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超大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一個超大胞,與其他種類的雷暴(颮線英語Pulse storm多胞英語Multicellular thunderstorm)相比,其主要特徵為大規模的旋轉結構。

超大胞supercell,中國大陸譯超級單體,香港譯超級胞)是雷暴的一種,擁有深厚、持續旋轉上升氣流中氣旋英語Mesocyclone[1]由於這個原因,這些雷暴有時被稱為旋轉雷暴(rotating thunderstorms)。[2]在雷暴的四種類型(超大胞、颮線多胞英語Multicellular thunderstorm英語Pulse storm)中,超大胞是最不常見,同時也是破壞力最大的一種。超大胞常常孤立於其他雷暴而存在,可以影響32公里(20英里)高度範圍內的氣候。[3]

超大胞通常被分為三種類型:經典、低降雨(LP)和高降雨(HP)。低降雨超大胞通常發生在乾旱缺水地區,而高降雨超大胞常發生在濕潤地區,如美國的高原地區。雖然在符合發生條件的天氣下,超大胞可能會出現在世界任何地方,但它們多數出現在北美大平原,一個以龍捲風走廊而聞名於世的地區。[4]

形成

[編輯]

特性

[編輯]
在內布拉斯加州德什勒地區形成的超大胞

超大胞常孤立於其他雷暴,儘管它們有時也嵌入颮線之中。通常情況下,超大胞出現在一個低氣壓系統的暖區,移動方向一般是北北東,路線與低氣壓的冷鋒方向一致。超大胞可以持續幾個小時,因此它們被稱為準穩態的風暴。超大胞有能力偏離平均風。如果人們追蹤到偏左或偏右的平均風(相對於垂直風切),他們會稱其為「left-movers」或「right-movers」。超大胞有時會發展為兩個獨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上升氣流,這將導致超大胞分為兩個:一個向左移動,另一個向右移。

超大胞的體積可大可小。它們通常會帶來大量的冰雹、強降雨、大風,以及下擊暴流。一些類型的超大胞的中氣旋英語Mesocyclone內可派生出龍捲風,雖然只有不到40%的概率會發生這種情況。[5]

地理

[編輯]

在合適的天氣條件下,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產生超大胞。第一場被認定為超大胞雷暴發生在英格蘭沃金厄姆英語Wokingham,由基思·布朗寧英語Keith Browning弗蘭克·拉德拉姆英語Frank Ludlam於1962年研究得出。[6]布朗寧的最初工作是跟隨萊蒙英語Leslie R. Lemon多斯韋爾英語Charles A. Doswell III去研究現代概念的超大胞模型。[7]在一些可用的記錄中,超大胞頻繁出現的地區包括美國中部的大平原和加拿大南部一直到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區、阿根廷中東部及相鄰的烏拉圭、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的部分地區、南非,以及澳大利亞東部。[8]但偶爾超大胞也出現在溫帶地區,比如中國東部,以及歐洲。由於相似的特性,龍捲風經常出現的地區,超大胞也經常出現,詳細情況請參閱龍捲風氣候英語Tornado climatology龍捲風巷英語Tornado Alley

影響

[編輯]
超大胞的衛星照片

超大胞可以帶來大量冰雹、破壞性大風、致命的龍捲風、洪水、危險的雲對地閃電,以及豪雨。超大胞造成的破壞雖然沒有龍捲風那麼引人注目,但也十分危險。超大胞可造成風速超過148 km/h(92 mph)的大風,[9][10]下擊暴流可造成類似於龍捲風的損害。惡劣天氣帶來的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11]

圖庫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lickman, Todd S. (ed.).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2nd.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0 [2013-04-19]. ISBN 978-1-878220-34-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7). 
  2. ^ ON THE MESOCYCLONE "DRY INTRUSION" AND TORNADOGENESI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07-30.. Leslie R. Lemon.
  3. ^ 镜头记录超级单体风暴_网易探索.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0). 
  4. ^ SUPERCELL TYPES: LP, CLASSIC, HP. [201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5. ^ NWS Louisville: Supercell Structure and Dynamics.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1). 
  6. ^ Browning, K.A.; F.H. Ludlum. Airflow in Convective Storms (PDF).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pr 1962, 88 (376): 117–35. doi:10.1002/qj.497088376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3-07). 
  7. ^ Lemon, Leslie R.; C.A. Doswell. Severe Thunderstorm Evolution and Mesocyclone Structure as Related to Tornadogenesis. Mon. Wea. Rev. Sep 1979, 107 (9): 1184–97 [2013-04-19]. doi:10.1175/1520-0493(1979)107<1184:STEAMS>2.0.CO;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8. ^ Thunderstorm in Victoria 06 Mar 2010. Bom.gov.au. 2010-03-06 [2012-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9. ^ City of Provo, Utah ::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10-06.
  10. ^ ksl.com - Storm Damage Estimated at $13 Million in Provo.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11. ^ Tornadoes Nature's Most Violent Storms.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6).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