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雷州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雷州歌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雷州市
分類民間文學
序號568
編號項目I-81
登錄2008年

雷州歌是中國廣東省雷州半島地區的方言歌曲,使用雷州話演唱。雷州歌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歷史

[編輯]

雷州半島秦朝時是百越人的聚居地。南北朝以降,閩南地區的人口大量遷入,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當時的閩南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造就了現在的雷州歌。在宋代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雷州學教諭李仲光撰《重建御書樓上梁文》中,已經有「聽取歡謠,敢陳善頌」的記敘,可見當時已有雷州歌傳播[1]。由於時期雷州的文人名士的參與,雷州歌從民間的口頭創作進化成了書面創作。明代晚期,雷州歌的對歌形式還演變出一種特殊的演唱形式,叫做姑娘歌,至清代雍正年間已頗為流行[2]。清末民初,有大批關於雷州歌的專著問世,為雷州歌的推廣與繁榮作出了貢獻。雷州的地方戲曲雷劇也是在雷州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3]

題材

[編輯]

雷州民歌有一部分是從農業諺語中發展來的,反映了民眾在農業生產中總結出的經驗。後來農諺逐步演化為民謠和民歌。[4]

雷州的姑娘歌由雷州歌的對歌形式演變而來,題材豐富,有祭祀的頌神歌,逞惡揚善的勸世歌,還有一些生活常識的問答和謎語等內容。[2]

表演形式

[編輯]

雷州民歌通常沒有伴奏,歌手可以按照歌曲內容,自由發揮,或高歌或低唱。

姑娘歌的表演者則以女性為主,一般有三種形式:[2]

  • 祭祀式:在年例祭神時,歌手會跪在神台前,演唱祈禱歌和頌神歌;
  • 斗歌式:歌手之間在舞台上相互問答,一決高下。觀眾看得興起時亦可登台發問,叫做「撈歌」。
  • 歌舞式:多發生在唱勸世題材歌曲時,由一男一女對唱,男稱「相角」,女稱「姑娘」。男女以扇、巾為道具,邊舞邊唱,每唱完一首就互相交換位置。

格律

[編輯]

雷州歌格律嚴謹,每首歌有四句,每句七字(不計墊字),其中一、二、四句押韻,只可押舒聲韻不可押入聲韻。第一句韻腳不能是陽平字,一般用仄聲,第二句韻腳用陰平,第四句韻腳用陽平。第三句用仄聲尾,且不能和一、二、四句韻腳相同,否則叫「四方韻」。除此之外,二、四兩句的第四字須用陽平。

雷州話的所有舒聲韻母均可用作韻轍,其中自成音節的ŋ̩合為一韻,其他舒聲韻母均單獨用作一韻。清末黃景星編寫的《新編雷州歌韻譜》共收34韻,至20世紀末期蔡葉青編著的《海康方言志》時已合併為32韻[5]。雷州歌的韻轍名稱用歌曲一、二、四句的韻腳代表字來表示,如i韻的韻轍叫「記機時」,三個字的聲調分別為陰去、陰平、陽平。20世紀後期,部分歌謠收集者和方言工作者又根據實際韻轍的混用情況,將主元音相同而介音或韻尾相異的部分韻轍進行精簡合併。[4]

雷州歌在演唱時,一、三、四句通常按前四後三來斷句,唯第二句會採用前五後二或前六後一的形式。[4]

音樂特徵

[編輯]

雷州歌曲調的音域並不太寬,通常只跨越了四到五度音程,最多也只有六到七度。演唱時運腔多在第二句的中間而非結尾。雷州歌以五聲調式中的商調式和徵調式為主,旋律大多下行,一般結尾於Re音。[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听取欢谣敢陈善颂之称的雷州歌. 茂名文化服務網.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2. ^ 2.0 2.1 2.2 廣東省文化館. 姑娘歌.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3. ^ 湛江日報. 一个地方戏剧的前世今生. 雷州壹網.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4. ^ 4.0 4.1 4.2 4.3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廣東卷編輯委員會.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北京: 中國ISBN中心. 2005: 731–754. ISBN 7507602400. 
  5. ^ 蔡葉青. 雷州歌三十二韵辙. 海康方言志.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3: 284–287 [202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