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燏黄
赵燏黄 | |
---|---|
字 | 午乔 |
号 | 药农、老迟 |
性别 | 男 |
出生 | 赵汝询 1883年2月27日 大清江苏省武进县 |
逝世 | 1960年7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77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别名 | 赵一黄、赵去非 |
代表作
|
赵燏黄(1883年2月27日—1960年7月8日),原名汝询,别名一黄,字午乔,号药农,又号老迟、高翁,笔名去非,江苏武进人,中国生药学界元老,中国现代本草学和生药学先驱。曾发表学术著作五种,论文七十余篇,遗稿有《本草新诠》等。其它未发表之著作甚多,因屡经动乱,大都散失[1]。
生平
[编辑]1883年2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一个商人家庭。1887-1889年在私塾学习,1900-1904年在常州延陵书院院长刘申孙家任教师,并得刘氏之传学,为日后整理本草奠定坚实的基础。光绪戊戌变法失败,赵燏黄接受新思潮,在家乡结社,讲求实用科学。后闻锺观光在上海实学通艺馆附设的理化传习所教授物理学、化学,即赴沪求学,当时除学习江南制造局译的化学、物理教材外,还参考日本下山顺一郎等著的《无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因知化学与药学之密切关系,便有志于药学。1905年春,应金天翮之聘,到苏州同里学校任物理学、化学教员。
1905年秋自费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大成中学校肄业,后入正则英语学校及预备学校学习。1907年,入东京药学专门学校学习,1909年毕业,补江宁公费生,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药学科选科深造,先在生药学教室下山顺一郎指导下学习生药学,后又在药物化学教室长井长义指导下专研生药化学。
1907年,赵与王焕文、曾贞、伍晟、蔡锺杰等在东京发起留日药学生组织中华药学会,选举王焕文为会长,伍晟为总干事,赵燏黄为书记。他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曾以研究之所得,在学会组织的学术报告会上宣读《川厚朴挥发油结晶成分之研究》和《胡麻油之分析化学》2篇论文。
1910年,赵燏黄加入同盟会。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参加留日医药学生组织红十字会归国支援民军。辛亥革命时在浙军都督府、沪军都督府作医药救护工作。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内务部卫生局科长,政府迁北京后,任内务部卫生司科长、代理司长。1912年,曾再度赴日,到帝国大学办理毕业手续,获药学学士学位。不久,政府改组,卸任出京,赋闲居沪。
1928年,赵燏黄受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之托,草拟了《国立中央研究院拟设中药研究所计划书》 。1929年,受蔡元培之聘,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国药研究室研究员,专门进行本草学和生药学的研究。1934年9月,杨杏佛遇刺后,赵应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药科主任黄鸣龙聘返该校教授生药学。1934年,黄鸣龙赴德国深造,赵又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聘,任生理学研究所研究员,继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
七七事变后,赵燏黄在北平赋闲。1940年,任北平新亚药厂华北分厂厂长,专门从事利用华北及蒙疆产麻黄草提取麻黄素的研究。这时期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设立了中药研究所,赵燏黄受医学院院长兼所长鲍鉴清之聘,任医学院额外教授兼中药研究所专任研究员。1943年秋,医学院成立药学系,赵兼任生药学教授。
抗日战争胜利后,赵一度担任药学系主任,1946年,国民党政府接收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称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由于院内英美派排挤德日派,他被迫离开药学系。后出任北平陆军医院药局主任并从事业余研究。1948年,赵曾以“赵氏生药学化学研究所”名义送交平津区十二科学团体北平药学会论文摘要。
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接手陆军医院,殷希彭得知赵燏黄曾发表过《祁州药志》等专著,赞赏赵的研究中药以代替西药进口的主张,但当时尚无此机构,新建则人力物力均有困难。6月9日,赵燏黄写了《研究中药之经历及今后继续研究未竟工作之愿望》的报告[2]。8月,赵重新回到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任教,次年药学系增设药学专修科,赵燏黄承担了极重的教学任务。1950年冬,他积劳成疾,左眼患青光眼而失明,但仍带病亲自拟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改革方案,编写《实用生药学》、《生药学讲义》。1955年全国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开班,赵提出中药与中医一样,应当举办西药人员系统学习中药的研修班。1956年,卫生部委托北京中医学院办一期中药研究班,他将自用的《本草学讲义》重编本,借给该班开设《本草史》,并为该班师生答疑解惑。1960年,赵因病去世[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