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
Malaysian Indian Congress
Kongres India Se-Malaysia
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 காங்கிரெஸ்
簡稱MIC、國大黨
主席維納斯瓦蘭
署理主席沙拉瓦南
副主席莫漢·坦嘉拉蘇
西華拉茲
姆魯吉亞·多帕三美
秘書長威爾帕里
創始人約翰·迪威
成立1946年8月
總部 馬來西亞  吉隆坡拉末路1
馬尼卡沙瓦甘大廈第六樓
6th floor, Menara Manicavasagam, No. 1, Jalan Rahmat, 50350 Kuala Lumpur, Malaysia.
青年組織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青年團
婦女組織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婦女組
黨員
(2018)
約60萬
意識形態民族主義
自由保守主義
社會保守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政治立場右翼
國內組織 聯盟(1952–1974)
國民陣線(1974–)
官方色彩  綠色和白色
國會上議院
3 / 70
國會下議院
1 / 222
州立法議會
黨旗
官方網站
www.mic.org.my
馬來西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語:Malaysia India Congress;淡米爾語:மலேசியா இந்தியா காங்கிரெஸ்),簡稱國大黨(MIC),是馬來西亞政黨,也是在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的創始成員,前身即聯盟,並從1957年獨立起執政至2018年5月下野。喜來登事件後重新執政該黨也是其中一個爭取馬來亞獨立及馬來西亞當中的老牌政黨,在馬來西亞政治中代表印度族群[來源請求]

國大黨在1946年8月成立,即二戰結束後為了爭取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鬥爭。印度獲得獨立後,國大黨開始轉向爭取馬來亞獨立(即馬來西亞)最後實現於1957年。該黨在戰後國家發展期間,定位為代表馬來西亞印度社群。國大黨在1954年加入了由巫統和馬華公會成立的聯盟,該聯盟在其他成員黨的加入下1973年擴大成為國陣。[來源請求]

該黨曾經是代表印裔社群的最大政黨,但2008年大選因印裔社群大部分投給在野黨後戰績慘澹。[來源請求]

歷史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是馬來西亞其中一個老牌政黨,該黨在1946年由約翰·迪威創立。 該黨起初是為了爭取印度獨立而成立。印度獲得獨立後,該黨改變意識形態,持續在馬來亞里代表印裔社群爭取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以及戰後國家發展。[來源請求]

約翰·迪威時代:印度民族主義

[編輯]

迪威曾在倫敦讀法律的時候跟甘地見面,他受到甘地的思想啟發而決定爭取印度獨立。他回到馬來亞後活躍於印度民族主義運動。[1]他在1946年8月創立馬來亞印度國民大會(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改名為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大會」這字源自印度國民大會(Indian National Congress),由甘地領導為爭取印度獨立。1948年印度獨立後,國大黨該黨改變意識形態,開始爭取馬來亞獨立。[2]迪威只在1946年至1947年間擔任黨主席。

巴巴布德星吉成為第二任黨主席,當時黨的方向已導至反殖民主義。儘管多數印度人支持馬來亞聯邦,但國大黨原則上不支持。[3] 馬來亞聯邦最後在1948年撤回,以馬來亞聯合邦取代。不過約一萬印度人口被拒絕馬來亞公民身份,拒絕發公民權給印度人不止影響從印度移民來馬來亞有十幾年的人,也深深影響在馬來亞出生的印度人。結果,數以千計的富有印度人決定離開馬來亞,帶走了其大部分的經濟蛋糕。國大黨之後參與陳禎祿領導的全馬聯合行動理事會,以反對缺乏自由度的1948年馬來亞聯合邦協議[4][5]

第三任主席K·拉馬納丹意識到不跟政府合作的缺陷和劣勢,當巫統馬華合作代表了大部分社群時,特別是在1952年吉隆坡市議會選舉跟翁惹化領導的馬來亞獨立黨及反地方自治的黨派合作。這次選舉證明國大黨支持反地方自治的路線在馬來亞政治不會實現,相反地支持地方自治才是勝利的關鍵。[來源請求]

K.L.迪瓦瑟時代:加入聯盟及馬來亞獨立

[編輯]

1954年,國大黨在第四任主席K.L.迪瓦瑟的領導下成,與巫統和馬華一起為聯盟的第三個夥伴。在這期間國大黨開始注重爭取馬來亞獨立[6]

起初,迪瓦瑟曾經參選1952年吉隆坡市議會選舉,與翁惹化領導的馬來亞獨立黨合作,最後聯盟擊潰了國大黨與其合作黨派,觸發了參與聯盟比較有效地參與政治的想法。1954年國大黨加入聯盟。[來源請求]

《少數的印裔及1954年至1957年馬來亞的政治變化》作者拉傑斯瓦里·阿姆巴拉耶納指出,國大黨領導相當渴望加入聯盟,但黨內因擴大黨員陣容時出現了阻力。他們願意因地方自治課題及教育方面而支持黨與聯盟合作。不過這期間,印度社群已經分裂。[來源請求]

而迪瓦瑟相當坦率,他對城市印度人精英有一定的影響力,但缺乏草根階級的支持。創黨首8年,國大黨領袖祖先多為北方印度人馬拉雅拉姆人,代表馬來亞印度人里的少數族群。馬來亞的印度人口有90%是坦米爾人,多數是勞工和種植業者。印裔種植業工人是當時馬來亞主要的藍領階級,因種植園的複合住房而被強制隔離。種植園的勞動制度隔絕印度工人融入社會,使種族和職業差距增加。還有,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技能,使他們可以找到更高薪的工作。種植園移民工在馬來亞被邊緣化,他們的薪金在二戰後一天只有50仙,更隨著橡膠價格浮動。當橡膠價下跌時薪金也下調,但漲價時卻沒有起薪。[來源請求]迪瓦瑟受到坦米爾語媒體的嚴厲批評,指他無法反映社群面對的課題。黨內有些人認為需要一個對草根階級更有領導能力的領袖。1955年3月,當地報章《坦米爾慕拉蘇》呼籲杯葛國大黨。[7]印裔當時叫囂要求國大黨更換領導層,因為黨主席不再受歡迎,必須讓路改變。

善班丹時代:成為坦米爾人黨

[編輯]

1955年在霹靂安順舉辦的第九屆國大黨大會,V.T.善班丹當選第五任黨主席。國大黨的主要挑戰是協調中產階級的政治願望與勞動階層的需要,後者貢獻了84%種植園勞動力。[來源請求]

善班丹開始對種植園工人進行招募活動,倚靠其興都教信仰及南印度人身份,增加坦米爾語的使用及坦米爾文化活動。[來源請求]

但善班丹的協調失敗了,傳統及中低階層在黨內不斷擴展,上層專業人士和知識分子則離開了黨。隨後,印裔的政治和工會之間出現了兩條領導路線,他們之間的互動很少。[來源請求]

在善班丹的領導下,國大黨變成了坦米爾人黨。在他領導黨的17年間(1955年-1971年)把黨從積極的政治組織轉變成保守又傳統的黨派,強調促進印度人文化,宗教和語言。[來源請求]

國大黨在三大主要政黨中規模最小的,1959年大選獲得7.4%的選票。[來源請求]

自從印裔社群在地理上被分割及分散,在國會選區人口只占少於25%。因此國大黨一直專注在成為聯盟里的夥伴(1955年巫統—馬華—國大黨聯盟在1955年馬來亞大選大勝),並由主導的巫統決定獲得一些讓步。在這階段,勞工的政治和經濟權利被犧牲了。[來源請求]

善班丹曾賣掉其父親2.4平方公里的橡膠園一半土地,以經濟資助國大黨幫助印裔社群。 [來源請求]

瑪尼卡瓦沙甘時代:注入新血和「藍皮書」

[編輯]

V·瑪尼卡瓦沙甘在善班丹強化黨內基層後接任黨主席。國大黨當時在全國各支部設立了辦公室,及黨工的幫助下建立了基礎,加強了處理問題的能力。[來源請求]

國大黨所在的聯盟在1973年變成了國民陣線。該黨贊助了尼薩多用途集團國大黨單位信託基金的經濟項目計劃,也設立了國大黨教育基金和專供高等教育的馬來西亞印度人獎學金基金會,還有建立了印裔獲得技術培訓及商業技能的學院。瑪尼卡瓦沙甘對馬來西亞印度人有願景,他主辦了第一印度人經濟研討會,之後出台了「藍皮書」。藍皮書的計劃是促進印裔社群的經濟成長。「藍皮書」是智囊團的精心策劃,對印度頂尖企業,政治和教育界領袖合作以增加馬來西亞印裔社區的未來發展。麥卡控股和進步教育與發展學院等也是「藍皮書」的成果。[來源請求]

瑪尼卡瓦沙甘領導國大黨期間,他決定在領導層里注入新臉孔,S.蘇巴馬廉,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K.巴德馬納班等人就在這時期被提拔。儘管缺乏基層經驗,但他們年輕,受到良好教育及雄心勃勃。[來源請求]

但這提拔讓副主席三美威魯覺得自己受到排擠。三美威魯曾經是反對前任主席善班丹及現任主席瑪尼卡瓦沙甘的五位黨內領袖之一。國大黨總秘書蘇巴馬廉曾推舉瑪尼卡瓦沙甘成為署理主席。不過三美威魯反擊,在1977年黨選以26多數票打敗蘇巴馬廉成為國大黨署理主席。1979年瑪尼卡瓦沙甘逝世後,三美威魯於9月13日接任黨主席。[8]

三美威魯時代

[編輯]

三美威魯是國大黨在位最久的黨主席,從1979年至2010年共31年。在他的領導下,黨領導層面對了一些危機。在這期間針對國大黨的批評增加,主要是因為黨無法解決馬來西亞印度人的問題,麥卡控股在九十年代爆發醜聞。三美威魯也因為其專製作風而聞名,毫不猶豫開除在黨內的異議者,導致黨分裂出全馬來西亞印裔前進陣線。2007年興都教權益組織集會的爆發,可說是國大黨未能維護印裔社群的福利。在2008年大選,國大黨受到重大打擊,三美威魯失去了其掌控超過30年的霹靂州和豐國會議席,另外兩位黨副主席即黨臂膀,青年團團長和婦女組主席皆敗選。最後三美威魯宣布2010年黨選不蟬聯黨主席而退位[8]

國大黨在三美威魯退位後,黨內鬥還持續著。繼任黨主席的G·巴拉尼威在2013年11月黨選在無對手競爭下蟬聯黨主席職位,但署理主席蘇巴瑪廉的支持者拒絕接納黨選成績,並將事件帶上社團註冊局,結果社團註冊局裁定該黨選無效,並須要舉行重選。不過巴拉尼威派不滿社團註冊局的決定,這場黨爭也鬧上法庭,巴拉尼威和另4造入稟法庭挑戰社團註冊局的重選決定,惟高庭於2015年6月15日宣判巴拉尼威敗訴。[9]

巴拉尼威與蘇巴瑪廉於6月16日,上演互相罷免的戲碼。巴拉尼威一口氣凍結,包括蘇巴瑪廉在內的14名領袖的黨籍長達1年,而蘇巴瑪廉則指根據黨章,把黨爭帶上法庭的巴拉尼威已自動失去黨員資格。[9]

高庭的裁決使黨爭進一步惡化。兩派上週各別在吉隆坡世貿中心舉行數千人大集會,為各自的領袖造勢,展示力量。巴拉尼威在本月20日大集會上,直指首相納吉和國陣插手國大黨危機,並透露納吉前一天與他會面時直接要求他舉行黨選。他甚至責怪首相同意國大黨舉行重選。[9]

最後6月25日社團註冊局確認,國大黨原任主任巴拉尼威不再是國大黨黨員,同時也宣佈國大黨署理主席蘇巴瑪廉,以代主席身份領導2009年國大黨中委會,根據社團註冊局的指示舉行重選。根據國大黨黨章第91條文,黨內事務必須黨內解決,任何黨員擅自將黨務帶上法庭,將自動失去黨員資格。因此巴拉尼威已牴觸黨章第91條文。[9]

黨內重選最終於2015年8月22日進行,蘇巴瑪廉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當選新任國大黨主席。[10] 

成就

[編輯]

教育福利

[編輯]

超過一萬名學生在20年間,在國大黨的教育機構——前進研究及教育發展基金下獲得貸款和獎學金。[11]

該黨資助尼薩多用途集團及國大黨單位信託基金作為經濟企業計劃的一部分,也設立國大黨教育基金,造福黨員的兒女及專供高等教育的馬來西亞印度人獎學金。[3]

私立大學計劃

[編輯]

亞洲醫藥科學技術大學(AIMST University)是國大黨創立的大學。該大學已開始營運,並提供一系列科學和技術基礎的課程,包括醫學。大學於2001年3月15日創立,並由前進研究及教育發展基金負責營運。[來源請求]

歷任主席

[編輯]
國大黨在位最久的黨主席三美威魯(1979年—2010年)
  • 迪威(John Aloysius Thivy)(1946年—1947年)
  • 巴巴布德星吉(Baba Budh Singh Ji) (1947年—1950年)
  • 拉馬納丹(K. Ramanathan)(1950年—1951年)
  • 迪瓦瑟(Kundan Lal Devaser) (1951年—1955年)
  • 善班丹 (V. T. Sambanthan)(1955年—1973年)
  • 瑪尼卡瓦沙甘(V. Manikavasagam Pillai) (1973年—1979年)
  • 三美威魯(S. Samy Vellu)(1979年—2010年)
  • 巴拉尼威(Palanivel Govindasamy)(2010年-2014年)
  • 蘇巴馬廉(Subramaniam Sathasivam)(2014年-2018年)
  • 維納斯瓦蘭(Vigneswaran Sanasee)(2018年-)

當選代表

[編輯]

國會上議院

[編輯]
委任方 上議員 代表
最高元首 莫哈末哈尼法·阿都拉 大眾
納爾遜·倫加納坦 大眾
威爾巴里 大眾
總數 最高元首 (3)

國會下議院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黨目前在馬來西亞下議院占有1席。

州屬 選區編號 國會選區 國會議員
 霹靂 P72 打巴 沙拉瓦南
總數 霹靂 (1)

州立法議會

[編輯]

國大黨目前在全國3個州議會擁有5名州議員。

州屬 選區編號 州議會選區 州議員
 柔佛 N4 柯美拉 莎拉斯瓦蒂馬來語Saraswathy Nallathamby
N31 加亨 威雅南丹
N33 丁加洛 拉文古瑪英語Raven Kumar Krishnasamy
 彭亨 N35 沙拜 阿魯姆甘
 馬六甲 N7 牙力 山姆甘
總數 柔佛 (3), 彭亨 (1), 馬六甲 (1)

歷屆大選成績

[編輯]
大選 當選議席數量 競選議席數量 總得票數 得票率 選舉結果 選舉領袖
1955
2 / 52
2 26,868 2.68% 2席; 執政黨
(聯盟)
善班丹
1959
3 / 104
3 15,711 1.02% 1席; 執政黨
(聯盟)
善班丹
1964
3 / 104
3 19,269 1.60% ; 執政黨
(聯盟)
善班丹
1969
2 / 144
3 1席; 執政黨
(聯盟)
善班丹
1974
4 / 144
5 2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瑪尼卡瓦沙甘
1978
3 / 154
5 1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瑪尼卡瓦沙甘
1982
4 / 154
5 1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1986
6 / 177
7 104,701 2.21% 2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1990
6 / 180
7 ;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1995
7 / 192
1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1999
7 / 193
;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2004
9 / 219
221,546 3.2% 2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2008
3 / 222
9 179,422 2.21% 6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三美威魯
2013
4 / 222
9 286,629 2.59% 1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巴拉尼威
2018
2 / 222
9 167,061 1.39% 2席; 反對黨,
政變後: 執政黨
(國民陣線)
蘇巴馬廉
2022
1 / 222
10 172,176 1.11% 1席; 執政黨
(國民陣線)
維納斯瓦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imothy J. Lomperis (編). From People’s War to People’s Rule: Insurgency, Intervention, and the Lessons of Vietnam.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217 [2017-05-13]. ISBN 9789971693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2. ^ Andrew C. Willford (編). Cage of Freedom: Tamil Identity and the Ethnic Fetish in Malaysia. NUS Paper. 2007: 26 [2017-05-13]. ISBN 9789971693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3. ^ 3.0 3.1 存档副本.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8). 
  4. ^ Kratoska, Paul H. South East Asia, Colonial History. London: Taylor & Francis. 2001. ISBN 0-415-24784-5. 
  5. ^ Yeoh, Kim Wah.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1945–1955.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1973: 320. ISBN 0-8214-0486-5. 
  6. ^ MIC – The Hidden History. malaysianindian1.blogspot.my.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3). 
  7. ^ Archives - The Star Online.. www.thestar.com.my.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8. ^ 8.0 8.1 三美威鲁宣布明年一月退位
    巴拉尼威将接任国大党主席
    . 當今大馬. 2010-09-30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中文(中國大陸)).
     
  9. ^ 9.0 9.1 9.2 9.3 巴拉尼威不再是國大黨黨員. 東方網-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1) (中文). 
  10. ^ 快而准, e南洋商報. 国大党提名爆发流血事件 苏巴马念没对手任主席. e南洋商報Nanyang Siang Pau. [2017-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1) (美國英語). 
  11. ^ 存档副本. [2013-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6). 

外部連結

[編輯]

馬來西亞印度國民大會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