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亞·伊茲貝戈維奇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11月20日) |
阿里亞·伊茲貝戈維奇(Alija Izetbegović,1925年8月8日—2003年10月19日),波赫波士尼亞克族律師、社會活動家、政治家,首任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主席團主席。
生平
[編輯]伊茲貝戈維奇出生於波赫北部的一個穆斯林貴族家庭,其先祖在塞爾維亞脫離鄂圖曼帝國時從貝爾格勒逃亡至此。出生後不久,其父宣布破產,攜全家遷居塞拉耶佛。二戰期間,伊茲貝戈維奇未參加任何政治、軍事組織。戰後,他畢業於塞拉耶佛大學。1970年,伊茲貝戈維奇發表綱領性的《伊斯蘭宣言》,南斯拉夫當局認為該書宣揚沙里亞法,將之查禁。在後來的波赫內戰期間,塞爾維亞族援引該書中的大量原文,聲稱伊茲貝戈維奇的目標是將波赫建成伊朗一樣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國家。但是伊茲貝戈維奇本人一直拒絕承認這種指控。
1983年4月,伊茲貝戈維奇和四名同伴遭到逮捕和審判,他被判處14年有期徒刑。次年,在國際壓力下,他的刑期被減為12年。1988年,伊茲貝戈維奇被特赦出獄。1989年,伊茲貝戈維奇創建波赫穆斯林民主行動黨(SDA)。在1990年的波赫議會選舉中,SDA獲得了33%的選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雖然菲克瑞特·阿布迪奇(Fikret Abdić)在總統選舉中獲得了更高的支持率,但是他主動放棄了候選資格,使得伊茲貝戈維奇成為首任波赫總統。不久,波赫局勢惡化,各族之間互相攻戰。伊茲貝戈維奇雖然理論上只有一年的總統任期,但是鑑於「特殊局勢」,原有政治體系完全崩潰,他的總統地位被保留。
1992年1月,伊茲貝戈維奇同代表塞爾維亞族的拉多萬·卡拉季奇和代表克羅埃西亞族的馬特·博班簽署了《里斯本協議》,同意建立一個多民族聯邦制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共和國。但是很快伊茲貝戈維奇就撤回了他的簽名,表示不願見到波赫的分裂。1992年2月,伊茲貝戈維奇不顧塞族的反對,以波赫總統的身份發出備忘錄,要求歐洲各國承認波赫為完全獨立的國家。這一行為摧毀了脆弱的和平,雖然歐盟和美國在4月先後承認了波赫,但是塞族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要求其聚居區保留在南斯拉夫之內。波赫內戰完全爆發。戰爭開始後,占據絕對優勢的南斯拉夫和波赫塞族軍隊一舉占領了大部分的波赫國土,並對塞拉耶佛完成了包圍。在其後的三年內,伊茲貝戈維奇困守塞拉耶佛,他譴責西方國家拋棄了波赫,並轉向穆斯林世界尋求援助。許多阿拉伯人志願軍來到波赫,以保護同為穆斯林的波士尼亞克族不再遭受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的屠殺。但是這些阿拉伯人很快成為了政治包袱。
1996年,伊茲貝戈維奇被迫將與伊朗關係密切的國防部長解職,作為換取美國援助的條件之一。伊茲貝戈維奇一直追求成立強力的波赫共和國中央政府,但是不但塞族和克族堅決反對,連其前盟友阿布迪奇也背叛了他,於1993年自行組織了「西波士尼亞共和國」,不接受塞拉耶佛的指令。1995年,波赫政府軍平定了阿布迪奇,將其趕入克羅埃西亞境內。此時,伊茲貝戈維奇的波赫政府一共只能控制25%的波赫領土,並且實際上只能代表波士尼亞克族。
1995年8月,北約對波赫塞族軍隊進行了長達兩周的空襲,波赫政府軍和克族武裝趁機發動反擊,從塞族手中占領了大量的被占領土。聯軍迅速占領了波赫的一半土地,並反包圍了塞族的統治中心巴尼亞盧卡,迫使塞族回到談判桌前。1995年12月14日,斯洛波丹·米洛塞維奇、弗拉尼奧·圖季曼和伊茲貝戈維奇分別代表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和波赫三國,在美國的斡旋下簽署了《岱頓協定》,宣告波赫內戰告一段落。根據岱頓協定,次年重建了三人波赫主席團,伊茲貝戈維奇作為波士尼亞克族的代表進入主席團,並繼續擔任波赫國家元首(主席團主席)。
2000年,伊茲貝戈維奇因健康原因退出主席團。前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曾對伊茲貝戈維奇在波赫內戰中可能犯下的罪行進行調查,但是當其在2003年逝世後,調查即行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