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轉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轉席又稱傳席轉氈傳氈接袋。是中式婚禮的一種習俗,見於部份地區。

中國民間信仰認為,新娘腳與地接觸會沖犯鬼神,故此上轎、下轎時會用不同方法避免腳觸地,例如由人背負或抱著,辜有在地上鋪上蓆子。因路長席短,須一路轉移接鋪,故稱轉席。也有用紅氈、麻袋代席,[1]稱轉氈或傳氈。[2]此俗源於唐代就已流行,[3][4]至宋代,不論貧賤富貴,娶媳時地上都有鋪墊物,是氈、席、或袋任選,以家庭經濟條件取捨,均以令新娘足不沾地為原則。[5][6][7]用袋稱為接袋,諧音「接代」,有傳宗接代的吉祥寓意。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古今婚俗的差异. [2017年6月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9日). 
  2. ^ 清朝·惜花主人《宛如約》第十六回·佳人才子大團圓·醜婦蠢夫皆遂意:「將到趙府門前,三聲炮響,李公子引著一班儐相,將司空約接到大廳上站立,然後請二位小姐出閣。不一時,早見晏小姐引著一隊眾侍女僕婦,攙扶著兩位小姐走出廳來。此時廳上廳下,燈燭輝煌,異香繞室,簇擁著兩位小姐。司空約居中,趙如子居右,宛子居左,共立紅氈。一時李公子與儐相贊禮,晏小姐與眾侍女攙扶,先拜了天地,又拜了聖恩……拜完,送司空約夫妻三人同入洞房,共飲合卺筵席。」
  3. ^ 南宋·龔敦頤《芥隱筆記》:「今新婦轉席,唐人已爾,樂天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
  4. ^ 明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清朝·顧張思《土風錄》:「今新婦至門,則傳席以入,弗令履地。唐人已然。白樂天《春深娶婦》詩云:「青衣捧氈褥,錦繡一條斜。」兩新人宅堂參拜,謂之拜堂。唐人王建《失釵怨》:「雙杯行酒六親喜,我家新婦宜拜堂。」」
  5. ^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 》卷五《娶婦》:「新人下車檐,踏青布條或氈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鏡倒行,引新人跨鞍驀草及秤上過。」
  6. ^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嫁娶》:「一妓女倒朝車行拜鏡,又以數妓女執蓮炬花燭導前迎引,遂以二親信女,左右扶侍而行,踏青錦褥,或青氈花席上行,先跨馬鞍背平秤,過一中門,至一室中少歇。」
  7. ^ 民國·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寧風俗記·婚嫁》:「出轎時,用米袋直鋪至花燭前,新娘腳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參拜天地叫拜堂。新人對席互飲曰合卺。以紅綠綢新郎新娘各持一端曰牽紅,送入洞房,並坐床上,用果子遍撒,曰坐床撒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