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維基簡訊/2014/2月/單頁版本
維基消息
[編輯]維基百科Wikipedia十三歲生日快樂!
[編輯]1月15日是維基百科(Wikipedia)誕生的日子,自第一個版本——英文版於2001年1月15日上線之後,在過去的13年,維基百科的社群不斷在提供自由的知識,取得知識者無需付出任何代價,亦無需受廣告困擾,因此,維基百科的條目數不斷上升,並成為了世界上訪問量第五大的網站。
據Alexa Internet和comScore的統計,維基百科是世界上最常瀏覽網站前十名之一。而維基百科使用量的快速增長也促使它在Google搜尋結果中擁有重要地位。隨著網際網路使用的發展,維基百科也漸漸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內容也陸續使用於學術研究、書籍刊物、會議報告和法案資料等使用,維基百科也經常被作為新聞資料的來源使用。英國廣播公司認為「維基百科」這個詞語成為21世紀的重要名詞之一,與Google、Facebook和YouTube已經成為令人熟悉的詞語,甚至如同20世紀的可口可樂一樣作為品牌而不再需要解釋。
至2013年1月,英文維基百科已有415萬個條目,而總編輯次數更是超越12億次。在各種百科知識網站中,維基百科的內容質量最高。你曾經編輯過維基百科的條目嗎?感謝所有為維基百科做過貢獻的人!
維基媒體基金會創立10週年——分享學習 十年有成
[編輯]2013年是維基媒體基金會支援維基百科與其姊妹計畫、來自全球社群成千上萬的志工貢獻者的十年慶。平均每個月,有五億的讀者會使用由維基社群所貢獻的開放知識,超過280種語言版本。這麼非比尋常的成果是需要社會運動才能達成。2003年,Jimmy Wales在佛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創辦了維基媒體基金會,為維基百科和其快速發展的姊妹計畫提供了長期、永續的未來。現在基金會座落於舊金山市區,基金會雇用超過170名職員,同時為國際維基媒體社群提供技術面、程式面、財務面以及法務面的支援與指引。
維基百科成立邁入第13年,其他語言版本相繼誕生,中文維基百科亦於2002年出現。維基百科是由屬於非營利組織的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託管與資助,同時維基媒體基金會還管理包括維基詞典與維基教科書等與維基百科相關的計畫,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經營主要是依賴公眾或者企業的捐贈和補助金。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主導之下催生數項姐妹計畫。2002年12月時推出了提供具有字典功能的維基詞典,不久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出收錄話語的維基語錄,以及同樣共同協作編輯提供自由教科書暨註釋說明的維基教科書。在這之後維基媒體基金會也陸續推出收集自由內容之多媒體的維基共享資源、提供各種民眾所編寫之新聞的維基新聞、作為物種目錄的維基物種、收錄有採用GNU自由文件授權條款或者其他公共領域文字檔案的維基文庫,以及作為收錄自由內容的網路學習資源與提供自由線上教學環境的維基學院計畫,與2012年8月加入的自由的世界旅遊指南-維基導遊。然而在所有的計畫之中,只有維基共享資源其完整度能夠與維基百科相比。
“ | 為了慶祝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十周年,基金會想要與您分享部分促成此事之熱情群眾的心聲。 | ” |
- 感言摘錄:
- Lutho
我是一個17歲男生,與我的單親媽媽、妹妹、弟弟、還有我的表姊跟表姊小孩,一起共同生活。我們住在一間窄小簡陋的木屋中,沒有人有工作,靠著每個月僅僅1100盧比(約計100美元)的補助勉強的活著。當我12年級畢業後,我想要取得地理學的地質學理學士學位(BSc Degree in Geology)並在南非這工作。維基百科對我非常有幫助,讓我在做作業以及專題時,只要上維基百科,就能得到所有我需要的資訊。每學期我的成績都有所進步,皆因我在維基百科上所獲取的資訊。
— Lutho,Sinenjongo高中學生,南非開普敦Joe Slovo Park區 非洲的維基百科零點計畫(Wikipedia Zero)請願者
- Jimmy Wales
很難想像在2003年,維基百科僅僅在兩台伺服器上運行--剛開始我是自己管理的。十年過了,基金會持續滿足著透過穩定而讓人信任的基礎設施,支持維基百科的這個角色。能夠讓夢想成真,這都要感謝下列這群人:數百萬名信任我們的捐款者、辛勤工作的專職人員、充滿遠見的董事會成員、以及成千上萬的志工們--尤其是志工們,因為他們不只是管理形塑我們的專案,同時也積極主動的參與基金會之營運。
— Jimmy Wales,維基百科共同創始人
身邊的逸夫樓照片上傳活動
[編輯]中文維基百科志願者及維基愛古蹟中國項目組共同舉辦的紀念邵逸夫的照片拍攝活動,旨在通過召集大家尋找和發現身邊的逸夫樓,為維基百科和其他維基媒體計劃提供高質量多樣性的照片,藉以紀念邵逸夫爵士在兩岸四地乃至全世界的捐資助學的慈善活動。
活動要求如下:
- 照片上傳截止日期為2014年2月15日早上八點(UTC)
- 照片需上傳者本人拍攝。帶有exif信息的原始圖片為宜
- 照片的內容須以邵逸夫而命名的「逸夫樓」、「逸夫學校」等建築為主,但不限於其外觀及所在地域
- 參加照片需在維基共享資源上傳時添加至「Category:Shaw Memory Campaign」分類中
- 活動將由公開召集的志願者評審選出五張最佳照片,獲獎者以及上傳照片最多的志願者將分別獲得價值人民幣50元的維基百科紀念品。(江浙滬包郵,超出郵費需自理)
中文維基導遊正式建站
[編輯]維基導遊起源於2004年10月7日的維客旅行(Wikitravel),當時的許多作者和管理員希望建立起該網站的德語分支。但由於維客旅行的運營權已於2006年4月20日收歸於Internet Brands所有,wikitravel.org這一域名也不能被再次使用。德語作者們的不滿最終導致了維基導遊以復刻Wikitravel的方式運行。於2006年12月10日上線,2012年8月加入維基媒體基金會。
維基導遊是個世界旅行指南的維基項目,由來自世界各地的維基導遊人協作構築。維基媒體基金會運作著維基導遊的服務器,因此維基導遊與維基百科、維基詞典以及其他偉大的維基項目一樣,同屬於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維基導遊項目內容使用知識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協議授權,因此可供其他用戶自由地用作商業用途。同時訪客可以免費訪問任何內容,並可以自由下載離線版本。對此類計劃有害的商業性影響,例如來自旅遊業的影響,被排斥於計劃之外。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文維基導遊的副標題。旅行的趣味不能缺少分享知識的精神,這便是構築維基導遊的磚塊。旅客們在大街上相遇時會彼此交換信息,你來自哪裡,我要去的那個地方怎麼樣?維基導遊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簡單,並且允許其他人分享維基導遊的信息,維基導遊的自由版權協議意味著你可以廣泛地傳播它們。維基導遊讓旅行變得更簡單——只因為它是自由的。
中文維基導遊正式建站,歡迎各位貢獻維基導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詢問處」已改名為「知識問答」
[編輯]中文維基百科於2006年11月7日由User:Stewart成立「詢問處」,在英文版對應版面是Wikipedia:Reference_desk,是解答任何與維基百科無關的問題的地方,就像圖書館的詢問處,或者奇摩知識+和百度知道之類的服務,適用於進行個人問題的尋求解答之處,並且不作為個人作業解答或作為宣揚個人主張或就某個議題發起討論。
由於數個用戶不斷在詢問處問關於維基百科的問題,為免混淆,「詢問處」已改名為「知識問答」,參閱相關討論。
外界關注
[編輯]德國法院要求維基百科驗證發佈內容,保證真實性
[編輯]半島電視台網站11月28日報導,德國司徒加特法院裁定維基媒體基金會應對其維基百科上的內容負責。
該法院表示,由第三方撰寫發表的維基百科內容雖不需由維基媒體基金會檢查,但如果有人投訴某項條目,維基媒體基金會有必要介入審查,若其內容與事實不符,基金會應當負責刪除該條目。且維基百科若不執行此項法令將有可能受到法律上的懲罰,有關當局也可能對其實施制裁。
報導指出,該法院日前受理了一起與維基百科有關的誹謗案件,原告表示維基百科上發佈的一篇與他有關的條目純屬汙衊,並要求維基百科刪除這些條目。由於在那起誹謗案件中,有部分的事實已被證實為虛構,該法院裁定維基百科應儘速刪除不符事實的條目,以免受罰。
法院發言人強調,「網站方在製作條目時必須要對事實和觀點予以區分。事實是可確認的,而觀點只是觀點。這樣才能保證人們查看維基百科時不被誤導。」不過該法院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指導方針,在這種情況下,網站應採取無罪推定原則,即除非有證據可以證明事實存在,否則各種推論、觀點均不適合發表在維基百科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維基百科上的所有條目都是由一些志願者編輯而成的,因此無法保證網站上發佈的所有條目都正確無誤。然而網站志願者們仍試圖找出部分存在錯誤條目的來源。
維基百科將在名人介紹頁添加真人聲音
[編輯]TNW網站1月25日報導,維基百科宣佈推出一個名為Wikipedia Voice Intro Project的新項目(維基百科語音介紹項目),在維基百科上添加名人的真聲錄音。
該項目是維基百科的編輯安迪Mabbett和安德魯·格雷的創意,他們認為維基百科可以在保存音頻文件上做更多工作,並開始接觸名人,請求他們提供記錄了自己聲音的音頻片段。
目前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弗萊已加入他說話的聲音樣本,維基百科希望這將擴大WikiVIP項目的知名度,從而促使其他名人在維基百科介紹他們的網頁上記錄自己的聲音樣本。
維基百科還呼籲那些在維基百科上擁有個人頁面的名人,向WikiVIP團隊提供其個人語音錄音,以幫助推動該項目。
新一代的授權方式-創用CC授權 4.0 正式出爐
[編輯]創用CC授權提供給作者靈活性(例如,他們可以選擇允許非商業用途使用他們的作品),保護使用或重新分配他人作品的人,所以他們只要遵守由作者指定的條件,不必擔心侵犯版權。維基媒體底下大部分專案項目採創用CC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3.0協議。
創用CC組織在經過超過兩年的討論與努力後,創用CC授權4.0版終於正式面世,進行數十項改進,讓分享和再利用創用CC授權材料,變得比以往更簡單也更可靠,也是目前最全球化、法律上最健全的創用CC授權制度。
以下是創用CC授權4.0版重要的新特色如下:
- 更全球化的授權:新的授權條款上使用全球都易了解的術語,讓創用CC授權4.0成為在全球都能利用的授權工具,不須再「移植」。創用CC授權4.0也引進正式的翻譯系統,讓全世界的使用者都能夠以自己的母語讀懂授權條款的內容。
- 著作權以外的權利:創用CC授權4.0透過開放但嚴謹的授權條款,將與再利用行為相關卻未被授權的權利納入授權範疇。在授權說明中加入這些列舉或非列舉權利的說明,可以讓利用人更放心按照他們預期方式利用著作,也符合創用CC授權人的授權目的。
這項特色對於具備「資料庫權利(database rights)」的國家尤其重要,因為過去在3.0時代並未明確承認這些自成一格的資料庫權利,使那些國家的人民在利用創用CC授權著作時發生困擾。創用CC4.0解決了這項困擾,將可適用的資料庫權利納入創用CC授權範疇,除非授權人有特別排除的意思表示。創用CC授權4.0同時也容許資料庫權利人利用創用CC單獨授權這些資料庫權利。
除此之外,創用CC授權4.0統一且明確表明,為了符合授權目的,部分著作權人的著作人格權、公開權、隱私權,在必要限度內是被認為放棄的(waived)。雖然在3.0時代許多人都已經清楚自己上述的權利會在授權目的範圍內被限制,但創用CC授權4.0讓這項規定更清楚。 - 符合一般常識的姓名標示方法:創用CC授權4.0微幅調整姓名標示的要求,讓它更符合實務需求。新授權條款明確允許被授權人可以只標示一個連接到姓名標示資訊頁面的連結,就滿足了姓名標示的需求。這項方法早在網路上被普遍使用,更早以前的授權版本也可能容許此法,不過創用CC授權4.0的出現明文承認這項方法可以使用,排除使用上的疑慮。
- 可選擇的匿名程度更高:如果創用CC授權人不想要讓自己的名字跟後續改作作品有所連結,創用CC3.0允許授權人要求被授權人在改作作品上移除姓名標示。創用CC授權4.0維持並擴張了該項規定,除了改作作品外,也可適用在重製物上,只要授權人不想要與授權後的產出作品有所連結,即便該作品並未修改原授權作品的內容或是與其他作品一起發行,都可以要求被授權人移除姓名標示。
- 30天的及時改正寬限期:在過去,所有CC授權在被授權人違反條款時都會終止,但創用CC授權4.0允許被授權人回復授權權利,只要他/她在發現後的30天內及時改正,不再違反條款。此寬限期與一些公眾授權規定相似,也較能反映實務上授權人與被授權人解決條款違約的方式。這項規定也讓利用清楚,只要他們立刻改正自己的違反行為,就能夠回復創用CC授權,而不會永久喪失權利。
- 更容易閱讀:創用CC授權4.0條款在設計上不僅比從前版本更易讀、易於了解,也更加精簡、更有組織。簡化的授權架構和平易近人的文字讓授權人和再利用人更容易清楚了解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進而增加了授權的執行力並降低利用過程的紛爭和困擾。
- 釐清CC授權運用在改作上的疑慮:「姓名標示(BY)」和「姓名標示-非商業性(BY-NC)」應用在改作上的困擾也在創用CC授權4.0中被釐清。創用CC授權4.0明確規定改作人可以授權自己利用授權後改作的作品,只要該授權不會妨礙被授權改作作品的人洽詢原著作的授權。這也是3.0和之前的版本適用下大家承認的利用方式,只是創用CC授權4.0更明確說明這項規定,讓改作人更了解自己應遵守的授權義務。
印度一家大學以自由協議發行百科全書
[編輯]《Konkani Vishwakosh》是四卷由貢根文寫成的百科全書,該語言主要由印度西海岸果阿及附近幫的族群使用。
在知識獲取(A2K,一個在印度由維基百科支持,網際網路及社會中心運行,維基媒體基金會資助的項目)的建議下,《Konkani Vishwakosh》的出版者,果阿大學將其釋於知識共享許可協議(CC-BY-SA3.0)下。這成為了已花費了三年時間建立的貢根文維基百科的一部分。 該百科全書的3632頁內容已由37位維基人數位化。
攝影師在維基媒體共享上為電子遊戲做記錄
[編輯]艾文·阿摩斯(維基共享用戶)是一名電子遊戲機愛好者,他自2010年起便開始在維基媒體共享上載高質素的電子遊戲機照片。現在他正著手於一項計劃,把這些照片發展成電子遊戲歷史的網上收藏展覽,名為「Vanamo網上遊戲博物館」。阿摩斯在集資網站Kickstarter上介紹了他這個想法,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獲得超過1000人捐贈逾17000美元的資金。這筆錢會用作購買古舊的電子遊戲機以拍成照片。
技術報告
[編輯]可視化編輯器的最近更新彙整
[編輯]可視化編輯器由維基媒體基金會製作用於在使用MediaWiki的網站上更方便地編輯,可以使編者在不熟悉維基語法的情況下編輯維基頁面。遵循「所見即所得」原則,編者在可視化編輯器上所做的編輯如同使用文字處理軟體一樣簡單。 以下是可視化編輯器最近的更新狀況,亦歡迎至Wikipedia:可視化編輯器/反饋協助測試改善。
- 通過HTML5的
<figure />
原理,可視化編輯器的圖像顯示方式已改變。歡迎評論。 [4]- 您現在可在移動設備上測試一個基礎版本的可視化編輯器;例子在此。
- 您現在可以在頁面元數據菜單中加入或移除
__NOTOC__
、__FORCETOC__
和__NOEDITSECTION__
。 [5] [6] [7]- 在工具欄,編輯樣式(諸如加粗、斜體等)的菜單現在有一個「下拉」箭頭()。插入菜單的順序也更新了一個標題。
- 您現在可以通過非常簡單的工具編輯
<gallery />
標籤。 [8]- 您現在可以在頁面菜單中看見快捷鍵幫助頁面。 [9]
- 當您更改分類後,您將可以在保存頁面後看見它們。 [10]
- 當您編輯模板,您將可以在右欄看見參數。加入時您必須加入一個星號(*)。 [11] [12]
- 頁面將會更快保存,感謝新的編碼方式使得服務器保存文本加快40%。 [13]
- 您可在您的維基尋求安裝一個新的工具以編輯模板數據。 [14]
- 輸入 id="mw-content-text" 可以指定可視化編輯器界面用和系統一樣的字號,不需設置 font-size。
介紹在維基百科使用「通用語言選擇器」
[編輯]通用語言選擇器(ULS)提供了靈活配置及分配界面語言、字體、輸入法等的方式。這將允許用戶在即使鍵盤不直接支持,也可以鍵入不同的語言,並通過腳本閱讀內容,即使本地未安裝需要的字體,或者在自定義選單選擇要顯示的語言。 於2014年1月21日為止,通用語言選擇器在所有維基媒體站點關閉因為它使得頁面載入緩慢。如果您希望使用網頁字體,或基於網路的鍵盤樣式,您需要在您的用戶設置選項中勾選複選框以再次啟用。如果今後性能問題能得到解決,此功能將重新啟用。 [15]
- 您的用戶設置:偏好設定 → 使用者概況表 → 國際化 → 啟用通用語言選擇器.
提供的功能列舉如下:
- 語言設置面板。主入口點配置語言工具。它可以從側邊欄上的跨語言列表使用,或從缺乏跨語言鏈接的wiki的個人工具欄中訪問。
- 用戶界面的語言調整。用戶可以更改界面的語言(內容語言無關)。 目前只對已登錄的用戶提供自訂UI。
- 字體選擇。Web字體提供腳本,使用戶可以查看非拉丁語言的內容,而無需安裝本地字體。用戶可以選擇替代字體,也可以使用自己的本地字體。
- 輸入法配置。鍵盤不支持輸入特定語言的用戶仍然可以通過使用輸入映射輸入。輸入法啟用後,印地語用戶可以通過QWERTY鍵盤鍵入「pa」以輸入印地語「प」。
- 輸入法上下文選單。提供切換語言和鍵盤映射的選項,顯示在每個活動的輸入元素的旁邊。在編輯英語維基百科條目Moscow時,用戶可以容易地結合英語、國際音標和俄語,如:「Moscow (/ˈmɒskaʊ/ or /ˈmɒskoʊ/; Russian: Москва, tr. Moskva; IPA: [mɐˈskva]) is the capital city and the most populous federal subject of Russia.」
OAuth擴展讓第三方編輯工具變得更容易使用
[編輯]所有維基媒體wiki現已支持OAuth,這是一種允許用戶無需提供密碼而授權第三方軟體工具來代替其進行維基編輯的開源標準。 第一個支持OAuth的工具是「CropTool」,它允許用戶在維基共享資源上裁剪圖片。
(看更多...)
如何在維基中顯示「時間」?
[編輯]{{UTC|+8}}模板可用於獲得指定時區的時間。本模板不用#time函數實現,以用於#time不能計算的日期。
使用顯示為2024年12月27日15:17
- time 是一個時間日期格式化函數,它的語法為:
{{ #time: 格式參數 }}
或者
{{ #time: 格式參數 | 時間參數 }}
如果時間參數未指定,則使用該條目被轉換為HTML的時間(值)。注意到由於緩存的緣故,這與條目被瀏覽的時間可能會有高達1星期的偏差。因此可能需要手工更新,方法是加上action=purge參數訪問頁面。
格式參數是一種格式字符,與在PHP的date中的用法相似。
下列格式代碼與在PHP中的意義一樣。所不同的是...
如果時間未被指定,則顯示文章最後一次被轉換成HTML的時間。由於緩存的關係,此時間和你瀏覽文章的時間可能有最長一個星期的差別。所以有時可能需要人工更新數據,方法是編輯文章但不做任何修改即保存。
參數format是表示格式的字符串,類似於PHP的時間格式.
以下格式代碼和PHP中date()函數意義相同。除了國際化(主要是語言)造成的差別以外,所有和PHP的不同點都應當作為軟體的錯誤進行報告。其中所有的數字輸出都會被替換成當地語言的時間格式,可以使用xn(見下文)恢復成顯示原來的數字。
代碼 | 描述 | 輸出(示例) |
---|---|---|
d | 一個月中的第 n 天,不足兩位補充0 | 04 |
D | 星期的縮寫,通常不國際化 | 五 |
j | 一個月中的第 n 天,不足兩位不補0 | 3 |
l | 星期的全稱,通常不國際化 | 星期五 |
F | 月份的的全稱,通常需要國際化 | 12月 |
m | 數字表示的月份,不足兩位補充0 | 01-12 |
M | 月份的的縮寫,通常需要國際化 | 12月 |
n | 數字表示的月份,不足兩位不補0 | 1-12 |
Y | 四位年份 | 2006 |
y | 二位年份 | 06 |
H | 小時,不足兩位補充0 | 00-23 |
i | 分鐘,不足兩位補充0 | 00-59 |
s | 秒,不足兩位補充0 | 00-59 |
以下代碼是對PHP作出的擴展:
代碼 | 描述 |
---|---|
xn | 將接下來的數字代碼恢復成ASCII中的阿拉伯數字例如,在印地語中,{{ #time:H, xnH}}輸出०६, 06。 |
xr | 將接下來的數字代碼顯示成羅馬數字 |
xg | 輸出月份名字的屬格,只針對那些區分主格和屬格的語言。 |
xx | 輸出"x" |
任何其他字符都將不做處理直接輸出。你也可以用引號來輸出未經處理的字符串。
- 引號中的字符直接輸出(但不輸出引號),沒有配對的引號也直接輸出。例如:
- {{; #time: "現在是" F}} → 現在是 12月
- {{ #time:i's"}} → 20'11"
- 像PHP的date()函數一樣的反斜槓轉義也是支持的。 \H 直接輸出 H , \" 直接輸出 " 。
未來可能會增加更多格式代碼,可能是完善PHP中已有功能,也可能是增加新功能。
使用參數time的語法,格式參照PHP的strtotime()函數。它同時支持相對時間,如"+10 hours",用來表示時區轉換。更多信息參見the GNU tar manual。
下表以國際協調時間(UTC)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07時17分17秒(北京時間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15時17分17秒)為例說明各格式參數的作用。
格式參數 | 說明 | 顯示結果 |
---|---|---|
A | 顯示AM或PM | AM |
a | 顯示am或pm | am |
c | 顯示長日期 | 2024-12-27T07:17:17+00:00 |
D | 星期數,以一個漢字顯示 | 五 |
d | 日期日數,有0補齊, | 27 |
F或M | 月份 | 12月 |
G或g | 當前UTC時間小時數,1位或2位數字 | 7 |
H或h | 小時數,2位數字 | 07 |
i | 分鐘數,2位數字 | 17 |
j | 日數,2位數字 | 27 |
L | 日期星期數,1位數字,星期日為1,星期六為7 | 1 |
l | 日期星期數,3位漢字 | 星期五 |
m | 月份數,2位數字 | 12 |
N | 星期數,星期一為1,星期日為7 | 5 |
n | 月份數,1位或2位數字 | 12 |
r | 英文長日期格式 | Fri, 27 Dec 2024 07:17:17 +0000 |
s | 秒數 | 17 |
t | 該月天數 | 31 |
U | 時間序號,1970-1-1 0:0:1為1 | 1735283837 |
W | 日期週數,顯示日期為當年第幾週 | 52 |
w | 星期數,星期日為0,星期六為6 | 5 |
Y | 日期年份,4位數字 | 2024 |
y | 日期年份,2位數字 | 24 |
z | 顯示日期為當年第幾日 | 361 |
系統默認的時間參數為當前UTC+0時間,可以使用{{#time:參數|+8 hours}}
得到當前北京時間(UTC+8時間)。
時間參數可以使用絕對時間,如「2008-12-31 23:59:59
」,也可以使用相對時間,如「+7 days
」或者「-5 hours
」得到默認時間7日之後或默認時間5小時之前的時間。也可以二者混合使用,比如{{#time:Y-m-d H:i:s|2001-2-3 04:05:06 +1 year +2 months +3 days +4 hours +5 minutes +6 seconds}}
返回
2002-04-06 08:10:12
使用xr
可以在其後顯示羅馬數字,如{{#time:xrY年xrm月xrd日|2008-12-31}}
顯示為MMVIII年XII月XXXI日
路線圖模板更新
[編輯]示範 | |||||||||||||||||||||||||||||||||||||||||||||||||||||||||||||||||||||||||||||||||||||||||||||||||||||||||||||||||||||||||||||||||||||||||||||||||||||||||||||||||||||||||||||||||||||||||||||||||||||||||||||||||||||||||||||||||||||||||||||
---|---|---|---|---|---|---|---|---|---|---|---|---|---|---|---|---|---|---|---|---|---|---|---|---|---|---|---|---|---|---|---|---|---|---|---|---|---|---|---|---|---|---|---|---|---|---|---|---|---|---|---|---|---|---|---|---|---|---|---|---|---|---|---|---|---|---|---|---|---|---|---|---|---|---|---|---|---|---|---|---|---|---|---|---|---|---|---|---|---|---|---|---|---|---|---|---|---|---|---|---|---|---|---|---|---|---|---|---|---|---|---|---|---|---|---|---|---|---|---|---|---|---|---|---|---|---|---|---|---|---|---|---|---|---|---|---|---|---|---|---|---|---|---|---|---|---|---|---|---|---|---|---|---|---|---|---|---|---|---|---|---|---|---|---|---|---|---|---|---|---|---|---|---|---|---|---|---|---|---|---|---|---|---|---|---|---|---|---|---|---|---|---|---|---|---|---|---|---|---|---|---|---|---|---|---|---|---|---|---|---|---|---|---|---|---|---|---|---|---|---|---|---|---|---|---|---|---|---|---|---|---|---|---|---|---|---|---|
|
鐵路系統標示是一系列基於維基表格、再將其句法簡化的模板。這系列模板主要為提供一個版式統一的路線圖製作平臺用以表示如鐵路、水路或其他運輸系統。路線圖由一系列風格統一的正方形SVG格式圖標構成,至今已經有超過3千個圖標上載於維基共享資源方便各維基企劃用戶自由享用。最基本上包括有路軌、車站、橋梁、河道、隧道、路軌交叉及轉車站。
前後經兩名俄語維基百科用戶努力後module:Routemap已經成型並可以完全取代之前的BS模板,基本使用法已經簡單在module的doc中說明,已經有使用維基百科:鐵路系統標示經驗的話應該很快就能上手,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請向同舟留言提問。
這模塊是一次過生成,不像以前的堆疊式模板,建議新的可以轉用這個模塊,舊引用舊的模板所組合,就能將其改造就進行修改。不要動原來的BS模板。
其實路線圖本身的代碼反而比BS模板簡化了,不過輸入{{#invoke:Routemap|route|pattern=
是比較麻煩,但這句呼喚Lua module的代碼已經直接陷入{{BS-map}}模板中,以後BS-map不再接受以舊版BS模板構建路線。
專題報告
[編輯]「來源專題」建立與推行計畫
[編輯]中文維基百科的專題是在提高維基百科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的條目質量,或組織一些內部活動的開放編輯小組及合作專區。User:Hanteng於2014年1月6日建立了Wikipedia:來源專題,維基來源主要是用於維基編輯工作協調及交流,專題主旨是推動並強化中文維基百科使用各級來源的考量、工具、統計及研究相關的交流及工作。
User:Hanteng計畫建立能獲取總觀信息的來源領域(Citation Sphere)研究,這方面他會和另一武漢大學研究者合作,將在Wikimedia_Labs以少數研究者開發基礎工具的方式運作,而統計結果會以中文及英文維基社群為首要分享對象。若有Python開發者對reftag工具中文化及中文平台化(見Wikipedia:來源專題#降低腳註門檻)有興趣的,User:Hanteng將可以提供簡單顧問服務,如建議如何快速上手XML 及Beautiful Soup等元件。
若有在地社群或單位對Wikipedia:來源專題的各地發展建議及維基運動資源需求,User:Hanteng亦表示將給予必要的知識及資源建議。
關於維基百科可信度的學術性研究
[編輯]常見的批評「維基百科不可靠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是錯誤的。的確,維基百科缺少一個傳統的品質控管方式(限制誰可以撰寫),但維基百科有一個新的品質控管方式:任何人都可以修改錯誤。
Nature 2005年的研究是第一個以同僚審查的方式比較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全書在科學部份的內容,由專家進行42 篇評審,當中發現單篇條目所含錯誤維基百科有4個,大英百科全書有3個,大英百科全書對此研究結果表示抗議,Nature 則堅持其研究成果無誤。但六年後,在維基百科的可信度上,仍為最經常被引用的研究。
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Brockhaus)是德語世界百科全書的代名詞「被視為其他語言世界中多部百科全書發展的典範」 (摘自大英百科全書 Brockhaus 條目)Stern (新聞雜誌)於2007年比較Brockhaus 和德文維基百科中隨機選取的 50 個條目,涵蓋各種主題,當中德文維基百科的正確度較高 (在 1-6 的評分表,1 為最高,6 為最低,Brockhaus 得 2.3分,德文維基百科得 1.6 分)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學術期刊)於2011年作出調查,量大與事實特定的研究取向:檢查維基百科上在某特定領域所有條目在一個特定方向上的正確度 (例如:1998 – 2008 年間所有 230 名美國州長候選人),他們所找到的錯誤數量很少:就一般研究工作而言,「維基百科可能足夠正確」;而且,發現其他「關於維基百科正確性的研究,其擔憂通常過於誇大」。Psychological Medicine (醫學期刊)於2011年作出審查,委員是具有臨床與研究專業的心理學家。審查後,得出結論「維基百科上有關憂鬱症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資訊,相較於有中央 核心編輯控制的相關網站、大英百科全書以及心理學教科書,在品質上一般而言與之相當,甚至更為出色」。但維基百科(以及大英百科全書),相較於其他資料,比較不易閱讀。Psychological Medicine (醫學期刊)於2011年亦作出審查,同篇文章也回顧了其他八篇 2007 – 2010 年間維基百科上關於健康資訊品質研究的文獻,得到以下結論:「維基百科在健康主題相關條目通常較少有事實上的錯誤,雖然在內容的廣度上可能有所不足。... 維基百科是可合宜地被推薦為一個資訊來源。」
結論為維基百科需要更多研究!一些藥理學研究對於藥物相關條目的評價較低;但整體而言,多數對於維基百科可性度的系統性研究皆與一般刻板印象相反,認為 維基百科的可性度高。這些研究結果應廣為周知。正確度的審查需要花很大的功夫(許多有關維基百科品質的研究使用替代性的指標,例如引用書目多=高品質)。 而且,系統性研究似多針對英文維基百科,且專注於少數特定主題。
Epic和牛津大學進行中的研究,目標是就不同語言的維基百科(英語,阿拉伯語,西語)以及跨主題的條目,研究其品質與正確性,與其他有代表性的百科全書比較。有關之研究由維基媒體基金會出資,審查員為學生與學界專家,透過小型測試研究,發展出研究方法。目標是比 2005 年的 Nature 研究更為嚴謹。
(上文為維基媒體基金會員工之一T.Bayer於Wikipedia:聚會/2011年台灣冬聚的分享,原文出處)
在2013年12月號維基簡訊分享了Wikimania 2013的會前會(Preconference)「維基百科教育專案」在做什麼?專題報告,這期繼續分享案例之一
在非洲教書的德國維基人Peter Gallert也分享他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使用維基百科作為作業的經驗。他已經在納米比亞理工大學將維基百科當做資訊能力(Information Competency)課程的作業之一。在納米比亞只有兩所大學,一所是比較學術性的大學,另外就是這一所理工大學。納米比亞的普遍學力,我覺得感覺像半個世紀之前的台灣。資訊能力這樣的課程,需要從很基本的東西開始教起,因為在學校裡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人有聽過百科全書,而就算聽過百科全書的,也會覺得維基百科不是百科全書,「這個網站不像紙本的百科全書,每個條目有依照字母排列。」學生們也有這麼回答的。因此,一學期的課程中,會有許多時間是在介紹基本的上網工具、電腦設備使用,以及到參考書、資料庫是什麼等基本概念。
儘管學生們的基本學力並不齊,但Peter也依照學生的能力設下的相對應的可能目標,這是我蠻驚艷的地方。這堂課只有個人作業,學生能夠在維基百科任一個條目裡頭貢獻一句話,只要這句話是自己寫出來的沒有抄襲,且具備完整的維基內部連結以及可信的參考來源,那就及格了。如果學生貢獻的條目通過新條目候選進入維基百科的首頁「你知道嗎」的欄位,那就有滿分的資格。
聽起來是蠻可行而具體的課程,不過在這裡分享並不是直銷宣傳,只講推動的成功之處聽來也假假的。Peter在分享中,也提到了許多在學校推動教育專案未來改進之處。第一,是助教難以融入維基百科的線上社群,因為課堂助教是跟學校簽約的工讀生,所以教學熱誠並不高,當Peter想要替助教舉辦維基百科的教學工作坊,「助教們會揮揮手上的契約,跟我說『我跟學校簽的條件沒有要我參加工作坊』」以致於助教們並不理解基本的維基百科運作方式,另外今年他的課程修的人太多,人數約有九百多人,他一個人很難照顧到所有學生。
(本文來源,另外亦可參見Wikipedia:台灣教育專案)
《維基人》2014年1月-第10期專題-南京
[編輯]《維基人》亦是由中文維基人自主編撰、出版的刊物。第10期主題是「南京專題」,由user:SyaNHs(暱稱鯨)成為本次的特約供稿者,於2009年12月2日註冊參與中文維基百科編輯,現居於南京,是位樂於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
- 以下是部分內容文摘:
南京 南京曾經作為民國首都二十二載,1928年頒佈的《首都計劃》基本奠定了南京城市規劃的基本格局,就算你現在來南京不少人也能告訴你舊民國政府的國防部、交通部、最高法院怎麼走,那些年頭已久的建築依然佇立在那裡,見證著時光的變遷。在1929年奉安大典時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南京途徑之處皆被冠以「中山」、「逸仙」之名,這些地名深植南京城中,就算八十多年後的今天仍未改變。當然,除了拜謁中山陵,你也可以中山路新街口轉盤處見到孫中山先生——南京市為孫中山在市中心立了一尊雕像。時光在這座城市雕刻的印記,讓南京不那麼善於遺忘過去並且總是能夠追憶到舊時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