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耳
金耳 | |
---|---|
科學分類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綱: | 銀耳綱 Tremellomycetes |
目: | 銀耳目 Tremellales |
科: | 白耳科 Naemateliaceae |
屬: | 白耳屬 Naematelia |
種: | 金耳 N. aurantialba
|
二名法 | |
Naematelia aurantialba |
金耳(學名:Naematelia aurantialba),別名金銀耳、黃木耳、黃銀耳、黃耳[1],是屬於銀耳目白耳科白耳屬的一種真菌,單生、群生於闊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中的殼斗科櫟屬、青岡櫟屬、石櫟屬等闊葉樹朽木上,與毛韌革菌(Stereum hirsutum)伴生。該種分布於中國。[2]
分類及名稱
[編輯]雖然自鄧叔群起,中國的「金耳」傳統上都認為是黃金銀耳(Tremella mesenterica)這一種,但1976年,真菌學家黃年來認為中國產的「金耳」與國際上所描述的金耳(T.mesenterica)存在差異,認為中國的金耳應該是腦狀銀耳(T.encephala)。[3][4]還有學者認為「金耳」應當是金色銀耳(T.aurantia)這個種。[3]但1990年臧穆等人研究發現中國的金耳標本不同於上述物種,將種國標本定名為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該種是中國的特有物種。[3][5][4]後來又研究發現金耳(T.aurantialba)應當歸屬於白耳屬(Naematelia)而不是銀耳屬(Tremella)。[3][6]不過目前仍有許多書籍將中國藥用、食用的金耳記成黃金銀耳(Tremella mesenterica)。[7][8]
形態
[編輯]金耳的子實體膠質,呈腦狀或瘤狀,基部狹窄,金黃色或橙黃色,長、寬3-12cm,高達2–8cm;干後縮小變為軟骨質,但仍基本保留其原有形狀和顏色,成熟時表面往往附有霜狀孢子。擔孢子近球形,孢子近球形或梨形。[1]
分布
[編輯]金耳生於林區向陽避風山谷的闊葉林及針闊葉混交林中的殼斗科櫟屬、青岡櫟屬、石櫟屬等闊葉樹朽木上。分布於福建、吉林、黑龍江、西藏、四川、山西、江西、雲南等地[1]。現已有人工栽培[1]。
化學成分
[編輯]金耳的子實體含蛋白質、糖類、17種胺基酸、長鏈脂肪酸(Long-chain fatty acids)、β-胡蘿蔔素、礦物質、維生素、膠質等。[1]
價值
[編輯]食用價值
[編輯]金耳的子實體為滋補性食用菌,其與冰糖加水煮熟透成糊狀製成的金耳羹,可作為高血壓病、肝熱弱、身體虛弱、胃與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消化道腫瘤的保健菜品。[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鄭漢臣. 《中国食用本草 植物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3: p.13 [2015-01-03]. ISBN 7-5326-132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中國科學院中國孢子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金耳. 中國真菌志(第二卷)銀耳目和花耳目.[永久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楊彝華; 陳增華. 菌物医学丛书 救命的蘑菇 菌物营养与慢病防治. 北京: 中國醫藥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2.05: 189–191. ISBN 978-7-5214-3259-6.
- ^ 4.0 4.1 孫鴻烈; 等. 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 1973-1992.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07: 391–392. ISBN 978-7-5355-6809-0.
- ^ Bandoni RJ, Zang M. On an undescribed Tremella from China. Mycologia. 1990, 82 (2): 270–273. JSTOR 3759859. doi:10.2307/3759859.
- ^ Sun T, et al.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notation of Naematelia aurantialba (Basidiomycota, Edible-Medicinal Fungi). Journal of Fungi. 2022, 8 (1): 6. PMC 8777972 . PMID 35049946. doi:10.3390/jof8010006 .
- ^ 方清茂; 趙軍寧. 四川省中药资源志要.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0.03: 6. ISBN 978-7-5364-9760-3.
- ^ 楊成梓; 林羽. 中国中药资源大典 福建省中药资源名录. 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11: 16. ISBN 978-7-5335-6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