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慶府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慶府在四川省的位置(1820年)

重慶府南宋設置的一個

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孝宗內禪宋光宗,宋光宗升恭州置,治所巴縣(今重慶市渝中區巴南區等地),屬夔州路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為重慶路,轄境擴大。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改為重慶府。民國二年(1913年),全國廢府,故廢。

轄境

[編輯]

重慶府轄境在不同時期,其曾所轄範圍,大致如下:

宋代的重慶府[1]

[編輯]

領縣三,羈縻州一(領縣二),共領縣五

元代的重慶路[2]

[編輯]

至元十六年(1279年)在重慶府設置四川南道宣慰司和重慶路,立重慶路總管府,除錄事司領巴縣、江津縣、南川縣三縣,忠州、合州、涪州、瀘州四州及石砫安撫司。

明代的重慶府[3]

[編輯]

清代的重慶府

[編輯]

順治初,因明制,領州三、縣十七:合州、忠州、涪州、巴縣、江津縣、長壽縣、大足縣、永川縣、榮昌縣、綦江縣、南川縣、黔江縣、安居縣、璧山縣、銅梁縣、定遠縣、酆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彭水縣。

往後至清末領廳一、州二、縣十一:江北廳合州涪州巴縣江津縣長壽縣永川縣榮昌縣綦江縣南川縣銅梁縣大足縣璧山縣定遠縣

民國的重慶府

[編輯]

民國元年仍轄十四屬,十一縣二州一廳,長官稱重慶府知事[15],民國二年廢。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重慶地方史資料叢刊《重慶簡史和沿革》鄧少琴等編著 重慶地方史資料組 1981年6月 第75頁
  2. ^ 《大元一統志》卷五
  3. ^ 《明史》卷四十三 志第十九
  4. ^ 《明太祖實錄》卷之七十七洪武五年十二月甲戌朔
  5. ^ 「洪武六年九月己亥朔置重慶府涪州長壽縣,改夔州府開州為開縣」《明太祖實錄》卷之八十五洪武六年九月己亥朔。《明史稿》作「洪武四年置此縣,屬涪州,六年改屬」
  6. ^ 「甲寅以四川之雲陽榮山萬三州為縣,又開設州縣九:井研、資陽隸成都府,榮州威遠浦江丹稜隸嘉定府,榮昌、永川隸重慶府,蘆山隸雅州九姓長官司隸永寧宣撫司,併羅江縣入綿州,以筠連等縣隸之」,《明太祖實錄》卷之八十六洪武六年十一月戊戌朔
  7. ^ 《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洪武八年正月初十日
  8. ^ 「改夔州府之大寧州達州為縣,革所屬奉節縣隸重慶府」,《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五洪武九年四月十一日
  9. ^ 「重慶府:併武龍縣入彭水縣,隸涪州,新寧縣入梁山縣,隸忠州,酆都縣入涪州,南川縣入綦江縣,夔州直隸布政司」,《明太祖實錄》卷112
  10. ^ 「庚戌,陞四川夔州為府,綿縣眉縣俱為州,……復置四川保寧府劍州及……四川成都府新繁金堂雙流井研崇寧五縣,綿州彰明羅江二縣,漢州德陽什邡二縣,重慶府南川黔江二縣,涪州武隆縣,忠州酆都縣,夔州府奉節大昌新寧三縣」《明太祖實錄》卷134
  11. ^ 《明太祖實錄》卷137
  12. ^ 《明憲宗實錄》卷219:「其地乃商賈聚集之處,去縣遠,數遭賊寇焚劫,因分銅梁縣四里,遂寧縣一里為安居縣」
  13. ^ 《明憲宗實錄》238:「復設四川璧山縣。璧山故有縣,後併入重慶府之巴縣,里民訴稱其地去巴縣三百餘里,在萬山之中,乞仍設縣。鎮守等官,勘奏以為宜,從之。
  14. ^ 《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六雍正十一年癸丑冬十月己酉朔
  15. ^ 「程芝軒謂府知事只轄重慶十四屬,而不及於川東。」重慶鎮撫府會議紀略(二),《國民公報》,民國元年5月28日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重慶府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