf {E} (\mathbf {k} ,\omega )}
;
其中,
σ
(
k
,
ω
)
{\displaystyle \sigma (\mathbf {k} ,\omega )}
是參數為波向量
k
{\displaystyle \mathbf {k} }
和角頻率
ω
{\displaystyle \omega }
的電導率複函數 。
許多物質的電導率是張量 ,電流可能不會與施加的電場同方向。例如,晶體物質這是這樣的物質。磁場的施加也可能會改變電導行為。
电流和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穿過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電流
I
{\displaystyle I}
可以用面積分計算為
I
=
∫
S
J
⋅
d
a
{\displaystyle I=\int _{\mathbb {S} }{\mathbf {J} \cdot \mathrm {d} \mathbf {a} }}
;
其中,
J
{\displaystyle \mathbf {J} }
是電流密度,
d
a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a} }
是微小面元素。
由於電荷守恆 ,從某設定體積流出的電流的淨流量,等於在這體積內部的電荷量的淨變率。以方程式表達,
∫
S
J
⋅
d
a
=
−
d
d
t
∫
V
ρ
d
r
3
=
−
∫
V
(
∂
ρ
∂
t
)
d
r
3
{\displaystyle \int _{\mathbb {S} }{\mathbf {J} \cdot \mathrm {d} \mathbf {a} }=-{\frac {\mathrm {d} }{\mathrm {d} t}}\int _{\mathbb {V} }{\rho \ \mathrm {d} r^{3}}=-\ \int _{\mathbb {V} }{\left({\frac {\partial \rho }{\partial t}}\right)\mathrm {d} r^{3}}}
;
其中,
ρ
{\displaystyle \rho }
是電荷密度,
d
r
3
{\displaystyle \mathrm {d} r^{3}}
是微小體元素,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是閉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所包圍的體積。
這方程式左邊的面積分表示電流從閉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所包圍的體積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流出來,中間和右邊的體積分的負號表示,隨著時間的前進,體積內部的電荷量逐漸減少。
根據散度定理 ,
∫
S
J
⋅
d
a
=
∫
V
∇
⋅
J
d
r
3
{\displaystyle \int _{\mathbb {S} }{\mathbf {J} \cdot \mathrm {d} \mathbf {a} }=\int _{\mathbb {V} }\mathbf {\nabla } \cdot \mathbf {J} \ \mathrm {d} r^{3}}
。
所以,
∫
V
∇
⋅
J
d
r
3
=
−
∫
V
∂
ρ
∂
t
d
r
3
{\displaystyle \int _{\mathbb {V} }\mathbf {\nabla } \cdot \mathbf {J} \ \mathrm {d} r^{3}=-\int _{\mathbb {V} }{\frac {\partial \rho }{\partial t}}\ \mathrm {d} r^{3}}
。
注意到對於任意體積
V
{\displaystyle \mathbb {V} }
,上述方程式都成立。所以,兩個被積式恆等:
∇
⋅
J
=
−
∂
ρ
∂
t
{\displaystyle \nabla \cdot \mathbf {J} =-\ {\frac {\partial \rho }{\partial t}}}
。
稱這方程式為連續方程式 [ 5] 。
^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Physics, P.M. Whelan, M.J. Hodgeson, 2nd Edition, 1978, John Murray, ISBN 0-7195-3382-1
^ Richard P Martin, Electronic Structure:Basic theory and practical metho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69ff, 2004, ISBN 0521782856
^
Anthony C. Fischer-Cripps, The electronics companion, CRC Press: pp. 13, 2004, ISBN 9780750310123
^ Jørgen Rammer, Quantum Field Theory of Non-equilibrium Sta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8ff, 2007, ISBN 9780521874991
^ Griffiths, D.J., Introduction to Electrodynamics 3rd Edition, Pearson/Addison-Wesley: pp. 213, 1999, ISBN 01380532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