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蛤蟆通水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蛤蟆通水庫
水庫位置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
座標46°18′37″N 132°51′42″E / 46.31028°N 132.86167°E / 46.31028; 132.86167
集水面積505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5.00米
總庫容1.268億立方米
正常庫容7800萬立方米
大壩類型粘土斜牆土石混合壩
最大壩高13.1米
壩頂長度800米
壩頂寬度5米
竣工時間1979年

蛤蟆通水庫是中國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境內的一座水庫,位於烏蘇里江水系。水庫平均水深為5.00米,集雨面積為473平方千米。[1]

粘土斜牆土石混合壩長800米,呈南北走向。迎水邊坡1:2.5,干砌石護坡,背水邊坡1:1.75,碎石護面。大壩右側為開敞側槽式溢洪道,設8孔木閘門,最大溢洪流量75立方米/秒。大壩左側為1.7×1.7立方米方型鋼筋混凝土輸水洞,裝鋼板閘門,最大泄流量21.4立方米/秒。大壩北端峰頂有一座紀念碑鐫刻著王震親筆題字:蛤蟆通水庫。

水庫防洪保護下游1.8萬人口,3萬公頃耕地及寶饒公路的安全。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9萬公頃,年產糧食4.5萬噸,年產魚757噸。

歷史

[編輯]

1957年7月,為了根治水患,開荒生產,王震在852農場場長黃振榮的陪同下,第一次考察了蛤蟆通河的走向,吩咐黃振榮搞好水利建設,排除內澇,千方百計多打糧食。1958年8月,王震第二次來到蛤蟆通考察,他對陪同的黃振榮場長說:「按我設想,水庫一建成,這裡就成了米糧川、打魚灣、花果山啦。到那時,塞北變江南的夢想就成為現實了。」鐵道兵農墾局密山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了蛤蟆通水庫工程。1958年冬,水庫破土動工,急於求成,在未開挖溢洪道和輸水洞時,於1959年3月將大壩合龍。1959年4月完成一期工程。1959年5月初發生春汛,壩前水深5米時,壩後老河道處出現管涌,最大滲量0.24立方米/秒,在水庫將要漫壩的情況下,被迫將壩右側750米處炸開缺口,作為臨時溢洪道,將庫內蓄水放空。1959年9月,810米長、13.1米高的大壩合龍。1961年春下馬停建。

1970年10月,852農場重新修建蛤蟆通水庫。原按五十年一遇洪水設計,二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標準,改為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的標準。重建工程包括:大壩壩體粘土斜牆和堆石,下游砂石護坡,上游干砌石護坡,壩底反濾層,壩頭粘土斜牆等;輸水道豎井加固,平水洞加固和引渠開挖;溢洪道的泄水道開挖和漿砌石砌護;減壓工程的上游粘土鋪蓋,壩后土石蓋重,減壓溝砂石反濾和減壓井砂石等,工程量26.2萬立方米。重建工程於1974年末完工。此後,1975年到1980年,每年冬季採取打冰眼倒土的辦法,對壩前進行粘土鋪蓋,累計土方量達2萬立方米。1982年又對溢洪道陡坡段進行了全面翻修。

按新的防洪標準要求,原設計標準偏低,工程質量差。1983年進行「三查三定」時定為病險庫。以保壩為主,低水位運行,興利不多。設計灌溉效益19萬畝,其中旱田17萬畝,水田2萬畝。1985年實際灌溉旱田6萬畝,水田2萬畝。設計電站裝機3台,容量480千瓦,但到至今未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大中型水库基本特征数据库. 中國生物多樣性信息系統內陸水體生物學分部. [201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