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
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 Luis Miguel Sánchez Cerro | |
---|---|
秘魯總統 | |
任期 1931年12月8日—1933年4月30日 | |
前任 | 戴維·薩馬內斯·奧坎波 |
繼任 | 奧斯卡·貝納維德斯 |
秘魯臨時總統 | |
任期 1930年8月27日—1931年3月1日 | |
前任 | 奧古斯托·萊吉亞 |
繼任 | 里卡多·萊昂西奧·埃利亞斯·阿里亞斯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889年8月19日 秘魯 皮烏拉 |
逝世 | 1933年4月30日 秘魯 利馬 |
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西班牙語:Luis Miguel Sánchez Cerro,1889年8月19日—1933年4月30日)是一位秘魯軍人,政治家,曾擔任過秘魯總統,也是秘魯第一個有土著血統的總統。
生平
[編輯]早年生涯
[編輯]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於1889年8月12日出生於皮烏拉 。父親名叫安東尼奧·桑切斯,母親叫羅莎·塞羅。他擁有秘魯土著血統,也被認為是皮烏拉的馬達加斯加馬爾加什人奴隸的後代。[1]
1906年,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進入利馬的喬里約斯軍事學校。畢業後被派往秘魯北部和厄瓜多相鄰的邊境地區。他以中尉的身份參與了1914年推翻吉列爾莫·比林赫斯特總統的政變,在政變中,他由於用手握住機關槍槍口以阻止子彈發射,導致他的左手失去了三個手指。1921年,在試圖推翻萊吉亞總統失敗後,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逃亡到了摩洛哥,並且先後在西班牙軍和義大利軍中服役並參加了里夫戰爭。[2]1926年,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輾轉來到法國進行學習。[3]
1929年1月15日 ,他返回秘魯。他向萊吉亞總統表示了自己的忠誠後升任上亞馬遜省的省長。之後,他被調任到了阿雷基帕,事實上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返回秘魯只是為了推翻奧古斯托·萊吉亞。
1930年8月22日,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首先在阿雷基帕起義,隨即南方各省都宣布支持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推翻奧古斯托·萊吉亞。8月27日 ,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乘飛機抵達利馬,他逮捕了奧古斯托·萊吉亞並就任秘魯臨時總統。
臨時總統時期
[編輯]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在1930年8月27日至1931年3月1日的任期內採取了強力的手段。秘魯在那段時間處於經濟危機當中。棉花、羊毛、蔗糖和礦石等出口產品價格下跌,引起了貨幣購買力下降。經濟危機也引起了社會動盪,在利馬和阿亞庫喬發生了流血事件。在此期間秘魯變化寥寥,唯一重要的變化是胡寧省的省會從塞羅-德帕斯科轉移到了萬卡約。
桑切斯·塞羅的地位遭到了質疑。在他糟糕的任期內,先前支持他的許多軍人都對他失望了。在阿雷基帕爆發了反對他的示威,全國各地反對桑切斯·塞羅的呼聲愈演愈烈。1931年3月1日。桑切斯·塞羅辭職,他聲稱他「只想拯救他的國家」,而且他「沒有政治野心」。隨後,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準備參加1931年的秘魯大選。[4]
當選總統
[編輯]1931年秘魯大選有四個主要候選人。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受到保守派支持,激進派們則是支持阿普拉黨的領袖維克多·勞爾·阿亞·德·拉·托雷,此外,反對奧古斯托·萊吉亞的急先鋒——政壇老將阿圖羅·奧索雷斯·卡夫雷拉和法學家兼外交官何塞·瑪利亞·德·拉·哈拉-烏雷塔也參加了選舉。在299827票中,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得到152149票,維克多·勞爾·阿亞·德·拉·托雷得到106088票。桑切斯·塞羅獲得了50.75%的票數,贏得了選舉,而阿普拉黨指控保守派操控選舉,拒絕接受這一結果。[5]
1932年被稱為混亂之年,短時間內秘魯政治發生了一系列的流血事件。1932年3月6日,阿普拉黨黨員何塞·梅爾加·馬爾克斯試圖刺殺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桑切斯·塞羅的肺部被射傷。1932年5月7日,卡亞俄的一些水兵被阿普拉黨蠱惑叛亂,最後有8名水兵被殺死。1932年7月7日,阿普拉黨在秘魯北部最大的城市特魯希略發動起義,維克多·勞爾·阿亞·德·拉·托雷宣稱自己才是真正的秘魯總統。阿普拉黨人謀殺了一些軍官,在軍隊壓境後,阿普拉黨人四散而逃。在卡哈馬卡,軍官古斯塔沃·希門尼斯宣稱自己是秘魯總統,但是在失敗後飲彈自殺。秘魯政局迅速的走向了無休止的混亂。[6]
1932年9月,一群秘魯平民和裝扮成平民的軍人進行了一次突襲,並占領了哥倫比亞小鎮萊蒂西亞 。 然後,他們將該鎮的哥倫比亞官員驅逐到巴西,並要求秘魯政府的支持。在巨大的民族主義壓力下,秘魯政府決定支持這些人,秘魯軍方在普圖馬約河一帶和哥倫比亞軍發生了多次武裝衝突。曾經戰勝哥倫比亞軍的奧斯卡·貝納維德斯被任命為國防部長。秘魯政府發動了全國總動員。[7][8]
在備戰期間,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也主導了很多決議。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政府支持對雨林地區的開發,發展了漁業,並且規範了礦山的管理。在教育領域,政府在秘魯全國各地新建了現代學校,每所學校可容納一千名學生,並建立了90個教育中心,還在全國開設了工業技能學校和專業學校。
遇刺
[編輯]1933年4月30日上午,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觀看了閱兵並檢查了軍備設施,在閱兵中,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被一個持手槍的人刺殺。刺客名叫阿貝拉爾多·門多薩,和阿普拉黨有關聯。部隊立即擊斃了刺客,然而路易斯·米格爾·桑切斯·塞羅也搶救無效離世。[9]
參考資料
[編輯]- ^ Basadre Grohmann, Jorge: Historia de la República del Perú (1822 - 1933), Tomos 14, 15 y 16. Editada por la Empresa Editora El Comercio S. A. Lima, 2005. ISBN 9972-205-76-2 (V.14) / ISBN 9972-205-77-0 (V.15) / ISBN 9972-205-78-9 (V.16)
- ^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Seminar Conference on Hispanic American Affairs, James Fred Rippy, Alva Curtis Wilgus (1963). Argentina, Brazil and Chile Since Independence. Russell & Russell. p. 11.
- ^ El escritor Mario Vargas Llosa, piurano por adopción, dice al respecto en sus memorias: «La leyenda inventó que el general Sánchez Cerro —dictador que fundó la UR y que fue asesinado por un aprista el 30 de abril de 1933— había nacido en La Mangachería y por eso todos los mangaches eran urristas, y todas las cabañas de barro y caña brava de ese barrio de calles de tierra y lleno de churres y piajenos (como se llama a los niños y a los burros en la jerga piurana) lucían bailoteando en las paredes alguna descolorida imagen de Sánchez Cerro.» (El pez en el agua, 1993, pág. 27).
- ^ Sosa Vivanco, Walter (8 de enero de 2016). «Video inédito de Luis M. Sánchez Cerro». Lima: Crónica Viva. Consultado el 10 de abril de 2018.
- ^ Fernando Tuesta (1998). «Las elecciones de 1931 (II)». Politika. Blog de Fernando Tuesta. Consultado el 25 de septiembre de 2017.
- ^ Basadre, 2005, tomo 15, p. 170.
- ^ von Rauch, Herbert. "A South American Air War...The Letcia Conflict." Air Enthusiast. Issue 26, December 1984-March 1985. Bromley, Kent: Pilot Press. Pages 1–8. ISSN 0143-5450.
- ^ Basadre Grohmann, Jorge: Historia de la República del Perú (1822 - 1933), Tomo 15. Editada por la Empresa Editora El Comercio S. A. Lima, 2005. ISBN 9972-205-77-0 (V.15)
- ^ Guerra, 1984, tomo XII, p.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