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权国家列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主權國家,指擁有獨立主權国家,是國際社會的最基本成員,在國際法中,主權國家是一個非物質的法律實體,並由一個法定政權做為代表行使國家主權[1][2],其统治管理权力由该国家或組織的人持有,不受他方影響。

主權國家的要件

[编辑]

根據1933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國家做為國際法人應具備下列資格:

國家在國際法上所具有的權利,相對的即是國家所應承擔的義務,主要得以獨立(Independence)、平等(Equity)與和平共存(Peaceful co-existence)等三個方面來加以展現。

主權國家與承認

[编辑]

國際法上對於主權國家是否一定要它國承認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宣告說(英語:declarative theory)主張它國是否承認不影響主權國家的存在,《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就採用此種主張;構成說(英語:constitutive theory)則主張它國承認是主權國家的必要條件。[3][4]

国际法與主權國家的關係

[编辑]

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主權國家,主權國家是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承擔者。

1946年12月6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家權利義務宣言草案》第一條規定:「各國有獨立權,因而有權自由行使一切合法權力,包括其政體之選擇,不接受其他任何國家之命令。」

1970年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關於各國依聯合國憲章建立友好關係及合作之國際法原則之宣言》指出:各國一律享有主權平等,包括各國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國均享有充分主權之應有權利、國家之領土完整及政治獨立不得侵犯、每一國均有權利自由選擇並發展其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等。

脱离他國而独立的主权國家列表

[编辑]
主權國家或政治實體 原屬宗主、殖民國家和地區 是否主權政治實體
联合国会员及观察员国家
 阿富汗 脱离 英国独立
 阿尔巴尼亚 脱离 奥匈帝国独立
 阿尔及利亚 脱离 法國独立
 阿根廷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安道尔 脱离 法國独立
 安哥拉 脱离 葡萄牙独立
 安地卡及巴布達 脱离 英国独立
 亞美尼亞 脱离 苏联独立
 澳大利亞 脱离 英国独立
 阿塞拜疆 脱离 苏联独立
 孟加拉国 脱离 巴基斯坦独立
 白俄羅斯 脱离 苏联独立
 比利时 脱离 荷蘭独立
 伯利兹 脱离 英国独立
 贝宁 脱离 法國独立
 不丹 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玻利维亚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奥地利 脱离 奥匈帝国 納粹德國独立
 巴哈马 脱离 英国独立
 巴林 脱离 英国独立
 巴巴多斯 脱离 英国独立
 波黑 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博茨瓦纳 脱离 英国独立
 巴西 脱离 葡萄牙独立
 汶萊 脱离 英国独立
 保加利亚 脱离 奥斯曼帝国独立
 布吉納法索 脱离 法國独立
 布隆迪 脱离 比利时独立
 柬埔寨 脱离 法國独立
 喀麦隆 脱离 英国 法國独立
 加拿大 脱离 英国独立
 佛得角 脱离 葡萄牙独立
 中非 脱离 法國独立
 乍得 脱离 法國独立
 智利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哥伦比亚 脱离 西班牙独立
 科摩罗 脱离 法國独立
 刚果共和国 脱离 法國独立
 刚果民主共和国 脱离 比利时独立
 哥斯达黎加 脱离 西班牙独立
 科特迪瓦 脱离 法國独立
 克罗地亚 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古巴 脱离 西班牙 美国独立
 賽普勒斯 脱离 英国独立
 捷克 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吉布提 脱离 法國独立
 多米尼克 脱离 英国独立
 多米尼加 脱离 西班牙 海地独立
 厄瓜多尔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埃及 脱离 英国独立
 薩爾瓦多 脱离 西班牙独立
 赤道几内亚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厄立特里亚 脱离 衣索比亞独立
 爱沙尼亚 脱离 苏联独立
 衣索比亞 脱离 義大利独立
 斐济 脱离 英国独立
 芬兰 脱离 俄罗斯帝国独立
 加彭 脱离 法國独立
 冈比亚 脱离 英国独立
 格鲁吉亚 脱离 苏联独立
 加纳 脱离 英国独立
 希腊 脱离 奥斯曼帝国独立
 格瑞那達 脱离 英国独立
 危地马拉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几内亚 脱离 法國独立
 几内亚比绍 脱离 葡萄牙独立
 圭亚那 脱离 英国独立
 海地 脱离 法國独立
 印度 脱离 英国独立
 冰島 脱离 丹麦独立
 印度尼西亞 脱离 荷蘭独立
 伊朗 脱离 英国独立
 伊拉克 脱离 英国独立
 愛爾蘭 脱离 英国独立
 以色列 脱离 英国独立
 牙买加 脱离 英国独立
 约旦 脱离 英国独立
 哈萨克斯坦 脱离 苏联独立
 肯尼亚 脱离 英国独立
 基里巴斯 脱离 英国独立
 韩国 脱离 大日本帝国独立
 科威特 脱离 英国独立
 吉尔吉斯斯坦 脱离 苏联独立
 老挝 脱离 法國独立
 拉脫維亞 脱离 苏联独立
 黎巴嫩 脱离 法國独立
 賴索托 脱离 英国独立
 利比亞 脱离 義大利独立
 列支敦斯登 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
 立陶宛 脱离 苏联独立
 盧森堡 脱离 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独立
 马达加斯加 脱离 法國独立
 马拉维 脱离 英国独立
 马来西亚 脱离 英国独立
 馬爾地夫 脱离 英国独立
 马里 脱离 法國独立
 馬爾他 脱离 英国独立
 马绍尔群岛 脱离 美国独立
 毛里塔尼亚 脱离 法國独立
 模里西斯 脱离 英国独立
 墨西哥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脱离 美国独立
 摩尔多瓦 脱离 苏联独立
 摩納哥 脱离 法國独立
 蒙古国 脱离 中華民國独立
 蒙特內哥羅 脱离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独立
 摩洛哥 脱离 法國独立
 莫桑比克 脱离 葡萄牙独立
 緬甸 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纳米比亚 脱离 南非独立
 瑙鲁 脱离 澳大利亞 新西兰 英国独立
 尼泊尔 脱离 英属印度独立
 荷蘭 脱离 法國独立
 新西兰 脱离 英国独立
 尼加拉瓜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尼日尔 脱离 法國独立
 奈及利亞 脱离 英国独立
 北馬其頓 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挪威 脱离 丹麦独立
 阿曼 脱离 英国独立
 巴基斯坦 脱离 英国独立
 帛琉 脱离 美国独立
 巴拿马 脱离 哥伦比亚独立
 巴布亚新几内亚 脱离 澳大利亞独立
 巴拉圭 脱离 西班牙独立
 朝鲜 脱离 大日本帝国独立
 秘魯 脱离 西班牙独立
 菲律賓 脱离 西班牙 美国独立
 波蘭 脱离 俄罗斯帝国 德意志帝國以及 奥匈帝国独立
 葡萄牙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卡塔尔 脱离 英国独立
 羅馬尼亞 脱离 土耳其独立
 俄羅斯 脱离 苏联独立
 卢旺达 脱离 比利时独立
 圣基茨和尼维斯 脱离 英国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圣卢西亚 脱离 英国独立
 圣马力诺 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脱离 英国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萨摩亚 脱离 新西兰独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脱离 葡萄牙独立
 沙烏地阿拉伯 脱离 英国独立
 塞内加尔 脱离 法國独立
 塞爾維亞 脱离 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独立
 塞舌尔 脱离 英国独立
 塞拉利昂 脱离 英国独立
 新加坡 脱离 马来西亚独立
 斯洛伐克 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
 斯洛維尼亞 脱离 南斯拉夫独立
 所罗门群岛 脱离 英国独立
 索马里 脱离 義大利 英国独立
 南非 脱离 英国独立
 南蘇丹 脱离 苏丹独立
 斯里蘭卡 脱离 英国独立
 苏丹 脱离 英国 埃及王國独立
 苏里南 脱离 荷蘭独立
 斯威士兰 脱离 英国独立
 瑞典 脱离 丹麦 挪威独立
 瑞士 脱离 法國独立
 叙利亚 脱离 法國独立
 塔吉克斯坦 脱离 苏联独立
 坦桑尼亚 脱离 英国独立;(包括 坦噶尼喀 桑给巴尔
 东帝汶 脱离 葡萄牙 印度尼西亞独立
 多哥 脱离 法國独立
 汤加 脱离 英国独立
 千里達及托巴哥 脱离 英国 西印度群島聯邦独立
 突尼西亞 脱离 法國独立
 土耳其 脱离 英国 奥斯曼帝国独立
 土库曼斯坦 脱离 苏联独立
 图瓦卢 脱离 英国独立
 乌干达 脱离 英国独立
 烏克蘭 脱离 苏联独立
 阿联酋 脱离 英国独立
 乌拉圭 脱离 巴西独立
 乌兹别克斯坦 脱离 苏联独立
 美国 北美十三州脱离 大不列顛王國独立;(此外其他州还包括脱离 西班牙 法國 俄罗斯帝国 墨西哥独立)
 瓦努阿图 脱离 大不列顛王國 法國独立
 梵蒂冈 脱离 義大利独立
 巴勒斯坦 脱离 英国独立
 委內瑞拉 脱离 西班牙 哥伦比亚独立
 越南 脱离 法國独立(包括 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 越南共和国
 葉門 脱离 英国 奥斯曼帝国独立;(包括 北也門 南也門
 尚比亞 脱离 英国独立;(原名 北羅德西亞
 辛巴威 脱离 英国独立;(原名 羅德西亞 南羅德西亞
曾短暫被他國佔領後独立
 法國 脱离 納粹德國占领后独立
 奥地利 脱离 納粹德國 苏联 法國 英国 美国軍事佔領后独立
 西德 脱离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法國 美国 英国軍事佔領后独立
 东德 脱离 盟军占领下的德国 苏联軍事佔領后独立
 大韓民國(韩国) 脱离 美国軍事佔領后独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朝鲜) 脱离 苏联軍事佔領后独立
 日本 脱离 美国軍事佔領后独立
 多米尼加 脱离 海地占领后独立
 东帝汶 脱离 印度尼西亞占领短暂独立;后脱离 联合国托管独立
 南斯拉夫王國 脱离 納粹德國佔領而独立战后改为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后改名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科威特 入侵科威特中受到 伊拉克占领,后恢复主权国家身份
 希腊 軸心國佔領希臘時期受到 納粹德國占领后, 納粹德國扶植轴心国占领时期合作政府独立;1945年复国
 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意占时期受到 義大利王國短暂占领后,又受到 納粹德國扶植阿尔巴尼亚德占时期独立;1944年复国
 西撒哈拉 绿色进军期间被 摩洛哥占领,后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单方面宣告独立
 巴勒斯坦

 约旦河西岸 加沙地带

中东战争当中受到 以色列占领,后 巴勒斯坦國单方面宣布立国
 賽普勒斯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当中受到 土耳其占领后, 土耳其扶植 北賽普勒斯独立
非联合国会员及观察员国家
 巴勒斯坦 脱离 巴勒斯坦託管地 以色列独立
 阿布哈茲 脱离 格鲁吉亚独立
 南奥塞梯 脱离 格鲁吉亚独立
 德涅斯特河沿岸 脱离 摩尔多瓦独立
 科索沃 脱离 塞爾維亞独立
 索馬利蘭 脱离 索马里独立
 庫克群島 脱离 英国 新西兰独立
 纽埃 脱离 英国 新西兰独立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脱离 西班牙独立
 北賽普勒斯 脱离 賽普勒斯独立
脱离原主權國独立后加入(被併入)他國的政治實體
 克里米亞共和國 脱离 烏克蘭独立,2014年經過吞併公投加入 俄羅斯 是;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錫金 脱离 大英帝国,公投加入 印度 是;今錫金邦
 桑给巴尔 脱离 大英帝国独立,後和 坦噶尼喀統一為 坦桑尼亚 是;今 桑给巴尔
 塞族共和國 脱离 波黑独立,後和波黑聯邦統一為 波黑 是;今 塞族共和國
 德克萨斯 脱离 墨西哥独立,後加入 美国 是;今 德克萨斯州
 安圭拉 脱离 西印度群島聯邦 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安圭拉独立後加入 英国 是;今 安圭拉
 聯盟國 脱离 美国独立,南北戰爭後被併入 美国 是;今属 美国
但澤 脱离 德意志帝國独立,並受到 波蘭國聯保護,後加入 納粹德國 是;今屬於 波蘭,即格但斯克
 薩爾保護領 脱离 納粹德國独立,並受到 法國保護,後加入 西德 是;今屬於 德国,即 萨尔兰
 車臣 脱离 俄羅斯独立,第二次車臣戰爭後被併入 俄羅斯 是;今属 车臣共和国
 图瓦人民共和国 脱离 中華民國独立,並受到 苏联保護,後加入 苏联 是;今屬於 俄羅斯,即 图瓦共和国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脱离 義大利王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義大利王國 是;今屬於 義大利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 脱离 南斯拉夫王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是;今屬於 克罗地亚 波黑
斯洛伐克国 脱离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並受到 納粹德國保護,後被併入 捷克斯洛伐克 是;今屬 斯洛伐克
 邦特蘭 脱离 索马里自治,2012年經過公投回歸 索马里 是;今 邦特蘭
掸邦共和国 1993年脱离 緬甸独立,1996年後復歸 緬甸 是;今 緬甸撣邦
加泰罗尼亚 加泰罗尼亚共和国 2017年經過公投独立,后復歸 西班牙 是;今 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脱离 英国独立,也門內戰后與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统一 是;今 葉門
 比亚法拉共和国 脱离 奈及利亞独立,尼日利亞內戰後被併入 奈及利亞 是;今属 奈及利亞
 阿扎瓦德 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宣告脱离 马里独立,後被併入 马里 是;今属 马里
加告兹共和国 脱离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独立,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後加入 摩尔多瓦 是;今属 摩尔多瓦
 荷屬新幾內亞 脱离 荷蘭独立,印尼独立戰爭後被併入 印度尼西亞 是;今属 印度尼西亞
南马鲁古共和国 脱离 荷蘭独立,後被併入 印度尼西亞 是;今属 印度尼西亞
布干维尔 北所罗门共和国 1975年单方面脱离 澳大利亞控制下的 新几内亚领地独立,後被併入 巴布亚新几内亚 是;今属 巴布亚新几内亚 布干维尔
哈塔伊 脱离 法國独立,后被并入土耳其。 是;今属 土耳其,即哈塔伊省
 新俄羅斯 原为 烏克蘭顿巴斯地区卢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后分别建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组成了新俄罗斯联邦;2015年解散。 是;今属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脱离 烏克蘭独立,後被併入 俄羅斯 否;今屬  俄羅斯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脱离 烏克蘭独立,後被併入 俄羅斯 否;今屬  俄羅斯
 阿尔察赫共和国 脱离 阿塞拜疆独立,2023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攻勢後重新併入 阿塞拜疆 是;今屬 阿塞拜疆,即阿塞拜疆卡拉巴赫經濟區
一戰二戰後變更政體成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實體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前身原为 俄罗斯帝国二月革命后组建俄国临时政府,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即 苏联的前身。 是;1990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俄羅斯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 原为 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18年独立为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天鹅绒分离后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第二共和国,1949年8月20日,原(第二)共和国透过宪法修订程序,改名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匈牙利
 朝鲜 原殖民时代 日治朝鮮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日本也因而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权。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苏两国共同托管,并在三八线划地而治。1948年先后创立人民最高会议及通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1948年9月9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随之成立。 是;1948年,在朝鲜半岛北半部苏占区成立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92年,朝鮮修改宪法,放棄马列主义意識形態,改奉主体思想(后扩展为金日成金正日主义),共產主義政權宣告結束。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二战前为 罗马尼亚王国,战后改为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后改国名为 羅馬尼亞
 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 二战前为 保加利亞王國,战后改为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保加利亚共和国
 东德 二战前为 納粹德國;1945年德国战败投降,成为盟军占领下的德国,1949年四国占领区被分别成立 西德 东德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两德统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前身为二战前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王国,二战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执政改为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国号为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阿尔巴尼亚
安哥拉 安哥拉人民共和国 1975年脱离 葡萄牙独立之后,在苏联、古巴和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的支持下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是;1992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安哥拉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前身为二战前的 南斯拉夫王國,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南斯拉夫民主联盟;二战后南斯拉夫共产党执政改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解体,改国名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21年蒙古人民党在苏维埃俄国的支持下建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6年外蒙古独立公民投票后正式独立。 是;1990年蒙古民主革命,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告结束。并实行多党制。改国名为 蒙古国
 图瓦人民共和国 1914年沙俄将中国外蒙古唐努乌梁海吞并,1917年曾被中国收复,1920年又被苏俄占领,1921年建立独立的国家,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加入苏联并成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下辖的自治州后来又成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成为俄罗斯下辖的自治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图瓦共和国
 南也門 1967年南也门人民共和国宣告脱离 英国独立,1970年改国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也门内战后,也门统一改国名为 葉門
柬埔寨 民主柬埔寨 1975年柬埔寨共产党宣布成立民主柬埔寨,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改国名为柬埔寨 柬埔寨人民共和国 是;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柬埔寨国改国名为 柬埔寨
阿富汗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1978年建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亲苏政权。1987年改国名为阿富汗共和国。1989年苏联撤军。1992年阿富汗共和国被圣战者推翻。 是;1992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阿富汗
索马里 索马里民主共和国 是一个存在于1969年到1991年的索马里社会主义政权。由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统治21年。 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索马里
贝宁 贝宁人民共和国 是非洲国家贝宁在1975年11月30日至1990年3月1日期间的国家名称,总统为政治强人马蒂厄·克雷库。 执政党为贝宁人民革命党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恢复国名为 贝宁
 剛果人民共和國 剛果共和國於1970年至1991年的國名,是非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刚果人民共和国于1970年刚果共和国八月革命后成立,由刚果劳动党Parti congolais du travail)领导。 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恢复国名为 刚果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德尔格政权于1974年建立,并于1987年正式的改国名为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 是;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衣索比亞联邦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年八月革命后建立;由胡志明领导下的越南劳动党执政。1976年和越南南方共和国恢复统一。 是;1976年实现统一,更名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南方共和国 1969年由越南南方人民革命党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西宁省禄宁县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1975年西贡解放后取代越南共和国成为南方唯一政权;由阮友寿领导下的越南南方人民革命党越南劳动党南方局)执政。1976年和越南民主共和国恢复统一。 是;1976年实现统一,更名为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44年在苏联支持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波兰共和国。1952年更名为波兰人民共和国。由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 是;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波蘭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 是莫桑比克于1975年6月25日脱离葡萄牙独立后,至1990年12月1日间的国号,是一个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是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 是;1990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改国名为 莫桑比克

1990年後脫離原屬國獨立的主權國家及政權列表

[编辑]
主權國家 原屬國家和地區 是否聯合國成員國 獨立時間 備註
1990年代
 纳米比亚  南非 1990年4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俄羅斯  苏联 1990年6月12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爱沙尼亚  苏联 1991年8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拉脫維亞  苏联 1991年8月22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立陶宛  苏联 1990年3月1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摩尔多瓦  苏联 1991年8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烏克蘭  苏联 1991年8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白俄羅斯  苏联 1991年8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哈萨克斯坦  苏联 1991年12月16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吉尔吉斯斯坦  苏联 1991年8月3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乌兹别克斯坦  苏联 1991年9月1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塔吉克斯坦  苏联 1991年9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土库曼斯坦  苏联 1991年10月2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格鲁吉亚  苏联 1991年4月9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亞美尼亞  苏联 1991年9月2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阿塞拜疆  苏联 1991年8月3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德涅斯特河沿岸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90年9月2日 今屬 摩尔多瓦,前蘇聯加盟共和國
 阿布哈茲  格鲁吉亚 1992年7月23日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成立阿布哈兹共和国。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俄羅斯 1991年10月27日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后被普京主导的俄羅斯聯邦政府击败而结束。
 南奥塞梯  格鲁吉亚 1991年11月28日 1991年11月28日,南奥塞梯自治州政府宣布独立自格鲁吉亚,成立南奥塞梯共和国。
 阿尔察赫共和国  阿塞拜疆 1991年12月10日 1991年在苏联瓦解前,纳卡地区举办公民投票,结果纳卡地区以99.89%压倒性赞成宣布独立,成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2023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攻勢後重新併入 阿塞拜疆
 塞族共和國  波黑 1992年2月9日 199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公投之后,波黑境内的塞族也发表独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国。1995年内战结束后代顿协议重建维持至今。
 帛琉  美国 1994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马绍尔群岛  美国 1991年9月17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美国 1990年12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厄立特里亚  衣索比亞 1993年5月24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索馬利蘭  索马里 1991年5月18日 1991年5月,于索马里北部片面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简称索马里兰。该国实际控制原索马里18个州份中的5个,但未曾获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认。
 斯洛維尼亞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克罗地亚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6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波黑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2年3月3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北馬其頓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91年9月25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天鵝絨分離後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00年代
 东帝汶  印度尼西亞 2002年5月20日 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蒙特內哥羅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塞爾維亞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2006年6月3日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后,塞尔维亚自动转化为主权国家,继承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联合国席位
 科索沃  塞爾維亞 2008年2月17日 2008年科索沃獨立公投獨立成功;未能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2010年代
 南蘇丹  苏丹 2011年7月9日 2011年7月14日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7日 烏克蘭危機
 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烏克蘭 2014年4月27日 烏克蘭危機
 克里米亞共和國  烏克蘭 2014年3月11日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 俄羅斯;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加泰罗尼亚  西班牙 2017年10月27日 2017年加泰羅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羅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現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编辑]

单元格底色为天蓝色且席位名称加粗者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会員國 席位名稱 加入日期 備註 國旗 國徽
 阿富汗 Afghanistan 1946年11月19日 截至2021年10月,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駐聯合國代表團仍代表舊政府,不代表塔利班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5][6]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55年12月14日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Algeria 1962年10月8日 阿尔及利亚
 安道尔 Andorra 1993年7月28日 安道尔
 安哥拉 Angola 1976年12月1日 安哥拉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1981年11月11日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根廷 Argentina 1945年10月24日 阿根廷
 亞美尼亞 Armeni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亞美尼亞
 澳大利亞 Australia 1945年11月1日 澳大利亚
 奥地利 Austria 1955年12月14日 奥地利
 阿塞拜疆 Azerbaij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阿塞拜疆
 巴哈马 Bahamas 1973年9月18日 巴哈马
 巴林 Bahrain 1971年9月21日 巴林
 孟加拉国 Bangladesh 1974年9月17日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Barbados 1966年12月9日 巴巴多斯
 白俄羅斯 Belarus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俄罗斯
 比利时 Belgium 1945年12月27日 比利时
 伯利兹 Belize 1981年9月25日 伯利兹
 贝宁[註 1] Benin 1960年9月20日 贝宁
 不丹 Bhutan 1971年9月21日 不丹
 玻利维亚[註 2] 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 1945年11月14日 玻利維亞
 波黑[註 3] Bosnia and Herzegovin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博茨瓦纳 Botswana 1966年10月17日 波札那
 巴西 Brazil 1945年10月24日 巴西
 汶萊[註 4] Brunei Darussalam 1984年9月21日 汶萊
 保加利亚 Bulgaria 1955年12月14日 保加利亚
 布吉納法索[註 5] Burkina Faso 1960年9月20日 布吉納法索
 布隆迪 Burundi 1962年9月18日 蒲隆地
 佛得角[註 6] Cabo Verde 1975年9月16日 佛得角
 柬埔寨[註 7] Cambodia 1955年12月14日 柬埔寨
 喀麦隆[註 8] Cameroon 1960年9月20日 喀麦隆
 加拿大 Canada 1945年11月9日 加拿大
 中非[註 9]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1960年9月20日 中非共和國
 乍得 Chad 1960年9月20日 乍得
 智利 Chile 1945年10月24日 智利
 中国 China 1945年10月24日 1945年-1971年由 中華民國代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哥伦比亚 Colombia 1945年11月5日 哥伦比亚
 科摩罗 Comoros 1975年11月12日 葛摩
 刚果共和国[註 10] Congo 1960年9月20日 刚果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 Costa Rica 1945年11月2日 哥斯达黎加
 科特迪瓦[註 11] Côte d'Ivoire 1960年9月20日 科特迪瓦
 克罗地亚 Croatia 1992年5月22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 克罗地亚
 古巴 Cuba 1945年10月24日 古巴
 賽普勒斯 Cyprus 1960年9月20日 賽普勒斯
 捷克 Czech Republic 1993年1月19日 前成員國: 捷克斯洛伐克[註 12] 捷克
 朝鲜[註 13]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1991年9月17日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註 14]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1960年9月20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丹麦 Denmark 1945年10月24日 丹麦
 吉布提 Djibouti 1977年9月20日 吉布提
 多米尼克 Dominica 1978年12月18日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多明尼加
 厄瓜多尔 Ecuador 1945年12月21日 厄瓜多尔
 埃及[註 15] Egypt 1945年10月24日 埃及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1945年10月24日 萨尔瓦多
 赤道几内亚 Equatorial Guinea 1968年11月12日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Eritrea 1993年5月28日 厄立特里亚
 爱沙尼亚 Esto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苏联 爱沙尼亚
 衣索比亞 Ethiopia 1945年11月13日 埃塞俄比亚
 斐济 Fiji 1970年10月13日 斐濟
 芬兰 Finland 1955年12月14日 芬兰
 法國 France 1945年10月24日 法國
 加彭 Gabon 1960年9月20日 加蓬
 冈比亚[註 16] Gambia 1965年9月21日 冈比亚
 格鲁吉亚 Georgia 1992年7月31日 前成員國: 苏联 格鲁吉亚
 德国 Germany 1973年9月18日 前成員國: 西德 东德[註 17] 德国
 加纳 Ghana 1957年3月8日 加纳
 希腊 Greece 1945年10月25日 希腊
 格瑞那達 Grenada 1974年9月17日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Guatemala 1945年11月21日 危地马拉
 几内亚 Guinea 1958年12月12日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Guinea-Bissau 1974年9月17日 幾內亞比索
 圭亚那 Guyana 1966年9月20日 圭亚那
 海地 Haiti 1945年10月24日 海地
 洪都拉斯 Honduras 1945年12月17日 洪都拉斯
 匈牙利 Hungary 1955年12月14日 匈牙利
 冰島 Iceland 1946年11月19日 冰岛
 印度 India 1945年10月30日 印度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1950年9月28日 印度尼西亚曾于1965年1月至1966年9月短暂退出联合国[註 18] 印度尼西亚
 伊朗[註 19] Iran (Islamic Republic of) 1945年10月24日 伊朗
 伊拉克 Iraq 1945年12月21日 伊拉克
 爱尔兰 Ireland 1955年12月14日 爱尔兰
 以色列 Israel 1949年5月11日 以色列
 義大利 Italy 1955年12月14日 義大利
 牙买加 Jamaica 1962年9月18日 牙买加
 日本 Japan 1956年12月18日 日本
 约旦 Jordan 1955年12月14日 约旦
 哈萨克斯坦[註 20] Kazakh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哈萨克斯坦
 肯尼亚 Kenya 1963年12月16日 肯尼亚
 基里巴斯 Kiribati 1999年9月14日 基里巴斯
 韩国[註 21] Republic of Korea 1991年9月17日 大韩民国
 科威特 Kuwait 1963年5月14日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Kyrgyz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註 22]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1955年12月14日 老挝
 拉脫維亞 Latv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苏联 拉脫維亞
 黎巴嫩 Lebanon 1945年10月24日 黎巴嫩
 賴索托 Lesotho 1966年10月17日 莱索托
 利比里亚 Liberia 1945年11月2日 利比里亚
 利比亞[註 23] Libya 1955年12月14日 利比亚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1990年9月18日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Lithuania 1991年9月17日 前成員國: 苏联 立陶宛
 盧森堡 Luxembourg 1945年10月24日 卢森堡
 马达加斯加[註 24] Madagascar 1960年9月20日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Malawi 1964年12月1日 马拉维
 马来西亚[註 25] Malaysia 1957年9月17日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註 26] Maldives 1965年9月21日 马尔代夫
 北馬其頓[註 27] North Macedonia 1993年4月8日 注3 北馬其頓
 马里 Mali 1960年9月28日 马里
 馬爾他 Malta 1964年12月1日 马耳他
 马绍尔群岛 Marshall Islands 1991年9月17日 馬紹爾群島
 毛里塔尼亚 Mauritania 1961年10月27日 毛里塔尼亚
 模里西斯 Mauritius 1968年4月24日 毛里求斯
 墨西哥 Mexico 1945年11月7日 墨西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1991年9月17日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摩尔多瓦[註 28] Republic of Moldova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摩尔多瓦
 摩納哥 Monaco 1993年5月28日 摩纳哥
 蒙古国 Mongolia 1961年10月27日 蒙古国
 蒙特內哥羅 Montenegro 2006年6月28日 前成員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Morocco 1956年11月12日 摩洛哥
 莫桑比克 Mozambique 1975年9月16日 莫桑比克
 緬甸 Myanmar 1948年4月19日 [註 29] 缅甸
 纳米比亚 Namibia 1990年4月23日 纳米比亚
 瑙鲁 Nauru 1999年9月14日 諾魯
 尼泊尔 Nepal 1955年12月14日 尼泊尔
荷兰 荷兰 Netherlands 1945年12月10日 荷兰
 新西兰 New Zealand 1945年10月24日 新西兰
 尼加拉瓜 Nicaragua 1945年10月24日 尼加拉瓜
 尼日尔 Niger 1960年9月20日 尼日尔
 奈及利亞 Nigeria 1960年10月7日 奈及利亞
 挪威 Norway 1945年11月27日 挪威
 阿曼 Oman 1971年10月7日 阿曼
 巴基斯坦 Pakistan 1947年9月30日 巴基斯坦
 帛琉 Palau 1994年12月15日 帛琉
 巴拿马 Panama 1945年11月13日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Papua New Guinea 1975年10月10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Paraguay 1945年10月24日 巴拉圭
 秘魯 Peru 1945年10月31日 秘魯
 菲律賓[註 30] Philippines 1945年10月24日 菲律宾
 波蘭 Poland 1945年10月24日 波兰
 葡萄牙 Portugal 1955年12月14日 葡萄牙
 卡塔尔 Qatar 1971年9月21日 卡塔尔
 羅馬尼亞 Romania 1955年12月14日 羅馬尼亞
 俄羅斯[註 31] Russian Federation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苏联 俄罗斯
 卢旺达 Rwanda 1962年9月18日 卢旺达
 圣基茨和尼维斯[註 32] Saint Kitts and Nevis 1983年9月23日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圣卢西亚 Saint Lucia 1979年9月18日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1980年9月16日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薩摩亞 薩摩亞[註 33] Samoa 1976年12月15日 萨摩亚
 圣马力诺 San Marino 1992年3月2日 圣马力诺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註 34] Sao Tome and Principe 1975年9月16日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1945年10月24日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Senegal 1960年9月28日 塞内加尔
 塞爾維亞 Serbia 2000年11月1日 塞尔维亚
 塞舌尔 Seychelles 1976年9月21日 塞舌尔
 塞拉利昂 Sierra Leone 1961年9月27日 塞拉利昂
 新加坡 Singapore 1965年9月21日 新加坡
 斯洛伐克 Slovakia 1993年1月19日 [註 12]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1992年5月22日 斯洛文尼亚
 所罗门群岛 Solomon Islands 1978年9月19日 所罗门群岛
 索马里 Somalia 1960年9月20日 索马里
 南非 South Africa 1945年11月7日 [註 35] 南非
 南蘇丹 South Sudan 2011年7月14日 南蘇丹
 西班牙 Spain 1955年12月14日 西班牙
 斯里蘭卡[註 36] Sri Lanka 1955年12月14日 斯里蘭卡
 苏丹 Sudan 1956年11月12日 苏丹
 苏里南[註 37] Suriname 1975年12月4日 蘇利南
 斯威士兰 Swaziland 1968年9月24日 斯威士兰
 瑞典 Sweden 1946年11月19日 瑞典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9月10日 瑞士
 叙利亚[註 38] Syrian Arab Republic 1945年10月24日 [註 15]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Taji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塔吉克斯坦
 坦桑尼亚[註 39] United Republic of Tanzania 1961年12月14日 [註 40] 坦桑尼亚
 泰國 Thailand 1946年12月16日 [註 41] 泰国
 东帝汶[註 42] Timor-Leste 2002年9月27日 东帝汶
 多哥 Togo 1960年9月20日 多哥
 汤加 Tonga 1999年9月14日 東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1962年9月18日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Tunisia 1956年11月12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Türkiye 1945年10月24日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Turkmen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土库曼斯坦
 图瓦卢 Tuvalu 2000年9月5日 圖瓦盧
 乌干达 Uganda 1962年10月25日 乌干达
 烏克蘭 Ukraine 1945年10月24日 前成員國: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乌克兰
 阿联酋[註 43] United Arab Emirates 1971年12月9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英国[註 44]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1945年10月24日 英国
 美国[註 45]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45年10月24日 美国
 乌拉圭 Uruguay 1945年12月18日 乌拉圭
 乌兹别克斯坦 Uzbekistan 1992年3月2日 前成員國: 苏联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Vanuatu 1981年9月15日 瓦努阿图
 委內瑞拉[註 46] 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 1945年11月15日 委內瑞拉
 越南[註 47] Viet Nam 1977年9月20日 越南
 葉門 Yemen 1947年9月30日 前成員國: 北也門 南也門[註 48] 也门
 尚比亞 Zambia 1964年12月1日 赞比亚
 辛巴威 Zimbabwe 1980年8月25日 辛巴威

现存有限承认国家或政權一览表

[编辑]
列表順序 名稱 旗幟 徽章 争议持续时间 行政中心 地理區 主权承认並有外交關係 有关国家或政權
1 索马里兰共和国 1991年-现今 哈尔格萨 东非 2[註 49] 索马里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
2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共和国 1990年-现今 蒂拉斯波尔 东欧 2 摩尔多瓦 摩尔多瓦共和国
3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1983年-现今 北尼科西亚 西亚 1 賽普勒斯 塞浦路斯共和国
4 阿布哈兹共和国 1992年-现今 苏呼米 西亚 7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
5 南奥塞梯共和国 1991年-现今 茨欣瓦利 西亚 8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
6 中华民国 1949年-现今 臺北 东亚 12 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7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1976年-现今 提法里提 北非 46 摩洛哥 摩洛哥王国
8 科索沃共和国 2008年-现今 普里什蒂纳 南歐 110 塞尔维亚 塞尔维亚共和国
9 巴勒斯坦國 1988年-现今 東耶路撒冷(主張)
拉姆安拉(實際上)
西亚 136 以色列 以色列國
10 以色列國 1948年-现今 耶路撒冷(有爭議,僅獲美國危地馬拉承認)
特拉維夫(獲國際廣泛承認)
西亚 164 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国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现今 北京 东亚 182 臺灣地區 中华民国
12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48年-现今 平壤 东亚 189 大韩民国 大韩民国
13 大韩民国 1948年-现今 首尔 东亚 192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4 塞浦路斯共和国 1974年-现今 尼科西亚 西亚 192 北賽普勒斯 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

注释

[编辑]
  1. ^ 貝寧Benin)最初使用「達荷美」(Dahomey)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5年12月1日改用今名。
  2. ^ 玻利维亚使用全名“玻利维亚多民族国”(Bolivia (Plurinational State of))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使用通称玻利维亚Bolivia)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2009年2月7日改用今名。
  3. ^ 波黑使用全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作为席位名称。
  4. ^ 文萊使用全名「文萊達魯薩蘭國」(Brunei Darussalam)作為席位名稱。
  5. ^ 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原初使用「 上沃尔特」(Upper Volt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84年8月6日改用今名。
  6. ^ 佛得角(“Cabo Verde”),原初使用英语意译国名佛得角(“Cape Verde”)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联合国,2013年10月24日申请改用葡萄牙文原名。
  7. ^ 柬埔寨最初使用通称柬埔寨Cambodia)申请加入联合国。1970年10月7日改为高棉共和国Khmer Republic)。1975年4月30日恢复原名柬埔寨Cambodia)。1976年4月6日更名民主柬埔寨Democratic Kampuchea)。1990年2月3日改用今名。
  8. ^ 喀麥隆Cameroon)1961年與英屬喀麥隆合併前使用法語國名「Cameroun」申請加入聯合國。1974年1月4日改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United Republic of Cameroon)。1984年2月4日改用今名。
  9. ^ 中非Central African Republic)在让-贝德尔·博卡萨统治后期,于1976年12月20日联合国席位更名为“中非帝國”(Central African Empire),1979年9月20日恢复原名。
  10. ^ 剛果(布)使用通称刚果Congo)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布拉柴維爾)」(Congo (Brazza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71年11月15日改用今名。
  11. ^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原初使用意譯國名象牙海岸(「Ivory Coast」)作为席位名称申請加入聯合國,(詳見科特迪瓦國名),1985年11月6日申请改为今名,1986年1月1日正式起效。
  12. ^ 12.0 12.1  捷克斯洛伐克在1945年10月24日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席位名稱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1992年12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通知聯合國秘書長,該國在1992年12月31日以後將會不復存在,分裂後的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兩國將會各自獨立申請會籍。之後,兩國在1993年1月19日分別加入聯合國。
  13. ^ 朝鲜使用全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作为席位名称。
  14. ^ 剛果使用全称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作为席位名称。最初以「剛果(利奧波德城)」(Congo (Leopoldville))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後在1964年改名「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又于1971年10月27日改為「 扎伊尔」(Zaire),最後在1997年5月17日改回現在的名稱。
  15. ^ 15.0 15.1 埃及敘利亞同時在1945年10月24日加入聯合國,皆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兩國於1958年2月21日的公民投票後,決定合併成為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也合二為一。直到1961年10月13日,敘利亞決定恢復國號為「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在聯合國的席位也一分為二。其後,埃及繼續在聯合國使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這個名稱,直至1971年9月2日改回現在的名稱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16. ^ 冈比亚,英语席位名称:「Gambia」,原初使用英语名称“The Gambia”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17. ^ 东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西德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兩國曾經在1973年9月18日分別申請加入聯合國,並且都被接納為會員。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此後就以一個「德國」席位代表這一個國家。
  18. ^ 印度尼西亞為了抗議馬來西亞獲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曾經於1965年1月20日短暫退出聯合國。1966年9月19日,印度尼西亞宣布恢復與聯合國的所有合作並參與其活動的意願,並於1966年9月28日重新獲邀加入聯合國。
  19. ^ 伊朗使用全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Iran (Islamic Republic of))作為席位名稱。
  20. ^ 哈萨克斯坦,英语名称:“Kazakhstan”,最初使用英语名称“Kazakstan”作为席位名称,1997年6月20日改用今名。
  21. ^ 韩国使用全名“大韩民国”(Republic of Korea)作为席位名称。
  22. ^ 老撾使用全名「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作為席位名稱。最初使用通称“老挝”(Laos)申请加入联合国,1975年12月2日改用今名。
  23. ^ 利比亞1969年最初使用“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Libyan Arab Republic)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於1977年4月21日至2011年9月16日間使用「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Libyan Arab Jamahiriya)作為席位名稱,2011年9月16日聯合國大國把利比亞席位交予全國過渡委員會後使用通称「利比亞」(Libya)作為席位名稱。
  24. ^ 马达加斯加最初使用全称“马尔加什共和国”(Malagasy Republic)的名义申请加入联合国。
  25. ^ 馬來西亞最初以「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1963年9月16日,馬來亞聯合邦改名為「馬來西亞」,為一個包含沙巴砂拉越新加坡的新聯邦國家。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並於1965年9月21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26. ^ 马尔代夫Maldives)最初使用“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 Islands)作为席位名称。
  27. ^ 马其顿曾经因与希腊在国家名称上发生争议,1993年4月8日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名称加入联合国,2019年2月14日席位改名为北马其顿。
  28. ^ 摩尔多瓦使用全名“摩尔多瓦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原初使用通称“摩尔多瓦”作为席位名称申请加入联合国。
  29. ^ 緬甸的英语席位名称为「Myanmar」。在1989年改名前使用英語名稱「Burma」申請加入聯合國。
  30. ^ 菲律賓Philippines)在1946年獨立前使用「菲律賓聯邦」(Philippine Commonwealth)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1. ^ 俄罗斯使用全名“俄罗斯联邦”(Russian Federation)作为席位名称。
  32. ^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 Kitts and Nevis”)最初使用“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作为席位名称,1986年11月26日改用今名。
  33. ^ 薩摩亞Samoa)在1997年改名前使用「西薩摩亞」(West Samo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4. ^ 注意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使用无附加符号的英语席位名称:“Sao Tome and Principe”,并非有附加符号的“São Tomé and Príncipe”或葡萄牙语名称“São Tomé e Príncipe”。
  35. ^ 南非South Africa)在1961年5月31日成為共和國前使用「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6. ^ 斯里蘭卡Sri Lanka)在1972年5月22日改名前使用「錫蘭」(Ceylon)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37. ^ 苏里南的英语名称为“Suriname”,最初使用英语名称“Surinam”作为席位名称,1978年1月23日改用今名。
  38. ^ 叙利亚使用全名“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39. ^ 坦桑尼亚使用全名“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作为席位名称。
  40. ^  坦噶尼喀最早在1961年12月14日申請加入聯合國,  桑给巴尔則在1963年12月16日申請加入聯合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通過後,合併成為一個會員國,並且在1964年11月1日改名為「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41. ^ 泰國在1949年12月22日改名前使用「暹羅」(Siam)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
  42. ^ 东帝汶的英文席位名称使用葡萄牙文原文“Timor-Leste”而非英文名称“East Timor”。
  43. ^ 阿联酋使用全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作为席位名称。
  44. ^ 英國使用全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作為席位名稱。
  45. ^ 美國使用全名「美利堅合眾國」作為席位名稱。
  46. ^ 委內瑞拉使用全名「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Venezuela (Bolivarian Republic of))作為席位名稱。原初使用通称委内瑞拉Venezuela)申请加入联合国,1999年12月15日改用今名。
  47. ^ 越南的英文席位名称按照官方标准为“Viet Nam”而非英文惯用的“Vietnam”。
  48. ^ 阿拉伯也門 北也門)最早在1947年9月30日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也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和取代它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民主也門 南也門)則在1967年12月14日以「也門南部」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代表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和改名後的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兩國在1990年5月22日合併成也門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亦合併為「也門」,自此就以一個「也門」席位為代表。
  49. ^  中華民國 衣索比亞外交承認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Shaw, Malcolm Natha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78.2003.
  2. ^ Jasentuliyana, Nandasiri, ed.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law.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p. 20. 1995.
  3. ^ CRAWFORD, JAMES. Statehood and Recognition. 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0-19-922842-3. doi:10.1093/acprof:oso/9780199228423.001.0001/acprof-9780199228423-chapter-1. 
  4. ^ Lauterpacht, Hersch.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11: 419–423 [2022-03-16]. ISBN 978-1-107-6094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3) (英语). 
  5. ^ 存档副本.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6. ^ 存档副本.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4). 

来源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