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撤銷的典範條目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曾屬典範條目,但已撤銷資格。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撤銷資格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而重新符合標準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條目里程碑
日期事項結果
2007年1月28日優良條目評選入選
2007年2月12日典範條目評選入選
2015年2月25日典範條目重審撤銷
當前狀態:已撤銷的典範條目
基礎條目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屬於維基百科人物主題的基礎條目。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丙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德國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德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德國相關主題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傳記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歷史專題 (獲評丙級未知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歷史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歷史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未知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音樂專題 (獲評丙級
本頁面屬於音樂專題的範疇,一個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音樂類內容的項目。請於討論頁討論相關條目。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古典音樂專題 (獲評丙級極高重要度
本頁面屬於古典音樂專題,一些維基人致力於改善維基百科中古典音樂相關的條目內容。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極高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極高重要度
有聲維基百科專題 (獲評丙級
本條目屬於有聲維基百科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有聲條目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丙級

Untitled

[編輯]

可以將「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改成「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嗎? 港台習慣將 "van" 釋成 "凡"。

因為在繁體字裡「范」和「範」是兩個不同的字,而我們沒有使用「範」這個習慣。 (你可以去 Google 找找。用「範」的都是只是用了繁簡互換的內地網頁) -- 石添小草 02:50 2003年10月29日 (UTC)

你自己就可以動手改呀,用頁面左側的「移動本頁」來把一個頁面轉移到另外一個。 --Mountain 03:52 2003年10月29日 (UTC)

有很大一段內容(用戶Piker所加入)侵犯版權,已經刪除。--Formulax 08:16 2003年8月12日 (UTC)

世上不只一個貝多芬,只用姓氏作條目名稱可能會做成混亂,縱然這個貝多芬比起其他貝多芬出名。歡迎到命名常規討論外國人條目的命名。 --Lorenzarius 04:54 2003年10月18日 (UTC)

貝多芬和莎士比亞

[編輯]

貝多芬和莎士比亞

音樂和文學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音樂是來自靈魂的一種召喚,它促使那些「在路上」的漂泊者永遠都不停止腳步。尼采、叔本華等哲人在迷茫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音樂,因為那是一片心靈的淨土。 貝多芬說:「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貝多芬對歷史、哲學、文學都有研究,還醉心於古代神話。他研究了席勒、歌德的詩歌和莎士比亞、莫里哀等人的作品;他還入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他閱讀了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以後,創作了著名的鋼琴奏鳴曲《熱情奏鳴曲》(作品第57號)和《暴風雨奏鳴曲》(作品第31號)。 貝多芬的學生兼秘書安東·申德勒曾經問貝多芬,《暴風雨奏鳴曲》的內容是什麼?貝多芬回答是「你去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吧!」 《暴風雨》是莎士比亞晚年(1611年)創作的最後一部作品,被稱為是莎士比亞用詩寫成的遺囑,他在《暴風雨》中表達了熱愛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願。同時,貝多芬在創作《暴風雨奏鳴曲》時,正是他聽覺衰退、精神危機的時刻,他在幾個月後寫的「海里根士脫遺囑」中說自己「六年以來我的身體何等惡劣······可是我不能對人說:『大聲些,我是聾子』······這感官在我是應該特別比別人優越······我不致自殺是因為藝術留住了我。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 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塑造的主人公也是與坎坷命運作不屈鬥爭的,貝多芬自己的命運與之產生共鳴,所以他能創作如此偉大的《暴風雨奏鳴曲》。

貝多芬,歐洲古典音樂,人類永遠的不可超越的音樂高峰。

「比一切智慧,哲學,更高的啟示。」不能認同。

貝多芬與托爾斯泰

[編輯]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的確不能令所有人(甚至多數人)贊同,但是我欣賞他的另一句話:「誰能參透出(我的)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人超拔的苦難」。這的確是一種智慧的人生境界。

我覺得列夫·托爾斯泰作為一個文學家和道德觀察者對音樂的理解很有啟發意義。在他的中篇小說《克魯采奏鳴曲》中對音樂問題的評論比較集中。在小說中作者借主人公波茲內德之口提出(古典)音樂本身「既不能(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使人心靈高尚,也不能使心靈墮落,它只能使心靈衝動」。這個觀點是有合理之處的。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和音樂都是激情和靈感的結晶,是具有不凡天賦或經歷的人的直覺的產物。而受眾往往會被作品的演繹感染而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中去。在(作為貝多芬傳記的)電影《不朽真情》(Immortal Beloved)中,貝多芬曾對摯友Schindler說,音樂引人進入作曲家的精神狀態。雖然未必是貝多芬的原話,但表明了這裡述說的意思。

托爾斯泰繼續寫道,音樂能讓人感到「原來沒有感到的東西」。我理解為音樂能讓人感受到音樂本身表達之外的東西。藝術在最高境界上會表現得縹緲悠遠,突破本身的界限,而托爾斯泰的這篇小說就是根據貝多芬的同名樂曲寫就的,而亞那切克又根據這部小說創作了同名的弦樂四重奏。這三人的見解可能大相逕庭,但這正是藝術的魅力。音樂也許是最為抽象的一個藝術門類,所以如果要強求聽眾理解上的一致更是非常荒謬的想法。

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數量都超過貝多芬,但貝多芬繼承了前人,完善並發揚。莫扎特善於將一段完整流暢的旋律加以變奏,相較而言,貝多芬的特點是將樸實無華的主題發揮到極致,在形式上無比自由,並不斷向人類想像力的極限衝擊。

Quanben 12:49 2006年4月25日 (UTC)quanben

貝多芬並非汞中毒,而是鉛中毒

[編輯]

很明顯的錯誤,我已經改過來了。董鋼 19:52 2006年5月11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分類:演奏家及作曲家 dgg32 14:03 2007年1月22日 (UTC)dgg32
    • (+)支持--Bstlee 17:50 2007年1月22日 (UTC)
    • (+)支持--約翰哈博克 18:13 2007年1月22日 (UTC)
    • (!)意見--照片說明非常不宜,請依照翻譯的原版說明寫,不要做這種不清不楚的翻譯,其他部分還好。--Droxiang 18:37 2007年1月22日 (UTC)
    • (+)支持--Chaplin 04:52 2007年1月23日 (UTC)
    • (+)支持--長夜無風(風言風語) 04:58 2007年1月23日 (UTC)
    • (+)支持--Iflwlou 09:17 2007年1月23日 (UTC)
    • (+)支持--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8:58 2007年1月25日 (UTC)
    • (!)意見最著名的貝多芬肖像畫如何能知最著名?1804年的貝多芬不是攝影作品,既然是畫像,應該說明,且是誰畫的不是都應該寫嗎?--Droxiang 05:52 2007年1月28日 (UTC)

特色條目評選

[編輯]

該條目新近剛剛成為優良條目,推測其應為翻譯為主。條目內容全面詳細,長度在75000以上,可說不次於另外一個藝術家特色條目亨利•德•土魯斯-羅特列克。我認為該條目有資格成為特色條目。--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9:46 2007年1月29日 (UTC)

支持

[編輯]
  • (+)支持----條目已經完成。長達84k。當然裡面有很多注釋,網頁和連接等東西。文章並非抄譯任何一部維基的相關條目,都是本人藉手上的資料完成的。但是「不像中文的缺點」卻不知怎好。我的參考書也給了我這樣「英式中文」的感覺。我已儘自己能力再表達,希望能通順達意。但是第一視覺很難發現問題。可能是我文風問題。希望各位提出意見。dgg32 08:46 2007年2月7日 (UTC)dgg32
  • (+)支持,太好了。--Iflwlou 21:13 2007年2月7日 (UTC)
  • (+)支持,內容很豐富,文意表達的問題很難說,有時候每個人習慣有差,何況不同地方的人講的中文還不太一樣。Bstlee 09:04 2007年2月8日 (UTC)
  • (+)支持條目既已宣告完成,請大家積極投票,還有三天的時間,或許來得及。--不中舉的秀才(江南貢院) 09:23 2007年2月8日 (UTC)
  • (+)支持--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11:34 2007年2月8日 (UTC)
  • (+)支持Shibo77 01:46 2007年2月9日 (UTC)
  • (+)支持--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31 2007年2月9日 (UTC)
  • (+)支持--靜宣 14:13 2007年2月9日 (UTC)
  • (+)支持--dbslikacheung 05:20 2007年2月10日 (UTC)

反對

[編輯]

雖然我要將此條目寫成特色,但是其實條目目前還未完成,我希望大家假以時日再評選該條目。但非常感謝左圖右史的關心和保薦。還有,條目並非翻譯自任何一條外語維基,而是來自本人的資料和一些網站,當然德文維基的Beethoven我是看過的。我還要多寫一些生平的事和作品,還有和歌德的關係。目前,「熱情」,「告別」等奏鳴曲仍缺。而且本人音樂修養非常表面,所以希望專業的音樂高手補寫「音樂」那一段。我提議假以時日再申請特色。另外,非常希望Droxiang指出那些存在外語化中文現象的段落,好讓我修改。dgg32 11:16 2007年1月30日 (UTC)dgg32

意見討論區

[編輯]
  • 通篇仍存在外語的影子,不是流暢的中文--Droxiang 11:56 2007年1月29日 (UTC)
    • 回應dgg32,我不知道怎麼指出來,總之,我看了兩三段都覺得吃力,有許多句子看起來就像是用英文語法寫的,有的過於繁複曲折迴旋,有的語次交錯倒裝,我想這通常不是中文的特色,偶用可以增添文采,但太多的時候就不像是中文,就我所見,通篇乃是指許多段落中的許多句子.--Droxiang 14:51 2007年1月31日 (UTC)
      • 回應Droxiang。看來我的中文差了,或者是從來沒好過。非常感謝你的意見。我的小學老師就說過我寫文章很「八股」。加上現在還要說德文,雪上肯定加霜。請問你可以出手給文章改改嗎?即使動筆改幾處也是好的。讓我看看大概方向,接著才可能有新面貌。好嗎?提前感謝你的勞動。dgg32 17:03 2007年1月31日 (UTC)dgg32
        • 我想這不會是中文差的問題,我在學校的中文成績也不怎麼樣,其實很多人(包括我)練習翻譯都容易犯下這個失誤呀,倒是八股文其實是很不好寫的,那老師要就是說你寫得太過正式拘謹,要就是有點老套,可在我看來不會啊:P,其實不流暢不是指無法理解,是看起來很像翻譯書籍常常會出現的拗口句,但總是會越寫越好的,其實以前曾有老師教過我,只要朗誦看看就會知道哪裡需要改寫比較合適,您也可以嘗試看看--Droxiang 22:45 2007年1月31日 (UTC)
  • 「紮根維也納」一節的「卡爾•馮•里希諾夫斯基王子(Carl von Lichnowsky)」和「1805—1815」一節的「貝多芬做客利赫洛夫斯基親王(Prince Lichnowsky)的格拉茲夏宮」這兩位Lichnowsky是同一個人嗎?--Alexcn 06:41 2007年2月9日 (UTC)
    • 非常有可能,我敢說是同一人,理由是在英文維基里的Lichnowsky有兩個,一是Carl Alois Johann-Nepomuk Vinzenz, Fürst Lichnowsky (1761-1814),二是Eduard Johann-Baptist Maria, Fürst Lichnowsky (1789-1845)是活過1806年的,而且前者是貝多芬有名的贊助人。dgg32 14:59 2007年2月10日 (UTC)dgg32
謝謝。那麼我將這兩處譯名統一寫成「利希諾夫斯基親王」了。--Alexcn 11:13 2007年2月12日 (UTC)
  • 我從古典主義音樂流派的貝多芬連接進來就回不去古典主義了,所以我在浪漫主義的模板下面加了個古典主義的模板,可是效果不大理想。哪位厲害的維基人可以幫手弄個浪漫主義+古典主義的模板,要用在貝多芬和舒伯特的條目上,這兩個都是既是古典主義也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感激不盡:)--半彎不直男 (留言) 2009年3月15日 (日) 03:36 (UTC)[回覆]

請求將該條目朗讀為有聲條目

[編輯]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條目朗讀版本已錄製完成,刪除模板以防錯誤分類,已由BlackShadowG留言)於2020年6月29日 (一) 08:11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回覆]

特色條目重審

[編輯]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音樂人物傳記,提名人:7留言2015年2月11日 (三) 03:07 (UTC)[回覆]

投票期:2015年2月11日 (三) 03:07 (UTC) 至 2015年2月25日 (三) 03:07 (UTC)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1、首段過短,對全文沒有基本的概括,並且存在顯著的地域中心:「在東亞,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同時這句沒有來源,不知泰國寮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是不是都有這種說法);2、POV:「文學性極好的著作」、「無可否認,他的確是非常出名和受愛戴的。」「有認為是貝多芬藝術最最高深的一部」,「後世紛紛效仿」等;3、來源不明,文中有多處「有人」不知道到底是哪些人,又沒有列出相應來源,已經加了很多fact和cn模板但看起來還要加好幾十個的樣子,「貝多芬在交響曲方面的創新」也不知道是由誰做的總結。「約翰有時甚至會在深夜將貝多芬從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樂才能[來源請求]。貝多芬因此在上學時顯得注意力不夠集中[來源請求]。11歲的時候,他因父親財力不濟而被迫輟學,因此他在學校所學到的應該不會很多;而此時的貝多芬和其他11歲的孩子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來源請求]。」「雖然貝多芬在波恩受惠匪淺,但是該地的音樂資源無疑未能滿足他。1787年他決定帶著科隆大主教馬克思·法蘭茲(神聖羅馬帝國約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薦信前往維也納,拜莫扎特為師。後人對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所知甚少,但是有一件事被廣為流傳的,就是莫扎特當時雖然忙於創作唐璜,仍然抽出時間給貝多芬一個主題做即興演奏,而貝多芬的演奏打動了莫扎特,因此說道:「注意這位年輕人,日後他會揚名天下。」而事實上雖然貝多芬曾拜訪過莫札特,但是當時莫札特根本不在維也納,所以很明顯是傳言。[來源請求]」到下文成就和影響段落就很明顯了,已有來源還不足以支撐這麼豐富的內容。4、有心改善的同工還請修正:一些已經失效的cite web類來源連結,參考文獻網址裸露,英文半角標點,錯誤的外文人名或地名,邏輯問題:1、「由於約翰的音樂教育缺乏系統性,所以有同行說服了約翰,讓貝多芬另請高明以進一步發掘其潛能。」貝多芬這時還是孩子,沒有經濟能力,「另請高明」應該是父輩的事情。對了順便問一句,那張圖片下的解說,「1814年的貝多芬於」,「貝多芬於」是什麼意思?--7留言2015年2月11日 (三) 03:07 (UTC)[回覆]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同提名人。評上特色都8年了,也該來下重審了。--Whaterss留言2015年2月11日 (三) 03:10 (UTC)[回覆]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首段「樂聖」一詞足以重審。--Fxqf留言2015年2月11日 (三) 11:07 (UTC)[回覆]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同意提名人的觀點。--小夊留言2015年2月13日 (五) 05:02 (UTC)[回覆]
0支持,4反對,撤銷。--219.129.198.6留言2015年2月25日 (三) 03:30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中的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體缺陷) 2017年7月23日 (日) 00:01 (UTC)[回覆]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

[編輯]

參考英文維基百科和其他網站,貝多芬共寫了32+3=35首鋼琴奏鳴曲,所以本人把第一段的36改成了35,有問題請修改。QiuLiming1留言2022年4月24日 (日) 20:23 (UTC)[回覆]

抄襲?

[編輯]

http://archives.cnd.org/HXWK/column/Art/kd071011-3.gb.html QiuLiming1留言2022年4月30日 (六) 21:03 (UTC)[回覆]

維基百科2007年1月13日的版本已有相關內容([1]),但你給的文章是2007年10月11日發的([2])。--Kcx36留言2022年5月1日 (日) 07:54 (UTC)[回覆]
另外我還發現,您給貝多芬名字中的「范」(van)是弗拉芒語(又譯佛蘭德語,荷語方言)而非德語中的「馮」(von),不代表任何貴族封號,而是用來顯示其家鄉一句加的來源之網頁:樂聖——貝多芬的一生經歷(中國日報網),為全文複製自當時的維基百科條目([3]),故不能用作來源。--Kcx36留言2022年5月1日 (日) 08:02 (UTC)[回覆]
雖然是複製的,但是中國日報網也是可靠來源吧。QiuLiming1留言2022年5月1日 (日) 17:26 (UTC)[回覆]
改了下來源。QiuLiming1留言2022年5月1日 (日) 17:3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