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波爾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3年7月4日) |
馬里波爾 Maribor | |
---|---|
城市 | |
沿德拉瓦河的馬里波爾舊城 | |
坐標:46°33′27.4″N 15°38′43.8″E / 46.557611°N 15.645500°E | |
國家 | 斯洛維尼亞 |
市鎮 | 馬里波爾城市市鎮 |
首次提及 | 1204年 |
鎮特權 | 1254年 |
政府 | |
• 市長 | Saša Arsenovič(SMC) |
面積 | |
• 總計 | 41 平方公里(16 平方英里) |
海拔[1] | 262 公尺(860 英尺) |
人口(2018年)[2] | |
• 總計 | 94,642人 |
• 密度 | 2,300人/平方公里(6,000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CET(UTC+01) |
• 夏時制 | CEST(UTC+02) |
郵政編號 | 2000 |
電話區號 | 02(如果由外國致電則為2) |
車輛號牌 | MB |
網站 | maribor |
馬里波爾[3](斯洛維尼亞語:Maribor),舊稱德勞河畔馬堡(德語:Marburg an der Drau),是斯洛維尼亞馬里波爾城市市鎮內的城市及其行政中心。位於德拉瓦河畔,是該國第二大城市也是下史泰利亞的最大城市。
馬里波爾於1164年首次被提及為城堡,1209年作為定居點,1254年作為城市。與大多數斯洛維尼亞民族領土一樣,馬里波爾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直到1918年,魯道夫·邁斯特爾和他的部下為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占領了這座城市,然後加入塞爾維亞王國成立了南斯拉夫王國。1991年,馬里波爾成為獨立的斯洛維尼亞的一部分。
馬里波爾與葡萄牙城市吉馬良斯一起被選為2012年歐洲文化之都。
名稱
[編輯]馬里波爾在歷史資料中被證明是1145年左右的Marpurch(後來又被稱為Marchburch、Marburc和Marchpurch),是中古高地德語「march」(邊疆區)+「burc」(堡壘)的複合體。在現代,該鎮的德語名稱為Marburg an der Drau(發音為[ˈmaʁbʊʁk ʔan deːɐ̯ ˈdʁaʊ̯];字面意思是「德拉瓦河畔的馬爾堡」)。[4]
斯洛維尼亞語名稱Maribor是由斯坦科·弗拉茲於1836年進行的斯洛維尼亞化創造。弗拉茲以伊利里亞主義的精神創造了這個名稱,並將其與布蘭登堡的名字進行了類比(下索布語:Bramborska)。在當地,該市在斯洛維尼亞語中被稱為Marprk或Marprog。[5]1861年,當洛弗羅·托曼發表了一首名為《Mar i bor》的歌曲時,斯洛維尼亞人接受了馬里波爾這個名字[6],並將其命名為「Mar」(「關心」)+i(「和」)+bor(「為之而戰」)。[7]除了斯洛維尼亞語和德語名稱外,這座城市在拉丁語中也被稱為Marburgum,在義大利語中被稱為Marburgo。[8]
歷史
[編輯]史前時期
[編輯]馬里波爾地區已知最古老的定居點遺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千年,即銅石並用時代。隨著馬里波爾西部道路的建設,人們發現了公元前44世紀至42世紀的更大定居點。在馬里波爾附近的斯波德涅霍切和馬雷奇尼克附近的梅列山下面的另一個城鎮也發現了大約同一時期的另一處定居點。梅列山下的另一個定居點也被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9]
公元前3000年,隨著青銅時代的到來,馬里波爾地區出現了更加明顯的定居環境。公元前13至12世紀,在骨灰瓮文化時代,佩凱爾發現了新的定居點。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新的定居者搬到了馬里波爾地區。在今天的姆拉丁斯卡烏里察發現了那個時期的一個瓮場墓地,在波布雷日耶還發現了另一個墓地。[9]
古代
[編輯]隨著鐵器時代和哈修塔特文化的發展,新的定居點開始出現在山上。其中之一是波霍列山的波什泰拉。波什泰拉是一座古城,公元前6世紀被遺棄,公元前2世紀再次有人居住。[9]
在羅馬時代,馬里波爾後來發展的地區是諾里庫姆省的一部分,就在與潘諾尼亞的邊界上。在那段時期,被稱為「鄉村別墅」的羅馬農業莊園占據了拉德瓦涅、貝納瓦、博霍瓦和霍采周圍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今天馬里波爾的博洛瓦瓦斯社區。[9]該地區還建立了一條重要的貿易路線,一個方向連接采萊亞(采列)和弗拉維亞·索爾瓦,另一個方向則連接波埃托維奧(普圖伊)和諾里庫姆中部。[10]
中世紀
[編輯] 哈布斯堡君主國 (1555–1804)
奧地利帝國 (1804–1867)
奧匈帝國 (1867–1918)
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 (1918)
南斯拉夫王國 (1918–1941)
納粹德國 (1941–1945)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45–1991)
羅馬帝國滅亡後,斯拉夫人定居在馬里波爾地區。[11]拉德瓦涅發現了一座斯拉夫墓地,可追溯到公元10世紀。[9]後來成為馬里波爾的地區當時是薩摩帝國的第一部分,後來該地區位於卡蘭塔尼亞和下潘諾尼亞之間的邊界。843年,該地區被法蘭克王國吞併。[12]
在法蘭克王國統治時期,該地區再次位於邊境,這次是在法蘭西王國和匈牙利公國之間。為了保護法蘭克王國免受匈牙利人的襲擊,在金字塔山上建造了一座城堡。[13] 這座城堡於1164年10月20日首次被提及,名為Castrum Marchburch。城堡下面很快就有了定居點。1204年,馬里波爾首次被提及為城堡附近的一個市場,1254年,它獲得了城鎮特權。[12]這座城堡很可能在1164年之前就存在了,因為該地區的伯爵特里克希安的伯納德在1124年已經使用了頭銜Bernhard von Marchpurg,即「馬里波爾的伯納德」。[14]
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的魯道夫一世戰勝波希米亞國王奧托卡二世後,該鎮開始迅速發展。該鎮建造了防禦工事,貿易、葡萄栽培和手工藝品開始增長。該鎮壟斷了整個地區,還控制了與卡林西亞邦的葡萄栽培貿易。第一座教堂建成了,也是在這個時候,第一批猶太人到達馬里波爾。猶太人在城鎮的東南部建造了自己的貧民窟,他們還在那裡建造了馬里波爾猶太會堂。大多數斯洛維尼亞人居住在城鎮的西北部,即現在的斯洛維尼亞街(Slovenska ulica)。
1478年,第二座城堡建在該鎮的東北側,今天被稱為馬里波爾城堡。1480年和1481年,馬蒂亞斯·科維努斯 (Matthias Corvinus) 圍攻該鎮,但兩次都未能征服它。[12]1496年,馬克西米連一世頒布法令,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馬里波爾和施蒂利亞州。[15]1515年,馬里波爾市政廳建成,幾年後的1532年,馬里波爾再次遭到圍攻,這次是鄂圖曼帝國。在後來被稱為馬里波爾圍城戰的戰鬥中,一支 100,000 人的奧斯曼軍隊在蘇萊曼大帝的領導下襲擊了該鎮,該鎮僅由當地駐軍及其市民保衛。儘管困難重重,馬里波爾還是成功守住了,馬里波爾鞋匠的傳說至今仍廣為流傳,他升起了水閘閘門並淹沒了奧斯曼軍隊。[12][16]
近代
[編輯]在17世紀,無數的大火將該鎮夷為平地。四次嚴重火災發生在1601年、1645年、1648年和1700年。因此,該鎮被多次重建。[17]除了火災之外,瘟疫還摧毀了該鎮的人口。三次嚴重的瘟疫流行發生在1646年、1664年和1680年。由於瘟疫,該鎮失去35%的人口。為了紀念瘟疫的結束,1681年建造了一座瘟疫柱,原來的柱子在1743年被替換。[18]1846年,南部鐵路穿過該鎮,導致了巨大的經濟增長和領土擴張。1859年,拉萬特教區的主教安東·馬丁·斯洛姆謝克(Anton Martin Slomšek)將教區所在地轉移到馬里波爾,並進一步鼓勵使用斯洛維尼亞語。通過這次轉移,馬里波爾也開辦第一所高等學校。四年後,馬里波爾與卡林西亞邦建立了聯繫,修建了從馬里波爾到普雷瓦列的鐵路。[12]1868年,斯洛維尼亞第一份日報《Slovenski narod》在今天的斯洛姆謝克廣場(Slomškov trg)創刊。[19]1883年4月4日,斯洛維尼亞民族領土上的第一盞電燈安裝在城堡廣場(Grajski trg)。[20]著名的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於1878年至1879年住在馬里波爾,在這裡他獲得了第一份工作。[21]馬里波爾國家大廳建於 1899 年,成為所有史泰利亞斯洛維尼亞人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12]
1900 年,該市本身的人口為 82.3%德意志裔奧地利人(19,298 人)和17.3% 的斯洛維尼亞人(4,062 人;[22]:4該市的大部分資產和公共生活都掌握在德意志裔奧地利人手中。然而,不包括該市的縣只有10,199名德意志裔奧地利人和78,888名斯洛維尼亞人,這意味著該市完全被斯洛維尼亞少數民族領土包圍。[22]:210,300 一些後來成為城市一部分的前獨立定居點的斯洛維尼亞人比德語奧地利人更多(例如科日采維納、拉德瓦涅、特茲諾),而另一些定居點則是奧地利人多於斯洛維尼亞人(例如波布雷日耶和斯圖登齊)。[22]:202-206 1913年,在德拉瓦河上開通了一座新橋,今天被稱為老橋。[2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匈帝國陸軍第47步兵團駐紮在該市,並在伊松佐河前線作戰。[24]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林西亞邦和施蒂利亞州的許多斯洛維尼亞人因涉嫌與奧匈帝國為敵而被拘留。這導致了奧地利人和斯洛維尼亞人之間的不信任。[25]
1918 年奧匈帝國崩潰後,斯洛維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國以及德意志-奧地利都聲稱擁有馬里波爾。1918年11月1日,安東·霍利克上校在梅列軍營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該市將成為德意志-奧地利的一部分。出席會議的斯洛維尼亞族少校魯道夫·邁斯特爾(Rudolf Maister)譴責了這一決定,並組織了斯洛維尼亞軍隊,從而奪取了對這座城市的控制權。[26]所有奧地利官兵都被解除武裝並復員到新的德意志-奧地利國家。德語市議會隨後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決定盡一切可能為德意志-奧地利奪回馬里波爾。他們組織了一支名為「綠色衛隊」(Schutzwehr)的軍事單位,這支部隊大約有400名裝備精良的士兵反對親斯洛維尼亞和南斯拉夫的邁斯特爾少校。[27]11月23日清晨,斯洛維尼亞軍隊出其不意地解除了綠色衛隊的武裝。[28]從而確保這座城市在斯洛維尼亞人的控制之下。
1919年1月27日,奧地利人聚集在該市市場等待美國和平代表團,遭到斯洛維尼亞軍隊的射擊。9名公民被殺,18人受重傷;[29]:142究竟是哪人下令開槍,從未明確確定。德國消息人士指責邁斯特爾的部隊無故開槍。反過來,馬克斯·波哈爾等斯洛維尼亞目擊者聲稱,德語奧地利人襲擊了守衛市政廳的斯洛維尼亞士兵,其中一人甚至用左輪手槍射擊,並用刺刀擊中了一名斯洛維尼亞士兵。[29]:141德語媒體稱這一事件為馬爾堡的血腥星期天。由於馬里波爾現在牢牢掌握在斯洛維尼亞軍隊手中,並完全被斯洛維尼亞領土包圍;1919年9月10日,戰勝國與德意志-奧地利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中,該城市被承認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由於魯道夫·邁斯特爾在馬里波爾的行動以及後來在卡林西亞邦的奧地利-斯洛維尼亞衝突中的行動,邁斯特爾今天被認為是斯洛維尼亞的民族英雄。[30]
1918年後,馬里波爾的大部分德語奧地利人離開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前往奧地利。南斯拉夫對奧地利德意志少數民族奉行同化政策,類似於奧地利對卡林西亞邦斯洛維尼亞少數民族所採取的日耳曼化政策。[31]從1922年到1929年,馬里波爾是馬里波爾州的所在地,馬里波爾州是南斯拉夫的一個分區,後來成為德拉瓦河省的一部分。[32]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馬里波爾被認為是該國發展最快的城市。[33]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之後
[編輯]1941年,以斯洛維尼亞人為主的下施蒂利亞被納粹德國吞併。1941年4月8日晚上9點,德國軍隊開進該市。[34]4月26日,阿道夫·希特勒鼓勵他的追隨者「讓這片土地再次成為德國的(一部分)」,[35]訪問了馬里波爾,當地德國人在城市城堡組織了一場盛大的招待會。[36]占領後,納粹德國立即開始將斯洛維尼亞人大規模驅逐到克羅埃西亞獨立國以及塞爾維亞,後來又驅逐到德國的集中營和勞改營。 納粹的目標是在戰後將下史泰利亞邦的人口德國化。[37]斯洛維尼亞愛國者被扣為人質,許多人後來在馬里波爾和格拉茲的監獄中被槍殺。[38]這導致了斯洛維尼亞游擊隊的有組織抵抗。 馬里波爾和被占領的斯洛維尼亞的第一次抵抗行動發生在希特勒訪問後三天,當時斯洛維尼亞共產黨人和SKOJ成員燒毀了兩輛德國汽車。[39]
1941年至1945年間,馬里波爾是德國戰俘營的所在地,關押著許多1941年在克里特島被俘的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軍隊。[40]1944年,歐洲最大規模的戰俘營救發生在奧日巴爾特突襲行動中,有105名盟軍戰俘被斯洛維尼亞游擊隊員成功解放。這座城市是一個擁有廣泛軍事工業的主要工業中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年遭到盟軍的系統轟炸。總共發生了29次轟炸襲擊,摧毀了該市約47%的地區,造成483名平民死亡,4,200多人無家可歸。[41]在戰爭期間,超過2,600人在馬里波爾死亡。[42]到戰爭結束時,馬里波爾是南斯拉夫國內受戰爭破壞最嚴重的主要城鎮。[43]除了那些在戰爭期間積極支持抵抗運動的人外,其餘的講德語的人口在1945年5月戰爭結束時被立即驅逐出境。[44]與此同時,試圖逃離南斯拉夫的克羅埃西亞家園衛隊成員及其親屬被南斯拉夫軍隊處決。斯洛維尼亞獨立後,馬里波爾及其附近地區存在九個萬人坑。[45]
當代歷史
[編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里波爾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斯洛維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部分。這座城市開始了重大的更新和重建過程。[12]馬里波爾很快成為斯洛維尼亞和整個南斯拉夫的工業中心,擁有許多知名公司,如馬里波爾汽車廠(TAM)等。[46]在斯洛維尼亞獨立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軍和斯洛維尼亞領土防禦部隊之間的第一次衝突發生在附近的佩克雷和馬里波爾的街道上,導致衝突首次傷亡。[47]1991年斯洛維尼亞脫離南斯拉夫後,南斯拉夫市場的喪失嚴重影響了該市以重工業為基礎的經濟。該市的失業率創下了近25%的紀錄。[48]
1990年代中期危機後,隨著經濟大衰退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馬里波爾的經濟狀況再次惡化,這是2012-13年馬里波爾抗議活動開始的原因之一,該抗議活動擴大變成2012-2013年斯洛維尼亞抗議活動。[49]2012年,馬里波爾成為兩歐洲文化之都之一,次年,馬里波爾成為歐洲青年之都。[50]
地理
[編輯]地形
[編輯]在德拉瓦河上坐落著馬里波爾島(Mariborski otok)。島上最古老的公共浴池仍然是馬里波爾重要且經常參觀的地方。
馬里波爾有兩座山:卡爾瓦里山和金字塔山,周圍環繞著葡萄園。後者在城市的北部邊界占主導地位。那裡還矗立著11世紀第一座馬里波爾城堡的廢墟和19世紀的小教堂。登上這座山可以方便地俯瞰馬里波爾和德拉瓦河以南的鄉村。
分區
[編輯]馬里波爾市分為11個市轄區(斯洛維尼亞語:mestne četrti)。德拉瓦河將北部的Center、Koroška Vrata和Ivan Cankar區與南部的其他區分開。各個城區由四座公路橋、一座鐵路橋和一座人行天橋連接。
氣候
[編輯]馬里波爾為濕潤大陸性氣候(柯本氣候分類: Dfb), 與海洋性氣候 (柯本: Cfb)接壤。[51]冬季平均氣溫徘徊在零攝氏度左右。夏天通常很溫暖。該市最熱的月份(7月)的平均氣溫超過20攝氏度,這是馬里波爾葡萄酒傳統的主要原因之一。該市年平均降水量約為900毫米(35.4 英寸),是斯洛維尼亞陽光最充足的城市之一,全年平均有266個晴天。8月份的最高溫度記錄為40.6°C,由斯洛維尼亞環境署(ARSO)於2013年8月8日在馬里波爾-塔博爾氣象站測量。[52]
馬里波爾市的氣候 (正常 1991–2020, 極端 1950–202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7.8 (64.0) |
21.4 (70.5) |
25.5 (77.9) |
28.9 (84.0) |
32.1 (89.8) |
35.3 (95.5) |
37.7 (99.9) |
39.7 (103.5) |
32.7 (90.9) |
27.0 (80.6) |
25.7 (78.3) |
19.5 (67.1) |
39.7 (103.5) |
平均高溫 °C(°F) | 4.2 (39.6) |
6.9 (44.4) |
11.8 (53.2) |
16.9 (62.4) |
21.4 (70.5) |
25.3 (77.5) |
27.1 (80.8) |
26.7 (80.1) |
21.4 (70.5) |
16.1 (61.0) |
9.9 (49.8) |
4.6 (40.3) |
16.0 (60.8) |
日均氣溫 °C(°F) | 0.0 (32.0) |
1.7 (35.1) |
6.0 (42.8) |
11.0 (51.8) |
15.6 (60.1) |
19.5 (67.1) |
21.0 (69.8) |
20.4 (68.7) |
15.5 (59.9) |
10.7 (51.3) |
5.7 (42.3) |
0.8 (33.4) |
10.7 (51.3) |
平均低溫 °C(°F) | −3.8 (25.2) |
−2.9 (26.8) |
0.7 (33.3) |
5.0 (41.0) |
9.6 (49.3) |
13.3 (55.9) |
14.7 (58.5) |
14.4 (57.9) |
10.4 (50.7) |
6.2 (43.2) |
2.1 (35.8) |
−2.8 (27.0) |
5.6 (42.1) |
歷史最低溫 °C(°F) | −26.3 (−15.3) |
−26.1 (−15.0) |
−23.9 (−11.0) |
−9.5 (14.9) |
−4.5 (23.9) |
0.5 (32.9) |
3.5 (38.3) |
4.5 (40.1) |
−1.7 (28.9) |
−6.6 (20.1) |
−17.4 (0.7) |
−24.1 (−11.4) |
−26.3 (−15.3)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3 (1.3) |
43 (1.7) |
49 (1.9) |
62 (2.4) |
97 (3.8) |
107 (4.2) |
103 (4.1) |
101 (4.0) |
113 (4.4) |
87 (3.4) |
82 (3.2) |
60 (2.4) |
939 (37.0) |
平均最大雪深 cm(英寸) | 5 (2.0) |
6 (2.4) |
2 (0.8)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1 (0.4) |
3 (1.2) |
1.4 (0.6)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8 | 8 | 9 | 12 | 14 | 13 | 12 | 11 | 11 | 11 | 12 | 10 | 131 |
月均日照時數 | 83.4 | 112.8 | 155.0 | 195.8 | 240.2 | 256.9 | 277.5 | 259.2 | 183.9 | 141.5 | 80.4 | 68.6 | 2,055.2 |
資料來源1:Slovenian Environment Agency (snow depth 1981–2010)[53][54] | |||||||||||||
資料來源2:NOAA (sun 1991–2020)[55] |
人口
[編輯]統計時間 | 人口 |
---|---|
1991年 | 119,828 |
2002年 | 110,668 |
2006年 | 111,073 |
2010年 | 112,346 |
2014年 | 112,028 |
宗教
[編輯]天主教
[編輯]馬里波爾以前在天主教格拉茲-塞考教區,於1859年6月1日成為拉萬特教區的一部分,並成為其采邑主教的所在地。教區名稱(以卡林西亞邦的一條河流命名)後來於1962年3月5日改為馬里波爾教區。2006年4月7日,教皇本篤十六世將其提升為總教區。
猶太教
[編輯]居住在馬里波爾的猶太人於1277年首次被提及。有人認為,當時這個城市已經有一個猶太區。猶太人聚居區位於城市的東南部,在其鼎盛時期,它包括市中心的幾條主要街道,包括城市主廣場的一部分。貧民窟有一座猶太會堂、一座猶太墓地和一所塔木德學校。馬里波爾的猶太社區在數量上在1410年左右達到頂峰。1450年後,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日益激烈的競爭與經濟危機同時發生,對經濟活動造成了嚴重打擊,而這些活動對他們的經濟成就至關重要。根據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於1496年頒布的一項法令,猶太人被迫離開馬里波爾。直到1861年,對猶太人定居點和商業的限制仍然存在。[57]從1941年春末開始,在下施蒂利亞被第三帝國吞併後,馬里波爾的猶太人被驅逐到集中營。
文化
[編輯]這座城市是馬里波爾大學的所在地,該大學成立於1975年,[58]歐洲母校大學和其他幾所高等教育機構。高中包括馬里波爾第一高中(Prva gimnazija Maribor)和馬里波爾第二高中(II. gimnazija Maribor)。[59]
每年6月,為期兩周的倫特節(Lent Festival,以河濱區倫特命名)舉行,屆時將舉辦數百場音樂、戲劇和其他活動。[60]每年,這個節日都會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歌劇、芭蕾舞表演者、古典、現代和爵士音樂家和舞蹈家。
馬里波爾以國際和斯洛維尼亞美食的葡萄酒和烹飪特色菜(蘑菇湯配蕎麥糊,牛肚,酸湯,酸菜香腸,奶酪餃子,蘋果餡餅,稱為吉巴尼察的特殊奶酪蛋糕)而聞名。這裡還有許多受歡迎的餐廳,提供塞爾維亞美食。維納格酒窖(Vinagova vinska klet)面積為20.000m2(215.28平方英尺),長度為2公里(1英里),保存著550萬升葡萄酒。位於倫特的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Hiša stare trte)的房子(老藤之家)種植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葡萄藤,該葡萄藤於2004年被記錄在金氏世界紀錄中。伊美扎卡葡萄藤已有400多年的歷史。[61]
從馬里波爾發射的收聽率最高的廣播電台是商業廣播電台——廣播城市(Radio City)。[62]從馬里波爾廣播的其他電台包括Radio NET FM,馬里波爾廣播,馬里波爾搖滾,Radio Brezje和馬里波爾學生廣播(MARŠ)。
馬里波爾的另一面景象位於佩卡納文化中心,該中心位於馬格達萊納區的一個前軍事麵包店區。[63]
建築
[編輯]馬里波爾矗立著許多歷史建築。在老城區周圍的城牆遺蹟中,最突出的是審判塔、水塔和猶太塔。馬里波爾大教堂建於13世紀,採用哥德式風格。馬里波爾猶太會堂建於14世紀,是歐洲第二古老的猶太會堂。如今,它已成為文化活動的中心。其他著名的中世紀建築是馬里波爾城堡,貝特納瓦城堡和金字塔山上的上馬里波爾城堡遺址。[64]市政廳以文藝復興風格建造,瘟疫柱以巴洛克風格建造。
在21世紀初,計劃建造一個新的現代商業,住宅和娛樂區,稱為德拉瓦門(Dravska vrata),綽號馬里波爾曼哈頓。該項目包括許多新的獨家住宅公寓、辦公室和會議廳、一個綠色和娛樂空間以及其他結構。它還包括一座111米(364英尺)高的摩天大樓,這將是斯洛維尼亞最高的建築。由於資金不足,該項目已被推遲。
2008 年,斯圖登茨人行天橋(Studenška brv)根據龐廷公司的設計進行了翻新。該設計於當年在波爾圖舉行的第三屆國際人行天橋會議上授予。[65]
2010年,馬里波爾組織了一次國際建築競賽ECC馬里波爾2012–德拉瓦2012,以收集有關德拉瓦河岸設計和重建,新藝術畫廊建設以及新人行天橋的建議。評審團收到了關於三個不同項目的約400份提案。人行天橋和河堤在不久之後建成,但藝術畫廊被文化中心MAKS所取代,該中心目前正在建設中。
2011年,在德拉瓦河附近開始建設新的現代化醫學院。它由建築師鮑里斯·波德雷卡(Boris Podrecca)設計,於2013年完工。
市政府計劃翻新馬里波爾公共圖書館和市政廳廣場(Rotovški trg)。此外,還計劃對德拉瓦河的馬里波爾島(Mariborski otok)進行翻新。
公園和綠地
[編輯]馬里波爾的主要公園是城市公園,設有城市水族館和玻璃花園,以及通往三池塘(Trije ribniki)的寬闊長廊,其中包含100多種本地和外國落葉樹和針葉樹。
體育
[編輯]馬里波爾是馬里波爾足球俱樂部的家鄉,在斯洛維尼亞甲級聯賽中比賽。馬里波爾創紀錄地贏得了16次國內聯賽冠軍[66],並在1999年、2014年和2017年三次參加歐洲冠軍聯賽小組賽。[67]俱樂部的主場是位於卡林西亞之門區的人民花園體育場。
冬季運動
[編輯]馬里波爾波霍列滑雪勝地位於城市郊區的波霍列山脈的山坡上,曾舉辦過高山滑雪世界盃的女子迴轉和大迴轉比賽。這項被稱為金狐狸(斯洛維尼亞語:Zlata lisica)的比賽於1964年首次舉行,[68]2019年是最後一次在馬里波爾舉行。[69]從那時起,由於城市缺乏積雪,該賽事已轉移到克拉尼斯卡戈拉。[70]
賽事舉辦
[編輯]2012年11月,馬里波爾主辦了世界青年西洋棋錦標賽,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擔任主賓。[71]據推測,馬里波爾預定主辦2013年冬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但斯洛維尼亞政府拒絕為該項目提供任何財政支持。[72]因此,2012年3月,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決定在義大利特倫托舉辦世界大學運動會。[73]同年,由於缺乏資金,馬里波爾也退出了2013年歐洲籃球錦標賽的主辦城市。[74]
馬里波爾的人民花園體育場是2012年U-17歐洲錦標賽和2021年U-21歐洲錦標賽的場地之一。2023年7月,馬里波爾舉辦了第17屆歐洲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75]
體育公園
[編輯]馬里波爾的體育公園包括波霍列腎上腺素公園 (Adrenalinski park Pohorje)、波霍列自行車公園和貝特納瓦冒險樂園(Pustolovski park Betnava),那裡有繩索課程、溜索和杆子。
交通
[編輯]- 陸運方面有馬里波爾車站,1844年啟用,2021年完成升級。
- 空運方面有馬里波爾愛德華·魯斯揚機場,啟用於1976年,是國內僅次於盧布爾雅那約熱·普奇尼克機場的國際機場。
友好城市
[編輯]馬里波爾擁有多個姊妹城市和夥伴城市:[76]
姊妹城市
[編輯]- 英國 格林威治區
- 塞爾維亞 克拉列沃
- 德國 馬爾堡
- 義大利 烏迪內
- 匈牙利 松博特海伊
- 奧地利 格拉茲
- 盧森堡 佩唐日
- 克羅埃西亞 奧西耶克
- 法國 圖爾
- 俄羅斯 聖彼得堡
- 美國 普韋布洛
- 烏克蘭 哈爾科夫
- 中國 廣州
- 中國 重慶
夥伴城市
[編輯]- 北馬其頓 庫馬諾沃
- 中國 寧波
- 中國 南京
- 中國 南昌
- 塞爾維亞 諾維薩德
- 中國 淮安
- 克羅埃西亞 馬卡爾斯卡
- 中國 鹽城
- 中國 無錫
- 俄羅斯 沃洛格達
- 蒙特內哥羅 巴爾
- 喬治亞 庫塔伊西
- 白俄羅斯 莫洛傑奇諾
- 中國 武漢
- 伊朗 馬哈拉特
- 伊朗 薩里
- 保加利亞 大特爾諾沃
- 塞爾維亞 斯梅代雷沃
- 俄羅斯 奧廖爾
- 中國 西安
- 中國 濟南
參考文獻
[編輯]- ^ Nadmorska višina naselij, kjer so sedeži občin [Height above sea level of seats of municipalities].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5) (斯洛維尼亞語及英語).
- ^ Naselje Maribor.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Republic of Slovenia. [February 17,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編). Maribor 马里博尔 [斯洛文].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1718.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簡體中文)
- ^ Zgodovina na dlani. 2018-12-06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3) (斯洛維尼亞語).
- ^ Snoj, Marko. Etimološki slovar slovenskih zemljepisnih imen. Ljubljana: Modrijan. 2009: 252 (斯洛維尼亞語).
- ^ Predstavitev mesta Maribor. maribor.si. 2018-11-10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7) (斯洛維尼亞語).
- ^ Maribor obeležuje 180. obletnico svojega imena. maribor24.si. 2016-11-15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斯洛維尼亞語).
- ^ Berk, Sandi. O tujejezičnih ustreznicah za slovenska zemljepisna imena. Geografski Vestnik. 2001, 73 (1): 38 (斯洛維尼亞語).
- ^ 9.0 9.1 9.2 9.3 9.4 Črešnar, Matija. Arheološka pot po Mariboru z okolico. Odsek I: Zgornje Radvanje – Spodnje Hoče. Zavodza varstvo kulturne dediščine Slovenije. 2002 [2024-07-18]. ISBN 978-961-6420-94-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斯洛維尼亞語).
- ^ Kratka zgodovina mesta Maribor-Pretekli časi. TIC Maribor. 2020-05-14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6) (斯洛維尼亞語).
- ^ Peter Štih. Slovenska zgodovina (PDF). Slovenska zgodovina. 2009-03-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5-17) (斯洛維尼亞語).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Zgodovina Maribora.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8).
- ^ Maribor 850 let. Mestna občina Maribor.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0).
- ^ Curk, Jože. Maribor (PDF). Časopis Za Zgodovino in Narodopisje. 1966, 38 (2): 67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3-04) (斯洛維尼亞語).
- ^ Dean Philip Bell. Sacred Communities: Jewish and Christian Identities in Fifteenth-Century Germany. BRILL. 2001: 119. ISBN 0-391-04102-9.
- ^ Cevljarcek Maribor.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3) (斯洛維尼亞語).
- ^ Enciklopedija Slovenije. : 444.
- ^ Slovenci skozi čas. : 134.
- ^ Slovenski narod (PDF).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22) (斯洛維尼亞語).
- ^ Prva žarnica na Slovenskem.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6) (斯洛維尼亞語).
- ^ Nikola Tesla in Maribor.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9).
- ^ 22.0 22.1 22.2 Leksikon občin kraljestev in dežel zastopanih v državnem zboru, vol. 4: Štajersko (PDF). Vienna: C. Kr. Dvorna in Državna Tiskarna. 19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8-06) (斯洛維尼亞語).
- ^ Stari most-Pogled spomenika. Maribor Art. 2020-05-26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3).
- ^ Slovenci na vzhodnem bojiscu.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 ^ Vladimir Gradnik. Primorski prostovoljci v boju za severno mejo 1918–1919. Koper: Založba Lipa. 1981: 21 (斯洛維尼亞語).
- ^ Bruno Hartman. Prevrat v Mariboru. 2002.
- ^ Lojze Penič. Boj za slovensko severno mejo 1918–1920. Maribor: Muzej narodne osvoboditve Maribor. 1988: 14.
- ^ Rudolf Maister.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8) (斯洛維尼亞語).
- ^ 29.0 29.1 Zgodovinski časopis. Ljubljana: Zgodovinsko društvo za Slovenijo. 1961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1) (斯洛維尼亞語).
- ^ Poslanica ministra za notranje zadeve ob dnevu Rudolfa Maistra.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9).
- ^ Nemci v Sloveniji 1918-1941.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4).
- ^ Miroslav Stiplovsek. Pomembna vloga pravnikov v ljubljanski in mariborski oblastni skupščini (1927–1929) ter banskem svetu Dravske banovine (1930–1941).
- ^ kibla.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1).
- ^ Vojaškošolski zbornik (PDF). Maribor: Poveljstvo za doktrino, razvoj, izobraževanje in usposabljanje. 2011: 19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26).
- ^ Jozo Tomasevich.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1941–1945: Occu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Vol. 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01-31: 85. ISBN 978-0-8047-3615-2.
- ^ Dogodki na Glavnem trgu: Hitler v Mariboru.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 ^ Društvo izgnancev Slovenije.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3).
- ^ Svododna beseda.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7).
- ^ Bojan Ilich (1922 - 1941) eden prvih upornikov proti nacizmu v Mariboru.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 ^ Stammlager. www.lexikon-der-wehrmacht.de. 2022-02-15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德語).
- ^ Maribor 2012: Smrt je kosila tudi iz zraka. Zivljenjenadotik.si. 2013-03-26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1).
- ^ Kako so proslavili osvoboditev Maribora in ga znova postavili na noge. RTV Slovenija. 2015-05-08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0-07).
- ^ Zveza mariborskih športnih društev Branik. Zveza-msdbranik.si. 2011-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4).
- ^ Preece, Jennifer Jackson. Ethnic Cleansing as an Instrument of Nation-State Creation: Changing State Practices and Evolving Legal Norms. Human Rights Quarterly. 1998, 20 (4): 817-842. ISSN 0275-0392. S2CID 201768841. doi:10.1353/hrq.1998.0039.
- ^ Tomasevich, Jozo. War and Revolution in Yugoslavia: 1941–1945. 2001.
- ^ Maribor industrijske poti. [202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6).
- ^ Pedrski dogodki.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2).
- ^ Bieber, Florian; Brentin, Dario.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Balkans: Rebellion and Protest from Maribor to Taksim. Routledage. 2009. ISBN 9781351684613.
- ^ Godina: Kangler povod za proteste, vzrok zanje dolgoletno nezadovoljstvo. 2020-06-14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2).
- ^ Dediščine EPK-ja po zaprtju zavoda ne bi smeli zavreči. RTV Slovenija. 2013-01-23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9) (斯洛維尼亞語).
- ^ Kottek, M.; Grieser, J.; Beck, C.; Rudolf, B.; Rubel, F. World Map of the Köppen-Geiger climate classification updated (PDF). Moteorol. 2006, 15 (3): 259-263 [2024-07-22]. Bibcode:2006MetZe..15..259K. doi:10.1127/0941-2948/2006/01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05).
- ^ Padel vročinski rekord: V Cerklju ob Krki bilo kar 40, 8 stopinj Celzija!Politikis. politikis.si. 2013-08-08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 ^ Letališče Edvarda Rusjana Maribor Podnebne statistike 1950-2020. Slovenian Environmental Agency. [25 August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August 2023) (斯洛維尼亞語).
- ^ Maribor ER Climate Normals 1981-2010 (PDF). Slovenian Environmental Agency. [25 August 20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5 August 2023).
- ^ Maribor Climate Normals 1991–202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limatological Standard Normals (1991–202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5 August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5 August 2023).
- ^ Tabela: Podatki s področja demografije (projekt Urban Audit) za občini Ljubljana in Maribor Arhivirano 2010-04-30 na Wayback Machine. ter Podatkovni portal SI-STAT, Demografsko in socialno področje, Prebivalstvo po starosti in spolu, občine, Slovenija, polletno(2010年4月30日Wayback Machine存檔的盧布爾雅那和馬里波爾市的人口統計數據(城市審計項目)。SI-STAT數據門戶,人口和社會領域,按年齡和性別分列的人口,斯洛維尼亞,每半年一次)
- ^ Jewish community of Slovenia. 2010-01-28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28).
- ^ Na Univerzi v Mariboru obeležili Dan univerze. maribor24.si. 2019-09-18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斯洛維尼亞語).
- ^ Ambrož, Nina. Prva gimnazija Maribor: Za 170 let 170 zgodb. Večer. 2020-06-03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斯洛維尼亞語).
- ^ M. Z. Konec z ognjemetom in upi na svetlejšo prihodnost. RTV Slovenija. 2019-06-29 [202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5) (斯洛維尼亞語).
- ^ D. S. Na Lentu obrali najstarejšo trto na svetu, prvi grozd je odrezal Tone Partljič. RTV Slovenija. 2020-09-20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1) (斯洛維尼亞語).
- ^ Grbin, Branka. Menjava na prvem mestu najbolj poslušanega radia v Sloveniji. Siol. 2018-03-16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11) (斯洛維尼亞語).
- ^ Pekarna Cultural Centre. Culture.si. 2021-01-06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24).
- ^ Slovenia-Maribor: Defence Towers. Maribor-pohorje.si. 2013-03-26.
- ^ Studenška brv prejela nagrado na konferenci Footbridge. sta.si. 2008-07-12 [202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2) (斯洛維尼亞語).
- ^ Nejedly, Gorazd. Prepričljiv šprint Mariborčanov za 16. naslov prvaka. Delo. 2022-05-22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9) (斯洛維尼亞語).
- ^ Čaroben večer v Ljudskem vrtu: Maribor šampion v Ligi prvakov!. RTV Slovenija. 2017-08-22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斯洛維尼亞語).
- ^ Rubin, Miha. 50 let Zlate lisice. Delo. 2014-01-18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4) (斯洛維尼亞語).
- ^ Zlata lisica znova v Kranjski Gori. Dnevnik. 2021-12-31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7) (斯洛維尼亞語).
- ^ Podgoršek, Matej. Pohorcev protestno ne bo v Kranjsko Goro. Siol. 2024-01-05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6) (斯洛維尼亞語).
- ^ Kasparov v Mariboru: Če se oziramo nazaj, se nam bo začelo vrteti. RTV Slovenija. 2019-11-19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2) (斯洛維尼亞語).
- ^ Kresanje mnenj o univerzijadi. Delo. 2012-02-19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2) (斯洛維尼亞語).
- ^ Mariboru odvzeli univerzijado. Slovenske novice. 2012-03-06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4) (斯洛維尼亞語).
- ^ Avtocesta" do Eurobasketa odprta, zdaj je na vrsti država. RTV Slovenija. 2010-10-17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9) (斯洛維尼亞語).
- ^ Olimpijski festival mladine v Mariboru: Župan Arsenovič ne želi, da bi se ponovil fiasko z univerzijado. Večer. 2021-01-08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29) (斯洛維尼亞語).
- ^ Prijateljska in partnerska mesta. Maribor.si. 2016-03-04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斯洛維尼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