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侵
外观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1年10月4日) |
海侵(marine transgression),又称海进,是一種地質事件,指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在此期間,海平面相對於陸地上升,海岸線向高地移動,從而導致洪水。海侵可由陸地下沉或洋盆水容量减少引起。可能由造山運動等構造事件、冰期等嚴重氣候變化或冰或沉積物移除後的均衡調整引起。
海侵成因包括: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造成全球性海侵;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赤道地区海侵,速度减慢,两极地区海侵;構造運動導致洋中脊扩张加快、体积增大,可在两岸地区发生海侵;地球膨胀也會导致全球性海侵。在白堊紀期間,海底擴張形成了相對較淺的大西洋盆地,而較深的太平洋盆地則被抬升。這降低了世界海洋盆地的容量,並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由於海平面上升,海洋完全侵入北美中部,形成了從墨西哥灣到北冰洋的海域。[1]
沉積相變化可能表明海侵和海退,並且通常很容易識別,因為沉積每種類型沉積物所需的獨特條件。例如,粗粒碎屑(如砂)通常沉積在近岸高能環境中;然而,細顆粒沉積物,如淤泥和碳酸鹽泥,則沉積在較遠的近海、較深的低能水域中。因此,當從近岸相(如砂岩)到近海相(如泥灰岩),從最古老的岩石到最年輕的岩石發生變化時,海侵會在沉積柱中顯現出來,它们的上层经常表现为侵蚀不整合面。通常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海侵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海侵后海相沉积岩层比海侵前陆相沉积岩层面积大。[2]
參考文獻
[编辑]- ^ Monroe, James S., and Reed Wicander. The Changing Earth: Exploring Geology and Evolution, 2nd ed. Belmont: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p. 112 - 113 ISBN 0-314-09577-2
- ^ 宋春青. 地质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8: 165–166. ISBN 9787116058675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