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什道爾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什道爾」的各地常用名稱
臺灣拉什道爾
港澳拉殊道爾

黑斯廷斯·拉什道爾(英語:Hastings Rashdall,1858年—1924年),英國的道德哲學家神學家,英國現代主義最出色的其中一位學者,參與在1898年鼓吹自由派思想的「聖職人員協會」(the Modern Churchman's Union),後來在1928年改名為「現代聖職人員協會」。[1] 在藍彼得(Lampeter)、德倫(Durham)、牛津(Oxford)教授哲學,他想要在當時的英國國教裡復興劍橋柏拉圖派(Cambridge Platonists)的思想,並且譴責當時內在論者(immanentist)的神學,像Inge的神秘主義和立敕爾(Ritschl)的歷史主義,[2] 而劍橋的柏拉圖派是一群17世紀的劍橋學者,反對清教徒教條式的加爾文主義霍布斯(Hobbes)的物質主義,並且想用柏拉圖唯心論(idealism)、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用在宗教上建立神學哲學之間的關係,[3] 而拉什道爾似乎否認宗教經驗的效用,並且發表教導冷酷的道德主義,[2] 他也在1907年以《善與惡的理論》(The Theory of Good and Evil)一書紀念他的老師格林(Thomas Hill Green)和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其中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的思想源自這兩位老師,而善的觀念是出自格林,[4] 這本書也是首次使用理想的功利主義(ideal utilitarianism)一詞。[5]

他主張位格唯心論(personal idealism),反對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絕對主義(absolutism),是對絕對唯心論(absolute idealism)的反動,與黑格爾(Hegel)的啟迪有關,兩者相同之處都認為現實是靈性的,但絕對唯心論強調包涵萬有的精神,相反地,位格唯心論則是位格的屬靈生命之本質,他對位格的定義是具有思考和感覺的意識,具備永恆(permanence)或統一(unity)的性質,可以區別自己與他人,也可以區別自己與經驗的對象(objects of experience),這是行動的來源,而且他認為位格有等級之分,即使人類也無法符合上述的條件,因為統一性要仰賴記憶,但沒有人的記憶是完全的,只有神完全符合。而他也接受一位有限之神的教義,雖然這一位神只有在受造物之前被限制,這舒緩了邪惡的問題,卻讓人懷疑神是否能戰勝邪惡,他認為神雖然不是全能,卻是宇宙中最強大的,既然祂是理性且道德的位格,我們就可以樂觀以待,雖然會有邪惡的爭戰,但我們與神一起合作終將戰勝邪惡。[6]

拉什道爾也寫《基督教神學的贖罪觀》(Idea of Atonement in Christian Theology, 1919)表達他對基督教救贖論的看法,這被認為是亞伯拉德理論與榜樣說(Exemplarist)的重申,但實際上過於理性主義,遠超過亞伯拉德所說的。[2] 他認為亞伯拉德(Peter Abelard)理論比傳統代贖理論好,易被現代思想所接受,[7] 他引述亞伯拉德對羅馬書第二章的註釋,指出亞伯拉德強調喚醒我們裡面的神的愛,而且其救贖觀有三點值得注意:(1)他沒有提到代罰、代贖、賠償的觀念,更沒有提到客觀性的有效犧牲。(2)基督的救贖之工不僅限於祂的死,而是祂的整個生命,挑旺人的生命來達到基督完全的標準,而產生救贖,恢復因罪破裂的神人關係。(3)這種救贖觀使「基督使人稱義」帶出真實、而非律法上的虛擬果效,不是讓一個人看起來好像是好的,而沒有真實的改變。[8]

這是一種道德影響理論(moral-influence theory),強調基督的死證明了神的愛,強調了基督的神性,而不是安瑟倫(Anselm)的補贖說(Satisfactio),因為補贖說認為基督的道成肉身,是人犯罪得罪神,需要對神做某種形式的補償,可是是因為人對神的恐懼與無知需要被矯正,基督之死才完成了這件事,所以基督之死的效力主要是在人身上,而不是神身上。[9] 然而救恩只是獲得了屬靈生命,需要繼續從效法耶穌所展示出來的理想,這個理想是神的的本質的顯露,人的屬靈生命在世是持續的、被成全的。[10] 雖然他使用了亞伯拉德的理論,可是他誤解這理論,以為只是純粹的道德影響理論,所以,他認為基督只是一個有崇高道德榜樣的人而已,他更認為教父時期對太20:28有嚴重的誤解,當時「基督的勝利」(Christus Victor)是一種過分的解釋。[11]

参考文献

[编辑]
  1. ^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手冊》,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校園,1998),117。
  2. ^ 2.0 2.1 2.2 https://www.biblicaltraining.org/library/hastings-rashdal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18, 2013).
  3. ^ https://www.biblicaltraining.org/library/cambridge-platonis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18, 2013).
  4. ^ http://www.utilitarianism.com/hastings-rashdall.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21, 2013).
  5. ^ http://www.hedweb.com/philsoph/idealuti.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December 22, 2013).
  6. ^ John Macquarrie, Twentieth-Century Religious Thought (London: SCM Press, 1963), 45, 54.
  7. ^ 麥葛福(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手冊》,117。
  8. ^ 麥葛福編(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楊長慧譯(台北:校園,1998),,253-4。
  9. ^ Millard J.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2nd edition (Grand Rapids, MI: Baker, 1998), 802-3.
  10. ^ Macquarrie, 55.
  11. ^ 麥葛福編(Alister E. McGrath),《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