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爾丁別什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丁別什克(Altun Bishik,Āltūn Bīshīk,烏茲別克語Oltin beshik),一譯阿爾丁別什[1],是浩罕汗國明格王朝的起源傳說中的人物,是明格王朝汗室傳說中的先祖。該傳說宣稱此人是帖木兒王朝的後代。傳說中他的生卒年是公元1512年至1545年,另一版本則宣稱他出生於1611年。

傳說

[編輯]

浩罕汗國為尋求其統治的合法性,將汗室的譜系與帖木兒家族聯繫起來。宣稱浩罕汗室是莫臥兒王朝始祖巴布爾的後裔。該傳說有數個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巴布爾之子

[編輯]

根據《費爾干納全史》(Mukammal-i tarikh-i Ferghana)等史書記載[2],1512年巴布爾被烏茲別克人追趕,從撒馬爾罕逃往印度時,在浩罕一帶留下一子。巴布爾因在逃亡路上無法撫養這個兒子,命人將這個嬰兒放在掛滿珠寶的搖籃里。這個嬰兒被當地人撿到後撫養,命名為阿爾丁別什克(Altun Bishik,突厥語中意為「金搖籃」)。當阿爾丁別什克長大後,從當地的幾個部落中各娶了一個妻子,其中明格部落的妻子給他生下一子,名叫速檀伊里克(Sultan Ilik),速檀伊里克之子為速檀胡達雅爾(Sultan Khudayar)。另一版本的傳說稱,速檀胡達雅爾與速檀伊里克為同一人,就是阿爾丁別什克的兒子。根據這個傳說,浩罕汗室的首個汗王即是阿爾丁別什克。

版本二:胡馬雍之孫

[編輯]

《世界史記》(Tarikh-i jahan-numa)、《歷史群星》(Anjum at-Tavarikh)等史書中則記載稱:1605年阿克巴大帝去世後,莫臥兒國內爆發叛亂,其中一支叛軍擁立胡馬雍之孫穆罕默德·穆克木(Muḥammad Muqīm)前往喀布爾,希望以此為基地奪取莫臥兒政權。穆罕默德·穆克木是胡馬雍之子穆罕默德·哈基姆(Muhammad Hakim)的兒子。但1607年,賈漢吉爾進入喀布爾,穆罕默德·穆克木與親信經呼羅珊逃至布哈拉。穆罕默德·穆克木希望征服費爾干納,但在攻打浩罕附近時敗於布哈拉的伊瑪目庫里汗英語Imam Quli Khan of Bukhara,在逃亡過程中穆罕默德·穆克木的妻子生下了一個嬰兒,穆克木給他穿上了金刺繡的衣服留在了當地村里,然後在逃亡過程中死在奧什附近(1611年,回曆1109年)。這個嬰兒被當地的四個部落(明格、玉茲、欽察吉爾吉斯)共同撫養長大,並給他取名為阿勒屯別什克。其後代之一就是浩罕汗室的開祖沙赫魯汗[2]

真實性

[編輯]

巴布爾本人所撰的《巴布爾回憶錄》中未提及「金搖籃」的事情,他的同時代人也未提及此人。因此,可以認為這一傳說是浩罕汗室為了將自己的譜系與巴布爾聯繫起來,以鞏固自己的統治而編造的。[3][4][5]至於另一個版本的傳說,胡馬雍確實有一個兒子叫穆罕默德·哈基姆,但在莫臥兒的史書中,找不到穆罕默德·哈基姆有一個叫穆罕默德·穆克木的兒子的任何蹤跡。[2]

現代學者認為,阿勒屯別什克傳說被視為是愛里木汗英語Alim Khan of Kokand時期創造出來的,愛里木汗也自稱「巴布里」(Baburi,巴布爾後裔)。[2]阿勒屯別什克傳說的最早記錄見於愛里木汗去世後的近十年左右完成的史書,但作為其基礎的意識形態則始於愛里木汗時代(1800年-1809年),甚至更早。16至18世紀,認為統治合法性來自成吉思王朝(黃金家族)的思潮在中亞地區已經消失,轉而轉向認為統治合法性來自帖木兒王朝。阿勒屯別什克傳說就是此種思潮的體現之一,為統治浩罕的沙赫魯汗後裔提供了合法性支持。[6][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莫鎮藩、楊樞譯蘭士德(Henry Lansdell)《中亞洲俄屬遊記》(1894),pp.36
  2. ^ 2.0 2.1 2.2 2.3 2.4 Scott C. Levi: The Legend of the Golden Cradle: Babur’s Legac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the Khanate of Khoqand, 載 Марказий Осиё тарихи замонавий медиевистика талқинида. Тошкент: Yangi nashr. 2013: 102–118. ISBN 978-9943-22-129-1. 
  3. ^ 潘志平. 浩罕国与西域政治.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 5–6. ISBN 9787228099795. 
  4. ^ O'zbekiston Milliy Ensiklopediyasi - O harfi. : 144 [2024-10-16]. 
  5. ^ Aftandil Erkinov. Fabrication of Legitimation in the Khoqand Khanate under the Reign of ‘Umar-khān (1225–1237/1810–1822): Palace Manuscript of “Bakhtiyār-nāma” Daqāyiqī Samarqandī as Source for the Legend of Āltūn Bīshīk. Manuscripta Orientalia. 2013, 19 (2): 3–18 [2024-10-16]. 
  6. ^ KOKAND KHANATE. Encyclopaedia Ira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