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爾高魚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高魚龍屬
化石時期:中侏羅世
巴柔期中晚期)
正模標本的石板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魚龍目 Ichthyosauria
演化支 重肩峰類 Baracromia
分支點 大眼魚龍類 Ophthalmosauria
屬: 阿爾高魚龍屬 Argovisaurus
Miedema et al., 2024
模式種
費氏阿爾高魚龍
Argovisaurus martafernandezi

Miedema et al., 2024

阿爾高魚龍屬學名Argovisaurus,意為「阿爾高州的蜥蜴」)是大眼魚龍類滅絕的一個屬,發現於瑞士中侏羅世巴柔期)的豪普特羅根斯坦組英語Hauptrogenstein Formation。屬下包括單一物種費氏阿爾高魚龍A. martafernandezi),所知於部分骨骼。阿爾高魚龍的體型大於其近親。

發現與命名

[編輯]

阿爾高魚龍正模標本PIMUZ A/III 5279由埃爾馬·邁耶(Elmar Meier)在2004年之前從瑞士阿爾高州奧恩施泰因豪普特羅根斯坦組英語Hauptrogenstein Formation的沉積物中發現。此標本由一副關節基本連接的骨骼組成,包括眾多椎體和脈弓、肋骨、部分鎖骨及含腦殼與頜骨在內的大部分顱骨。[1]

2024年,米耶德馬等人根據此化石描述了大眼魚龍類新屬新種費氏阿爾高魚龍(Argovisaurus martafernandezi)。屬名Argovisaurus」組合化石發現地阿爾高州的拉丁文名稱「Argovia」及希臘語σαῦρος」(「sauros」,意為「蜥蜴」)。種名martafernandezi」致敬瑪爾塔·費爾南德斯(Marta Fernández)對包括魚龍在內的海生爬行動物的古生物研究工作。[1]

描述

[編輯]
使用CT掃描重建的顱骨

阿爾高魚龍正模標本可能屬於一隻身長4.5—6公尺(15—20英尺)、體型近似莫勒斯魚龍的動物。大眼魚龍類中,很少有扁鰭魚龍亞科以外的物種可以長得如此巨大。阿爾高魚龍下頜骨長約125公分(49英寸)。顱骨及軀幹的幾塊骨頭,保存了疑似由創傷造成的異常特徵。[1]

分類

[編輯]
復原圖英語Life restoration

米耶德馬等人(2024年)在系統發育分析中將本屬恢復為大眼魚龍類的早期分化成員。作者首先在穆恩(2017年)的魚龍類數據集中對阿爾高魚龍進行評測,[2]其中將本屬置於地位未定的基幹大眼魚龍類。為分析更具體的關係,本屬被納入坎波斯(2021年)專注於大眼魚龍類的數據集中,[3]結果將其置於比技術定義的大眼魚龍類還要基礎的位置,但作者主張由於形態類似,故仍應視之為該演化支的一員。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切齒魚龍物種 Temnodontosaurus spp.

尋常魚龍 Ichthyosaurus communis

四裂狹翼魚龍 Stenopterygius quadriscissus

喬開科魚龍英語Chacaicosaurus Chacaicosaurus

阿爾高魚龍 Argovisaurus

大眼魚龍類

莫勒斯魚龍 Mollesaurus

大眼魚龍 Ophthalmosaurus

無齒潛魚龍 Baptanodon

真加魚龍 Gengasaurus

戈羅季謝溫多雷魚龍 Undorosaurus gorodischensis

冷鰭魚龍 Cryopterygius

海魚龍英語Thalassodraco Thalassodraco

卡圖托斯魚龍 Catutosaurus

實泳魚龍英語Acamptonectes Acamptonectes

雅努斯魚龍 Janusaurus

凱爾豪魚龍英語Keilhauia Keilhauia

關節鰭魚龍英語Arthropterygius物種 Arthropterygius spp.

扁鰭魚龍亞科 Platypterygiinae

Ophthalmosauria sensu stricto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Miedema, Feiko; Bastiaans, Dylan; Scheyer, Torsten M.; Klug, Christian; Maxwell, Erin E. A large new Middle Jurassic ichthyosau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body size evolution in the origin of the Ophthalmosauria. BMC Ecology and Evolution. 2024-03-16, 24 (1): 34. ISSN 2730-7182. PMC 10944604可免費查閱. PMID 38493100. doi:10.1186/s12862-024-02208-3可免費查閱. 
  2. ^ Moon, Benjamin C. A new phylogeny of ichthyosaurs (Reptilia: Diapsi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9-01-17, 17 (2): 129–155. Bibcode:2019JSPal..17..129M. ISSN 1477-2019. doi:10.1080/14772019.2017.1394922 (英語). 
  3. ^ Campos, Lisandro; Fernández, Marta S.; Herrera, Yanina; Garrido, Alberto. Benson, Roger , 編. Morphological disparity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ophthalmosaurid forefin: new clues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Argentina. Papers in Palaeontology. 2021-07-14, 7 (4): 1995–2020 [2024-12-17]. Bibcode:2021PPal....7.1995C. ISSN 2056-2799. doi:10.1002/spp2.13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2-07)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