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EzrealChen/備用沙盒12
這是EzrealChen的使用者頁面。使用者沙盒是使用者頁面的子頁面,屬於使用者的測試區,不是維基百科條目。 公用沙盒:主沙盒 | 使用指南沙盒一、二 | 模板沙盒 | 更多…… 此使用者頁面的子頁面: 外觀選項: 用字選項: 如果您已經完成草稿,可以請求志願者協助將其移動到條目空間。 |
The Postman 1997 revise
2月12日[1]
4月1日[2]
5月19日[3]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99377325/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340557930/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441525842/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123952994/ Tarah Paige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158989713/
https://www.newspapers.com/image/917439543/
製作過程
[編輯]發展
[編輯]1985年秋天,製片人史蒂夫·蒂施買下了大衛·布林小說《末日郵差》的電影改編權[9]。布林回憶道,當時小說剛出版幾個月,他在經紀人的催促下便售出了改編權[10]。改編電影在華納兄弟旗下籌備,蒂施與溫蒂·芬納曼擔任製片人,艾瑞克·羅斯執筆劇本。這三人不久後促成了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阿甘正傳》。[11]在接下來的幾年,曾有幾位明星有興趣出演改編電影,包含湯姆·漢克斯、米高·基頓與羅賓·威廉斯,而導演人選則有揚·德邦特、巴瑞·李文森、李察·唐納與朗·侯活,但最後都沒有結果[11]。布林認為,眾演員和導演拒絕本片是因為羅斯寫的劇本太糟糕,經過多次重寫後也沒有改善,他亦稱該劇本背離原著精神[10]。羅斯之後退出了企劃[11],劇本在1995年的時候已由布萊恩·海格蘭重寫[12][13]。羅斯稱他原本的劇本是一部帶有諷刺元素的電影,羅斯的經紀人朗·馬迪吉安(Ron Mardigian)則稱,原劇本有著傳統西部片的架構,僅僅描寫善惡對決好人勝的劇情而沒有後來加入的愛國主義描寫,且片長只有2小時而不是3小時[11]。
最後,華納兄弟時任董事長特里·塞梅爾決定將改編電影交付給凱文·科斯特納,科斯特納答應接下[11]。正好布林的妻子此前在看《夢幻成真》時,就認為科斯特納很適合演《末日郵差》的主角[10]。1996年6月,宣布科斯特納將擔任主演,科斯特納的製片公司Tig Productions同時也與華納兄弟續約至1998年結束[14]。科斯特納、吉姆·威爾森與蒂施一同擔任製片人,導演則尚未確定[14]。1996年8月底,科斯特納確認將同時擔任導演,本片是他繼《與狼共舞》後第二次執導電影[15]。
科斯特納請海格蘭編寫新的劇本[10]。華納兄弟賦予科斯特納相當大的主導權,同時他也已身兼導演、主演和製片人三個重要職位[11]。在科斯特納接管改編電影後,華納兄弟為本片亮起綠燈[9]。據稱科斯特納為了製作本片,將主演《空軍一號》的機會交給哈里森·福特[16],並且推遲HBO電視劇《肯塔基循環》的製作[17]。選角方面,科斯特納在拍《軍官與間諜》時非常欣賞共戲演員威爾·派頓,此次便邀請對方來飾演反派伯利恆將軍[18]。對於女主角愛碧,科斯特納與威爾森認為她堅強獨立、不感情用事,但仍會在戀愛上流露深情,整體上和等人來救的常見動作片女主角很不一樣[18]。他們在看過眾多女演員後選上電影界新人奧利維婭·威廉斯,她此前有過演舞台劇的經驗,但演出電影是頭一遭[18]。大橋鎮鎮長由搖滾歌手湯姆·佩蒂客串飾演,因為科斯特納想要讓電影觀眾看到新面孔但又覺得面熟[18]。
拍攝
[編輯]本片的主體拍攝於1997年3月10日開始[19],在該年春天和夏天完成拍攝[20]。本片的攝影指導由史蒂芬·F·溫頓擔任,他此前曾為科斯特納監製的電影《復活島》(1994年)掌鏡[21]。本片採用2.35:1的影像長寬比進行拍攝,比當時標準的1.85:1更寬,原因是溫頓與科斯特納想要呈現史詩感[20]。本片約有九成的畫面是外景拍攝,並有很多廣闊的外景鏡頭[20]。主要取景地由南往北分別是亞利桑那州的圖森、俄勒岡州的本德和華盛頓州的梅塔蘭瀑布鎮[20],主角的旅程即是照這個順序[22]。根據計畫,本片先在圖森拍攝約三週,4月初前往俄勒岡州中部拍攝八週,最後在華盛頓州拍攝八週[19]。
劇組於1997年1月開始搭景,在圖森一帶耗資100萬美元[19]。在亞利桑那州,劇組於圖森和綠谷等地取景,為當地創造大量工作機會,劇組雇用244位當地人員和800位臨時演員[23]。本片的開場位在一座大旱湖[註 1],劇組在圖森的一處沙石場取景,並建造了船塢殘骸的布景[24]。4月至5月時,劇組前往俄勒岡州拍片,在本德創造了600萬美元的產值[25]。劇組也在該州的史密斯岩州立公園、克魯克特河國家草原和奧喬科國家森林拍攝[26]。5月至7月,劇組到人口僅有230人的梅塔蘭瀑布鎮拍攝,在當地投入700萬美元[25],但有居民受拍攝所擾[27]。大橋鎮拍攝於該鎮的邊界大壩[28]。劇組在壩面建造了大橋鎮的布景,過程經過當局的許可及審核[29]。在主體拍攝的最後幾週,劇組回到洛杉磯拍攝綠幕戲[24]。
伯利恆將軍的大本營在圖森的一處露天採礦場拍攝[30]。對劇組來說,該處是非常大的布景,有1.5英里(2.4公里)那麼廣,深度則超過1,200英尺(370公尺)[31]。大本營的夜間戲是溫頓當時做過最大的,他用上了25架6千瓦的聚束燈來為畫面整體打光[31]。在該橋段中,伯利恆的手下從河中心的浮動船塢將電影投影在岩壁上,由於劇組沒辦法清楚拍出所播放電影的畫面,所以最後是由電腦特效團隊用數位接景手法加上[31]。
電影的畫面色調反映主角的心境,前半段在圖森時是以藍色為主的陰冷色調,到了俄勒岡州之後畫面開始變得豐富美麗,有了更多色彩和溫度[32]。溫頓在拍攝動人場面時會增加攝影機的拍攝速度,例如主角從農場小男孩手中接過信的重要鏡頭,拍攝時是從平常每秒24幀增加至110幀[33]。以一般速度播放這些幀即營造出慢動作的效果,溫頓稱這麼一來觀眾可以清晰地感受而不覺得模糊,並有著夢幻的感覺[34]。
特效與後製
[編輯]大衛·尼格隆(David Negron)擔任本片的視覺效果總監,該職原本是由翠西亞·艾許福德(Tricia Ashford)負責,她在主體拍攝快結束時退出,原因是與科斯特納溝通不好[35]。尼格隆原本負責本片的分鏡,期間也會向科斯特納解釋要怎麼實現場景中的特效[24]。本片使用較為低調和寫實風格的特效,主要是藉由接景將現實場景轉換成製作團隊想呈現的末日後景象[36]。例如本片的開場位在一座大旱湖,劇組的取景地並沒有完全符合需求,於是尼格隆與特效公司Cinesite合作,用數位接景技術將科斯特納身後的三齒蒿從畫面中移除[24],並在背景中加入從加利福尼亞州拍來的山[37][24]。另一個例子是攝影指導史蒂芬·F·溫頓覺得晴朗無雲會讓畫面很無聊,所以額外拍了兩百多個特別的雲景,讓後製團隊替換上去[38]。除了雲以外,下雨和下雪的場景也是後製團隊處理的對象[39][40]。
本片的後期製作期只有不到3個月,因為華納兄弟把檔期定在12月聖誕節[36]。在艾許福德原本的規劃中,特效主要在後製階段完成,主體拍攝期間由特效攝影指導菲利浦·提米(Philipp Timme)拍攝大量素材,在後製時視情況使用[36]。採用這種做法是因為時間緊湊,若在電影拍完之前就開始處理特效,後製團隊只憑分鏡無法完全確定他們要如何著手[36]。然而此法不符常理或傳統,提米認為這可能就是艾許福德與科斯特納不合的原因[24]。艾許福德退出以及主體拍攝收工後,尼格隆從零完成150個以上的特效鏡頭[36],他與提米根據艾許福德留下的註記,把已經拍好的素材用在適合的地方,過程頗為艱辛[24]。
在開場橋段中,劇組讓獅子和驢子在綠幕前拍攝[41],後製中再加入背景[42]。本片也有幾場運用特效的動作戲,例如繩索橋的橋段。演員們實際在懸空的橋上演出[28],而主角跳到河裡的橋段則使用了特技和特效[43]。科斯特納的替身演員穿著索具實際從橋上跳下,之後劇組再於綠幕前搭建一座假的吊橋讓科斯特納「假跳」,最後後製團隊將拍下的畫面整合成該橋段[43]。主角在大橋鎮搭乘纜車的橋段也使用了類似的手法,劇組在水壩拍攝時,科斯特納乘坐在直升機吊著的車廂裡而非真的纜車,而近距離鏡頭則是在綠幕前拍攝[44]。
《2013終極神差》長達177分鐘,比一般電影還要多出許多。該片在兩場試映中得到的迴響有如災難,華納兄弟高層勸科斯特納刪減片長,但科斯特納拒絕,並將該片比做《日瓦戈醫生》(1965年,片長193分鐘)。[45][46]
- ^ TUCSON, Ariz. — The casting call for Kevin Costner's latest movie proves he has thousands of baldheaded fans. (新聞稿). Associated Press. 1997-02-12 (英語).
- ^ BEND, Ore. — A Kevin Costner film about life in a post-apocalyptic land begins filming today in Central Oregon, where the stark beauty of the high desert will provide an apt backdrop. (新聞稿). Associated Press. 1997-04-01 (英語).
- ^ BEND, Ore. — Kevin Costner and his film crew are gone. So are the long lines. (新聞稿). Associated Press. 1997-05-19 (英語).
- ^ Cowan, Ron. ALL ABOUT... KEVIN. Statesman Journal. 1997-04-13 [2024-05-13] –透過Newspapers.com (英語).
- ^ Kershner, Jim. Waiting for 'The Postman'. The Spokesman-Review. 1997-02-16 [2024-05-13] –透過Newspapers.com (英語).
- ^ Craig, John. Lots of water delivered to filming of Costner's 'Postman'. The Spokesman-Review. 1997-05-31 [2024-05-13] –透過Newspapers.com (英語).
- ^ Craig, John. A new water world. The Spokesman-Review. 1997-05-31 [2024-05-13] –透過Newspapers.com (英語).
- ^ Lee, Linda. A Banner Year for Movie Title Tangles.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8-18 [2024-05-13] (美國英語).
- ^ 9.0 9.1 Grove, Martin. 12 years for 'Postman' to make special delivery.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7-12-24 (美國英語).
- ^ 10.0 10.1 10.2 10.3 Brin, David. The Postman: the Movie. Worlds of David Brin. DavidBrin.com. December 1998 [2010-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8) (美國英語).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Welkos, Robert W. It Wasn't Rain, Sleet, Snow or Dark of Night. Los Angeles Times. 1998-01-13 [202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1) (美國英語).
- ^ Galloway, Stephen. Finerman Prods. bolsters prod'n.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05-05 (美國英語).
- ^ Galloway, Stephen. Correc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5-05-08 (美國英語).
- ^ 14.0 14.1 Galloway, Stephen. Costner delivers 'Postman' deal.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6-06-10 (美國英語).
- ^ Fleming, Mike. Red Letter Day For Costner. New York Daily News. 1996-08-25 [202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9) –透過Newspapers.com (美國英語).
- ^ Meyer, Joshua. Kevin Costner Insisted On Harrison Ford's Casting In Air Force One. SlashFilm. 2023-01-10 [2024-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7) (美國英語).
- ^ Variety Staff. Myers gets $10 mil for ‘SNL’-derived pic. Variety. 1998-04-07 [2024-04-23] (美國英語).
- ^ 18.0 18.1 18.2 18.3 Casting. thepostman.com. Warner Bros. [199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1998-02-05) (英語).
- ^ 19.0 19.1 19.2 Daniels, Jeffrey. Warner Bros.' "The Postman," produced, directed by and starring Kevin Costner, started principal photography in southern Arizona on March 10.. The Hollywood Reporter. 1997-03-19 (美國英語).
- ^ 20.0 20.1 20.2 20.3 Oppenheimer 1997,第87頁.
- ^ Oppenheimer 1997,第86頁.
- ^ Oppenheimer 1997,第89-90頁.
- ^ Muttalib, Bashirah. ‘Postman’ becomes time-honored in Arizona. Variety. 1998-01-22 [2024-04-23] (美國英語).
- ^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Magid 1997,第94頁.
- ^ 25.0 25.1 Variety Staff. ‘Postman’ delivers for the Northwest. Variety. 1997-06-12 [2024-04-23] (美國英語).
- ^ 《2013終極神差》片尾名單
- ^ Ho, Vanessa; Burkhart, Dan. Movies on location.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7-08-15 [2024-05-06] (英語).
- ^ 28.0 28.1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4頁.
- ^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5頁.
- ^ DVD Production Notes: On Location 1998,第2-3頁.
- ^ 31.0 31.1 31.2 Oppenheimer 1997,第88頁.
- ^ Oppenheimer 1997,第90頁.
- ^ Oppenheimer 1997,第90-91頁.
- ^ Oppenheimer 1997,第91頁.
- ^ Magid 1997,第93-94頁.
- ^ 36.0 36.1 36.2 36.3 36.4 Magid 1997,第93頁.
-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8分鐘處.
- ^ Oppenheimer 1997,第92頁.
-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7分鐘處.
-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9分鐘處.
-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7分鐘、第8分鐘處.
- ^ Magid 1997,第96-97頁.
- ^ 43.0 43.1 Magid 1997,第98頁.
- ^ DVD Special Features - The Postman's CGI Route 1998,第3分鐘、第4分鐘處.
- ^ Goldstein, Patrick. Costner's Feeling a Little Less 'Love'. Los Angeles Times. 1999-09-15 [2024-04-11] (美國英語).
- ^ Goldstein, Patrick. 'Doctor Zzzhivago'? Many of this season's releases have epic lengths, but that doesn't always reflect epic visions.. Los Angeles Times. 1997-12-03 [2024-04-11] (美國英語).
引用錯誤:頁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標籤,但沒有找到相應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