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人名
命名習俗 | |
語言 | 越南語 |
---|---|
使用情況 | 現存 |
受影響於 | 漢族人名 |
施影響於 | 越南諸少數民族人名 |
結構 | |
姓氏 + 墊名 + 個人名 | |
示例 | |
范文同 | |
Phạm Văn Đồng | |
說明 | 「范」是姓氏,「文」是墊名,「同」是個人名。 |
潘氏金福 | |
Phan Thị Kim Phúc | |
說明 | 「氏」是女子墊名,「金福」是個人名。 |
家庭關係 | |
傳承方式 | 子女承父姓 |
婚後改姓 | 不改姓 |
尊稱 | |
長輩 | Ông / 𪪳 (男性)/ Bà / 婆(女性) |
晚輩 | Anh / 嬰(男性) / Cô / 姑(女性) |
越南人名 | |
國語字 | Tên / Họ |
---|---|
漢喃 | 𠸛/𢩜 |
字面意思 | 名/姓 |
越南人名屬於東亞式命名順序,為姓前名後,與漢名有相似的結構。但越南人除了姓與個人名,還有墊字、輩字,統稱為「墊名」(越南語:tên đệm,即中間名),全名的次序為「姓、墊字、輩字、個人名」。除姓與個人名外,並非所有越南人都兼備人名所有部份,有些只有墊字,有些有輩字,也有些完全沒有任何中間名。亦有些越南人有多個不同結構的姓名,如有時把墊字省略。
墊名
[編輯]墊名(越南語:tên đệm)為越南人名中置於姓後的字,它往往介於姓和個人名之間,具有區分性別和聯宗續譜的作用。
越南女性最常見用的墊名是「氏」(Thị),例如「阮氏紅」,其次有「妙」(Diệu)、「女」(Nữ)、「玉」(Ngọc)等;男性則以「文」(Văn)為多數,例如「阮文張」、「阮文誠」,其次有「公」、「伯」、「明」。墊名有時會省略,如阮文惠又稱阮惠。女性在華人媒體或華人社會也常省略「氏」字,如潘氏金福常被稱為潘金福,於台灣、香港等地居留的越南女性於當地身份證上登記的中文姓名也常會省略「氏」字。
越南男性使用墊名還有區別宗族的功能。因為同姓的人未必是同一宗族,於是在姓與名之間使用不同的墊名以作區別,後黎朝後期歷代君主及宗室均以「維」作為墊名。亦有以個人名的偏旁作墊名者。如鄭主歷代均之「木」偏旁的字為名。亦有兩者同時使用的,如後黎朝後期後半段時期君主及宗室除用「維」作為墊名外,他們的個人名均以「示(礻)」為偏旁。有時墊名會省略,如阮世祖阮福映又稱阮映。
在阮朝時,阮朝宮廷經常將女性的姓氏和家族墊名連稱,如嗣德帝善妃阮氏錦又作「阮廷氏錦」;同慶帝輔天純皇后阮氏嫻又作「阮有氏嫻」,佑天純皇后楊氏熟又作「楊光氏熟」;成泰帝皇貴妃阮氏媖又作「阮嘉氏媖」。[1]
輩字
[編輯]輩字是同一宗族中用作區別輩份的字,如阮朝皇室之輩字自阮憲祖起依次為「綿、洪、膺、寶、永、保」。但越南人極少使用輩字。
個人名
[編輯]越南人名中,主人專屬的名(越南語:tên chính/𠸛正),是較具實際意義的名字,為一般人與人之間相互辨識的依據。越南人較習慣以個人名來稱呼一個人,包括正式的場合(如為雙名則用後一個字)。例如「阮文明」(Nguyễn Văn Minh),在正式場合人們會稱之「明先生」(越南語:ông Minh/翁明),而不是「阮先生」。又例如像「吳廷琰政府」,在越南語中會稱之「琰政府」(越南語:chính phủ Diệm/政府琰),而不是「吳政府」或「吳廷政府」。在美國等國的外語文獻中(尤其是敘述越南戰爭時期歷史者),提及越南人物時也常不帶姓地僅以個人名稱呼。
小名
[編輯]在家庭、密友等親近場合,越南人也會用他在家中兄弟姐妹中的排序來稱呼一個人。在北方,最年長的子女稱為「老大」(Anh/chị cả),然後是「老二」;而南方則將最年長的稱為「老二」,排行第二的稱為「老三」,以此類推。這個排序也可以和本人的個人名結合,如「孝老二」(Hai Hiếu)、「越老五」(Năm Việt)等。舊時部分公眾人物以他們的小名為人所知,例如人民藝術家阮芳名就以他的小名「名老八」(Tám Danh)行,但如今已經漸少。
其他名稱
[編輯]一如其他東亞地區,越南人傳統上除本身的姓名之外還有別名,包括字、號等。現代越南人已經很少有字或號。
越南少數民族的人名
[編輯]埃地族
[編輯]越南西原地區的埃地族使用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的語言。埃地人的姓名包括三個部分,性別前綴、名和部族名,部族名又包括主幹和分支部族名兩部分。如男子名Y Ngong Nie Dam(伊·恩貢·涅丹)中,Y是性別前綴,現代埃地族男子都使用這個前綴;Ngong是他的個人名,Nie Dam是他的部族名,亦即姓,Nie是主幹部族,Dam是分支部族。又如女子名H'Linh Mlo Duon Du(赫·靈·姆洛敦杜)中,H』是性別前綴,即女子;Linh是她的個人名,Mlo Duon Du是她的部族名。現在受越南京族文化影響,不少埃地人的個人名使用越語字。Nie 和 Eban 是埃地族人常見的姓[2]。
由於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影響,部分埃地基督徒會在自己的性別前綴後加上一個宗教聖人的名字,如Y-Abraham(伊-亞伯拉罕)、Y-Jeremi(伊-耶利米)、H'Rêbeka(赫-利百加)等。
女性後綴H'源於梵語的Hubaya sri devi,意為「小姐」,歷史上的縮寫為「Hơ-Bia」,近代直接簡寫為「H'」。埃地族男性在歷史上有前綴丹(Dam),意為男子。現代埃地族的男性前綴Y來自於近代埃地語改革者和文化奠基者伊·朱特·赫溫(Y Jut Hwing)的創造。最初Y帶有宗教色彩,源自猶太教中的四字神名YHWH(耶和華),在當時被猶太教徒和基督徒使用。伊·朱特將之解釋為Yàng(神靈)的縮寫,意指所有埃地族人都是神的後裔,用以打破埃地族人不同宗教人群之間的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