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萬隆會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會議期間(1955年)的會場

萬隆會議(英語:Bandung Conference),又稱第一次亞非會議(英語:Asian-African Conference),召開於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是部分亞洲非洲第三世界國家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國際會議,也是有史以來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事務的大型國際會議,主要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各國共同關心的問題。[1]萬隆會議主要目的是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並共同抵制美國蘇聯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活動,間接促成不結盟運動

參會國家和地區

[編輯]
參會國分佈

1 尚未獨立的英屬殖民地賽普勒斯由馬卡里奧斯三世代表。[2]

共有30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1]。這些國家代表了當時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東道主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在大會上以《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為題致了長篇開幕詞。時任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被選舉為會議主席。

列席會議的觀察員

[編輯]

部分第三世界國家的政黨也派出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列席了會議[3]

主權國家和地區 與會首腦職務名稱 與會國政體 與會國國家元首 與會領導人
與會國家和地區
 阿富汗王國 阿富汗總理 君主立憲制 阿富汗國王 穆罕默德·達烏德汗
 緬甸 緬甸總理 議會共和制 緬甸總統 吳努
 柬埔寨 柬埔寨首相 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柬埔寨國王 諾羅敦·西哈努克
 錫蘭 錫蘭總理 議會共和制 錫蘭總督 達德利·森納那亞克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總理外交部長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周恩來
 賽普勒斯 英屬殖民地 馬卡里奧斯三世
 埃及 埃及總理 議會共和制 埃及總統 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
 衣索比亞帝國 衣索比亞總理 君主立憲制 衣索比亞皇帝 海爾·塞拉西一世
 英屬黃金海岸 黃金海岸總理 自治殖民地 黃金海岸總督 夸梅·恩克魯瑪
 印度 印度總理 聯邦制 印度總統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
 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總理 總統共和制 印度尼西亞總統 蘇加諾
 伊朗 伊朗總理 君主立憲制 伊朗國王 海珊·阿拉
 伊拉克王國 伊拉克首相 君主立憲制 伊拉克國王 努里·賽義德
 日本 日本內閣總理大臣 君主立憲制 日本天皇 鳩山一郎
 約旦 約旦首相 君主立憲制 約旦國王 易卜拉欣·哈希姆
 寮王國 寮國首相 君主立憲制 寮國君主 梭發那·富馬親王
 黎巴嫩 黎巴嫩總理 共和制 黎巴嫩總統 福阿德·謝哈布
 賴比瑞亞 賴比瑞亞總統 總統共和制 賴比瑞亞總統 威廉·杜伯曼
 利比亞王國 利比亞總理 聯邦君主制 利比亞國王 伊德里斯一世
 尼泊爾王國 尼泊爾首相 君主立憲制 尼泊爾國王 馬亨德拉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總理 聯邦共和制 巴基斯坦總統 海珊·沙希德·蘇拉瓦底
 菲律賓 菲律賓總理 共和制 菲律賓總統 卡洛斯·加西亞
 沙烏地阿拉伯 沙烏地阿拉伯首相 君主專制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阿勒沙特
 敘利亞 敘利亞總理 共和制 敘利亞總統 阿迪卜·施捨克里
 蘇丹 蘇丹總理 聯邦共和制 蘇丹總統 伊斯梅爾·愛資哈里
 泰國 泰國總理 君主立憲制 泰國國王 鑾披汶·頌堪
 土耳其 土耳其總理 議會制 土耳其總統 阿德南·曼德列斯
 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南民主共和國總理 社會主義國家 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 胡志明
越南共和國 越南國 越南國首相 君主立憲制 越南國國長 吳廷琰
 葉門穆塔瓦基利亞王國 北葉門總理 君主制 北葉門君主 穆罕默德·阿爾·巴德
列席會議的觀察員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主席 自治共和國 阿爾及利亞臨時政府總統 費爾哈特·阿巴斯
突尼斯新憲政黨 突尼斯新憲政黨總書記 總統制 突尼斯總統 哈比卜·布爾吉巴
摩洛哥獨立黨 摩洛哥獨立黨 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摩洛哥國王 艾哈邁德·巴爾法利
非洲人國民大會 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
南非印度人大會英語South African Indian Congress

進程

[編輯]

1955年萬隆會議的亞非團結基調是由印度總理尼赫魯在1947年定下的。1947年3月到4月,尼赫魯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亞洲關係會議上表達了對泛亞洲合作的支持。這次會議在新德里成立了「亞洲關係組織」,並推舉尼赫魯為主席。會上,尼赫魯還表示,亞洲對非洲人民也負有某種責任,亞非合作是建立和平的國際秩序所必需。[4]

尼赫魯領導的印度在萬隆會議上處於重要地位,而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各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了解也不多。尼赫魯提議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介紹給世界,並且不顧萬隆會議其他創始國的反對,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出席了萬隆會議。[4]巴基斯坦雖已在1951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兩國關係尚不密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的關係卻十分良好。為了平衡,巴基斯坦邀請日本參加萬隆會議。[5]

議題

[編輯]

會議在求同存異的精神下,討論了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等問題。經過各國協商,會議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權、附屬國問題、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項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1]

爭論

[編輯]

會議中的一個主要爭論點是會議最後是否應該將蘇聯在東歐與中歐的政策與美國等國的殖民主義政策相提並論,而最後達成的共識是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中還提出,第三世界國家應該減少在經濟上對西方國家和蘇聯的依賴,應該通過互助方式發展經濟。

與會的代表們批評美蘇兩國在涉及亞非國家的政策時沒有聽取這些國家本身的意見。與會國家還表達了反對法國北非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活動。

「萬隆精神」

[編輯]

《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處理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1]。另外,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提出並與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成為國際上公認的處理國家關係的基礎。

十項原則的內容[6]

  1. 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
  2. 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3. 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承認一切大小國家的平等。
  4. 不干預或干涉他國內政。
  5. 尊重每一個國家按照《聯合國憲章》單獨地或集體地進行自衛的權利。
  6. 不使用集體防禦的安排來為任何一個大國的特殊利益服務;任何國家不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
  7. 不以侵略行為或侵略威脅或使用武力來侵犯任何國家的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8. 按照《聯合國憲章》,通過如談判、調停、仲裁或司法解決等和平方法以及有關方面自己選擇的任何其他和平方法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
  9. 促進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 尊重正義和國際義務。

另一種說法是,後來,人們把萬隆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間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7]

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萬隆會議

[編輯]

當時成立五年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了本次會議,代表團由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領[1]。代表團搭乘的飛機被炸彈炸毀,代表團3人遇難[8],周恩來由於臨時改變行程而倖免於難[9]。會上,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又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為了化解各國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在會議中,伊拉克法迪爾·賈馬利[6]稱共產主義是「新式殖民主義」,還有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6]也聲稱,亞非人民當前的任務不是反對殖民主義、爭取獨立,而是同美國聯合起來,反對共產主義。對此,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的,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他還強調會議應該求同存異[7],並呼籲亞非各國撇開分歧,加強團結,為會議成功而努力。周恩來的講話獲得了比利時外交大臣斯巴克等多數國家代表的贊同。[10]

在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秉持「求同存異」的方針,從而減輕了其他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疑慮,對會議的成功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7]

此外,會議期間,周恩來還同日本代表團團長高碕達之助(日本經濟審議廳長官)舉行兩次秘密會談(第三次因美國反對而未舉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日本的首次正式接觸。萬隆會議結束後,中方代表廖承志與日方代表高碕達之助經過多次談判,促成中日兩國在1962年簽署《中日貿易綜合協定》。[5]

會議期間,周恩來與印尼簽訂了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不允許雙重國籍。持有雙重國籍的印度尼西亞華人,在條約簽署後20年內,成年時選擇印度尼西亞國籍或中國國籍。[11][12]

1955年2月28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問柬埔寨,希望柬埔寨加入美國陣營。1955年3月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訪問印度時,尼赫魯總理說服他中國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3][14]隨後,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結識了西哈努克,開啟了中柬友好關係[15]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結束前聲明願意與美國談判緩和遠東局勢的問題,以此結束了已持續近8個月的第一次台海危機,並開啟了此後16年美國與中國的協商渠道

影響

[編輯]

萬隆會議奠定了不結盟運動的基礎。[16]會議結束後,亞非國家的合作獲得加強,南南合作由此開端。[17]

亞非國家原擬於1965年舉行第二次亞非首腦會議,但因東道國阿爾及利亞政局突變英語1965 Algerian coup d'état而擱置。2002年11月,南非總統姆貝基提議重新構建亞非合作框架,獲時任印尼總統的梅加瓦蒂作出了積極回應,並由兩國牽頭於2005年4月22日在萬隆會議舉行50周年之際,在萬隆和雅加達舉辦第二次亞非首腦會議。會議通過了《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宣言》,宣布建立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18]

2015年4月19日,以「加強南南合作,促進世界和平繁榮」為主題的亞非領導人會議和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系列會議在雅加達開幕。2015年4月19日和20日,亞非高官和部長會議在雅加達舉行;4月22日至23日,政府首腦會議在雅加達舉行;4月24日,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在萬隆舉行。[18]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背景资料:万隆会议及其精神. 新華網. [2019-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中文(中國大陸)). 
  2. ^ Cyprus and the Non–Aligned Movement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3-03.,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pril 2008)
  3. ^ 舒運國. (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万隆会议促进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人民日報》. 新華網. 2005年4月25日 [2015年4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8月22日) (中文(中國大陸)). 
  4. ^ 4.0 4.1 萬隆會議60年,中印影響力此長彼消,中評網,2015-05-13
  5. ^ 5.0 5.1 二战之后首次正式接触:万隆会议中日秘谈始末,观察者网,2015-04-22. [2015-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6. ^ 6.0 6.1 6.2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新浪網. 2009-08-09 [2011-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9) (中文(中國大陸)). 
  7. ^ 7.0 7.1 7.2 姬秉新 李偉科. 《中国历史》.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10月第2版. ISBN 978-7-107-15579-6 (中文(中國大陸)). 
  8. ^ 亞非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3). 
  9. ^ 《外交部揭密“克什米尔公主号”周总理座机被炸案》. 《京華時報》 (新華網). 2004年7月20日 [2015年4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5月10日). 
  10. ^ 《党史纵横》. 2008年5期. ISSN 1003-8361 (中文(中國大陸)). 
  11. ^ 中、印尼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的目的和實施辦法的換文. 北京: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55年6月3日 [2015年4月2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5月11日). 
  12. ^ 連結至維基文庫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關於雙重國籍問題的條約. 維基文庫. 
  13. ^ Amitav Acharya. Bandung Revisited: The Legacy of the 1955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for International Order. NUS Press. 2008年: 168頁. ISBN 978-9971-69-393-0. 
  14. ^ Travels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Foster Dulles. 美國國務院.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15. ^ 习近平会见柬埔寨首相洪森,凤凰网,2015-04-23.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1). 
  16. ^ Bandung Conference (Asian-African Conference), 1955. 美國國務院. [2015-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17. ^ 耿殿忠,南南合作的開端與典範─—紀念萬隆會議40周年,世界經濟與政治,1995年03期
  18. ^ 18.0 18.1 呂小煒. 媒体盘点万隆会议六十周年三大看点. 光明日報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5年4月21日 [2015年4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2月19日). 

外部連結

[編輯]