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
越秀公園 | |
---|---|
基本資料 | |
類型 | 丘、城市公園 |
位置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 |
座標 | 23°08′34″N 113°15′37″E / 23.14287°N 113.26026°E |
地圖 | |
越秀山,亦稱粵秀山、越王山、觀音山,是廣東省廣州市中心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山脈,海拔70米,是白雲山的余脈。
歷史
[編輯]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有越王台,故越秀山古名越王山。明朝永樂年間,山上曾建有觀音閣,又稱觀音山。由主峰越井崗及周圍蟠龍崗、桂花崗、木殼崗、長腰崗、鯉魚頭崗等七個山崗和三個人工湖(東秀湖、南秀湖、北秀湖)組成。面積共86萬平方米。越秀山是古代的海上戰略重地,明初朱亮祖鎮守廣東省城,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擴建廣州城,將北城墻擴展到越秀山上,建修鎮海樓,現為廣州標誌之一。
半山曾建有學海堂文瀾閣,文瀾閣於清咸豐七年(1857年)被英法聯軍炮火轟斷一石柱,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被颱風盡毀,後改建文昌祠。
龍濟光於民國二年(1913)進駐廣州任省都督,龍濟光將文昌祠改為粵秀樓,還加修一道從粵秀樓直達廣東督軍府(今中山紀念堂)的天橋,同時將整個越秀山劃為禁區,派兵把守[1]。民國三年(1914)六月政府改制都督府裁撤,袁世凱乃授龍濟光以振武上將軍繼續督理。龍濟光時在粵秀山上加築振武閣[2]。
民國10年(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臨時大總統時,下令將越秀山辟為粵秀公園。 民國14年(1925年)12月,舉行開放典禮。其中前身為清代彈藥庫的粵秀山公園運動場,在1926年前啟用。民國17年(1928年)12月,國民政府批准在越秀山興建廣州植物園。民國25年(1936年)改為中正林場,民國34年(1945年)易名越秀林場,面積約47公頃。
共和國建立後,廣州市人民政府將越秀山重劃為越秀公園,並改擴建越秀山體育場。
畫廊
[編輯]-
觀音山城牆及鎮海樓。
-
中華民國年間的航拍圖。
-
中山紀念碑及水塔。
-
民國年間遷移至觀音山百步梯東的「戊辰進士」坊(四牌樓),已於1950年代被毀。
文物古蹟
[編輯]現代景觀
[編輯]其他
[編輯]2022年6月14日,越秀公園首個碳中和主題園建成開放,同時也是華南地區首創。該主題園占地1400平方米,園區內展示了林業碳匯、全自動化處理垃圾系統、半開放式魚水系統、固碳種植、以及光伏發電等特色。[3]
前往交通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 廣州市情.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4).
- ^ 民國時期廣東財政史料,秦慶鈞
- ^ 羊城新名片!华南首个碳中和主题园在越秀公园正式开园_广州日报大洋网.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