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ItsYifeiSun/TWA/Earth/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歷險


地球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四大類地行星之一——換言之,地球的主要構成成分是固體。其餘三個類地行星是水星、火星和金星。

地球也被稱作「藍色星球」,在地球棲息的動植物品種數以百萬計,當中包括人類。地球是銀河系中唯一已知的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地球上有許多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儘管地球上的一些地區可能是危險的或不適合居住的。

科學表明,地球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已經完全改變了它的大氣層,這種改變造成了生物圈的出現。

71%的地球表面被鹽水海洋覆蓋,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存在液態水的唯一地方;地球表面的另外29%由大陸和島嶼形狀的岩石土地組成。

地球與太陽系中的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特別是太陽和月亮。地球大約每365.25天繞太陽一圈,旋轉一圈稱為「日」,繞太陽旋轉一圈則稱為「年」,這就是為什麼一年中有365天,但日曆上每4年增加一次閏日。[1]

形態及構造

[編輯]

地球是一顆陸地行星,這意味著與木星這樣的氣體巨星不同,地球是由固體岩石組成的。地球是四顆類地行星中質量和直徑最大的一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扁球體,這意味著它基本上是一個球體,但它在中間凸起。地球的周長約為40000公里;地球的平均寬度約為12700公里。地球上的最高點是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最低自然點是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海拔10911米)。由於中部或赤道的隆起,距離地球中心最遠的點是厄瓜多的欽博拉索山山頂。[2] 在內部,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它有一個叫做地殼的外層固體岩石層。地球上生活的一切都在地殼之上;地殼下面是一層厚的半液態岩石,稱為地函;在這下面是一個薄的液體層,稱為外芯,然後是實心的鐵內芯。地殼的厚度會發生變化,在陸地上的平均厚度在30-50公里之間,在一些地方的海底則只有6公里厚。[3]

板塊構造

[編輯]

地球是唯一一個板塊構造活躍的陸地行星。由於板塊構造,地殼基本上漂浮在下面地函的厚液體岩石上。地殼被分成稱為板塊的部分,這些板塊在移動時相互作用,引發地震,形成火山和山脈,板塊相交的地方稱為板塊邊界。板塊邊界有三種類型:構造型、破壞型和轉換型。[4]

地貌

[編輯]

地球各地變化很大。超過70%的地球表面被水覆蓋。地球的水下表面有許多與海面相同的特徵,有火山、山脈、溝渠或峽谷。未被水覆蓋的30%主要是森林、沙漠、平原、山脈和高原。人類文明導致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即城市的發展。許多事情可以改變地球表面,板塊構造是變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其他原因,如風雨侵蝕、海洋侵蝕或隕石撞擊。構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主要有三種:火成岩,是地函岩漿或熔岩到達地表並冷卻後形成的。當天氣變冷時,它會變成岩石或凝固;沉積岩,是由泥沙(如沙子或其他岩石的小塊)粉碎並緊密堆積而成的;當這兩種類型中的任何一種被高溫或低溫和壓力改變時,就形成變質岩。[5]

大氣圈

[編輯]

行星的大氣層是圍繞著它的一層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氣體,它由重力所維持。地球的大氣層由大約78%的氮氣、21%的氧氣和少量其他氣體組成,這種混合物通常稱為空氣;大氣層再往上,有一層臭氧層,吸收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紫外線輻射對人是危險的,因此沒有臭氧層就不可能有生命。大氣層還保護地球免受流星和小行星的撞擊,這是因為小行星在飛行過程中由於摩擦而燃燒,這也有助於保持地球溫暖。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內的一些氣體將地球包圍,就像一層毯子,將熱量困住,保持地球溫暖。[6]

天氣、氣候及水圈

[編輯]

熱空氣上升,在上升時變冷,然後下降,這被稱為對流。當熱空氣遇到冷空氣時,會產生不同的天氣影響。對流是地球上幾乎所有天氣的原因。當地球表面變熱時,水分蒸發,變成水蒸氣而上升。隨著氣溫升高,水蒸氣變得越來越冷,在變得足夠冷時,它又會冷凝成水,這導致了雲和雨。上述過程被稱為水循環。[7] == 地球的運動 ==

地球上的一天大約需要24小時,一年大約需要365天。事實上,地球繞太陽公轉需要365.24天,每四年後增加一天,此時一年就變成366天,這一年成為閏年。地球平均距離太陽1.5億公里,以每秒30公里或每小時108000英里的速度移動。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平均距離為25萬英里,月球繞地球自轉一圈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部分,與數千個小天體和八顆行星一起圍繞太陽運行。太陽,也就是太陽系,目前正穿過銀河系的獵戶座臂,這一過程將持續大約10000年。[8] == 參考資料 ==

  1. ^ Gnawledge, O'penn. "Planet Earth in the Balance of History". Science and Nature Journal. SandNjournal.com/Earthinthebalance. March 21, 20. April 24th, 2013 閱覽.
  2. ^ "Origin of the Moon and Earth". Reisch, Maggy. Nature.com: Volume 10:2, p.19-27. http.www.nature.com/102/Reisch/Earth. 2009-07-28 閱覽.
  3. ^ "Tectonic plates. Shifting Sands". Roberts, Pau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harvard.edu/roberts/shifting. Retrieved 2009-07-28.
  4. ^ Toshiro Tanimoto. "Crustal of the Eart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9-08-02 閱覽.
  5. ^ Toshiro Tanimoto. "Crustal of the Eart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9-08-02 閱覽.
  6.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
  7.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
  8.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


大歷險


地球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也是太陽系四大類地行星之一——換言之,地球的主要構成成分是固體。其餘三個類地行星是水星、火星和金星。

地球也被稱作「藍色星球」,在地球棲息的動植物品種數以百萬計,當中包括人類。地球是銀河系中唯一已知的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地球上有許多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儘管地球上的一些地區可能是危險的或不適合居住的。

科學表明,地球大約形成於45億年前。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已經完全改變了它的大氣層,這種改變造成了生物圈的出現。

71%的地球表面被鹽水海洋覆蓋,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存在液態水的唯一地方;地球表面的另外29%由大陸和島嶼形狀的岩石土地組成。

地球與太陽系中的其他物體相互作用,特別是太陽和月亮。地球大約每365.25天繞太陽一圈,旋轉一圈稱為「日」,繞太陽旋轉一圈則稱為「年」,這就是為什麼一年中有365天,但日曆上每4年增加一次閏日。[1]

形態及構造

地球是一顆陸地行星,這意味著與木星這樣的氣體巨星不同,地球是由固體岩石組成的。地球是四顆類地行星中質量和直徑最大的一顆。地球的形狀是一個扁球體,這意味著它基本上是一個球體,但它在中間凸起。地球的周長約為40000公里;地球的平均寬度約為12700公里。地球上的最高點是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最低自然點是馬里亞納海溝底部(海拔10911米)。由於中部或赤道的隆起,距離地球中心最遠的點是厄瓜多的欽博拉索山山頂。[2] 在內部,地球與其他類地行星相似,它有一個叫做地殼的外層固體岩石層。地球上生活的一切都在地殼之上;地殼下面是一層厚的半液態岩石,稱為地函;在這下面是一個薄的液體層,稱為外芯,然後是實心的鐵內芯。地殼的厚度會發生變化,在陸地上的平均厚度在30-50公里之間,在一些地方的海底則只有6公里厚。[3]

板塊構造

地球是唯一一個板塊構造活躍的陸地行星。由於板塊構造,地殼基本上漂浮在下面地函的厚液體岩石上。地殼被分成稱為板塊的部分,這些板塊在移動時相互作用,引發地震,形成火山和山脈,板塊相交的地方稱為板塊邊界。板塊邊界有三種類型:構造型、破壞型和轉換型。[4]

地貌

地球各地變化很大。超過70%的地球表面被水覆蓋。地球的水下表面有許多與海面相同的特徵,有火山、山脈、溝渠或峽谷。未被水覆蓋的30%主要是森林、沙漠、平原、山脈和高原。人類文明導致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即城市的發展。許多事情可以改變地球表面,板塊構造是變化的主要原因,但也有其他原因,如風雨侵蝕、海洋侵蝕或隕石撞擊。構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主要有三種:火成岩,是地函岩漿或熔岩到達地表並冷卻後形成的。當天氣變冷時,它會變成岩石或凝固;沉積岩,是由泥沙(如沙子或其他岩石的小塊)粉碎並緊密堆積而成的;當這兩種類型中的任何一種被高溫或低溫和壓力改變時,就形成變質岩。[5]

大氣圈

行星的大氣層是圍繞著它的一層由多種成分組成的氣體,它由重力所維持。地球的大氣層由大約78%的氮氣、21%的氧氣和少量其他氣體組成,這種混合物通常稱為空氣;大氣層再往上,有一層臭氧層,吸收太陽的紫外線輻射。紫外線輻射對人是危險的,因此沒有臭氧層就不可能有生命。大氣層還保護地球免受流星和小行星的撞擊,這是因為小行星在飛行過程中由於摩擦而燃燒,這也有助於保持地球溫暖。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內的一些氣體將地球包圍,就像一層毯子,將熱量困住,保持地球溫暖。[6]

天氣、氣候及水圈

熱空氣上升,在上升時變冷,然後下降,這被稱為對流。當熱空氣遇到冷空氣時,會產生不同的天氣影響。對流是地球上幾乎所有天氣的原因。當地球表面變熱時,水分蒸發,變成水蒸氣而上升。隨著氣溫升高,水蒸氣變得越來越冷,在變得足夠冷時,它又會冷凝成水,這導致了雲和雨。上述過程被稱為水循環。[7]

地球的運動

地球上的一天大約需要24小時,一年大約需要365天。事實上,地球繞太陽公轉需要365.24天,每四年後增加一天,此時一年就變成366天,這一年成為閏年。地球平均距離太陽1.5億公里,以每秒30公里或每小時108000英里的速度移動。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平均距離為25萬英里,月球繞地球自轉一圈大約需要一個月時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部分,與數千個小天體和八顆行星一起圍繞太陽運行。太陽,也就是太陽系,目前正穿過銀河系的獵戶座臂,這一過程將持續大約10000年。[8]

參考資料

  1. ^ Gnawledge, O'penn. "Planet Earth in the Balance of History". Science and Nature Journal. SandNjournal.com/Earthinthebalance. March 21, 20. April 24th, 2013 閱覽.
  2. ^ "Origin of the Moon and Earth". Reisch, Maggy. Nature.com: Volume 10:2, p.19-27. http.www.nature.com/102/Reisch/Earth. 2009-07-28 閱覽.
  3. ^ "Tectonic plates. Shifting Sands". Roberts, Pau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harvard.edu/roberts/shifting. Retrieved 2009-07-28.
  4. ^ Toshiro Tanimoto. "Crustal of the Eart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9-08-02 閱覽.
  5. ^ Toshiro Tanimoto. "Crustal of the Earth".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2009-08-02 閱覽.
  6.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
  7.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
  8. ^ "NASA - Earth's atmosphere". NASA Student Guides. http.www.nasa.gov/student/atmosphere. 2009-08-06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